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07501U - 一种边坡植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边坡植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07501U CN211607501U CN201922224316.XU CN201922224316U CN211607501U CN 211607501 U CN211607501 U CN 211607501U CN 201922224316 U CN201922224316 U CN 201922224316U CN 211607501 U CN211607501 U CN 2116075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ltivation
- hole
- slope
- side slope
- pla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坡植孔系统,该系统包括有在边坡坡面钻取呈规则性排布的栽培孔,所述栽培孔与竖直面夹角设置为60°‑80°,所述栽培孔孔深为40‑60cm,且孔内形成有置于下半部的培植层以及置于上半部的栽培层。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岩层的边坡坡面植孔形成具有生态可恢复的边坡植孔系统,该系统通过孔洞的开设有效的起到了种植作用,且结合开孔角度设置防止了水分和黄土的流失,与传统的植生混凝土喷播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少、治理风险小、易操作、适用性强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边坡植孔系统。
背景技术
露天开采作为目前石灰石开采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在采石过程中,往往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需要十分漫长的自我修复周期。开采后未及时恢复治理形成的高陡边坡、裸露岩石以及带来的地质环境损坏,成为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已被社会广泛关注。矿山开采后的恢复治理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但治理成本偏高、难度较大,在部分地区或矿山仍没有得到实质推进,尤其是针对最终边坡的恢复治理,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常见的治理方法是植生混凝土喷播技术,但其对边坡角度要求较高(坡面坡度一般要求<60°),治理工程难度高、投资大且治理效果无法得到长久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坡植孔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边坡植孔系统,该系统包括有在边坡坡面钻取呈规则性排布的栽培孔,所述栽培孔与竖直面夹角设置为60°-80°,所述栽培孔孔深为40-60cm,且孔内形成有置于下半部的培植层以及置于上半部的栽培层。
所述栽培孔孔深为50cm,该栽培孔包括有形成于下半部且深度为30cm的培植层以及形成于上半部且深度为20cm的栽培层。
所述栽培孔与竖直面夹角设置为70°。
所述栽培孔呈梅花型排布,同排相邻所述的栽培孔间距设置为1.5m,相邻两排所述的栽培孔竖直间距设置为1.5m。
位于边坡坡面最底部的一排所述栽培孔距离坡脚2m处排布。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岩层的边坡坡面植孔形成具有生态可恢复的边坡植孔系统,该系统通过孔洞的开设有效的起到了种植作用,且结合开孔角度设置防止了水分和黄土的流失,与传统的植生混凝土喷播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少、治理风险小、易操作、适用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孔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开孔角度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孔内结构分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的一种边坡植孔系统,该系统包括有在边坡坡面1钻取呈规则性排布的栽培孔22,所述栽培孔2与竖直面夹角设置为60°-8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栽培孔2与竖直面夹角设置为70°,由于一般矿区开采后所形成的高陡边坡的坡度均在70°左右,为了适应该角度,优选的钻孔角度可恰好适配高陡边坡的坡度,有效的提高钻孔效率,所述栽培孔2孔深为40-60cm,且孔内形成有置于下半部的培植层以及置于上半部的栽培层,本实施例优选的钻孔深度为50cm,其中,该栽培孔2包括有形成于下半部且深度为30cm的培植层25以及形成于上半部且深度为20cm的栽培层24,所述的培植层25内可填塞入矿区表层剥离的黄土,而栽培层24为树种、草种及营养土的混合物,在实际操作中可略微捣实后浇水,后期定期浇水养护便可。
进一步的,所述栽培孔2呈梅花型排布,同排相邻所述的栽培孔2间距设置为1.5m,相邻两排所述的栽培孔2竖直间距设置为1.5m,由于孔、排距过大时,孔内植被相互覆盖周期较长,短时间内恢复治理效果一般,故本实施例采用间距1.5m设置,如图1所示,同排相邻设置的栽培孔21和栽培孔23间距1.5m,相邻排设置的栽培孔21和栽培孔23其竖直间距设置为1.5m。
进一步的,位于边坡坡面1最底部的一排所述栽培孔2距离坡脚2m处排布,如图1所示的,位于边坡坡面1最底部的边坡底3高度为2m。
针对该种边坡植孔系统,采取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边坡岩层在采用了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后,其边坡岩层整体稳定。
步骤一:利用现有反铲先行在爆堆上方修建一条钻机通行道路通往至岩层最终边坡坡面1,反铲翻料修建钻机穿孔平台,穿孔平台距边坡坡面1上部坡顶线高差为5米即可,本实施例不限定具体穿孔高度,可根据钻机型号做出相应调整,之后安排钻机按照1.5×1.5米的间距梅花形钻孔,钻孔深度为50cm,栽培孔2与立面向上成70°,该种角度的设置不但适配边坡的成型角度,同时便于填土,防止水分和黄土的流失,钻孔结束后,往孔内填土和需栽种的树种、草种,之后浇水养护即可。
步骤二:根据爆堆铲装进度,爆堆高度逐渐降低,再安排反铲按照前期步骤,重新修建钻机行走道路和穿孔平台,逐步在边坡坡面1上安排穿孔,钻孔结束后,再次安排往栽培孔2内填土和需栽种的树种、草种,浇水养护。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直至爆堆高度仅有5米,待爆堆铲装结束后,安排钻机在剩余的边坡坡面1处按照前期要求继续穿孔,穿孔至距离坡脚2米时停止钻孔,由于坡脚处的安全平台已复垦复绿,已对底部2米内边坡立面形成有效遮挡,故底部剩余2米边坡不再用植孔技术进行复绿,钻孔结束后,最后安排往栽培孔2内填土和需栽种的树种、草种,浇水养护,至此边坡坡面1采用的边坡植孔系统操作完成。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施工,后期只需要对复垦复绿区域做好定期的养护即可,同时边坡坡面1植孔绿化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孔内填土和种植植被种子应同步进行。
该种边坡植孔系统对最终边坡立面恢复治理有着良好的实施性,同时最终边坡立面的平均治理单价远低于传统采用的边坡复绿技术——植生混凝土喷播技术,治理成本仅为该技术的1/5,大大的节约了治理成本,同时该种边坡植孔系统具有防脱落作用,可实现边坡永久复绿。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边坡植孔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有在边坡坡面钻取呈规则性排布的栽培孔,所述栽培孔与竖直面夹角设置为60°-80°,所述栽培孔孔深为40-60cm,且孔内形成有置于下半部的培植层以及置于上半部的栽培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植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孔孔深为50cm,该栽培孔包括有形成于下半部且深度为30cm的培植层以及形成于上半部且深度为20cm的栽培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植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孔与竖直面夹角设置为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植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孔呈梅花型排布,同排相邻所述的栽培孔间距设置为1.5m,相邻两排所述的栽培孔竖直间距设置为1.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植孔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边坡坡面最底部的一排所述栽培孔距离坡脚2m处排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24316.XU CN211607501U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一种边坡植孔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24316.XU CN211607501U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一种边坡植孔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07501U true CN211607501U (zh) | 2020-10-02 |
Family
ID=72629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24316.XU Active CN211607501U (zh) | 2019-12-12 | 2019-12-12 | 一种边坡植孔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07501U (zh) |
-
2019
- 2019-12-12 CN CN201922224316.XU patent/CN2116075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12157B (zh) | 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 | |
CN204728349U (zh) | 一种陡岩质边坡生态绿化系统 | |
CN101451355B (zh) | 一种回填土层的保水方法 | |
CN110249813B (zh) | 一种在采矿坑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 | |
CN107023022A (zh) | 一种基于集蓄排顺序的采石场弃渣边坡山体整形方法 | |
CN101622931B (zh) | 岩质边坡护面墙的绿化坡面及施工方法 | |
CN106759399A (zh) | 一种边坡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及其方法 | |
CN110337971A (zh) | 矿区边坡立体绿化生态修复方法 | |
CN110243243A (zh) | 基于爆破漏斗的岩质矿山快速种植方法 | |
CN104770270B (zh) | 一种边坡防护中的灌木建植方法及其护苗罩 | |
CN211607501U (zh) | 一种边坡植孔系统 | |
CN112273126A (zh) | 一种坡面打孔栽植绿化方法 | |
CN110245452A (zh) | 一种黄土丘陵区采煤塌陷裂缝治理方法 | |
CN104264697B (zh) | 一种高陡石质边坡绿化防护结构 | |
CN108086980B (zh) | 一种露天矿山开采安全平台及清扫平台的复垦方法 | |
CN105815064A (zh) | 一种山药的种植方法 | |
CN105200998A (zh) | 种植结构及生态护坡结构 | |
CN109565994A (zh) | 一种干旱河谷弃渣场边坡的植被恢复方法 | |
CN210695148U (zh) | 一种石灰岩山地植被带水土防流失结构 | |
CN113897980A (zh) | 一种露天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绿化方法及结构 | |
CN204940307U (zh) | 种植结构及生态护坡结构 | |
CN210900526U (zh) | 一种应用于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种植池系统 | |
CN203530994U (zh) | 土石渣场边坡生态防护结构 | |
CN210406343U (zh) | 一种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绿化种植结构 | |
CN115119655A (zh) | 一种井工矿开采扰动区裂缝修复装置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