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68571U - 前纵梁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纵梁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68571U CN211468571U CN201922288928.5U CN201922288928U CN211468571U CN 211468571 U CN211468571 U CN 211468571U CN 201922288928 U CN201922288928 U CN 201922288928U CN 211468571 U CN211468571 U CN 2114685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threshold
- force
- transfer
- connect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及车辆。前纵梁包括:支撑梁,支撑梁包括安装段和第一门槛连接段、第二门槛连接段;第一传力梁和第二传力梁相对设置,第一传力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段与第一门槛连接段的交界处,第二传力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段与第二门槛连接段的交界处。车辆包括第一门槛和第二门槛、以及车身地板,还包括前纵梁,安装段固定在车身地板上,第一门槛连接段上远离安装段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门槛,第二门槛连接段上远离安装段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门槛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纵梁及车辆,避免了前纵梁占用地板下方的空间,提升电池包的布置容积,增加了车辆的续航里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纵梁及车辆。
背景技术
燃油车中,汽车白车身的前纵梁结构一般包括依次连接的溃缩段、抵抗变形段、以及纵梁延伸段,前纵梁是车身关键的安全碰撞传递装置,前纵梁中的纵梁延伸段一般延伸至地板的下方,以将前纵梁上受到的撞击传递至车身的中后部。
现有技术中,电动车中的电池包作为新的驱动装置取代了燃油车中的发动机,电池包一般安装在地板的下方,电池包的尺寸与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息息相关。发明人在实现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在电动车中沿用燃油车中的前纵梁导致地板下方可用于布置电池包的空间减小,不利于提升电池包的续航里程。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纵梁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前纵梁占用地板下方的空间,提升电池包的布置容积,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纵梁,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安装段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段两端的第一门槛连接段和第二门槛连接段;第一传力梁和第二传力梁,所述第一传力梁和所述第二传力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的交界处,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支撑梁的轴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传力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第二门槛连接段的交界处,所述第二传力梁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支撑梁的轴向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力梁包括第一开口段,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开口段;所述第二传力梁包括第二开口段,所述第二传力梁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开口段,所述第一开口段包括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开口段包括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支撑梁的方向逐渐增加。
可选地,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上朝向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的表面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之间的垂直距离沿远离所述安装段的方向逐渐增加。
可选地,所述前纵梁还包括第一导力梁和第二导力梁,所述第一导力梁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力梁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导力梁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传力梁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导力梁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力梁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贴合在所述第一斜面上并从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与所述安装段的交界处延伸至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第一传力梁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力梁还包括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导力梁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段。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力梁还包括第一中间段,所述第一中间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之间。
可选地,所述支撑梁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传力梁和所述第二传力梁均搭接焊在所述支撑梁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力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溃缩腔,所述第二传力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溃缩腔。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门槛和第二门槛、以及车身地板,还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纵梁,所述安装段固定在所述车身地板上,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门槛,所述第二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门槛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纵梁及车辆,安装段对第一门槛连接段和第二门槛连接段起到横向支撑的作用,同时对第一传力梁和第二传力梁起到纵向限位和受力缓冲的作用,第一传力梁和第二传力梁可以在车辆侧碰过程中缓冲侧面撞击作用,减小车身变形,并通过第一门槛连接段和第二门槛连接段将碰撞作用力传递至两个门槛上,减小整车变形,本申请中的前纵梁整体安装在地板的上方即可将侧碰作用快速传递至车身的门槛,无需延伸至车身的下方传递受力,避免了前纵梁占用地板下方的空间,提升电池包的布置容积,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力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提供的第一传力梁与支撑梁在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力梁安装在第一门槛连接段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力梁安装在第一门槛连接段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纵梁,包括:支撑梁1、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7,支撑梁1包括安装段11和分别位于安装段11两端的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相对设置,第一传力梁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段11与第一门槛连接段12的交界处,以使安装段11与第一门槛连接段12均与第一传力梁2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传力梁2的第二端朝远离支撑梁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第二传力梁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段11与第二门槛连接段13的交界处,以使安装段11与第二门槛连接段13均与第二传力梁3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传力梁3的第二端朝远离支撑梁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纵梁,在组装在车身上时,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分别安装在车身上相对设置的两个门槛上,安装段11对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起到横向支撑的作用,同时对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起到纵向限位和受力缓冲的作用,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沿着车身长度方向延伸,可以在车辆侧碰过程中缓冲侧面撞击作用,减小车身变形,并通过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将碰撞作用力传递至两个门槛上,减小整车变形,本申请中的前纵梁整体安装在地板的上方即可将侧碰作用快速传递至车身的门槛,无需延伸至车身的下方传递受力,避免了前纵梁占用地板下方的空间,提升电池包的布置容积,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可选地,第一传力梁2包括第一开口段21,第一传力梁2的第二端位于第一开口段21;第二传力梁3包括第二开口段31,第二传力梁3的第二端位于第二开口段31,第一开口段21包括第一外表面24,第二开口段31包括第二外表面32,第一外表面24与第二外表面32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支撑梁1的方向逐渐增加。如图1至图2所示,前纵梁组装在车身上后,第一外表面24和第二外表面32分别向车身的两侧偏置延伸,可以在车辆发生侧碰时尽快地接触到侧碰的冲击力,将冲击力和车身形变阻挡在两侧,减小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之间部分的形变量,同时通过增加与侧面碰撞的接触面积,可提高对侧面碰撞的缓冲和吸收效果。可选地,第一开口段21还可以包括与第一外表面24相背设置的第一内表面26,第二开口段31还可以包括与第二外表面32相背设置的第二内表面33,第一内表面26和第二内表面33均可以是平行于车身长度方向的平直面。第一外表面24和第一内表面26之间的夹角可以在7-10°之间,第二外表面32和第二内表面33之间的夹角可以在7-10°之间,以将第一开口段21和第二开口段31在横向的宽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可选地,第一门槛连接段12上朝向第一传力梁2的第二端的表面为第一斜面14,第一斜面14与第一传力梁2的第二端之间的垂直距离沿远离安装段11的方向逐渐增加。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斜面14可在第一传力梁2向第一门槛连接段12传递受力的过程中起到诱导的作用,有利于增加第一传力梁2向第一门槛连接段12传递碰撞作用力的平稳性。第二门槛连接段13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方式,以起到增加第二传力梁3向第二门槛连段13传递碰撞作用力的平稳性。
可选地,前纵梁还包括第一导力梁4和第二导力梁5,第一导力梁4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传力梁2的第一端,第一导力梁4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一门槛连接段12上远离安装段11的一端,第二导力梁5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二传力梁3的第二端,第二导力梁5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二门槛连接段13上远离安装段11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力梁4对第一门槛连接段12起到增加结构强度的同时,也起到诱导侧碰力快速平稳地向第一门槛连接段12传递的作用,第二导力梁5对第二门槛连接段13起到增加结构强度的同时也起到诱导侧碰力快速平稳地向第二门槛连接段13传递的作用,通过门槛的支撑作用,减少车身的形变。
可选地,第一导力梁4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41和第二侧面42,第一侧面41贴合在第一斜面14上并从第一门槛连接段12与安装段11的交界处延伸至第一门槛连接段12上远离安装段11的一端,第一侧面41与第二侧面42之间的距离沿远离第一传力梁2的方向逐渐减小。本实施例的第一侧面41倾斜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地诱导侧碰力快速平稳地向第一门槛连接段12传递,同时可使侧碰力以锐角的形式传递至门槛上,以减少门槛在横向受到的冲击作用,减小形变量。第二导力梁5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导力梁4相同,以减少与第二门槛连接段13相连接的门槛的受到的横向冲击,减少形变量。
可选地,第一传力梁2还包括第一连接段23,第一传力梁2的第二端位于第一连接段23,第一导力梁4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接段2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段23将第一传力梁2、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安装段11相连接,以将第一开口段21的受力有效地传递至安装段11和第一门槛连接段12。
可选地,第一传力梁2还包括第一中间段22,第一中间段22连接在第一开口段21与第一连接段23之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中间段22在第一传力梁2之间起到传递受力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缓冲和吸收部分侧碰冲击,提高前纵梁的抗碰撞效果。
可选地,支撑梁1一体成型,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均搭接焊在支撑梁1上。如图5所示,支撑梁1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一传力梁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搭接片16,第一搭接片16贴合焊接在第一连接段23的侧面上,有利于增加第一传力梁2和支撑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和侧碰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同样地,支撑梁1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二传力梁3的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二搭接片,第二搭接片贴合焊接在第二传力梁3的侧面上,有利于增加第二传力梁3和支撑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和侧碰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传力梁2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溃缩腔25,第二传力梁3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溃缩腔。第一溃缩腔25和第二溃缩腔均可以在受到侧面的碰撞时向内部发生溃缩,减小向车身内部的入侵量,有利于增加侧面时的安全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均可以采用两个C型板沿长度方向相扣接的方式制成,便于成型。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门槛和第二门槛、以及车身地板,还包括以上任意一项的前纵梁,安装段11固定在车身地板上,第一门槛连接段12上远离安装段1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门槛,第二门槛连接段13上远离安装段11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门槛上,第一门槛连接段12沿车身的纵向延伸,第二门槛连接段13沿车身的纵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安装段11对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起到横向支撑的作用,同时对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起到纵向限位和受力缓冲的作用,第一传力梁2和第二传力梁3可以在车辆侧碰过程中缓冲侧面撞击作用,减小车身变形,并通过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将碰撞作用力传递至两个门槛上,减小整车变形,本申请中的前纵梁整体安装在地板的上方即可将侧碰作用快速传递至车身的门槛,无需延伸至车身的下方传递受力,避免了前纵梁占用地板下方的空间,提升电池包的布置容积,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连接在车身上后还可以起到整车的定位及机运功能的作用,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上还均设置有用于安装在地板上的定位段15,以增加第一门槛连接段12和第二门槛连接段13的结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安装段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段两端的第一门槛连接段和第二门槛连接段;
第一传力梁和第二传力梁,所述第一传力梁和所述第二传力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的交界处,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支撑梁的轴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传力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第二门槛连接段的交界处,所述第二传力梁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支撑梁的轴向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梁包括第一开口段,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开口段;所述第二传力梁包括第二开口段,所述第二传力梁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开口段,所述第一开口段包括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开口段包括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支撑梁的方向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上朝向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的表面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之间的垂直距离沿远离所述安装段的方向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还包括第一导力梁和第二导力梁,所述第一导力梁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力梁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导力梁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传力梁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导力梁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二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力梁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贴合在所述第一斜面上并从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与所述安装段的交界处延伸至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第一传力梁的方向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5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梁还包括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传力梁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导力梁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梁还包括第一中间段,所述第一中间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口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传力梁和所述第二传力梁均搭接焊在所述支撑梁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溃缩腔,所述第二传力梁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溃缩腔。
10.一种车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门槛和第二门槛、以及车身地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纵梁,所述安装段固定在所述车身地板上,所述第一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门槛,所述第二门槛连接段上远离所述安装段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门槛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88928.5U CN211468571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前纵梁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88928.5U CN211468571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前纵梁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68571U true CN211468571U (zh) | 2020-09-11 |
Family
ID=72359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88928.5U Active CN211468571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前纵梁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68571U (zh) |
-
2019
- 2019-12-17 CN CN201922288928.5U patent/CN2114685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84720B2 (en) | Impact load reduction structure | |
US8585133B2 (en) |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 |
US5048888A (en) | Subassembly for the front and rear region of a motor vehicle | |
CN112874637B (zh) |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 |
US6354656B1 (en) | Reinforcing structure of sill side portion for vehicles | |
CN110481477B (zh) |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1267956B (zh) | 车身结构 | |
CN114715288A (zh) |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 |
US20210031834A1 (en) | Cross memb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CN211468571U (zh) | 前纵梁及车辆 | |
CN112623029B (zh) | 一种汽车纵梁 | |
CN114954676B (zh) |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 |
CN114132383B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 |
JP4245702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1645620B (zh) | 电池防护梁 | |
CN210310566U (zh) |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 |
CN218616880U (zh) | 一种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 |
CN218703537U (zh) | 提升侧碰性能的前地板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2709673U (zh) | 车辆、车身、前纵梁及其外板 | |
CN219382617U (zh) | 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221293369U (zh) | 车辆结构 | |
WO2024217254A1 (zh) | 车辆 | |
CN209870499U (zh) | 车辆下部结构 | |
CN217778773U (zh) | 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216301230U (zh) | 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