CN211628537U - 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 Google Patents

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28537U
CN211628537U CN201922244166.9U CN201922244166U CN211628537U CN 211628537 U CN211628537 U CN 211628537U CN 201922244166 U CN201922244166 U CN 201922244166U CN 211628537 U CN211628537 U CN 2116285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thorax
open pneumothorax
pleura
training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441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娟
蔡少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filed Critical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19222441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285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285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285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它包括带有胸膜的人体上半身模型和显示器,所述的胸膜内分别设有左胸腔和右胸腔,所述的左胸腔内设伤侧肺部,所述的右胸腔内设健侧肺部,所述的左胸腔和右胸腔内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显示器电连接,所述的胸膜对应左胸腔的表面设有模拟伤口,它还包括气管,气管下端与肺连通,气管上端连接有口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准确掌握开放性胸紧急救护操作使得教学效果好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Description

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模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背景技术
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膜破裂,让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直接相交通,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行胸膜腔,形成开放性气胸。伤侧胸腔压力等于大气压,肺受压萎陷,萎陷的程度取决于肺顺应性和胸膜有无粘连。伤侧胸膜腔仍为负压,低于伤侧,使纵隔向伤侧移位,伤侧肺亦有一定程度的萎陷。同时由于伤侧胸腔压力仍可随呼吸周期而增减,从而引起纵隔摆动(或扑动)和残气对流(或摆动气),导致严重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纵隔摆动引起心脏大血管来回扭曲以及胸腔负压受损,使静脉血回流受阻,心排出量减少。开放性气胸易于诊断,一经发现,必须立刻急救。根据患者当时所处现场的条件,自救或互救,尽快封闭胸壁创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可用大型急救包,多层清洁布块或厚纱布垫。如有大块凡林纱布或无菌塑料布则更为合用。要求封闭敷料够厚以避免漏气,但不能往创口内填塞;范围应超过创缘5厘米以上。因此,医护人员掌握开放性气胸急救操作及提高操作熟练度是非常必要的,据现有技术,尚无开放性气胸的仿真教学训练模型,无法准确掌握开放性气胸紧急救护操作,教学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准确掌握开放性胸紧急救护操作使得教学效果好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它包括带有胸膜的人体上半身模型和显示器,所述的胸膜内分别设有左胸腔和右胸腔,所述的左胸腔内设伤侧肺部,所述的右胸腔内设健侧肺部,所述的左胸腔和右胸腔内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的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显示器电连接,所述的胸膜对应左胸腔的表面设有模拟伤口,它还包括气管,气管下端与肺连通,气管上端连接有口部。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模拟伤口贯穿人体上半身模型外,当打开模拟伤口时,左胸腔内压力最大;当学员采取急救措施,把开放性气胸变成闭合性气胸时,左胸腔内压力变小,压力传感器能准确判断左胸腔内压力大小,并且通过信号传输外置显示器,让学员可以直观的看到左胸腔内压力的变化,准确掌握开放性气胸紧急救护操作使得教学效果好,模型结构仿真,可模拟正常人体的肺、胸膜压力情况,并完模拟轻、中、重度开放性气胸病情,同时方便学习者学习准确掌握开放性气胸紧急救护操作,右胸腔用于模拟正常人体胸膜腔的负压值。
作为优选,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是透明的,便于学员观察开放性气胸形成的过程。
作为优选,所述的胸膜、伤侧肺部和伤侧肺部均为粉红色透明乳胶材质制成的,气管也为粉红色透明乳胶材质制成的,接近真实手感,可以观察气管的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由前后两块板拼接而成,所述的胸膜、伤侧肺部和伤侧肺部分别设在上半身模型对应的凹槽内,便于安装和拆卸,胸膜和肺可替换。
作为优选,它还包括位于人体上半身模型外的负压吸引器,所述的右胸腔内设有细管,所述的细管伸出人体上半身模型与负压吸引器连接,调节负压吸引器的压力值即可模拟正常人体胸膜腔的负压值,教学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模拟伤口上设有用于打开或封闭模拟伤口的挡板,使用方便,便于打开模拟伤口和关闭模拟伤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挡板转动配合在模拟伤口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内还设有纵膈,所述的纵膈位于伤侧肺部和健侧肺部之间,左胸腔压力等于大气压,肺受压萎陷,萎陷的程度取决于肺和胸膜有无粘连。右胸腔仍为负压,低于伤侧,使纵隔向健侧移位,健侧肺部亦有一定程度的萎陷。同时由于右胸腔压力仍可随呼吸周期而增减,从而引起纵隔摆动(或扑动)和残气对流(或摆动气),导致严重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纵隔摆动引起心脏大血管来回扭曲以及胸腔负压受损,使静脉血回流受阻,心排出量减少,模拟开放性气胸的形成过程。
作为优选,它还包括急救包、多层清洁布或纱布垫,据患者当时所处现场的条件,自救或互救,尽快封闭胸壁创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可用大型急救包,多层清洁布块或厚纱布垫。如有大块凡林纱布或无菌塑料布则更为合用。要求封闭敷料够厚以避免漏气,但不能往创口内填塞;范围应超过创缘5厘米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1、人体上半身模型,2、胸膜,3、左胸腔,4、右胸腔,5、伤侧肺部,6、健侧肺部,7、压力传感器,8、模拟伤口,9、挡板,10、纵膈,11、气管,12、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它包括带有胸膜 2的人体上半身模型1和显示器,所述的胸膜2内分别设有左胸腔3和右胸腔4,所述的左胸腔3内设伤侧肺部5,所述的右胸腔4内设健侧肺部6,所述的左胸腔3和右胸腔4内均设有压力传感器7,所述的压力传感器7分别与显示器电连接,所述的胸膜2对应左胸腔3的表面设有模拟伤口8,它还包括气管11,气管11下端与肺连通,气管11上端连接有口部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模拟伤口8向外贯穿人体上半身模型1,当打开模拟伤口8时,左胸腔3内压力最大;当学员采取急救措施,把开放性气胸变成闭合性气胸时,左胸腔3内压力变小,压力传感器7能准确判断左胸腔3内压力大小,并且通过信号传输外置显示器,让学员可以直观的看到左胸腔3内压力的变化,准确掌握开放性气胸紧急救护操作使得教学效果好,模型结构仿真,可模拟正常人体的肺、胸膜压力情况,并完模拟轻、中、重度开放性气胸病情,同时方便学习者学习准确掌握开放性气胸紧急救护操作。
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1是透明的,便于学员观察开放性气胸形成的过程。
所述的胸膜2、伤侧肺部5和健侧肺部6均为粉红色透明乳胶材质制成的,气管11也为粉红色透明乳胶材质制成的,接近真实手感,可以观察气管11的移动。
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1由前后两块板拼接而成,所述的胸膜2、伤侧肺部 5和健侧肺部6分别设在上半身模型1对应的凹槽内,便于安装和拆卸,胸膜2 和肺可替换。
它还包括位于人体上半身模型1外的负压吸引器,所述的右胸腔4内设有细管,所述的细管伸出人体上半身模型1与负压吸引器连接,调节负压吸引器的压力值即可模拟正常人体胸膜腔的负压值,教学效果好。
所述的模拟伤口8上设有用于打开或封闭模拟伤口8的挡板9,使用方便,便于打开模拟伤口8和关闭模拟伤口8。
所述的挡板9转动配合在模拟伤口8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1内还设有纵膈10,所述的纵膈10位于伤侧肺部5 和健侧肺部6之间,左胸腔3压力等于大气压,肺受压萎陷,萎陷的程度取决于肺和胸膜有无粘连。右胸腔4仍为负压,低于伤侧,使纵隔10向健侧移位,健侧肺部6亦有一定程度的萎陷。同时由于右胸腔4压力仍可随呼吸周期而增减,从而引起纵隔10摆动(或扑动)和残气对流(或摆动气),导致严重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纵隔10摆动引起心脏大血管来回扭曲以及胸腔负压受损,使静脉血回流受阻,心排出量减少,模拟开放性气胸的形成过程。
它还包括急救包、多层清洁布或纱布垫,据患者当时所处现场的条件,自救或互救,尽快封闭胸壁创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可用大型急救包,多层清洁布块或厚纱布垫。如有大块凡林纱布或无菌塑料布则更为合用。要求封闭敷料够厚以避免漏气,但不能往创口内填塞;范围应超过创缘5厘米以上。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模拟伤口8向外贯穿人体上半身模型1,当打开模拟伤口8时,左胸腔3内压力最大;当学员采取急救措施,把开放性气胸变成闭合性气胸时,左胸腔3内压力变小,压力传感器7能准确判断左胸腔3 内压力大小,并且通过信号传输外置显示器,让学员可以直观的看到左胸腔3 内压力的变化,准确掌握开放性气胸紧急救护操作使得教学效果好,模型结构仿真,可模拟正常人体的肺、胸膜压力情况,并完模拟轻、中、重度开放性气胸病情,同时方便学习者学习准确掌握开放性气胸紧急救护操作,压力传感器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公开的一种压力传感器,申请号为2016214937194,压力传感器与显示器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也在其中。
操作者可以在模型人的口部12,通过呼吸器向肺和气管11内泵入空气,模拟正常人体呼吸动作;同时可以在模拟伤口8泵入空气,模拟气体进入胸膜腔。
动作过程:当气胸压力变化时其动作情况:①随着气体从模拟伤口进入的越来越多,压力感受器显示的数据会不断壮大;②随着气体从模拟伤口进入的越来越多,学员可以直观的看到伤侧肺部5不断的萎缩;③随着气体从模拟伤口进入的越来越多,学员还可以直观的看到健侧肺部6也受到了挤压;④随着气体从模拟伤口进入的越来越多,通过呼吸器向模拟肺和气管内泵入空气,模拟正常人体呼吸动作时难度增大(相当于病人呼吸困难出现)。
当打开模拟伤口时,胸膜腔内压力最大;当学员采取急救措施时把开放性气胸变成闭合性气胸时,胸膜腔内压力变小。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Claims (9)

1.一种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带有胸膜(2)的人体上半身模型(1)和显示器,所述的胸膜(2)内分别设有左胸腔(3)和右胸腔(4),所述的左胸腔(3)内设伤侧肺部(5),所述的右胸腔(4)内设健侧肺部(6),所述的左胸腔(3)和右胸腔(4)内均设有压力传感器(7),所述的压力传感器(7)分别与显示器电连接,所述的胸膜(2)对应左胸腔(3)的表面设有模拟伤口(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1)是透明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胸膜(2)、伤侧肺部(5)和健侧肺部(6)均为粉红色透明乳胶材质制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1)由前后两块板拼接而成,所述的胸膜(2)、伤侧肺部(5)和健侧肺部(6)分别设在上半身模型(1)对应的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位于人体上半身模型(1)外的负压吸引器,所述的右胸腔(4)内设有细管,所述的细管伸出人体上半身模型(1)与负压吸引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伤口(8)上设有用于打开或封闭模拟伤口(8)的挡板(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板(9)转动配合在模拟伤口(8)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体上半身模型(1)内还设有纵膈(10),所述的纵膈(10)位于伤侧肺部(5)和健侧肺部(6)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急救包、多层清洁布或纱布垫。
CN201922244166.9U 2019-12-13 2019-12-13 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Active CN2116285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4166.9U CN211628537U (zh) 2019-12-13 2019-12-13 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4166.9U CN211628537U (zh) 2019-12-13 2019-12-13 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28537U true CN211628537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9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44166.9U Active CN211628537U (zh) 2019-12-13 2019-12-13 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285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32253B2 (en) Asthma resuscit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206441443U (zh) 一种可视化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
CA2354810C (en) Ventilation training analyzer manikin
CN206388419U (zh) 一种自动心肺复苏训练系统
US2008030546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dynamic hyperinflation
US20070218438A1 (en) Tracheotomy teaching aid
HU203420B (en) Training apparatus for teqching a process of emergency reviving
WO2011054238A1 (zh) 心肺复苏急救胸外按压指导仪
CN202422538U (zh) 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装置模型
CN203647820U (zh) 传染病人用脚踏式呼吸装置
CN214279374U (zh) 胸肺疾病诊疗教学的模拟训练教具
CN211628537U (zh) 开放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CN205943276U (zh) 新型吸痰训练模型
CN206907324U (zh) 一种模仿胸膜腔生理和病理变化的组合模型教具
CN105788421A (zh) 新型吸痰训练模型
JP2007509641A (ja) マスクシールトレーナ
CN203102717U (zh) 高级儿童心肺复苏模拟人
CN211132547U (zh) 一种可实时显示潮气量的呼吸气囊
CN210983984U (zh) 闭合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CN211555288U (zh) 连枷胸教学训练模型
CN210983987U (zh) 张力性气胸教学训练模型
CN215868349U (zh) 肺部触诊模拟人
CN214671384U (zh) 一种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原理演示教具
CN214428218U (zh) 战创伤自救互救训练模型
CN205943273U (zh) 一种用于综合穿刺术和叩诊检查训练的模拟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