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30578U - 托缆组件 - Google Patents

托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30578U
CN211530578U CN202020425605.6U CN202020425605U CN211530578U CN 211530578 U CN211530578 U CN 211530578U CN 202020425605 U CN202020425605 U CN 202020425605U CN 211530578 U CN211530578 U CN 211530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late
cable
lock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256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舒坚
邱灿树
林业升
林新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Chao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256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30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30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30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托缆组件,其滑动地设置在轨道上,包括滑座、跨障机构、夹紧座和托缆座,滑座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第一座板的上端和第二座板的上端通过第三座板连接,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滑轮,三个座板之间形成三面开口的滑槽,第一座板的下端铰接有封盖,封盖可选择性封堵滑槽下方开口,跨障机构包括转动盘,转动盘可绕第一转轴的中心转动,转动盘的周部环形设置有跨障槽,在其中一个跨障槽内设置有锁紧板,锁紧板的内壁选择性与封盖远离第一座板的一端抵接;夹紧座可选择性夹紧牵引绳;托缆座托住电缆。本实用新型的托缆组件结构简单,可滑动地设置在高空布设的轨道上,托住电缆移动,不会给电缆施加拉力。

Description

托缆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维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托缆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居民用电量的不断增长,进入秋冬季节,居民用电量增加,一旦停电检修,势必会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目前旁路带电作业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日常的检修工作中,对于突发电力故障,需要在电力电缆完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检修,恢复供电的时间难以控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估计,在这种背景下,10kV旁路带电作业法被广泛使用,该方法可以在不间断供电的状态下,在短时间内构建一套临时供电系统,将原有线路上的负荷电流全部转移到旁路引流线之后,再将原有线路分断并安装开关等设备,检修结束后带电拆除旁路系统,恢复线路原有运行方式。整个过程不间断对用户供电,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线路加装开关等复杂的检修作业,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现有的旁路电缆敷设方法主要采用地面敷设方式,一般在使用中如果长期在地面人力拖拽电缆及其连接装置,这些部件将会直接承受拉力,对电缆和接头将造成绝缘损害,如果作业线路当中遇道路路口、主要通道,车辆通行时会碾压到电缆,对电缆表面的绝缘层造成严重损害,正常情况下必须采用可靠的电缆护线槽,并设专人看护,另外,由于道路交通复杂、山路崎岖、跨越道路、建筑施工阻碍等因素,无法实现电缆正常敷设。
为此,目前在复杂区域,通常搭建支架,将电缆悬空敷设。但是这种敷设方式复杂,需要额外搭设支架,操作难度高,且成本也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托缆组件,其结构简单,可滑动地设置在高空布设的轨道上,托住电缆移动,不会给电缆施加拉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拖缆组件,其固定方便,跨障碍顺畅,能够顺畅地在高空布设的轨道上滑动。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托缆组件,其滑动地设置在轨道上,所述轨道布置在多个电杆上,每个所述电杆上均设置有固定所述轨道的轨道悬挂组件;
所述托缆组件包括:
滑座,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所述第一座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座板的上端通过第三座板连接,所述第一座板和所述第二座板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滑轮,所述滑轮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座板、所述第二座板和所述第三座板之间形成三面开口的滑槽,所述第一座板的下端铰接有封盖,所述封盖具有封堵所述滑槽下方开口的封堵位置和打开所述滑槽下方开口的打开位置;
跨障机构,其包括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中心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座板远离所述第一座板的一侧面连接,所述转动盘可绕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转动,所述转动盘的周部环形设置有跨障槽,在其中一个所述跨障槽内设置有锁紧板,所述锁紧板的内壁选择性与所述封盖远离所述第一座板的一端抵接;
夹紧座,其可选择性夹紧牵引绳,所述夹紧座与所述滑座的下端间隔设置;
托缆座,其可以托住电缆,所述托缆座与所述夹紧座连接,所述托缆座上设置有托缆槽,所述托缆槽间隔设置在所述夹紧座的下方,所述电缆设置在所述托缆槽内。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紧板上固定设置有磁铁,所述封盖为金属板,所述磁铁可将所述封盖吸附固定在所述转动盘上,以使所述封盖位于所述封堵位置。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传感器、驱动机构和微控制器,所述传感器可检测所述封盖的位置,所述封盖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座板铰接,所述封盖可随所述第二转轴一起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转动,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轴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传感器均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当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封盖位于所述打开位置后,所述微控制器会在指定时间后驱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以使所述封盖旋转至所述封堵位置与所述锁紧板上的所述磁铁吸合。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座板的内壁凹设有安装槽,所述微控制器粘贴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座板的内壁还凹设有线槽,所述线槽连通所述安装槽和所述驱动机构设置的位置,所述线槽内设置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连接所述微控制器和所述驱动机构。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座外设置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一壳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壳板的上端通过第三壳板连接,所述第一壳板和所述第二壳板之间还设置第四壳板,所述第四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滑座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四壳板与所述第二壳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转动盘的第二容纳槽,所述转动盘部分可延伸到所述第二容纳槽外。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板贴紧在所述第一座板的外表面,所述第四壳板贴紧在所述第二座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三壳板贴紧在所述第三座板的外表面。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板通过粘胶层与所述第一座板的外表面粘接,所述第四壳板通过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二座板的外表面粘接,所述第三壳板通过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三座板的外表面粘接。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槽内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至少设置两个所述滑轮,所述第一座板上贯穿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插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位于所述滑槽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座板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座板背离所述第二座板的一侧并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加强杆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滑轮之间,且所述加强杆的下表面不凸出于所述滑轮下方抵接所述轨道的一侧面,所述第一连接杆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表面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第二通孔,所述托缆座通过锁定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锁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夹紧座设置在所述托缆座内。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缆座包括座本体,所述座本体的上端凸出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凹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相对两个侧壁均开设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可插接于所述插槽内,所述锁定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锁定螺母旋接。
作为托缆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座本体呈挂钩结构,所述挂钩结构具有挂钩开口和设置在所述挂钩开口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高度,所述挂钩结构的内壁并邻近于所述第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所述夹紧座,所述夹紧座具有开口朝上的卡线凹槽;
所述挂钩结构的内壁并位于所述夹紧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托缆槽;
所述第一端铰接有压紧手柄,所述压紧手柄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所述压紧手柄邻近于所述第一端凸出设置有抵紧凸部,所述压紧手柄上还设置有锁轴,所述第二端铰接有锁钩,当所述压紧手柄转动至封堵所述挂钩开口的锁紧位置时,所述锁钩可与所述锁轴连接实现固定,并且所述抵紧凸部将所述牵引绳抵紧在所述卡线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带有滑轮的滑座,可以在绷直的轨道上滑动,而夹紧座则可以夹紧牵引绳,拉动牵引绳就能保证整个托缆组件能够在绷直的轨道上滑动,跨障机构的设置可以使托缆组件在滑动至电杆位置时能够顺畅地越过轨道悬挂组件,保证托缆组件能够顺畅地在整个布置好的轨道上滑动,且转动盘上设置的跨障槽正好能与轨道悬挂装置上的结构配合,在跨障碍时,此转动盘会被动地转动,以使转动盘与封盖分离,封盖在没有转动盘上的锁紧板抵接后会转动至打开位置,以使滑槽的下方开口露出,进而使托缆组件避让轨道悬挂组件上的结构,实现顺畅地跨障,另外,托缆组件可以控制在轨道上的间距,只要调整两个拖缆组件之间的距离小于电缆在这两个拖缆组件之间的长度,就能保证电缆在托缆组件移动过程中不受拉力,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封盖,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结构或者风等使滑座脱离轨道。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托缆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托缆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托缆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滑座;101、第一座板;102、第二座板;103、第三座板;104、滑轮;105、滑槽;106、封盖;107、第二转轴;
2、跨障机构;201、转动盘;202、第一转轴;203、跨障槽;204、锁紧板;
3、夹紧座;301、卡线凹槽;
4、牵引绳;
5、保护壳;501、第一壳板;502、第二壳板;503、第三壳板;504、第四壳板;505、第二容纳槽;
6、加强杆;7、第一连接杆;8、第一连接板;9、第二连接板;10、锁定螺栓;11、磁铁;12、微控制器;13、驱动机构;
14、托缆座;1401、托缆槽;1402、座本体;14021、挂钩开口;14022、第一端;14023、第二端;1403、连接部;1404、插槽;1405、压紧手柄;14051、抵紧凸部;14052、锁轴;1406、锁钩;
100、轨道;200、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缆组件滑动地设置在轨道100上,所述轨道100布置在多个电杆上,每个所述电杆上均设置有固定所述轨道100的轨道悬挂组件。具体地,轨道100上滑动设置有多个此托缆组件,所有的托缆组件均由同一根牵引绳4牵引移动,相邻两个托缆组件的间距布置为一样,且间距一般设置为两米至三米。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缆组件包括滑座1、跨障机构2、夹紧座3和托缆座14,其中,滑座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座板101和第二座板102,所述第一座板101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座板102的上端通过第三座板103连接,所述第一座板101和所述第二座板102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滑轮104,所述滑轮104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座板101、所述第二座板102和所述第三座板103之间形成三面开口的滑槽105,所述第一座板101的下端铰接有封盖106,所述封盖106具有封堵所述滑槽105下方开口的封堵位置和打开所述滑槽105下方开口的打开位置,跨障机构2包括转动盘201,所述转动盘201的中心通过第一转轴202与所述第二座板102远离所述第一座板101的一侧面连接,所述转动盘201可绕所述第一转轴202的中心转动,所述转动盘201的周部环形设置有跨障槽203,在其中一个所述跨障槽203内设置有锁紧板204,所述锁紧板204的内壁选择性与所述封盖106远离所述第一座板101的一端抵接,夹紧座3可选择性夹紧牵引绳4,所述夹紧座3与所述滑座1的下端间隔设置,托缆座14其可以托住电缆200,所述托缆座14与所述夹紧座3连接,所述托缆座14上设置有托缆槽1401,所述托缆槽1401间隔设置在所述夹紧座3的下方,所述电缆200设置在所述托缆槽1401内。通过设置带有滑轮104的滑座1,可以在绷直的轨道100上滑动,而夹紧座3则可以夹紧牵引绳4,拉动牵引绳4就能保证整个托缆组件能够在绷直的轨道100上滑动,跨障机构2的设置可以使托缆组件在滑动至电杆位置时能够顺畅地越过轨道悬挂组件,保证托缆组件能够顺畅地在整个布置好的轨道100上滑动,且转动盘201上设置的跨障槽203正好能与轨道悬挂装置上的结构配合,在跨障碍时,此转动盘201会被动地转动,以使转动盘201与封盖106分离,封盖106在没有转动盘201上的锁紧板204抵接后会转动至打开位置,以使滑槽105的下方开口露出,进而使托缆组件避让轨道悬挂组件上的结构,实现顺畅地跨障,另外,托缆组件可以控制在轨道100上的间距,只要调整两个拖缆组件之间的距离小于电缆200在这两个拖缆组件之间的长度,就能保证电缆200在托缆组件移动过程中不受拉力,延长电缆200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封盖106,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结构或者风等使滑座1脱离轨道100。
本实用新型的托缆组件的设置可以与牵引绳4、轨道悬挂组件以及电杆上的支撑组件配合,实现自动输送电缆200移动,且电缆200不承受外部的拉力,即满足了高空输送电缆200和布置电缆200,有效地防止了电缆200被外力拉扯损坏,牵引绳4与托缆组件连接,托缆组件上的夹紧座3固定住牵引绳4,托缆组件的托缆座14托住电缆200,在拉动牵引绳4移动时,托缆组件可以在轨道100上滑动,托缆组件的夹紧座3处承受了牵引绳4的拉力,而轨道100上设置的多个托缆组件限定了间距,使得托缆组件上的电缆200不会被绷直受力,有效地防止了电缆200承受外部拉力。
在本实施例中,滑轮104的外周环形凹设有一圈半圆形的凹槽,轨道100为绳体结构,其截面呈圆形,轨道100被限制在滑轮104的凹槽内,有效地防止轨道100沿连接滑轮104的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对轨道100脱离滑座1起到一定的辅助限定作用。
具体地,滑座1的滑槽105内沿轨道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三个滑轮104,三个滑轮104均与轨道100的上表面抵接。
另外,为了减小托缆组件在轨道100上移动时的晃动,轨道100的中心轴线(也就是滑槽105的凹槽中心线)与牵引绳4的中心轴线位于竖直方向的同一平面上,也就是在竖直方向轨道100的中心轴线与牵引绳4的中心轴线的投影重合。
封盖106包括依次呈夹角连接的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三盖板和第四盖板,其中,第一盖板远离第二盖板的一端与第一座板101铰接,第一盖板倾斜向下设置,第二盖板水平设置,第三盖板倾斜向上设置,第四盖板倾斜朝上设置,且第四盖板远离第三盖板的一端与转动盘201上的锁紧板204的内侧抵接,四个盖板形成开口朝向的封盖106。封盖106为非平板结构,更容易实现与锁紧板204抵接或分离。
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板204上固定设置有磁铁11,所述封盖106为金属板,所述磁铁11可将所述封盖106吸附固定在所述转动盘201上,以使所述封盖106位于所述封堵位置。通过设置磁铁11,可以使封盖106能够更稳固地固定在封堵位置,有效防止托缆组件在没有跨越障碍(即跨越轨道悬挂组件)时发生松动与锁紧板204分离。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托缆组件还包括传感器、驱动机构13和微控制器12,所述传感器可检测所述封盖106的位置,所述封盖106通过第二转轴107与所述第一座板101铰接,所述封盖106可随所述第二转轴107一起绕所述第二转轴107的轴线转动,所述驱动机构13与所述第二转轴107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13和所述传感器均与所述微控制器12电连接,当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封盖106位于所述打开位置后,所述微控制器12会在指定时间后驱动所述第二转轴107转动,以使所述封盖106旋转至所述封堵位置与所述锁紧板204上的所述磁铁11吸合。通过设置微控制器12、驱动机构13和传感器,可以实现封盖106的自动复位,使得托缆组件在跨越障碍后封盖106能够自动从打开位置回到封堵位置,即保证了托缆组件能够顺畅地跨越障碍,又能保证托缆组件在跨越障碍后能够实时地保证封盖106位于封堵位置,进而使托缆组件能够稳定地设置在轨道100上。
具体地,转动盘201呈圆板状,因此转动盘201在被动旋转后,因为锁紧板204自身的重力会回到初始位置,初始位置即锁紧板204位于转动盘201的最下方,托缆组件在跨越障碍后转动盘201会自动地转动到锁紧板204位于转动盘201的最下方的初始位置,保证封盖106转动回到封堵位置时能够有磁铁11与封盖106吸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座板101的内壁凹设有安装槽,所述微控制器12粘贴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座板101的内壁还凹设有线槽,所述线槽连通所述安装槽和所述驱动机构13设置的位置,所述线槽内设置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连接所述微控制器12和所述驱动机构13。设置安装槽和线槽是为了更好的安装微控制器12和布线,并能保证微控制器12和控制线均能隐藏与滑座1内,有效防止微控制器12和控制线因外露而损坏,另外安装槽和线槽还可以避免微控制器12和控制线占用滑槽105内的空间,合理布局,也不会阻碍整个托缆组件安装于轨道100和托缆组件在轨道100上的移动。
传感器也通过控制线与微控制器12连接,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座板101的内壁,连接传感器和微控制器12的控制线也设置在对应的线槽内。
驱动机构13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端与第二转轴107传动连接。封盖106在需要位于封堵位置时,驱动机构13可驱动封盖106转动至封堵位置,当需要避让障碍物时,驱动机构13不会对封盖106有限制,封盖106在脱离磁铁11和锁紧板204的抵接作用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旋转到打开位置。
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座1外设置有保护壳5,所述保护壳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板501和第二壳板502,所述第一壳板501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壳板502的上端通过第三壳板503连接,所述第一壳板501和所述第二壳板502之间还设置第四壳板504,所述第四壳板504与所述第一壳板501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滑座1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四壳板504与所述第二壳板502之间形成容纳所述转动盘201的第二容纳槽505,所述转动盘201部分可延伸到所述第二容纳槽505外。通过设置保护壳5,可以对滑座1和跨障机构2进行遮挡,特别可以防止托缆组件在轨道100上移动时,跨障机构2与外部藤蔓等结构缠绕。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板501贴紧在所述第一座板101的外表面,所述第四壳板504贴紧在所述第二座板102的外表面,所述第三壳板503贴紧在所述第三座板103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板501通过粘胶层与所述第一座板101的外表面粘接,所述第四壳板504通过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二座板102的外表面粘接,所述第三壳板503通过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三座板103的外表面粘接。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不需要再保护壳5上开孔设置螺栓等,尽量保证保护壳5的外表面光滑,减少被外部藤蔓等结构缠绕的几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滑槽105内沿所述轨道100的长度方向至少设置两个所述滑轮104,所述连接件包括加强杆6、第一连接杆7、第一连接板8和第二连接板9,所述加强杆6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座板101上贯穿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插接有加强杆6,所述加强杆6位于所述滑槽105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座板102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座板101背离所述第二座板102的一侧并连接有第一连接杆7,所述加强杆6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滑轮104之间,且所述加强杆6的下表面不凸出于所述滑轮104下方抵接所述轨道100的一侧面,所述第一连接杆7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7远离所述加强杆6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8,所述第一连接板8的下表面连接有第二连接板9,所述第二连接板9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9上开设第二通孔,所述托缆座14通过锁定螺栓1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9连接,所述锁定螺栓10穿过所述第二通孔。通过设置加强杆6,可以加强滑座1的强度。
在本市实施例中,所述托缆座14包括座本体1402,所述座本体1402的上端凸出设置有连接部1403,所述连接部1403上凹设有插槽1404,所述插槽1404的相对两个侧壁均开设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9可插接于所述插槽1404内,所述锁定螺栓10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锁定螺母旋接。
所述座本体1402呈挂钩结构,所述挂钩结构具有挂钩开口14021和设置在所述挂钩开口14021两侧的第一端14022和第二端14023,所述第一端1402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14023的高度,所述挂钩结构的内壁并邻近于所述第一端14022可拆卸连接有所述夹紧座3,所述夹紧座3具有开口朝上的卡线凹槽301,所述挂钩结构的内壁并位于所述夹紧座3的下方设置有所述托缆槽1401,所述第一端14022铰接有压紧手柄1405,所述压紧手柄1405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所述压紧手柄1405邻近于所述第一端14022凸出设置有抵紧凸部14051,所述压紧手柄1405上还设置有锁轴14052,所述第二端14023铰接有锁钩1406,当所述压紧手柄1405转动至封堵所述挂钩开口14021的锁紧位置时,所述锁钩1406可与所述锁轴14052连接实现固定,并且所述抵紧凸部14051将所述牵引绳4抵紧在所述卡线凹槽301内。通过将夹紧座3设置在挂钩结构的座本体1402内,可以缩小整个托缆组件在竖直方向的高度,进而缩小托缆组件的体积,另外,夹紧牵引绳4和封堵座本体1402上的挂钩开口14021均是通过一个压紧手柄1405实现的,因此,极大地简化了托缆组件的结构和降低了托缆组件的重量,即降低了制造成本。
座本体1402内设置三个托缆槽1401,三个托缆槽1401呈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分布在座本体1402内,此排布方式会缩小托缆组件的宽度尺寸。一般在配网不停电作业中,需要架设的电缆200为三项电缆200,也就是电缆200有三根,所以设置三个托缆槽1401分别支撑一根电缆200,可以避免电缆200堆集到一起相互挤压。
另外,托缆槽1401沿电缆200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座本体1402的沿电缆200的长度方向的厚度。此设计可以给电缆200更多的支撑面。具体地,座本体1402内固定设置有托缆板,所述托缆板呈圆弧形,其具有开口朝上的所述托缆槽1401。
在托缆槽1401的内壁设置有橡胶缓冲层,此橡胶缓冲层是为了避免柔性的电缆200与刚性的托缆槽1401的内壁直接接触,延长电缆200的使用寿命。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其滑动地设置在轨道上,所述轨道布置在多个电杆上,每个所述电杆上均设置有固定所述轨道的轨道悬挂组件;
所述托缆组件包括:
滑座,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座板和第二座板,所述第一座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座板的上端通过第三座板连接,所述第一座板和所述第二座板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滑轮,所述滑轮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座板、所述第二座板和所述第三座板之间形成三面开口的滑槽,所述第一座板的下端铰接有封盖,所述封盖具有封堵所述滑槽下方开口的封堵位置和打开所述滑槽下方开口的打开位置;
跨障机构,其包括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中心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座板远离所述第一座板的一侧面连接,所述转动盘可绕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转动,所述转动盘的周部环形设置有跨障槽,在其中一个所述跨障槽内设置有锁紧板,所述锁紧板的内壁选择性与所述封盖远离所述第一座板的一端抵接;
夹紧座,其可选择性夹紧牵引绳,所述夹紧座与所述滑座的下端间隔设置;
托缆座,其可以托住电缆,所述托缆座与所述夹紧座连接,所述托缆座上设置有托缆槽,所述托缆槽间隔设置在所述夹紧座的下方,所述电缆设置在所述托缆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板上固定设置有磁铁,所述封盖为金属板,所述磁铁可将所述封盖吸附固定在所述转动盘上,以使所述封盖位于所述封堵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驱动机构和微控制器,所述传感器可检测所述封盖的位置,所述封盖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座板铰接,所述封盖可随所述第二转轴一起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转动,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转轴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传感器均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当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封盖位于所述打开位置后,所述微控制器会在指定时间后驱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以使所述封盖旋转至所述封堵位置与所述锁紧板上的所述磁铁吸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板的内壁凹设有安装槽,所述微控制器粘贴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座板的内壁还凹设有线槽,所述线槽连通所述安装槽和所述驱动机构设置的位置,所述线槽内设置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连接所述微控制器和所述驱动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座外设置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板和第二壳板,所述第一壳板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壳板的上端通过第三壳板连接,所述第一壳板和所述第二壳板之间还设置第四壳板,所述第四壳板与所述第一壳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滑座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四壳板与所述第二壳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转动盘的第二容纳槽,所述转动盘部分可延伸到所述第二容纳槽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板贴紧在所述第一座板的外表面,所述第四壳板贴紧在所述第二座板的外表面,所述第三壳板贴紧在所述第三座板的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板通过粘胶层与所述第一座板的外表面粘接,所述第四壳板通过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二座板的外表面粘接,所述第三壳板通过所述粘胶层与所述第三座板的外表面粘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内沿所述轨道的长度方向至少设置两个所述滑轮,所述第一座板上贯穿开设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插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位于所述滑槽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座板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座板背离所述第二座板的一侧并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加强杆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滑轮之间,且所述加强杆的下表面不凸出于所述滑轮下方抵接所述轨道的一侧面,所述第一连接杆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表面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第二通孔,所述托缆座通过锁定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锁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夹紧座设置在所述托缆座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缆座包括座本体,所述座本体的上端凸出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凹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相对两个侧壁均开设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可插接于所述插槽内,所述锁定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锁定螺母旋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托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本体呈挂钩结构,所述挂钩结构具有挂钩开口和设置在所述挂钩开口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高度,所述挂钩结构的内壁并邻近于所述第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所述夹紧座,所述夹紧座具有开口朝上的卡线凹槽;
所述挂钩结构的内壁并位于所述夹紧座的下方设置有所述托缆槽;
所述第一端铰接有压紧手柄,所述压紧手柄具有锁紧位置和解锁位置,所述压紧手柄邻近于所述第一端凸出设置有抵紧凸部,所述压紧手柄上还设置有锁轴,所述第二端铰接有锁钩,当所述压紧手柄转动至封堵所述挂钩开口的锁紧位置时,所述锁钩可与所述锁轴连接实现固定,并且所述抵紧凸部将所述牵引绳抵紧在所述卡线凹槽内。
CN202020425605.6U 2020-03-27 2020-03-27 托缆组件 Active CN211530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5605.6U CN211530578U (zh) 2020-03-27 2020-03-27 托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25605.6U CN211530578U (zh) 2020-03-27 2020-03-27 托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30578U true CN211530578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60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25605.6U Active CN211530578U (zh) 2020-03-27 2020-03-27 托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3057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7389A (zh) * 2021-09-29 2021-12-2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杆塔作业的重物防坠挂钩
CN114977008A (zh) * 2021-09-08 2022-08-30 北京华电瑞通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设备及安装施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77008A (zh) * 2021-09-08 2022-08-30 北京华电瑞通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设备及安装施工方法
CN114977008B (zh) * 2021-09-08 2023-04-07 北京华电瑞通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设备及安装施工方法
CN113847389A (zh) * 2021-09-29 2021-12-2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杆塔作业的重物防坠挂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30578U (zh) 托缆组件
CN109466361B (zh) 一种新能源货运车辆充电车位
CN211530583U (zh) 旁路电缆自动输送系统
CN115506648A (zh) 一种10kV输电线路铁塔
CN211945665U (zh) 牵引组件
CN111252618A (zh) 牵引组件
CN216507972U (zh) 一种吸顶式充电桩
CN109633847B (zh) 光缆挑线器
CN105502154A (zh) 钩架及其塔吊盲区无线远程操控辅助系统
CN215219916U (zh) 一种智能交通检测系统
CN111890964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线自动收纳箱
CN2323530Y (zh) 套筒式电动升降电视机吊架
CN206875228U (zh) 一种自锁式led灯
CN111276902A (zh) 轨道悬挂组件
CN219676706U (zh) 一种车流量微波检测器
CN216345110U (zh) 一种摄像机立柱
CN214899213U (zh) 一种电力轨道结构
CN111196173A (zh) 一种具有自动收线功能的充电桩
CN211405225U (zh) 一种绝缘保险挂钩
CN210402730U (zh) 一种智能交通指挥装置
CN218352091U (zh) 一种配电井井下接线装置
CN218702814U (zh) 一种可调节充电口的充电桩
CN218147945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河道用风光互补监控杆
CN214363613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城市综合管廊用预埋槽
CN220167636U (zh) 一种易维护可供电监控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