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02019U - 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602019U
CN211602019U CN202020272281.7U CN202020272281U CN211602019U CN 211602019 U CN211602019 U CN 211602019U CN 202020272281 U CN202020272281 U CN 202020272281U CN 211602019 U CN211602019 U CN 211602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station
membrane electrode
bas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7228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7228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602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602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602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包括底座、旋转组件、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及视觉检测设备。底座包括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旋转组件绕一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旋转组件具有承载位,且旋转组件绕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承载位可依次经过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设置于底座,且位于第一检测工位,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用于对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的承载位上的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中转机构设置于底座,且中转机构的进料端位于下料工位;视觉检测设备对应中转机构的出料端设置于底座,视觉检测设备用于对膜电极进行缺陷检测。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电极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具有无污染、工作温度低、噪声低等优点,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发和应用。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产品已经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能源利用方式。
七合一成品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七合一成品膜电极由五合一组件、阳极气体扩散层和阴极气体扩散层组成,七合一成品膜电极在制成之后需要对其气密性和七合一成品膜电极中的气体扩散层的破损情况进行检测。但是现有的检测过程是通过人工搬运在不同的检测设备之间进行转运,检测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七合一成品膜电极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七合一成品膜电极在各个检测设备之间进行转运,提高检测效率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一种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包括:
底座,包括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
旋转组件,绕一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旋转组件具有承载位,且所述旋转组件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所述承载位可依次经过所述上料工位、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及所述下料工位;
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所述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用于对转动至所述第一检测工位的所述承载位上的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
中转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中转机构的进料端位于所述下料工位;及
视觉检测设备,对应所述中转机构的出料端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视觉检测设备用于对所述膜电极进行缺陷检测。
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将膜电极放置于上料工位的承载位,旋转组件转动将承载位的膜电极带到第一检测工位,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对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的承载位上的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结束后旋转件带动经过气密性检测的膜电极至下料工位,并由中转机构将下料工位的膜电极转运至视觉检测设备,视觉检测设备对经气密性检测的膜电极进行缺陷检测。如此,整个检测过程自动化进行,无需人工进行膜电极在不同检测设备之间的搬运,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具有至少两个所述承载位,且当一所述承载位转动至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时,至少存在另一个所述承载位转动至所述上料工位或所述下料工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二检测工位,所述旋转组件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所述承载位均可依次经过所述上料工位、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所述第二检测工位及所述下料工位,且当一所述承载位转动至所述第二检测工位时,存在另一个所述承载位可转动至所述第一检测工位;
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所述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用于对转动至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所述承载位上的所述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具有四个所述承载位,四个所述承载位绕所述转动轴线圆周阵列布设,所述上料工位、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所述第二检测工位及所述下料工位绕所述转动轴线圆周阵列布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转盘及承载件,所述转盘绕所述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转盘具有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贯穿其相对两侧的开口;
所述承载件对应所述开口支撑于所述转盘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具有所述承载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支撑架、密封组件、移动组件及检测组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所述密封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
所述承载件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开口并朝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所述移动组件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且位于所述转盘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移动组件移动过程中可抵接于转动至所述第一检测工位的所述承载件伸出所述开口的部分,以带动所述承载件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移动,所述承载件移动过程中具有一密封位置;
当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密封位置,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相抵以围合形成一密封腔,所述承载位位于所述密封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连接板、调节件及密封件,所述连接板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所述调节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且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用于调节所述连接板的位置;
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转盘的一侧,当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密封位置,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承载件相抵以围合形成所述密封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视觉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平台、第一视觉组件及第二视觉组件,所述检测平台对应所述中转机构的出料端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检测平台在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视觉组件和所述第二视觉组件之间;
所述第一视觉组件和所述第二视觉组件分别用于对位于所述检测平台的所述膜电极在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进行缺陷检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上料机构的出料端位于所述上料工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下料机构及收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及所述收料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下料机构的进料端对应所述视觉检测设备,所述收料机构对应所述下料机构的出料端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检测系统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检测系统的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和承载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检测系统的视觉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检测系统的收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100,包括底座10、旋转组件20、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中转机构40及视觉检测设备50。
底座10包括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
旋转组件20绕一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10,旋转组件20具有承载位,且旋转组件20绕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承载位可依次经过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
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设置于底座10,且位于第一检测工位,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用于对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的承载位上的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
中转机构40设置于底座10,且中转机构40的进料端位于下料工位。视觉检测设备50对应中转机构40的出料端设置于底座10,用于对经过气密性检测的膜电极进行缺陷检测。
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将膜电极放置于上料工位的承载位,旋转组件20转动将承载位的膜电极带到第一检测工位,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对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的承载位上的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结束后旋转件带动经过气密性检测的膜电极至下料工位,并由中转机构40将下料工位的膜电极转运至视觉检测设备50,视觉检测设备50对经气密性检测的膜电极进行缺陷检测。如此,整个检测过程自动化进行,无需人工进行膜电极在不同检测设备之间的搬运,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包括第一安装座12及第二安装座14,第一安装座12具有一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座14具有与第一安装面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二安装面,旋转组件20、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设置于第一安装面,视觉检测设备50及中转机构40设置于第二安装面。
需要进行解释的是,底座10的设置形式不限,可以是由两个或多个安装座组成,也可以是一个安装座,只要能确保膜电极在各个设备之间进行转运并进行对应的检测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系统还包括上料机构60,上料机构60设置于底座10,且上料机构60的出料端位于上料工位,用于将膜电极输送至上料工位的承载位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组件20具有至少两个承载位,且当一承载位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时,至少存在另一个承载位转动至上料工位或下料工位。如此,可在旋转组件20上放置至少两个膜电极,确保旋转组件20绕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不间断的对膜电极进行上料、检测及下料,提高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还包括第二检测工位,旋转组件20绕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承载位均可依次经过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第二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且当一承载位转动至第二检测工位时,存在另一个承载位可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
进一步地,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70,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70设置于第二检测工位,用于对转动至第二检测工位的承载位上的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
如此,可预先在旋转组件20上两个承载位上放置两个未检测的膜电极,然后将其中一承载位转动到第二检测工位,并确保另一放置未检测的膜电极的承载位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同时对两个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
同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两个承载位通常为相邻的两个承载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组件20具有四个承载位,四个承载位绕转动轴线圆周阵列布设,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第二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绕转动轴线圆周阵列布设。
以确保每次进行两个膜电极的气密性检测,同时旋转组件20转动过程会不间断的上料、检测及下料,提高了检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组件20包括转盘22,转盘22绕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10,且转盘22具有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贯穿其相对两侧的开口。其中,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具体到图2中为左右方向,实际应用时为竖直方向。
进一步地,旋转组件20还包括承载件24,承载件24对应开口支撑于转盘22背离底座10的一侧,且承载件24至少部分穿过开口并朝底座10的方向延伸,承载件24背离底座10的一侧具有承载位。
实际应用中,开口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开口沿转盘22周向均匀间隔布设,对应承载件24的数量也是四个,四个承载件24分别支撑于转盘22的四个开口处。
当然,也可以是开口的数量为八个,且两个开口为一组,分为四组,四组开口沿转盘22周向均匀间隔布设,承载件24数量为四个,每一承载件24对应一组开口支撑于转盘22背离底座1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24包括承载部242及连接部244,承载部242对应开口支撑于转盘22背离底座10的一侧,承载部242背离转盘22的一侧具有承载位,而连接部244固定连接于承载部242背离承载位的一侧,且连接部244从开口伸出到转盘22与底座10之间。
实际应用中,承载部242整体呈板状,承载位位于承载部242面积最大的表面,且当承载部242对应一组开口支撑于转盘22上时,承载部242纵长方向的相对两端横跨两个开口并超出两个开口的范围,以确保承载部242稳定的支撑于转盘22上,而连接部244则从开口伸出。
请参阅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包括支撑架32、移动组件及密封组件,支撑架32设置于第一检测工位,密封组件设置于支撑架32,移动组件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撑架32,且位于转盘22与底座10之间,移动组件移动过程中可抵接于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的承载件24伸出开口的部分,以带动承载件24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移动,承载件24移动过程中具有一密封位置。
当承载件24位于密封位置,密封组件与承载件24背离底座10的一侧相抵以围合形成一密封腔,承载位位于密封腔内。
实际应用中,移动组件包括移动件342及移动板344,移动件342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撑架32,移动板344固定连接于移动件342,且位于转盘22与底座10之间,移动板344具有一支撑面,支撑面位于移动板344朝向转盘22的一侧,移动板344随移动件342移动过程中移动板344的支撑面可抵接于连接部244,从而带动承载件24在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38,第一驱动件38设置于支撑架32,且与移动件342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一驱动件38为驱动气缸、丝杠模组或者电缸等。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移动板344带动承载件24移动过程中,由于移动板344无法从开口穿过,因此连接部244也不会被移动板344带动穿过开口。
而为了确保移动板344带动承载件24移动时承载件24保持稳定,也就需要确保连接部244与支撑面之间的稳定的接触,可对应每一承载部242设置两个连接部244,两个连接部244分别从两个对应的开口穿出,且在移动板344移动过程中可同时与支撑面接触,提高支撑面对连接部244支撑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移动板344对承载件24支撑的稳定性,避免承载件24发生移动或倾斜影响气密性检测。
此外,连接部244的设置形式不限,可以是由单独的多根竖直支撑杆构成,多根竖直支撑杆间隔设置于承载部242朝向底座10的一侧,且分别从两个开口穿出,多根竖直支撑杆的长度相同,且在移动板344移动过程中可同时与支撑面接触,多根竖直支撑杆与支撑面之间的接触点较多,从而确保支撑的稳定性。
也可以是由多块支撑板构成,多块支撑板间隔设置于承载部242朝向底座10的一侧,且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分别从两个开口穿出,移动板344移动过程中支撑面会同时与多块支撑板的一侧接触,支撑面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提高支撑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组件包括连接板362、调节件364及密封件366,连接板362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撑架32,调节件364设置于支撑架32,且调节件364与连接板362固定连接,用于调节连接板362的位置,密封件366设置于连接板362朝向转盘22的一侧,当承载件24位于密封位置,密封件366与承载件24相抵以围合形成密封腔。
进一步地,调节件364包括调节部3642及螺杆部3644,支撑架32上设有轴承,螺杆部3644穿设于该轴承,且螺杆部3644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纵长延伸,螺杆部3644的一端与连接板362螺纹连接,调节部3642则固定连接于螺杆部3644远离连接板362的一端,调节部3642带动螺杆部3644在轴承上转动,螺杆部3644转动,而连接板362与螺杆部3644螺纹连接,因此螺杆部3644转动会带动连接部244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移动。
如此,在正常情况下,连接板362是位于转盘22远离底座10的一侧的,通过螺杆部3644将连接板362固定在支撑架32上,密封腔的形成通过移动组件的移动带动承载件24移动与密封件366相抵即可,而在需要更换连接板362或密封件366时,通过转动螺杆部3644将连接板362上移,以使连接板362远离转盘22,方便将连接板362及密封件366拆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2设有沿转动轴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轨,移动件342和连接板362滑设于导轨。具体地,导轨数量为两条,移动件342和连接板362同时滑设于两条导轨上,以确保移动件342和连接板362移动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还包括检测组件,检测组件用于向密封腔内输入检测气体,并检测检测气体在密封腔内的泄漏情况。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检测组件输入的检测气体为氮气,且检测组件输入氮气并检测氮气在密封腔内的泄漏情况为常规操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70与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的结构及作用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和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70分别设置于第一检测工位和第二检测工位,故对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70不作赘述。
请参阅图1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视觉检测设备50包括检测平台52、第一视觉组件54及第二视觉组件56,检测平台52对应中转机构40的出料端设置于底座10,且检测平台52在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上位于第一视觉组件54和第二视觉组件56之间;第一视觉组件54和第二视觉组件56分别用于对位于检测平台52的膜电极在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进行缺陷检测。
进一步地,第一视觉组件54和第二视觉组件56均包括三个相机,且第一视觉组件54或第二视觉组件56中的其中两个相机均是用于对膜电极拍照后确定膜电极的贴合误差,而第一视觉组件54或第二视觉组件56中的另一个相机则是用于拍照后确定膜电极中的气体扩散层的破损情况。
实际应用中,第一视觉组件54包括第一支架,第二视觉组件56包括第二支架,第一视觉组件54的三个相机均设置于第一支架,第二视觉组件56的三个相机均设置于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高度高于检测平台52的高度,第二支架的高度低于检测平台52的高度,从而确保第一视觉组件54的三个相机和第二视觉组件56的三个相机分别位于检测平台52的相对两侧,以对位于检测平台52的膜电极的相对两侧进行缺陷检测。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视觉组件54和第二视觉组件56分别在三个互相呈角度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设置方式可以是相机通过高自由度的机械臂与支架连接,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具体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视觉检测设备50还包括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第一光源设置于第二支架,第二光源设置于第一之间,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均用于产生朝向检测平台52的光,且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不同时发光。
当第一光源发光时,光线是射向检测平台52和第一视觉组件54的,此时第一视觉组件54的三个相机对检测平台52上的膜电极进行拍照,而当第二光源发光时,光线是射向检测平台52和第二视觉组件56的,此时第二视觉组件56的三个相机对检测平台52上的膜电极进行拍照。如此,可提高拍照的清晰度,提高检测强度。
实际应用中,第一光源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二支架,第二光源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系统还包括下料机构80,下料机构80设置于底座10,下料机构80的进料端对应视觉检测设备50,用于转运视觉平台上的经过缺陷检测的膜电极。
进一步地,检测系统还包括收料机构90,收料机构90设置于底座10,且收料机构90对应下料机构80的出料端设置。
请参阅图1及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收料机构90包括托盘92、线轨94、连接杆96及接料台98,托盘92设置于底座10,且所述托盘92开设有接料孔,线轨94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纵长设置于底座10,连接杆96一端滑设于线轨94,接料台98固定连接于连接杆96远离线轨94的一端,以随连接杆96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可移动,接料台98移动过程中可穿设于接料孔。
如此,在实际应用时,接料台98的高度可高于托盘92的高度,然后在接料台98接收膜电极之后,接料台98下移,并穿过接料孔,而接料台98上的膜电极在接料台98穿过接料孔时会留在托盘92上,后续只需要人为将装有膜电极的托盘92取走即可。
实际应用中,接料台98包括多个接料结构,连接杆96及接料孔的数量均为多个,每一接料结构分别对应固定连接于一连接杆96远离线轨94的一端,而每一接料结构的形状与接料孔的形状相匹配,以使得多个接料结构随多根连接杆96移动时穿过对应的接料孔。
具体地,接料结构的数量为四个,且接料结构大致为中空的矩形结构,多个接料孔形成一与接料结构相匹配的矩形结构,以方便接料结构穿过,同时避免膜电极穿过。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多个接料结构是确保接料结构能够稳定的接收下料机构80输送过来的膜电极,而接料结构的设置形成不作限定,可以为其他形式,只需确保在托盘92上设置与接料结构形状相匹配的接料孔,方便接料结构穿过,同时阻止膜电极穿过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盘92设置于第二安装面,线轨94设置于第二安装座14,且位于第二安装面下方,第二安装面开设有对应的通孔,接料台98及连接杆96沿竖直方向移动时可穿过通孔。
进一步地,收料机构9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99,第二驱动件99设置于第二安装座14,且位于第二安装面下方,第二驱动件99与连接杆96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二驱动件99为气缸、丝杠模组或电缸等。当然,线轨94和第二驱动件99也可以是一体的,即线轨94和第二驱动件99为线性模组。
需要解释的是,连接杆96滑设于线轨94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滑块滑设于线轨94,而连接杆96固定连接于滑块,而且第二驱动件99也可直接与滑块传动连接,实现对连接杆96滑动的驱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料机构90包括至少两组,下料机构80的出料端包括至少两个出料位置,每一收料机构90对应一下料机构80的出料位置设置。如此,两组收料机构90可分别用于接收检测合格的膜电极和检测不合格的膜电极。
具体地,收料机构90包括三组,下料机构80的出料端包括三个下料位置,三组收料机构90均对应下料机构80的三个出料位置设置。其中两组收料机构90可用于接收数量较多的检测合格的膜电极。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此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说明:
上料机构60将第一膜电极(对于同时检测的两块膜电极以第一膜电极和第二膜电极进行区分)输送至上料工位的承载位上,旋转组件20转动在第一膜电极转动至第一检测工位时停止,上料机构60继续将第二膜电极输送至上料工位的承载位上,旋转组件20继续转动,直至第一膜电极处于第二检测工位,第二膜电极处于第一检测工位,然后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30及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70分别对第二膜电极及第一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结束后旋转组件20转动依次将第一膜电极和第二膜电极转动至下料工位,并经由中转机构40将转运至视觉检测设备50进行缺陷检测。
第一膜电极和第二膜电极经缺陷检测后由下料机构80转运至收料机构90,在第一膜电极和第二膜电极全部合格的情况下,收料机构90的接料台98先接收第一膜电极,接收之后接料台98下移,下移的高度与第一膜电极的厚度相同,以方便接收后续的第二膜电极,在接料台98接收足够多的膜电极之后,接料台98下移穿过接料孔,将多片相互叠合的膜电极放置于托盘92上,操作人员将托盘92取出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该检测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检测系统的其他设备电连接,用于控制各个设备的动作。也就是说该控制器可获取检测设备的检测数据,并根据检测数据控制下料机构80将膜电极输送至对应的收料机构90。
同时需要进行解释的是,接料台98每接收一片膜电极便下移一膜电极厚度的高度,也是为了确保接料台98接收足够多的膜电极之后再将膜电极放置在托盘92上,相较于接收一片膜电极便放置一片在托盘92上,节约接收时间,提高了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包括上料工位、第一检测工位及下料工位;
旋转组件,绕一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旋转组件具有承载位,且所述旋转组件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所述承载位可依次经过所述上料工位、所述第一检测工位及所述下料工位;
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所述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用于对转动至所述第一检测工位的所述承载位上的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
中转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中转机构的进料端位于所述下料工位;及
视觉检测设备,对应所述中转机构的出料端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视觉检测设备用于对所述膜电极进行缺陷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具有至少两个所述承载位,且当一所述承载位转动至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时,至少存在另一个所述承载位转动至所述上料工位或所述下料工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二检测工位,所述旋转组件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过程中所述承载位均可依次经过所述上料工位、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所述第二检测工位及所述下料工位,且当一所述承载位转动至所述第二检测工位时,存在另一个所述承载位可转动至所述第一检测工位;
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所述第二气密性检测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用于对转动至所述第二检测工位的所述承载位上的所述膜电极进行气密性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具有四个所述承载位,四个所述承载位绕所述转动轴线圆周阵列布设,所述上料工位、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所述第二检测工位及所述下料工位绕所述转动轴线圆周阵列布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转盘及承载件,所述转盘绕所述转动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转盘具有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贯穿其相对两侧的开口;
所述承载件对应所述开口支撑于所述转盘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具有所述承载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支撑架、密封组件、移动组件及检测组件,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检测工位,所述密封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
所述承载件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开口并朝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所述移动组件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且位于所述转盘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移动组件移动过程中可抵接于转动至所述第一检测工位的所述承载件伸出所述开口的部分,以带动所述承载件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移动,所述承载件移动过程中具有一密封位置;
当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密封位置,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相抵以围合形成一密封腔,所述承载位位于所述密封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包括连接板、调节件及密封件,所述连接板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所述调节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且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用于调节所述连接板的位置;
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转盘的一侧,当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密封位置,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承载件相抵以围合形成所述密封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觉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平台、第一视觉组件及第二视觉组件,所述检测平台对应所述中转机构的出料端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检测平台在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视觉组件和所述第二视觉组件之间;
所述第一视觉组件和所述第二视觉组件分别用于对位于所述检测平台的所述膜电极在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进行缺陷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且所述上料机构的出料端位于所述上料工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下料机构及收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及所述收料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下料机构的进料端对应所述视觉检测设备,所述收料机构对应所述下料机构的出料端设置。
CN202020272281.7U 2020-03-06 2020-03-06 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Active CN211602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72281.7U CN211602019U (zh) 2020-03-06 2020-03-06 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72281.7U CN211602019U (zh) 2020-03-06 2020-03-06 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02019U true CN211602019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82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72281.7U Active CN211602019U (zh) 2020-03-06 2020-03-06 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6020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72754A (zh) * 2022-09-27 2023-02-03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膜电极的自动化图像检测设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72754A (zh) * 2022-09-27 2023-02-03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膜电极的自动化图像检测设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8233B (zh) 检查电池单元以实现自动化全面检查的装置和方法
KR101656354B1 (ko) 태양광 셀 제작시스템
KR101866942B1 (ko) 배터리 셀 검사장치
JP2012069298A (ja)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並びに密閉型二次電池
CN215613318U (zh) 一种电芯扫码分选装置
CN111375876B (zh) 一种太阳电池串联焊接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11602019U (zh) 用于膜电极的检测系统
US20110013013A1 (en) Wafer inspection apparatus
US20100219044A1 (en) Handler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in particular ic'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irculating carriages that are guided along a circulating track
KR100939645B1 (ko) 웨이퍼 검사장치
CN210865934U (zh) 牛角电容老化烤箱及全自动牛角电容过程监控老化机
WO2024087709A1 (zh) 一种双半片电池片效率检测装置
CN110860490A (zh) 全自动牛角电容过程监控老化机
CN109520710A (zh) 一种全自动屏幕检测机
CN110434483B (zh)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用基片全自动切割修整加工工艺
CN110947648B (zh) 全自动牛角电容老化数据监控测试方法
CN219871632U (zh) 一种检测装置
KR20230012829A (ko) 이차전지용 검사 시스템
WO2019054345A1 (ja) 検査装置
CN210089737U (zh) 用于电芯的检测设备
US10078111B2 (en) Handler and management method thereof
CN116577360A (zh) 电芯检测设备及检测系统
CN115877111A (zh) 老化测试机
KR102628806B1 (ko) 원형 배터리 검사장치
JP5291665B2 (ja) パネル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パネル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8

Address after: 21412 North Hubin Road,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0 Xinxi Road, national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