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01014U - 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01014U
CN211501014U CN201921921531.9U CN201921921531U CN211501014U CN 211501014 U CN211501014 U CN 211501014U CN 201921921531 U CN201921921531 U CN 201921921531U CN 211501014 U CN211501014 U CN 211501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less fan
circuit board
filter
base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215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215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01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01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0101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6921 priority patent/WO202108894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该无叶风扇包括:过滤结构,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底座,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正下方;喷头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正上方;以及气流发生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其中所述喷头结构、气流发生结构、过滤结构及底座从上往下依次同轴设置;所述喷头结构内部中空,所述喷头结构中间隔地设有分流器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盛放空间,所述盛放空间内安装有线路板结构。本案的无叶风扇,线路板结构设置于所述喷头结构上,使得底座内的空间增大,无需增设线路板防水结构,同时便于用户观察和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叶风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线路板结构通常设置在底座内,为了避免底座在进水影响线路板结构工作还需要对应设置线路板防水机构。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通过设置过滤结构,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底座,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正下方;喷头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正上方;以及气流发生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其中所述喷头结构、气流发生结构、过滤结构及底座从上往下依次同轴设置,线路板结构设置于所述喷头结构上,使得底座内的空间增大,无需增设线路板防水结构,同时便于用户观察和使用。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包括:
过滤结构,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
底座,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正下方;
喷头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正上方;以及
气流发生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其中,所述喷头结构、气流发生结构、过滤结构及底座从上往下依次同轴设置;
所述喷头结构设有喷头前壳和形状及尺寸与所述喷头前壳相匹配的喷头后壳,所述喷头前壳与所述喷头后壳之间设有分流器;
所述喷头结构与所述过滤结构接触的区段,向外凸起,所述喷头结构在所述喷头前壳/喷头后壳与所述分流器之间形成一盛放空间,所述盛放空间内安装有线路板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过滤结构包括:
过滤框架,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最内层;
过滤部件,其同心地套设于所述过滤框架外;
其中,所述过滤部件至少两组包绕所述过滤框架,两两所述过滤部件的相交合界面处设有至少两组连接组件,当所述过滤部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被可移除地安装到所述过滤框架上时,两两所述过滤部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实现可分离式地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包括:
固定层,其设置于无叶风扇最底部;
转动层,其位于所述固定层的上方;
其中,所述转动层与所述固定层同轴设置,所述转动层内设有传动组件,所述转动层和固定层之间设有至少一组控制组件和支撑组件。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上安装有触发开关。
优选的是,分流器,其设有至少两个分流通道;
其中,所述分流器设置于所述喷头前壳和所述喷头后壳相合而成的气流通道内。
优选的是,所述线路板结构设有显示屏,其设于所述喷头结构的喷头前壳/喷头后壳上。
优选的是,所述线路板结构的连接线沿着所述过滤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底座相连。
优选的是,所述气流发生结构包括:
引流管,其内部中空并且上下两端均敞开以分别形成上敞口与下敞口;
动力室,其间隔且同轴地设于所述引流管内,以形成位于所述引流管与动力室之间的环状引流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过滤结构,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底座,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正下方;喷头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的正上方;以及气流发生结构;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其中所述喷头结构、气流发生结构、过滤结构及底座从上往下依次同轴设置,线路板结构设置于所述喷头结构的盛放空间上,使得底座内的空间增大,无需增设线路板防水结构,同时便于用户观察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无叶风扇的内部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过滤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过滤结构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过滤结构的过滤框架的立体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过滤结构的部分过滤结构的俯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卡接组件的立体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底座的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转动层的正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转动层的仰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底座的正视剖面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无叶风扇的正视剖面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一种底座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一种底座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无叶风扇立体图;
图1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喷头前壳和喷头后壳的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1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立体图;
图1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俯视图;
图2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2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第二构件的俯视图;
图2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支撑部件的正面剖视图;
图2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第一密封圈的正面剖视图;
图2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第一密封圈的立体图;
图2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第二密封圈的正面剖视图;
图2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喷嘴前壳的正视图;
图2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喷嘴前壳和喷嘴后壳的分离装置的俯视剖面图;
图2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喷嘴前壳和喷嘴后壳的俯视剖面图;
图3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衬板结构的立体图;
图3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衬板结构的俯视图;
图3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衬板的俯视图;
图3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衬板的正视图;
图3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导流板的立体图;
图3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导流板的分离装置立体图;
图3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分流器的线路板的立体图;
图3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气流发生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图3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流发生装置的固定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3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气流发生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图4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气流发生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和图2的示出,可以看出,一体式无叶风扇包括:
过滤结构10,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150;
底座20,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10的正下方;
喷头结构30,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10的正上方;以及
气流发生结构40;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10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其中所述喷头结构30、气流发生结构40、过滤结构10及底座20从上往下依次同轴设置。
根据图3所示出,可以看出,所述过滤结构10包括:
过滤框架120,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10的最内层;
过滤部件110,其同心地套设于所述过滤框架120外;
其中,所述过滤部件110至少两组包绕所述过滤框架120,两两所述过滤部件110的相交合界面处设有至少两组连接组件130,当所述过滤部件110 通过所述连接组件130被可移除地安装到所述过滤框架120上时,两两所述过滤部件11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130实现可分离式地连接。
所述过滤框架120包括至少两组拱状框架125,两两所述拱状框架125 包绕式地相合以形成所述拱状框架125凹面处的容纳空间150;
两两所述拱状框架125的相合界面处设有至少两组卡接组件130;
其中,过滤框架125的数目与所述过滤部件110的数目相一致,且每一组所述过滤部件110可移除地安装到相应一组所述拱状框架125之上。
现根据图4、图5对所述拱状框架125进行详细的解释,所述拱状框架 125具有两个笔直侧部121及两个弯曲端部122,该笔直侧部121平行于所述拱状框架125的纵向轴线,所述弯曲端部122垂直于所述拱状框架125的纵向轴线。
每个所述弯曲端部122上均连接有端部凸缘1221,所述端部凸缘1221 在所述弯曲端部122的外周上一体式地结合该弯曲端部122并且沿所述拱状框架125的径向向外凸出;
每个所述笔直侧部121上均连接有侧部凸缘1211,所述侧部凸缘1211 在所述笔直侧部121的外周上一体式地结合该笔直侧部121并且沿所述拱状框架125的径向向外凸出;
所述侧部凸缘1211在其端部与所述端部凸缘1221的端部相连接,以形成围绕所述拱状框架125边缘的脊状突起,所述过滤部件110设于所述脊状突起所围绕的空间中。
现结合图1,所示过滤部件110包括过滤网111,每组所述过滤网111与所述过滤框架120间均设有用于引导所述过滤网111沿所述过滤框架120的径向方向安装或移除的导向结构123。
所述过滤网111的两个端部均连接有滤网裙部112,所述滤网裙部112 在所述过滤网111的内周上一体式地结合该过滤网111并且沿着所述过滤网 111的径向向内凸起,当所述过滤网111可移除地安装到相应一组所述拱状框架125上时,所述滤网裙部112与所述端部凸缘1221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导向结构123包括:
至少两条导向肋部1231,其设于所述端部凸缘1221上;以及
至少两条导向部1232,其设于所述滤网裙部112上并与所述导向肋部 1231相对,
其中,所述导向肋部12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过滤网111的安装方向相一致,所述导向部1232与所述导向肋部1231相适配。
现参考图6,所述卡接组件130包括:
卡条131,其左右两侧贴合于两两所述拱状框架125的相合界面处;
至少一个卡台132,其置于所述卡条131的端部,所述卡台132两端突出于所述卡条131并架设于两两所述拱状框架125;以及,
至少一个卡钩133,其位于所述卡条131朝向所述容纳空间的面上,所述卡钩133呈U型,其两侧端部的横截面积沿其突出方向呈逐渐减少之势,所述卡钩133将所述卡条131固定在所述拱状框架125上。
所述过滤框架120与所述过滤组件110间设有用于选择性卡接两者的锁止组件140。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肋部1231与所述端部凸缘1221一体成型,所述导向肋部1231位于所述端部凸缘1221边缘的部位设有一倒角,其目的是防止所述导向肋部1231和所述导向部1232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磨损。再次参照图5,所述滤网裙部112之上一体式地成型有至少两块导向块12321,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两块导向块12321关于所述锁止孔421对称分布,所述导向部1232成型于导向块12321的相应边缘处。所述导向部1232的宽度由所述滤网裙部112与所述过滤网111的交合处逐渐向外增大,形成一由内向外的喇叭状导向部。所述拱状框架125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或扇形,所述过滤网111形状所述拱状框架125相配合,所以所述导向块12321的形状与所述滤网裙部112的形状相一致,所述导向肋部1231与所述导向块12321的外部边缘相配合,所述导向肋部1231与所述导向块12321的内部边缘相配合,其目的是为了所述过滤网111在远离或靠近所述拱状框架125时,更加顺滑、平稳地对接安装。
所述滤网裙部112与所述端部凸缘1221间设有用于选择性卡接两者的锁止组件140,所述锁止组件140的锁止裙部141凸出于锁止板表面并伸出于所述锁止孔1121,以达到锁止紧合的作用,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将所述过滤网 111加固在所述拱状框架125上。在所述过滤网111靠近所述过滤框架120 时,所述锁止组件140受到所述滤网裙部112的挤压作用,所述锁止组件140 的根部向下转动,直至所述锁止裙部140的最高处伸入所述锁止孔1121锁紧为止;在所述过滤网111远离所述过滤框架120时,用户只需按下所述锁止裙部141,推动所述过滤网111直至适当位置即可。
结合图7、图8,所述底座20包括:
固定层230,其设置于无叶风扇最底部;
转动层220,其位于所述固定层230的上方;
其中,所述转动层220与所述固定层230同轴设置,所述转动层220内设有传动组件250,所述转动层220和固定层230之间设有至少一组控制组件260和支撑组件270。
所述固定层230与所述转动层220的上端面设有间隔设置的笔直隔板221
和圆周隔板231;
其中,所述笔直隔板221由所述固定层230与所述转动层220的圆心在径向方向上呈放射状;
所述圆周隔板231在径向方向上为同心圆;
所述笔直隔板221与所述圆周隔板231在同一平面内交叉设置,形成一网状隔层,所述隔层在保证结构受力强度的同时,节省了材料,还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
所述固定层230与所述转动层220的外围设有一底座挡板210;
其中,所述底座挡板210包裹所述所述固定层230与所述转动层220,所述底座挡板210上设有一开关按钮211,所述固定层220面向地面的面设有呈圆周阵列排布的支撑脚,用以支撑所述无叶风扇不与地面直接接触,使所述无叶风扇更加稳固。
现参考图9、图10及图11,所述传动组件250还包括步进电机251以及齿轮组;
其中,所述齿轮组包含大齿轮252和小齿轮253,所述步进电机251安装在所述小齿轮253上,所述大齿轮252安装在所述转动层220的旋转轴1232 上。
所述大齿轮252设有一支撑柱273,所述支撑柱273设置有至少部分弹簧,其端部为光滑圆头,所述支撑柱241设有部分弹簧可以随着所述驱动装置250所产生的轴向方向上的震动而在轴向方向上上下运动来缓解所述驱动装置250带来的轴向方向上的震动。
所述齿轮组的大齿轮252面向所述固定层230的面上设有呈圆周阵列排列的光滑凹槽274;
所述光滑凹槽274之间紧密排列且光滑过渡可以保证所述转动层220的转动的平稳性;
所述光滑凹槽274与所述支撑柱273的端部相配合,所述光滑圆头与所述光滑凹槽的光滑度使得在所述驱动装置251工作时所述支撑柱273的磨损程度降低,增大使用寿命;所述光滑凹槽274与所述支撑柱273的配合,还在一定程度上固定所述无叶风扇的方向,使之不能随意滑动;两两所述光滑凹槽274之间的光滑过渡,保证了所述无叶风扇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
现参考图13,所述转动层220的上方设有一基面263;
所述基面263与所述转动层220同轴设置,且形状与所述转动层220的形状相一致。
所述基面263的边缘与所述无叶风扇的过滤结构10的底部边缘紧密结合;所述基面263与底座20之间形成一进气空间261所述基面263与底座20之间形成一进气空间261,所以无叶风扇的过滤结构10不与所述底座20 直接接触,外界的空气流通过所述进气空间261进入,因所述驱动装置251 部分暴露于所述进气空间261,在所述空气流流动的作用下,可以带走部分由所述驱动装置251产生的热量,降低温度,提高所述驱动装置251的工作效率。
结合图11、图12,可以看出,所述控制组件260包括;
中心霍尔元件261,其与所述步进电机251和所述旋转轴1232在同一直线上;
边缘霍尔元件240,其所述旋转轴1232为中心,在单侧1/2最大旋转角处。
所述中心霍尔元件261和边缘霍尔元件240的下方各设置有霍尔磁铁 262。
优选的是,所述中心霍尔元件261和边缘霍尔元件240的初始位置下方各设置有霍尔磁铁262,当所述中心霍尔元件261和所述边缘霍尔元件230 位于所述霍尔磁铁220的上方时,整机的主控芯片可以接收到信号,并发出指令。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风扇摇头机构通过中心霍尔元件261具有修正所述步进电机251丢步的功能,当所述中心霍尔元件261检测到磁信号时,视为所述小齿轮120在扇形轨迹的中心。所述边缘霍尔元件240具有消除摇头功能失效的功能,当所述边缘霍尔元件240检测到磁信号时,视为所述小齿轮253在扇形轨迹的边缘。整机主控芯片可根据接收到所述控制组件260中不同的霍尔元件的信号,输出不同指令,进而避免失效的情况,并提高摇头对中精度。
所述支撑组件270包括平面轴承272和轴承座271;
其中,所述平面轴承272设置在所述转动层220的下端面,所述轴承座 271设置在所述固定层220的上端面。
所述底座20上安装有触发开关211,所述触发开关211用于检测所述喷头结构30是否安装,来控制整机启动。
现参考图14、图15,所述霍尔元件控制所述无叶风扇旋转的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S1,所述传动组件250的步进电机251启动,带动所述转动层220 从而带动风扇转动;
进一步地,步骤S2,所述传动组件250旋转1500步;
进一步地,步骤S3,所述控制组件260的所述中心霍尔元件261是否检测磁信号;
进一步地,步骤S4,当所述控制组件260的中心霍尔元件261检测到磁信号时进入步骤5,所述传动组件250的步进电机251继续旋转1000步;当在步骤4中所述控制组件260的中心霍尔元件261没有检测到磁信号时,进入步骤S5,由于所述中心霍尔元件261没有检测到磁信号,所述步进电机251 继续前进,直至所述控制组件260的边缘霍尔元件240检测到磁信号,避免摇头功能失效;
进一步地,步骤S6,进入执行循环程序,即可实现风扇摇头机构的控制使用。
所述循环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P1,所述步进电机251反转;
进一步地,步骤P2,所述步进电机251反向旋转1500步;
进一步地,步骤P3,所述中心霍尔元件261检测到磁信号;
进一步地,步骤P4,所述步进电机251继续旋转1500步后,进入;
步骤P5,所述步进电机251再次反转;
进一步地,步骤P6,所述步进电机251继续旋转1500步;
进一步地,步骤P7,所述中心霍尔元件261检测到磁信号;
进一步地,步骤P8,所述步进电机251继续旋转1000步;
步骤P9,重复步骤P1~P8,所述循环程序循环执行,实现风扇摇头机构的摇头动作。
结合图16、图17及图18所示,喷头结构30包括:
分流器310,其设有至少两个分流通道;
喷头前壳360;
喷头后壳370,其形状及尺寸与所述喷嘴前壳360相匹配;
其中,所述分流器310设置于所述喷头前壳360和所述喷头后壳370相合而成的气流通道372内。
现参考图19、图20、图21及图22所述分流器310包括:
第一构件311,其内部中空,形成一连接空间31111;
所述第一构件311,所述第一构件311包裹所述第二构件312。所述第一构件311外侧四周设有至少四个支撑部件3112,其用于将所述分流器310架设于无叶风扇机体内部。所述第一构件311向下延伸形成一连接部件3113,参考图16可以看出,所述连接部件3113用于连接无叶风扇的气流发生结构 40,使机体内的空气流顺利进入所述分流器310。
第二构件312,其内部凹陷并同轴地架设于所述第一构件311之上,
其中,所述第二构件312设有如图18所示至少两个环形分流口3121,所述环形分流口3121伸入并紧贴于气流通道372,使空气流顺利进入气流通道372,避免空气流快速进入狭长的喷嘴内形成噪音,提高用户体验度。
所述第一构件311包裹所述第二构件312,所述第一构件311与所述第二构件312相适配且所述第一构件311与所述第二构件312之间形成一分流空间。
所述第二构件312底部向下凹陷形成一底部凹槽3123;
如图20所示,所述底部凹槽3123内设有一底部凸块3124;
所述第二构件312的底部边缘设有底部边缘凹槽350。
具体实施方式中,底部凸块3124上方设有至少四个支撑座3126,所述支撑座241用于支撑所述喷头前壳360和喷头后壳370,减少了所述喷头前壳360和喷头后壳370与所述分流器310的磨损,进一步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所述气流通道372的形状多变,具有多个角度,虽所述环形分流口210 伸入并紧贴于所述气流通道372,但还会因所述气流通道372的多角度产生缝隙,是从所述环形分流口3121进入的空气流返回无叶风扇的机体内,造成射出的空气流强度不够的问题,还可能会造成噪音,所述环形分流口210的外围设有密封圈323,具有多角度,内侧与所述环形分流口3121紧密贴合,外侧与所述气流通道372紧密贴合,可以有效阻挡气体回流,防止空气流向四周扩散,不仅提高了空气的强度,还减少了噪音,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度。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分流口3121的排列方式可以是至少两个所述环形分流口3121并排有间隔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构件20上,也可以是绕所述第二构件312的中心轴呈圆周阵列布置;其中,所述第一构件311与第二构件312的数量与所设所述环形分流口3121的数量相一致。
根据图24、图25所示,所述分流器310包括:
第一密封圈321,其设置于所述分流器310的外侧;
第二密封圈322,其设置于所述分流器310的内侧;
环形密封圈323,其设置于所述环形分流口3121的外围。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321用于密封所述气流发生结构20和所述分流器 310外侧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密封圈322用于密封所述气流发生结构20和所述分流器310内侧之间的缝隙;所述支撑部件340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21 连接,以实现所述密封减震装置固定在所述无叶风扇内。
所述第一密封圈321和第二密封圈322使得所述分流器310和所述气流发生结构20不直接接触,所述第一密封圈321和所述第二密封圈322对所述气流发生结构20的振动传导进行了阻断,使得所述分流器310能够保持平稳;所述第一密封圈321和所述第二密封圈322优选地由橡胶制成。
所述第一密封圈321上下两端沿所述第一密封圈321的中心向内侧延伸,且不接触,形成一卡爪结构3211;
所述第一密封圈321外侧上部设有呈圆周阵列排布的T字型卡扣结构 3214;
所述第一密封圈321外侧下部连接一下部凸缘3212,所述下部凸缘3212 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21设有一定间隙,形成一沟槽3213。
所述T字型卡扣结构3214与所述卡槽3431相适配,所述支撑裙部343 的下部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21的沟槽3213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所述T字型卡扣结构3214的纵向部分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21自成一体,将所述第一密封圈321的外侧设计成上部为T字型卡扣结构3214,下部设计为沟槽3213使得所述第一密封圈321与所述支撑部件340的交叉结合,保证了所述第一密封圈321的稳固性。
根据图26所示,所述第二密封圈322的下部设有至少两个支撑脚3221;所述第二密封圈322的上部与所述底部边缘凹槽350相适配,所述支撑脚3221 与所述气流发生结构20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圈322的上部可以保证其与所述分流器310的紧密连接;所述分流器310因所述气流发生结构20 的震动传导而产生的上下震动由于所述第二密封圈322的下部所述支撑脚 3221的设置,所述支撑脚3221会因震动而产生形变,对震动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提高了分流器310的使用寿命。
现参考图23,所述分流器310包括:
支撑构件340,其外侧沿轴向向下延伸形成一外部凸缘341;
所述支撑构件340内侧沿轴向向下延伸形成一内部凸缘342,所述内部凸缘342的下端连接一支撑裙部343;
所述支撑裙部343的上部与所述支撑构件340的内侧形成一卡槽3431。
其中,所述卡槽3431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21上的T字型卡扣结构3214 相适配,所述支撑裙部343的下部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21的沟槽3213至少部分重叠,所述支撑构件340的上端面与所述分流器310固定连接,进一步稳定了所述分流器310,也使得所述分流器310与所述第一密封圈321和第二密封圈322以及气流发生结构20之间紧密结合,提高了所述密封减震装置的密封性和减震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圈321与所述第二密封圈322以及所述缓冲组件120可以各自发挥减震作用,可以自由组合或单独使用;所述第一密封圈321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圈322可以分别自由选择上下两面紧密接触所述分流器310和所述气流发生结构20,或者所述所述第一密封圈321以及所述第二密封圈322的一侧紧密接触所述分流器310和所述气流发生结构 20进行密封;所述第一密封圈321也可以选择直接连接在所述无叶风扇和分流器310上无需设置支撑部件340。
现参考图27,可以看出,所述喷嘴前壳360和/或喷嘴后壳370间隔设有喷嘴361使得如图17所示的气流通道372通过所述喷嘴361与外界相连通,
其中,所述喷嘴361在所述喷嘴前壳360和/或喷嘴后壳370上左右对称分布。
所述喷嘴前壳360和喷嘴后壳370各包括两个竖直区段364和一个弯曲区段363;
其中,所述弯曲区段363连接所述两个竖直区段364的上端部,两两所述竖直区段364的下端部向下向内延伸,形成以内部中空的凸起,以包绕的形式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存放无叶风扇的分流器310,以节省结构空间,还可以使所述分流器310与所述喷头前壳360紧密贴合,保证了空气流顺畅进入所述喷头后壳370。
所述弯曲区段363连接所述两个竖直区段364,所述弯曲区段363与所述竖直区段364的连接处设有阻隔部件373;所述弯曲区段363与所述竖直区段364连接处设有阻隔挡板373,所述阻隔挡板373与所述弯曲区段363 和所述竖直区段364一体成型,所述阻隔挡板373可以有效避免气流向上传至喷头的顶端,解决空气流在所述弯曲区段363内走向呈环形,造成空气流碰撞,使气流在通道中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气流喷射的均匀性。
根据图28、图29所示,所述喷嘴前壳360面向所述喷嘴后壳370的面上设有喷嘴凸起371。
所述喷嘴后壳370面向所述喷嘴前壳360的面上设有喷嘴凹槽365;
其中,所述喷嘴凹槽365与所述喷嘴凸起371相匹配,形成凹凸结构391。
述喷嘴前壳360和所述喷嘴后壳370之间设有一凹凸结构390,所述喷嘴前壳360面向所述喷嘴后壳370的面上设有凸起371,所述喷嘴后壳370 面向所述喷嘴前壳360的面上设有凹槽365,其中,所述凹槽365与所述凸起371相匹配,所述凹凸结构390之间采用胶水装配两者,增强所述喷嘴前壳360与喷嘴后壳370之间的密闭性。
其中,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371与所述凹槽365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或者交叉使用。
现参考图30、31所示,所述喷嘴前壳360内设有衬板结构380;
其中,所述衬板结构380至少与所述喷嘴前壳360部分重叠。
现结合图32、图33所示,所述衬板结构380包括:
衬板381,其由左衬板3811和右衬板3812的一端相交合形成,整体成V 字型;
所述左衬板1311和所述右衬板1312相交合处间隔设有出风口3815;
所述出风口3815与所述喷嘴361数量、形状和位置相一致。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当外界空气流通过所述无叶风扇的下部过滤结构20 进入所述无叶风扇内部,由其内部的驱动装置带动空气流向上流动进入所述喷嘴前壳360和喷嘴后壳370所形成的气流通道372内,当空气流从所述分流器310流入所述气流通道372内时,由于空气流的风力较大,所述空气流会冲向所述弯曲区段363,所述阻隔挡板373阻挡了所述空气流,使之向下返回到所述竖直区段364内,使所述空气流的能量损耗降低,所述空气流在所述竖直区段364内发生碰撞,所述空气流从所述喷嘴361内喷出;只所述空气流在排出所述无叶风扇时风力的强劲,所述喷嘴361优选为长方形且所述喷嘴361间隔地设置在所述两个竖直区段364上,使得所述空气流在排出所述无叶风扇时,更加顺畅,且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减少了在拆卸或安装过程中的磨损,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由于在所述喷嘴前壳360所述的竖直区段364内设有所述衬板381,其呈V字型,所述空气流由V字的大口处进入,从小口处排出,设置所述衬板 381其避免了因所述喷嘴前壳360的粗糙和毛躁而引起的气流流通不顺畅而形成的啸叫,产生噪音的问题。
因所述衬板381的角度小于所述喷嘴前壳360的角度,使所述气流通道 372的内部空间变小,当空气流极速从所述无叶风扇的下部过滤结构10内进入所述气流通道372时,会产生压强差,使排出所述无叶风扇的空气流变的强劲,加速所述空气流的排出。
根据图34、图35所示,导流板382,位于所述左衬板3811和所述右衬板3812形成的导流风道383中,所述导流风道383与所述喷嘴361相连通;
所述导流板382包括导流前部3821和导流后部3822;
所述导流前部3821面向所述导流后部3822的面设有导流凹槽38211;
所述导流后部3822面向所述导流前部3821的面设有导流凸缘38221;
其中,所述导流凸缘13221与所述导流凹槽13211配合使用,优选的是,所示导流前部3821和所述导流后部3822为实体;因所述导流板382内部中空并且由导流前部3821和导流后部3822拼接而成会产生空隙,而产生噪音,若所述导流板382为实体可以降低噪音的产生。
所述导流板382的横截面呈水滴形,所述导流板382通过所述衬板381 与所述喷嘴361前部连接;
其中,所述导流板382横截面的长轴与所述出风口3815的中心轴共线;
现参考图33,所述出风口3815之间设有至少两个卡钩3813,所述卡钩 3813的横截面积沿其突出的方向呈逐渐减小之势;所述卡钩3813之间形成一卡槽3817,其中,所述卡槽3817与两两间隔设置的所述喷嘴361之间的间隔结构362相适配其中,所述卡槽3817与两两间隔设置所述的喷嘴361之间的间隔结构362相适配,使得所述衬板381在利用锁紧结构3814固定在所述喷嘴前壳310的同时,进一步固定所述衬板381,提高其稳定性,增加了所述衬板381的使用寿命。
现参考图36,所述喷头结构30在于所述过滤结构10接触的区段,向外凸起,在所述气流通道372入口处形成一盛放空间,所述盛放空间内安装有线路板结构365;所述线路板结构365设有显示屏3651,其设于喷嘴前壳360 和/或喷嘴后壳370上,所述线路板结构365的连接线沿着所述过滤结构10 的内壁与所述底座20相连。
所述线路板结构365设于喷头结构30上有效缓解了底座20内空间不足的问题,增大底座20的内部空间,加快底座20内的空气流动性,提高散热效率。
所述气流发生结构40包括:
现参考图37,引流管440,其内部中空并且上下两端均敞开以分别形成上敞口与下敞口;
动力室470,其间隔且同轴地设于所述引流管440内,以形成位于所述引流管440与动力室470之间的环状引流腔450。
所述环状引流腔450中设有与所述引流管440同轴设置的转动叶轮420,所述动力室470中设有叶轮驱动器430,所述叶轮驱动器430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转动叶轮420传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转动叶轮420在所述叶轮驱动器430的驱动下作绕所述引流管440的轴线的转动运动
所述动力室470与所引流管440之间固接有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动力室470 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于所述引流管440内的气流上游。
所述固定组件为固接于所述动力室470与所述引流管440之间的至少两片导流叶片441,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叶轮420位于所述引流管440 的下敞口,所述导流叶片441位于所述引流管440的上敞口。
所述导流叶片441能够使得经转动叶轮420驱动后发生偏转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得到矫正,所述转动叶轮420的偏转方向使得气流顺时针或逆时针向上呈旋涡状流动,所述导流叶片441的偏转方向与所述转动叶轮420的偏转方向相反,所述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的气流经过所述导流叶片441相反偏转方向的引导,以使得矫正后的气流流动方向与所述引流管440的轴线方向相一致,提高气流流通的顺畅性,降低噪音的产生。
现参考图38,所述导流叶片441包括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导入段4411与导出段4412,所述导入段4411的曲率半径设置成使得矫正前气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导入段4412的入口处的切线方向相一致,且所述导入段 4411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导出段4412的曲率半径,所述导入段261与所述导出段262为圆滑过渡,进一步解决气流因流通不顺畅而产生噪音的问题。
所述引流管440的下敞口处沿着与气流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依次形成有:
渐缩段411,其截面口径在气流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呈逐渐缩小之势,以及渐阔段410,其截面口径在气流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呈逐渐扩大之势;所述引流管440整体的横截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先呈逐渐减小之势再呈逐渐扩大之势,所述渐阔段411具有扩大进风量的优势,大量的气流聚集在所述渐阔段411,由于所述渐缩段410与所述渐阔段411相交合处为界面口径最小处。在进入所述渐阔段411前或进入所述渐阔段411时,气流运动遵循"流体在管中运动时,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的原理,因此气流不断加速。当到达窄喉时,流速已经超过了音速。而跨音速的流体在运动时却不再遵循"截面小处流速大,截面大处流速小"的原理,而是恰恰相反,截面越大,流速越快,使得进入分流器310的气流流速增强,提高用户体验度。
现结合图39、图40所示,所述气流发生结构40包括:
支撑环480,其内圆沿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形成一内部裙边481;
所述支撑环480的上端面间隔设置至少三个第一圆柱形凹槽482,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482突出于所述支撑环480,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482与所述支撑环480自成一体。
所述支撑环480的下端面与所述支撑结构461的上端面紧密接触,所述支撑结构461对所述气流发生结构40起到进一步的支撑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所述气流发生结构40的稳定性。
所述气流发生结构40包括:
减震件460,所述减震件460为一圆柱形凹槽;
其中,所述减震件460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482,并套设于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482内,且其数量与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482的数量一致。
所述气流发生器20的外壳周围间隔设置成圆周阵列排布的外周裙部 497;
所述外周裙部497的下端面设有至少三个减震脚4911,所述减震脚4911 的横截面积沿其延伸方向呈逐渐递减之势;
其中,所述减震脚4911套设于所述减震件490内,其数量与所述减震件 490一致。
所述减震脚4911与所述减震件490以及第一圆柱形凹槽482紧密结合,所述减震脚4911与所述减震件490以及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482的紧密结合使得所述气流发生结构4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横向震动有所降低,稳定了所述气流发生结构40在横向方向的稳定性。
所述过滤结构10、所述底座20、所述气流发生结构30及所述喷头结构 4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加强所述无叶风扇的一体性。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9)

1.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过滤结构(10),其内部中空,形成一容纳空间(150);
底座(20),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10)的正下方;
喷头结构(30),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10)的正上方;以及
气流发生结构(40);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10)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其中,所述喷头结构(30)、气流发生结构(40)、过滤结构(10)及底座(20)从上往下依次同轴设置;
所述喷头结构(30)内部中空,所述喷头结构(30)中间隔地设有分流器(310)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盛放空间,所述盛放空间内安装有线路板结构(36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10)包括:
过滤框架(120),其设置于所述过滤结构(10)的最内层;
过滤部件(110),其同心地套设于所述过滤框架(120)外;
其中,所述过滤部件(110)至少两组包绕所述过滤框架(120),两两所述过滤部件(110)的相交合界面处设有至少两组连接组件(130),当所述过滤部件(11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130)被可移除地安装到所述过滤框架(120)上时,两两所述过滤部件(11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130)实现可分离式地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0)包括:
固定层(230),其设置于无叶风扇最底部;
转动层(220),其位于所述固定层(230)的上方;
其中,所述转动层(220)与所述固定层(230)同轴设置,所述转动层(220)内设有传动组件(250),所述转动层(220)和固定层(230)之间设有至少一组控制组件(260)和支撑组件(27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0)上安装有触发开关(21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结构(30)包括:
分流器(310),其设有至少两个分流通道;
喷头前壳(360);
喷头后壳(370),其形状及尺寸与所述喷头前壳(360)相匹配;
其中,所述分流器(310)设置于所述喷头前壳(360)和所述喷头后壳(370)相合而成的气流通道(372)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结构(30)与所述过滤结构(10)接触的区段,向外凸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结构(365)设有显示屏(3651),其设于所述喷头结构(30)的喷头前壳/喷头后壳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结构(365)的连接线沿着所述过滤结构(10)的内壁与所述底座(20)相连。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发生结构(40)包括:
引流管(440),其内部中空并且上下两端均敞开以分别形成上敞口与下敞口;
动力室(470),其间隔且同轴地设于所述引流管(440)内,以形成位于所述引流管(440)与动力室(470)之间的环状引流腔(450)。
CN201921921531.9U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Active CN211501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1531.9U CN21150101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PCT/CN2020/126921 WO2021088947A1 (zh) 2019-11-08 2020-11-06 一种无叶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1531.9U CN21150101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01014U true CN211501014U (zh) 2020-09-15

Family

ID=72408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21531.9U Active CN21150101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010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8947A1 (zh) * 2019-11-08 2021-05-14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无叶风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8947A1 (zh) * 2019-11-08 2021-05-14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无叶风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21866A (zh) 一种无叶风扇及其组装方法
CN203272177U (zh) 风扇
JP4774468B1 (ja) 水栓装置
US10495102B2 (en) Impeller and pump using the impeller
JP5883506B2 (ja) 改良された遠心分離装置
CN211501014U (zh) 一种带线路板结构的无叶风扇
US20220258182A1 (en) Method for cyclonic separation and discharging of dust
US20220274120A1 (en) Cyclonic separator and cleaning appliance
CN104275041B (zh) 气水分离装置及清洁设备
CN107202019A (zh) 一种多功能水泵
CN101126400A (zh) 用于风扇-马达组件的插件
CN108757495B (zh) 一种智能离心泵
CN211874789U (zh) 一种无叶风扇
WO2021088677A1 (zh) 一种无叶风扇及其组装方法
EP3991853A1 (en) Cyclonic separation apparatus and cleaning device
WO2021088947A1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208185011U (zh) 一种油烟机的风机的安装结构及油烟机
CN209176157U (zh) 一种吹塑机过滤装置
CN106870421A (zh) 用于无叶风扇的基座及无叶风扇
KR102023395B1 (ko)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청소기
WO2021088697A1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206448324U (zh) 一种可撕面盖出水装置
WO2020238134A1 (zh) 集热泵和家用电器
CN109026844A (zh) 一种快装式可无损变向传导水动能的泵盖、泵及其用法
CN111412545A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