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19780U -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519780U CN211519780U CN201922144137.5U CN201922144137U CN211519780U CN 211519780 U CN211519780 U CN 211519780U CN 201922144137 U CN201922144137 U CN 201922144137U CN 211519780 U CN211519780 U CN 2115197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utch
- rear derailleur
- assembly
- pivot
- 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包含一固定部、一连杆组件、一移动部、一离合组件与一驱动组件,其中,固定部连接车架;连杆组件枢接于固定部与移动部之间;拨链臂连接移动部;离合组件设置于固定部与连杆组件之间且包含一第一离合件与一第二离合件;驱动组件包含一马达与一传动齿轮组,传动齿轮组耦接离合组件;当第一离合齿与第二离合齿之间沿轴向转动之受力大于一预定阻力时,第一离合齿与第二离合齿之间产生滑移。避免传动齿轮组或马达之输出轴受损。并且在移动部受阻时,离合组件亦可产生离合,避免马达过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的变速器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背景技术
随着自行车休闲活动之盛行,自行车由早期之代步工具,已成为休闲运动之工具,为了改善增加自行车之性能,自行车的制造技术不断提升,其中,变速器是影响骑乘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后变速器为例,后变速器包括一移动架及一拨链臂,移动架连接于车架且采用平行四连杆之机构,拨链臂连接于移动架上,通过移动移动架带动拨链臂,进而改变链条与链轮的相对位置,达到变换档位的目的,使骑乘者可以因应路况换档,提升骑乘速度。
传统的后变速器是以缆线牵引移动架,而带动拨链臂。近年来,市面上已出现电子式后变速器,其系以马达作为驱动,并利用齿轮组来将马达的动力传送到一输出轴,使输出轴旋转带动移动架移动。电子式后变速器设有提升换档效率之优点,使得换档更为快速便利,然而,仍然存在着下列缺点:
1、电子式后变速器的移动架是位于车架的外侧,当移动架受到外力撞击时可能因为移动架移动的力量过大而导致齿轮组或马达的输出轴受损,而无法再换档。
2、电子式后变速器的马达及齿轮组的安装位置是外挂于移动架之外,将使得后变速器的整体体积过大。
3、由于电子式后变速器是以马达作为动力,马达需要由外部的电池供电。目前之电池是设置在车架上,例如设置在座管附近,再以电源线连接到后变速器的马达,以提供马达电力。由电池的位置至后变速器之位置仍有一段距离,因此,电源线的布线将会造成组装的不便。
4、为达到电池可重复使用的目的,上述电池亦有采用充电电池之设计,充电电池上会设置充电接口。将外部的电源以充电线插入充电接口,以对充电电池充电。由于自行车是在户外使用,可能会有砂子、水分进入充电接口而导致充电接口接触不良或损坏的情形。
是以,现有的电子式后变速器之设计仍未臻完善,尚待改进。
此外,无论是电子式后变速器或是传统以钢索牵引的后变速器,移动架皆设有一枢转轴 (或称为p-knuckle)连接拨链臂,枢转轴上设置有扭力弹簧,通过扭力弹簧提供扭力给枢转轴,使拨链臂能提供链条一定的张力,使一般骑乘或换档时,链条与链轮可相啮合。然而,当骑乘者遇到路况不佳时,例如路面不平整,拨链臂可能会过度晃动或震动,而影响到链条与链轮间的啮合或产生掉链的情形;或者当拨链臂受外力拉动,在外力解除后,扭力弹簧的扭力带动拨链臂快速回弹,亦会使得拨链臂过度晃动或震动,而影响到链条与链轮间的啮合或产生掉链的情形。
是以,后变速器的枢转轴之设计仍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可有效改善上述之缺失。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包含一固定部、一连杆组件、一移动部、一离合组件与一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固定部连接于一车架;所述连杆组件枢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移动部枢接于所述连杆组件;所述拨链臂连接于所述移动部;所述驱动组件包含一马达、一传动齿轮组与一离合组件,所述马达包含有一输出轴以驱动所述传动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耦接所述离合组件,使所述马达之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传动齿轮组及所述离合组件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枢摆,进而带动所述移动部及所述拨链臂移动;所述离合组件枢设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杆组件之间,所述离合组件包含沿一轴相抵接的一第一离合件与一第二离合件,所述第一离合件设有朝向所述第二离合件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离合齿,所述第二离合件设有朝向所述第一离合件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离合齿,所述多个第二离合齿与所述多个第一离合齿相啮合;当所述第一离合件与所述第二离合件之间相对转动的扭力大于一预定阻力时,所述多个第一离合齿与所述多个第二离合齿之间产生滑移。
由此,离合组件在连杆组件受外力撞击时可产生离合,避免传动齿轮组或马达之输出轴受损。并且在移动部受阻时,离合组件亦可产生离合,避免马达过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包含一固定部、一连杆组件、一移动部、一拨链臂与一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固定部设置于一车架,所述固定部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一第二枢接部;所述连杆组件包含有一第一连杆与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经由一第一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经由一第二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移动部具有一第三枢接部与一第四枢接部,所述第三枢接部经由一第三枢轴与所述第一连杆枢接,所述第四枢接部经由一第四枢轴与所述第二连杆枢接;所述拨链臂连接于所述移动部;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个上,且所述驱动组件包含一马达与一传动齿轮组,所述马达之输出轴连接所述传动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带动所述第一枢轴、第二枢轴、第三枢轴与第四枢轴中的一个以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枢摆,进而带动所述移动部及所述拨链臂移动。
通过将驱动组件设置在连杆组件上,如此可使得后变速器整体的体积减小,改善传统的电子式后变速器体积过大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包含一固定部、一连杆组件、一移动部、一拨链臂与一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固定部连接于一车架;所述连杆组件枢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移动部枢接于所述连杆组件;所述拨链臂连接于所述移动部;所述驱动组件包含一马达与一传动齿轮组,所述马达包含有一输出轴以驱动所述传动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耦接所述连杆组件,所述马达之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传动齿轮组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枢摆,进而带动所述移动部及所述拨链臂移动;其中,所述移动部设置有一枢转轴以及一可拆卸的电池模块,所述拨链臂枢接于所述枢转轴,所述电池模块提供电力给所述马达。
通过将电池模块设置在后变速器的移动部上,供电的距离短,无需由车架拉电源线至后变速器,简化电源线的布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包含一固定部、一连杆组件、一移动部、一拨链臂、一驱动组件、一充电电池、一线圈与一无线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固定部连接至一车架;所述连杆组件枢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移动部枢接于所述连杆组件;所述拨链臂连接于所述移动部;所述驱动组件包含一马达与一传动齿轮组,所述马达包含有一输出轴以驱动所述传动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耦接所述连杆组件,所述马达之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传动齿轮组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枢摆,进而带动所述移动部及所述拨链臂移动;所述充电电池提供电力给所述马达;所述线圈接收外部之充电能量,且所述线圈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移动部及所述连杆组件中的一个;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线圈与所述充电电池,所述无线充电电路接收所述线圈之电能为所述充电电池充电。
通过将无线充电之线圈设置在后变速器的组件上,让后变速器的充电电池在充电时更为便利,无需在电池模块上设置充电接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包含一固定部、一连杆组件、一移动部、一拨链臂与一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固定部连接于一车架;所述连杆组件枢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移动部枢接于所述连杆组件;所述拨链臂连接于所述移动部;所述驱动组件耦接所述连杆组件且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枢摆,进而带动所述移动部及所述拨链臂移动;其中,所述移动部包括一罩壳、一枢转轴与一阻尼件,其中,所述罩壳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枢转轴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且连接所述拨链臂;所述阻尼件套设于所述枢转轴,且所述阻尼件设置于所述枢转轴与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之间并具有一外抵接面,所述外抵接面抵顶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
通过阻尼件可产生阻尼效果,以减缓拨链臂摆动的速度,避免拨链臂过度晃动或震动,造成链条跳动,而影响链条与链轮间的啮合或产生掉链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俯视图。
图6为一示意图,揭示后变速器的连杆组件的局部。
图7为图5之7-7方向剖视图。
图8为图7之局部放大图
图9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马达、传动齿轮及第一枢轴的立体图。
图10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第一枢轴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第一枢轴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移动部的局部侧视图。
图13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4为图12之14-14方向剖视图。
图15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6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7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8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移动部的局部侧视图。
图19为图18之19-19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20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立体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侧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侧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俯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侧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侧视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后变速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00后变速器
10固定部
11连接件 12座体 12a罩壳
122第一枢接部 122a第一枢接端 122b第二枢接端
122c沉孔 122d穿孔 122e销孔
124第二枢接部 124a枢接端 14第一座体
16第二座体 17固定件
20连杆组件
22第一连杆 22a、22b端部
24第二连杆 24a、24b端部 241枢接端
26马达支架 26a半壳 26b穿孔
262、264容室
28外壳 281a顶面 281b底面
281c容槽 282盖件 284延伸板
286穿线孔
30移动部
31第三枢接部 32第四枢接部
33罩壳 330壳体
33a外侧面 33b内侧面
331第一容置空间 331a第一容室 331b第二容室
331c间隔板 331d穿孔 332第一外盖
332a延伸部 332b穿孔 333安装孔
334第二容置空间 335第二外盖 335a空间
336开口 337穿线孔
40拨链臂
42臂架 44导轮
50驱动组件
511第一枢轴 511a第一端
511b轴杆 511c延伸部 511d螺纹段
512第二枢轴 513第三枢轴 514第四枢轴
514a枢转轴
52马达 521输出轴
54传动齿轮组
541第一齿轮 542第二齿轮 543蜗杆55离合组件
551第一离合件 551a轮齿
551b第一离合齿 551c受力部 551d环槽
552第二离合件
552a第二离合齿 552b螺孔 552c端
552d销孔 552e螺孔 553弹性件
56驱动电路板 57磁铁 58磁传感器60转动组件
61枢转轴 611第一部分 612第二部分
612a凸缘 613受驱转孔
62弹性件 63轴承 64阻尼件
641a外抵接面 641b内抵接面
80电池模块
81电池盒 81a盒体 81b盒盖
81c通孔
82电池 83电源线
84线圈 842接收面
85无线充电电路
D1、D2转动方向
L间距
T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自行车的后变速器100,包含一固定部10、一连杆组件20、一移动部30、一拨链臂40与一驱动组件50,其中:
固定部10用以连接至自行车的车架(未图示),且位于自行车的后链盘组的外侧。连杆组件20的一端枢接于固定部10,移动部30枢接于连杆组件20相反于固定部10的一端。拨链臂40连接于移动部30。拨链臂40包括一臂架42与两个导轮44。
固定部10包括一连接件11与一座体12,连接件11的一端与座体12枢接,连接件11的另一端固定于车架。座体12设有一第一枢接部122与一第二枢接部124,第一枢接部122与第二枢接部124分别枢接于连杆组件20。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22设有两个相对应的第一枢接端122a、122b,第二枢接部124设有两个相对应的第二枢接端124a。第二枢接部124位于第一枢接部122与拨链臂40之间,第一枢接部122更靠近固定部10的外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为第一枢接部122位于第二枢接部124与拨链臂40之间,第二枢接部124更靠近固定部10的外侧。
更详而言,座体12包括一第一座体14与一第二座体16,第二座体16可拆离地连接于第一座体14的底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22的一个第一枢接端122a以及第二枢接部124的两个第二枢接端124a设于第一座体14,第一枢接部122的另一个枢接端122b设于第二座体16。
移动部30设有一第三枢接部31与一第四枢接部32,第三枢接部31与第四枢接部32分别枢接于连杆组件20。本实施例中,第四枢接部32位于第三枢接部31与拨链臂40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为第三枢接部31位于第四枢接部32与拨链臂40之间,而第四枢接部 32更靠近固定部10的外侧。
连杆组件20包括一第一连杆22与一第二连杆24,第二连杆24位于第一连杆22与拨链臂40之间。第一连杆22的一端部22a经由一第一枢轴511与固定部10的第一枢接部122枢接,使第一连杆22的端部22a设于第一枢接部122的两个枢接端122a、122b之间,换言之,第一枢轴511是设置于固定部10与连杆组件20之间。第一连杆22的另一端部22b经由一第三枢轴513枢接于移动部30的第三枢接部31。
请配合图4,第二连杆24的一端部24a经由一第二枢轴512与固定部10的第二枢接部 124枢接,使第二连杆24的端部24a设于第二枢接部124的两个枢接端124a之间。第二连杆 24的另一端24b朝向移动部30延伸形成两个相对的枢接端241,使第二连杆24大致呈Y形,且两个枢接端241经由一第四枢轴514枢接于移动部30的第四枢接部32,本实施例的第四枢轴514为设置于同一枢转轴线上的两个独立枢转轴514a。
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驱动组件50包含一马达52与一传动齿轮组54与一驱动电路板 56,马达52之输出轴521连接传动齿轮组54,传动齿轮组54耦接连杆组件20,驱动电路板56电性连接马达52,驱动电路板56用以接收有线或无线的换档控制讯号,并依据换档控制讯号控制马达52。马达52的输出轴转动时,经由传动齿轮组54传动,以带动连杆组件20 枢摆,进而带动移动部30及拨链臂40移动,以达到换档之目的。
驱动组件50可设置于连杆组件20的第一连杆22上,并且传动齿轮组54耦接于第一枢轴511与第三枢轴513中的一个,且施予转动的力量给第一枢轴511或第三枢轴513,带动驱动组件50所在的第一连杆22偏移,使连杆组件20枢摆。又,驱动组件50可设置于连杆组件20的第二连杆24上,并且传动齿轮组54耦接于第二枢轴512与第四枢轴514中的一个,且施予转动的力量给第二枢轴512或第四枢轴514,带动驱动组件50所在的第二连杆24偏移,使连杆组件20枢摆。
本实施例之驱动组件50系以设置在第一连杆22为例,且驱动组件50与第一枢轴511耦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2包括一马达支架26与一外壳28。外壳28结合于马达支架26,马达支架26的一端经由第一枢轴511与固定部10的第一枢接部122枢接,马达支架26的另一端经由第三枢轴513枢接于移动部30的第三枢接部31。马达52及传动齿轮组54设置于马达支架26中,马达支架26系由两个半壳26a对合而成,马达支架26内部设有两个容室262、264,马达52及传动齿轮组54分别设置于两个容室262、264。实务上,马达支架26 可设有一容室,马达52及传动齿轮组54位于容室中。实务上,马达支架26可与其所在的第一连杆22为一体成型;若马达支架26位于第二连杆22上,则马达支架26可与第二连杆24 为一体成型。
固定部10的第一枢接部122的第一枢接端122a设有一沉孔122c,第二枢接端122b设有一穿孔122d,沉孔122c与穿孔122d相对应设置。另外,在固定部10的第二枢接端122b设有与穿孔122d相交的一销孔122e,第一枢轴511的一端设有一销孔552d与销孔122e对应。马达支架26的一端设有对应沉孔122c与穿孔122d设置的两个穿孔26b。第一枢轴511穿过固定部10的穿孔122d与马达支架26的两个穿孔26b后,再以一固定件17穿过销孔122e、 552d,以固定两个销孔122e、552d之相对位置。固定件17可以为一插销。第一枢轴511的至少一端与固定部10的第一枢接部122固定,使第一枢轴511不会相对固定部10转动,例如,第一枢轴511的一端固设于沉孔122c,另一端设于穿孔122d。实务上,与传动齿轮组耦接之第二枢轴512、第三枢轴513或第四枢轴514可设有一销孔,与第二枢轴512、第三枢轴513或第四枢轴514连接之第二枢接部124、第三枢接部31或第四枢接部32可设有对应的一销孔,经由固定件17固定两个销孔之相对位置。
传动齿轮组54包含一第一齿轮541、一第二齿轮542与一蜗杆543。第一齿轮541套设于马达52的输出轴521,且第一齿轮541与第二齿轮542啮合,蜗杆543的一端套设于第二齿轮542,蜗杆543的另一端与一离合组件55啮合。离合组件55设置于第一枢轴511,以带动马达支架26相对于第一枢轴511旋转,使连杆组件20枢摆,并带动拨链臂40移动,使链条可与不同半径大小的链轮啮合,换言之,第一连杆22的一部分设有离合组件55。在其他实施例中,离合组件亦可设置于第三枢轴513或第四枢轴514上,设有驱动组件50的第一连杆22或第二连杆24经由离合组件55与固定部10或移动部30的枢接端枢接。
驱动组件50包含一磁铁57与一磁传感器58。磁铁57设置于固定部10的第一枢接部122 的沉孔122c,且位于第一枢轴511的第一端511a,第一端511a系远离固定件17,实务上,磁铁57亦可结合在第一端511a。磁传感器58设置于第一连杆22上对应磁铁57处且邻近但不接触磁铁57,磁铁57的一面朝向磁传感器58,磁铁57的另一面朝向第一连杆511,在本实施例中,磁传感器58设置于磁铁57相反于第一枢轴511的方向,磁传感器58电性连接驱动电路板56,磁传感器58侦测设有驱动组件50的第一枢轴511与磁铁57的相对位置,并提供位置讯号给驱动电路板56作为回授控制之用。磁传感器58可为霍耳传感器。实务上,若驱动组件50设置在第二连杆24,磁传感器58则可设置在设有马达支架26的第二连杆24 上。磁铁56亦可设置在设有离合组件55的第二枢轴、第三枢轴与第四枢轴中的一个的一端的端部,优选地是远离固定件17。
请配合图9及图10,马达52的输出轴521与传动齿轮组54连接,传动齿轮组54与离合组件55啮合,离合组件55设置于第一枢轴511。当马达52之输出轴521转动时,马达52 经由传动齿轮组54的第一齿轮541、第二齿轮542及蜗杆543施予转动的力量给离合组件55,经由固定不动的第一枢轴511传递到第一连杆22,造成第一连杆22偏转,使连杆组件20枢摆,而带动移动部30及拨链臂40移动。在第一连杆22偏转的同时,磁传感器58相对磁铁 57转动,因此,磁传感器58感测到相对于磁铁57的位置变化,可得知拨链臂40的相对位置。
马达支架26与外壳28结合并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使马达52与传动齿轮组54设置于容置空间,防止水气或尘土影响驱动组件50运作。外壳28由一壳体281与一盖件282组成。壳体281具有一顶面281a、一底面281b及一容槽281c,容槽281c由顶面281a朝向底面281b方向凹陷且具有一上开口,驱动电路板56设置于容槽281c中。壳体281的顶面281a设有朝向拨链臂40延伸并遮盖第一枢接端122的一延伸板284,延伸板284延伸至磁铁56与磁传感器57之间,且磁传感器57位于延伸板284上方,延伸板284的一面朝向磁铁57,而延伸板284的另一面朝向磁传感器58,使磁传感器58设置于壳体281对应磁铁57处。盖件282 与壳体281结合并遮盖壳体281的顶面281a、延伸板284、容槽281c的上开口与磁传感器58。
通过将驱动组件50设置在连杆组件20中,可使得后变速器100整体的体积减小。
为避免连杆组件20受外力撞击或转动力过大而导致传动齿轮组54或马达52之输出轴 521受损,驱动组件50的离合组件55可包含沿一轴相抵接的一第一离合件551与一第二离合件552,第二离合件552与第一离合件551啮合并一起穿设于一轴杆511d,本实施例中轴杆形成于第一枢轴511上,第二离合件552可以在受外力时与第一离合件551产生离合。请配合图8至图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离合件551设有径向延伸之多个轮齿551a以及轴向延伸之多个第一离合齿551b,第二离合件552设有轴向延伸之多个第二离合齿552a,第一离合齿551b朝向第二离合件552的方向延伸,第二离合齿552a朝向第一离合件551的方向延伸。第一离合件551以轮齿551a与蜗杆543啮合,并以第一离合齿551b与第二离合件552 的第二离合齿552a啮合。在常态下,第二离合齿552a与第一离合齿551b相啮合,且没有相对移动;当驱动组件50受到外力,或转动力大于一预定阻力时,亦即第一离合件551与第二离合件552之间相对转动的扭力大于预定阻力时,第一离合齿551b与第二离合齿552a之间会产生滑移释放阻力后再啮合。
举例而言,当连杆组件20受外力撞击时,第一离合件551的转动力大于预定阻力时,第一离合齿551b与第二离合齿552a之间会产生滑移,来避免驱动组件50受损。此外,当移动部30的移动受阻时,第一离合齿551b与第二离合齿552a之间亦可产生滑移,避免马达52 过热而损坏。
离合组件55还包含一弹性件553,弹性件553设于第一离合件551相反于第一离合齿551b 的一受力部551c,本实施例中,受力部551c设有一环槽551d,弹性件553设于环槽551d内,弹性件553、第一离合件551与第二离合件552依序穿设于第一枢轴511。弹性件553的一端抵顶于环槽551d的槽底,另一端抵顶于第一枢轴511之轴杆径向延伸的一延伸部511c,延伸部511c亦可容置于环槽551d。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53可为多个盘型弹簧位于延伸部 511c与第一离合件551的环槽551d之间。弹性件553提供可调整的推力,当延伸部511c远离环槽551d的槽底时,第一离合件551与第二离合件552之间产生相对滑移时所需的力量阈值较小;而当延伸部511c接近环槽551d的槽底时,第一离合件551与第二离合件552之间产生相对滑移时所需的力量阈值较大,使用者可视其需求调整第一离合件551与第二离合件 552之间产生相对滑移时所需的力量阈值。
第一枢轴511之轴杆511b相反于第一端511a的一端设有螺纹段511d,第二离合件552 设有位于轴向的一螺孔552b,轴杆511b的螺纹段511d与第二离合件552的螺孔552b螺合。欲调整预定阻力时,通过调整轴杆511b的螺纹段511d与第二离合件552的螺孔552b螺合的深度,来改变第一离合齿551b与第二离合齿552a之间产生相对滑移时的预定阻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离合件552第二离合件552相反于第二离合齿552a的一端552c固设于穿孔122d。更详而言,第二离合件552的一端552c设有销孔552d,固定件17穿过第二枢接端122b的销孔122e与第二离合件552的销孔552d,以限制第二离合件552相对于第二枢接端122b转动。
小结上述之驱动组件50及离合组件55,驱动组件50可设置在第一连杆22施予转动的力量给第一枢轴511或第三枢轴513中的一个,离合组件55可设于第一枢轴511或第三枢轴 513中的一个;驱动组件50亦可设置在第二连杆24施予转动的力量给第二枢轴512或第四枢轴514中的一个,第二连杆24亦设有马达支架26之结构,而离合组件55亦可设于第二枢轴512或第四枢轴514中的一个。上述态样皆可达到带动连杆组件20枢摆,进而带动移动部30及拨链臂40移动之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50亦可设置在固定部10上,在此情况下,第一枢轴511则是与第一连杆22固接,由驱动组件50施力给第一枢轴511,以带动连杆组件20枢转;或者第二枢轴512是与第二连杆24固接,由驱动组件50施力给第二枢轴512,以带动连杆组件20 枢转。
本实施例的拨链臂40可相对移动部30枢转,请配合图12至图14,移动部30包括一罩壳33以及一转动组件60。移动部30的第一枢接部31与第二枢接部32分别设置于罩壳33,罩壳33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331以及一第一外盖332。转动组件60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331,并以第一外盖332遮盖第一容置空间331,以避免水气或尘土进入转动组件60。
转动组件60包括一枢转轴61、一弹性件62、一轴承63与一阻尼件64。枢转轴61的一端连接拨链臂40,弹性件62套设于枢转轴61且弹性件62的一端连接拨链臂40,以提供枢转轴61沿一转动方向D1的扭力。弹性件62可为一扭力弹簧。阻尼件64设置于枢转轴61 与第一容置空间331的内壁之间。详而言之,轴承63套设于枢转轴61且不与弹性件62连接,阻尼件64套设于轴承63,阻尼件64具有外抵接面641a与内抵接面641b,轴承63的内周缘与枢转轴61接触,而轴承63的外周缘抵接于阻尼件64的内抵接面641b,阻尼件64的外抵接面641a抵于第一容置空间331的内壁。轴承63可为单向轴承,转动组件60沿转动方向 D1转动时,轴承63的内周缘与外周缘可相对转动,转动组件60沿转动方向D2转动时,轴承63的内周缘与外周缘不会相对转动,使阻尼件64提供一预定摩擦力,以防止转动组件60 因震动或外力作用于移动部30而使移动部30松动。转动方向D2相反于转动方向D1。
详而言之,当拨链臂40随着驱动组件50轴向枢摆而与不同半径大小的链轮啮合时,会因链条位置改变而使拨链臂40受链条张力转动,此时,拨链臂40将带动转动组件60沿转动方向D2转动。在转动时,阻尼件64的内抵接面641b和外抵接面641a分别与轴承63和第一容置空间331内壁摩擦,产生阻尼效果,以防止移动组件40因震动或外力作用,造成过度晃动或震动使得链条跳动,而影响链条与链轮间的啮合或产生掉链的情形。
本实施例中,阻尼件64呈圆筒状,以在轴承63上提供抵接力。阻尼件64亦可为多块,且分布于轴承63的径向外围。阻尼件64之材质可例如是橡胶、优力胶、或其它可受挤压而产生径向变形的弹性体。
移动部30的第一外盖332构成一调整件,第一外盖332结合于罩壳33,且可轴向地施力于阻尼件64,使阻尼件64受推抵后产生径向的变形,改变外抵接面641a施加于第一容置空间331的内壁的摩擦力以及内抵接面641b施加于轴承63的压力,由此改变阻尼件64的外抵接面641a与第一容置空间331的内壁的之间摩擦力,以及阻尼件64的内抵接面641b与轴承63之外周缘间的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罩壳33具有远离拨链臂40的一外侧面33a,外侧面33a相对于第一外盖 332处设有一安装孔333,安装孔333与第一容置空间331相通,第一外盖332自安装孔333伸入第一容置空间331且以螺纹与安装孔333结合,且第一外盖332设有朝向拨链臂40轴向延伸的一延伸部332a,延伸部332a与阻尼件64的一端抵接。通过调整第一外盖332与罩壳33的相对深度,即可带动延伸部332a轴向挤压阻尼件64,使阻尼件64产生径向形变,由此,调整第一外盖332锁入罩壳33之安装孔333的位置即可调整阻尼的力量。
本实施例中,罩壳33的第一容置空间331包含一第一容室331a和一第二容室331b,第一容室331a与第二容室331b间设有一间隔板331c,间隔板331c设有一穿孔331d,穿孔331d 使第一容室331a与第二容室331b相连通,第一容室331a位于第二容室331b与拨链臂40之间。在安装时,弹性件62设置于第一容室331a,且弹性件62的一端设置于拨链臂40,另一端设置于间隔板331c的一面,后以枢转轴61穿过弹性件62以及穿孔331d。轴承63及阻尼件64设置于第二容室331b,且轴承63套设于枢转轴61、阻尼件64套设于轴承63,后以第一外盖332遮盖安装孔333。阻尼件64的一端抵顶于间隔板331c的另一面,另一端抵顶于第一外盖332的延伸部332a,欲调整阻尼时,可通过间隔板331c与延伸部332a共同挤压阻尼件64,使阻尼件64两端平均变形。
本实施例中,枢转轴61可包括一第一部分611与一第二部分612,第一部分611连接拨链臂40,第二部分612可拆离地连接第一部分611,第一部分611和第二部分612以螺纹连接。枢转轴61的第一部分611及弹性件62设于第一容室331a,枢转轴61的第二部分612 设于第二容室331b。此外,第二部分612设有径向延伸的一凸缘612a,凸缘612a邻近间隔板331c,当轴承63套设于枢转轴61的第二部分612时,轴承63的一端朝向凸缘612a,另一端朝向安装孔333。第二部分612的一端设有一受驱转孔613(例如六角形孔),可供工具转动第二部分612。当第二部分612往安装孔333的方向旋出时,凸缘612a推抵于轴承63 并将轴承63往安装孔333的方向推移,以利于取出轴承63。
第一外盖332设有一穿孔332b,与第二部分612的受驱转孔613对应设置,穿孔332b的孔径大于受驱转孔613的孔径。工具可穿过穿孔332b插入受驱转孔613,以转动第二部分612,如此一来,即可在不拆卸轴承63、阻尼件64的情形下将枢转轴61的第二部分612与第一部分611分离,方便替换损耗的弹性件62。
上述移动部30之阻尼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电子式后变速器,亦可应用于其它无马达驱动的后变速器,同样可以提供拨链臂40阻尼之效果。换言之,驱动组件可采用钢索耦接连杆组件20,以带动连杆组件20枢摆。
续参图15至20,本实施例的后变速器100还包含一可拆卸的电池模块80,提供电力给马达52、驱动电路板56、磁传感器58。
电池模块80设置于移动部30处,移动部30的罩壳33另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334,电池模块80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334中,电池模块80电性连接驱动电路板56,以经由驱动电路板56提供电力给马达52。第一容置空间331与第二容置空间334分别朝向不同方向延伸,且不相连通,第二容置空间334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331之壁面的外围。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置空间334的位置较第一容置空间331更接近一地面,即第二容置空间334的位置低于第一容置空间331。优选地,第二容置空间334的壁面与第一容置空间331的壁面之间最薄处的厚度T在5公厘以内。
罩壳33包括一壳体330与一第二外盖335,壳体330具有第一容置空间331与第二容置空间334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外盖335遮盖第二容置空间334。罩壳33的外表面设有一开口336与第二容置空间334相通,本实施例的开口336设置于远离连杆组件20处的一侧壁,亦可设置于远离拨链臂40处的一侧壁(未图示)而不影响本揭露之功能,第二外盖335结合于侧壁且封闭开口336。第二外盖335设有一空间335a,空间335a构成第二容置空间334的一部分。本实施例中,电池模块80的一部分设置于壳体330之部分的第二容置空间334,而电池模块80另一部分突出于开口336并设置于第二外盖335的空间335a中。
罩壳33具有一内侧面33b(参照图18),内侧面33b背对外侧面33a且朝向拨链臂40,而罩壳33,第二容置空间334位于外侧面33a与内侧面33b之间。内侧面36b与拨链臂40 之间具有一间距L,由此电池模块80不易与链条碰撞。优选地,间距L为1公分以上。
罩壳33设有一穿线孔337(参照图19),穿线孔337连通第二容置空间334与外部。电池模块80包含一电池盒81、两个电池82及一电源线83。电池82位于电池盒81的一盒体 81a,并以一盒盖81b遮盖,电池盒81设有一通孔81c连通电池盒81内部与外部,通孔81c 对应穿线孔337,电池82经由电源线83传输电力,电源线83自通孔81c穿出并穿过穿线孔 384与驱动组件50连接。实务上,电池盒81可装设至少一个电池82。
如图20所示,在第一连杆22的外壳28设有一穿线孔286连通外壳28内部,以供电源线83穿过,穿线孔286靠近移动部30的第一枢接部31。
此外,电池82可为充电电池。电池模块80还包含一线圈84与一无线充电电路85,无线充电电路85电性连接线圈84与电池82。线圈84接收外部的充电能量并转换为电能给无线充电电路85,无线充电电路85将电能转换为充电之电力输出给电池82充电。线圈84具有一接收面842用以接收外部之充电能量,且线圈84可设置于固定部10、连杆组件20、及移动部30中的一个。优选地,线圈84设置于远离拨链臂40之位置的部件上,线圈84的接收面842朝向固定部10、连杆组件20、及移动部30中的一个的一外侧方向,以方便无线充电器与线圈84之间能够减少杂物的干涉并提高提供充电能量给线圈84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电路85是位于电池盒81内部,电源线83电性连接于无线充电电路85。线圈84位于电池盒81内的底部并远离转动组件60,且线圈84的接收面842是设于相反于电池82的外侧方向(即朝向下方),以便于在移动部30之罩壳33的下方以无线充电器(未图示)提供充电能量给线圈84。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线圈84位于电池盒81内的顶部,线圈84的接收面842亦朝向移动部30上方(即为外侧方向为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线圈84位于第二外盖335的空间335a中,接收面842设于远离连杆组件20的外侧方向,且朝向第二外盖335的内壁面;或如图23所示,线圈84的接收面842朝向移动部30远离拨链臂40的外侧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线圈84位于连杆组件20之外壳28中的容槽281c中,并且接收面842朝向连杆组件20远离拨链臂40的外侧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电池82、线圈84、无线充电电路85位于连杆组件20之外壳28的容槽281c中,移动部30的罩壳33未设置第二容室。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类似于图25,但是线圈84位于连杆组件20之盖件282内部,接收面842朝向盖件282的内壁面,亦即,接收面842朝向连杆组件20的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线圈84位于连杆组件20之外壳28的底部,接收面842远离盖件282,亦即,接收面842朝向连杆组件20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固定部10包括一罩壳12a,电池82、无线充电电路85、线圈84位于罩壳12a中,并且接收面842朝向固定部10远离拨链臂40的一方向。在其它实施例中,线圈84的接收面842亦可朝向固定部10的上方、下方、或远离连杆组件20的外侧方向,容不再赘述。
总结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后变速器设有下列优点:
1、离合组件55(可设于第一连杆22或第二连杆24)在连杆组件20受外力撞击时可产生离合,避免传动齿轮组54或马达52之输出轴521受损。并且在移动部30受阻时,离合组件亦可产生离合,避免马达52过热。
2、驱动组件50设置在连杆组件20,如此可使得后变速器100整体的体积减小,改善传统的电子式后变速器100体积过大的缺点。
3、电池模块80设置在后变速器100上,供电的距离短,可简化电源线83的布线。
4、采用无线充电之技术且将无线充电用的线圈84设置在后变速器100的组件上,让后变速器100的充电电池在充电时更为便利,并且不需在电池模块80上设置充电接口,让充电更为便利,亦可避免充电接口损耗而导致电池组件损坏。
5、阻尼件64与轴承63配合可产生阻尼效果,以减缓拨链臂40摆动的速度,避免链条跳动,而影响链条与链轮间的啮合或产生掉链的情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固定部,连接于一车架;
一连杆组件,枢接于所述固定部;
一移动部,枢接于所述连杆组件;
一拨链臂,连接于所述移动部;
一驱动组件,包含一马达、一传动齿轮组与一离合组件,所述马达包含有一输出轴以驱动所述传动齿轮组,所述传动齿轮组耦接所述离合组件,使所述马达之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传动齿轮组及所述离合组件带动所述连杆组件枢摆,进而带动所述移动部及所述拨链臂移动;所述离合组件枢设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杆组件之间,所述离合组件包含沿一轴相抵接的一第一离合件与一第二离合件,所述第一离合件设有朝向所述第二离合件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离合齿,所述第二离合件设有朝向所述第一离合件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离合齿,所述多个第二离合齿与所述多个第一离合齿相啮合;
当所述第一离合件与所述第二离合件之间相对转动的扭力大于一预定阻力时,所述多个第一离合齿与所述多个第二离合齿之间产生滑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离合组件包含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沿所述轴提供一推力,使所述多个第二离合齿与所述多个第一离合齿啮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第一离合件设有径向延伸的多个轮齿,并以所述多个轮齿与所述传动齿轮组啮合,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离合件之轴向上相反于所述多个第一离合齿的一受力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碟形弹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包含一轴杆,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一离合件与所述第二离合件依序穿设于所述轴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第一离合件的所述受力部设有一环槽,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环槽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轴杆设有径向延伸的一延伸部,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轴杆的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离合件之间,且所述延伸部抵顶于所述弹性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第二离合件设有位于轴向的一螺孔;所述轴杆设有一螺纹段,所述轴杆穿过所述第一离合件并以所述螺纹段结合于所述第二离合件的所述螺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连杆,两个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两个所述连杆中的一个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两个所述连杆为一第一连杆与一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拨链臂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的一部分设有所述离合组件,且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以所述离合组件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部中的一个枢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以所述离合组件与所述固定部的一枢接端枢接。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以所述离合组件与所述移动部的一枢接端枢接。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的所述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含一磁铁,所述磁铁设于所述枢接端且位于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的一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含一磁传感器,所述磁传感器设于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且邻近但不接触所述磁铁,所述磁传感器用以侦测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与所述磁铁的相对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磁铁的一面朝向所述磁传感器,所述磁铁的另一面朝向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含一驱动电路板,所述磁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路板。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设有所述驱动组件的所述连杆包括一马达支架,所述马达支架供设置所述马达,所述马达支架的一端枢接所述固定部,所述马达支架的另一端枢接所述移动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结合于所述马达支架上,所述磁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壳。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外壳设有一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延伸至所述磁铁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盖件,所述盖件覆盖所述磁传感器及所述延伸板。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自行车的后变速器,其中,所述马达支架设有至少一个容室,所述马达与所述传动齿轮组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容室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44137.5U CN211519780U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44137.5U CN211519780U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519780U true CN211519780U (zh) | 2020-09-18 |
Family
ID=7246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44137.5U Active CN211519780U (zh) | 2019-12-04 | 2019-12-04 |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519780U (zh) |
-
2019
- 2019-12-04 CN CN201922144137.5U patent/CN21151978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29556B (zh) | 自行車之後變速器 | |
TWI719705B (zh) | 自行車之後變速器 | |
TWI712547B (zh) | 自行車之後變速器 | |
TWI729557B (zh) | 自行車之後變速器 | |
CN210822628U (zh) | 自行车后变速器 | |
CN210212657U (zh) | 自行车前变速器 | |
US7896725B2 (en) | Balancing system and turning mechanism for remote controlled toy | |
CN211364838U (zh) |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 |
US20230093851A1 (en) | Bicycle equipment provided with an electric power supply unit | |
CN211519780U (zh) |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 |
CN211364839U (zh) |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 |
CN211810064U (zh) | 自行车的后变速器 | |
TWM600282U (zh) | 自行車之後變速器 | |
US20170057590A1 (en) | Dual control lever and bicycle stem having the same | |
CN116945204A (zh) | 一种教育机器人的减震装置 | |
CN210258737U (zh) | 自行车前变速器 | |
TWI808585B (zh) | 自行車碟煞卡鉗及自行車組件 | |
CN2440695Y (zh) | 一种电动自行车链轮力矩传感器 | |
CN213285651U (zh) | 跳跳球玩具 | |
CN217754015U (zh) | 一种自行车变速器阻尼结构、后拨链器及自行车 | |
CN218071052U (zh) | 充电模块及电动滑板车 | |
CN216903219U (zh) | 一种带自动锁的电池安装结构 | |
CN117508477A (zh) | 一种稳定性高自动调整重心的电动冲浪板 | |
KR20110009035U (ko) | 자전거용 자가 발전 및 충전 장치 | |
CN116853406A (zh) | 电动拨链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