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52088U - 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52088U
CN211552088U CN201922203733.6U CN201922203733U CN211552088U CN 211552088 U CN211552088 U CN 211552088U CN 201922203733 U CN201922203733 U CN 201922203733U CN 211552088 U CN211552088 U CN 2115520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othermal
heat
box
pipe
ho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0373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Sijichun Cleaning Hea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Sijichun Cleaning He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Sijichun Cleaning He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Sijichun Cleaning Hea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0373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520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520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520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包括清理盖,密封条,换热箱,固定螺栓,地热导管,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热循环泵,热气进管,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机械控制阀门,回流管,机械阀门,汇流箱和吸杂网,所述的清理盖纵向通过密封条安装在换热箱的右侧出口处,并通过固定螺栓紧固连接设置。本实用新型衔接管,地热箱和进热网的设置,有利于过滤地下热气的杂质,以保证换热效率,避免管路堵塞;提环的设置,有利于提放地热箱,便于操作;配重块和橡胶套的设置,有利于起到配重作用,保证地热箱始终处于地下。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采暖地区供热采暖耗能占其建筑的总能耗的65%以上,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的化石燃料为主,利用效率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不仅加剧了我国资源的衰竭速度,同时也带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发地热储能装置,利用太阳能及地表浅层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进行供暖,对我国的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无干扰地热(干热岩)供热技术是指通过钻机向地下一定深处高温岩层钻孔,在钻孔中安装一种密闭的金属换热器,通过换热器传导将地下深处的热能导出,并通过专用设备系统向地面建筑物供热的新技术。
这一技术与传统地热利用技术的区别在于不开采使用地下热水,可随时随地使用地热,热岩储层换热,无地下热水区域也可开采使用地热,是典型的分布式能源,这一技术用在井深2500米下,聚热能力强。
但是现有的地热换热装置还存在着无法过滤地下热气中的杂质影响换热效果,容易受外界干扰影响蓄热效果和无法释放气体影响换热气压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地热换热装置存在着无法过滤地下热气中的杂质影响换热效果,容易受外界干扰影响蓄热效果和无法释放气体影响换热气压的问题。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包括清理盖,密封条,换热箱,固定螺栓,地热导管,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热循环泵,热气进管,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机械控制阀门,回流管,机械阀门,汇流箱和吸杂网,所述的清理盖纵向通过密封条安装在换热箱的右侧出口处,并通过固定螺栓紧固连接设置;所述的地热导管一端与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连接设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换热箱的下端进口处;所述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和换热箱相连接;所述的热循环泵螺栓连接在换热箱的上端,并与换热箱管路连接设置;所述的热气进管一端与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相连接,另一端螺纹连接在热循环泵的右端出口处;所述的机械控制阀门螺纹连接在热气进管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回流管一端通过机械阀门与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相连接,另一端螺纹连接在汇流箱的上端进口处;所述的汇流箱的内部左右两壁出口处分别纵向螺钉连接有吸杂网;所述的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包括衔接管,地热箱,提环,进热网,配重块和橡胶套,所述的衔接管纵向下端螺纹连接在地热箱的上端进口处;所述的地热箱的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螺钉连接有提环;所述的进热网分别纵向螺钉连接在地热箱的左右两侧进口处;所述的配重块的外壁套接有橡胶套,并螺钉连接在地热箱的底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包括三通管,防杂网,气压表,排气帽和旋转柄,所述的三通管的内部右端进口处螺钉连接有防杂网,所述的三通管的上部中间位置出口处螺纹连接有气压表;所述的排气帽螺纹连接在三通管的左端出口处;所述的排气帽的左侧上下两部分别胶接有旋转柄。
优选的,所述的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包括蓄热砖块,蓄热球,蓄热箱,保温块,无干扰箱和连接管,所述的蓄热砖块通过蓄热球铺设在蓄热箱的内部;所述的蓄热箱通过保温块安装在无干扰箱的内部;所述的连接管分别横向螺纹连接在无干扰箱的内部左右两壁中间位置,并与蓄热箱连通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地热导管的下端螺纹连接在衔接管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地热箱采用体积为2㎡-3㎡的不锈钢箱。
优选的,所述的进热网采用多个不锈钢滤网。
优选的,所述的地热导管采用长度为2500m-2700m的金属软管。
优选的,所述的三通管的右端出口处螺纹连接在换热箱的左上侧出口处。
优选的,所述的防杂网具体采用圆形不锈钢滤网。
优选的,所述的热气进管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左侧设置的所述的连接管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回流管的一端螺纹连接在左侧设置的所述的连接管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的保温块采用多个泡沫块。
优选的,所述的无干扰箱具体采用铝合金箱。
优选的,所述的蓄热砖块采用多块碳纤维砖块,所述的蓄热球采用多个碳纤维球,所述的蓄热箱具体采用泡沫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衔接管,地热箱和进热网的设置,有利于过滤地下热气的杂质,以保证换热效率,避免管路堵塞。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提环的设置,有利于提放地热箱,便于操作。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配重块和橡胶套的设置,有利于起到配重作用,保证地热箱始终处于地下。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三通管,防杂网,气压表,排气帽和旋转柄的设置,有利于起到排气的作用,可保证管路气压,进而保证换热效率。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蓄热砖块,蓄热球,蓄热箱,保温块,无干扰箱和连接管的设置,有利于起到无干扰蓄热作用,保证保温蓄热效果。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清理盖,密封条,换热箱和固定螺栓的设置,有利于拆卸清理维护,方便操作。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机械控制阀门,回流管,机械阀门,汇流箱和吸杂网的设置,有利于及时循环热气,保证蓄热效果。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机械控制阀门的设置,有利于启闭,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清理盖;2、密封条;3、换热箱;4、固定螺栓;5、地热导管;6、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61、衔接管;62、地热箱;63、提环;64、进热网;65、配重块;66、橡胶套;7、热气维压排管结构;71、三通管;72、防杂网;73、气压表;74、排气帽;75、旋转柄;8、热循环泵;9、热气进管;10、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1、蓄热砖块;102、蓄热球;103、蓄热箱;104、保温块;105、无干扰箱;106、连接管;11、机械控制阀门;12、回流管;13、机械阀门;14、汇流箱;15、吸杂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包括清理盖1,密封条2,换热箱3,固定螺栓4,地热导管5,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6,热气维压排管结构7,热循环泵8,热气进管9,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机械控制阀门11,回流管12,机械阀门13,汇流箱14和吸杂网15,所述的清理盖1纵向通过密封条2安装在换热箱3的右侧出口处,并通过固定螺栓4紧固连接设置;所述的地热导管5一端与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6连接设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换热箱3的下端进口处;所述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7和换热箱3相连接;所述的热循环泵8螺栓连接在换热箱3的上端,并与换热箱3管路连接设置;所述的热气进管9一端与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相连接,另一端螺纹连接在热循环泵8的右端出口处;所述的机械控制阀门11螺纹连接在热气进管9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回流管12一端通过机械阀门13与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相连接,另一端螺纹连接在汇流箱14的上端进口处;所述的汇流箱14的内部左右两壁出口处分别纵向螺钉连接有吸杂网15;所述的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6包括衔接管61,地热箱62,提环63,进热网64,配重块65和橡胶套66,所述的衔接管61纵向下端螺纹连接在地热箱62的上端进口处;所述的地热箱62的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螺钉连接有提环63;所述的进热网64分别纵向螺钉连接在地热箱62的左右两侧进口处;所述的配重块65的外壁套接有橡胶套66,并螺钉连接在地热箱62的底部中间位置,通过配重块65和橡胶套66可将地热箱62置入2500米至2700米的地下,进行换热工作,通过提环63可进行提携,方便操作,通过进热网64可对地下热气起到滤杂作用,保证换热干净性,进而保证管路畅通性。
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3所示,所述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7包括三通管71,防杂网72,气压表73,排气帽74和旋转柄75,所述的三通管71的内部右端进口处螺钉连接有防杂网72,所述的三通管71的上部中间位置出口处螺纹连接有气压表73;所述的排气帽74螺纹连接在三通管71的左端出口处;所述的排气帽74的左侧上下两部分别胶接有旋转柄75,为了保证管路气压,可通过气压表73实时检测气压,通过手持旋转柄75取下排气帽74,即可使得气体通过防杂网72过滤后,经过三通管71排出,可进行排气操作,保证管路压力均衡性。
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4所示,所述的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包括蓄热砖块101,蓄热球102,蓄热箱103,保温块104,无干扰箱105和连接管106,所述的蓄热砖块101通过蓄热球102铺设在蓄热箱103的内部;所述的蓄热箱103通过保温块104安装在无干扰箱105的内部;所述的连接管106分别横向螺纹连接在无干扰箱105的内部左右两壁中间位置,并与蓄热箱103连通设置,通过蓄热砖块101,蓄热球102和蓄热箱103三者之间的配合,可起到良好的蓄热保温作用,以保证蓄热效果,通过保温块104和无干扰箱105之间的配合,可起到良好的保温抗干扰作用,进而保证换热蓄热效率。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地热导管5的下端螺纹连接在衔接管61的内部。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地热箱62采用体积为2㎡-3㎡的不锈钢箱。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进热网64采用多个不锈钢滤网。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地热导管5采用长度为2500m-2700m的金属软管。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三通管71的右端出口处螺纹连接在换热箱3的左上侧出口处。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杂网72具体采用圆形不锈钢滤网。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热气进管9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左侧设置的所述的连接管106的内部。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回流管12的一端螺纹连接在左侧设置的所述的连接管106的内部。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保温块104采用多个泡沫块。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无干扰箱105具体采用铝合金箱。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蓄热砖块101采用多块碳纤维砖块,所述的蓄热球102采用多个碳纤维球,所述的蓄热箱103具体采用泡沫箱。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热循环泵8具体采用ORS25-8R型电动循环泵。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配重块65和橡胶套66可将地热箱62置入2500米至2700米的地下,进行换热工作,通过提环63可进行提携,方便操作,通过进热网64可对地下热气起到滤杂作用,保证换热干净性,进而保证管路畅通性,为了保证管路气压,可通过气压表73实时检测气压,通过手持旋转柄75取下排气帽74,即可使得气体通过防杂网72过滤后,经过三通管71排出,可进行排气操作,保证管路压力均衡性,通过蓄热砖块101,蓄热球102和蓄热箱103三者之间的配合,可起到良好的蓄热保温作用,以保证蓄热效果,通过保温块104和无干扰箱105之间的配合,可起到良好的保温抗干扰作用,进而保证换热蓄热效率。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包括清理盖(1),密封条(2),换热箱(3),固定螺栓(4),地热导管(5),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6),热气维压排管结构(7),热循环泵(8),热气进管(9),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机械控制阀门(11),回流管(12),机械阀门(13),汇流箱(14)和吸杂网(15),所述的清理盖(1)纵向通过密封条(2)安装在换热箱(3)的右侧出口处,并通过固定螺栓(4)紧固连接设置;所述的地热导管(5)一端与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6)连接设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换热箱(3)的下端进口处;所述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7)和换热箱(3)相连接;所述的热循环泵(8)螺栓连接在换热箱(3)的上端,并与换热箱(3)管路连接设置;所述的热气进管(9)一端与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相连接,另一端螺纹连接在热循环泵(8)的右端出口处;所述的机械控制阀门(11)螺纹连接在热气进管(9)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回流管(12)一端通过机械阀门(13)与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相连接,另一端螺纹连接在汇流箱(14)的上端进口处;所述的汇流箱(14)的内部左右两壁出口处分别纵向螺钉连接有吸杂网(15);所述的地下热气防杂处理导流箱结构(6)包括衔接管(61),地热箱(62),提环(63),进热网(64),配重块(65)和橡胶套(66),所述的衔接管(61)纵向下端螺纹连接在地热箱(62)的上端进口处;所述的地热箱(62)的上部左右两侧分别螺钉连接有提环(63);所述的进热网(64)分别纵向螺钉连接在地热箱(62)的左右两侧进口处;所述的配重块(65)的外壁套接有橡胶套(66),并螺钉连接在地热箱(62)的底部中间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气维压排管结构(7)包括三通管(71),防杂网(72),气压表(73),排气帽(74)和旋转柄(75),所述的三通管(71)的内部右端进口处螺钉连接有防杂网(72),所述的三通管(71)的上部中间位置出口处螺纹连接有气压表(73);所述的排气帽(74)螺纹连接在三通管(71)的左端出口处;所述的排气帽(74)的左侧上下两部分别胶接有旋转柄(7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热热气无干扰储热箱结构(10)包括蓄热砖块(101),蓄热球(102),蓄热箱(103),保温块(104),无干扰箱(105)和连接管(106),所述的蓄热砖块(101)通过蓄热球(102)铺设在蓄热箱(103)的内部;所述的蓄热箱(103)通过保温块(104)安装在无干扰箱(105)的内部;所述的连接管(106)分别横向螺纹连接在无干扰箱(105)的内部左右两壁中间位置,并与蓄热箱(103)连通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热导管(5)的下端螺纹连接在衔接管(61)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热箱(62)采用体积为2㎡-3㎡的不锈钢箱。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热网(64)采用多个不锈钢滤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热导管(5)采用长度为2500m-2700m的金属软管。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通管(71)的右端出口处螺纹连接在换热箱(3)的左上侧出口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杂网(72)具体采用圆形不锈钢滤网。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气进管(9)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左侧设置的所述的连接管(106)的内部。
CN201922203733.6U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Active CN2115520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3733.6U CN211552088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3733.6U CN211552088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52088U true CN211552088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504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03733.6U Active CN211552088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520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18461B (zh) 一种煤矿低位次生热能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
CN107062474B (zh) 一种基于蓄能的近零能耗建筑系统
CN201679478U (zh) 节能型煤矿井口防冻系统
CN109654581B (zh) 一种基于承压含水层的跨季节蓄热的复合供暖系统
CN107543009A (zh) 一种输气管道水合物颗粒分离装置
CN211552088U (zh) 一种新型地热无干扰地热换热装置
CN202092372U (zh) 小型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换热器
CN201155777Y (zh) 烟道超导余热利用除尘器
CN209699462U (zh) 一种用于节能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的蒸压釜
CN204923481U (zh) 环保型集热器
CN110131909A (zh) 采空区热量收集换热系统以及收集换热方法
CN212179278U (zh) 一种地源热泵系统地下岩土热量补充装置
CN201615470U (zh) 节能电热式蒸汽发生器
CN209445630U (zh) 一种矿井乏风废热无霜深度利用装置
CN106123382B (zh) 深层真空超导储能换热地埋管装置
CN219222602U (zh) 一种节能型供暖设备用供暖管道
CN206338989U (zh) 一种新型的热泵机房用高效集中排气装置
CN112197609A (zh) 一种土壤源热泵系统冷凝水回收利用系统
CN206929828U (zh) 一种防冻裂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05191983U (zh) 一种基于气象条件不同的水源热泵循环系统
CN220646042U (zh) 一种用于汽轮机疏水和给水泵冷却水回水的回收系统
CN206145778U (zh) 一种干热岩层集中自动供热装置
CN205536618U (zh) 一种蓄水箱
CN205279057U (zh) 一种蒸汽冷凝水自动回收系统
CN213778239U (zh) 一种用于地下水源热泵的玻璃幕墙补热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