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76198U - 空气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76198U
CN211476198U CN201922472127.4U CN201922472127U CN211476198U CN 211476198 U CN211476198 U CN 211476198U CN 201922472127 U CN201922472127 U CN 201922472127U CN 211476198 U CN211476198 U CN 211476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ll
air
liquid
wal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7212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岑嘉樑
曾伟斌
侯冠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7212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76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76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76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加湿装置,包括:蓄水部,由底面和从所述底面的外缘向上立起的侧壁面构成,用于储存液体;吸水部,呈中空状,其下部浸没在所述蓄水部的液体中,用于将所述蓄水部中的液体吸上来;旋转马达,通过转轴连接所述吸水部,使所述吸水部旋转;在所述侧壁面与所述吸水部之间,设有抑制所述液体摇晃的抵抗壁。本实用新型可以抑制加湿量不稳定和噪音。

Description

空气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有一种将水微细化,然后使吸入的空气中包含微细化后的水后吹出的空气加湿装置。作为现有的空气加湿装置的一种,如图1所示,空气加湿净化器包括由盆状壁面形成,用于储水的水槽100、上部的顶面中心沿纵向设有转轴200,下部的一部分浸没于水槽100的水中的吸水管300、与转轴200连接的旋转马达400、位于吸水管300的上部外侧,用于把从吸水管300飞出的水滴进行微细化的破碎部500。
空气加湿净化器运行时,旋转马达400的旋转运动通过转轴200传递到吸水管300,吸水管300旋转。在由此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水槽100中的水从吸水口600被吸至吸水管300的上部,并脱离吸水管300上部沿离心方向喷出。高速飞出的水滴撞击到破碎部500后被进一步破碎。由此,水滴破碎成更细微的水雾,并与进入空气加湿净化器内部的气流混合后被吹出。
吸水管300快速旋转时,水槽100内的水从吸水管300下部底面的吸水口600被吸入吸水管300内,吸水管300周围的水位降低,旋转马达400的负载随之降低。在旋转马达400的扭矩一定的情况下,旋转马达400的转速加快。另一方面,浸没在水槽100中的一部分吸水管300的周围的水被旋转的吸水管300带动向水槽100的纵向壁面流动,直到碰撞到水槽100的纵向壁面后又反弹回到吸水管300周围,吸水管300周围的水位上升,旋转马达400的负载升高,旋转马达400的转速降低。这样,由于旋转马达400的转速不稳定,导致水槽100中的水形成波浪,噪音增大。且由于旋转马达400的转速不稳定,吸水管300吸入的水量不断变化,从而导致空气加湿净化器的加湿量不稳定。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课题,特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加湿量不稳定和噪音的空气加湿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旋转马达带动吸水管旋转过程中,吸水管周围的水位反复出现降低、升高,使得吸水管周围的水位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吸水管周围的水位会对旋转马达的转速产生影响,水位的不断变化使得旋转马达的转速不稳定,导致水槽中的水形成波浪,噪音增大;并且由于旋转马达的转速不稳定,吸水管吸入的水量不断变化,从而导致空气加湿净化器的加湿量不稳定。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加湿装置,可以抑制加湿量不稳定和噪音。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加湿装置,包括:
蓄水部,由底面和从底面的外缘向上立起的侧壁面构成,用于储存液体;
吸水部,呈中空状,其下部浸没在蓄水部的液体中,用于将蓄水部中的液体吸上来;
旋转马达,通过转轴连接吸水部,使吸水部旋转;
在侧壁面与吸水部之间,设有抑制液体摇晃的抵抗壁。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摇晃,指的是液体以吸水部为中心沿径向的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抵抗壁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存在可被吸水部吸上来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抵抗壁包括:从底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和设于突出部,且用于液体穿过突出部的间隙部。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间隙部设置于突出部的下端,且与底面邻接。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抵抗壁以吸水部为中心设置成环状。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
抵抗壁的纵向上端设置有向吸水部方向延伸的平板,
平板在其径向上的中央处设有包围吸水部,且与吸水部之间设有一定距离的圆形的中空部。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
吸水部的纵向下部底面上设有用于将蓄水部内的液体吸入吸水部内的吸水口,
蓄水部的纵向下部底面设有与吸水口相对且向纵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
吸水口位于凹陷部内,蓄水部的底面从侧壁面往凹陷部的方向向下方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平板的位于吸水部侧的边缘位于凹陷部的边缘的正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设有外径互不相同的两个或以上抵抗壁。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平板从外径最大的抵抗壁开始向吸水部延设。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平板与抵抗壁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某些实施例中,空气加湿装置还包括:
设有第一壁面、与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二壁面、和连接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的第三壁面的壳体;
设于壳体内,使空气从设于第一壁面的进风口流向设于第二壁面的出风口流动的送风风路;
风路壁,形成送风风路,且其一部分与出风口相对设置;
碰撞壁,在风路壁的内侧包围吸水部,通过与从吸水部放出的液体碰撞而使碰撞后的液体微细化。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加湿装置通过设置抵抗壁,使一部分摇晃或液体流动通过碰撞到抵抗壁的突出部而减少,液体被突出部阻挡而存储在吸水部的周围,使吸水部周围的液体的量保持稳定,可以抑制加湿量不稳定和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空气加湿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气加湿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抵抗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抵抗壁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气加湿装置从上方观察的截面图。
【主要元件】
[现有技术]
100-水槽;
200-转轴;
300-吸水管;
400-旋转马达;
500-破碎部;
600-吸水口。
[本实用新型]
1-壳体;
11-第一壁面;
12-第二壁面;
13-第三壁面;
14-进风口;
15-出风口;
2-送风风路;
21-风路壁;
211-风路壁开口;
3-蓄水部;
31-底面;
32-侧壁面;
33-蓄水部开口;
34-凹陷部;
35-排水口;
36-抵抗壁;
361-突出部;
362-间隙部;
37-平板;
371-中空部;
4-吸水部;
41-吸水口;
42-喷水口;
43-筒壁;
44-微细喷水孔;
45-旋转板;
5-旋转部;
51-转轴;
52-旋转马达;
6-碰撞壁;
7-水滴筛出部;
8-给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纵”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加湿装置,如图2所示,空气加湿装置包括:壳体1、送风风路2、蓄水部3、吸水部4、旋转部5、碰撞壁6和水滴筛出部7。
壳体1形成空气加湿装置的外壳,为由六个面包围组成的箱状结构,结合图2所示,其中三个面分别是:第一壁面11、与第一壁面11相对的第二壁面12、连接第一壁面11和第二壁面12的第三壁面13。壳体1包括: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
进风口14为设于壳体1上的开口,用于把壳体1外部的空气吸入到壳体1内部,进风口14设置于壳体1的一个侧面上,结合图2所示,进风口14位于第一壁面11上。
出风口15为设于壳体1上的开口,用于把壳体1内部的空气吹出到壳体1外部,出风口15设置于壳体1的一个侧面上,结合图2所示,出风口15位于第二壁面12上。
送风风路2形成于壳体1内,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送风风路2为空气从进风口14流向出风口15的通路。
蓄水部3、吸水部4、旋转部5和碰撞壁6形成水微细单元,在壳体1内设置于送风风路2中,这样,从进风口14被吸入的空气可以经由送风风路2进入水微细单元,被加湿后再通过出风口15向壳体1外部吹出。
蓄水部3的功能是储存用于加湿空气的液体,蓄水部3包括:位于纵向下部的底面31、从底面31的外缘向上立起的侧壁面32以及在底面31的相对侧、由侧壁面32的上边缘包围形成的蓄水部开口33。
蓄水部3的底面31设有向纵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34,优选地,蓄水部3的底面31从蓄水部3的侧壁面32侧往凹陷部34侧向下方倾斜,凹陷部34的最低的位置设有排水口35。即凹陷部34沿纵向朝远离蓄水部开口33的方向凹陷。这样,加湿动作停止后,蓄水部3的液体可从排水口35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蓄水部3中存储的液体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其他的液体,只要有加湿效果即可。提供液体(例如水)给蓄水部3是通过给水部8(如图5所示)进行的,给水部8连接给水管(图中未示),例如从自来水管道通过给水管直接提供水给蓄水部3。
吸水部4可以通过蓄水部开口33设置于蓄水部3的底面31上方。吸水部4整体呈倒圆台状,其具有通过高速旋转而吸引蓄水部3内的液体的中空空间。蓄水部3中存储一定量的液体时,吸水部4的下部浸在蓄水部3内的液体内,浸在液体的深度设计成从吸水部4的底面开始到纵向高度的三分之一至百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吸水部4浸在液体内的高度为吸水部4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之间,可以根据必要的吸水量进行设计,即可以根据吸水量的多少调节吸水部4浸在液体内的高度。吸水部4包括:吸水口41、喷水口42、筒壁43、微细喷水孔44和旋转板45。
吸水口41设于吸水部4的纵向下部的底面上,其用于将蓄水部3中的液体吸入倒圆台状的中空空间,吸水口41即为吸水部4的内轴侧的圆形开口,其可以位于蓄水部3的凹陷部34内,也就是说,吸水口41与凹陷部34相向。这样,凹陷部34内的液体可以从吸水部4的吸水口41被吸入吸水部4的内周侧,即吸入筒壁43围成的中空空间。
喷水口42为一圆形开口,其设于吸水口41的相对侧,用于供吸水部4的内周侧的液体向吸水部4的外部喷出,即供中空空间的水向吸水部4外部喷出。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设于相对侧,即喷水口42所在的平面与吸水口41所在的平面平行,且喷水口42在向吸水口41方向上的投影与吸水口41至少具有一部分重合,即喷水口42在吸水口41所在平面的投影与吸水口41至少具有一部分重合。优选地,喷水口42的直径大于吸水口41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喷水口42与吸水口41为同心圆,且喷水口42位于吸水口41的上方。
筒壁43为连接吸水口41外周边缘与喷水口42外周边缘的连续壁面,筒壁43即为倒圆台状结构的侧面。
微细喷水孔44为穿过筒壁43而设置于筒壁43上的、供吸水部4内周侧中的液体向吸水部4外周侧喷出的开孔。微细喷水孔44设于筒壁43的上端侧,即设于筒壁43上靠近喷水口42的一侧上。在本实施例中,微细喷水孔44为长方形开口,长方形开口的长边位于筒壁43的圆周方向上,也就是说,微细喷水孔44的长边沿筒壁43的圆周方向延伸,即当筒壁43展开成平面时,所述微细喷水孔44呈长方形。
旋转板45位于筒壁43的上端侧,其数量为多个,旋转板45从吸水部4的筒壁43向外侧突出,多个旋转板45沿水平方向设置。水平方向为平行于第三壁面13的方向,即旋转板45从吸水部4的筒壁43沿水平方向朝远离筒壁43的方向突出。在上下方向相邻的旋转板45之间,在旋转的轴方向上设有一定间隔,部分微细喷水孔44被夹在相邻两个旋转板45之间。即在垂直方向上相邻的旋转板45之间设有一定间隔,且在与间隔对应的筒壁43上,设置有微细喷水孔44。
空气加湿装置运行时,筒壁43旋转,在由此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蓄水部3中的液体从吸水口41被吸至筒壁43的上端侧,并脱离筒壁43沿离心方向从喷水孔42和微细喷水孔44喷出,使水滴飞向碰撞壁6,旋转板45可以防止水滴四处飞溅。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旋转板45与筒壁43一体成型,且与筒壁43同时旋转。由于旋转板45与筒壁43同时旋转,所以其设置成与所述旋转所围绕的旋转轴线同轴的水平圆盘状为优选方式。多块旋转板45的大小可以设置成相同,也可以设置成不同,可以根据必须的破碎程度进行设计。加湿动作停止时,筒壁43与旋转板45停止旋转。
如图2至图4所示,蓄水部3设有抵抗壁36,其功能是抑制蓄水部3的侧壁面32和吸水部4之间的液体的摇晃。抵抗壁36以吸水部4为中心设置成环状。也就是说,抵抗壁36和吸水部4为同心圆,在同一高度下,吸水部4的外周到抵抗壁36之间的距离相等。抵抗壁36包括:从蓄水部3的底面31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361和设于突出部361、且用于液体穿过突出部361的间隙部362。抵抗壁36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各自外径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外径互不相同的抵抗壁36设有两个,两个抵抗壁36以同心圆的形式排布。
间隙部362在突出部361的下端与蓄水部3的底面31靠近的位置,形成环形状,间隙部362用于使吸水部4吸上来的液体通过间隙部362在抵抗壁36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流动。抵抗壁36的内周侧和外周测的液体可被吸水部4吸走。即在突出部361与底面31相接的部位开设多个间隙,形成多个间隙部362。每个间隙部362呈弧形,多个间隙部362整体形成环状。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多个突出部361,在多个突出部361之间设置间隙部362也是可以的。即设置多个断续的突出部361,每个突出部361呈弧形,多个突出部361整体呈环状,突出部361之间形成间隙部362。
再者,从抵抗壁36的纵向上端向吸水部4方向设有与抵抗壁36一体成型的平板37。平板37呈板状,具有在其径方向上的中央处设置的包围吸水部4、且与吸水部4之间设有一定距离的圆形的中空部371。通过中空部371,使平板37与吸水部4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平板37阻碍吸水部4的转动。平板37靠近吸水部4侧的边缘位于凹陷部34的边缘的正上方,即中空部371的边缘位于凹陷部34的边缘的正上方;而且平板37从外径最大的抵抗壁36向吸水部4延设。
旋转部5包括转轴51和旋转马达52。转轴51设置于吸水部4的上方、倒圆台状筒壁43的顶面中心,沿纵向设置而与吸水部4连接。旋转马达52设置于吸水部4的喷水口42的上方,且与喷水口42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与转轴51连接。
在详细介绍碰撞壁6之前先对送风风路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送风风路2由蓄水部3的底面31、侧面壁32、以及在蓄水部3的上方与蓄水部3的侧面壁32连接的风路壁21构成。如图5所示,风路壁21向进风口14侧开口,即形成风路壁开口211,从风路壁开口211向出风口15侧逐渐缩小,截面略成V字形,且一部分与出风口15相向设置。这样,在送风风路2的引导下,空气从进风口14进入壳体1内,流动到风路壁开口211后,由于水微细单元和风路壁21的阻挡,空气从壳体1内的上方往下方流动至碰撞壁6的内部,然后空气从碰撞壁6的下端和蓄水部3的液体面之间上升至风路壁21和第三壁面13之间,再从出风口15吹出。也就是说,风路壁21能够防止空气不经过壳体1内的下方的水微细单元就直接吹出出风口15。
如图2和图5所示,碰撞壁6沿纵向在风路壁21的内侧包围吸水部4而设置,通过与吸水部4放出的液体碰撞而使碰撞后的液体微细化。
水滴筛出部7设置于离心方向上碰撞壁6和蓄水部3之间的空间内。水滴筛出部7位于出风口15的上游侧,即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水滴筛出部7的外周端部与蓄水部3的侧壁面32紧密接触,也就是说,水滴筛出部7的外周端部与侧壁面32之间没有间隙,即水滴筛出部7的外侧壁与蓄水部3的侧壁面32紧密接触,水滴筛出部7的功能是收集一部分微细化后的水滴。水滴筛出部7呈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其上设置有多个空气可以穿过的通孔,例如由多条线状聚丙烯纤维交叉重叠构成。水滴筛出部7由多条线状聚丙烯纤维交叉重叠构成,邻接的纤维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这样空气可以穿过水滴筛出部7。水滴筛出部7设置于送风风路2内,通过使空气穿过水滴筛出部7,使空气中包含的水滴状液体被收集。这样流动至出风口15的空气就只包含气化后的液体了,较大的水滴被筛出,不会随空气一起流出壳体1,避免出风口15周围的壁面或与出风口15相连接的管道的内壁上沾附水滴,从而引致地面潮湿等问题。
以上是对空气加湿装置的构成的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2,对空气加湿装置加湿空气(水的微细化)的过程进行说明。
空气加湿装置运行时,旋转马达52高速旋转,旋转运动通过转轴51传递到吸水部4,使吸水部4旋转。然后给水部8向蓄水部3提供液体。由于吸水部4下部的吸水口41浸在蓄水部3存储的液体中,且吸水部41为倒圆台状的中空结构,所以通过吸水部4高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使蓄水部3的液体可以通过吸水口41进入吸水部4的内周侧。
但是吸水部4旋转时,由于吸水部4吸引液体而使液体表面产生摇晃。这种摇晃会导致吸水部4吸入的液体量不稳定,而导致加湿量的不稳定。不但液体表面的摇晃,由于吸水部4的旋转,如蓄水部3内沿旋转方向的液体的流动,或从蓄水部3的中心(吸水部4)向侧壁面32的液体流动也会导致加湿量的不稳定,并产生噪音。对此,通过设置抵抗壁36,使一部分摇晃或液体流动通过碰撞到抵抗壁36的突出部361而减少,液体被突出部361阻挡而存储在吸水部4的周围,使吸水部4周围的液体的量保持稳定。例如,吸水部4旋转时,在从蓄水部3的侧壁面32往凹陷部34侧向下方倾斜的底面31的引导下,抵抗壁36的内周侧的液体向凹陷部34流动。在从蓄水部3的侧壁面32往凹陷部34侧向下方倾斜的底面31的引导下,抵抗壁36的外周侧的液体通过间隙部362向凹陷部34流动。同时,吸水部4周围的液体受吸水部4旋转的影响而向蓄水部3的侧壁面32侧流动。液体中的一部分穿过间隙部362向抵抗壁36的外周侧流动,一部分则可以在碰撞到突出部361后被反弹而返回吸水部4。这样,通过突出部361阻挡液体可以使存储在吸水部4周围的液体的量保持稳定,从而保持加湿量的稳定和降低噪音。
并且,抵抗壁36和吸水部4设置于同心圆上,所以在相同高度下,吸水部4的外周到抵抗壁36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吸水部4周围的液体从吸水部4离开后可以几乎同时被抵抗壁36反弹到吸水部4周围。从而确保吸水部4周围的液体量大致相等,旋转马达52的负载稳定,转速稳定,从而维持稳定的加湿量。
进一步地,被吸水部4带动的液体摇晃而形成的波浪的波峰较高时,波浪可能会越过抵抗壁36纵向上端流向蓄水部3的侧壁面32。这样碰撞到抵抗壁36后返回吸水部4的液体就会减少。所以通过在抵抗壁36的纵向上端向吸水部4方向设置平板37,抑制波峰升高,压低波峰的高度至平板37下方,阻挡部分液体越过抵抗壁36纵向上端,使更多液体可以在碰撞到抵抗壁36后返回吸水部4周围。增加聚集在吸水部4附近的液体,确保吸水部4周围的液体量。
但是,因为设置了间隙部362所以会产生不能使摇晃或流动的液体碰撞到抵抗壁36的情况,而是直接流动穿过间隙部362。因此,设置两个外径不同的抵抗壁36,且使平板37从外径最大的抵抗壁36开始向吸水部4延设,即使摇晃或流动穿过离吸水部4较近的抵抗壁36也可能可以碰撞到离吸水部4较远的抵抗壁36。也就是说,通过两重的碰撞强化抑制摇晃或流动的效果。平板37与抵抗壁36一体成型可以简化结构,且平板37与抵抗壁36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导致液体穿过该间隙流动。
而且,即使蓄水部3内的液体较少,因为凹陷部34位于蓄水部3的底面31的最低地方。给水部8提供的液体进入蓄水部3后,液体在从侧壁面32往凹陷部34侧向下方倾斜的底面31的引导下流向凹陷部34。这样,液体容易储存在凹陷部34内被吸水部4吸入从而确保稳定的加湿量。而且吸水部4旋转时,液体从吸水部4侧向侧面壁32侧流动,离凹陷部34越远高度逐渐升高,但因为平板37位于吸水部4侧的边缘位于凹陷部34的边缘的正上方,液体从凹陷部34向上流出再往径方向流动的瞬间就被平板37阻挡,在向抵抗壁36流动时高度不会继续升高,从而尽量增加可以被抵抗壁36阻挡而返回吸水部4周围的液体,确保吸水部4周围的液体量。
蓄水部3的液体通过吸水口41进入吸水部4的内周侧后,传递至吸水部4的筒壁43的内周壁面被抽往吸水部4的上部。被抽往吸水部4上部的液体穿过吸水部4的喷水口42和微细喷水孔后到达旋转板45沿离心方向被放出,变成水滴飞散。从旋转板45飞散出来的水滴飞翔至被碰撞壁6包围的空间,与碰撞壁6碰撞而被微细化。通过在吸水部4和风路壁21之间设置碰撞壁6,使从吸水部4放出的液体碰撞到碰撞壁6上。防止液体直接碰撞风路壁21而使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噪音直接通过出风口15向壳体1外部传递。另一方面,从进风口14被吸入的空气一边包含被碰撞壁6破碎(微细化)后的水滴一边向碰撞壁6的外部移动。包含水滴的空气通过水滴筛出部7,水滴被水滴筛出部7收集,只剩下气化后的水留在空气中通过出风口15向空气加湿装置外部吹出,这样,实现加湿空气的功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空气加湿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应注意,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以下描述中,一些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而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应注意,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空气加湿装置,包括:
蓄水部,由底面和从所述底面的外缘向上立起的侧壁面构成,用于储存液体;
吸水部,呈中空状,其下部浸没在所述蓄水部的液体中,用于将所述蓄水部中的液体吸上来;
旋转马达,通过转轴连接所述吸水部,使所述吸水部旋转;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壁面与所述吸水部之间,设有抑制所述液体摇晃的抵抗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晃,指的是所述液体以所述吸水部为中心沿径向的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抗壁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存在可被所述吸水部吸上来的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抗壁包括:从所述底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和设于所述突出部,且用于所述液体穿过所述突出部的间隙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部设置于所述突出部的下端,且与所述底面邻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抗壁以所述吸水部为中心设置成环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抗壁的纵向上端设置有向所述吸水部方向延伸的平板,
所述平板在其径向上的中央处设有包围所述吸水部,且与所述吸水部之间设有一定距离的圆形的中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水部的纵向下部底面上设有用于将所述蓄水部内的液体吸入所述吸水部内的吸水口,
所述蓄水部的纵向下部底面设有与所述吸水口相对且向纵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
所述吸水口位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蓄水部的底面从所述侧壁面往所述凹陷部的方向向下方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的位于所述吸水部侧的边缘位于所述凹陷部的边缘的正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外径互不相同的两个或以上所述抵抗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从外径最大的抵抗壁开始向所述吸水部延设。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板与所述抵抗壁一体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气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有第一壁面、与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二壁面、和连接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的第三壁面的壳体;
设于所述壳体内,使空气从设于所述第一壁面的进风口流向设于所述第二壁面的出风口流动的送风风路;
风路壁,形成所述送风风路,且其一部分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
碰撞壁,在所述风路壁的内侧包围所述吸水部,通过与从所述吸水部放出的液体碰撞而使碰撞后的液体微细化。
CN201922472127.4U 2019-12-31 2019-12-31 空气加湿装置 Active CN211476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2127.4U CN211476198U (zh) 2019-12-31 2019-12-31 空气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72127.4U CN211476198U (zh) 2019-12-31 2019-12-31 空气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6198U true CN211476198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7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72127.4U Active CN211476198U (zh) 2019-12-31 2019-12-31 空气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61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05072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20150090842A (ko) 부유식 가습기
US11175069B2 (en) Air purification-aromatherapy machine
JP2009264641A (ja) 水微粒化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加湿装置
CN114353225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及换气装置、空气净化器、空气调节器
CN211476198U (zh) 空气加湿装置
JP3005135B2 (ja) 液体霧化装置
CN106969456B (zh) 加湿净化装置
JP6906151B2 (ja) 次亜塩素酸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機
JP2012223706A (ja) 回転式霧化方法並びに霧化装置
CN210128415U (zh) 空气净化模块、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KR20180082023A (ko) 회전식 분사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청정기
JP7170195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気装置
CN213514244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1400186U (zh) 空气加湿装置
JP3730075B2 (ja) 負イオン発生装置
CN210043925U (zh) 一种水过滤吸尘器
CN211060308U (zh) 一种空气加湿单元以及设有空气加湿单元的空气加湿机
KR20200044768A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13915703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
CN215001979U (zh) 气体湿度调节装置
CN215372783U (zh) 一种出雾结构及其加湿器
KR101903223B1 (ko) 습식 공기청정기의 공기정화 및 가습 방법
CN217636000U (zh) 一种空气加湿器
JP3097941U (ja) 噴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