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81198U -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81198U
CN211581198U CN201922291983.XU CN201922291983U CN211581198U CN 211581198 U CN211581198 U CN 211581198U CN 201922291983 U CN201922291983 U CN 201922291983U CN 211581198 U CN211581198 U CN 211581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e
cylinder
chinese
barrel
be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9198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杰銮
李若琳
常志光
刘玉玲
薛运波
王志
宋延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iculture Science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jilin Honeybee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Supervise Station Jilin Honeybee Heredity Resource Gene Protection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Apiculture Science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jilin Honeybee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Supervise Station Jilin Honeybee Heredity Resource Gene Protection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iculture Science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jilin Honeybee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Supervise Station Jilin Honeybee Heredity Resource Gene Protection Center) filed Critical Apiculture Science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jilin Honeybee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Supervise Station Jilin Honeybee Heredity Resource Gene Protection Center)
Priority to CN20192229198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81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81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81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 For Specific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上盖、上筒、下筒、底板、网状收蜂通道及至少一个中筒,所述上盖、底板分别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上筒及下筒上,所述中筒位于上筒与下筒之间并以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所述上筒内设有一“伞形”隔板,“伞形”隔板与上筒上部分形成蜂群饲喂器,“伞形”隔板与上筒下部形成巢脾初始建造区;该饲养装置在使用时能够有效的防止中蜂分蜂时外逃,更加适宜中蜂的养殖,实现人工控蜂的目的;能够有效的解决活框饲养中蜂种退化以及桶养中蜂分逃严重和蜜源缺乏无法补喂的难题。

Description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及中蜂饲养方法,属于中蜂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人类利用最早,至今仍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昆虫。中蜂也是我国传统养蜂使用的唯一蜂种和现代养蜂的重要蜂种,中蜂作为我国的当家品种,适应于我国的气候特点。饲养中蜂是一项传统的特色养殖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不与农业争水,争肥、争土地,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其不仅能够为人们开拓致富门路,而且能够利用中蜂授粉促进农林牧业增产增收,提质增效,利国利民有益于全社会的事业。
我国饲养中蜂历史悠久,在世界同样的旧法饲养时代,我国养蜂已有长足的发展,可谓技法娴熟,蜂业兴旺。但始终徘徊在口授心传,经验积累的旧法饲养范畴。目前,我国饲养的中蜂方式有两种:
一是:中蜂照搬套用西蜂的活框饲养方式;活框饲养中蜂虽然管理方便,但是由于人为的过度管理,蜂种退化严重,蜂病泛滥,造成蜂群飞逃,产蜜量低于桶养中蜂;
二是:传统的桶养中蜂;实践证明,中蜂桶养符合中蜂的生物学特性,群势繁殖较强,产蜜量也高。但在饲养过程中更无法控制自然分蜂,导致中蜂分蜂期分逃严重。由于上述两种饲养方式优缺点共存,也是造成我国中蜂产业很难养强做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践证明:常年生活在木桶内的野生中蜂,蜂种的改良靠优胜劣汰,没有人为的参与,繁殖力强,抗病能力也强,蜂蜜产量高,所以人们也比较认可桶养中蜂,人们桶养中蜂的目的为了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但桶养中蜂养蜂者没有一种行之有效地措施控制分蜂,养蜂时仍存在下述问题:
1.人为的过度管理,蜂种退化严重,蜂病泛滥,产蜜量低于桶养中蜂;
2.饲养过程中无法控制自然分蜂,导致中蜂分蜂期飞逃严重。
申请号为:CN201710286669.5,公开号为:CN107047376A的发明公开一种中蜂养殖蜂箱,该中蜂养殖蜂箱包括箱盖、巢箱及坐地节,所述箱盖盖合在所述巢箱上,所述巢箱由一个以上可自由抽取的巢箱节叠加组成,所述巢箱节中空且上下贯通,所述巢箱节采用1-3cm厚的木板制成,所述巢箱与所述坐地节连接,所述坐地节底部设于地面或埋于地下,所述坐地节下部内设有拦蜂网,所述坐地节中空,所述坐地节侧壁上设有进蜂口。所述蜂箱便于观察蜂群、分蜂、合并,能帮助蜂群安全度夏,减少飞逃,冬暖夏凉,蜂群无需迁飞,可定点饲养;还能提高蜂蜜的产量和品质;但是,该发明缺不能解决中蜂在分蜂时飞逃的问题。
申请号为:CN201410282234.X,公开号为:CN104430053B的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使中蜂在蜂箱内进行自然分蜂的中华蜜蜂箱内自然分蜂闸板的使用方法,第一步,闸板安装在蜂箱中间。第二步,蜂箱的巢门孔上安装巢门孔隔王板。第三步,蜜蜂群体放置在有蜂王外出洞口面的1室中,另1新室中放置有巢础的巢框,第四步,检查,去掉处女王群巢门孔上的隔王板和处理或毁灭原群中的巢脾。第五步,移出其中1群蜜蜂群体。本发明的使用方法,操作简单,易学易懂,使之十分省心省事,大大地减轻了人工饲养中蜂的工作量,避免了因中蜂离巢飞逃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有利于保护中蜂资源。虽然该发明能够对中蜂进行分蜂,但是,在分蜂时,部分中蜂仍然会出现飞逃的情况。
在实际中,中蜂进行分蜂的时候,一般是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将蜂王挑选出来,使用一个囚王笼将其进行安放,这样将蜂王移走之后,中蜂将会根据蜂王的特殊气味进而靠近蜂王,实现分蜂的目的;但是,在捕捉蜂王的时候,一是蜂群及蜂王受惊,二是在捕捉蜂王的时候容易将蜂王弄伤,在饲养的后期,蜂王非常容易因伤死亡,这样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行分蜂,在后期也会因为蜂王的死亡而出现飞逃、蜂群溃散,造成养蜂人的巨大损失,因此,采用人工干预分蜂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急需研发一种符合中蜂习性与现代饲养要求的饲养装置和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中蜂养殖技术中,春季中蜂进行分蜂时,中蜂易出现分蜂外逃现象的缺点,提供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该饲养装置在使用时能够有效的防止中蜂分蜂时外逃,更加适宜中蜂的养殖,实现人工控蜂的目的;能够有效的解决活框饲养中蜂种退化以及桶养中蜂分逃严重和蜜源缺乏无法补喂的难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是:
本实用新型装置和方法克服了以上饲养方式的缺陷;本装置符合野生中蜂饲养习性,并能根据蜜源、气候、群势及时调整其饲养装置,使其更适宜于中蜂的繁殖,真正做到人控制蜂;同时,解决了现在活框饲养中蜂种退化以及桶养中蜂分逃严重和蜜源缺乏无法补喂的难题;采用本装置饲养中蜂整个蜂巢由中蜂自己修造,繁殖的蜂群强壮,群均产蜜量高,产品为原生态,倍受消费者青睐;蜂群越夏期安全,适宜于中蜂室内、室外越冬,并且越冬期节省饲料。使用本装置饲养中蜂节省了资源,省时省力,可一人多养,提高了养蜂效益,使我国的养蜂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饲养装置基本构思如下:
采用密度为30-40kg/m3可发性聚苯乙烯材料制作而成的圆筒型组合装置,装置直径为25~30厘米、高度为12~15厘米、厚度为3~4厘米,由上盖、上筒、中筒,下筒、底板和网状收蜂道组合而成。上盖上部为弧形、底面平,上、下边各有3个孔镶有磁铁,周圈有卡槽(牙子),上盖中间有带孔的手柄,上盖直径为27~32厘米;上筒周边设有与上盖连接的卡槽(牙子),内部有个“伞形”隔板,上筒上部与“伞形”隔板形成的空间为蜂群饲喂器,蜜源缺乏时,将糖水饲料倒入此区,并打开伞形上端通道的内盖,使中蜂将饲喂器的糖水传递至蜂巢中。“伞形”隔板的下部面比较粗糙,便于中蜂修造巢脾的稳固性,也是中蜂蜂巢的初始建造区(巢脾初始建造区)。上筒底面有3个孔镶有磁铁;中筒上边周圈也有卡槽(牙子),可以将上盖与中筒进行连接,中筒上、下边各有3个孔镶有磁铁,为了连结上筒和下筒;下筒上边有3个孔镶有磁铁,下筒设有一个中蜂进出口和口塞;底板上凸起的圆面与下筒内径大小一样,底板外围与下筒外围尺寸一样,这样组合后饲养装置比较严实合缝。网状收蜂道材质为尼龙网(网眼中蜂钻不出去为标准),网状通道长度为1.5~2.0m,网状通道两侧口能松或紧,便于套在上筒及中筒上,做到网状收蜂道套在上筒或者另一个上筒下端,保证中蜂飞不出来,网状通道的直径要大于筒的外围尺寸,否则网状通道口套不上圆筒。
其饲养方法基本构思如下:
越过冬的中蜂,在蜂群内无子脾的情况下,选择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微风天气,傍晚将中蜂过入饲养装置基中。将本装置上筒固定好上盖,将其中蜂收入上筒“伞形”隔板的下面,待中蜂成团稳定后,轻轻地将本装置中筒、下筒、底座依次拼装成一体,拼装后上筒、中筒、下筒及底板一定要严实和缝,选择一合适的地方单独摆放,10分钟之后,打开本装置下筒中蜂出口的口塞,使其从出口自由飞行。2~3天后待中蜂在上筒“伞形”隔板下面修造新脾时,晚间将本装置上筒的上盖打开,将糖水或花粉饲料放入上筒的蜂群饲喂器内,打开上筒“伞形”隔板上端的内盖,中蜂便将糖水或花粉饲料导入“伞形”隔板下面的蜂巢中,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开始快速修造巢脾,由于饲养装置上筒“伞型”隔板的下面比较粗糙,而且圆筒的直径为20~30厘米,因此修造的巢脾比较坚固,不会出现巢脾坠落形象,这是中蜂在本装置中初繁的开始。
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蜜粉源的大量出现,要中筒和下筒之间及时添加中筒,最大群势中筒可添加5~7个中筒,本饲养装置为组合式,可根据群势的强弱自行拼装加大或缩小蜂巢的空间,中蜂近似于原生态繁殖状态;本装饲养中蜂不同于桶养,在蜜源缺乏时,可将上筒上盖打开,将上筒饲喂器内装满糖浆或花粉饲料,然后将其“伞形”上端的盖子打开,中蜂将饲料传递至蜂巢中,在蜂群繁殖阶段一直保持饲料充足,而桶养中蜂只能靠天吃饭,蜜源缺乏时,不能及时补喂,所以造成桶养中蜂飞逃较多,所以很难形成规模;桶养或活框饲养都是分蜂团飞出蜂巢,集结在树杈或其他地方后,再用收蜂筐进行收捕,收捕不及时,分蜂团也会直接飞逃。收捕后的分蜂团重新过箱进行饲养,过箱后因人为的管理不当,也会出现二次飞逃。而使用本装置饲养中蜂,蜂群发生分蜂时,在其蜂巢内进行收捕分蜂团,无出巢飞逃机会。即:将上筒上盖打开,并打开内盖,使饲喂通道畅通,再将网状收蜂通道口的一端套在上筒上,网状收蜂通道口的另一端套在已安装好上盖的另一个上筒上,当发现蜂群发生分蜂时,先关闭出蜂口,迅速吊起上筒,分蜂团便从“伞形”隔板上端的饲喂通道,由网状收蜂通道进入已吊起的上筒内,待中蜂结团稳后,将上筒取下,再按本装置初繁时布置蜂巢即可;本装置可根据蜂群的群势,通过拼组中筒,合理的调整蜂巢的空间,又能结合蜜粉源,对蜂群进行及时补喂饲料,不会因缺饲料造成蜂群飞逃。蜂群繁殖时,无需添加巢框或巢础,整个蜂巢都由中蜂自身修造,人为干扰较少,蜂巢内又较黑暗,特别适合饲养中蜂;同时通过设置的收蜂装置,解决了中蜂饲养中飞逃的难题。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方案如下: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上筒、下筒、底板、网状收蜂通道及至少一个中筒,所述上盖、底板分别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上筒及下筒上,所述中筒位于上筒与下筒之间并以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所述上筒内设有一“伞形”隔板,“伞形”隔板与上筒上部分形成蜂群饲喂器,“伞形”隔板与上筒下部形成巢脾初始建造区,所述巢脾初始建造区与蜂群饲喂器连通形成饲喂通道,所述饲喂通道能够通过一内盖将其隔断,所述网状收蜂通道一端用于套在上筒或者中筒上,另一端用于套在另一个中蜂饲养装置中的上筒上,所述下筒设有中蜂进出口,且该中蜂进出口配设有口塞。
其中,所述上盖顶部呈弧形且设有手柄。
其中,所述上盖与上筒间通过设置的牙子旋合后进行锁紧。
其中,所述中筒有两个,中筒之间、中筒与上筒及下筒之间通过磁铁连接。
其中,所述网状收蜂通道为尼龙网制成,其长度L=1.5-2m,所述网状收蜂通道两端具有收缩性,开口处能松或者紧。
其中,所述“伞形”隔板下侧表面为粗糙面。
进一步优化,所述上筒、下筒及中筒设置有若干不规则的小凸起。
一种防飞逃的中蜂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越过冬的中蜂,在蜂群内无子脾,气温在10℃以上,微风天气情况下,在傍晚将中蜂过入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中;
其具体步骤如下:
S1:将上盖与上筒进行固定,然后将中蜂收入上筒的“伞形”隔板下方,等待中蜂成团稳定后,将上筒、中筒、下筒及底座依次拼接使其构成一体,拼装后的上筒、中筒、下筒及底座缝隙严实,然后选择合适的地方单独摆放;
S2:等待8-12min后,将下筒上中蜂进出口的口塞拆下,使得中蜂能够在中蜂进出口自由飞行;
S3:等待2-3天,中蜂在上筒的巢脾初始建造区内修造新脾时,晚间将上盖打开,将糖水或者花粉饲料放入蜂群饲喂器内,并打开内盖使巢脾初始建造区与蜂群饲喂器连通,中蜂即可将糖水或者花粉饲料带入上筒下方新修的巢中;
S4:后期,根据蜂群的群势增设中筒;
S5:需要分蜂时,将上筒上的上盖及饲喂通道处内盖打开,使得饲喂通道保持畅通,接着将网状收蜂通道的上端套在另一个安装有上盖的上筒上,使得两个饲养装置进行连通;
S6:出现分蜂时,使用口塞将中蜂进出口封堵,同时吊起上筒,分蜂的蜂团将会从网状收蜂通道下端连接的上筒,通过网状收蜂通道进入到网状收蜂通道上端连接的上筒内,待中蜂蜂团稳定后,将网状收蜂通道拆卸,即可在两个上筒内分别形成蜂团;
S7:将其中一个蜂团所处的上筒增设中筒、下筒及底板形成新的饲养装置,另一个蜂团所处饲养装置增设上盖,分蜂后的蜂团进入到两个完整的饲养装置中形成两个蜂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饲养装置用于养殖中蜂,蜂群在分蜂时,在其蜂巢内进行收捕分蜂团,无出巢飞逃的机会,分蜂时也没有因人为的去抓捕蜂王,导致蜂王受伤,使其分蜂失败;同时,其可根据蜂群的群势通过拼装中筒来合理调整空间,并且能够结合蜜粉源对蜂群进行及时补喂饲料,在养殖过程中,不会因缺乏食物而造成蜂群飞逃。
并且,蜂群在繁殖时,无需添加巢框或者巢础,蜂巢均由中蜂自身修造,减少人为干扰,更加适合中蜂的养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分蜂时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盖与上筒上牙子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分蜂时的半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1上盖,2上筒,3下筒,4底板,401凸起,5网状收蜂通道,6中筒,7“伞形”隔板,8蜂群饲喂器,9巢脾初始建造区,10饲喂通道,11内盖,12口塞,13手柄,14牙子,15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包括上盖1、上筒2、下筒3、底板4、网状收蜂通道5及至少一个中筒6,所述上盖1、底板4分别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上筒2及下筒3上,所述中筒6位于上筒2与下筒3之间并以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所述上筒2内设有一″伞形”隔板7,”伞形”隔板7与上筒2上部分形成蜂群饲喂器8,”伞形”隔板7与上筒2下部形成巢脾初始建造区9,所述巢脾初始建造区9与蜂群饲喂器8连通形成饲喂通道10,所述饲喂通道10能够通过一内盖11将其隔断,所述网状收蜂通道5一端用于套在上筒2或者中筒6上,另一端用于套在另一个中蜂饲养装置中的上筒2上,所述下筒3设有中蜂进出口,且该中蜂进出口配设有口塞12。在本实施例中设有1个中筒6。
在实际的使用中,上筒2、中筒6及下筒3其内径为:25-30cm,高度为:12-15cm,厚度为:3-4cm,在本实施例中,其内径为:28cm,高度为:13cm,厚度为:3cm。
进一步优化,所述上盖1顶部呈弧形且设有手柄13。
其中,所述上盖1与上筒2间通过设置的牙子14旋合后进行锁紧;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盖1与上筒2之间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可以采用螺栓、螺钉或者卡扣的方式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通过在上盖1下端设置牙子14,然后在上筒2上端设置牙子锁扣,然后通过旋合牙子14的方式进行锁定;其结构与高压锅的锅盖及锅体连接结构相同,即:锅盖牙子及锅体牙子,通过锅盖牙子及锅体牙子相互扣合实现锁定。
其中,上筒2的下端面设有均布的孔,孔内镶嵌磁铁15;在下筒3的上端面也设有均布的孔,孔内镶嵌磁铁15,所述中筒6的上下端面上均设置有均布的孔,孔内镶嵌磁铁15,其中,上筒2、中筒6及下筒3中的孔位置相互对应;在本实施例中,上筒2、中筒6及下筒3端面上的孔有3个。
其中,底板4上设有圆形凸起401,该凸起401直径与下筒3内径相等,底板4外径与下筒3外径相同,底板4与下筒3通过该凸起401进行连接;在实际的使用中,可通过螺钉或者螺栓等部件进行锁定。
所述上筒2、中筒6、下筒3、上盖1及底板4采用密度为:30-40kg/m3的可发性聚苯乙烯材料制作而成,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密度为:40kg/m3的可发性聚苯乙烯;所述网状收蜂通道5为尼龙网制成,其长度L=1.5-2m,所述网状收蜂通道5两端具有收缩性,开口处能松或者紧;在本实施例中长度L=1.8m。
其中,为了保证网状收蜂通道5能够套在上筒2及下筒3上,在实际的使用中,网状收蜂通道5端口处可采用环状橡皮筋进行,保证网状收蜂通道5端部能够套在下筒3或者上筒2上。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中蜂修造的巢脾更加坚固,避免出现巢脾坠落现象,因此所述”伞形”隔板7下侧表面为粗糙面。
进一步优化,所述上筒、下筒及中筒设置有若干不规则的小凸起,该小凸起可设置在内壁上;这样,利于中蜂修造巢脾的牢固性,使得修造完成的巢脾更加坚固。
下面结合中蜂的饲养方式对本饲养装置做进一步说明:
防飞逃的中蜂饲养方法,将越过冬的中蜂,在蜂群内无子脾,气温在10℃以上,微风天气情况下,在傍晚将中蜂过入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中;
其具体步骤如下:
S1:将上盖1与上筒2进行固定,然后将中蜂收入上筒2的”伞形”隔板7下方,等待中蜂成团稳定后,将上筒2、中筒6、下筒3及底座依次拼接使其构成一体,拼装后的上筒2、中筒6、下筒3及底座缝隙严实,然后选择合适的地方单独摆放;
S2:等待8-12min后,将下筒3上中蜂进出口的口塞12拆下,使得中蜂能够在中蜂进出口自由飞行;
S3:等待2-3天,中蜂在上筒2的巢脾初始建造区9内修造新脾时,晚间将上盖1打开,将糖水或者花粉饲料放入蜂群饲喂器8内,并打开内盖11使巢脾初始建造区9与蜂群饲喂器8连通,中蜂即可将糖水或者花粉饲料带入上筒2下方新修的巢中;
S4:后期,根据蜂群的群势增设中筒6;
S5:需要分蜂时,将上筒2上的上盖1及饲喂通道10处内盖11打开,使得饲喂通道10保持畅通,接着将网状收蜂通道5的上端套在另一个安装有上盖1的上筒2上,使得两个饲养装置进行连通;
S6:出现分蜂时,使用口塞12将中蜂进出口封堵,同时吊起上筒2,参看说明书附图3,分蜂的蜂团将会从网状收蜂通道5下端连接的上筒2,通过网状收蜂通道5进入到网状收蜂通道5上端连接的上筒2内,待中蜂蜂团稳定后,将网状收蜂通道5拆卸,即可在两个上筒2内分别形成蜂团;
S7:将其中一个蜂团所处的上筒2增设中筒6、下筒3及底板4形成新的饲养装置,另一个蜂团所处饲养装置增设上盖1,分蜂后的蜂团进入到两个完整的饲养装置中形成两个蜂群。
本实用新型在平时可对中蜂进行是常规的饲养,通过蜂群的群势进行增设中筒,加大蜂巢;并且通过形成的蜂群饲喂器8来实现对中蜂的饲养,在缺乏花蜜的时候通过在蜂群饲喂器8内增加饲料,保证蜂群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避免中蜂群因食物不够,而发生外逃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出现分蜂时,蜂群出现躁动,此时快速将中蜂进出口进行封堵,避免中蜂及蜂王外逃,然后将该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中的上筒2通过网状收蜂通道5与另一个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中的上筒2进行连接,这样,中蜂会寻找出口,网状收蜂通道能够提供较大的空间,其中一个蜂王进入网状收蜂通道5后,蜂团也将跟随蜂王进入网状收蜂通道5,如此即可完成分蜂,在网状收蜂通道的作用下,实现了分蜂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中蜂分蜂时飞逃。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分蜂,其一,不会惊扰蜂群;其二,不需要捕捉蜂王,避免了蜂王受伤,避免了蜂王受伤后死亡导致蜂群溃散的情况发生,减少了人工干预蜂群,能够有效的避免蜂王因非自然条件而死亡;在蜂群出现分蜂的时候,能够实现自动分蜂的目的。
这样,即可有效的减少人为过渡管理蜂群,避免蜂群退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养蜂人的经济效益。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筒6有两个,中筒6之间、中筒6与上筒2及下筒3之间通过磁铁15连接;即:相邻的中筒6通过磁铁15连接,最上面的一个中筒6与上筒2之间采用磁铁15连接,最下面的一个中筒6与下筒3之间采用磁铁15连接。

Claims (7)

1.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上筒、下筒、底板、网状收蜂通道及至少一个中筒,所述上盖、底板分别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上筒及下筒上,所述中筒位于上筒与下筒之间并以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所述上筒内设有一“伞形”隔板,“伞形”隔板与上筒上部分形成蜂群饲喂器,“伞形”隔板与上筒下部形成巢脾初始建造区,所述巢脾初始建造区与蜂群饲喂器连通形成饲喂通道,所述饲喂通道能够通过一内盖将其隔断,所述网状收蜂通道一端用于套在上筒或者中筒上,另一端用于套在另一个中蜂饲养装置中的上筒上,所述下筒设有中蜂进出口,且该中蜂进出口配设有口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顶部呈弧形且设有手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上筒间通过设置的牙子旋合后进行锁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有两个,中筒之间、中筒与上筒及下筒之间通过磁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收蜂通道为尼龙网制成,其长度L=1.5-2m,所述网状收蜂通道两端具有收缩性,开口处能松或者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形”隔板下侧表面为粗糙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筒、下筒及中筒设置有若干不规则的小凸起。
CN201922291983.XU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 Active CN211581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91983.XU CN211581198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91983.XU CN211581198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81198U true CN211581198U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93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91983.XU Active CN211581198U (zh) 2019-12-18 2019-12-18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811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4094A (zh) * 2019-12-18 2020-03-31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蜂产品质量管理监督站、吉林省蜜蜂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及中蜂饲养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4094A (zh) * 2019-12-18 2020-03-31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蜂产品质量管理监督站、吉林省蜜蜂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及中蜂饲养方法
CN110934094B (zh) * 2019-12-18 2023-09-05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省蜂产品质量管理监督站、吉林省蜜蜂遗传资源基因保护中心)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及中蜂饲养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4715A (zh) 一种中蜂的养殖方法
CN104521806B (zh) 一种可传粉45天的蜂群培育方法及授粉蜂群饲养装置
CN104719263B (zh) 胡蜂大棚高产养殖法
CN108353856B (zh) 一种蜜蜂养殖方法
CN104322396A (zh) 中华蜜蜂快速分王的方法
JPH0257889B2 (zh)
CN211581198U (zh)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
CN110278888B (zh) 中华蜂育王箱及蜂王培育方法
CN112167177A (zh) 一种提高中华蜜蜂产蜜量的养殖方法
CN107912330B (zh) 田字形蜜蜂蜂箱的使用方法
CN112602629B (zh) 一种种用雄蜂定群培育的装置及方法
CN211322594U (zh) 一种多蜂王饲养箱
CN110934094A (zh) 一种组合式防飞逃的中蜂饲养装置及中蜂饲养方法
CN109566474B (zh) 一种中蜂组合蜂箱
CN107278974B (zh) 由自然或新法养蜂底座组成屏罩式蜜蜂箱的年使用法
CN214102797U (zh) 一种雄蜂定群培育装置
CN110741980B (zh) 一种多蜂王饲养箱及饲养方法
CN213187674U (zh) 一种蜜蜂养殖结构及含有其的蜜蜂养殖装置
Farrar Productive management of honeybee colonies in the Northern States
CN112021263B (zh) 一种运用循环组合巢框蜂箱的养蜂方法
CN102805042B (zh) 半球底活框中蜂蜂箱
AT399980B (de) Doppelstocktrogbeute für die zweivölkerbetriebsweise zur gänzlichen schwarmunterbindung
CN209546600U (zh) 一种中蜂组合蜂箱
CN112154976A (zh) 一种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
RU2415570C1 (ru) Искусственное роение и борьба с естественным роением пчелиных семе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