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60286U -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60286U
CN212160286U CN202021185169.6U CN202021185169U CN212160286U CN 212160286 U CN212160286 U CN 212160286U CN 202021185169 U CN202021185169 U CN 202021185169U CN 212160286 U CN212160286 U CN 2121602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substrate
light
guide strip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851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依丹
贾南方
王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8516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602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602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602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该透明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二基板具有边缘延伸部,第二基板的边缘延伸部与第一基板的第一入光面位于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第一基板在第二基板的面对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正投影与边缘延伸部不重叠;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以及第一导光条,第一导光条位于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一入光面之间,第一导光条具有第一导光条表面和第二导光条表面以及位于第一导光条表面和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的第一导光条坡面,第一导光条坡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上述结构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幅值和均一性。

Description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包括该透明显示面板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透明显示是一种需求很广的技术,可以用于车载显示、窗户显示、家居显示、穿戴显示等方面等既需要显示图像,又需要看到屏幕后方景物的应用。透明显示可以借助于成聚合物与液晶的复合膜层形式的液晶层(例如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PSLC)或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来实现。当该透明显示屏需要显示时,液晶层的显示区域会施加电压,使液晶发生偏转,散射出光,实现显示功能。当该屏幕不需要显示时,液晶层两侧不施加电压。这种面板通常包括两块基板和夹在两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具有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显示面、面向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面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二基板具有边缘延伸部,所述第二基板的边缘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入光面位于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基板在第二基板的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边缘延伸部不重叠,其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设有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一侧;第二光源组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相反的另一侧;以及第一导光条,所述第一导光条位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和所述第一入光面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条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导光条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导光条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和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的第一导光条坡面,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导光条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固定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条的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配合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和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为倾斜角度相同的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的光源固定部,所述光源固定部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光源组件的凹槽,所述凹槽朝向第一导光条的第二导光条表面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光条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具有朝向第二基板的第三导光条表面,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的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的出射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入光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入光面上设置有玻璃覆晶封装和薄膜覆晶封装,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入光面上的玻璃覆晶封装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封框胶,所述封框胶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且处于液晶层的外周,用于密封液晶层,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与所述封框胶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和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在垂直于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第一基板的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液晶层在垂直于第一基板的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布置成面向所述第一导光条的第二导光条表面且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大于7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大于84.5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面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第四入光面,所述第四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位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与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设置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其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导光条,所述第二导光条位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的朝向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条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的第四导光条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的第五导光条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和第五导光条表面之间的第二导光条坡面,所述第二导光条坡面与第五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液晶层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和所述第四入光面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液晶层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和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第二导光条、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具有相同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中的每个光源组件包括:承载板;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包括在承载板的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上排布的多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芯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与第一导光条的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具有0.5至2毫米的间隙,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与第二导光条的第五导光条表面之间具有0.5至2毫米的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液晶层和第一基板之间;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液晶层和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取向层,位于所述液晶层的朝向第一电极层的一侧;以及第二取向层,位于所述液晶层的朝向第二电极层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配置成控制所述液晶层在光透射状态和至少一个光散射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光条坡面与第五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大于84.5度。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背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导光板具有背离所述液晶层的第一导光板表面、面向所述液晶层的第二导光板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和所述第二导光板表面之间的第五入光面;第一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设有所述第五入光面的一侧;以及第一导光条,所述第一导光条位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和所述第五入光面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条具有朝向所述第五入光面的第一导光条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五入光面的第二导光条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和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的第一导光条坡面,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折射率匹配层,所述折射率匹配层布置在所述导光板的面朝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上,所述折射率匹配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以及第一基板的折射率和第二基板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导光条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条的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配合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和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为倾斜角度相同的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的光源固定部,所述光源固定部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光源组件的凹槽,所述凹槽朝向第一导光条的第二导光条表面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具有边缘延伸部,所述第二基板的边缘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位于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基板在第二基板的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边缘延伸部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背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所述导光板、折射率匹配层、第一基板和液晶层的厚度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的背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所述导光板、折射率匹配层和第二基板的厚度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位于相反侧的第三导光条表面,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光条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的面积。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根据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
借助于上述结构,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幅值和均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文本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要说明,应当知道,以下描述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文本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文本的限制,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图1中所示的透明显示面板的侧视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图4中所示的透明显示面板的侧视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显示侧的平面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中的光源组件的平面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以及
图10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1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2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3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以及
图14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5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6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以及
图17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下文对于实施例的描述旨在对本公开的总体构思进行解释和说明,而不应当理解为是对本公开的限制。在说明书和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构件。为了清晰起见,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附图中可能省略了一些公知部件和结构。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顶”或“底”等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当诸如层、膜、区域或衬底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透明显示面板100。如图1和图2所示,该透明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30。所述第一基板10具有背离所述第二基板20的第一显示面11、面向所述第二基板20的第一表面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和所述第一表面12之间的第一入光面13。
透明显示面板与常规的液晶显示器上所使用的液晶显示面板是不同的。常规的液晶显示面板是利用电极对液晶层施加电压以改变液晶层对于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的影响,并通过位于液晶层的出光侧的检偏器(通常由偏振片形成)来检测出射的偏振光的状态(偏振方向不同的偏振光对应于检偏器的不同的透射率),从而实现图像显示的。因此,在常规的液晶显示器中,液晶层两侧的偏振片(一个是起偏器,一个是检偏器)是必不可少的部件。
而根据本公开的透明显示面板100采用了侧入式光源的形式。如图2所示,在透明显示面板10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光源组件(例如包括第一光源组件41和第二光源组件42),第一基板(例如是与阵列基板相对设置的覆盖基板)10和第二基板(例如阵列基板)20合起来可以看成类似于一个光导,从光源组件发出的光在进入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以后可以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基板20的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0的表面(以下可称为第二表面21)之间被来回反射。为了提高光学效率,可以使进入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的大部分光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基板20的第二表面21处的入射角度大于全反射临界角以实现全反射。液晶层30在电压的作用下可以产生透射状态和至少一种散射状态。在透射状态下,液晶层30可以允许光透射通过,于是,光在经过液晶层30之后仍然可以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基板20的第二表面21之间往复地全反射。而在散射状态下,液晶层30可以对光产生散射作用,从而改变光的行进方向,这样,在光经过处于这样的状态的液晶层30之后,相当数量的光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基板20的第二表面21处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从而可以从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射出。液晶层30例如可以包括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中所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示出了两个光源组件,但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透明显示面板100也可以只具有一个光源组件,例如第一光源组件4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11是用于显示图像的主显示面,然而,从第二基板20的第二表面21也可以观察到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晶层30可以为聚合物与液晶的复合膜层的形式,例如由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PSLC)或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材料制成。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材料是少量聚合物形成网络以稳定液晶取向的一种光电复合材料。由于液晶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的排列取向不同而引起折射率变化,在未施加电场时,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材料呈现透明态(即光透射状态),而在施加适当电场后,由于聚合物网络与液晶间的锚定作用,将限制部分液晶在电场中的重新取向,使液晶分子杂乱排列,表现出不同的折射率,对入射光进行散射(即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材料处于光散射状态)。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材料的上述特性,可以用于上述液晶层30来显示图像。
作为示例,基于聚合物网络稳定液晶材料的液晶组件可以通过在液晶盒中灌入普通的液晶分子和可聚合的液晶单体之后,通过紫外光照射形成聚合物网络。受到聚合物网络的影响,液晶响应速度例如可达到1毫秒左右。
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材料是液晶以微滴(例如微米量级)形式分散在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内所形成的;具体地,PDLC制成的呈聚合膜层形式的液晶层30例如是通过其中液晶分子以光轴取向杂乱排列的微滴形式而分散在容纳于液晶层中的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内而制备的。并且,由于在未施加电场时,由液晶分子构成的微滴的各自光轴处于自由取向或随机取向,则液晶分子的折射率与聚合物基体的折射率不匹配,导致当入射到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内的光通过其聚合物基体时被分散于聚合物基体内的微滴沿着各个方向散射,因而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对于入射到其中的光呈不透明的状态或半透明状态(即光散射状态)。而在已对所述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液晶微滴的光轴取向可被调节成沿着所施加电场取向,则当液晶分子的折射率与聚合物基体的折射率相匹配时,导致当入射到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内的光通过其聚合物基体时透射通过其中(而非被分散于聚合物基体内的微滴散射),因而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对于入射到其中的光呈现透明态(即光透射状态)。在移除电场之后,液晶微滴又恢复最初的将入射到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内的光向各个方向散射的状态(此种情况下,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恢复到处于光散射状态)。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的上述特性,可以被利用以通过改变其上的电压来控制透过PDLC膜层的光强。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透明显示面板100从第一显示面11观察的平面图。在图中示出了多个像素单元50。如前所述,通过分别给液晶层30与各个像素单元50对应的各个局部施加不同的电压,可以使得液晶层30与各个像素单元50对应的各个局部处于不同的散射或透射状态,从而可以实现图像显示。作为示例,各个像素单元50可以被黑矩阵60分隔开。黑矩阵6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0的面向液晶层30的一侧上,用于提高所显示的图像的对比度。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透明显示面板100也可以不设置黑矩阵60。
需要注意的是,在透明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长度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二基板20在平行于第一显示面11且垂直于光源组件的方向(例如在图2中的y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基板10在该方向上的长度。具体的,所述第二基板20具有边缘延伸部22,所述边缘延伸部22在远离透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AA的方向上延伸超出所述第一入光面13。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基板20的边缘延伸部22与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入光面13位于透明显示面板100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基板10在第二基板20的面对所述第一基板10的表面29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边缘延伸部22不重叠。而所述第一光源组件41可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的设有所述第一入光面13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将第一光源组件41放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下方,则从第一光源组件41发出的光会有相当大的部分不能进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光能利用率会很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100中还设置有第一导光条61。所述第一导光条61位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41和所述第一入光面13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条61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入光面13的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和背离所述第一入光面13的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和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的第一导光条坡面613。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θ小于或等于90度。也就是说,第一导光条41的横截面为梯形。梯形的底边朝向第一光源组件41,用于接收从第一光源组件41发出的光,梯形的顶边朝向第一基板10的第一入光面13,用于将光引导到第一基板10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和第二导光条表面612并不需要绝对平行,可以根据第一入光面13和第一光源组件41的形状来设置。
如上所述形状的第一导光条61可以获得良好的光耦合效率。从第一导光条表面611进入第一导光条41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第一导光条坡面613反射向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θ大于70度。表1中列出了在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θ为不同角度时显示面板的中心亮度及整体亮度均一性的示例性数值,还列出了在没有设置导光条的情况下显示面板的中心亮度及整体亮度均一性的示例性数值用于对比。在表1中列出的中心亮度为归一化数值,该数值越大,表示显示面板的中心亮度越高。类似地,在表1中列出的亮度均一性的数值也为归一化数值,该数值越大,表示显示面板的整体亮度均一性越好。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在第一光源组件41与第一基板10之间不设置第一导光条61时,由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在y方向上的长度的差异,所以从第一光源组件41发出的光中的相当大的比例将无法耦合到第一基板10中,从而使得光学效率较低。相应地,显示面板的中心亮度和亮度均一性都比较差。而在设置第一导光条61之后,第一导光条61能够增加第一光源组件41发出的光到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的耦合量,从而提高光学耦合效率。于是,显示面板的中心亮度和整体亮度的均一性都可以获得增加。
表1
Figure BDA0002553443530000111
另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θ从70度逐渐增加时,光学耦合效率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当θ达到84.5度时,显示面板的中心亮度与无导光条的情形相比增大了约3.5倍,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与无导光条的情形相比也大幅增加。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θ大于84.5度。θ角的增大有利于提高从第一光源组件41发出的光在第一导光条坡面613处产生全反射的几率,从而使更多的光能够被朝向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全反射,以提高光学耦合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光条表面61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的面积。也就是说第一导光条61的面向第一光源组件41的光接收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一导光条61的面向第一基板10的光输出表面的面积。这一方面可以使第一导光条61的设计匹配于第一光源组件41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x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基板10的厚度的情形。作为示例,第一光源组件41(例如灯条)在图2中所示的x方向上的宽度在1.0mm至3.0mm之间,而第一基板10的厚度例如在0.3mm至0.7mm之间,如大约0.5mm。另一方面,第二导光条表面612的面积大于第一导光条表面611的面积有助于提高光学耦合效率,使第一导光条61可以将更多的光引导到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条61还可具有朝向第二基板20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所述第二基板20可具有面向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614的第二入光面23。所述第二入光面23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614的出射光。第一导光条61分别设置有面对第一基板10的第一入光面13的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和面对第二基板20的第二入光面23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可以使第一导光条61将来自于第一光源组件41的光高效地耦合到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可以与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入光面13相接触,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所述第二基板20的第二入光面23相接触。这可以进一步促进光从第一导光条61至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的光耦合。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导光条表面611与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入光面13之间可设置有第一粘接层14,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所述第二基板20的第二入光面23之间可设置有第二粘接层24。也就是说,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一导光条表面611与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入光面13之间是通过第一粘接层14粘接在一起,而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第二基板20的第二入光面23之间是通过第二粘接层24粘接在一起。作为示例,第一粘接层14和第二粘接层24可由至少部分透明的光学胶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基板20为阵列基板而第一基板10为覆盖基板时,第二入光面23为第二基板20的边缘延伸部22的靠近第一基板10的表面。边缘延伸部22为非显示区,在第二入光面23上可以设置有一些电路装置如驱动电路、引线等。这些电路装置可以设置在例如玻璃覆晶(COG)封装或薄膜覆晶(COF)封装中。在第二入光面23上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COG封装及COF封装(比如两个COG封装和两个COF封装),例如COG封装可以用于设置驱动电路器件,而COF封装可以用于设置排线等。
作为示例,如图11所示,在第二入光面23上设置有COG封装231和COF封装232,COF封装232例如可以用于连接外部的印刷电路板(PCB)233。COG封装231直接贴合在第二入光面23上。COF封装232的一端贴合在第二入光面23的边缘处,另一端与印刷电路板233绑定。从图11上可以看出,COG封装231的厚度大于COF封装232的厚度。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COG封装231的背离所述第二入光面23的一侧接触,而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第二入光面23和COF封装232之间留有间隙。例如,COG封装231的厚度例如为约100微米,COF封装232的厚度约为50微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透明显示面板中还可以设置有封框胶90,所述封框胶90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且处于液晶层30的外周,用于密封液晶层30。在实际中,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可以与所述封框胶90之间设置有间隙,从而便于第一导光条61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和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基板20和第一基板10在垂直于第一入光面13的方向(如图2和图3中的y方向)上的长度差。或者说,第二导光条表面612可以与第二基板20的靠近第一光源组件41的边缘大致平齐或者可以比第二基板20的靠近第一光源组件41的边缘更靠近第一入光面13。图10示出了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和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基板20和第一基板10在垂直于第一入光面13的方向上的长度差的情形。在此情况下,第二导光条表面612相对于第二基板20的边缘25朝向第一基板10缩进。相应地,如果第二导光条表面612比第二基板20的靠近第一光源组件41的边缘25更靠近第一入光面13,第一光源组件41也可以设置成比第二基板20的该边缘25更靠近第一入光面13。这有利于减小第一导光条61和第一光源组件41所占据的空间。作为示例,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长度差可以为5mm至15mm,例如1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板10和液晶层30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如图2和图3中的x方向)上的厚度和。这可以避免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如图2和图3中的x方向)上超出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从而防止了由于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延伸超出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而导致的漏光。作为示例,第一导光条表面611靠近第一导光条坡面613的边沿可以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平齐(参见图2)或者第一导光条表面611靠近第一导光条坡面613的边沿可以相对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朝向液晶层30回缩(参见图9)。这都可以使得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一导光条表面611的出射光能够基本上完全进入第一基板1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组件4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如图2中所示的x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光条表面612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上的宽度。这便于使第二导光条表面612布置成完全覆盖第一光源组件41,这样,从第一光源组件41发出的绝大部分光都能够被第二导光条表面612接收到,从而提高光学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透明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固定框70,所述固定框70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条61的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613配合的定位面71和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光源组件41的光源固定部72。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面71为坡度与第一导光条坡面613的坡度相匹配的坡面(例如定位面71的坡度与第一导光条坡面613的坡度相同),固定框70通过定位面71与第一导光条坡面613的配合来保持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一导光条表面611与第一基板10的第一入光面13的接触和保持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第二基板20的第二入光面23上的结构(例如COG封装231)的接触。光源固定部72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光源组件41的凹槽,可以用于保持第一光源组件41相对于第一导光条61的正确位置。所述凹槽朝向第一导光条61的第二导光条表面612布置。固定框70可以从第二基板20背离第一导光条61的一侧和第一基板10背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将第一导光条61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保持在一起。这种方案可以避免在第一导光条61和第一基板10以及第一导光条61和第二基板20之间使用粘合剂粘接在一起,简化制作工艺。此外,由于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第二基板10之间以及第一导光条表面611与第一基板10之间无需粘合剂,因此,光从第一导光条61至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的光学耦合效率可以提高。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光源组件41面朝第一导光条61的表面与第一导光条61的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例如可以在0.5mm至2mm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框70可以利用上述机械配合来保持第一导光条61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相对位置关系。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固定框70的定位面71也可以与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一导光条坡面613通过粘合剂粘合在一起。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透明显示面板100仅在一侧设置有导光条(即第一导光条61)的情形。然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除去第一导光条61之外,还可以在透明显示面板100的另一侧的第二光源组件42(在图4和图5中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上方)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设置有第二导光条62。第一基板10还可以包括第三入光面15,所述第三入光面15设置于第一基板10的与所述第一入光面13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20还包括第四入光面26,所述第四入光面26与所述第三入光面15位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100’的同一侧,即透明显示面板的第二光源组件42所在的一侧。作为示例,所述第二导光条62位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42的朝向所述第三入光面15和第四入光面26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三入光面15和第四入光面26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组件42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条62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入光面15和第四入光面26的第四导光条表面621和背离所述第三入光面15和第四入光面26的第五导光条表面622以及位于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621和第五导光条表面622之间的第二导光条坡面623,所述第二导光条坡面623与第五导光条表面622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
上述设有第二导光条62的方案,例如可以用于第二光源组件42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例如图5中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较大(超出了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和液晶层30的厚度和)的情形。可以理解,当第二光源组件42的宽度较大时,第二光源组件42上可以设置更多的发光元件(例如LED芯片)而具有更高的光强。第二导光条62可以将第二光源组件42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上延伸超出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的部分上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也引导到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中去,从而增强透明显示面板的亮度,提高显示效果。来自于第二光源组件42并经过第二导光条62引导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光也可以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基板20的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二表面21之间被来回反射(期望为全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62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例如图5中的x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和液晶层3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例如图5中的x方向)上的厚度和。这可以利于使第四导光条表面621布置成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上不超出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基板20的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二表面21。作为示例,类似地,第四导光条表面621还可以布置成在第二导光条62的长度方向上不超出第一基板10的边界和第二基板20的边界之外。这样易于使第二导光条62中出射的光尽可能多地被引导到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从而提高光学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621可以与所述第三入光面15和所述第四入光面26相接触。这有利于第四导光条表面621与所述第三入光面15和所述第四入光面26保持稳定的相对关系和提高光从第二导光条62进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光耦合效率。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四导光条表面621也可以通过至少部分透明的粘合层与第三入光面15和第四入光面26粘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源组件42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如图4和图5中的x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和液晶层30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上的厚度和。这意味着在采用第二导光条62之后,可以采用尺寸更大的第二光源组件42。另外,所述第二光源组件42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上的宽度还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导光条表面622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上的宽度。这可以使第二光源组件42面向第二导光条62的表面能够完全被第五导光条表面622所覆盖,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第二光源组件42所发出的光的能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源组件41可以与第一导光条61的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具有0.5至2毫米的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源组件42与第二导光条62的第五导光条表面622之间可以具有0.5至2毫米的间隙。这可以避免第一导光条61挤压第一光源组件41和第二导光条62挤压第二光源组件4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61、第二导光条62、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具有相同的折射率,例如均为玻璃或树脂等透光材料制成。这有利于避免光在从第一导光条61或第二导光条62进入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时产生不期望的折射。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所述第一导光条61、第二导光条62、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中任意两者也可以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图8中示出了第一光源组件41的示例性结构。该第一光源组件41可以包括承载板411以及设置在承载板411上的多个发光元件412。该发光元件412可以设置在承载板411的面向第一基板10的一侧以面对第一导光条61的第二导光条表面612。多个发光元件412可以以阵列方式布设在承载板411上。作为示例,第一导光条61在第一光源组件41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所述多个发光元件412,以使这些发光元件412发出的光能够更好地被第一导光条61所接收,从而提高光学耦合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可以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作为示例,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可以具有同一种颜色,也可以具有多种颜色,例如,第一光源组件41可以包括多组发光元件,每组发光元件可以包括红色发光二极管芯片421、绿色发光二极管芯片422和蓝色发光二极管芯片423。所述多组发光元件可以分别对应于显示面板上的各个像素单元50。这可以用于实现彩色显示。至于第二光源组件4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光源组件41相类似,仅是尺寸可以有所不同。因此,对于第二光源组件42的具体结构示例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所述透明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电极层81、第二电极层82。所述第一电极层8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例如图6中的x方向)上位于所述液晶层30和第一基板10之间。所述第二电极层82可以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11的方向上位于所述液晶层3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如前所述,液晶层30可以具有光透射状态和至少一个光散射状态。第一电极层81和第二电极层82可以配置成控制液晶层30在所述光透射状态和至少一个光散射状态之间切换。在透明显示面板100上可以设置多个像素单元50,第一电极层81和第二电极层82可以分别对于液晶层30中与各个像素单元50对应的部分进行电压控制,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作为示例,透明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取向层83和第二取向层84。第一取向层83位于所述液晶层30的朝向第一电极层81的一侧,第二取向层84位于所述液晶层30的朝向第二电极层82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81和第二电极层82可以为透明电极层。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上还可以设置一些透明的膜层结构。例如,如图6所示,第二基板20的面向液晶层30的一侧上可以依次设置有第一绝缘层(例如平坦化层)85、第二绝缘层(例如蚀刻阻挡层)86和第三绝缘层(栅极绝缘层)87等膜层,第一基板10的面向液晶层30的一侧上还可以设置有第四绝缘层(例如保护层)88。这些膜层都是允许光线穿过的,因此,在进入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的光线在第一基板10的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基板20的第二表面21之间往复反射时可以轻易地穿过这些透明膜层。在图6中还示出了示例性的像素单元50,相邻的像素单元50之间可以由黑矩阵60分隔开。黑矩阵60可以用于对第二基板20上的一些非透光结构(例如金属线89等),以增加显示图像的对比度。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黑矩阵60并不是必需的结构。
与第一导光条61类似,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条62的所述第二导光条坡面623与第五导光条表面622之间形成的内角θ’可以大于70度,例如大于84.5度。关于对于第二导光条62的所述第二导光条坡面623与第五导光条表面622之间形成的内角θ’的分析,可参见前述对于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θ的描述。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100”。该透明显示面板100”也包括: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30。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该透明显示面板100”中还包括导光板900。该导光板900位于第一基板10的背离所述液晶层30的一侧。导光板900可以用于提高光强的均一性。具体地,从导光板900输入的光可以通过在导光板900中的反射而具有更好的均匀性。由于导光板900的设计要求及整个面板的重量和厚度的考虑,导光板900的厚度一般较薄,比如在1mm以下,如约0.5mm。而光源组件(例如第一光源组件41)的宽度可能会超出导光板900的厚度,例如等于或大于1mm。而且,如果要提高光源的发光亮度,则需要增加发光元件(如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数量,这样光源组件的会更宽。因此,为了实现光源组件与导光板的光线耦合,提高出光效率,亦可采用上述第一导光条61的结构来作为光源组件与导光板900之间的耦合部件。上述导光板900包括但不限于普通导光板、前置型导光板等可实现光传导和光取出的导光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900具有背离所述液晶层30的第一导光板表面91、面向所述液晶层30的第二导光板表面9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91和所述第二导光板表面92之间的第五入光面93。如图12所示,第一光源组件41可位于所述导光板900的设有所述第五入光面93的一侧。在该透明显示面板100”中设有第一导光条61,所述第一导光条61位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41和所述第五入光面93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条61具有朝向所述第五入光面93的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和背离所述第五入光面93的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和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的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与前述实施例类似,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θ”小于或等于90度。期望地,该内角大于70度,例如大于84.5度。
借助于该第一导光条61,可以将尺寸较大的第一光源组件41发出的光高效地耦合到导光板900中,这允许第一光源组件41上设置更多的发光元件。这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幅值和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明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折射率匹配层94,所述折射率匹配层94布置在所述导光板900的面朝所述液晶层30一侧的表面上。例如,当导光板900位于第一基板10的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时,折射率匹配层94位于所述导光板900和第一基板10之间;而当导光板900位于第二基板20的背离液晶层30的一侧时,折射率匹配层94位于所述导光板900和第二基板20之间。所述折射率匹配层94的折射率低于所述导光板900的折射率以及第一基板10的折射率和第二基板20的折射率。这是为了保证光从导光板900射向折射率匹配层94时,在导光板900和折射率匹配层94的界面处可以满足全反射条件。同样,在光从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射向折射率匹配层94时,在第一基板10和折射率匹配层94的界面处或第二基板20和折射率匹配层94的界面处可以满足全反射条件。作为示例,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和导光板900可以由同一材料制成(例如玻璃等)。
与之前的实施例类似,所述第二基板20可具有边缘延伸部22,所述第二基板20的边缘延伸部22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41位于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基板10在第二基板20的面对所述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边缘延伸部22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透明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导光条61的固定框70’,所述固定框70’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条61的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613配合的定位面71’,所述定位面71’和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为倾斜角度相同的斜面。固定框70’通过定位面71’与第一导光条坡面613的配合来保持第一导光条61的第一导光条表面611与导光板900的第五入光面93的接触。在如图14所示的示例中,由于第一导光条61和第二基板20的边缘延伸部22之间存在有明显的间隙,所以,固定框70’还可以包括延伸到第一导光条61和第二基板20的边缘延伸部22之间的延伸部73’,用于提高第一导光条61的稳定性。所述固定框70’还可以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光源组件41的光源固定部72’。光源固定部72’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光源组件41的凹槽,可以用于保持第一光源组件41相对于第一导光条61的正确位置。所述凹槽朝向第一导光条61的第二导光条表面612布置。固定框70’可以从第二基板20背离第一导光条61的一侧和导光条90背离第二基板20的一侧将第一导光条61与导光条90、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保持在一起。这种方案可以避免在第一导光条61和第一基板10以及第一导光条61和第二基板20之间使用粘合剂粘接在一起,简化制作工艺。在如图14所示的示例中,固定框70’是由两部分安装而成的,图中第三导光条表面614左侧的部分为第一部分,图中第三导光条表面614右侧的部分为第二部分。这是为了方便固定框70’的安装。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固定框70’也可以是一体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导光板900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的背离所述液晶层30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91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导光板900的厚度,例如,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91的方向上的厚度等于所述导光板900、折射率匹配层94、第一基板10和液晶层30的厚度和(如图16所示)。当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91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导光板900的厚度时,从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发出的光可以一部分进入导光板900后在导光板900的第一导光板表面91和第二导光板表面92之间来回反射,从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发出的光的另一部分可以进入第一基板10,从而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往复反射。这两部分光均可以用于实现面板的图像显示。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导光板900位于所述第二基板20的背离所述液晶层30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91的方向上的厚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导光板900的厚度,例如,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91的方向上的厚度等于所述导光板900、折射率匹配层94和第二基板20的厚度和(如图17所示)。当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91的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导光板900的厚度时,从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发出的光可以一部分进入导光板900后在导光板900的第一导光板表面91和第二导光板表面92之间来回反射,从第一导光条表面611发出的光的另一部分可以进入第二基板20,从而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往复反射。这两部分光均可以用于实现面板的图像显示。
第一导光条表面611的宽度越宽,第一导光条61与导光板900(或导光板900与第一基板10的组合或导光板900与第二基板20的组合)之间的耦合面积也越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光条表面612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611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光条61还可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613位于相反侧的第三导光条表面614,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β小于或等于90度。在图12至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β等于90度,而在图15所示的示例中,第三导光条表面614与第二导光条表面612之间形成的内角β小于90度。该内角β亦可以设置成大于70度,例如大于84.5度。该内角β与上述内角θ”的取值和优化类似,可参见上述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900的第一导光板表面91或第二导光板表面92上还可以设置一些散射点结构(例如具有棱镜或半圆等外形),这些散射点结构可以将导光板900中往复反射的光引导到第一基板10或第二基板20中。
虽然图12至图15的实施例中仅仅示出了设置有一个导光条的示例,但是应当理解,当导光板900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光源组件时,也可以在每个光源组件与导光板900之间均设置这样的导光条。
在图12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光源组件41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光源组件41可以具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具体细节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100、100’、100”。该电子装置可以为具有透明显示功能的任何装置,例如包括广告牌、视窗、数码相框等等。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一种限制。附图中的尺寸比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的说明了本公开的原理及构造,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在不偏离本公开的总体构思的情况下,对本公开所作的任何改变和改进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如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具有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显示面、面向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面和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二基板具有边缘延伸部,所述第二基板的边缘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入光面位于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基板在第二基板的面对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边缘延伸部不重叠,
其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设有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一侧;
第二光源组件,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相反的另一侧;以及
第一导光条,所述第一导光条位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和所述第一入光面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条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导光条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导光条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和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的第一导光条坡面,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导光条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固定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光条的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配合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和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为倾斜角度相同的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光源组件的光源固定部,所述光源固定部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光源组件的凹槽,所述凹槽朝向第一导光条的第二导光条表面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条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具有朝向第二基板的第三导光条表面,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的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二入光面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的出射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入光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入光面上设置有玻璃覆晶封装和薄膜覆晶封装,所述第三导光条表面与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二入光面上的玻璃覆晶封装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框胶,所述封框胶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且处于液晶层的外周,用于密封液晶层,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与所述封框胶之间设置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和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基板和第一基板在垂直于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第一基板的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液晶层在垂直于第一基板的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和。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布置成面向所述第一导光条的第二导光条表面且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大于84.5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第三入光面,所述第三入光面设置于第一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入光面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第四入光面,所述第四入光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位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且
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与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设置于所述透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透明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导光条,所述第二导光条位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的朝向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朝向所述第二光源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条具有朝向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的第四导光条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三入光面和第四入光面的第五导光条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和第五导光条表面之间的第二导光条坡面,所述第二导光条坡面与第五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液晶层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光条表面与所述第三入光面和所述第四入光面相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组件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液晶层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和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五导光条表面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条、第二导光条、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具有相同的折射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中的每个光源组件包括:
承载板;
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芯片包括在承载板的面向第一基板的一侧上排布的多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芯片。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与第一导光条的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具有0.5至2毫米的间隙,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与第二导光条的第五导光条表面之间具有0.5至2毫米的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液晶层和第一基板之间;
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显示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液晶层和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取向层,位于所述液晶层的朝向第一电极层的一侧;以及
第二取向层,位于所述液晶层的朝向第二电极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配置成控制所述液晶层在光透射状态和至少一个光散射状态之间切换。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光条坡面与第五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大于84.5度。
21.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背离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导光板具有背离所述液晶层的第一导光板表面、面向所述液晶层的第二导光板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表面和所述第二导光板表面之间的第五入光面;
第一光源组件,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设有所述第五入光面的一侧;以及
第一导光条,所述第一导光条位于所述第一光源组件和所述第五入光面之间,所述第一导光条具有朝向所述第五入光面的第一导光条表面和背离所述第五入光面的第二导光条表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条表面和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的第一导光条坡面,所述第一导光条坡面与第二导光条表面之间形成的内角小于或等于90度。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折射率匹配层,所述折射率匹配层布置在所述导光板的面朝所述液晶层一侧的表面上,所述折射率匹配层的折射率低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以及第一基板的折射率和第二基板的折射率。
2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透明显示面板。
CN202021185169.6U 2020-06-23 2020-06-23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2121602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85169.6U CN212160286U (zh) 2020-06-23 2020-06-23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85169.6U CN212160286U (zh) 2020-06-23 2020-06-23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60286U true CN212160286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01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85169.6U Active CN212160286U (zh) 2020-06-23 2020-06-23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602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8843A1 (zh) * 2020-06-23 2021-12-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8843A1 (zh) * 2020-06-23 2021-12-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US11947148B2 (en) 2020-06-23 2024-04-0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3193B (zh) 电光装置、照明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221477B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屏、终端
US20150301266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98742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683378A (zh) 一种彩膜基板、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屏
US847726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1965864B (zh) 调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CN115311954B (zh) 显示装置
KR2012006849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1309343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208666A (zh) 显示装置
JP2010056030A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照明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US911032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23160643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199577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212160286U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2956044A (zh) 显示装置
CN114355658A (zh) 混接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US20060109395A1 (en) Area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212800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3835252A (zh) 透明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JP2007094253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4077093B (zh) 侧入式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6104310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12892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