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25356U - 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25356U
CN211625356U CN202020223884.8U CN202020223884U CN211625356U CN 211625356 U CN211625356 U CN 211625356U CN 202020223884 U CN202020223884 U CN 202020223884U CN 211625356 U CN211625356 U CN 211625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rth
pipe
waste heat
cavity
heat recov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238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恩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Huanqiu Heat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an Huanqiu Heat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an Huanqiu Heat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an Huanqiu Heat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238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253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25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25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属于燃油燃气灶领域,其包括固定连接于燃油燃气灶灶台的膛座,所述膛座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的灶膛空腔,所述灶膛空腔底部连通有输送燃油燃气和空气的进气管,所述膛座开设有与灶膛空腔连通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连通有尾气管,所述尾气管连通有位于热水箱内的换热管。本实用新型具有回收余热的同时确保燃油燃气灶对锅子传递足够的热量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燃气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背景技术
燃油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油燃气灶主要用于加热锅子等厨具,燃油燃气灶工作时会有大量的热量发放至工作环境中,一部分是燃料燃烧后的温度较高的尾气直接排放至工作环境中,还就就是火焰的热辐射。
目前,公开号为CN10806131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燃气灶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安装于燃气灶的余热利用盒,余热利用盒中间开设有用于安装燃气盘的凹孔,余热利用盒侧壁连接有可与热水箱下方通连的进水管,余热利用盒侧边连接有可与热水箱上方通连的出水管。使用时,将余热利用盒安装在燃气灶上,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与热水箱通连后,即可在使用燃气做饭菜时,自动加热热水箱内的冷水转化成热水供使用。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因为热水箱中的水吸收到燃气灶内的热量,从而导致传递于锅子热量减少,对锅子加热速度变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达到了回收余热的同时确保燃油燃气灶对锅子传递足够的热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燃油燃气灶灶台的膛座,所述膛座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的灶膛空腔,所述灶膛空腔底部连通有输送燃油燃气和空气的进气管,所述膛座至少开设有一个与灶膛空腔连通的排气口,所述排气口连通有尾气管,所述尾气管连通有位于热水箱内的换热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燃油燃气和空气在膛座内被点燃,燃烧产生的废气从排气口排出进入尾气管内,最后进入换热管内。因为燃烧产生的废气仍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当其经过换热管时会与热水箱内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热水箱内的水。因为利用尾气对热水进行加热,并且不是直接燃油燃气燃烧后的热量,相对于背景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传递于锅子热量更多,对锅子的加热速度更快。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气口位于灶膛空腔底部,所述进气管位于灶膛空腔底部的中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子放置于膛座上端,将炉膛空腔上端的开口封闭或者减小,从而燃烧后产生的无法从炉膛空腔上端的开口离开的尾气从底部的开口离开炉膛空腔,仅利用无法及时排除炉膛空腔的尾气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增加传递于锅子热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气口位于灶膛空腔底部边缘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排气口和进气管的距离,减少尾气进入排气口时对进气管进入炉膛空腔的燃油燃气和空气造成干扰,使燃烧时的火焰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气口开设于灶膛空腔侧壁靠上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排气口和进气管的距离,减少尾气进入排气口时对进气管进入炉膛空腔的燃油燃气和空气造成干扰,使燃烧时的火焰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气口有多个并且沿着灶膛空腔底部或者侧壁呈周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尾气从位于四周的排气口排出,减少尾气在灶膛空腔内的流窜,尾气尽快排出灶膛空腔,减少对燃油燃气和空气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尾气管外包裹有耐热保温材料层,所述耐热保温材料层外壁套设有金属外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耐热保温材料层对尾气管进行保温,减少尾气的热量散失至空气中,加快了热水箱内水加热速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耐热保温材料层为硅酸铝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硅酸铝毯提供较强的保温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金属外皮为方筒形,所述金属外皮焊接燃油燃气灶灶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尾气管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其一,利用尾气对热水进行加热,并且不是直接燃气燃烧后的热量,相对于背景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传递于锅子热量更多,对锅子的加热速度更快。
其二,排气口有多个并且呈周向设置,尾气从位于四周的排气口排出,减少尾气在灶膛空腔内的流窜,尾气尽快排出灶膛空腔,减少对燃油燃气和空气的干扰。
其三,尾气管包括与进气管连通的分管以及与换热管连通的合管,合管和分管之间通过设置混合管连通,混合管呈圆锥形,分管和混合管侧侧壁连通,混合管的大径端与合管固定连接,使分管内的尾气在混合管混合,因为混合管呈圆锥形,使尾气管内流速保持一致,避免因为流量面积突然减少而导致烟气压力增加出现尾气回流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1用于展示尾气管的剖面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2用于展示排气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用于展示混合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膛座;101、灶膛空腔;102、进气管;103、排气口;104、尾气管;105、换热管;106、热水箱;107、分管;108、合管;109、混合管;110、硅酸铝毯套;111、铝箔纸外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燃油燃气灶灶台的膛座100。膛座100呈圆柱状,膛座100上表面同轴开设有圆形的灶膛空腔101。灶膛空腔101底部连通有用于输送燃油燃气和空气的进气管102。膛座100开设有于灶膛空腔101连通的排气口103,排气口103连通有尾气管104(参见图2),尾气管104连通有位于热水箱106内的换热管105,换热管105远离尾气管104的一端与大气连通。燃油燃气和空气通过进气管102进入膛座100内被点燃燃烧产生的废气从排气口103排出进入尾气管104内,最后进入换热管105内,利用尾气对热水箱106内的水进行加热。
如图2所示,进气管102为灶膛空腔101底部的中间,排气口103位于灶膛空腔101底部边缘位置,增加了排气口103和进气管102的距离,减少尾气进入排气口103时对进气管102进入炉膛空腔的燃油燃气和空气造成干扰,使燃烧时的火焰更加稳定。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减少尾气的热量散失至空气中,尾气管104外包裹有圆筒状的硅酸铝毯套110,硅酸铝毯套110外壁套设有圆筒状的铝箔纸外皮111。利用硅酸铝毯对尾气管104进行保温,减少尾气的热量散失至空气中,加快了热水箱106内水加热速度。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原理:利用尾气对热水箱106内的水进行加热,因为燃烧产生的废气仍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当其经过换热管105时会与热水箱106内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热水箱106内的水。因为利用尾气对热水进行加热,并且不是直接燃气燃烧后的热量,相对于背景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传递于锅子热量更多,对锅子的加热速度更快。
实施例2: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排气口103开设于灶膛空腔101侧壁靠上的一端,排气口103有多个并且呈周向设置。尾气从位于四周的排气口103排出,减少尾气在灶膛空腔101内的流窜,使得尾气尽快排出灶膛空腔101,减少对燃油燃气和空气的干扰。
如图5所示,尾气管104包括与进气管102连通的分管107以及与换热管105连通的合管108,合管108和分管107之间通过设置混合管109连通。混合管109呈圆锥形,分管107和混合管109侧壁连通,并且分管107沿着混合管109轴向均匀排布。混合管109的大径端与合管108固定连接。分管107内的尾气在混合管109混合,因为混合管109呈圆锥形,使尾气管104内流速保持一致,避免因为流量面积突然减少而导致烟气压力增加出现尾气回流现象。
如图5所示,为了使尾气更加顺利的混合,分管107靠近混合管109一端呈螺旋设置,分管107靠近混合管109的一端与混合管109侧壁相切,分管107靠近混合管109一端朝向混合管109大径端倾斜。使得各个分管107内的尾气混合时流动方向更加一致,减少因尾气流动方向不一致而导致流体湍流,使尾气更加顺利的混合。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燃油燃气灶灶台的膛座(100),所述膛座(100)上表面开设有圆形的灶膛空腔(101),所述灶膛空腔(101)底部连通有输送燃油燃气和空气的进气管(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膛座(100)至少开设有一个与灶膛空腔(101)连通的排气口(103),所述排气口(103)连通有尾气管(104),所述尾气管(104)连通有位于热水箱(106)内的换热管(1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103)位于灶膛空腔(101)底部,所述进气管(102)位于灶膛空腔(101)底部的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103)位于灶膛空腔(101)底部边缘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103)开设于灶膛空腔(101)侧壁靠上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103)有多个并且沿着灶膛空腔(101)底部或者侧壁呈周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管(104)外包裹有耐热保温材料层(110),所述耐热保温材料层(110)外壁套设有金属外皮(1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保温材料层(110)为硅酸铝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皮(111)为方筒形,所述金属外皮(111)焊接燃油燃气灶灶台(200)。
CN202020223884.8U 2020-02-27 2020-02-27 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Active CN2116253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23884.8U CN211625356U (zh) 2020-02-27 2020-02-27 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23884.8U CN211625356U (zh) 2020-02-27 2020-02-27 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25356U true CN211625356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0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23884.8U Active CN211625356U (zh) 2020-02-27 2020-02-27 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2535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6852A (zh) * 2021-06-03 2021-08-17 赵浩启 一种燃气灶用换热装置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CN113280370A (zh) * 2021-06-28 2021-08-20 嘉兴志盛厨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环保型燃气中餐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6852A (zh) * 2021-06-03 2021-08-17 赵浩启 一种燃气灶用换热装置及应用其的燃气灶
CN113280370A (zh) * 2021-06-28 2021-08-20 嘉兴志盛厨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环保型燃气中餐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25356U (zh) 一种余热回收的灶膛结构
CN207688188U (zh) 一种家用余热转化猛火集成灶
CN210772740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全预混燃气热水器
CN211822544U (zh) 一种燃油燃气灶的余热利用装置
CN206522802U (zh) 一种采暖炉
CN207394915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燃油炉灶
CN201497044U (zh) 节能型燃油燃气大锅灶具
CN205481195U (zh) 一种能使火焰均分导流加热锅具的节能炉体
CN111219752A (zh) 一种燃油燃气灶的余热利用装置
CN203657191U (zh) 高效节能生物质燃料常压热水锅炉
CN212378232U (zh) 一种新型燃烧节能锅
CN220397603U (zh) 一种燃气燃油两用灶
CN217685150U (zh) 一种密封燃烧余热利用炉盆
CN217685151U (zh) 一种余热循环热水炉盆
CN215570740U (zh) 一种蒸汽节能灶
CN211781935U (zh) 一种倾斜横管式烟、汽换热水冷套管式生物质锅炉
CN208059283U (zh) 一种节能环保安全的燃气锅炉
CN217899833U (zh) 一种高效受热的生物质锅炉
CN212108531U (zh) 一种中餐炒炸烟道余热开水加热器
CN218721730U (zh) 一种充分利用废热加热的炉膛及炉灶
CN211119536U (zh) 一种灶用余热回收系统
CN217235728U (zh) 一种带反辐射迂回换热节能中餐灶炉膛
CN2339854Y (zh) 燃气蒸汽炉
CN210153761U (zh) 超低氮冷凝余热蒸汽锅炉炉膛结构
CN209246037U (zh) 火排式蒸汽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