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5864U - 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 Google Patents

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5864U
CN211505864U CN201921889620.XU CN201921889620U CN211505864U CN 211505864 U CN211505864 U CN 211505864U CN 201921889620 U CN201921889620 U CN 201921889620U CN 211505864 U CN211505864 U CN 2115058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communication
radar
digit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8962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稀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8962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58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58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586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雷达及可移动平台,其中,雷达包括:电机,电机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线孔及入线孔;第一通讯组件,第一通讯组件位于容置腔内,包括第一通讯板及第一控制板;第一通讯板与第一控制板相对设置;其中,第一通讯板位于容置腔的顶部,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一控制板位于容置腔的底部,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一电连接件,第一电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控制板连接,另一端从出线孔穿出容置腔,并从入线孔穿入容置腔与第一通讯板连接,以便第一控制板与第一通讯板通过第一电连接件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雷达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化,避免转动的部件对雷达布线形式的干涉,提高雷达布线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遥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雷达是一种主动遥感设备,可应用在无人机、车辆上,以实现无人机及车辆的避障功能。例如,雷达可利用电磁波的二次辐射,转发或固定辐射探测目标,并测量目标的空间坐标、速度、加速度及轨迹等信息。
目前所使用的雷达设备中,大多包括电机及多个电气模块,多个电气模块连接起来以形成雷达系统。在使用时,电机会驱动部分的电气模块转动。现有技术中,为避免转动的部件对雷达布线的干扰,各个电气模块之间的布线方式均比较复杂、凌乱,且占用空间较大,导致雷达的整体体积变大。雷达需要占用的空间较大,不利于整个装置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雷达,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线孔及入线孔;
第一通讯组件,所述第一通讯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包括第一通讯板及第一控制板;所述第一通讯板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通讯板位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板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第一电连接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另一端从所述出线孔穿出所述容置腔,并从所述入线孔穿入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第一通讯板连接,以便所述第一控制板与所述第一通讯板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件通信连接。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可移动平台本体及上述所述的雷达,所述雷达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平台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通讯组件分成两部分,可分散布置第一通讯组件的元件,进而减小第一通讯组件的所占空间。第一通讯组件设置在电机的壳体内,充分利用电机的所占空间,使得雷达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化,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了雷达体积。第一电连接件的布线方式,可避开转动的部件,从而避免转动的部件对雷达布线形式的干涉,提高雷达布线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雷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雷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虚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雷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目前所使用的雷达设备中,为避免转动的部件对雷达布线的干扰,各个电气模块之间的布线方式均比较复杂、凌乱,且占用空间较大,导致雷达的整体体积变大。雷达需要占用的空间较大,不利于整个装置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在一些对设备体积有要求的平台上,无法安装雷达设备或者安装过程非常麻烦,导致雷达设备的应用范围变小。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雷达及可移动平台,减小雷达体积的同时,避免转动的部件对雷达布线形式的干涉,提高雷达布线的可靠性。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雷达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雷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虚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至3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雷达,包括:电机10、第一通讯组件及第一电连接件30。
其中,电机10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11,壳体1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线孔111及入线孔112。第一通讯组件位于容置腔内,包括第一通讯板20及第一控制板21;第一通讯板20与第一控制板21相对设置。其中,第一通讯板20位于容置腔的顶部,与壳体11固定连接;第一控制板21位于容置腔的底部,与壳体11固定连接。第一电连接件30的一端与第一控制板21连接,另一端从出线孔111穿出容置腔,并从入线孔112穿入容置腔与第一通讯板20连接,以便第一控制板21与第一通讯板20通过第一电连接件30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通讯组件分成两部分,可分散布置第一通讯组件的元件,进而减小第一通讯组件的所占空间。第一通讯组件设置在电机10的壳体11内,充分利用电机10的所占空间,使得雷达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化,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了雷达体积。第一电连接件30的从容置腔内穿出再穿入的布线方式,可避开转动的部件,从而避免转动的部件对雷达布线形式的干涉,提高雷达布线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雷达包括但不限于为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及激光雷达。雷达可用于探测物体,例如障碍物,测量物体至雷达的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方位、高度等。在一些实施例中,雷达可以用于无人飞行器,例如农业无人机。还可以用于无人驾驶车辆及地面遥控器人等设备上,但不限于此,雷达还可用于其他装置或设备上。雷达可通过电机10的壳体11安装在其他设备上,如安装在无人飞行器、无人驾驶车辆及地面遥控器人等设备上。第一电连接件30包括但不限于为FPC(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通过FPC形成的第一电连接件30可很有效保证第一控制板21与第一通讯板20之间的通信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至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电机10还包括定子12及转子13。容置腔具有一端开口,定子12与壳体11连接并盖合开口,定子12上具有安装孔,定子12与第一通讯板20通过第二电连接件31通信连接。转子13包括连接轴131、设置在连接轴131相对两端的第一转盘132及第二转盘133。其中,连接轴131与安装孔可转动地套接,第一转盘132位于容置腔内部,第二转盘133位于容置腔外部,连接轴131、第一转盘132及第二转盘133可同步转动。第一转盘132悬设于第一通讯板20及第一控制板21之间。此种设置方式下,转子13的一部分内沉设置在壳体11内,可有效减少了电机10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雷达的高度,减小了雷达整体的体积,可有效减少了雷达在竖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第二电连接件31包括但不限于为FPC。
转子13在转动时,第一转盘132在壳体11的容置腔部转动,为避免第一转盘132对第一电连接件30的干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一电连接件30利用壳体11内的间隙进行布线,从而避开第一转盘132。具体地,参见图3,第一转盘132与第一控制板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4,第一转盘132与第一通讯板2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15。出线孔111的位置与第一间隙14对应,入线孔112的位置与第二间隙15对应。第一电连接件3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间隙14及第二间隙15避让第一转盘132后,分别与第一控制板21及第一通讯板20连接。第一转盘132悬设于第一通讯板20及第一控制板21之间,为保证第一转盘132可进行转动,第一转盘132与第一通讯板20及第一控制板21之间会留有间隙,即第一间隙14及第二间隙15。第一电连接件30的两端在于第一通讯板20及第一控制板21连接时,利用第一间隙14及第二间隙15可防止与第一转盘132接触。在第一转盘132转动时,不会对第一电连接件30的两端产生干扰。同时,第一电连接件30先从出线孔111穿出容置腔,再从入线孔112穿入容置腔的布线方式,使得第一电连接件30整体绕开第一转盘132。第一转盘132转动时,不会对第一电连接件30的干涉。为避免出线孔111及入线孔112出现漏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壳体11外部设置有屏蔽纸,通过屏蔽纸封堵出线孔111及入线孔112,以防止电机10通过出线孔111及入线孔112出现漏磁的情况,屏蔽纸包括但不限于为铜箔纸、硅钢纸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实现壳体11的容置腔的空间合理化利用,第一通讯板20及第一控制板21可分别连接在容置腔的顶部或底部,如,第一通讯板20连接在容置腔的顶部,第一控制板21连接在容置腔的底部。或者,还可将第一通讯板20固定连接在定子12上,第一控制板21固定连接在壳体11上。第一通讯板20与第一控制板21之间除了可通过第一电连接件30通讯连接外,还可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通讯连接,如,第一通讯板20可通过无线局域网、蓝牙或微波等形式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至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雷达还包括第二通讯组件,第二通讯组件与第一通讯组件通信连接。一种可实现方式是,第一通讯组件用于向第二通讯组件发送控制信号,第二通讯组件用于向第一通讯组件发送雷达数据信号。第一通讯组件可以通过线缆或无线方式接收外部设备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无线传输给第二通讯组件。第二通讯组件与雷达的信号处理模块连接,将控制信号传输给信号处理模块,来控制信号处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将生成的雷达数据信号传输给第二通讯组件,第二通讯组件将雷达数据信号无线传输给第一通讯组件,第一通讯组件进而通过线缆或无线方式将雷达数据信号传输给外部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雷达还包括第三电连接件32。第二通讯组件包括第二通讯板40及第二控制板41。第二通讯板40位于容置腔内部,并设置在第一转盘132上。第二控制板41位于容置腔外部,并可随着第二转盘133同步转动。连接轴131具有贯通式的连接腔1311,第三电连接件32的一端与第二通讯板40连接,另一端穿过连接腔1311与第二控制板41连接,以便第二通讯板40与第二控制板41通过第三电连接件32通信连接。第二通讯组件的第二通讯板40设置在电机10的壳体11内,可充分利用容置腔的空间,从而可进一步减少雷达的所占空间。第二通讯组件分成两部分,可将第二通讯组件上的元器件分散布置,减小了第二通讯组件横向上的所占空间,更有利于空间的利用。第二通讯板40及第二控制板41需要同步转动,第三电连接件32穿过连接腔1311实现第二通讯板40与第二控制板41之间的连接,可有效利用空间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转子13转动时对第三电连接件32的干扰。为方便第三电连接件32穿过连接腔1311,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二通讯板40设置在第一转盘132朝向定子12的一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通讯板40与第二控制板41之间除了可通过第三电连接件32通讯连接外,还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通讯连接,如,第二通讯板40可通过无线局域网、蓝牙或微波等形式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通讯组件随着电机10的转子13的旋转而旋转,第一通讯组件固定不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讯组件和第二通讯组件可以均随着转子13的旋转而旋转。例如,第一通讯组件通过无线方式与外部设备连接时,第一通讯组件也可随着转子13的旋转而旋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作限制。为保证旋转时第一通讯组件与第二通讯组件之间能够持续稳定地传输信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通讯组件与第二通讯组件均大致呈圆盘状。
进一步地,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雷达还包括旋转体50。旋转体50可为用于安装信号处理模块的支架,信号处理模块可用于发射雷达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或者信号处理模块有至少两个子部件组成,至少两个子部件围合成旋转体50。在上述或下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旋转体50可指用于安装信号处理模块的支架,也可以代指信号处理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讯组件及第二通讯组件可用于信号处理模块与外部设备之间传递通讯信号,例如,将外部设备的控制信号传递给信号处理模块,并将信号处理模块产生的雷达数据信号传递给外部装置,例如外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无人机的总控制器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1及图2,旋转体50包括中间连板51及与中间连板51的相对的两端连接的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电机10位于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之间,并通过转子13与中间连板51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二控制板41固定设置在中间连板51中部。电机10位于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之间,可有效减少了雷达在竖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电机10至少部分内嵌于旋转体50所占的空间内,电机10与旋转体50之间的结构布局充分利用了空间,使得雷达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化,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有效缩小雷达的所占空间,使得雷达可适用于更多的平台上。
根据不同的设置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可通过端部与中间连板51连接;或者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可通过位于两端的中间区域与中间连板51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与中间连板51的连接方式。
旋转体50位于容置腔的外部,旋转体50在转动时,会对位于容置腔外部的第一电连接件30形成干扰,为避免旋转体50对第一电连接件30形成干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一电连接件30利用壳体11与旋转体50之间的间隙进行布线,从而避开旋转体50。具体地,参见图2,壳体11与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之间具有第三间隙16。第一电连接件30位于容置腔外部的部分,紧贴于壳体11上,以通过第三间隙16避让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为保证旋转体50可进行转动,侧板与电机10的壳体11之间会留有间隙,即第三间隙16。第一电连接件30紧贴于壳体11上,使得第一电连接件30位于第三间隙16内,从而使得第一电连接件30利用第三间隙16避开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在旋转体50转动时,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不会对第一电连接件30产生干扰。
以旋转体50为用于安装信号处理模块的支架为例。参见图2及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52背向电机10的一侧上设置有数字板54,第二侧板53背向电机10的一侧上设置有射频板55。第一通讯组件分别与射频板55及数字板54无线通信连接。第二控制板41与数字板54通信连接。射频板55与数字板54通信连接。射频板55与数字板54组成信号处理模块。为实现与外部的通讯,中间板上还设置有天线板。天线板包括发送天线及接收天线,射频板55通过发射天线向外辐射雷达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回波信号给数字信号处理板,数字信号处理板对接收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例如,放大回波信号、滤除干扰信号、将回波信号转换成雷达数据信号等,转换的雷达数据信号可用于后端设备的控制、终端观测和/或记录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板41与数字板54通信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线缆连接。具体地,参见图2及图4,雷达还包括第四电连接件33。数字板54具有第一数字连接口。第四电连接件33的一端与第二控制板41连接,另一端沿着中间板和/或第二侧板53的表面延伸并穿过第一侧板52与第一数字连接口连接,以便第二控制板41与数字板54通过第四电连接件33通信连接。第四电连接件33包括但不限于为FPC。第二控制板41及数字板54均随着转子13同步转动,通过第四电连接件33可有效保证动平衡。同时,第四电连接件33在保证第二控制板41与数字板54稳定的通讯连接的同时,第四电连接件33沿着中间板和/或第二侧板53的表面延伸的布置方式,可有效减小第四电连接件33的晃动带来的不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见图4,为了保证动平衡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雷达还包括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数字板54的相对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数字连接口及第三数字连接口。射频板55的对应第二数字连接口及第三数字连接口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射频连接口及第二射频连接口。第五电连接件34的一端穿过第一侧板52与第二数字连接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侧板53与第一射频接口连接。第六电连接件35的一端穿过第一侧板52与第三数字连接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侧板53与第二射频接口连接。以便数字板54与射频板55通过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通信连接。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包括但不限于为FPC。通过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将数字板54和射频板55之间的连接均匀拆分成两路,一路负责射频板55的中频信号的传输,另一路负责供电以及控制信号的输出,从而保证数字板54及射频板55的动平衡。
为减小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的晃动带来的不稳定性,继续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上分别设置有加强板37,加强板3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固定连接。如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六电连接件35上也设置有加强板37,由于角度原因,图中未示出。射频板55和数字板54均随着转子13同步转动,故需要保证动平衡,也需要尽可能的减小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的晃动带来的不稳定性。因此,通过加强板37可固定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加强板37相当于走线桥梁。加强板37两端固定在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上,旋转体50转动时加强板37不会发生晃动。将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通过背胶粘贴在加强板37上,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紧贴在加强板37上,从而增加第五电连接件34及第六电连接件35的结构稳定性。
参见图2及图4,雷达还包括定高板56及第七电连接件36。定高板5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52及第二侧板53固定连接。数字板54上设置有第四数字连接口。第七电连接件36的一端与定高板56连接,另一端沿着定高板56的表面延伸并穿过第一侧板52与第四数字连接口连接,以便定高板56与数字板54通过第七电连接件36通信连接。定高板56可用于测量雷达的高度。第七电连接件36包括但不限于为FPC。第七电连接件36可沿着定高板56的表面布置,从而减小第七电连接件36的晃动带来的不稳定性。
进一步地,参见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容置腔内还设置有无线供电组件60。无线供电组件60包括电能发送端61及电能接收端62。电能发送端61固定连接在壳体11上。电能接收端62设置在第二转盘133朝向电能发送端61的一面上,并与电能发送端61相对设置。电能接收端62的引线穿过连接腔1311与第二控制板41电连接。无线供电组件60设置在电机10的壳体11内,可充分利用空间,从而可进一步减少雷达的所占空间。电能发送端61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如,通过线缆与外部电源连接或者通过无线方式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电能发送端61可通过无线的方式将电能传输给电能接收端62。电能接收端62与第二控制板41电连接,接收电能发送端61传输的电能,并将电能提供给第二控制板41,为第二控制板41提供电能,再通过第二控制板41为旋转体50提供电能。
电能接收端62的引线穿过连接腔1311为第二控制板41提供电能,电能接收端62及第二控制板41需要同步转动,电能接收端62的引线穿过连接腔1311可实现电能接收端62与第二控制板41之间的连接,可有效利用空间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转子13转动时对电能接收端62的干扰。当然,电能接收端62还可通过无线的方式为第二控制板41提供电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能发送端61包括但不限于发送线圈,电能接收端62包括但不限于接收线圈,发送线圈与接收线圈通过无线供电传输电能。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发送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通过电磁感应传输电能。发送线圈连接有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接收线圈上产生电流,从而将电能从电能发送端61传输到电能接收端62。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电能发送端61和电能接收端62之间可以通过磁共振形式或其他形式传输电能。
电能发送端61固定连接在壳体11上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电能发送端61还包括发送线圈架,发送线圈架支撑发送线圈,发送线圈架与壳体11固定连接。电能接收端62粘接或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转盘132连接。或者电能接收端62包括接收线圈架,接收线圈架支撑接收线圈,接收线圈架与第一转盘132固定连接。发送线圈与接收线圈相对设置,电能发送端61和电能接收端62之间的距离小,传输效果好,不易受其他部件的影响。如图所示,电能发送端61可位于电能接收端62的下方,即电能发送端61位于电能接收端62远离第二转盘133的一侧。或者,电能发送端61位于电能接收端62的上方,即电能发送端61位于电能接收端62靠近第二转盘133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能接收端62随着电机10的转子13的旋转而旋转,电能发送端61固定不动。电能接收端62相对于电机10的转子13固定连接,转子13带动电能接收端62旋转,使电能接收端62与旋转体50一起旋转,保证电能接收端62与旋转体50之间的电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电能接收端62和电能发送端61可以均随着旋转体50的旋转而旋转。例如,电能发送端61自身的电能输入是通过无线方式与外部电源连接而获取的,电能发送端61也可随着旋转体50的旋转而旋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作限制。为保证旋转时电能接收端62与电能发送端61之间能够持续稳定地传输电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能接收端62及电能发送端61均大致呈圆盘状。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可移动平台本体及上述实施例1中所述的雷达,雷达设置在可移动平台本体上。可移动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为无人飞行器、无人驾驶车辆及地面遥控器人。
具体地,可移动平台包括可移动平台本体及设置在可移动平台本体上的雷达。
其中,雷达,包括:电机10、第一通讯组件及第一电连接件30。其中,电机10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11,壳体11与可移动平台本体连接,壳体1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线孔111及入线孔112。第一通讯组件位于容置腔内,包括第一通讯板20及第一控制板21;第一通讯板20与第一控制板21相对设置。其中,第一通讯板20位于容置腔的顶部,与壳体11固定连接;第一控制板21位于容置腔的底部,与壳体11固定连接。第一电连接件30的一端与第一控制板21连接,另一端从出线孔111穿出容置腔,并从入线孔112穿入容置腔与第一通讯板20连接,以便第一控制板21与第一通讯板20通过第一电连接件30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雷达可实现可移动平台的避障功能。第一通讯组件分成两部分,可分散布置第一通讯组件的元件,进而减小第一通讯组件的所占空间。第一通讯组件设置在电机10的壳体11内,充分利用电机10的所占空间,使得雷达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化,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了雷达体积。第一电连接件30的布线方式,可避开转动的部件,从而避免转动的部件对雷达布线形式的干涉,提高雷达布线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中所记载的相关雷达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中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可相互参考、借鉴,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使得雷达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化,极大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小雷达体积的同时,避免转动的部件对雷达布线形式的干涉,提高雷达布线的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雷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具有容置腔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线孔及入线孔;
第一通讯组件,所述第一通讯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包括第一通讯板及第一控制板;所述第一通讯板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通讯板位于所述容置腔的顶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板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第一电连接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另一端从所述出线孔穿出所述容置腔,并从所述入线孔穿入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第一通讯板连接,以便所述第一控制板与所述第一通讯板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件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还包括定子及转子;
所述容置腔具有一端开口,所述定子与所述壳体连接并盖合所述开口,所述定子上具有安装孔,所述定子与所述第一通讯板通过第二电连接件通信连接;
所述转子包括连接轴、设置在所述连接轴相对两端的第一转盘及第二转盘;其中,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安装孔可转动套接,所述第一转盘位于所述容置腔内部,所述第二转盘位于所述容置腔外部,所述连接轴、所述第一转盘及所述第二转盘可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转盘悬设于所述第一通讯板及第一控制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盘与所述第一控制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转盘与所述第一通讯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所述出线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间隙对应,所述入线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间隙对应;
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二间隙避让所述第一转盘后,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板及所述第一通讯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通讯组件,所述第二通讯组件与所述第一通讯组件通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电连接件;
所述第二通讯组件包括第二通讯板及第二控制板;
所述第二通讯板位于所述容置腔内部,并设置在所述第一转盘上;
所述第二控制板位于所述容置腔外部,并可随着所述第二转盘同步转动;
所述连接轴具有贯通式的连接腔,所述第三电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讯板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腔与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以便所述第二通讯板与所述第二控制板通过所述第三电连接件通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讯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转盘朝向所述定子的一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包括中间连板及与所述中间连板的相对的两端连接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
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之间,并通过所述转子与所述中间连板的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板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外部的部分,紧贴于所述壳体上,以通过所述第三间隙避让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背向所述电机的一侧上设置有数字板,所述第二侧板背向所述电机的一侧上设置有射频板;
所述第一通讯组件分别与所述射频板及所述数字板无线通信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板与所述数字板通信连接;
所述射频板与所述数字板通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电连接件;
所述数字板具有第一数字连接口;
所述第四电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另一端沿着所述中间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的表面延伸并穿过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数字连接口连接,以便所述第二控制板与所述数字板通过所述第四电连接件通信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电连接件及第六电连接件;
所述数字板的相对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数字连接口及第三数字连接口;
所述射频板的对应所述第二数字连接口及所述第三数字连接口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射频连接口及第二射频连接口;
所述第五电连接件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数字连接口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射频接口连接;
所述第六电连接件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数字连接口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射频接口连接;
以便所述数字板与所述射频板通过所述第五电连接件及所述第六电连接件通信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电连接件及所述第六电连接件上分别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高板及第七电连接件;
所述定高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固定连接;
所述数字板上设置有第四数字连接口;
所述第七电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定高板连接,另一端沿着所述定高板的表面延伸并穿过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四数字连接口连接,以便所述定高板与所述数字板通过所述第七电连接件通信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还设置有无线供电组件;
所述无线供电组件包括电能发送端及电能接收端;
所述电能发送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电能接收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转盘朝向所述电能发送端的一面上,并与所述电能发送端相对设置;
所述电能接收端的引线穿过所述连接腔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电连接。
15.一种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平台本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雷达,所述雷达设置在所述可移动平台本体上。
CN201921889620.XU 2019-11-04 2019-11-04 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5058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89620.XU CN211505864U (zh) 2019-11-04 2019-11-04 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89620.XU CN211505864U (zh) 2019-11-04 2019-11-04 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5864U true CN211505864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8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8962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505864U (zh) 2019-11-04 2019-11-04 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586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6948A (zh) * 2021-06-01 2022-12-06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雷达及无人飞行器
CN115436882A (zh) * 2021-06-01 2022-12-06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雷达和无人机
CN115436947A (zh) * 2021-06-01 2022-12-06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雷达及植保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6948A (zh) * 2021-06-01 2022-12-06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雷达及无人飞行器
CN115436882A (zh) * 2021-06-01 2022-12-06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雷达和无人机
CN115436947A (zh) * 2021-06-01 2022-12-06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雷达及植保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05864U (zh) 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US8526881B2 (en) Mechanically isol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7142151B2 (en) Vehicle-onboard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and vehicle-onboard radar system
US10349565B2 (en) Electronic assembly architectures using multi-cable assemblies
JPH11273977A (ja) 電気自動車用電磁誘導型非接触給電装置
JP2016157681A (ja) バッテリ監視装置
EP3624354A1 (en) Wireless relay device
CN112204415A (zh) 传感器及可移动平台
CN109839629A (zh) 雷达装置
CN211180184U (zh) 机械旋转微波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US20220221555A1 (en) Radar device and mobile platform
CN211603541U (zh) 微波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CN104364963A (zh) 无线装置
CN214676380U (zh) 电子模组、电子装置和可移动平台
CN215180877U (zh) 毫米波雷达及汽车行驶控制系统
WO2021087690A1 (zh) 传感器及可移动平台
CN210297722U (zh) 一种机场的无人机防御设备
CN209526213U (zh) 天线主板和天线装置
US8929084B2 (en) Modular core engine (CE) radio architecture
CN113767299A (zh) 旋转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CN216285699U (zh) 一种激光雷达
CN105322298A (zh) 一种自适应性多波段集成阻抗匹配网络双脊喇叭天线
Pienaar et al. RF shielding for multi-copter based electromagnetic metrology platforms
CN213457345U (zh) 旋转雷达及可移动平台
CN219957861U (zh) 毫米波雷达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