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73573U -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 Google Patents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73573U
CN211573573U CN202020200498.7U CN202020200498U CN211573573U CN 211573573 U CN211573573 U CN 211573573U CN 202020200498 U CN202020200498 U CN 202020200498U CN 211573573 U CN211573573 U CN 211573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ventilation
support frame
light shield
canop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004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生
袁松
邵林
廖沛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Communication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Communication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Communication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Communication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004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73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73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73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涉及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遮光棚不能使车辆废气得到有效排放的技术问题。包括遮光罩与支撑架,支撑架沿隧道间的主线方向布置,遮光罩分段设置于支撑架上使支撑架上形成通风窗,通风窗使通风棚内的污浊空气在隧道间的沟谷位置扩散。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通风棚上设置通风窗,在降低照度、避免“白洞效应”或“黑洞效应”的同时,使通风棚内车辆的废气能够最大限度的排放至沟谷中,防止废气进入下游隧道,无需统一考虑隧道送排风,避免了隧道群分段通风,避免了设置大量的斜井、竖井、地下风机房等措施,而且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运营养护成本低,设置为拱形拱架更加美观。

Description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背景技术
随着西部艰险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越来越多的超长隧道群开始出现,隧道与隧道之间的间距极短,并且隧道露头的狭窄空间多为较深的沟谷,公路主线通过架设桥梁跨越。由于公路隧道的照明与一般的道路照明存在很大的区别,驾驶员行车出入隧道时会受到隧道内外光照亮度的巨大反差而产生视觉上的“白洞效应”或“黑洞效应”,这种因“白洞、黑洞效应”所引起的视觉不舒适性给行车安全带来影响,严重时会引发交通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保证运营的安全,往往在桥梁上方需要设置遮光棚。
车辆通过隧道时,会不断的向隧道内排放废气。当隧道比较短时,受自然风和交通风的影响,废气不会在隧道内积聚太高。但是,当隧道长度较大时,废气在隧道内积聚,废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影响人的舒适度,降低洞内的能见度。而现有技术中的遮光棚均是封闭式的设计,使上游隧道内的污浊空气在遮光棚位置不能有效的排出,进而直接进入下游隧道内,直接影响下游隧道的通风。
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山区高速公路长大隧道群之间的通风问题,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以解决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遮光棚不能使车辆废气得到有效排放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包括遮光罩与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沿隧道间的主线方向布置,所述遮光罩分段设置于支撑架上使支撑架上形成通风窗,所述通风窗使通风棚内的污浊空气在隧道间的沟谷位置扩散。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进一步,所述通风窗位于支撑架侧壁的竖直方向上,并且所述通风窗沿支撑架的两侧对称设置,使通风棚内的污浊空气在隧道间沟谷位置的横风作用下扩散。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呈矩形门字结构或者拱形拱架结构,所述遮光罩包括设置于支撑架顶部的第一遮光罩以及设置于支撑架侧壁的第二遮光罩,所述通风窗设置于第二遮光罩的上方和/或下方。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升高天窗,所述第一遮光罩包括设置于支撑架顶部的第三遮光罩以及设置于升高天窗顶部的第四遮光罩,所述通风窗还设置于第三遮光罩与第四遮光罩之间竖直方向的支撑架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架包括相连接的立柱、纵杆、横杆、天窗立柱以及天窗横杆,所述第二遮光罩设置于立柱与纵杆围合的区域内,所述第三遮光罩设置于纵杆与横杆围合的区域内,所述第四遮光罩设置于天窗横杆围合的区域内。
进一步,所述立柱与横杆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撑架顶部的第一斜撑杆,所述横杆与天窗立柱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升高天窗顶部的第二斜撑杆。
进一步,所述立柱与纵杆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用于加强第二遮光罩强度的第一加强杆。
进一步,所述立柱与纵杆围合的区域内还设置有用于对第二遮光罩封边的封边杆,所述第一加强杆设置于立柱、纵杆以及封边杆所围合的区域内。
进一步,所述纵杆与天窗立柱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用于加强通风窗强度的第二加强杆。
进一步,所述遮光罩与支撑架为钢膜结构。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通风棚上设置通风窗,在降低照度、避免“白洞效应”或“黑洞效应”的同时,使通风棚内车辆的废气能够最大限度的排放至隧道洞外的沟谷中,防止车辆废气进入下游隧道,这样隧道群不再需要统一考虑隧道送排风,避免了隧道群纵向分段通风,避免了设置大量的斜井、竖井、地下风机房等措施,而且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运营养护成本极低。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然通风棚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然通风棚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然通风棚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立柱;2、纵杆;3、封边杆;4、横杆;5、天窗立柱;6、天窗横杆;7、第二加强杆;81、第一斜撑杆;82、第二斜撑杆;9、第二遮光罩;10、第三遮光罩;11、第四遮光罩;12、第一加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立柱1、纵杆2以及横杆4。立柱1沿隧道间公路桥梁主线方向的两侧对称布置有若干组。若干纵杆2连接同侧的立柱1,分别连接于立柱1的顶部、中部以及底部位置。横杆4连接于两侧立柱1之间的顶部。立柱1、纵杆2以及横杆4形成门字形框架结构的通风棚。其中,立柱1、纵杆2以及横杆4可以选用槽钢、工字钢或者钢管的材料。
如图1至图3所示,在通风棚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遮光罩,第一遮光罩满布于通风棚的顶部。同时在通风棚的侧壁,即立柱1与纵杆2所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第二遮光罩9。第二遮光罩9设置于立柱1与纵杆2所围合区域内的上方,下方为通腔作为通风窗使用。当然,也可以将第二遮光罩9设置于立柱1与纵杆2所围合区域内的下方,上方为通腔作为通风窗使用。还可以将第二遮光罩9设置于立柱1与纵杆2所围合区域内的中部,第二遮光罩9的上方与下方均为通腔作为通风窗使用。
当车辆从上游隧道驶入通风棚并继续驶入下游隧道时,通风棚上的第一遮光罩与第二遮光罩9能够确保遮住外界刺眼的自然光,防止“白洞效应”和“黑洞效应”对隧道运营带来的安全隐患。钢架两侧对称设置的通风窗,能够使空气对流并在沟谷横风作用下将车辆的废气吹散,同时隧道内积聚的污浊空气也能在交通风的作用下被带出隧道外并由通风窗排出。从而使隧道群不再需要统一考虑隧道送排风,避免了隧道群纵向分段通风,避免了设置大量的斜井、竖井、地下风机房等措施,而且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运营养护成本极低。
实施例2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增大通风棚的排风能力,本实施例在通风棚的顶部增设升高天窗。具体来说,升高天窗包括天窗立柱5与天窗横杆6,天窗立柱5连接于横杆4上,天窗横杆6连接于天窗立柱5上,从而使通风棚的顶部形成“上下错层”的结构。在由纵杆2与横杆4所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第三遮光罩10,在由天窗横杆6所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第四遮光罩11。而纵杆2与天窗立柱5所围合的区域内则形成通腔作为通风窗使用,从而增大了通风棚的排风能力。使通风棚能够同时在顶部、中部以及底部位置排出污浊的空气。优选地,升高天窗的升高高度不小于1米,并且升高天窗的面积不小于通风棚顶部面积的一半。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立柱1与横杆4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通风棚顶部横杆4的第一斜撑杆81。在横杆4与天窗立柱5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升高天窗顶部天窗横杆6的第二斜撑杆82。第一斜撑杆81与第二斜撑杆82能够增大通风棚的横向抗力,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
实施例3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立柱1与纵杆2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加强杆12,当沟谷横风作用在第二遮光罩9时,第一加强杆12能够对第二遮光罩9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也增强立柱1与纵杆2的连接强度。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遮光罩9可以设计为曲线形状,以增加通风棚的美观性。在立柱1与纵杆2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用于对第二遮光罩9封边的封边杆3,同时第一加强杆12设置于立柱1、纵杆2以及封边杆3所围合的区域内。
实施例4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纵杆2与天窗立柱5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第二加强杆7,当沟谷横风作用在通风棚顶部的通风窗时,第二加强杆7能够增大通风窗的强度,同时增强升高天窗与通风棚顶部横杆4之间的连接强度。
实施例5
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结构:
优选地,遮光罩与立柱1、纵杆2、横杆4、天窗立柱5以及天窗横杆6整体为钢膜结构,其中,膜结构优选采用深色,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外界的照度,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钢膜结构能够使通风棚设计为外观优美的各种造型,并且结构稳固。另外,通风棚的顶部可以采用矩形钢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拱形拱架的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通风棚在狭窄沟谷段落的主线前后隧道洞口之间设置,如果为高速公路或者一级公路,则通风棚分别设置于左右洞隧道之间。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包括遮光罩与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沿隧道间的主线方向布置,所述遮光罩分段设置于支撑架上使支撑架上形成通风窗,所述通风窗使通风棚内的污浊空气在隧道间的沟谷位置扩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窗位于支撑架侧壁的竖直方向上,并且所述通风窗沿支撑架的两侧对称设置,使通风棚内的污浊空气在隧道间沟谷位置的横风作用下扩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呈矩形门字结构或者拱形拱架结构,所述遮光罩包括设置于支撑架顶部的第一遮光罩以及设置于支撑架侧壁的第二遮光罩(9),所述通风窗设置于第二遮光罩(9)的上方和/或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升高天窗,所述第一遮光罩包括设置于支撑架顶部的第三遮光罩(10)以及设置于升高天窗顶部的第四遮光罩(11),所述通风窗还设置于第三遮光罩(10)与第四遮光罩(11)之间竖直方向的支撑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相连接的立柱(1)、纵杆(2)、横杆(4)、天窗立柱(5)以及天窗横杆(6),所述第二遮光罩(9)设置于立柱(1)与纵杆(2)围合的区域内,所述第三遮光罩(10)设置于纵杆(2)与横杆(4)围合的区域内,所述第四遮光罩(11)设置于天窗横杆(6)围合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与横杆(4)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撑架顶部的第一斜撑杆(81),所述横杆(4)与天窗立柱(5)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升高天窗顶部的第二斜撑杆(8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与纵杆(2)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用于加强第二遮光罩(9)强度的第一加强杆(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与纵杆(2)围合的区域内还设置有用于对第二遮光罩(9)封边的封边杆(3),所述第一加强杆(12)设置于立柱(1)、纵杆(2)以及封边杆(3)所围合的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杆(2)与天窗立柱(5)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用于加强通风窗强度的第二加强杆(7)。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罩与支撑架为钢膜结构。
CN202020200498.7U 2020-02-24 2020-02-24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Active CN211573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00498.7U CN211573573U (zh) 2020-02-24 2020-02-24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00498.7U CN211573573U (zh) 2020-02-24 2020-02-24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73573U true CN211573573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24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00498.7U Active CN211573573U (zh) 2020-02-24 2020-02-24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73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73573U (zh) 一种狭窄沟谷隧道间自然通风棚
CN210829285U (zh) 对称拱肋式渐变隧道遮光棚
CN103628609B (zh) 薄型通风天窗
CN201634381U (zh) 叉车用安全驾驶室
CN112177628A (zh) 一种公路隧道出入口遮光设施
CN1816678A (zh) 具有遮蔽装置的窗户
CN2702607Y (zh) 一种阳光板温室结构
KR101620059B1 (ko) 에어 포켓형 멤브레인이 적용되는 막 구조물의 셔터구조
KR20100107120A (ko) 아케이드 전동 스크린 시스템
KR101440087B1 (ko) 전통시장용 아케이드
CN214741427U (zh) 一种隧道群中间段具有通风排烟功能的防雪棚
CN212479244U (zh) 一种半封闭型隧道光伏发电遮光棚
CN106968418A (zh) 一种小区地下车库用通风采光井结构
CN108374630A (zh) 一种风亭挡水通风卷帘窗
KR100980764B1 (ko) 양사이드 개폐구조물
CN203547000U (zh) 薄型通风天窗
JP6410521B2 (ja) 半地下構造施設の上部採光構造
CN210439576U (zh) 多窗扇三角型电动采光排烟天窗
AU777575B2 (en) A louvre
CN108518030B (zh) 大规格通风采光天窗
CN207727920U (zh) 一种工业地下室用通风竖井
CN2625549Y (zh) 带有立柱式自动纱窗防风装置
CN2517825Y (zh) 活动篷
JP3989336B2 (ja) カーテンウォール
CN209429659U (zh) 一种组合式快速搭建帐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