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54166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54166U
CN211454166U CN202020101366.9U CN202020101366U CN211454166U CN 211454166 U CN211454166 U CN 211454166U CN 202020101366 U CN202020101366 U CN 202020101366U CN 211454166 U CN211454166 U CN 2114541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ght
display device
substrat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013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贺玲
刘杰
李鑫
韩波
汤海
秦建伟
桑建
禹璐
孙海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013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541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541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541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板;连接至所述背板的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发射出光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防窥膜;和设置在所述防窥膜远离所述背板一侧的调光片,所述调光片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所述显示装置的可视角度,其中,所述胶框包括第一表面和侧端面,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为所述胶框靠近所述调光片且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相对的表面,所述胶框的侧端面为位于所述胶框靠近所述调光片的一端的侧面,所述胶框还包括位于所述胶框的侧端面与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之间的过渡位置处的倒角部,所述倒角部具有粗糙表面,用于打散入射到所述倒角部上的光线。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携带移动显示装置在公共场所进行阅读、学习或者办公,为有效保护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需要显示装置具有防窥模式,在防窥模式下,显示装置的可视角度较小。同时,在一些情况下,还需要显示装置具有共享模式,在共享模式下,显示装置的可视角度较大,从而允许多人共同观看显示屏上的内容。这样,具有能够在防窥模式与共享模式之间切换功能的显示装置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目前的具有能够在防窥模式与共享模式之间切换功能的显示装置中,存在诸多不良现象,对显示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背板;
连接至所述背板的胶框;
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发射出光线;
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防窥膜;和
设置在所述防窥膜远离所述背板一侧的调光片,所述调光片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所述显示装置的可视角度,
其中,所述胶框包括第一表面和侧端面,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为所述胶框靠近所述调光片且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相对的表面,所述胶框的侧端面为位于所述胶框靠近所述调光片的一端的侧面,所述胶框还包括位于所述胶框的侧端面与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之间的过渡位置处的倒角部,所述倒角部具有粗糙表面,用于打散入射到所述倒角部上的光线。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本体、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本体上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
所述调光片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电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
所述调光片包括靠近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突出;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三电极部分和第四电极部分,所述第三电极部分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三电极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突出。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调光片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二基底一侧的第一导电层;
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靠近所述第一基底一侧的第二导电层;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调光功能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调光功能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调光功能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本体面向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表面上。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背板、所述胶框和所述调光片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光阻挡部件。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调光片包括靠近所述胶框的侧端面,所述光阻挡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遮光部件,所述第一遮光部件包括第一遮光子部件和第二遮光子部件,所述第一遮光子部件覆盖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遮光子部件覆盖所述调光片的侧端面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遮光子部件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延伸,所述第二遮光子部件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延伸。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光阻挡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和所述背板靠近所述调光片的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的第二遮光部件。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遮光部件包括黑色泡棉。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光阻挡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调光片的侧端面上的第三遮光部件。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三遮光部件包括黑色油墨;或者,所述第三遮光部件包括封框胶,所述封框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以封装所述调光功能层。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光阻挡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上的第四遮光部件,所述第四遮光部件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胶框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内。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遮光部件和所述第四遮光部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黑色胶条。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光学膜层,所述多个光学膜层和所述防窥膜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调光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并且所述多个光学膜层和所述防窥膜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调光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防窥膜包括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表面和靠近所述调光片的第二表面,所述防窥膜的第一表面和所述防窥膜的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粗糙表面。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调光片远离所述防窥膜一侧的偏振片,所述偏振片靠近所述调光片的表面为粗糙表面。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调光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调光片靠近所述防窥膜的表面上的抗吸附粒子;以及设置在所述调光片靠近所述偏振片的表面上的抗吸附粒子。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第一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的3~10倍;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第二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的3~10倍。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在
Figure BDA0002369683890000051
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在
Figure BDA0002369683890000052
的范围内。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侧边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侧边重合。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间隔规定的距离。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规定的距离大于等于40毫米。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凹口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凹口部相对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凹入。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导电层还包括凹口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凹口部相对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凹入。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基底包括凹口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凹口部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基底的凹口部互相重合。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基底包括凹口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凹口部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基底的凹口部互相重合。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调光功能层包括凹口部,所述调光功能层的凹口部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
根据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每一个包括面状电极、方格形电极、环形电极或条形电极。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至少能够减轻侧边亮线现象,从而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公开所作的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公开有全面的理解。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侧边亮条现象;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防窥膜的示意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防窥膜的平面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意性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彩虹纹现象的产生原因;
图1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防窥膜与调光片之间的接触表面;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分解图;
图17是根据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沿图15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沿图15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又一些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分解图;以及
图2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结构或区域的尺寸可能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本文中,建立XYZ坐标系,以方便描述各个层、部件、元件或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除非另有说明,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调光片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中,Z方向指垂直于调光片的基底的方向,或者说,Z方向指调光片的各层的堆叠方向;X方向指调光片的各层的长边延伸的方向,Y方向指调光片的各层的短边延伸的方向,即调光片的各层在XY平面内延伸。
在本文中,表述“粗糙表面”表示具有一定的表面粗糙度的表面。通常,表面粗糙度是指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很小(在1mm以下),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应该理解,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除非另有说明,在本文中,表述“粗糙表面”与光滑表面区分开,它指的是表面粗糙度大于0.1μm的表面。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背板101、胶框102、光源103、反射片104、导光板105、包括扩散片106等的光学膜层、防窥膜107、调光片108等部件。通过防窥膜107和调光片108的配合,显示装置100能够在防窥模式和共享模式之间切换。当显示装置100处于防窥模式时,调光片108处于透明态;当显示装置100处于共享模式时,调光片108处于雾态。
然而,在实际的显示过程中,显示装置100容易形成侧边亮线,如图2所示,从而影响显示效果。特别地,当显示装置100处于防窥模式时,调光片108处于透明态,大视角观察到的显示画面应该呈现黑色,但是,由于存在侧边亮线,导致大视角观察到的显示画面包括该侧边亮线,从而影响防窥模式下的显示效果。发明人经研究发现,该侧边亮线主要有两部分来源。一部分来源于防窥膜边缘光线。具体地,参照图1,一部分光线从防窥膜107的边缘(主要是防窥膜107的侧端面)和/或调光片108的边缘(主要是调光片108的侧端面)射出,经过背板101和/或胶框102的反射后,经过胶框102的边缘部射出,形成大角度的亮线,如图中光线L1’所示。另一部分来源于从防窥膜的狭缝出射的光线。具体地,参照图1,一部分光线从防窥膜107的狭缝中射出,经过胶框102的边缘反射后,形成大角度的亮线,如图中光线L2’所示。
为了减轻、甚至消除上述侧边亮线现象,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背板1、胶框2、光源3、反射片4、导光板5、包括扩散片6等的光学膜层、防窥膜7、调光片8、显示面板9等部件。
通过防窥膜7和调光片8的配合,所述显示装置10能够在防窥模式和共享模式之间切换。
如图3所示,从光源3发出的光,经导光板5、反射片4和包括扩散片6等的光学膜层等的作用后,朝向显示面板9所在的方向(图3中朝上的方向)射出。
在本文中,为了描述方便,将光源3、反射片4、导光板5、包括扩散片6等的光学膜层等组成的模组称为背光模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仅以侧入式背光模组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局限于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可以应用于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等的其他类型的背光模组。根据背光模组类型的不同,其包括的部件也会随之改变。应该理解,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发射出光线,用于显示装置显示画面。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光学膜层还可以包括复合增亮膜、扩散片、棱镜片等膜层,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显示装置的实际使用需求设置。
如图3所示,防窥膜7、调光片8和显示面板9依次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即,防窥膜7、调光片8和显示面板9沿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图3中朝上的方向)依次设置。
继续参照图3,防窥膜7可以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它可以允许小视角范围内的光线(例如,视角在±45°以内的光线)通过,不允许大视角范围内的光线(例如,视角超过±45°的光线)通过。
例如,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防窥膜的示意结构图。参照图4,防窥膜7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阻光结构71以及设置在相邻的阻光结构71之间的光透过结构72。例如,光透过结构72可以是间隔设置的阻光结构71之间可以留有的缝隙,即光透过结构72可以是缝隙。可选地,所述缝隙之中可以填充透明材料,例如,可以填充透明胶体,即光透过结构72可以是透明材料部。如图4所示,当小视角范围内的光线(例如,图4中所示的光线L1)射入防窥膜7时,其可以经过光透过结构72射出;当大视角范围内的光线(例如,图4中所示的光线L2)射入防窥膜7时,其被阻光结构71阻挡,无法从防窥膜7射出。
返回参照图3,调光片8可以包括在电场的作用下具有电控光开关特性的调光功能层。例如,在电场作用下,所述调光功能层可以呈透明状态,在没有电场作用下,所述调光功能层可以呈雾态。
例如,调光片8可以包括聚合物分散液晶(英文表达为Polymer Dispersed LiquidCrystal,简称为PDLC)。所谓聚合物分散液晶,指的是液晶以微米量级的小微滴分散在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内。由于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光轴处于自由取向,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当光通过基体时被微滴强烈散射而呈不透明的乳白状态或半透明状态(也称为雾态)。通过给调光片8施加电场,该电场可调节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光轴取向。当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相匹配时,该层可以呈现透明态,即光可以透过该层。因此,聚合物分散液晶层在电场的作用下具有电控光开关特性。
再例如,调光片8可以包括聚合物网络液晶(英文表达为Polymer Network LiquidCrystal,简称为PNLC)。在PNLC中,液晶不是成球形(或椭球形)微滴,而是分布在聚合物三维网络中,形成连续性的通道网。与PDLC类似,PNLC层在电场的作用下也具有电控光开关特性。
又例如,调光片8可以包括聚合物稳定液晶(英文表达为Polymer-StabilizedLiquid Crystal,简称为PSLC)。与PDLC类似,PSLC层在电场的作用下也具有电控光开关特性。
应该理解,调光片8不局限于上述示例,它可以包括在电场的作用下具有电控光开关特性的任何调光功能层。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例如,当调光片8包括PDLC层时,给调光片8施加的电场可以调节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光轴取向。当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相匹配时,PDLC层可以呈现透明态。在该状态下,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射的光线中仅在规定视角范围内(例如±45°以内)的部分光线可以通过防窥膜7,这部分光线可以参见图4中所示的光线L1,然后这部分光线依次通过处于透明态的调光片8、显示面板9,从而使得显示装置10的可视角度限制在所述规定视角范围内,即使得显示装置10处于防窥模式。当停止给调光片8施加电场时,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光轴处于自由取向,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调光片8呈雾态。在该状态下,虽然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射的光线中仅在规定视角范围内(例如±45°以内)的部分光线可以通过防窥膜7,这部分光线可以参见图4中所示的光线L1,但是,这部分光线通过处于雾态的调光片8之后,它们被处于雾态的调光片8扩散呈大视角范围内的光线,从而将显示装置10的可视角度扩大,即使得显示装置10处于共享模式。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光打散部件,该光打散部件可以打散从胶框2的边缘射出的光线。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通过设置这样的光打散部件,可以将从胶框的边缘射出的光线打散,从而可以至少减轻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胶框2包括靠近调光片8的侧端面23,所述光打散部件可以位于所述胶框2的侧端面23与所述胶框2的第一表面21之间的过渡位置处。具体地,所述光打散部件包括位于所述胶框2的侧端面23与所述胶框2的第一表面21之间的过渡位置处的倒角部22,例如,该倒角部22可以为圆倒角部。该倒角部22可以经过喷砂处理,即,在该倒角部22处形成粗糙表面,以打散入射到该倒角处的光线。具体地,从防窥膜7的侧端面、调光片8的侧端面和防窥膜7的光透过结构72中的至少一个中射出的光线的至少一部分会直接入射或经过反射后入射到倒角部22处,入射到倒角部22处的光线经过粗糙表面反射后,会朝向各个方向散射,从而实现打散光线的目的。这样,从防窥膜7的侧端面、调光片8的侧端面和防窥膜7的光透过结构72中的至少一个中射出的光线不会集中朝向一个方向射出,从而可以至少减轻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在本文中,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可以为所述胶框靠近所述调光片且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相对的表面,所述胶框的侧端面为位于所述胶框靠近所述调光片的一端的侧面,所述胶框的边缘可以包括倒角部22以及邻近倒角部22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光阻挡部件,该光阻挡部件被配置为阻挡从所述防窥膜7的侧端面、所述防窥膜7的部分光透过结构和所述调光片8的侧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中射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射出所述显示装置,例如,该光阻挡部件可以阻挡从防窥膜7的侧端面、调光片8的侧端面和防窥膜7的部分光透过结构72中的至少一个中射出的光线的至少一部分经过胶框2的边缘部射出。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通过设置这样的光阻挡部件,可以减轻、甚至消除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如图5所示,所述光阻挡部件可以包括设置在胶框2上的第一遮光部件20A。例如,该第一遮光部件20A可以是黑色胶条。第一遮光部件20A贴附在胶框2的第一表面21上,胶框2的第一表面21是胶框2靠近调光片8的表面(图5中所示的下表面),该第一表面21与调光片8的出光面89(图5中所示的上表面)相对。
可选地,第一遮光部件20A在垂直于调光片8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截面可以具有T字形形状。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遮光部件20A可以包括平行于调光片8的出光面延伸的第一遮光子部件20A1和垂直于调光片8的出光面延伸的第二遮光子部件20A2,即第二遮光子部件20A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遮光子部件20A1。第一遮光子部件20A1贴附于胶框2的下表面上,第二遮光子部件20A2从第一遮光子部件20A1朝向调光片8延伸,例如,第二遮光子部件20A2可以遮挡调光片8靠近胶框2的侧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调光片的出光面表示调光片的主要出光面,即,入射至所述调光片中的光线的大部分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射出,结合参照图5,调光片8的上表面为其出光面。
结合参照图1和图5,所述防窥膜7包括靠近所述胶框2的侧端面73和邻近所述胶框的侧端面设置的光透过结构72,所述调光片8包括靠近所述胶框2的侧端面8S。通过设置第一遮光部件20A,可以阻挡从防窥膜7的边缘(例如侧端面73)、调光片8的边缘(例如侧端面8S)和防窥膜7的邻近其侧端面处的光透过结构72中射出的光线(例如图1中所示的光线L1’、L2’)经过胶框2的边缘射出,从而可以减轻、甚至消除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如图6所示,所述光阻挡部件可以包括设置在胶框2上的第二遮光部件20B。例如,该第二遮光部件20B可以是黑色泡棉。第二遮光部件20B可以设置在胶框2的第一表面21(图6中所示的下表面)上。可替代地或附加地,第二遮光部件20B可以设置在背板1靠近调光片8的侧表面(图6中所示的内侧表面)上。
应该理解,第二遮光部件20B可以起到与第一遮光部件20A类似的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所述光阻挡部件可以包括设置在调光片8上的第三遮光部件20C。例如,该第三遮光部件20C可以是黑色油墨。第三遮光部件20C可以涂覆在调光片8的靠近背板1的侧端面8S(例如参照图5)上。通过设置第三遮光部件20C,可以避免光线从调光片8的侧端面射出,以减少从胶框2的边缘射出的光线的量,从而可以至少减轻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例如,可以通过在调光片8的端面涂覆黑色油墨的工艺,来形成所述第三遮光部件20C。具体地,例如,可以将多片(例如10片)调光片叠合在一起,将其端面放入装有黑色油墨的墨盒中,待端面涂上油墨后再UV光照射固化。通过这样的工艺,既可以解决侧边亮条的问题,又可以避免调光片在长期高温工作环境下出现分层现象。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调光片8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81和第二基底82;设置在第一基底81靠近第二基底82一侧的第一导电层83;设置在第二基底82靠近第一基底81一侧的第二导电层84;以及设置在第一导电层83与第二导电层84之间的调光功能层85。例如,所述调光功能层85可以为PDLC层。
如图8所示,调光片8还可以包括封框胶86,封框胶86也设置在第一导电层83与第二导电层84之间,与所述调光功能层85位于同一层,用于封装所述调光功能层85。并且,封框胶86由阻光材料(例如黑色封框胶)构成,用于阻止光线从调光片8的侧端面射出,以减少从胶框2的边缘射出的光线的量,从而可以至少减轻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工艺形成具有所述封框胶86的调光片8。首先,在第一导电层83与第二导电层84中的一个上辊涂液晶聚合物,直到液晶聚合物层均匀;在第一导电层83与第二导电层84中的另一个上用点胶工艺制作封框胶86。然后,对准并组装两个导电层,并在15°至25°温度环境下使用UV光固化5分钟,以形成具有所述封框胶86的调光片8。
也就是说,所述光阻挡部件可以包括设置在调光片8中的封框胶86,封框胶86与调光功能层85位于同一层且封装所述调光功能层85,用于阻止光线从调光片8的侧端面射出。
如图9所示,所述光阻挡部件可以包括设置在调光片8上的第四遮光部件20D。例如,该第四遮光部件20D可以是黑色胶条。第四遮光部件20D可以贴附在调光片8靠近胶框2的表面(即出光面89,参见图5)上且设置在调光片8的边缘位置处。即第四遮光部件20D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胶框2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内。该第四遮光部件20D不仅可以阻止从防窥膜7的边缘位置处的光透过结构72中射出的光线从胶框2的边缘射出,还可以消除防窥膜与显示面板之间的间隙,减小了光线从该间隙射出的可能性。这样,可以至少减轻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经过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除调光片8的端面发生漏光外,其它膜材(例如防窥膜7、扩散片6、增亮膜等)的端面处均可能发生漏光现象。
例如,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防窥膜的平面示意图。参照图10,防窥膜7具有类似光栅的结构,为了避免防窥膜7与显示面板9之间产生摩尔纹,防窥膜7的阻光结构71和光透过结构72通常会相对于显示面板9旋转一定的角度,例如,对于电脑显示器产品而言,该一定的角度一般为3°-7°。参照图10,在防窥膜7的侧端面处存在多个倾斜延伸的光透过结构72。结果,一部分光线可以从防窥膜7的侧端面处的多个倾斜延伸的光透过结构72中漏出而射入处于透明态的调光片8中,从而加重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1,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背板1、胶框2、光源3、反射片4、导光板5、包括扩散片6等的光学膜层、防窥膜7、调光片8、显示面板9等部件。例如,所述光学膜层可以包括扩散片6、增亮膜62等。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防窥膜7在垂直于出光方向上的尺寸(图11中所示的防窥膜7的宽度)大于调光片8在垂直于出光方向上的尺寸(图11中所示的调光片8的宽度)。换句话说,防窥膜7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调光片8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并且防窥膜7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调光片8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可选地,由于包括扩散片6、增亮膜62等的光学膜层的侧端面处也可能存在漏光,所以,包括扩散片6、增亮膜62等的光学膜层在垂直于出光方向上的尺寸(图11中所示的光学膜层的宽度)大于调光片8在垂直于出光方向上的尺寸(图11中所示的调光片8的宽度)。换句话说,所述光学膜层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调光片8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并且所述光学膜层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调光片8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避免从防窥膜7和所述光学膜层的侧端面处漏出的光线射入处于透明态的调光片8中,从而至少减轻上述侧边亮条现象。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2,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背板1、胶框2、光源3、反射片4、导光板5、包括扩散片6等的光学膜层、防窥膜7、调光片8、显示面板9等部件。显示装置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9靠近调光片8一侧的偏振片91。
参照图12,所述光学膜层、防窥膜7、调光片8和偏振片9沿出光方向依次设置。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由于所述光学膜层、防窥膜7、调光片8和偏振片9中的每一个的表面均为光滑表面,所以所述光学膜层、防窥膜7、调光片8和偏振片9中两个相邻的膜层之间容易产生吸附现象。例如,图13示意性示出了防窥膜7与调光片8之间的吸附现象。如图13所示,由于调光片8的材料相对较软,所以,调光片8与防窥膜7吸附后会产生表面形变,从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不等厚度的空气隙13G。此时,当调光片8处于透明态时,从防窥膜7入射的小角度光线,经调光片8的形变区域后,一部分光线经过调光片8的下表面和防窥膜7的上表面的反射,形成干涉条纹;另一部分光线透过调光片8。例如,如图13所示,光线I正常透射,不产生干涉;光线II产生干涉;光线III正常透射,不产生干涉;光线IV经空气隙13G折射后再透过调光片8,不产生干涉。结果,导致显示装置10在显示时产生彩虹纹现象。应该理解,所述光学膜层(例如增亮膜)与防窥膜7之间以及所述调光片8与偏振片9之间也会产生吸附现象,从而加剧上述彩虹纹现象。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防窥膜7的表面进行雾化处理。例如,防窥膜7靠近所述光学膜层(例如增亮膜)的表面(图12中为下表面)以及防窥膜7靠近调光片8的表面(图12中为上表面)均为经雾化处理的粗糙表面,即,防窥膜7为双面防眩光防窥膜。
图1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防窥膜与调光片之间的接触表面。结合参照图12和图14,通过增加防窥膜7的表面粗糙度(或雾度),可以减轻、甚至消除防窥膜7与调光片8之间以及防窥膜7与所述光学膜层(例如增亮膜)的吸附现象,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可能产生的干涉条纹。这样,可以减轻、设置消除上述彩虹纹现象。
类似地,可以对偏振片91的表面进行雾化处理。例如,偏振片91靠近调光片8的表面(图12中为下表面)为经雾化处理的粗糙表面。由于偏振片91的雾度对防窥效果会产生影响,因此经过多次试验验证,将偏振片91的雾度调整为1%左右的雾度时,可以有效减轻上述彩虹纹现象,同时保证防窥视角满足用户需求(例如可视视角在±45°范围内)。
可选地,为了减轻、甚至消除调光片8与防窥膜7之间以及调光片8与偏振片91之间的吸附现象,可以在调光片8的表面上增加抗吸附粒子。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5,调光片8还包括设置在调光片8靠近防窥膜7的表面上的抗吸附粒子87以及设置在调光片8靠近偏振片91的表面上的抗吸附粒子88。通过设置这样的抗吸附粒子,使得调光片8靠近防窥膜7的表面和调光片8靠近偏振片91的表面均形成为粗糙表面。
例如,所述抗吸附粒子的材料可以包括有机硅、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碳酸钙中的任意一种,当然,所述抗吸附粒子还可以采用相关领域中常见的其它材料构成,本公开实施例不对其作特别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为了清楚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结合图3-图12分别描述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各个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结合图3-图12分别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各个结构可以自由组合,例如,图3中所示的结构可以与图5、图6、图7、图9、图11、图12中所示的结构中的任一个、多个或所有组合,图5中所示的结构可以与图7、图9、图11、图12中所示的结构中的任一个、多个或所有组合。应该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的各种实施例也落入本公开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结构以及调光片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平面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分解图,图17是根据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沿图15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18是根据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沿图15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结合参照图15-图18,调光片8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81和第二基底82;设置在第一基底81靠近第二基底82一侧的第一导电层83;设置在第二基底82靠近第一基底81一侧的第二导电层84;以及设置在第一导电层83与第二导电层84之间的调光功能层85。
如上所述,所述调光功能层85可以为PDLC层、PNLC层或PSLC层。应该理解,调光功能层85不局限于上述示例,它可以是电场的作用下具有电控光开关特性的任何功能层。例如,在电场作用下,所述调光功能层85可以呈透明状态,在没有电场作用下,所述调光功能层85可以呈雾态。
参照图15,调光片8还包括与第一导电层83电连接的第一电极60和与第二导电层84电连接的第二电极80。例如,第一电极60可以是正电极和负电极中的一个,第二电极80可以是正电极和负电极中的另一个。通过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可以将指定的电信号分别施加给第一导电层83和第二导电层84。
结合参照图16和图17,第一电极60可以位于第一导电层83靠近调光功能层85的表面上。例如,第一导电层83靠近调光功能层85的表面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为所述第一电极60。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83的一部分构成第一电极60,应该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第一导电层83上设置单独的导电部,例如,在第一导电层83上沉积诸如金属的导电材料,以构成所述第一电极。
结合参照图1和图2,第一电极60位于第一导电层83的一侧,为了描述方便,将第一导电层83的该侧称为第一导电层83的第一侧。第一导电层83包括第一侧面831,第一侧面831位于第一电极60所在的一侧(即第一侧)。第一导电层83包括相对于第一侧面831突出的突出部832和相对于第一侧面831凹入的凹口部833。突出部832包括第二侧面8321,第二侧面8321相对于第一侧面831朝外突出,即更远离第一导电层83的中心3C。凹口部833包括第四侧面8331,第四侧面8331相对于第一侧面831朝内凹入,即更靠近第一导电层83的中心3C。
第一电极60包括第一电极部分61和第二电极部分62。第一电极部分61和第二电极部分62分别位于第一侧面831的相反侧。例如,第一导电层83的突出部832形成为第一电极部分61,第一导电层83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31的方向(在图1中为X方向)上与突出部832相邻的一部分形成为第二电极部分62。也就是说,第一电极部分61和第二电极部分62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31的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侧面831的两侧。通过这样的设计,第一电极60具有半内嵌式的结构。
如图15-16所示,所述第二侧面8321形成为第一电极部分61的外侧面。并且,第二电极部分62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31的方向上具有第三侧面621。第三侧面621与凹口部833的第四侧面8331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31的方向上平齐。
类似地,结合参照图16和图18,第二电极80可以位于第二导电层84靠近调光功能层85的表面上。例如,第二导电层84靠近调光功能层85的表面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为所述第二电极80。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84的一部分构成第二电极80,应该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第二导电层84上设置单独的导电部,例如,在第二导电层84上沉积诸如金属的导电材料,以构成所述第二电极。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层83的上表面和第二导电层84的下表面上,所以,在平面图中,第二电极80应该是不可见的。但是,在附图的平面图中,为了清楚地示出第二电极80的结构,仍示出了第二电极80,并且以虚线框表示。
结合参照图15和图16,第二电极80位于第二导电层84的一侧,为了描述方便,将第二导电层84的该侧称为第二导电层84的第一侧。第二导电层84包括第一侧面841,第一侧面841位于第二电极80所在的一侧(即第一侧)。第二导电层84包括相对于第一侧面841突出的突出部842和相对于第一侧面841凹入的凹口部843。突出部842包括第二侧面8421,第二侧面8421相对于第一侧面841朝外突出,即更远离第二导电层84的中心4C。凹口部843包括第四侧面8431,第四侧面8431相对于第一侧面841朝内凹入,即更靠近第二导电层84的中心4C。
第二电极80包括第三电极部分81和第四电极部分82。第三电极部分81和第四电极部分82分别位于第一侧面841的相反侧。例如,第二导电层84的突出部842形成为第三电极部分81,第二导电层84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41的方向上与突出部842相邻的一部分形成为第四电极部分82。也就是说,第三电极部分81和第四电极部分82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41的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侧面841的两侧。通过这样的设计,第二电极80具有半内嵌式的结构。
如图15-16所示,所述第二侧面8421形成为第三电极部分81的外侧面。并且,第四电极部分82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41的方向上具有第三侧面821。第三侧面821与凹口部843的第四侧面8431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41的方向上平齐。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分别绑定至例如柔性电路板(简称为FPC)的电路板(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以实现电极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当所述电路板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在上述调光片中产生应力。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设计成半内嵌式的结构,可以减小调光片中产生的应力,增大调光片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绑定力。例如,相对于电极全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外凸式电极结构,在调光片的其它结构、尺寸以及外力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力学仿真试验发现,调光片中产生的应力可以从外凸式电极结构中的216.9MPa减小至半内嵌式电极结构中的170MPa。通过减小调光片中产生的应力,可以避免大应力导致的所述调光片中的各层之间的分离,从而能够确保调光片能够正常工作。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设计成半内嵌式的结构,使得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的内侧面距离显示区域(如图15中的DA所指示)的距离相对较大,从而可以避免大视角观看时出现的漏光现象。
应该理解,在本文中,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可以是调光片8靠近柔性电路板的侧面,例如,它可以用上述第一侧面831或者第一侧面841表示。
例如,第一电极部分61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等于第二电极部分62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即,第一电极60的一半相对于第一侧面831突出,另一半相对于第一侧面831不突出。类似地,第三电极部分81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等于第四电极部分82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即,第二电极80的一半相对于第一侧面841突出,另一半相对于第一侧面841不突出。
再例如,第一电极部分61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电极部分62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例如,第一电极部分61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31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小于等于第二电极部分62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31的方向上的宽度。具体地,如图15所示,第二侧面8321与第一侧面831在X方向上的距离为d1,第一侧面831与第三侧面621在X方向上的距离为d2,第二侧面8321在Y方向上的长度为w1,第三侧面621在Y方向上的长度为w2。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w1=w2,d1<d2。例如,d1与d2的比值可以在2/3~4/5的范围内。在一个示例中,d1=1mm,d2=1.5mm。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一电极部分61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电极部分62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w1<w2,在此情况下,d1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d2,只要实现第一电极部分61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电极部分62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即可。
类似地,第三电极部分81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小于第四电极部分82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例如,第三电极部分81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41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小于等于第四电极部分82在垂直于第一侧面841的方向上的宽度。具体地,如图15所示,第二侧面8421与第一侧面841在X方向上的距离为d3,第一侧面841与第三侧面821在X方向上的距离为d4,第二侧面8421在Y方向上的长度为w3,第三侧面821在Y方向上的长度为w4。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w3=w4,d3<d4;或者w3<w4,d3<d4。例如,d3与d4的比值可以在2/3~4/5的范围内。在一个示例中,d3=1mm,d4=1.5mm。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三电极部分81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小于第四电极部分82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在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w3<w4,在此情况下,d3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d4,只要实现第三电极部分81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小于第四电极部分82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突出的电极部分的面积较小,可以进一步减小调光片中产生的应力,从而进一步增大调光片与柔性电路板之间的绑定力。
参照图15和图16,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可以具有矩形形状,例如,第一电极60的第一电极部分61和第二电极部分62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可以均具有矩形形状。第一电极60的宽度为第二侧面8321与第三侧面621在X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一电极60的宽度等于d1+d2。第一电极60的长度为第二侧面8321在Y方向上的长度w1和第三侧面621在Y方向上的长度w2中的较大者。类似地,第二电极80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可以具有矩形形状,例如,第二电极80的第三电极部分81和第四电极部分82在第二基底82上的正投影可以均具有矩形形状。第二电极80的宽度为第二侧面8421与第三侧面821在X方向上的距离,即第二电极80的宽度等于d3+d4。第二电极80的长度为第二侧面8421在Y方向上的长度w3和第三侧面821在Y方向上的长度w4中的较大者。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中每一个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小于2.5mm。通过将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的宽度设计得较小,有利于实现窄边框的显示装置。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电极的导电面积(例如导电面积可以等于电极的长度乘以宽度)决定电极的表面温度、电阻和电容等的值,随着导电面积增加,电极的表面温度降低,电阻值和电容值也降低。下表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的电极在不同参数设计下的性能表。所以,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60的长度可以设计为它的宽度的3~10倍,类似地,第二电极80的长度可以设计为它的宽度的3~10倍。
表1调光片的电极在不同参数设计下的性能
Figure BDA0002369683890000221
Figure BDA0002369683890000231
通过这样的设计,在满足显示装置的窄边框的要求的同时,可以获得较优的调光片驱动电压,并且使得电极的表面温度、电阻或电容在工作时具有合理值。
返回参照图16,第一基底81与第一导电层83的外轮廓可以相同,即,第一基底81与第一导电层83在Z方向上的投影可以重合。具体地说,第一基底81包括第一侧面811,它还包括相对于第一侧面811突出的突出部812和相对于第一侧面811凹入的凹口部813。突出部812包括第二侧面8121,第二侧面8121相对于第一侧面811朝外突出。凹口部813包括第四侧面8131,第四侧面8131相对于第一侧面811朝内凹入。
类似地,第二基底82与第二导电层84的外轮廓可以相同,即,第二基底82与第二导电层84在Z方向上的投影可以重合。具体地说,第二基底82包括第一侧面821,它还包括相对于第一侧面821突出的突出部822和相对于第一侧面821凹入的凹口部823。突出部822包括第二侧面8221,第二侧面8221相对于第一侧面821朝外突出。凹口部823包括第四侧面8231,第四侧面8231相对于第一侧面821朝内凹入。
调光功能层85包括第一侧面851,它还包括相对于第一侧面851凹入的凹口部853。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基底81的突出部812和第一导电层83的突出部832在Z方向上的投影重合,第二基底82的凹口部823和第二导电层84的凹口部843在Z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更具体地,第二基底82的凹口部823和第二导电层84的凹口部843在Z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一电极60在Z方向上的投影重合,调光功能层85的凹口部853在Z方向上的投影覆盖第一电极60在Z方向上的投影。这样,第二基底82的凹口部823、第二导电层84的凹口部843和调光功能层85的凹口部853暴露出第一导电层83的上表面,从而使得位于第一导电层83的上表面上的第一电极60暴露,便于第一电极60与电路板的电连接。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基底82的突出部822和第二导电层84的突出部842在Z方向上的投影重合,第一基底81的凹口部813和第一导电层83的凹口部833在Z方向上的投影重合。更具体地,第一基底81的凹口部813和第一导电层83的凹口部833在Z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二电极80在Z方向上的投影重合,调光功能层85的凹口部853在Z方向上的投影覆盖第二电极80在Z方向上的投影。这样,第一基底81的凹口部813、第一导电层83的凹口部833和调光功能层85的凹口部853暴露出第二导电层84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从而使得位于第二导电层84的下表面上的第二电极80暴露,便于第一电极8与电路板的电连接。
例如,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较小。在图15-1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基本上等于零,即,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靠近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侧面与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靠近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侧面重合,如图19所示。
在该情况下,可选地,调光功能层85的凹口部853在Z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的组合在Z方向上的投影重合。这样,如图16所示,可以在调光功能层85中形成一个较大的凹口部853,从而有利于简化制造工艺。
例如,第一基底81和第二基底82可以均为透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玻璃基底或者PC(聚碳酸酯)基底。
例如,第一导电层83和第二导电层84的材料为ITO(透明氧化铟锡薄膜)或者PCF(高分子柔性透明导电膜)。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83和第二导电层84中的每一个包括面状的电极,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局限于此,第一导电层83和第二导电层84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方格形电极,以便在HDR显示产品中使用,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度;或者,第一导电层83和第二导电层84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环形电极或条形电极。
进一步参照图15-1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与例如FPC的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方式。在本文中,将调光片、例如FPC的电路板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结构称为调光片组件。
结合参照附图15-18,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调光片组件可以包括上述调光片、柔性电路板40以及位于调光片与柔性电路板40之间的导电连接层。
所述柔性电路板40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本体401、第一接触部402、第二接触部403和第三接触部404。第一接触部402位于柔性电路板本体401的第一表面上,第二接触部403位于柔性电路板本体401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柔性电路板本体401的两个背对设置的表面,例如,所述第一表面为柔性电路板本体401面向第一导电层83的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柔性电路板本体401面向第二导电层84的表面。第一接触部402与第一电极60导电连接,第二接触部403与第二电极80导电连接。第三接触部404例如为金手指部,用于与外部电路(例如集成芯片)导电连接。
结合参照图15、图17和图18,所述导电连接层包括第一导电胶层301和第二导电胶层302,例如,第一导电胶层301和第二导电胶层302可以为各向异性导电膜(英文表达为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简称为ACF)。
例如,柔性电路板40的第一接触部402和第二接触部403可以为设置在柔性电路板本体401上的铜箔引线。在组装过程中,分别对位所述调光片的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与柔性电路板40的第一接触部402和第二接触部403,将ACF物料放入第一电极60与第一接触部402之间以及第二电极80与第二接触部403之间,然后通过热压接的方式进行粘合。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仅简化了调光片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结构,还保证了二者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平面示意图,图21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调光片的分解图。下面将重点描述图20-21所示的实施例相对于图15-19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根据图20-21所示的实施例的调光片及调光片组件的其它结构,可以参照针对图15-19的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20和图21,调光片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81和第二基底82;设置在第一基底81靠近第二基底82一侧的第一导电层83;设置在第二基底82靠近第一基底81一侧的第二导电层84;以及设置在第一导电层83与第二导电层84之间的调光功能层85。调光片8还包括与第一导电层83电连接的第一电极60和与第二导电层84电连接的第二电极80。同样地,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也均具有半内嵌结构。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之间间隔规定的距离,即,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靠近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侧面与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靠近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侧面之间的距离(图20中的距离s)在规定的距离以上。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60与第一接触部402电接触,第二电极80与第二接触部403电接触,在工作时,这2个电接触的位置会聚集一定的热量。通过将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间隔设置,具体地,间隔规定的距离,可以避免2个电极处聚集的热量相互影响(例如相互叠加),从而避免影响电连接性能。
也就是说,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规定的距离的与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处聚集的热量相关。
例如,在例如电脑显示器的显示产品中,所述规定的距离可以为40mm以上。即,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靠近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侧面与第二电极8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靠近第一电极60在第一基底81上的正投影的侧面之间的距离(图20中的距离s)在40mm以上。
在图20-21所示的实施例中,调光片组件可以包括1个柔性电路板40。如图20所示,柔性电路板40的第一接触部402和第二接触部403也间隔所述规定的距离,以方便与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分别对位。
可选地,调光片组件可以包括2个柔性电路板。例如,2个柔性电路板分别为第一柔性电路板和第二柔性电路板。第一柔性电路板可以包括第一接触部402,以与第一电极60电连接。第二柔性电路板可以包括第二接触部403,以与第二电极80电连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通过柔性电路板40给调光片8的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分别供应指定的电信号,以在第一导电层83和第二导电层84之间形成电场。例如,当调光功能层85为PDLC层时,施加的电场可以调节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光轴取向。当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相匹配时,PDLC层可以呈现透明态。在该状态下,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射的光可以透过该调光功能层85。这样,通过防窥膜205与处于透明态的调光功能层85的配合,使得显示装置处于防窥模式。当停止给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分别供应指定的电信号时,第一导电层83和第二导电层84之间未形成电场,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小微滴的光轴处于自由取向,其折射率与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调光功能层85呈雾态。这样,通过防窥膜205与处于雾态的调光功能层85的配合,使得显示装置处于共享模式。
由于该显示装置包括前述的调光片,所以,它可以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调光片的所有特点和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调光片的制造方法,结合参照图16和图22,所示制造方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在步骤S10中,形成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底81、第一导电层83、调光功能层85、第二导电层84和第二基底82。例如,可以在第一基底81上形成第一导电层83,在第二基底82上形成第二导电层84,然后对准并组装第一基底81和第二基底82,并且在第一导电层83与第二导电层84之间形成调光功能层85。
在步骤S20中,通过激光裁切的方式,在第一导电层83上形成突出部832,在第一基底81上形成突出部812,并且在第二基底82上形成凹口部823,在第二导电层84上形成凹口部843,在调光功能层85上形成凹口部853的一部分,以暴露出第一导电层83靠近第二导电层84的表面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第一电极60。
在步骤S30中,通过激光裁切的方式,在第二导电层84上形成突出部842,在第二基底82上形成突出部822,并且在第一基底81上形成凹口部813,在第一导电层83上形成凹口部833,在调光功能层85上形成凹口部853的另一部分,以暴露出第二导电层84靠近第一导电层83的表面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第二电极80。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调光片组件的制造方法,所述调光片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上述调光片的制造方法,并且它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将例如ACF胶的导电胶涂覆在柔性电路板40上,例如,将例如ACF胶的导电胶涂覆在柔性电路板40的第一接触部402和第二接触部403上;以及
将带有导电胶的第一接触部402和第二接触部403分别贴合在第一电极60和第二电极80上,以绑定柔性电路板40与调光片8。
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方法中的一些步骤可以单独执行或组合执行,以及可以并行执行或顺序执行,并不局限于图22所示的具体操作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器、电子书、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
虽然根据本公开总体发明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示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公开总体发明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Claims (3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背板;
连接至所述背板的胶框;
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发射出光线;
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防窥膜;和
设置在所述防窥膜远离所述背板一侧的调光片,所述调光片被配置为能够调节所述显示装置的可视角度,
其中,所述胶框包括第一表面和侧端面,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为所述胶框靠近所述调光片且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相对的表面,所述胶框的侧端面为位于所述胶框靠近所述调光片的一端的侧面,所述胶框还包括位于所述胶框的侧端面与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之间的过渡位置处的倒角部,所述倒角部具有粗糙表面,用于打散入射到所述倒角部上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本体、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本体上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
所述调光片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电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
所述调光片包括靠近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电极包括第一电极部分和第二电极部分,所述第二电极部分与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电极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突出;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三电极部分和第四电极部分,所述第三电极部分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三电极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调光片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二基底一侧的第一导电层;
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靠近所述第一基底一侧的第二导电层;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调光功能层,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靠近所述调光功能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调光功能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本体面向所述第二导电层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背板、所述胶框和所述调光片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光阻挡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调光片包括靠近所述胶框的侧端面,所述光阻挡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遮光部件,所述第一遮光部件包括第一遮光子部件和第二遮光子部件,所述第一遮光子部件覆盖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遮光子部件覆盖所述调光片的侧端面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遮光子部件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延伸,所述第二遮光子部件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阻挡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胶框的第一表面和所述背板靠近所述调光片的侧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的第二遮光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遮光部件包括黑色泡棉。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阻挡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调光片的侧端面上的第三遮光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遮光部件包括黑色油墨;或者,
所述第三遮光部件包括封框胶,所述封框胶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以封装所述调光功能层。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阻挡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调光片的出光面上的第四遮光部件,所述第四遮光部件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胶框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件和所述第四遮光部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黑色胶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光学膜层,所述多个光学膜层和所述防窥膜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调光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并且所述多个光学膜层和所述防窥膜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调光片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防窥膜包括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表面和靠近所述调光片的第二表面,所述防窥膜的第一表面和所述防窥膜的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粗糙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调光片远离所述防窥膜一侧的偏振片,所述偏振片靠近所述调光片的表面为粗糙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调光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调光片靠近所述防窥膜的表面上的抗吸附粒子;以及设置在所述调光片靠近所述偏振片的表面上的抗吸附粒子。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和/或,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第一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的3~10倍;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在平行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第二电极在垂直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的3~10倍。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二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在
Figure DEST_PATH_FDA0002589818390000051
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第三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四电极部分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的比值在
Figure DEST_PATH_FDA0002589818390000052
的范围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侧边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的侧边重合。
23.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间隔规定的距离。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规定的距离大于等于40毫米。
25.根据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还包括凹口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凹口部相对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凹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还包括凹口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凹口部相对于所述调光片的第一侧面凹入。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基底包括凹口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凹口部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基底的凹口部互相重合。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基底包括凹口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凹口部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基底的凹口部互相重合。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调光功能层包括凹口部,所述调光功能层的凹口部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
3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每一个包括面状电极、方格形电极、环形电极或条形电极。
CN202020101366.9U 2020-01-16 2020-01-16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4541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1366.9U CN211454166U (zh) 2020-01-16 2020-01-16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1366.9U CN211454166U (zh) 2020-01-16 2020-01-16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54166U true CN211454166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305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01366.9U Active CN211454166U (zh) 2020-01-16 2020-01-1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5416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7477A (zh) * 2021-01-21 2021-05-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43619A1 (zh) * 2020-01-16 2021-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3619A1 (zh) * 2020-01-16 2021-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1977287B2 (en) 2020-01-16 2024-05-07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2817477A (zh) * 2021-01-21 2021-05-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2817477B (zh) * 2021-01-21 2024-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26928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061935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US10598920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assembly, display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211454166U (zh) 显示装置
CN113126353B (zh) 隐私保护膜和包括该隐私保护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1208666B (zh) 显示装置
JP3480260B2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272046B1 (ko) 기능성 패널을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8118469B2 (en) Surface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11983837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TWI542926B (zh) 顯示面板單元及顯示裝置
US2022020633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9037722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80313997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781769B (zh) 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13126339A (zh) 显示装置
KR20170080253A (ko) 기능성 패널을 구비한 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1650686B2 (en) Unitarily white light-transmitting device and touch display
CN109634469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JP2004280432A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60056720A (ko) 기능성 패널을 구비한 표시소자
CN212160286U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880331A (zh) 一种液晶显示屏显示结构
KR10167242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164640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