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80811U - 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 Google Patents

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80811U
CN211480811U CN202020250168.9U CN202020250168U CN211480811U CN 211480811 U CN211480811 U CN 211480811U CN 202020250168 U CN202020250168 U CN 202020250168U CN 211480811 U CN211480811 U CN 211480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cable
clamping
clamping body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501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明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501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80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80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80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线夹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体和第二夹持体。第二夹持体与第一夹持体相卡合并形成夹线槽,夹线槽用于穿设线缆,第二夹持体还能够从第一夹持体拆离。上述线夹组件,第一夹持体和第二夹持体可以组装形成线夹组件,线夹组件的夹线槽即可用于穿设线缆以限制线缆的位移。线夹组件可以组装至客户前置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壳体,以将电子设备的线缆可靠地限位于壳体,提升布线的便捷性。线夹组件易于制成通用性较高的零部件,以提升组装的便利性。相比注塑成型的夹线结构,线夹组件无需设置拔模角,能够更可靠地将线缆固定于夹线槽。

Description

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背景技术
客户前置设备(CPE,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等具备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一般设有射频线缆,电子设备的壳体上注塑成型有夹线结构以用于固定射频线缆,但射频线缆容易从夹线结构脱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以提升射频线缆固定的可靠性。
一种线夹组件,包括:
第一夹持体;及
第二夹持体,与所述第一夹持体相卡合并形成夹线槽,所述夹线槽用于穿设线缆,所述第二夹持体还能够从所述第一夹持体拆离。
上述线夹组件,第一夹持体和第二夹持体可以组装形成线夹组件,线夹组件的夹线槽即可用于穿设线缆以限制线缆的位移。线夹组件可以组装至客户前置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壳体,以将电子设备的线缆可靠地限位于壳体,提升布线的便捷性。线夹组件易于制成通用性较高的零部件,以提升组装的便利性。相比注塑成型的夹线结构,线夹组件无需设置拔模角,能够更可靠地将线缆固定于夹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体包括第一延伸臂及由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夹持体包括第二延伸臂及由所述第二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相卡合,以使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二延伸臂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形成所述夹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臂的背离所述第二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延伸臂的背离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臂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连接臂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卡合于所述卡槽。
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包括线缆、壳体和上述的线夹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安装槽,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夹线槽,所述第一夹持体和所述第二夹持体穿设于所述安装槽并限位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夹持体、所述第二夹持体于所述线缆所在侧形成周向闭合的孔状结构。
一种线夹组件,包括:
第一夹持体;
连接体,与所述第一夹持体相卡合并形成第一夹线槽;及
第二夹持体,与所述连接体相卡合并与所述连接体形成第二夹线槽,所述第一夹线槽和所述第二夹线槽被所述连接体隔断;所述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二夹线槽均能够用于穿设线缆;所述第一夹持体、所述第二夹持体还能够从所述连接体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设置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体设于所述第一夹持体和所述第二夹持体之间,且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体相卡合并形成第三夹线槽,所述第三夹线槽能够用于穿设线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体包括第一延伸臂及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一连接臂,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三延伸臂及由所述第三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三连接臂相卡合,以使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三延伸臂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形成所述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二夹持体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背离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包括第四连接臂,所述第四连接臂与所述第三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三延伸臂的同一端,所述第二夹持体包括第二延伸臂及由所述第二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相卡合,以使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第三延伸臂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形成所述第二夹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臂的背离所述第三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夹持体的背离所述第三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臂的背离所述第三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相间隔的第一凸台、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臂并与所述第一延伸臂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一凸台的背离所述第三延伸臂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包括线缆、壳体和上述的线夹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安装槽,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第一夹线槽或者所述第二夹线槽,所述第一夹持体、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第二夹持体穿设于所述安装槽并限位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夹持体、所述连接体及所述第二夹持体于所述线缆所在侧形成周向闭合的孔状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架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客户前置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线夹组件、线缆与壳体的爆炸图;
图4为图3所示线夹组件、线缆与壳体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线夹组件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线夹组件的第一夹持体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线夹组件的第二夹持体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线夹组件、线缆与壳体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9为一实施例的线夹组件的连接体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的线夹组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线夹组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基站称为第二基站,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基站称为第一基站。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两者都是基站,但其不是同一基站。
参见图1,本申请以电子设备为客户前置设备10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可以为其他类型。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系统架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中,客户前置设备10可以与第一网络系统中的第一基站20连接,并通过第一基站20接入核心(core)网。客户前置设备10用于实现网络接入功能,将运营商公网WAN转换到用户家庭局域网LAN,可支持多个移动客户前置10接入网络。此外,客户前置设备10的临近区域可能还部署有第二网络系统的小区和第二基站,也可能未部署有第二射频系统的小区和第二基站。其中,第一网络系统与第二网络系统不同,例如第一网络系统可以是4G系统,第二网络系统可以是5G系统;或者,第一网络系统可以是5G系统,第二网络系统可以是5G之后演进的未来PLMN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网络系统和第二网络系统具体为哪种射频系统不作具体限定。
当客户前置设备10连接到5G通信系统时,该客户前置设备10可通过5G毫米波天线模块所形成的波束与对应第一基站20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而且该波束需要对准第一基站20的天线波束,以方便客户前置设备10向第一基站20发射上行数据或者接收第一基站20所发射的下行数据。
客户前置设备10用于实现网络接入功能,将运营商公网WAN转换到用户家庭局域网LAN。按目前的互联网宽带接入方式,可分为FTTH(光纤接入),DSL(数字电话线路接入),Cable(有线电视线接入),Mobile(移动接入,即无线CPE)。客户前置设备是一种接收移动信号并以无线WIFI信号转发出来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它也是一种可以将高速4G或者5G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的设备,可支持多个移动终端30接入网络。
参考图2,客户前置设备10包括壳体11及设于壳体11内的射频系统,壳体11形成安装空腔,射频系统安装于安装空腔,并由壳体11起到支撑、定位和保护作用。客户前置设备10还包括设于安装空腔的电路板,壳体11可以支撑、限位电路板,射频系统电性连接于电路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射频系统至少包括4G天线射频模组、5G天线射频模组和WiFi天线射频模组。其中,5G天线射频模组可进一步包括sub-6G天线射频模块和毫米波天线射频模块,sub-6G天线射频模块用于收发sub-6GHz频段的天线信号,毫米波天线射频模块用于收发毫米波频段的天线信号。毫米波天线射频模块可以提供连续100M以上的频宽和极大的数据吞吐量,以使客户前置设备10具有相对较高的通信性能。进一步,sub-6G天线射频模块包括射频收发器、多个射频前端模块和N支天线,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N支天线可包括定向天线和/或全向天线。N支天线可以收发预设频段的射频信号,例如,N支天线可以为NR定向天线或NR全向天线,用于收发5G信号。其中,定向天线(Directional antenna)是指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特别强,而在其他的方向上发射及接收电磁波则为零或极小的一种天线。全向天线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360°均匀辐射,具有无方向性,在垂直方向图上表现为有一定宽度的波束,且一般情况下波瓣宽度越小,增益越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1大致呈圆筒状,客户前置设备10的外观主要由壳体11来呈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壳体11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棱柱形等。客户前置设备10可以包括多个暴露于壳体11的接口14,这些接口14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接口14包括电源接口141、网线接口143、USB接口145等。电源接口141用于接通外部电源以利用外部电源为客户前置设备10供电,USB接口145可用于客户前置设备10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当然,USB接口145和电源接口141可以集成为一体,以简化客户前置设备10的接口14的布置。网线接口143可以进一步包括有线网络接入端以及有线网络输出端。客户前置设备10可通过有线网络接入端连入网络,再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有线网络输出端连接至其他设备。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有线网络输出端可以缺省,即客户前置设备10采用有线网络输入端接入网络后,利用射频系统将有线网络转化为无线网络(例如WIFI)以供外部设备接入网络。当然,有线网络接入端和有线网络输出端均可以省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客户前置设备10可通过射频系统接入蜂窝网络(又称移动网络),再转化为WiFi信号以供外部设备接入网络。
参考图2,壳体11还可以设置按键15等结构,按键15用于控制客户前置设备10的工作状态。例如,用户按压按键15即可启动客户前置设备10或者关闭客户前置设备10。当然,壳体11还可以设置指示灯等器件以用于提示客户前置设备10的工作状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键15和多个接口14设置于电路板的同一侧并暴露于壳体11的同一侧,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按键15以及接口14与电路板的组装,并提升客户前置设备10的外观特性,且能够提升使用的便利性。当然,这种设置可以替换为其他设置,例如,接口14与按键15可以分别暴露于壳体11的不同侧。
参考图3、图4和图5,客户前置设备10包括线缆16和线夹组件17,壳体11设有安装槽111,线夹组件17形成有用于穿设线缆16的夹线槽171,线夹组件17穿设于安装槽111并限位于壳体11。具体地,在线缆16穿设于夹线槽171后,线夹组件17可以进一步被安装至客户前置设备10的壳体11,以使线缆16在壳体11可靠地限位。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线夹组件17穿入安装槽111后,线夹组件17与壳体11相卡合,以使线夹组件17可靠地限位于壳体11,进而将线缆16可靠地限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缆16为射频线缆16(Radio-Frequencyline),其用于传输射频信号。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射频线缆16连接天线射频模组的输出端和输出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线缆16也可以为其他类型。
参考图5,在一实施例中,线夹组件17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夹持体173和第二夹持体175,第一夹持体173与第二夹持体175相卡合并形成夹线槽171,夹线槽171即可用于穿设线缆16,以使线缆16被第一夹持体173和第二夹持体175限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体173的材质为塑胶或者橡胶等非金属,第二夹持体175的材质可以与第一夹持体173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第一夹持体173的材质不同。在第一夹持体173和第二夹持体175均为塑胶材质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体173和第二夹持体175均可采用塑料成型工艺成型,以提升线夹组件17的生产效率,并形成较为通用的零部件,以提升线夹组件17的通用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体173和第二夹持体175也可以采用挤压成型等工艺成型。
同时参考图6,第一夹持体173大致呈L形,其包括第一延伸臂173a及由第一延伸臂173a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一连接臂173b,其中,第一延伸臂173a对应L形的长边,第一连接臂173b对应L形的短边。同时参考图7,第二夹持体175与第一夹持体173的形状近似,其包括第二延伸臂175a及由第二延伸臂175a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二连接臂175b,其中,第二延伸臂175a对应L形的长边,第二连接臂175b对应L形的短边。第一连接臂173b与第二连接臂175b相卡合并可拆卸地连接,以使第一延伸臂173a与第二延伸臂175a相对设置并与第一连接臂173b、第二连接臂175b形成大致呈U形的夹线槽17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臂173a的长度可以和第一连接臂173b的长度大致相等,第二延伸臂175a的长度可以和第二连接臂175b的长度大致相等。结合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臂173b设有卡槽173c,第二连接臂175b设有凸起175c,凸起175c卡合于卡槽173c。进一步,卡槽173c可以呈开口小、内腔大的结构,以将凸起175c挤压入卡槽173c内或者将凸起175c从卡槽173c的一端插入卡槽173c内,进而使得第一连接臂173b与第二连接臂175b形成可靠的卡合。
在线夹组件17安装至电子设备例如客户前置设备10的壳体11后,第一延伸臂173a、第二延伸臂175a穿设于壳体11并被壳体11限位,第一连接臂173b和第二连接臂175b将线缆16限位在壳体11的一侧。参考图3,具体而言,在线夹组件17安装至电子设备的壳体11后,壳体11的表面与第一延伸臂173a、第一连接臂173b、第二连接臂175b及第二延伸臂175a形成周向闭合的孔状结构,该孔状结构所限定的空间为原安装槽111的一部分。线缆16穿设于该孔状结构,从而被可靠地限位在壳体11,避免线缆16轻易脱出夹线槽171。
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线夹组件17的第一连接臂173b、第二连接臂175b所在部位安装至电子设备的壳体11,以使安装槽111的槽口成开放状,线缆16从槽口嵌入安装槽111内。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安装槽111的宽度可以设置成自槽底向槽口逐渐减小的结构,即在靠近第一连接臂173b、第二连接臂175b处,安装槽111的宽度较宽,在远离第一连接臂173b、第二连接臂175b的处,安装槽111的宽度较窄。这种结构设置,在线缆16嵌入安装槽111后,线夹组件17能够对线缆16起到可靠的限位,以防止线缆16轻易从线缆16组件脱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安装槽111的宽度也可以保持不变。
本实施例的线夹组件17,第一夹持体173和第二夹持体175可以组装形成线夹组件17,线夹组件17的夹线槽171即可用于穿设线缆16以限制线缆16的位移。线夹组件17可以组装至客户前置设备10等电子设备的壳体11,以将电子设备的线缆16可靠地限位于壳体11,提升布线的便捷性,并减小线缆16夹持结构的设计难度。线夹组件17易于制成通用性较高的零部件,以提升组装的便利性。相比注塑成型的夹线结构,线夹组件17无需设置拔模角,能够更可靠地将线缆16固定于夹线槽171。线夹组件17还可以较为便捷的从壳体11拆离,并进一步拆卸为第一夹持体173和第二夹持体175,从而可以使得线夹组件17的各零件可以重复使用,以节约材料和维修成本。
第一夹持体173、第二夹持体175的尺寸可以根据线缆16的尺寸作适应性的调整,以对不同的线缆16使用不同的线夹组件17。例如,射频线缆16的直径有0.81mm、0.98mm、1.13mm、1.37mm等几种常用尺寸,可根据每种尺寸制成一类通用型的线夹组件17,例如,针对0.81mm直径的射频线缆16制成一类线夹组件17,针对0.98mm的射频线缆16制成另一类线夹组件17,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类线夹组件17可以具有同样的通用零件。例如,可以设置第一夹持体173为通用型的零件,第二夹持体175则需要根据射频线缆16的直径选配规格。这种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线夹组件17的通用性。
进一步,参考图5、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臂173a的背离第二延伸臂175a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173d,第二延伸臂175a的背离第一延伸臂173a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槽175d,第一限位槽173d和第二限位槽175d用于将线夹组件17安装至客户前置设备10等电子设备的壳体11。具体地,参考图8,电子设备的壳体11开设有安装槽111,第一延伸臂173a、第二延伸臂175a穿设安装槽111,且在安装槽111的深度方向上,第一限位槽173d容纳一部分壳体11并被壳体11限位,第二限位槽175d则容纳另一部分壳体11并被壳体11限位,以防止线夹组件17在安装槽111的深度方向轻易从安装槽111脱出。
具体地,结合图5,第一延伸臂173a的背离第二延伸臂175a的一侧间隔设有第一凸台173e和第二凸台173f,第一凸台173e、第二凸台173f连接于第一延伸臂173a并与第一延伸臂173a形成第一限位槽173d,第一凸台173e位于第一延伸臂173a的远离第一连接臂173b的一端。第一凸台173e的背离第二延伸臂175a的表面与第一延伸臂173a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第二延伸臂175a的第二安装槽111可以具有类似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在线夹组件17插装至壳体11的安装槽111的过程中,第一凸台173e的背离第二延伸臂175a的表面与壳体11接触,以引导第一延伸臂173a进入安装槽111内,并有利于壳体11进入第一限位槽173d。第二延伸臂175a上设置的类似第一凸台173e的结构同样能够引导壳体11进入第二限位槽175d。在安装槽111的一侧壳体11进入第一安装槽111,安装槽111的相对侧的壳体11进入第二安装槽111后,第一凸台173e和第二凸台173f就可以限制线夹组件17沿安装槽111深度方向的移动,以使线夹组件17可靠地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壳体11。
进一步,参考图9、图10和图11,在另一实施例中,线夹组件17包括连接体177,连接体177与第一夹持体173相卡合并形成第一夹线槽172a,第二夹持体175与连接体177相卡合并与连接体177形成第二夹线槽172b,第一夹线槽172a和第二夹线槽172b被连接体177隔断。第一夹线槽172a、第二夹线槽172b均能够用于穿设线缆16,第一夹持体173、第二夹持体175还能够从连接体177拆离。在一实施例中,线夹组件17包括一个连接体177,线夹组件17形成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夹线槽172a和第二夹线槽172b。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体177可以设置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连接体177设于第一夹持体173和第二夹持体175之间,且相邻的两个连接体177相卡合并形成第三夹线槽172c,第三夹线槽172c能够用于穿设线缆16。
进一步,当连接体177的数量为N个,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N个连接体177形成(N-1)个第三夹线槽172c;且当N大于等于3时,(N-1)个第三夹线槽172c顺次间隔;线夹组件17共形成(N+1)个可用于穿设线缆16的槽。换言之,第一夹线槽172a位于线夹组件17的一端,第二夹线槽172b位于线夹组件17的另一端,(N-1)个第三夹线槽172c顺次间隔(N大于等于3时)地排布于第一夹线槽172a和第二夹线槽172b之间。例如,当连接体177的数量为2个时,两个连接体177形成1个第三夹线槽172c,且第一夹线槽172a、第三夹线槽172c、第二夹线槽172b顺次间隔设置。又如,当连接体177的数量为4个时,4个连接体177形成3个顺次间隔的第三夹线槽172c,且3个第三夹线槽172c排布于第一夹线槽172a和第二夹线槽172b之间。以上线夹组件17,通过调整连接体177的数量,即可调整用于穿设线缆16的槽的数量,进而可以针对电子设备的布线要求作出灵活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体177包括第三延伸臂177a及由第三延伸臂177a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三连接臂177b,第一夹持体173的第一连接臂173b与第三连接臂177b相卡合,以使第一延伸臂173a与第三延伸臂177a相对设置并与第一连接臂173b、第三连接臂177b形成第一夹线槽172a。第二夹持体175的第二连接臂175b连接于第三连接臂177b的背离第一连接臂173b的一侧并形成第二夹线槽172b。进一步,连接体177包括第四连接臂177c,第四连接臂177c与第三连接臂177b连接于第三延伸臂177a的同一端,第二夹持体175的第二连接臂175b与第四连接臂177c相卡合,以使第二延伸臂175a与第三延伸臂177a相对设置并与第二连接臂175b、第四连接臂177c形成第二夹线槽172b。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体173、第二夹持体175的结构与上一实施例相同。例如,第一延伸臂173a的背离第三延伸臂177a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173d,第二夹持体175的背离第三延伸臂177a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槽175d。换言之,结合图5,在线夹组件17包括连接体177的实施例中,第一延伸臂173a的背离第三延伸臂177a的一侧间隔设有第一凸台173e和第二凸台173f,第一凸台173e、第二凸台173f形成第一限位槽173d,第一凸台173e位于第一延伸臂173a的远离第一连接臂173b的一端。进一步,第一凸台173e的背离第二延伸臂175a的表面与第一延伸臂173a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以利于将线夹组件17插入电子设备的壳体11的安装槽111。第二夹持体175具有类似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结合图6、图7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173b设有卡槽173c,第三连接臂177b设有能够与卡槽173c卡合的凸包177d,第四连接臂177c设有另一卡槽177e,第二连接臂175b的凸起175c能够卡合于另一卡槽177e内。以上结构设置,第一夹持体173、连接体177和第二夹持体175均可制成通用型的零件,在需要使用线夹组件17时,根据线缆16的数量M选择1个第一夹持体173、1个第二夹持体175及(M-1)个连接体177即可,其中M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本实施例的线夹组件17在组装至电子设备的壳体11时,线缆16可穿设于第一夹线槽172a或者第二夹线槽172b,第一夹持体173、连接体177和第二夹持体175穿设于安装槽111并限位于壳体11,壳体11与第一夹持体173、连接体177及第二夹持体175于线缆16所在侧形成周向闭合的孔状结构。在连接体177为1个时,孔状结构所限定的空间为原第一夹线槽172a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夹线槽172b的一部分;在连接体177的数量为2个及两个以上时,即在线夹组件17形成有第三夹线槽172c时,孔状结构所限定的空间为原第一夹线槽172a一部分、原第二夹线槽172b的一部分、以及原第三夹线槽172c的一部分。线缆16穿设于这些孔状结构,从而被可靠地限位在壳体11,避免线缆16轻易脱出夹线槽171。
本实施例的线夹组件17,第一夹持体173、连接体177和第二夹持体175可以组装形成线夹组件17,线夹组件17的第一夹线槽172a、第二夹线槽172b、第三夹线槽172c即可用于穿设线缆16以限制线缆16的位移。线夹组件17可以组装至客户前置设备10等电子设备的壳体11,以将电子设备的线缆16可靠地限位于壳体11,提升布线的便捷性,并减小线缆16夹持结构的设计难度。线夹组件17易于制成通用性较高的零部件,以提升组装的便利性。相比注塑成型的夹线结构,线夹组件17无需设置拔模角,能够更可靠地将线缆16固定于夹线槽171。线夹组件17还可以较为便捷的从壳体11拆离,并进一步拆卸为第一夹持体173、连接体177和第二夹持体175,从而可以使得线夹组件17的各零件可以重复使用,以节约材料和维修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线夹组件17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具备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以将线缆16可靠地固定于电子设备内部,提升布线的便利性。当然,对于不具备通信功能但需要固定线缆16的电子设备,本申请的线夹组件17同样适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夹持体;及
第二夹持体,与所述第一夹持体相卡合并形成夹线槽,所述夹线槽用于穿设线缆,所述第二夹持体还能够从所述第一夹持体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体包括第一延伸臂及由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夹持体包括第二延伸臂及由所述第二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相卡合,以使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二延伸臂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形成所述夹线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背离所述第二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延伸臂的背离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连接臂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卡合于所述卡槽。
5.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缆、壳体和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线夹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安装槽,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夹线槽,所述第一夹持体和所述第二夹持体穿设于所述安装槽并限位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夹持体、所述第二夹持体于所述线缆所在侧形成周向闭合的孔状结构。
6.一种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夹持体;
连接体,与所述第一夹持体相卡合并形成第一夹线槽;及
第二夹持体,与所述连接体相卡合并与所述连接体形成第二夹线槽,所述第一夹线槽和所述第二夹线槽被所述连接体隔断;所述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二夹线槽均能够用于穿设线缆;所述第一夹持体、所述第二夹持体还能够从所述连接体拆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设置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体设于所述第一夹持体和所述第二夹持体之间,且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体相卡合并形成第三夹线槽,所述第三夹线槽能够用于穿设线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体包括第一延伸臂及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一连接臂,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三延伸臂及由所述第三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三连接臂相卡合,以使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三延伸臂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三连接臂形成所述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二夹持体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臂的背离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包括第四连接臂,所述第四连接臂与所述第三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三延伸臂的同一端,所述第二夹持体包括第二延伸臂及由所述第二延伸臂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四连接臂相卡合,以使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第三延伸臂相对设置并与所述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形成所述第二夹线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背离所述第三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夹持体的背离所述第三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第二限位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背离所述第三延伸臂的一侧设有相间隔的第一凸台、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臂并与所述第一延伸臂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所述第一凸台的背离所述第三延伸臂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臂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
12.一种客户前置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缆、壳体和权利要求6-11任一项所述的线夹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安装槽,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第一夹线槽或者所述第二夹线槽,所述第一夹持体、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第二夹持体穿设于所述安装槽并限位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夹持体、所述连接体及所述第二夹持体于所述线缆所在侧形成周向闭合的孔状结构。
CN202020250168.9U 2020-03-04 2020-03-04 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Active CN211480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50168.9U CN211480811U (zh) 2020-03-04 2020-03-04 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50168.9U CN211480811U (zh) 2020-03-04 2020-03-04 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80811U true CN211480811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61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50168.9U Active CN211480811U (zh) 2020-03-04 2020-03-04 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808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9100A (zh) * 2020-12-25 2021-04-30 中研(山东)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工业物联网的控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9100A (zh) * 2020-12-25 2021-04-30 中研(山东)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工业物联网的控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94650B2 (en) Modular bi-polarized antenna
US6774849B2 (en) Invented-F plate antenna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7289068B2 (en) Planar antenna with multiple radiators and notched ground pattern
US5365246A (en) Transmitting and/or receiving arrangement for portable appliances
US11495870B2 (en) Cavity filter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included therein
CN108110417B (zh) 一种全金属外壳的lte-a mimo天线装置
CN211480811U (zh) 线夹组件及客户前置设备
CN112152661A (zh) 天线组件、射频系统和客户前置设备
CN113423021B (zh) 客户前置设备及其主机端与底座
US11967749B2 (en) Cavity filter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included therein
KR101971659B1 (ko) 고이득 야기 안테나
KR20190140858A (ko) 캐비티 필터 및 이에 포함되는 커넥팅 구조체
CN112768876B (zh) 基于耦合馈电的5g mimo天线系统及电子设备
CN213403006U (zh) 射频系统和客户前置设备
EP3849015A1 (en) Antenna and mobile terminal
KR100565272B1 (ko) 휴대 단말기의 내장형 안테나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038752A (zh) 一种低频天线组件及其移动终端
CN216531740U (zh) 一种天线及其耳机
CN216793994U (zh) 天线组件和终端设备
CN219610724U (zh) 5g天线装置及手机
CN111869002B (zh) 通信系统的天线组件
CN211578977U (zh) 天线连接结构
CN212626026U (zh) 天线组件及网络中继设备
CN112821048B (zh) 天线结构
CN210957011U (zh) 一种智能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