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63385U -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 Google Patents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63385U
CN211563385U CN201922306033.XU CN201922306033U CN211563385U CN 211563385 U CN211563385 U CN 211563385U CN 201922306033 U CN201922306033 U CN 201922306033U CN 211563385 U CN211563385 U CN 211563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st
limiting
cavity
atomizing device
fixed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060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杰
项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0603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63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63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63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雾化装置包括壳体、送风装置和制雾装置。其中,壳体内具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将壳体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送风装置设于第一腔内。固定框设于第二腔内,且固定框与限位组件间隔开。制雾装置的一端与限位组件止抵且卡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雾化装置,通过在壳体内构造出与制雾装置止抵且卡接的限位组件,既可以将限位组件用作制雾装置的限位结构,以对制雾装置的安装进行限位,从而可以提高雾化装置的可靠性,又可以将限位组件用作制雾装置的安装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与限位组件或固定框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的安装过程,提高制雾装置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林作物的药物喷洒、浇水等作业越来越依附于无人设备,无人设备在进行作业时,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还可以按照预设线路进行高效的喷洒,有利于提高喷洒作业的效果。
相关技术中,载具可以配备雾化装置,雾化装置一般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场景,例如,雾化装置可用于日常的农林活动中给农林作物浇水、除虫和杀菌等。但相关技术中,雾化装置结构复杂,不易于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出一种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具有安装方便、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载具,所述载具包括上述的雾化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所属雾化装置包括壳体、送风装置、制雾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内具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限位组件具有通风口,以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送风装置设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固定框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所述固定框与所述限位组件间隔开;所述制雾装置的一端与所述限位组件止抵且卡接,所述制雾装置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通过在壳体内构造出与制雾装置止抵且卡接的限位组件,既可以将限位组件用作制雾装置的限位结构,以对制雾装置的安装进行限位,从而可以提高雾化装置的可靠性,又可以将限位组件用作制雾装置的安装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与限位组件或固定框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的安装过程,提高制雾装置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设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固定框与所述限位组件连接,所述制雾装置穿设于所述固定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雾装置具有圆锥段,所述圆锥段与所述固定框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从所述限位组件至所述固定框的方向上,所述圆锥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具有环形导风板,所述环形导风板外套于所述制雾装置,所述环形导风板与所述制雾装置的外周壁之间具有通风道,所述通风口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通风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与所述限位组件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所述连接螺栓为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具有多个镂空部,所述通风口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镂空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导风壳,所述导风壳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制雾装置穿设于所述导风壳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导风壳的端具有扩口部,所述扩口部的背离所述导风壳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框的背离所述导风壳的侧面止抵,所述导风壳与所述固定框的朝向所述导风壳的侧面止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与所述导风壳通过固定螺栓连接,所述固定螺栓为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限位肋板,多个所述限位肋板沿所述第二腔的周向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限位肋板与所述制雾装置配合限位,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肋板之间具有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所述连通通道的进风端构造出所述通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肋板具有夹紧部和止抵部,所述制雾装置具有配合部,所述夹紧部与所述配合部配合以夹持所述制雾装置,所述止抵部与所述制雾装置的端面止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肋板具有过渡斜面,所述夹紧部位于所述过渡斜面与所述止抵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与所述限位组件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所述连接螺栓为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具,包括上述的雾化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具,通过在壳体内构造出与制雾装置止抵且卡接的限位组件,既可以将限位组件用作制雾装置的限位结构,以对制雾装置的安装进行限位,从而可以提高雾化装置的可靠性,又可以将限位组件用作制雾装置的安装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与限位组件或固定框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的安装过程,提高制雾装置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3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固定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制雾装置的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制雾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载具100;
雾化装置1;
壳体10;限位组件11;限位肋板111;连通通道112;夹紧部113;止抵部114;过渡斜面115;螺纹孔116;第一腔12;第二腔13;通风口14;扩口部15;
送风装置20;
固定框30;镂空部31;通风道32;穿孔33;环形导风板34;通孔35;
制雾装置40;圆锥段41;配合部42;动力装置43;喷头44;进风口45;挂耳46;连接孔47。
导风壳50;
送液管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雾化装置1可以将液体雾化,以提高喷洒作业的效果,雾化装置1可以安装在载具(例如,无人机、无人车和无人船)上,且需要说明的是,载具可以为人工驾驶,也可以为无人驾驶。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包括壳体10、送风装置20、制雾装置40。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壳体10内具有限位组件11,限位组件11将壳体10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由此,可以利用限位组件11在壳体10内构造出两个相对独立的安装空间,从而降低第一腔12内的元件(例如送风装置20)与第二腔13 内的元件(例如制雾装置40)发生干涉的概率。
例如,如图2所示,壳体10为沿前后延伸的圆柱形结构,且壳体10限定有前后敞开的安装腔。如图3所示,限位组件11设于安装腔内,以将安装腔分隔为前后分布的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且第一腔12位于第二腔13的前侧。
如图2、图3所示,送风装置20设于第一腔12内,限位组件11具有通风口14,以连通所述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需要说明的是,雾化装置1进行雾化作业时,送风装置20可以抽取外部气流,且送风装置20可以驱动该气流朝向制雾装置40流动,该气流可以驱动制雾装置40制造的雾化流体(此处的“雾化流体”可以为气流、液流或气液混合流体)朝向雾化装置1的外部喷洒,并可以通过调节送风装置20的功率,控制气流流速,从而可以控制雾化装置1的喷射范围和速度。另外,通过在限位组件11 处构造出通风口14,可以将通风口14用作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之间的气流流通通道,从而提高气流在雾化装置1内部流动的顺畅性,进而提高雾化装置1的喷洒效果。
如图3、图6所示,制雾装置40的一端与限位组件11止抵且卡接。由此,既可以利用限位组件11与制雾装置40的止抵配合,将限位组件11用作制雾装置40的限位结构,以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从而可以提高雾化装置1的可靠性,又可以将限位组件11用作制雾装置40的安装结构,以将制雾装置40与壳体10连接。
且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制雾装置40的一端与限位组件11止抵且卡接,可以简化制雾装置40与限位组件11的连接方式,从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过程,提高制雾装置40的装配效率。
例如,如图3、图6和图7所示,送风装置20设于第一腔12内,送风装置20 位于限位组件11的前侧,且送风装置20与限位组件11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限位组件11限定有安装空腔,制雾装置40位于限位组件11的安装空腔内,且制雾装置40的前端与限位组件11止抵。
如图3所示,制雾装置40部分可以设于第二腔13内。由此,可以将第二腔13用作一个独立的安装空间,以用于收容制雾装置40,从而可以降低制雾装置40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概率,提高制雾装置40装配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通过在壳体10内构造出与制雾装置40止抵且卡接的限位组件11,既可以将限位组件11用作制雾装置40的限位结构,以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从而可以提高雾化装置1的可靠性,又可以将限位组件11用作制雾装置40的安装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40与限位组件11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过程,提高制雾装置40的装配效率。
如图2、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雾化装置1还包括固定框30,固定框30设于第二腔13内,且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连接,制雾装置40可以穿设于固定框30。由此,固定框30和限位组件11可以限定出一个间隔空间,以用于收容设于第二腔13内的元件(例如制雾装置40)。且通过使制雾装置40穿设于固定框30,可以在制雾装置40装配时,将固定框30用作定位结构,以便于制雾装置40找准安装位置,从而提高制雾装置40的装配效率。例如,如图3、图7所示,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沿前后方向间隔开,且固定框30位于限位组件11的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制雾装置40可以具有圆锥段41,圆锥段41可以与固定框30卡接。由此,当制雾装置40穿设于固定框30时,圆锥段41倾斜的外壁面适于引导制雾装置40与固定框30的适配,从而可以提高制雾装置40的装配效率,且通过使圆锥段41与固定框30卡接,可以将固定框30用作制雾装置40的支撑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制雾装置40装配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框30构造有通风孔,通风口14的至少部分与通风孔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制雾装置40可以具有喷头44,喷头44可以喷出雾化流体,且喷头44位于制雾装置40的后端部。由此,通风孔与通风口14可以构成气流通道,送风装置20驱动的气流可以经该气流通道流动至制雾装置40的后端部,以使气流能够将雾化流体吹向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从限位组件11至固定框30的方向上,圆锥段4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框30上构造有配合孔,圆锥段41适于穿设于配合孔,伴随着圆锥段41穿设于固定框30,圆锥段41位于配合孔内的部分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当圆锥段41位于通孔内的部分的横截面积与配合孔的横截面积趋于相等时,圆锥段41的外壁面适于与配合孔的内壁面抵接,从而可以在限位组件11至固定框 30的方向上,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
且圆锥段41穿过固定框30的端部可以为自由端,圆锥段41上与固定框30抵接的部分可以用作连接端。可以理解的是,从连接端到自由端的方向上,圆锥端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从而可以降低自由端的体积和重量,节省成本。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配合孔的内侧壁在从限位组件11至固定框30的方向上,逐渐朝向配合孔内侧倾斜。由此,在从限位组件11至固定框30的方向上,通过使圆锥段 4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可以使圆锥段41的外壁面逐渐朝向圆锥段41的内侧倾斜,从而可以在圆锥段41穿设于配合孔时,使圆锥段41的外壁面与配合孔的内侧壁能够充分接触,以提高圆锥段41与配合孔的契合度,便于制雾装置40与固定框30卡接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当圆锥段41穿设于配合孔时,圆锥段41的外壁面适于与配合孔的内壁面相对滑动,当制雾装置40朝向前方移动,存在圆锥段41的横截面积与配合孔的横截面积趋于一致时,圆锥段41的外壁面与配合孔的内壁面贴合,从而使固定框30可以卡紧制雾装置40。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框30与制雾装置40不限于卡接配合,例如,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固定框30具有环形导风板34,环形导风板34外套于制雾装置40。由此,环形导风板34适于用作制雾装置40安装时的导向结构,以引导制雾装置40找准安装位置,提高制雾装置40的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环形导风板34与制雾装置40的外周壁之间具有通风道32,通风口14 的至少部分可以与通风道32连通。由此,通风口14与通风道32可以构成气流通道,以供送风装置20驱动的气流流过,从而可以利用该气流通道将气流引流至制雾装置40 的后端部,以使气流能够将雾化流体吹向外部。且环形导风板34具有导风作用,从而可以提高气流流经通风道32的流畅性,进而可以提高气流流速,以使气流能够吹动雾化流体进行更远距离、更大范围的扩散。
例如,如图3、图4和图8所示,环形导风板34限定有穿孔33,制雾装置40的后端部可以穿设于穿孔33,穿孔33的内周壁与制雾装置40的外周壁可以限定出环形的通风道32。
如图3、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限位组件11可以包括限位肋板111,多个限位肋板111可以沿第二腔13的周向方向间隔开,每个限位肋板111均可以与制雾装置40配合限位。由此,多个沿第二腔13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限位肋板11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降低制雾装置40在水平方向发生偏移的概率,从而可以提高制雾装置40装配的可靠性。
如图7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限位肋板111之间可以具有连通通道112,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12连通,且连通通道112的进风端可以构造出通风口 14。需要说明的是,制雾装置40包括动力装置43,动力装置43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连通通道112可以用作气流的流动通道,送风装置20可以驱动气流流经通风口14 和连通通道112,从而提高气流流经制雾装置40的外表面的速率,进而提高动力装置 43的散热效率,以使动力装置43不易过热。
例如,如图7所示,限位组件11包括八个限位肋板111,且八个限位肋板111沿第二腔13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任意限位肋板111均朝向第二腔13内侧延伸,且多个限位肋板111可以限定出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可供制雾装置40放置的安装空间。
如图3、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限位肋板111可以具有夹紧部113和止抵部114,制雾装置40可以具有配合部42,夹紧部113可以与配合部 42配合以夹紧制雾装置40。由此,夹紧部113既可以用作制雾装置40的限位结构,以在水平方向上,对制雾装置40的装配进行限位,又可以用作制雾装置40的固定结构,以降低制雾装置40晃动或松脱的概率。
如图3、图6所示,止抵部114可以与制雾装置40的端面止抵。由此,止抵部114 可以在制雾装置40的延伸方向上,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以降低制雾装置40 在其延伸方向上发生偏移的概率。
例如,如图3、图6所示,止抵部114位于限位肋板111的后端部,夹紧部113的后端与止抵部114连接,且夹紧部113沿前后方向延伸,制雾装置40的后端面可以与止抵部114的前侧表面抵接,制雾装置40的后端部的外周壁可以与夹紧部113的朝向制雾装置40的表面接触。
如图6、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限位肋板111可以具有过渡斜面115,夹紧部113位于过渡斜面115与止抵部114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制雾装置 40与限位肋板111配合限位的过程中,过渡斜面115可以用作制雾装置40装配的引导面,以便于引导制雾装置40沿限位肋板111的延伸方向运动,从而可以降低制雾装置 40与限位肋板111配合限位的难度。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雾化装置还包括导风壳50,导风壳 50可以与壳体10连接,制雾装置40可以穿设于导风壳50。由此,导风壳50可以与壳体10限定出独立的安装空间,以用于收容制雾装置40和固定框30,且导风壳50可以用作制雾装置40和固定框30的保护壳体10,以避免外部物体碰触到制雾装置40或固定框30,从而可以提高雾化装置1的可靠性。例如,如图2、图3所示,导风壳50位于壳体10的后侧,且导风壳50的前端与壳体10的后端连接,以遮挡第二腔13朝向后方敞开的敞开口。
如图3、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壳体10朝向导风壳50的端部具有扩口部15,扩口部15的背离导风壳50的一端与固定框30的背离导风壳50的侧面止抵,导风壳50与固定框30的朝向导风壳50的侧面止抵。由此,扩口部15背离导风壳50的一端与导风壳50朝向扩口部15的端面可以限定出间隔空间,固定框30可以嵌设于该间隔空间,从而可以利用扩口部15背离导风壳50的一端和导风壳50朝向扩口部15的端面构成限位配合,以在从扩口部15到导风壳50的方向上,对固定框30的安装进行限位,进而在固定框30装配时,便于固定框30找准安装位置,提高固定框30 安装的便利性。
例如,如图3、图5所示,壳体10后端构造有扩口部15,固定框30安装于第二安装腔内时,扩口部15的前端与固定框30的前侧面止抵,导风壳50的前侧面与固定框 30的后侧面止抵。
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固定框30可以具有多个镂空部31,且通风口14的至少部分与镂空部31连通。由此,可以优化固定框30的结构,减轻固定框30重量,节省成本,且镂空部31与通风口14可以连通构成气流通道,以使送风装置20提供的气流充分流动至制雾装置40的后端部,从而可以利用该气流吹动雾化流体进行更远距离、更大范围的喷洒。
如图10所示,制雾装置40的前端面限定有进风口45,制雾装置40包括送液管60,以用于为制雾装置40输送液体,送液管60的后端连接有喷头44,喷头44可以将送液管60内的液体喷向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当雾化装置1进行作业时,动力装置43启动,以用于抽取外部气流,外部气流通过进风口45流入至制雾装置40的内部,从而使制雾装置40内部气压增大,当送液管60中的液体通过喷头44流向外部时,制雾装置40的内外气压差可以使喷头44喷出的液体雾化,此时,送风装置20可以驱动气流流动,以使气流携带雾化液体朝向预设区域喷洒。
如图2、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壳体10与导风壳5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螺栓连接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的优点。由此,既可以提高壳体10与导风壳50连接的紧固性,又可以提高导风壳50与壳体10装配的便利性,从而提高雾化装置1的拆装效率。
如图2所示,固定螺栓可以为多个。由此,通过设置合理数量的固定螺栓,既可以优化壳体10和导风壳50的表面布局,又可以提高壳体10与导风壳50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当多个固定螺栓中的一个出现损坏时,其余的固定螺栓依然可以使壳体10与导风壳50连接紧固。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固定框30可以与限位组件11通过连接螺栓连接,且连接螺栓可以为多个。由此,既可以提高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连接的紧固性,从而提高制雾装置40装配的可靠性,又可以简化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40的装配过程,提高制雾装置40 的装配效率。
例如,如图2、图7、图8和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固定框30 具有通孔35,限位组件具有螺纹孔116,制雾装置的外周壁具有挂耳46,挂耳具有连接孔47,挂耳46可以夹设于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之间,连接螺栓适于依次穿设于通孔35、连接孔47和螺纹孔116,以将固定框30、制雾装置40和限位组件11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挂耳46可以用作制雾装置40上与固定框30或限位组件11的连接部件,通过将挂耳46夹设于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之间,可以利用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 之间的夹紧力,将挂耳46紧固于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之间,从而可以提高制雾装置40装配的稳定性。
另外,通过利用连接螺栓依次穿设于通孔35、连接孔47和螺纹孔116,以将固定框30、制雾装置40和限位组件11固定连接,既可以提高固定框30、制雾装置40和限位组件11连接的紧固性,又便于拆装,从而可以提高制雾装置40的装配效率,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制雾装置40装配时,制雾装置40的前端适于与止抵部114抵接,制雾装置40的后端适于穿设于固定框30,固定框30同过螺栓与限位组件11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利用固定框30和止抵部114的配合限位,在前后方向上,对制雾装置40的装配进行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具100,包括上述的雾化装置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施例的载具100,通过在壳体10内构造出与制雾装置40止抵且卡接的限位组件11,既可以将限位组件11用作制雾装置40的限位结构,以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从而可以提高雾化装置1的可靠性,又可以将限位组件11用作制雾装置40的安装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40与限位组件11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简化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过程,提高制雾装置40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雾化装置1可以为多个。由此,可以根据实际喷洒需求,设置合理数量的雾化装置1,从而可以在提高载具100工作效率的同时,优化载具100布局,节省成本。
下面参照图1-图10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2、图3所示,雾化装置1包括壳体10和限位组件11。壳体10为沿前后延伸的圆柱形结构,且壳体10限定有前后敞开的安装腔,限位组件11设于安装腔内,以将安装腔分隔为前后分布的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且第一腔12位于第二腔13的前侧。由此,可以利用限位组件11在壳体10内构造出两个相对独立的安装空间,从而降低第一腔12内的元件与第二腔13内的元件(发生干涉的概率。
如图3所示,雾化装置1包括送风装置20,送风装置20风装置设于第一腔12内,限位组件11具有通风口14,以连通所述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由此,通过在限位组件11处构造出通风口14,可以将通风口14用作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之间的气流流通通道,从而提高气流在雾化装置1内部流动的顺畅性,进而提高雾化装置1的喷洒效果。
如图3、图7所示,雾化装置1具有固定框30和制雾装置40。固定框30设于第二腔13内,且固定框30位于限位组件11的后侧,且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制雾装置40位于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11之间,且制雾装置40的前端与限位组件11止抵。由此,限位组件11可以用作制雾装置40的限位结构,以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又可以将限位组件11用作制雾装置40的安装结构,以将制雾装置40与壳体10连接。
如图7所示,限位组件11包括八个限位肋板111,且八个限位肋板111沿第二腔 13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任意限位肋板111均朝向第二腔13内侧延伸,且多个限位肋板111可以限定出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可供制雾装置40放置的安装空间,每个限位肋板111均可以与制雾装置40配合限位。由此,多个沿第二腔13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限位肋板11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
如图7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限位肋板111之间可以具有连通通道112,第一腔12和第二腔13可以通过连通通道112连通,且连通通道112的进风端构造出通风口14。如图9所示,制雾装置40包括动力装置43,动力装置43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连通通道112可以用作气流的流动通道,从而提高气流流经动力装置43表面的速率,进而提高动力装置43的散热效率,以使动力装置43不会过热。
如图3、图6所示,限位肋板111可以具有夹紧部113、止抵部114和过渡斜面115,夹紧部113位于过渡斜面115与止抵部114之间。止抵部114位于限位肋板111的后端部,夹紧部113的后端与止抵部114连接,且夹紧部113沿前后方向延伸,制雾装置40 的后端面可以与止抵部114的前侧表面抵接,制雾装置40的后端部的外周壁可以与夹紧部113的朝向制雾装置40的表面接触。由此,夹紧部113可以用作制雾装置40的限位结构和固定结构,以降低制雾装置40晃动或松脱的概率。止抵部114可以在制雾装置40的延伸方向上,对制雾装置40的安装进行限位,渡斜面可以用作制雾装置40装配的引导面,从而可以降低制雾装置40与限位肋板111配合限位的难度。
如图3所示,壳体10后端构造有扩口部15,固定框30安装于第二安装腔内时,扩口部15的前端与固定框30的前侧面止抵,导风壳50的前侧面与固定框30的后侧面止抵。由此,可以利用扩口部15背离导风壳50的一端和导风壳50朝向扩口部15的端面构成限位配合,以在从扩口部15到导风壳50的方向上,对固定框30的安装进行限位,从而在固定框30装配时,便于固定框30找准安装位置,提高固定框30安装的便利性。
如图8所示,固定框30具有多个镂空部31,镂空部31与通风口14连通。由此,既可以优化固定框30的结构,减轻固定框30重量,节省成本,又可以将镂空部31用作导风孔,从而提高气流流经固定框30的流畅度,进而提高动力装置43的散热效果。
如图2、图3所示,壳体10与导风壳5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框30与限位组件 11通过连接螺栓连接。由此,可以利用螺栓连接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的优点,简化制雾装置40的装配过程,提高制雾装置40的装配效率。
图3、图4和图8所示,固定框30上构造有环形导风板34,环形导风板34可以限定出穿孔33,制雾装置40的后端穿设于穿孔33内,且穿孔33的内周壁与制雾装置40 的外周壁限定有环形的通风道32,连通通道122与通风道32连通。由此,通风口14 与通风道32可以构成气流通道,以供送风装置20驱动的气流流过,从而可以利用该气流通道将气流引流至制雾装置40的后端部,以使气流能够将雾化流体吹向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限位组件具有通风口,以连通所述第一腔和第二腔;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制雾装置,所述制雾装置的一端与所述限位组件止抵且卡接,所述制雾装置部分设于所述第二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框,所述固定框设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固定框与所述限位组件连接,所述制雾装置穿设于所述固定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雾装置具有圆锥段,所述圆锥段与所述固定框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限位组件至所述固定框的方向上,所述圆锥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具有环形导风板,所述环形导风板外套于所述制雾装置,所述环形导风板与所述制雾装置的外周壁之间具有通风道,所述通风口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通风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与所述限位组件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所述连接螺栓为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具有通孔,所述限位组件具有螺纹孔,所述制雾装置的外周壁具有挂耳,所述挂耳具有连接孔,所述挂耳夹设于所述固定框和所述限位组件之间,所述连接螺栓适于依次穿设于所述通孔、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螺纹孔,以将所述固定框、所述制雾装置和所述限位组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具有多个镂空部,所述通风口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镂空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风壳,所述导风壳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制雾装置穿设于所述导风壳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导风壳的端具有扩口部,所述扩口部的背离所述导风壳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框的背离所述导风壳的侧面止抵,所述导风壳与所述固定框的朝向所述导风壳的侧面止抵。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导风壳通过固定螺栓连接,所述固定螺栓为多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个限位肋板,多个所述限位肋板沿所述第二腔的周向方向间隔开,每个所述限位肋板与所述制雾装置配合限位,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肋板之间具有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连通,所述连通通道的进风端构造出所述通风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肋板具有夹紧部和止抵部,所述制雾装置具有配合部,所述夹紧部与所述配合部配合以夹持所述制雾装置,所述止抵部与所述制雾装置的端面止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肋板具有过渡斜面,所述夹紧部位于所述过渡斜面与所述止抵部之间。
15.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装置。
CN201922306033.XU 2019-12-19 2019-12-19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Active CN211563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06033.XU CN211563385U (zh) 2019-12-19 2019-12-19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06033.XU CN211563385U (zh) 2019-12-19 2019-12-19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63385U true CN211563385U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49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06033.XU Active CN211563385U (zh) 2019-12-19 2019-12-19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63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5832B (zh) 雾化喷嘴及雾化装置
CA2379465A1 (en) Air assisted spray system with an improved air cap
CN209935004U (zh) 雾化喷嘴及雾化装置
US20080087745A1 (en) Air Induction Liquid Spray Nozzle Assembly
CN110841822A (zh) 雾化器和具有其的载具
CN111066758B (zh) 一种具有离心式喷头的多旋翼无人机
CN110918284B (zh) 介质雾化喷嘴、喷雾装置和喷雾机
CN211563385U (zh)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EP3872522B1 (en) Lidar base, lidar device and autonomous vehicle
CN110945758A (zh) 电机安装座、电机组件、机臂组件及无人机
CN110860398A (zh) 雾化装置和具有其的载具
CN211563476U (zh) 雾化装置及具有其的载具
JP7319453B2 (ja) 霧化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キャリア
CN211563389U (zh) 制雾装置、雾化装置和载具
KR101285318B1 (ko) 원거리 송풍관
US11654867B2 (en) Nozzle assembly for cleaning a vehicle surface
CN209934998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离心喷头
CN218607504U (zh) 香薰机
CN211563383U (zh) 雾化器和具有其的载具
CN217067988U (zh) 一种过滤器背置式导风板
CN211937473U (zh) 制雾装置、雾化装置和载具
WO2018196664A1 (zh) 用于无叶风扇的基座及无叶风扇
US20230321306A1 (en) Aromatherapy nebulizer
CN211937474U (zh) 制雾装置、雾化装置和载具
CN218571249U (zh) 一种改进的悬挂式风送喷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AG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