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09137U - 一种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09137U
CN211609137U CN201921850758.9U CN201921850758U CN211609137U CN 211609137 U CN211609137 U CN 211609137U CN 201921850758 U CN201921850758 U CN 201921850758U CN 211609137 U CN211609137 U CN 211609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er
cover
pot
magnetic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507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华
陈春恒
郑秀谦
龚圆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unmi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unmi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unmi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507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09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09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09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电饭煲,包括锅本体和盖本体;锅本体,包括:煲体和至少一个煲体磁性件;盖本体,包括:煲盖、至少一个煲盖磁性件、至少一个旋钮和至少一个开合盖组件;旋钮,数量与煲盖磁性件的数量相同,位于煲盖上,与煲盖的顶部转动配合,凸出于煲盖的表面;开合盖组件,数量与煲盖磁性件的数量相同,包括:转动单元;转动单元,在旋钮的转动带动下相对于煲盖可轴心旋转,以改变煲盖磁性件两种不同磁极的位置以排斥或吸引煲体磁性件,实现煲盖与煲体吸合或排斥,转动单元的转轴与煲盖的底部垂直。该技术方案不仅增强了煲盖和煲体之间的密封性,保持较佳的烹饪效果,还提高了烹饪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饭煲。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蒸煮类的烹饪器具就是电饭煲,电饭煲是利用电能转变为内能的炊具,具有对食品进行蒸、煮、炖、煨等多种操作功能。电饭煲工作时,通过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传至内锅,从而把食物蒸煮熟。
相关技术中,电饭煲一般包括煲盖、煲体和内锅等,煲盖和煲体上通常有开盖组件,当煲盖和煲体扣合时,开盖组件锁紧煲盖,以使煲盖紧扣在煲体上,打开时操作开盖组件将煲盖开启即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饭煲,不仅增强了煲盖和煲体之间的密封性,保持较佳的烹饪效果,还提高了烹饪时的安全性。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饭煲,包括锅本体和盖本体;
所述锅本体,包括:煲体和至少一个煲体磁性件;
所述盖本体,包括:煲盖、至少一个煲盖磁性件、至少一个旋钮和至少一个开合盖组件;
所述煲体磁性件,位于靠近所述煲体与煲盖相接触的位置,包括两种不同的磁极,每种磁极的数量包括至少一个;
所述煲盖,盖合在所述煲体上,与所述煲体连接;
所述煲盖磁性件,位于煲盖的内部,与所述煲体磁性件的数量相同,与所述煲体磁性件的位置相对应,包括两种不同的磁极,每种磁极的数量包括至少一个;
所述旋钮,数量与所述煲盖磁性件的数量相同,位于所述煲盖上,与煲盖的顶部转动配合,凸出于所述煲盖的表面;
所述开合盖组件,位于煲盖的内部,数量与所述煲盖磁性件的数量相同,包括:转动单元;
所述转动单元,与所述煲盖的底部转动配合,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与所述煲盖磁性件固定连接,在旋钮的转动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煲盖可轴心旋转,以改变煲盖磁性件两种不同磁极的位置以排斥或吸引所述煲体磁性件,实现煲盖与煲体吸合或排斥,所述转动单元的转轴与煲盖的底部垂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在旋钮未受到转动外力作用时,煲盖盖合在煲体的过程中通过煲体磁性件和煲盖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使煲盖吸合在煲体上,当旋钮受到转动外力作用时,使煲盖磁性件的磁极位置改变,从而煲盖磁性件与煲体磁性件由异性相吸变为同性相斥,此时,可以开启煲盖,这样一来,通过磁性吸引或相斥使煲盖关闭,能够提升煲盖和煲体之间的密封性,尽量避免蒸汽外泄而影响烹饪效果和发生烫伤的安全隐患;同时,磁力通常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尽量保持煲盖和煲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延长了使用寿命。通过开合盖组件可以便捷的开启煲盖,使用便捷。
所述转动单元,包括承载座;
所述承载座,位于所述煲盖内,与所述煲盖转动配合,朝向所述煲盖顶部的部分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朝向所述煲盖底部的端面与所述煲盖磁性件固定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承载座与旋钮和煲盖磁性件连接,从而使煲盖磁性件转动更加顺畅能够及时旋转到位以实现及时启闭煲盖。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本体,还包括:限位压盖;
所述限位压盖,位于所述煲盖内部,与所述煲盖的底部固定连接,开设有限位通孔;
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限位件;
所述限位通孔的孔壁为圆弧形状;
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承载座朝向所述煲盖顶部的部分固定连接,穿过所述限位通孔,与所述限位通孔转动配合,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压盖将承载座限位在煲盖上,使承载座既能够旋转运动又不会脱离煲盖,而且旋转运动更加顺畅灵活,进一步使煲盖磁性件能够及时旋转到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煲盖,还包括:两个限位柱;
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煲盖内,与所述煲盖的底部固定连接;或者
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煲盖内,与所述限位压盖固定连接,靠近所述限位通孔;
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转动限位筋;
所述转动限位筋,位于所述两个限位柱之间,与所述承载座固定连接;
所述承载座轴心旋转带动所述转动限位筋由靠近一个限位柱的位置移动至靠近另一个限位柱的位置以使所述煲盖磁性件的两个不同的磁极改变位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柱和转动限位筋能够使承载座转动到位后进行限位,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使煲盖磁性件能够较为准确的转动到位,形成与煲体磁性件同性相斥或异性相吸,不仅避免过度转动导致结构损坏,还能够便捷的进行准确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压盖固定连接时,所述限位通孔,包括:转动子孔和限位子孔;
所述转动子孔,与所述限位子孔连通;
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转动子孔和限位子孔的相接处;
所述转动限位筋,位于所述限位子孔内;
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动子孔转动配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转动限位筋在限位子孔内移动且通过限位柱实现限位,能够使煲盖内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约装配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辅助旋转件;
所述辅助旋转件,一端与所述承载座朝向所述煲盖的底部的端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煲盖的底部接触,且另一端的端面为向煲盖的底部凸起的弧面。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在承载座旋转过程中,则是辅助旋转件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煲盖的底部摩擦,也即是弧面的最底端较小面积与煲盖的底部摩擦,因此,减小了承载座旋转运动过程的受到煲盖的底部的摩擦力,以使承载座旋转运动更加顺畅,操作旋钮更加省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座,朝向所述煲盖的底部的端面开设有容置槽;
所述煲盖磁性件,固定于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煲盖磁性件,与所述容置槽内壁接触的端面上开有至少一个缺口;
所述容置槽,内壁上固设有固定凸起;
所述固定凸起,位于所述缺口内,与所述缺口紧固配合;
所述辅助旋转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煲盖磁性件延伸至所述容置槽外部与所述煲盖的底部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煲盖磁性件固定于容置槽内,节约装配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煲体磁性件,包括两个N极和两个S极,且所述 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
所述煲盖磁性件,包括两个N极和两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
在所述转动单元复位时,所述煲盖磁性件与煲体磁性件相对应的位置磁极相反,在所述转动单元转动之后,所述煲盖磁性件与煲体磁性件相对应的位置磁极相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相间分布的磁极能够使煲盖磁性件转动较小的角度就能够实现启闭,操作便捷且省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本体,还包括:弹性铰接单元;
所述弹性铰接单元,与所述煲体固定连接,与所述煲盖铰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技术方案通过弹性铰接单元辅助煲盖开启,在煲盖磁性件旋转到位后在弹性铰接单元的弹性力作用下煲盖可以自动向上翻起,操作便捷且省力。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在旋钮未受到转动外力作用时,煲盖盖合在煲体的过程中通过煲体磁性件和煲盖磁性件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使煲盖吸合在煲体上,当旋钮受到转动外力作用时,使煲盖磁性件的磁极位置改变,从而煲盖磁性件与煲体磁性件由异性相吸变为同性相斥,此时,可以开启煲盖,这样一来,通过磁性吸引或相斥使煲盖关闭,能够提升煲盖和煲体之间的密封性,尽量避免蒸汽外泄而影响烹饪效果和发生烫伤的安全隐患;同时,磁力通常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尽量保持煲盖和煲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延长了使用寿命。通过开合盖组件可以便捷的开启煲盖,使用便捷。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饭煲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饭煲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煲体磁性件和煲盖磁性件结构示意图。
图2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饭煲结构示意图。
图2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饭煲结构示意图。
图2e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饭煲结构示意图。
图2f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饭煲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转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转动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饭煲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盖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承载座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盖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开合盖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开合盖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弹性铰接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弹性铰接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c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弹性铰接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d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弹性铰接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电饭煲一般包括煲盖、煲体和内锅等,煲盖和煲体上通常有开盖组件,开盖组件采用机械扣位扣合连接,当煲盖和煲体扣合时,开盖组件锁紧煲盖,以使煲盖紧扣在煲体上,打开煲盖时操作开盖组件将煲盖开启即可。但是,电饭煲使用一段长时间后,开盖组件在外力、高温受热、油污和水汽等作用下容易变形松动,导致煲盖难以密封煲体,煲盖与煲体之间的间隙变大,蒸汽容易经间隙漏出外部,不仅使整机煮饭效果变差,还存在烫伤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饭煲,不仅增强了煲盖和煲体之间的密封性,保持较佳的烹饪效果,还提高了烹饪时的安全性。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饭煲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电饭煲,包括锅本体10和盖本体20。
所述锅本体10,包括:煲体11和至少一个煲体磁性件121。
所述盖本体20,包括:煲盖21、至少一个煲盖磁性件221、至少一个旋钮246和至少一个开合盖组件252。
所述煲体磁性件121,位于靠近所述煲体10与煲盖20相接触的位置,包括两种不同的磁极,每种磁极的数量包括至少一个。
所述煲盖21,盖合在所述煲体10上,与所述煲体10连接。
所述煲盖磁性件221,位于煲盖21的内部,与所述煲体磁性件121的数量相同,与所述煲体磁性件121的位置相对应,包括两种不同的磁极,每种磁极的数量包括至少一个。
所述旋钮246,数量与所述煲盖磁性件221的数量相同,位于所述煲盖 21上,与煲盖21的顶部211转动配合,凸出于所述煲盖21的表面。
所述开合盖组件252,位于煲盖21的内部,数量与所述煲盖磁性件221 的数量相同,包括:转动单元2522。
所述转动单元2522,与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转动配合,与所述旋钮246 固定连接,与所述煲盖磁性件221固定连接,在旋钮246的转动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煲盖21可轴心旋转,以改变煲盖磁性件221两种不同磁极的位置以排斥或吸引所述煲体磁性件121,实现煲盖21与煲体11吸合或排斥,所述转动单元 2522的转轴与煲盖21的底部212垂直。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可以为蒸煮类的烹饪器具,包括但不限于电饭煲或设置有锅盖的煲汤锅等。煲盖21与煲体11铰接,煲盖21的一端以与煲体11铰接的铰接部转动,以实现向上翻起和向下盖合在煲体11上,煲盖21 盖合在煲体11上时,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为相对的位置关系。煲体磁性件121具有N极和S极,煲盖磁性件221具有N极和S极,煲盖 21与煲体11盖合吸合时,煲体磁性件121的N极和S极与煲盖磁性件221 的S极和N极相对,煲盖21与煲体11排斥而开启时,煲体磁性件121的N 极和S极与煲盖磁性件221的N极和S极相对。本实施例中,开合盖组件 252作用在煲盖磁性件221上,能够带动煲盖磁性件221发生转动,煲盖磁性件221转动后,其磁极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在需要开启煲盖21时,通过旋钮246使转动单元2522带动煲盖磁性件221转动,煲盖磁性件221的磁极位置进而发生变化,与煲体磁性件121相对的磁极改变,例如,煲盖21闭合时,煲盖磁性件221的N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S极相对,煲盖磁性件221的S 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N极相对,需要开启煲盖21时,操作旋钮246使转动单元2522带动煲盖磁性件221转动,煲盖磁性件221的S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S极相对,煲盖磁性件221的N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N极相对,同性相斥的情况下煲盖21开启;再次需要闭合煲盖21时,旋拧旋钮246,转动单元2522复位,煲盖磁性件221转动复位,煲盖磁性件221的N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S极相对,煲盖磁性件221的S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N 极相对,异性相吸的情况下煲盖21吸合在煲体11上。煲盖21的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间,也即是煲盖21的顶部211和底部212之间可以构成一个空间,容纳开合盖组件252和/或其他部件。
本实施例中,旋钮246和开合盖组件252代替传统的机械扣位开合煲盖 21的方式,开合盖组件252未受到外力作用时,煲盖21盖合在煲体11的过程中通过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之间相互吸引的磁力,使煲盖21 吸合在煲体11上,当开合盖组件252受到外力作用时,使煲盖磁性件221 的磁极位置改变,从而煲盖磁性件221与煲体磁性件121由异性相吸变为同性相斥,此时,可以开启煲盖21,这样一来,通过磁性吸引使煲盖21关闭,能够提升煲盖21和煲体11之间的密封性,尽量避免蒸汽外泄而影响烹饪效果和发生烫伤的安全隐患;同时,磁力通常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尽量保持煲盖21和煲体11之间的密封效果,延长了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个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实现启闭煲盖21,旋钮 246在外部转动力的作用下直接带动转动单元2522旋转,结构简单,节约成本。
如图2a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煲体11上与煲盖21相接触的位置类似环形区域,煲体磁性件121固定在该煲体11的环形区域上,在煲盖21上与煲体磁性件121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煲盖磁性件221,煲盖21盖合在煲体 11上时,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为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图2b所示,煲体磁性件121具有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煲盖磁性件221具有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煲盖磁性件221的两种不同的磁极和煲体磁性件121的两种不同的磁极相对,需要开启煲盖21时,煲盖磁性件221 转动后,煲盖磁性件221的S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S极相对,煲盖磁性件 221的N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N极相对,同性相斥的情况下进而可以打开煲盖21;再次需要闭合煲盖21时,在旋钮246和转动单元2522的作用下,煲盖磁性件221转动复位,煲盖磁性件221的N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S极相对,煲盖磁性件221的S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N极相对,异性相吸的情况下煲盖21吸合在煲体11上。
如图2c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 的数量均为一个时,煲盖磁性件221位于所述煲盖21内,与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转动配合。煲体磁性件121可以位于煲体11与煲盖21连接的连接部相对的位置上,且位于煲体11上经过煲盖21与煲体11的连接部的中轴线上,此时,煲盖磁性件221的位置与煲体磁性件121相对应,煲盖磁性件221 位于煲盖21的中轴线上,这样一来,煲盖21盖合在煲体11上后,受到的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相互吸引的磁力较为平衡,避免煲盖21发生倾斜导致与煲体11之间产生间隙。当然,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 也可以位于煲体11和煲盖21环形区域的其他位置上。本实施例中,通过旋拧旋钮246来作用在转动单元2522上,从而进行启闭煲盖21的操作。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个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实现启闭煲盖21,结构简单,节约成本。
如图2d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 的数量均为两个时,所述煲盖磁性件221位于所述煲盖21内,与所述煲盖 21的底部212转动连接。煲盖磁性件221的位置与煲体磁性件121的位置相对应,煲盖磁性件221的数量与煲体磁性件121数量相同,两个煲体磁性件 121位于靠近煲体11与煲盖21连接部相对位置处,例如,两个煲体磁性件 121位于靠近煲体11与煲盖21连接部相对位置的两侧,且对称布置。煲盖 21受到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相互吸引的磁力较为平衡,因此,具有更佳的密封效果。本实施例中,旋钮246的数量可以包括两个,转动单元2522的数量也可以包括两个,使用者分别操作两个旋钮246,通过旋拧旋钮246来作用在转动单元2522上,从而进行启闭煲盖21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的数量均可以为三个以上,可以均匀或者对称的布置在煲体11和煲盖21上,旋钮246和转动单元2522的数量与煲盖磁性件221的数量相同,通过旋拧旋钮246来作用在转动单元2522上,从而进行启闭煲盖21的操作。多个煲盖磁性件221 和煲体磁性件121强了煲盖21与煲体11的密封性的同时还能尽量防止煲盖21变形。
如图2c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锅本体1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容纳槽13。
所述第一容纳槽13,位于所述煲体11上。
所述煲体磁性件121,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3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13的数量与煲体磁性件121的数量相同。煲体11上开有第一容纳槽13,且第一容纳槽13靠近煲体11与煲盖21相接触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容纳槽13位于煲体11的环形区域上),煲盖21 盖合在煲体11上时,第一容纳槽13和煲盖磁性件221为相对的位置关系。煲体磁性件121固设在第一容纳槽13内,本实施例中,将煲体磁性件121 固定在第一容纳槽13内,能够节约装配空间,不仅使烹饪器具结构更加紧凑,还提高了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的稳固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容纳槽13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矩形槽、梯形槽或圆柱形槽等,当然,优选与煲体磁性件121形状相同的形状,例如,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为扁圆柱形,则第一容纳槽13为圆形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煲体磁性件121与第一容纳槽13的连接方式包括:通过粘接剂密封固定。其中,粘接剂包括但不限于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或聚氨酯等,采用灌封固定的方式将煲体磁性件121固定在第一容纳槽13内,使煲体磁性件121密封,避免被油污水汽侵蚀和污染,延长了使用寿命。
如图2c、图2d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容纳槽13,位于所述煲体11内,靠近所述煲体11的表面。
或者
所述第一容纳槽13,位于所述煲体11与煲盖21相接触的表面;且
所述煲体磁性件121,朝向所述煲盖21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容纳槽13的槽口平齐。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13可以位于煲体11内部或者煲体11的外表面上。
如图2d、图2e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容纳槽13可以靠近煲体11与煲盖21相接触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容纳槽13位于煲体11的环形区域上),且位于煲体11内部,也可以理解为位于环形区域的背面,这样一来,煲体磁性件121位于煲体11的内部而不会裸露在外,既能够避免油污水汽侵蚀污染煲体磁性件121和第一容纳槽13,又可以使煲体11外表面 (环形区域正面)保持平整,易于清洁。
如图2c、图2f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容纳槽13可以位于煲体11与煲盖21相接触的表面(煲体11的环形区域的正面),此时,从煲体 11的外部可以看到煲体磁性件121朝向煲盖21的端面,该端面与第一容纳槽13的槽口平齐。同时,第一容纳槽13的槽口的高度与煲体11的表面平齐,以使煲体11上与煲盖21相接触的表面(环形区域的正面)为平滑的面,这样一来,煲体磁性件121裸露在外部,能够增强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的吸合的磁力,同时,煲体11的表面平滑,易于清洁。
如图2c、图2d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盖本体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容纳槽26。
所述第二容纳槽26,位于所述煲盖21内,开设在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 上。
所述煲盖磁性件221,位于所述第二容纳槽26内,与第二容纳槽26转动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容纳槽26的数量与煲盖磁性件221的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位于第二容纳槽26内,煲盖磁性件221位于煲盖 21内部,能够节约装配空间,使烹饪器具结构更加紧凑。本实施例中,煲体磁性件121可固定于第一容纳槽13内,第一容纳槽13可以位于煲体11内或外表面上,相应的,煲体磁性件121位于煲体11内或其端面裸露在外,第一容纳槽13与第二容纳槽26的数量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容纳槽26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矩形槽、梯形槽或圆柱形槽等,当然,优选与煲盖磁性件221形状相同的形状,例如,煲盖磁性件221为扁圆柱形或中部具有通孔的扁圆柱形,则第二容纳槽26为圆形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单元2522与煲盖21的底部212转动配合,包括:转动单元2522通过转轴与煲盖21的底部212转动配合,或者通过限位压盖 213使转动单元2522能够旋转而不脱离转轴或限位压盖213。其中,转动单元2522通过转轴与煲盖21的底部212转动连接可以包括:煲盖21的底部 212上设有竖向的转轴,煲盖21通过轴承与转轴转动连接,转动单元2522 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转动从而转动单元2522轴心旋转;或者转轴与煲盖 21的底部212固定连接,转轴通过轴承与转动单元2522转动连接,转动单元2522在转轴上轴心旋转。转轴垂直于煲盖21的底部212。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上述第一容纳槽13位于煲体11内,第二容纳槽26 位于煲盖21内,煲体磁性件121位于煲体11内部,煲盖磁性件221位于煲盖21内,开合盖组件252位于煲盖21内,煲盖磁性件221、开合盖组件252 不会裸露在外,替代相关技术中煲盖21和煲体11的通过机械扣位扣合连接的结构,煲盖21与煲体11接触的面上平整光滑,非常易于清洁,使用过程中省时省力。其中,转动单元2522与第二容纳槽26转动配合。其中,上述实施例和下述实施例中的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螺纹连接、粘接、铆接、焊接或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接)等。
图3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盖本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3a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单元2522,包括承载座25221。
所述承载座25221,位于所述煲盖21内,与所述煲盖21转动配合,朝向所述煲盖21的顶部211的部分与所述旋钮246固定连接,朝向所述煲盖 21的底部212的端面与所述煲盖磁性件221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如上述实施例中转动单元2522与煲盖21的底部212转动配合的结构,承载座25221通过相同的结构(转轴或限位压盖213)与煲盖21的底部212转动配合,承载座25221不会脱离转轴或限位压盖213(如图5a所示)。如图3a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承载座25221与旋钮 246固定连接,通过外部转动力旋拧旋钮246,旋钮246直接作用在转动单元 2522上使转动单元2522旋转。本实施例中,旋拧旋钮246,承载座25221 随之旋转运动,煲盖磁性件221随之旋转运动,煲盖磁性件221的两个不同的磁极改变位置。承载座25221与旋钮246和煲盖磁性件221连接,从而使煲盖磁性件221转动更加可靠能够及时旋转到位以实现及时开启煲盖21。煲盖磁性件221与承载座25221同轴旋转。
如图4b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承载座25221,朝向所述煲盖21 的底部212的端面开设有容置槽25222。
所述煲盖磁性件221,固定于所述容置槽25222内。
在该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固定于容置槽25222内,节约装配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本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上与煲体磁性件121相对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煲盖磁性件221的形状可以为扁圆柱形,容置槽25222的形状与煲盖磁性件221的形状相匹配,为圆形槽。
如图4b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煲盖磁性件221,与所述容置槽25222 内壁接触的端面上开有至少一个缺口2211。
所述容置槽25222,内壁上固设有固定凸起25223。
所述固定凸起25223,位于所述缺口2211内,与所述缺口2211紧固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与容置槽25222过盈配合以固定煲盖磁性件221,同时,固定凸起25223和缺口2211能够防止煲盖磁性件221相对于容置槽25222发生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载座25221与第二容纳槽26的槽底转动配合。承载座25221部分或全部位于第二容纳槽26内。
如图3b、图3c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旋钮246的形状包括圆柱体,煲盖21的顶部211开设有第三通孔2115,第三通孔2115为圆孔,旋钮246 穿入第三通孔2115与承载座25221固定连接,旋钮246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三通孔2115的最大直径,旋钮246能够在第三通孔2115内旋转,旋钮246与承载座25221固定连接,旋钮246不会脱离承载座25221。其中,卡接柱2472 固定于承载座25221朝向煲盖21的顶部211的部分的轴心处。卡接柱2472 的侧壁上具有凸筋2473,旋钮246中部固设有与卡接柱2472和凸筋2473紧固配合的卡接套2462和卡接槽2463,卡接套2462和卡接槽2463由旋钮246 朝向煲体11的一侧向承载座25221延伸,卡接柱2472和凸筋2473一体成型,卡接套2462和卡接槽2463一体成型。优选的,卡接柱2472为圆柱形,凸筋 2473为近似长方体,卡接套2462和卡接槽2463的形状与卡接柱2472和凸筋2473的形状相同,卡接套2462和卡接槽2463紧固的套在卡接柱2472和凸筋2473上,凸筋2473能够防止卡接套2462与卡接柱2472发生相对转动,从而防止旋钮246和承载座25221发生相对转动。
图4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盖本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4a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煲盖21,还包括:两个限位柱30。
所述两个限位柱30,位于所述煲盖21内,与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固定连接。
所述转动单元2522,还包括转动限位筋40。
所述转动限位筋40,位于所述两个限位柱30之间,与所述承载座25221 固定连接。
所述承载座25221轴心旋转带动所述转动限位筋40由靠近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移动至靠近另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以使所述煲盖磁性件221的两个不同的磁极改变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限位柱30的一端与煲盖21的底部212固定连接。转动限位筋40与承载座25221固定连接,且转动限位筋40朝向两个限位柱30 之间凸起,转动限位筋40可在两个限位柱30之间运动。承载座25221旋转带动转动限位筋40在两个限位柱30之间运动,当转动限位筋40由靠近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移动至靠近另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时,承载座25221旋转的角度使煲盖磁性件221的两种不同的磁极位置改变到预设位置上,预设位置是与煲体磁性件121极性相同的磁极相对或极性不同的磁极相对。例如,承载座25221在未旋转时,煲盖21闭合,煲盖磁性件221的N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S极相对,煲盖磁性件221的S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N极相对;旋拧旋钮246,承载座25221随之旋转运动,煲盖磁性件221随之旋转运动,当转动限位筋40由靠近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移动至靠近另一个限位柱30 的位置时,煲盖磁性件221旋转一定角度,煲盖磁性件221的S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S极相对,煲盖磁性件221的N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N极相对,同性相斥的情况下进而煲盖21开启。当需要闭合煲盖21时,反方向旋拧旋钮246,承载座25221随之旋转运动,煲盖磁性件221随之旋转运动,当转动限位筋40由靠近另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移动至靠近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时,煲盖磁性件221的N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S极相对,煲盖磁性件221 的S极与煲体磁性件121的N极相对,异性相吸的情况下煲盖21吸合在煲体11上。转动限位筋40在两个限位柱30之间转动的角度为煲盖磁性件221 磁极位置改变所需转动的角度。其中,转动限位筋40可以位于靠近承载座 25221的边缘处。
本实施例中,限位柱30和转动限位筋40能够使承载座25221转动到位后进行限位,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使煲盖磁性件221能够较为准确的转动到位,形成与煲体磁性件121同性相斥或异性相吸,不仅避免过度转动导致结构损坏,还能够便捷准确的进行操作。
图5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盖本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5a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本体20,还包括:限位压盖213。
所述限位压盖213,位于所述煲盖21内,与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固定连接,开设有限位通孔2131。限位通孔2131的孔壁为圆弧形
所述转动单元2522,还包括:限位件25225。
所述限位件25225,与所述承载座25221朝向所述煲盖21的顶部211的部分固定连接,穿过所述限位通孔2131,与所述限位通孔2131转动配合,与所述旋钮246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限位件25225穿过限位通孔2131后,则限位压盖213 压在承载座25221上方,限位压盖213与煲盖21的底部212固定连接,限位压盖213与煲盖21的底部212具有一定的空间,承载座25221能够旋转运动而不脱离限位压盖213和煲盖21。限位件25225与限位通孔2131转动配合,从而承载座25221与限位压盖213转动配合。限位件25225与限位通孔2131 转动配合,从而承载座25221与限位压盖213转动配合。本实施例中,如图 5b所示,限位通孔2131的形状包括圆形孔或圆弧形孔,承载座25221的形状包括圆柱体,限位件25225的形状包括圆环状或圆柱且与限位通孔2131 匹配,也即是限位件25225的最大直径略小于限位通孔2131的最大直径,限位通孔2131的最大直径小于承载座25221的最小直径所以,限位件25225 可以在限位通孔2131内转动,从而承载座25221可以在限位通孔2131的限位下进行旋转。承载座25221或限位件25225与旋钮246固定连接,旋拧旋钮246,承载座25221随旋钮246旋转。本实施例中,限位压盖213将承载座25221限位在煲盖21上,使承载座25221既能够旋转运动又不会脱离煲盖 21,而且旋转运动更加灵活可靠,进而使煲盖磁性件221能够及时旋转到位。其中,限位压盖213可以与煲盖21的底部212螺纹连接,便于拆卸维护。
如图5b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限位件25225为圆环状时,卡接柱2472 位于限位件25225环形内,卡接柱2472的一端与承载座25221朝向煲盖21 的顶部211的部分固定连接,另一端穿出限位通孔2131;当限位件25225为圆柱体时,卡接柱2472的一端与限位件25225固定连接,另一端穿出限位通孔2131,则限位件25225位于卡接柱2472和承载座25221之间。限位件25225 的尺寸(半径)小于承载座25221的尺寸(半径),限位通孔2131的尺寸(半径)小于承载座25221的尺寸(半径)。
如图4b、图3b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转动单元2522,还包括:辅助旋转件25226。
所述辅助旋转件25226,一端与所述承载座25221朝向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的端面的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接触,且另一端的端面为向煲盖21的底部212凸起的弧面。
在该实施例中,辅助旋转件25226固定在承载座25221朝向煲盖21的底部212的端面上,位于该端面的中部,辅助旋转件25226的另一端与煲盖21 的底部212接触,且另一端的端面为凸起的弧面,辅助旋转件25226的另一端伸出承载座25221的端面外一定长度,以使承载座25221的端面与煲盖21 的底部212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H(2mm≥H≥0.1mm)。在承载座25221旋转过程中,则是辅助旋转件25226的另一端的端面与煲盖21的底部212摩擦,也即是弧面的最底端较小面积与煲盖21的底部212摩擦,因此,减小了承载座25221旋转运动过程的受到煲盖21的底部212的摩擦力,以使承载座25221 旋转运动更加顺畅,操作旋钮246更加省力。
如图4b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辅助旋转件25226,位于所述容置槽25222内,一端与所述容置槽25222的槽底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煲盖磁性件延伸至所述容置槽25222外与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接触。
所述煲盖磁性件221,穿过所述辅助旋转件25226,并固定于所述容置槽 25222内。
在该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固定于容置槽25222内,节约装配空间,使结构更加紧凑。辅助旋转件25226位于所述容置槽25222内,一端与所述容置槽25222的槽底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置槽25222外部与所述煲盖21的底部212接触。其中,煲盖磁性件221朝向煲体磁性件121 的端面与容置槽25222的槽口平齐,则辅助旋转件25226延伸出容置槽25222 的槽口最大长度为H(2mm≥H≥0.1mm)。本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上与煲体磁性件121相对的部分具有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煲盖磁性件221的形状可以为扁圆柱形,容置槽25222的形状与煲盖磁性件221的形状相匹配,为圆形槽。
如图4b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上述煲盖磁性件 221,与所述容置槽25222内壁接触的端面上开有缺口2211。
所述容置槽25222,内壁上固设有固定凸起25223。
所述固定凸起25223,位于所述缺口2211内,与所述缺口2211紧固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与容置槽25222过盈配合以固定煲盖磁性件221,同时,固定凸起25223和缺口2211能够防止煲盖磁性件221相对于容置槽25222发生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辅助旋转件25226与第二容纳槽26的槽底转动配合。承载座25221部分或全部位于第二容纳槽26内。限位件25225的尺寸(半径) 小于承载座25221的尺寸(半径)。
如图5b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煲盖21,还包括:两个限位柱30;
所述两个限位柱30,位于所述煲盖21内,与所述限位压盖213固定连接,靠近所述限位通孔2131。
所述转动单元2522,还包括转动限位筋40。
所述转动限位筋40,位于所述两个限位柱30之间,与所述承载座25221 或限位件25225固定连接。
所述承载座25221转动带动所述转动限位筋40由靠近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移动至靠近另一个限位柱30的位置以使所述煲盖磁性件221的两个不同的磁极改变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限位柱30固定于限位压盖213上,限位柱30位于靠近限位通孔2131的位置,其中,限位柱30可以位于限位压盖213朝向煲盖21的顶部211的端面上或朝向煲盖21的底部212 的端面上(上端面上或下端面上);当限位柱30位于限位压盖213朝向煲盖 21的顶部211的端面上时,限位柱30朝向煲盖21的顶部211方向延伸,转动限位筋40与限位件25225固定连接(如图5b所示)。当限位柱30位于限位压盖213朝向煲盖21的底部212的端面上时,限位柱30朝向煲盖21的底部212方向延伸,转动限位筋40与承载座25221的边缘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限位柱30位于限位压盖213上,在便捷准确的操作的同时使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5c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限位通孔2131,包括:转动子孔 31和限位子孔32。
所述转动子孔31,与所述限位子孔32连通。
所述限位柱30,位于所述转动子孔31和限位子孔32的相接处。
所述转动限位筋40,位于所述限位子孔32内。
所述限位件25225,与所述转动子孔31转动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转动子孔31和限位子孔32均为圆弧形孔,转动子孔31 和限位子孔32连通后具有两个相接的位置,两个限位柱30分别位于该两个相接的位置处。转动限位筋40在限位子孔32内移动且通过限位柱30实现限位,能够使煲盖21内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约装配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限位筋40位于限位件25225上,限位件25225 的尺寸(半径)小于承载座25221的尺寸(半径),承载座25221的半径大于转动子孔31的半径。限位件25225的半径略小于转动子孔31的半径,以使限位件25225能够在转动子孔31内沿转动子孔31的孔壁旋转。
如图3b、图4b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煲体磁性件121,包括两个 N极和两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
所述煲盖磁性件221,包括两个N极和两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 极相间分布。
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的形状均包括扁圆柱形或中部具有通孔的扁圆柱形。
在所述转动单元2522复位时,所述煲盖磁性件221与煲体磁性件121 相对应的位置磁极相反,在所述转动单元2522转动之后,所述煲盖磁性件 221与煲体磁性件121相对应的位置磁极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均为扁圆柱形或中部具有通孔的扁圆柱形(圆环状)。煲体磁性件121和煲盖磁性件221均为多极充磁结构,即一个端面上设置至少一个N极和至少一个S极,本实施中一个端面包括两个N极和两个S极,两种不同的磁极相间分布,也即是N极和N 极相对,S极和S极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相间分布的磁极能够使煲盖磁性件221转动较小的角度就能够实现启闭煲盖21,操作便捷且省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和煲体磁性件121的材料包括强磁性的钕铁硼、钐钴或铝镍钴材质。
图6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弹性铰接单元结构示意图。
如图6a、图6d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本体10,还包括:弹性铰接单元14。
所述弹性铰接单元14,与所述煲体11固定连接,与所述煲盖21铰接。
所述弹性铰接单元14包括:铰接连接件141、铰接转轴142和至少一个扭簧143。
所述铰接连接件14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部144。
所述安装部144,与所述煲体11的一端固定连接,嵌入所述煲盖21的边沿,与所述煲盖21转动连接。
所述铰接转轴142,贯穿所述安装部144,与所述安装部144转动连接,两端与所述煲盖21转动连接。
所述扭簧143,套在所述铰接转轴142上,两个扭臂分别与所述煲盖21 和所述煲体11固定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铰接单元14位于煲体11与煲盖21的连接处,煲盖 21通过弹性铰接单元14与煲体11铰接,煲体11与铰接连接件141固定连接,煲盖21通过铰接转轴142与铰接连接件141转动连接。煲盖21的边沿上开有容纳铰接连接件141的凹槽,铰接连接件141嵌入凹槽中,铰接转轴 142穿设在两个安装部144上且与安装部144转动连接(铰接转轴142与安装部144的轴孔之间有间隙,铰接转轴142相对安装部144转动),铰接转轴 142的两端与凹槽的槽壁连接,扭簧143套设在铰接转轴142上,扭簧143 的两个扭臂分别插入煲体11和煲盖21内,扭簧143位于两个安装部144之间。当需要开启煲盖21时,煲盖磁性件221旋转至与煲体磁性件121同性相斥的状态时,在扭臂的弹力作用下,无需其他外力,煲盖21可以向上翻开,从而达到自动开启煲盖21的效果,开启煲盖21操作便捷且省力。本实施例中,弹性铰接单元14辅助煲盖21开启,在煲盖磁性件221旋转到位后在弹性铰接单元14的弹性力作用下煲盖21可以自动向上翻起,操作便捷且省力。
如图5a、图6b、图6c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弹性铰接单元14还包括至少一个销轴145,销轴145套设在铰接转轴142上,扭簧143套设在销轴145上,销轴145与铰接转轴142转动连接,这样一来,在煲盖21开启过程中,避免扭簧143卡在铰接转轴142上,使煲盖21开启更加顺畅。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扭簧143的数量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当扭簧143 为一个时,可以位于铰接转轴142的中部,此时,煲盖21受到扭簧143的作用力较为集中和平衡。当扭簧143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扭簧143位于靠近铰接转轴142的两端的位置,此时,煲盖21受到扭簧143的作用力更加平衡。其中,相应的,销轴145的数量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与扭簧143的数量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煲盖磁性件221和弹性铰接单元14相对设置,分别位于烹饪器具的前部和尾部。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9)

1.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锅本体和盖本体;
所述锅本体,包括:煲体和至少一个煲体磁性件;
所述盖本体,包括:煲盖、至少一个煲盖磁性件、至少一个旋钮和至少一个开合盖组件;
所述煲体磁性件,位于靠近所述煲体与煲盖相接触的位置,包括两种不同的磁极,每种磁极的数量包括至少一个;
所述煲盖,盖合在所述煲体上,与所述煲体连接;
所述煲盖磁性件,位于煲盖的内部,与所述煲体磁性件的数量相同,与所述煲体磁性件的位置相对应,包括两种不同的磁极,每种磁极的数量包括至少一个;
所述旋钮,数量与所述煲盖磁性件的数量相同,位于所述煲盖上,与煲盖的顶部转动配合,凸出于所述煲盖的表面;
所述开合盖组件,位于煲盖的内部,数量与所述煲盖磁性件的数量相同,包括:转动单元;
所述转动单元,与所述煲盖的底部转动配合,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与所述煲盖磁性件固定连接,在旋钮的转动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煲盖可轴心旋转,以改变煲盖磁性件两种不同磁极的位置以排斥或吸引所述煲体磁性件,实现煲盖与煲体吸合或排斥,所述转动单元的转轴与煲盖的底部垂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单元,包括承载座;
所述承载座,位于所述煲盖内部,与所述煲盖转动配合,朝向所述煲盖顶部的部分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朝向所述煲盖底部的端面与所述煲盖磁性件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本体,还包括:限位压盖;
所述限位压盖,位于所述煲盖的内部,与所述煲盖的底部固定连接,开设有限位通孔;
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限位件;
所述限位通孔的孔壁为圆弧形状;
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承载座朝向所述煲盖顶部的部分固定连接,穿过所述限位通孔,与所述限位通孔转动配合,与所述旋钮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煲盖,还包括:两个限位柱;
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煲盖内,与所述煲盖的底部固定连接;或者
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煲盖内,与所述限位压盖固定连接,靠近所述限位通孔;
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转动限位筋;
所述转动限位筋,位于所述两个限位柱之间,与所述承载座固定连接;
所述承载座轴心旋转带动所述转动限位筋由靠近一个限位柱的位置移动至靠近另一个限位柱的位置以使所述煲盖磁性件的两个不同的磁极改变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压盖固定连接时,所述限位通孔,包括:转动子孔和限位子孔;
所述转动子孔,与所述限位子孔连通;
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转动子孔和限位子孔的相接处;
所述转动限位筋,位于所述限位子孔内;
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转动子孔转动配合。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单元,还包括:辅助旋转件;
所述辅助旋转件,一端与所述承载座朝向所述煲盖的底部的端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煲盖的底部接触,且另一端的端面为向煲盖的底部凸起的弧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座,朝向所述煲盖的底部的端面开设有容置槽;
所述煲盖磁性件,固定于所述容置槽内;
所述煲盖磁性件,与所述容置槽内壁接触的端面上开有至少一个缺口;
所述容置槽,内壁上固设有固定凸起;
所述固定凸起,位于所述缺口内,与所述缺口紧固配合;
所述辅助旋转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一端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煲盖磁性件延伸至所述容置槽外部与所述煲盖的底部接触。
8.如权利要求1-3、5-7任一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磁性件,包括两个N极和两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
所述煲盖磁性件,包括两个N极和两个S极,且所述N极和所述S极相间分布;
煲体磁性件和煲盖磁性件的形状均包括扁圆柱形或中部具有通孔的扁圆柱形;
在所述转动单元复位时,所述煲盖磁性件与煲体磁性件相对应的位置磁极相反,在所述转动单元转动之后,所述煲盖磁性件与煲体磁性件相对应的位置磁极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本体,还包括:弹性铰接单元;
所述弹性铰接单元,与所述煲体固定连接,与所述煲盖铰接。
CN201921850758.9U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电饭煲 Active CN211609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0758.9U CN211609137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电饭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0758.9U CN211609137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电饭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09137U true CN211609137U (zh) 2020-10-02

Family

ID=72624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50758.9U Active CN211609137U (zh) 2019-10-30 2019-10-30 一种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091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13241B1 (ko) 믹서기용 혼합 용기 조립체 및 혼합 용기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믹서기
US10174951B2 (en) Cooking appliance
WO2019228182A1 (en) A mixing bowl assembly for a food processor and a food processor comprising the mixing bowl assembly
CN211609137U (zh) 一种电饭煲
CN211833988U (zh) 一种可便捷开合盖的烹饪器具
CN211833898U (zh) 一种可便捷开合盖的电饭煲
CN110604476A (zh) 一种可便捷开合盖的烹饪器具
CN211833897U (zh) 一种可便捷开合盖的烹饪装置
CN21160913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748821U (zh) 开合盖检测结构及电压力锅
CN214548883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2775908U (zh) 一种开盖阻尼结构
CN210673259U (zh) 一种电磁驱动式洗涤泵及应用该洗涤泵的洗涤机
CN209863317U (zh) 一种可倾斜烹饪的烹饪器具
CN210185412U (zh) 一种安全辅食机
CN211534050U (zh) 烹饪器具
CN215127483U (zh) 蒸汽阀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039678U (zh) 烹饪器具
CN218388255U (zh) 一种面板组件及其能源供给设备
CN209789532U (zh) 烹饪器具
CN211534022U (zh) 传动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528567U (zh) 一种用于旋转开关操作机构的止动装置及旋转开关
CN211270317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6147897U (zh) 一种盖体组件及料理机
CN219317419U (zh) 一种快速安装的枢接结构以及应用该结构的充电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01-04, 1st floor, No.2 Lane 60, Naxian Road, Pudong New Area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201203

Patentee after: Chunmi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01-04, 1st floor, Lane 60, Naxian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3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HUNMI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