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98793U - 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98793U CN211498793U CN201922501939.7U CN201922501939U CN211498793U CN 211498793 U CN211498793 U CN 211498793U CN 201922501939 U CN201922501939 U CN 201922501939U CN 211498793 U CN211498793 U CN 2114987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pipe
- recovery
- recovery pond
- f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06010011469 Crying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3403 water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13 used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74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20 hazardous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642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4—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spill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属于危废收集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收集装置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水污染物渗漏,造成二次污染等技术问题。本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以及设于壳体侧壁上的进油口和出油口,第一回收池内设有储油箱,第二回收池内设置的凸台上固定有进油泵和出油泵。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设计能够将储油箱和所有收集装置内部的接口均置于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上方,即使产生了漏液也能够将所有漏液收集起来,避免漏液流到收集装置外对环境造成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危废收集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环保部门对于危险废弃物的排放、处置以及监管越来越严格,而海洋捕鱼业作为一个传统领域,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渔业部门对于渔船废机油、含油污水等危废的接收、储存、运输、处置等全流程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且即使有收集装置对水污染物进行收集,由于收集装置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水污染物渗漏,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更好回收漏液、环保性更好的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以及设于壳体侧壁上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第一回收池内设有储油箱,所述第二回收池紧贴于设置进油口和出油口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回收池内设置的凸台上固定有进油泵和出油泵,所述进油口与进油泵的入口通过第一进油管连通,所述进油泵的出口与储油箱通过第二进油管连通,所述出油口与出油泵的出口通过第二出油管连通,所述出油泵的入口与储油箱通过第一出油管连通。由于渔港的水污染物为废机油、含油污水、压载水等,而收集装置在长时间工作后油污容易导致管道与管道的接口、管道与泵体的接口、管道与阀门的接口等接口处松动,从而有污染物漏出,本漏液回收机构中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设计能够将储油箱和所有收集装置内部的接口均置于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上方,即使产生了漏液也能够将所有漏液收集起来,避免漏液流到收集装置外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上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固定有消防柜,所述消防柜的后端部位于第二回收池的上方,所述消防柜被隔板分为上柜体和下柜体,所述下柜体内设有消防设备,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均固定于上柜体的后侧壁上,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的前端部均位于上柜体内、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的后端部均从消防柜的后侧壁伸出并分别与第一进油管和第二出油管连通。上述消防柜的后端部位于第二回收池的上方以及进油口和出油口的后端部均从消防柜的后侧壁伸出并分别与第一进油管和第二出油管连通的设计能够确保进油口和第一进油管的连接处以及出油口与第二出油管的连接处均位于第二回收池上方,如果该接口处漏液,其漏出的油液或其他水污染物会滴落在第二回收池内,即使漏液沿第一进油管或第二出油管或消防柜的后侧壁滑落,最终也是滴落在第二回收池内,有利于更好的回收漏液,提高环保性能。
在上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中,所述隔板的前端部向上弯折形成“L”字型的挡边,所述隔板的左右两边沿以及后边沿均与消防柜满焊固定,所述消防柜的后侧壁上设有导液孔,所述导液孔的下端贴近隔板的上侧面,所述导液孔与导液管的一端固连,所述导液管的另一端向下弯折且位于凸台和消防柜的后侧壁之间。上述隔板前端部的挡边的设计可以将进油口或出油口的前端部与外部设备连接时接口处的漏液收集起来,避免漏液从隔板前端漏出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隔板左右两边沿以及后边沿与消防柜侧壁的满焊连接也是为了避免漏液从隔板与消防柜侧壁的缝隙中漏出造成污染,导液孔和导液管的设计能够将隔板上收集的漏液导入第二回收池内,避免隔板上漏液堆积过多溢出,有利于更好的回收漏液,提高环保性能。
在上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中,所述消防柜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消防柜后侧面平行的凸条,所述凸条的两端与消防柜的左右两侧面平齐或从消防柜的左右两侧面伸出。上述凸条的设计能够避免沿消防柜后侧壁下滑的漏液沿着消防柜的下侧面流到第二回收池外,当漏液沿消防柜的后侧壁流到消防柜底部时,由于凸条的存在会沿着凸条的后侧面继续往下流,直到流到凸条的下边沿,而流到凸条下边沿后没有侧面可以供漏液沿前后方向流动,只能往下滴入第二回收池内,有利于更好的回收漏液,提高环保性能。
在上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中,所述第一进油管和第二出油管均位于第二回收池上方,所述第二进油管和第一出油管的主体均位于第二回收池上方,所述第二进油管与储油箱的接口以及第一出油管与储油箱的接口均位于第二回收池上方或第一回收池上方。
在上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中,所述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均包括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与对应的底板之间均通过满焊连接。上述侧板和底板满焊连接能够确保侧板和底板之间连接的密封性,避免漏液渗出,同时如果同一回收池的侧板不是一体的,那么相邻的侧板之间也通过满焊的方式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中,所述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靠近的侧板相互抵靠,所述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连接处设有倒“V”字型的导油板,所述导油板的左边沿位于第二回收池内,所述导油板的右边沿位于第一回收池内。上述导油板的设计使第一出油管或第二进油管上的漏液即使滴落在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连接处也能够通过导油板流入第一回收池或第二回收池,避免漏液从两者的连接处漏出,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更好的回收漏液,提高环保性能。
在上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中,所述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下端部的侧壁上均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上设有能够控制排液管开闭的第一球阀。上述排液管能够通过管道连接到进油口,然后通过进油泵将漏液抽到出油管内进行储存,也可以在回收储油罐内水污染物的同时用其他的收集装置通过排液管对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内的漏液进行回收。
在上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中,所述储油箱内设有与第二进油管相连的第三进油管以及与第一出油管相连的第三出油管,所述储油箱的下端部设有排油管,所述排油管的直径大于出油口和进油口的直径,所述排油管位于第三进油管和第三出油管位于储油箱内的端口的下侧,所述排油管上设有能够控制排油管开闭的第二球阀。当水污染物在储油箱内放置较长后,密度较大的水污染物会沉淀到储油箱底部,并且直接通过第三出油管、第一出油管、出油泵、第二出油管和出油口排出的话容易造成堵塞,而上述排油管和第三出油管的设计不能能够实现水污染物的初步分离,还能够便于将密度较大的水污染物排出。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设计能够将储油箱和所有收集装置内部的接口均置于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上方,即使产生了漏液也能够将所有漏液收集起来,避免漏液流到收集装置外对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收集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二。
图中,1、壳体;2、第一回收池;21、导油板;22、排液管;23、第一球阀;3、第二回收池;31、凸台;32、进油泵;33、出油泵;4、储油箱;41、排油管;42、第二球阀;5、消防柜;51、进油口;52、出油口;53、隔板;54、消防设备;55、挡边;56、导液孔;57、导液管;58、凸条;61、第一进油管;62、第二进油管;63、第三进油管;64、第一出油管;65、第二出油管;66、第三出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4:
本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包括设于壳体1内的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以及设于壳体1侧壁上的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第一回收池2内设有储油箱4,第二回收池3紧贴于设置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的侧壁上,第二回收池3内设置的凸台31上固定有进油泵32和出油泵33,进油口51与进油泵32的入口通过第一进油管61连通,进油泵32的出口与储油箱4通过第二进油管62连通,出油口52与出油泵33的出口通过第二出油管65连通,出油泵33的入口与储油箱4通过第一出油管64连通。由于渔港的水污染物为废机油、含油污水、压载水等,而收集装置在长时间工作后油污容易导致管道与管道的接口、管道与泵体的接口、管道与阀门的接口等接口处松动,从而有污染物漏出,本漏液回收机构中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的设计能够将储油箱4和所有收集装置内部的接口均置于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的上方,即使产生了漏液也能够将所有漏液收集起来,避免漏液流到收集装置外对环境造成污染。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壳体1的侧壁上固定有消防柜5,消防柜5的后端部位于第二回收池3的上方,消防柜5被隔板53分为上柜体和下柜体,下柜体内设有消防设备54,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均固定于上柜体的后侧壁上,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的前端部均位于上柜体内、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的后端部均从消防柜5的后侧壁伸出并分别与第一进油管61和第二出油管65连通;隔板53的前端部向上弯折形成“L”字型的挡边55,隔板53的左右两边沿以及后边沿均与消防柜5满焊固定,消防柜5的后侧壁上设有导液孔56,导液孔56的下端贴近隔板53的上侧面,导液孔56与导液管57的一端固连,导液管57的另一端向下弯折且位于凸台31和消防柜5的后侧壁之间;消防柜5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消防柜5后侧面平行的凸条58,凸条58的两端与消防柜5的左右两侧面平齐或从消防柜5的左右两侧面伸出。上述消防柜5的后端部位于第二回收池3的上方以及进油口51和出油口52的后端部均从消防柜5的后侧壁伸出并分别与第一进油管61和第二出油管65连通的设计能够确保进油口51和第一进油管61的连接处以及出油口52与第二出油管65的连接处均位于第二回收池3上方,如果该接口处漏液,其漏出的油液或其他水污染物会滴落在第二回收池3内,即使漏液沿第一进油管61或第二出油管65或消防柜5的后侧壁滑落,最终也是滴落在第二回收池3内,有利于更好的回收漏液,提高环保性能;上述隔板53前端部的挡边55的设计可以将进油口51或出油口52的前端部与外部设备连接时接口处的漏液收集起来,避免漏液从隔板53前端漏出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隔板53左右两边沿以及后边沿与消防柜5侧壁的满焊连接也是为了避免漏液从隔板53与消防柜5侧壁的缝隙中漏出造成污染,导液孔56和导液管57的设计能够将隔板53上收集的漏液导入第二回收池3内,避免隔板53上漏液堆积过多溢出,有利于更好的回收漏液,提高环保性能;上述凸条58的设计能够避免沿消防柜5后侧壁下滑的漏液沿着消防柜5的下侧面流到第二回收池3外,当漏液沿消防柜5的后侧壁流到消防柜5底部时,由于凸条58的存在会沿着凸条58的后侧面继续往下流,直到流到凸条58的下边沿,而流到凸条58下边沿后没有侧面可以供漏液沿前后方向流动,只能往下滴入第二回收池3内,有利于更好的回收漏液,提高环保性能。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进油管61和第二出油管65均位于第二回收池3上方,第二进油管62和第一出油管64的主体均位于第二回收池3上方,第二进油管62与储油箱4的接口以及第一出油管64与储油箱4的接口均位于第二回收池3上方或第一回收池2上方;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均包括侧板和底板,侧板与对应的底板之间均通过满焊连接;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的下端部的侧壁上均设有排液管22,排液管22上设有能够控制排液管22开闭的第一球阀23。上述侧板和底板满焊连接能够确保侧板和底板之间连接的密封性,避免漏液渗出,同时如果同一回收池的侧板不是一体的,那么相邻的侧板之间也通过满焊的方式连接;上述排液管22能够通过管道连接到进油口51,然后通过进油泵32将漏液抽到出油管内进行储存,也可以在回收储油罐内水污染物的同时用其他的收集装置通过排液管22对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内的漏液进行回收。
如图1所示,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靠近的侧板相互抵靠,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的连接处设有倒“V”字型的导油板21,导油板21的左边沿位于第二回收池3内,导油板21的右边沿位于第一回收池2内。上述导油板21的设计使第一出油管64或第二进油管62上的漏液即使滴落在第一回收池2和第二回收池3的连接处也能够通过导油板21流入第一回收池2或第二回收池3,避免漏液从两者的连接处漏出,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更好的回收漏液,提高环保性能。
如图4所示,储油箱4内设有与第二进油管62相连的第三进油管63以及与第一出油管64相连的第三出油管66,储油箱4的下端部设有排油管41,排油管41的直径大于出油口52和进油口51的直径,排油管41位于第三进油管63和第三出油管66位于储油箱4内的端口的下侧,排油管41上设有能够控制排油管41开闭的第二球阀42。当水污染物在储油箱4内放置较长后,密度较大的水污染物会沉淀到储油箱4底部,并且直接通过第三出油管66、第一出油管64、出油泵33、第二出油管65和出油口52排出的话容易造成堵塞,而上述排油管41和第三出油管66的设计不能能够实现水污染物的初步分离,还能够便于将密度较大的水污染物排出。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壳体内的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以及设于壳体侧壁上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第一回收池内设有储油箱,所述第二回收池紧贴于设置进油口和出油口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回收池内设置的凸台上固定有进油泵和出油泵,所述进油口与进油泵的入口通过第一进油管连通,所述进油泵的出口与储油箱通过第二进油管连通,所述出油口与出油泵的出口通过第二出油管连通,所述出油泵的入口与储油箱通过第一出油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固定有消防柜,所述消防柜的后端部位于第二回收池的上方,所述消防柜被隔板分为上柜体和下柜体,所述下柜体内设有消防设备,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均固定于上柜体的后侧壁上,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的前端部均位于上柜体内、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的后端部均从消防柜的后侧壁伸出并分别与第一进油管和第二出油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前端部向上弯折形成“L”字型的挡边,所述隔板的左右两边沿以及后边沿均与消防柜满焊固定,所述消防柜的后侧壁上设有导液孔,所述导液孔的下端贴近隔板的上侧面,所述导液孔与导液管的一端固连,所述导液管的另一端向下弯折且位于凸台和消防柜的后侧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防柜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消防柜后侧面平行的凸条,所述凸条的两端与消防柜的左右两侧面平齐或从消防柜的左右两侧面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油管和第二出油管均位于第二回收池上方,所述第二进油管和第一出油管的主体均位于第二回收池上方,所述第二进油管与储油箱的接口以及第一出油管与储油箱的接口均位于第二回收池上方或第一回收池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均包括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与对应的底板之间均通过满焊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靠近的侧板相互抵靠,所述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连接处设有倒“V”字型的导油板,所述导油板的左边沿位于第二回收池内,所述导油板的右边沿位于第一回收池内。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收池和第二回收池的下端部的侧壁上均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上设有能够控制排液管开闭的第一球阀。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箱内设有与第二进油管相连的第三进油管以及与第一出油管相连的第三出油管,所述储油箱的下端部设有排油管,所述排油管的直径大于出油口和进油口的直径,所述排油管位于第三进油管和第三出油管位于储油箱内的端口的下侧,所述排油管上设有能够控制排油管开闭的第二球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501939.7U CN211498793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501939.7U CN211498793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98793U true CN211498793U (zh) | 2020-09-15 |
Family
ID=72398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501939.7U Active CN211498793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9879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40789A (zh) * | 2022-08-31 | 2022-10-04 | 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一种海洋云仓船舶污染物储存预处理装置 |
-
2019
- 2019-12-31 CN CN201922501939.7U patent/CN21149879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40789A (zh) * | 2022-08-31 | 2022-10-04 | 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 一种海洋云仓船舶污染物储存预处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498793U (zh) | 一种渔港水污染物收集装置的漏液回收机构 | |
CN205135644U (zh) | 泥水盾构换管排浆装置 | |
CN209522619U (zh) | 一种油水分离器 | |
CN101768943B (zh) | 水域除油单元及其组合而成的拦油坝 | |
CN212924596U (zh) | 一种隔油提升一体化设备 | |
CN204033267U (zh) | 一种地毯清洗机回收箱的防倒流风道 | |
CN208151112U (zh) | 分层式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1571936U (zh) | 一种地埋式一体化消防泵站 | |
CN209323462U (zh) | 一种带有挡浪功能的护坡装置 | |
CN209638778U (zh) | 生物菌设备水箱清理用管路结构 | |
CN205516783U (zh) | 一种工业污水池 | |
CN207973542U (zh) | 城市泔水分离器的油水分离箱 | |
CN217939361U (zh) | 一种锅炉给水加药系统用y型过滤器 | |
CN205516797U (zh) | 一种防臭工业污水池 | |
CN215026819U (zh) | 一种污水处理沉淀池 | |
CN104973648B (zh) | 一种双链式废水除渣机 | |
CN204841192U (zh) | 一种高效沉淀池 | |
CN212262478U (zh) | 一种调节池自动化清淤及浓缩系统 | |
CN215053481U (zh) | 一种复合型虹吸沉淀一体取水管道系统 | |
CN213296259U (zh) | 一种山涧溪流水坝引水系统 | |
CN211310821U (zh) | 一种有机废液泄漏收集池 | |
CN209238178U (zh) | 一种防溢出离子瀑排水装置 | |
CN215946827U (zh) | 捞渣机水箱漂珠分离装置 | |
CN208151114U (zh) | 浓缩大井溢流水澄清装置 | |
CN205461263U (zh) | 一种易于清淤的污水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6 Address after: 318000 No. 1, Biqing Road, Jiangkou street, Huangyan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ANJING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Lanjing Qingcheng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8000 room 522, building 4, Wanda Plaza,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LANJING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