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54266U -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54266U
CN211554266U CN201922143828.3U CN201922143828U CN211554266U CN 211554266 U CN211554266 U CN 211554266U CN 201922143828 U CN201922143828 U CN 201922143828U CN 211554266 U CN211554266 U CN 211554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bar
relay
negative
positive
curren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438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磊
周玉柱
李长江
唐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wel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Kewei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Kewei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Kewei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438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54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54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54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操作方便、效率高且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源系列电源测试领域,重点偏向于电池包、电机、电控测试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行业对汽车内容关键部件单元的测试要求也原来越严格,不仅在功能和指标上提出更多需求,在测试效率方面,传统的测试平台已经难以达到行业要求。
车载控制器与电池包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运行过程中提供着稳定的能量变换,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驱动发动机运行。由于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控制器作为配套单元,自然也出现各种电压等级,各种功率等级的差别。对于控制器的开发,对电源的工作范围要求更宽,以适用不同控制器产品的开发。
特别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控制与电池包负载的电压等级越来越高,超过1500V,甚至2000V的产品。要想兼容此类产品的测试,需要对电源进行特殊处理,实现可以并联亦可以串联的功能。但是对于串并联的连接对于实际操作者来说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现有技术直接线缆对接或者通过铜排中转,即通过螺栓直接将线缆通过铜鼻子对接,但接触面不平,接触电阻大,在经过大电流时,铜鼻子容易过热而导致线缆烧毁。另外,三个以上铜鼻子很难操作连接在一个螺栓上,操作费时费力。有些测试厂家制作简易工装,采用铜排连接汇总,但在进行多台并联时,手动操作,调节串并联连接较为不便,需要改造电源输出连接方式才可以实现串联高压输出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操作方便、效率高且安全可靠的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多通道直流源启动后,设置输出模式,将信息通过通讯协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作为从控单元,接收到多通道直流源发来的控制模式,按照内部程序既定逻辑进行IO端口输出控制,从而实现若干组切换单元串并联的控制,切换装置内部采用铜排连接,只需要设置多通道直流源的输出模式即可实现各组切换单元的串并联切换,不需要繁琐的接线,操作方便,效率高,多通道直流源的通道正负极与铜排直接连接,接触面积充分,散热良好,连接安全可靠。
优选的,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四组切换单元,所述四组切换单元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切换单元至第四切换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1#,第二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2#和负极铜排2#,第三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3#和负极铜排3#,第四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4#和负极铜排4#,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1与正极铜排2#连接,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1与正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1与正极铜排4#连接,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2与负极铜排2#连接,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2与负极铜排3#连接,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2与负极铜排4#连接。
优选的,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3与负极铜排2#连,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3与负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3与负极铜排4#连接。
优选的,所述多通道直流源包括四个通道,所述四个通道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通道至第四通道,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1-1连接第一通道的正极CH1+,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1-2连接第一通道的负极CH1-;所述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2-1连接第二通道的正极CH2+,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2-2连接第二通道的负极CH2-;所述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3-1连接第三通道的正极CH3+,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3-2连接第三通道的负极CH3-;所述正极铜排4#通过继电器KM4-1连接第四通道的正极CH4+,负极铜排4#通过继电器KM4-2连接第四通道的负极CH4-。
优选的,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还包括若干个中间继电器,所述控制器包括若干个IO控制端口,所述若干个IO控制端口与若干个中间继电器一一对应连接,每个中间继电器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ARM控制器,型号为PP5002。
优选的,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过TCP协议通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多通道直流源启动后,设置输出模式,将信息通过通讯协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多通道直流源发送的输出模式并实现若干组切换单元串并联的控制,高效方便。切换装置内部采用铜排连接,只需要设置多通道直流源的输出模式即可实现各组切换单元的串并联切换,不需要繁琐的接线,操作方便,效率高,多通道直流源的通道正负极与铜排直接连接,接触面积充分,散热良好,连接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的切换模块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过LAN口TCP协议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还包括若干个中间继电器,所述控制器包括若干个IO控制端口,所述若干个IO控制端口与若干个中间继电器一一对应连接,每个中间继电器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器为ARM控制器,型号为PP5002。图2中,顺次连接若干组切换单元的继电器的两端部接线端子为并联端子,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通过继电器串联连接,该继电器的两端部接线端子为串联端子。例如图2中的继电器KM6-1以及继电器KM6-2的两端部接线端子为并联端子,继电器KM6-3的两端部接线端子为串联端子,其他多组切换单元的并联端子和串联端子的判断方式相同,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以下以四组切换单元为例,详细介绍每组切换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切换单元与多通道直流源以及控制器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四组切换单元,所述四组切换单元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切换单元至第四切换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1#,第二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2#和负极铜排2#,第三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3#和负极铜排3#,第四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4#和负极铜排4#,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1与正极铜排2#连接,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1与正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1与正极铜排4#连接,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2与负极铜排2#连接,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2与负极铜排3#连接,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2与负极铜排4#连接。
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3与负极铜排2#连,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3与负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3与负极铜排4#连接。
所述多通道直流源包括四个通道,所述四个通道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通道至第四通道,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1-1连接第一通道的正极CH1+,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1-2连接第一通道的负极CH1-;所述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2-1连接第二通道的正极CH2+,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2-2连接第二通道的负极CH2-;所述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3-1连接第三通道的正极CH3+,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3-2连接第三通道的负极CH3-;所述正极铜排4#通过继电器KM4-1连接第四通道的正极CH4+,负极铜排4#通过继电器KM4-2连接第四通道的负极CH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若要设置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并联输出,则ARM控制器判断逻辑后,控制继电器KM1-1、继电器KM1-2、继电器KM2-1、继电器KM2-2、继电器KM3-1、继电器KM3-2、继电器KM5-1、继电器KM5-2、继电器KM6-1以及继电器KM6-2闭合,其他继电器断开。负载连接至正极铜排1#,负极铜排1#。
如果要更换串联操作,如实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串联输出,ARM控制器判断逻辑后,控制继电器KM1-1、继电器KM1-2、继电器KM2-1、继电器KM2-2以及继电器KM5-3闭合,其他继电器断开。负载连接至正极铜排2#,负极铜排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保护的是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的整体电路架构,对于控制器内部加载的控制程序属于现有技术,可采用现有技术烧录的能够实现端口控制的程序代码,且控制器和多通道直流源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多种型号,具体根据测试范围需要选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多通道直流源启动后,设置输出模式,将信息通过通讯协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作为从控单元,接收到多通道直流源发来的控制模式,按照内部程序既定逻辑进行IO端口输出控制,从而实现若干组切换单元串并联的控制,切换装置内部采用铜排连接,只需要设置多通道直流源的输出模式即可实现各组切换单元的串并联切换,不需要繁琐的接线,操作方便,效率高,多通道直流源的通道正负极与铜排直接连接,接触面积充分,散热良好,连接安全可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道直流源、控制器以及切换模块,所述切换模块包括若干组切换单元,每组切换单元通过并联端子顺次连接,所述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每个所述切换单元的正极铜排通过串联端子与其相邻切换单元的负极铜排串联连接,所述多通道直流源的每个通道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切换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模块包括四组切换单元,所述四组切换单元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切换单元至第四切换单元,第一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1#和负极铜排1#,第二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2#和负极铜排2#,第三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3#和负极铜排3#,第四切换单元包括正极铜排4#和负极铜排4#,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1与正极铜排2#连接,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1与正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1与正极铜排4#连接,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2与负极铜排2#连接,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2与负极铜排3#连接,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2与负极铜排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6-3与负极铜排2#连,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5-3与负极铜排3#连接,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7-3与负极铜排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道直流源包括四个通道,所述四个通道分别为顺序编号的第一通道至第四通道,所述正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1-1连接第一通道的正极CH1+,负极铜排1#通过继电器KM1-2连接第一通道的负极CH1-;所述正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2-1连接第二通道的正极CH2+,负极铜排2#通过继电器KM2-2连接第二通道的负极CH2-;所述正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3-1连接第三通道的正极CH3+,负极铜排3#通过继电器KM3-2连接第三通道的负极CH3-;所述正极铜排4#通过继电器KM4-1连接第四通道的正极CH4+,负极铜排4#通过继电器KM4-2连接第四通道的负极CH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中间继电器,所述控制器包括若干个IO控制端口,所述若干个IO控制端口与若干个中间继电器一一对应连接,每个中间继电器分别连接一组切换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ARM控制器,型号为PP500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道直流源与所述控制器通过TCP协议通讯连接。
CN201922143828.3U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Active CN211554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43828.3U CN211554266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43828.3U CN211554266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54266U true CN211554266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504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43828.3U Active CN211554266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5426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3936A (zh) * 2020-12-23 2021-05-14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控制的双通道输出切换装置
CN114339485A (zh) * 2021-12-01 2022-04-12 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多机光纤通信的电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3936A (zh) * 2020-12-23 2021-05-14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控制的双通道输出切换装置
CN114339485A (zh) * 2021-12-01 2022-04-12 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多机光纤通信的电路
CN114339485B (zh) * 2021-12-01 2023-08-22 科威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多机光纤通信的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86831B (zh) 直流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设备
CN211554266U (zh) 一种多通道直流源串并联切换装置
WO2018196732A1 (zh) 新能源汽车电力驱动系统及其电池电量主动均衡方法
CN102842731A (zh) 一种电池分容化成系统
WO2018019127A1 (zh) 一种大功率便携式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包
CN204271887U (zh) 一种大功率电源功率变换器
JP6057998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9742459B (zh) 一种无人机快速充电的锂电池管理系统
CN106655369A (zh) 一种便携式减压启动交流移动电源
CN106849782A (zh) 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设备
CN206004357U (zh) 一种动力电池均衡电路及均衡充电系统
CN209200052U (zh) 电池包及电动工具系统
CN215244378U (zh) 一种可变电压平台充放电系统及汽车
CN107888083B (zh) 一种内燃机车交流传动系统主电路功率单元
CN107070325B (zh) 直流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设备
CN104467363A (zh) 一种大功率电源功率变换器
CN201766397U (zh) 一种动力型多串锂电池控制系统
WO2022194253A1 (zh) 动力电池包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68561A (zh) 一种新型充电器
CN210835114U (zh) 一种节能型直流充电桩检测装置
CN210053242U (zh) 电动装载机的双支路电源控制系统
CN208314155U (zh) 动力电池充放电测试仪
CN107696898B (zh) 一种利用充电完成均衡的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
CN109921467A (zh) 一种基于阵列式模块控制的电池能量路由器
CN103944228A (zh)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均衡充电管理系统及其均衡充电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8 Dalong Road, hi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Kewei Power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230088 Building 2, Hupu Industrial Park, No. 4715, Wangjiang West Road, hi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fei Kewei Power System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088 No.8 DALONGSHAN Road, hi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Kewei Power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No.8 Dalong Road, hi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fei Kewei Power System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088 No.8 DALONGSHAN Road, hi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owel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0088 No.8 DALONGSHAN Road, hi tech Zone,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fei Kewei Power System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