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33046U - 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33046U
CN211433046U CN201921552857.9U CN201921552857U CN211433046U CN 211433046 U CN211433046 U CN 211433046U CN 201921552857 U CN201921552857 U CN 201921552857U CN 211433046 U CN211433046 U CN 211433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nickel
titanium
section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528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智伟
王禹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5285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33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33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33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该推送缆包括第一段镍钛缆及与第一段镍钛缆连接的第二段镍钛缆,第一段镍钛缆由至少一根第一镍钛丝缠绕而成,第二段镍钛缆由至少一根第二镍钛丝缠绕而成,且第一段镍钛缆和第二段镍钛缆的长度之比为1:1~1:15,当第一段镍钛缆由一根第一镍钛丝缠绕而成,且第二段镍钛缆由多根第二镍钛丝缠绕而成时,第一镍钛丝的丝径小于或等于第二镍钛丝的丝径;当第一镍钛丝和第二镍钛丝的数量相等时,第一镍钛丝的丝径小于第二镍钛丝的丝径。该推送缆一端的柔顺性较好、且整体抗弯刚度满足推送要求。

Description

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式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介入式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经导管介入微创治疗成为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卵圆孔未闭(PFO)等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
经导管介入微创治疗采用输送系统将介入式医疗器械输送至人体病变部位。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为例,在进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借助推送钢缆将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推送到预期位置。推送钢缆的一端与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连接,另一端与输送系统的手柄连接,推送钢缆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推送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现有的推送钢缆一般为不锈钢弹簧管,如304不锈钢管、316L不锈钢管等。现有的不锈钢弹簧管具有较大硬度及抗弯刚度。因人体内血管路径及病变部位复杂性,对于弯曲度较大的血管或需要弯曲才能到达的部位,如心脏室间隔缺损部位,要求输送系统在输送过程中可以承受较大弯曲。因此,要求输送系统所使用的鞘管在头部能弯曲成一定角度以便通过弯曲的血管或对准缺损位置,但由于现有的推送钢缆具有较大硬度及抗弯刚度的特性使得这一弯曲格外困难。尤其对于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使用的输送系统,因为其鞘管头部的弯曲程度更大,使用现有的不锈钢弹簧管的操作将会非常具有挑战性,使得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实施较为困难。
对于可吸收封堵器而言,使用具有较大硬度及抗弯刚度的不锈钢弹簧管进行推送更为困难。这是因为,当不锈钢弹簧管的弯曲程度较大时,对封堵器产生的作用力也较大,而可吸收封堵器通常由较软、且弹性较差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可吸收封堵器的两个封堵盘对缺损部位组织的夹持力较小,弯曲程度较大的不锈钢弹簧管容易把可吸收封堵器从缺损部位中拽出来,这会显著增加操作的难度。
因此,需要对推送钢缆的头部进行软化处理,以提高植入手术的顺利性和成功性,尤其是针对可吸收封堵器的植入手术。
现有的针对不锈钢弹簧管推送钢缆的软化方法为机加工的方式。将这种不锈钢弹簧管的与介入式医疗器械连接的一端的外表面进行轴对称的均匀研磨,获得外径相对较小的研磨区域。因为抗弯刚度EI由材料属性E(弹性模量)以及结构属性I(截面惯性矩)共同决定。随着不锈钢弹簧管推送钢缆被研磨,其端部的截面惯性矩I变小,相应地抗弯刚度也变小。经此加工过后的不锈钢弹簧管具有前段较柔软而容易变形,后段较硬能提供较大的推送力的特点。这种软化的方法目前广泛用于金属缠绕类弹簧管,但由于是机加工,研磨过程中的外力容易导致编织结构散脱开来,且加工过程耗费工时,由于加工误差也容易导致产品性能不一致甚至性能不良。此外,这种方法达到的软化效果也不理想,在研磨加工过后,弹簧管依然具有很大弹性,只是抗弯刚度较小。尤其对于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使用的输送系统,因为其输送系统头部的弯曲程度更大,对于不锈钢弹簧管头部柔软程度的要求也更高。机械研磨加工方式很难满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一端的柔顺性较好、且整体抗弯刚度满足推送要求的推送缆。
一种推送缆,包括第一段镍钛缆及与所述第一段镍钛缆连接的第二段镍钛缆,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由至少一根第一镍钛丝缠绕而成,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由至少一根第二镍钛丝缠绕而成,且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长度之比为1:1~1:15,
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由一根第一镍钛丝缠绕而成,且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由多根第二镍钛丝缠绕而成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
当所述第一镍钛丝和所述第二镍钛丝的数量相等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小于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镍钛丝与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之比为1:1~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空心缆;或者,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实心缆;或者,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中的一个为空心缆,另一个为实心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空心缆时,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为0.8~2.0毫米,且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
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实心缆时,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为0.3~1.2毫米,且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空心缆时,且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由一根第一镍钛丝缠绕而成,且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由多根第二镍钛丝缠绕而成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为0.1~0.4毫米,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为0.1~0.4毫米;
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空心缆时,且所述第一镍钛丝和所述第二镍钛丝的数量相等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为0.05~0.3毫米,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为0.1~0.4毫米;
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实心缆时,且所述第一镍钛丝和所述第二镍钛丝的数量相等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为0.05~0.3毫米,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为0.1~0.4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送缆还包括弹性膜,所述弹性膜至少包覆所述第一段镍钛缆与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连接部位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膜的厚度为0.01~0.4毫米。
一种封堵器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器和封堵器,所述输送器包括操作手柄和上述推送缆,所述推送缆的一端与所述操作手柄连接,另一段与所述封堵器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堵器为可吸收封堵器。
上述推送缆,包括第一段镍钛缆及与第一段镍钛缆连接的第二段镍钛缆,通过控制第一镍钛丝与第二镍钛丝的丝径及数量关系,使得第一段镍钛缆较第二段镍钛缆柔软,柔顺性较好;并且,第一段镍钛缆和第二段镍钛缆的长度之比为1:1~1:15,能够保证该镍钛输送缆的整体抗弯刚度,以满足推送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封堵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图1所示的封堵器输送系统的第一段镍钛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为图1所示的封堵器输送系统的第二段镍钛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采用“远端”、“近端”作为方位词,该方位词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惯用术语,其中“远端”表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
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的封堵器输送系统10,包括输送器100和封堵器200。
输送器100包括操作手柄110和推送缆120。推送缆120的一端与操作手柄110连接,另一端与封堵器200可拆卸连接。操作者或术者操作手柄110,以实现封堵器200的推送和释放。
在一实施方式中,推送缆120的一端伸入操作手柄110中,直接与操作手柄110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输送器100还包括连接管130,连接管130的一端与操作手柄110连接,另一端与推送缆120连接。连接管130为不锈钢管、镍钛管等。设置连接管130,一方面,方便连接操作手柄110和推送缆120,另一方面,连接管130的硬度较推送缆120高,有利于推送。
推送缆120包括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第一段镍钛缆121的近端与第二段镍钛缆122的远端连接。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掌握的连接方式连接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胶粘、卡扣连接、嵌套结构连接等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的长度之比为1:1~1:15。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镍钛缆121的长度为10~15厘米,第二段镍钛缆122的长度为15~150厘米。
第一段镍钛缆121由至少一根第一镍钛丝1211缠绕而成。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镍钛缆121由一根第一镍钛丝1211缠绕而成。一根第一镍钛丝1211螺旋缠绕,形成中空的第一段镍钛缆121。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镍钛缆121为由多根第一镍钛丝1211缠绕而成空心缆或实心缆。
第二段镍钛缆122由至少一根第二镍钛丝1221缠绕而成。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段镍钛缆122由多根第二镍钛丝1221缠绕而成。多根第二镍钛丝1221螺旋缠绕,形成中空的或实心的第二段镍钛缆12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段镍钛缆122由一根第二镍钛丝1221缠绕而成。一根第二镍钛丝1221螺旋缠绕,形成中空的第二段镍钛缆122。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段镍钛缆121由一根第一镍钛丝1211缠绕而成,且第二段镍钛缆122由多根第二镍钛丝1221缠绕而成时,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小于或等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使得第一段镍钛缆121较第二段镍钛缆122柔软。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镍钛丝1211和第二镍钛丝1221的数量相等时,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小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亦即是说: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段镍钛缆121由一根第一镍钛丝1211缠绕而成,且第二段镍钛缆122由一根第二镍钛丝1221缠绕而成时,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小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使得第一段镍钛缆121较第二段镍钛缆122柔软。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段镍钛缆121由多根第一镍钛丝1211缠绕而成,且第二段镍钛缆122由相同数量的多根第二镍钛丝1221缠绕而成时,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小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使得第一段镍钛缆121较第二段镍钛缆122柔软。
上述推送缆120,包括第一段镍钛缆121及与第一段镍钛缆121连接的第二段镍钛缆122,通过控制第一镍钛丝1211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及数量关系,使得第一段镍钛缆121较第二段镍钛缆122柔软,柔顺性较好;并且,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的长度之比为1:1~1:15,能够保证该镍钛输送缆的整体抗弯刚度,以满足推送要求。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镍钛丝1211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之比为1:1~1:5,使得推送缆120的推送性能较好,且第一段镍钛缆121较为柔软。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满足上述第一镍钛丝1211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及数量关系的前提下,第一段镍钛缆121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段镍钛缆122的外接圆的直径,如此,亦能使得推送缆120的推送性能较好。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镍钛缆121的外接圆的直径与第二段镍钛缆122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以满足第一段镍钛缆121较软,容易变形,且第二段镍钛缆122较硬能够提供较大的推送力的要求。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空心缆。
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实心缆。
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中的一个为空心缆,另一个为实心缆。
在满足上述第一镍钛丝1211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及数量关系的前提下,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为空心缆或实心缆,均能达到推送缆120一端的柔顺性较好、且整体抗弯刚度满足推送要求的技术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空心缆时,第一段镍钛缆121的外接圆的直径为0.8~2.0毫米,且第一段镍钛缆121的外接圆的直径与第二段镍钛缆122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空心缆时,且第一段镍钛缆121由一根第一镍钛丝1211缠绕而成,且第二段镍钛缆122由多根第二镍钛丝1221缠绕而成时,第一镍钛丝1211和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为0.1~0.4毫米。在0.1~0.4毫米范围内,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小于或等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
当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空心缆时,且第一镍钛丝1211和第二镍钛丝1221的数量相等时,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为0.05~0.3毫米,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为0.1~0.4毫米。可以理解,在0.05~0.3毫米和0.1~0.4毫米范围内,应满足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小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实心缆时,第一段镍钛缆121的外接圆的直径为0.3~1.2毫米,且第一段镍钛缆121的外接圆的直径与第二段镍钛缆122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
当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实心缆时,当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空心缆时,且第一镍钛丝1211和第二镍钛丝1221的数量相等时,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为0.05~0.3毫米,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为0.1~0.4毫米。可以理解,在0.05~0.3毫米和0.1~0.4毫米范围内,应满足第一镍钛丝1211的丝径小于第二镍钛丝1221的丝径。
无论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为空心缆或均为实心缆,按上述参数设置的第一段镍钛缆121和第二段镍钛缆122,均使推送缆120具有良好的推送性能,利于封堵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一实施方式中,推送缆120还包括弹性膜(图未示),弹性膜至少包覆第一段镍钛缆121与第二段镍钛缆122的连接部位的表面。设置弹性膜,使得第一段镍钛缆121与第二段镍钛缆122的连接部位较为光滑,避免划伤组织。弹性膜采用生物相容性好、机械强度高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在一实施方式中,弹性膜的材料为硅橡胶或聚氨酯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膜可以仅包覆第一段镍钛缆121与第二段镍钛缆122的连接部位,也可以包覆整个推送缆120。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弹性膜完全包覆第一段镍钛缆121及第一段镍钛缆121及第一镍钛缆121与第二镍钛缆122的连接部位。
请再次回到图1,第一段镍钛缆121的远端与封堵器200连接。请一并参阅图6,在手术过程中,至少部分第一段镍钛缆121进入心脏300中,弹性膜完全包覆第一段镍钛缆121,有利于避免心脏组织损伤。弹性膜包覆整个推送缆120,有利于避免在整个输送过程中的组织损伤,如血管组织损伤和心脏组织损伤。
在一实施方式中,弹性膜的厚度为0.01~0.4毫米。弹性膜的厚度设置在该范围内,一方面,避免推送缆120的径向尺寸过大而影响输送,另一方面,使弹性膜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避免组织损伤。
封堵器200与第一段镍钛缆121的远端可拆卸连接。在一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1,推送缆120还包括锁套123,锁套123与第一段镍钛缆121的远端相连,通过锁套123实现封堵器200与推送缆120可拆卸连接。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锁套123和封堵器200的远端中的一个设置有外螺纹,另一个设置有内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实现可拆卸连接。
封堵器200为可吸收封堵器或非可吸收封堵器。
使用上述封堵器输送系统10治疗心脏缺损时,为了能够将封堵器200更好地推送到缺损位置,一方面要求推送缆120拥有足够抗弯刚度以提供足够推送力;另一方面,因为推送缆120可能会承受较大的弯曲,又需要推送缆120拥有柔软的头部。因此,要求推送缆120在满足其推送性能,扭转性不变的情况下,能保证推送缆120的前端部分能尽量柔软以适应路径形状的变化。推送缆120的第一段镍钛缆121的较第二段镍钛缆122柔软,并且,第一段镍钛缆和第二段镍钛缆的长度之比为1:1~1:15,能够保证该镍钛输送缆120的整体抗弯刚度,具有足够的推送力,以满足推送要求,降低了手术操作的难度。
并且,即便封堵器200为可吸收封堵器,柔软的第一段镍钛缆121亦能避免传统的弯曲程度较大的不锈钢弹簧管容易把可吸收封堵器从缺损部位中拽出来的现象,提高了手术的顺利性和成功性。
采用传统的推送钢缆即不锈钢弹簧管进行输送封堵器时,由于不锈钢材料的弹性模量较大,约为200GPa左右,使得不锈钢弹簧管的弹性较大。当将心脏室间隔封堵器输送至心脏300的缺损部位并释放后,解除推送钢缆(不锈钢弹簧管)与心脏室间隔封堵器的连接,由于不锈钢弹簧管的弹性,不锈钢弹簧管可能会弹到心脏300的其他部位,可能会造成其他部位的损伤,或者不锈钢弹簧管会弹到心脏室间隔封堵器上,造成心脏室间隔封堵器受损,例如刮破心脏室间隔封堵器的阻流膜,从而影响封堵效果。上述推送缆120的弹性模量较小,且第一段镍钛缆121较为柔软,能够避免对组织造成损伤,同时避免对封堵器自身造成损伤而影响封堵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推送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段镍钛缆及与所述第一段镍钛缆连接的第二段镍钛缆,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由至少一根第一镍钛丝缠绕而成,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由至少一根第二镍钛丝缠绕而成,且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长度之比为1:1~1:15,
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由一根第一镍钛丝缠绕而成,且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由多根第二镍钛丝缠绕而成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
当所述第一镍钛丝和所述第二镍钛丝的数量相等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小于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送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镍钛丝与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之比为1: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送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送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空心缆;或者,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实心缆;或者,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中的一个为空心缆,另一个为实心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推送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空心缆时,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为0.8~2.0毫米,且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
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实心缆时,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为0.3~1.2毫米,且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外接圆的直径之比为1:1~1: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推送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空心缆时,且所述第一段镍钛缆由一根第一镍钛丝缠绕而成,且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由多根第二镍钛丝缠绕而成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为0.1~0.4毫米,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为0.1~0.4毫米;
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空心缆时,且所述第一镍钛丝和所述第二镍钛丝的数量相等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为0.05~0.3毫米,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为0.1~0.4毫米;
当所述第一段镍钛缆和所述第二段镍钛缆均为实心缆时,且所述第一镍钛丝和所述第二镍钛丝的数量相等时,所述第一镍钛丝的丝径为0.05~0.3毫米,所述第二镍钛丝的丝径为0.1~0.4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送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缆还包括弹性膜,所述弹性膜至少包覆所述第一段镍钛缆与所述第二段镍钛缆的连接部位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推送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膜的厚度为0.01~0.4毫米。
9.一种封堵器输送系统,包括输送器和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器包括操作手柄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推送缆,所述推送缆的一端与所述操作手柄连接,另一段与所述封堵器可拆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堵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器为可吸收封堵器。
CN201921552857.9U 2019-09-18 2019-09-18 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Active CN211433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52857.9U CN211433046U (zh) 2019-09-18 2019-09-18 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52857.9U CN211433046U (zh) 2019-09-18 2019-09-18 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33046U true CN211433046U (zh) 2020-09-08

Family

ID=72311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52857.9U Active CN211433046U (zh) 2019-09-18 2019-09-18 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330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42961A1 (en) Percutaneous catheter directed intravascular occlusion device
JP5449201B2 (ja) 目標部位を処置する医療デバイス及び関連の方法
EP2617366B1 (en) Asymmetrical medical devices for treating a target site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8372113B2 (en) Curved arm intracardiac occluder
EP3037043B1 (en) Implant and medical implant
US20030045901A1 (en) Flexible delivery system
JP2015501691A (ja) 医療閉塞デバイス
US20090264920A1 (en) Catheter-based septal occlusion device and adhesive delivery system
CN112971901B (zh) 输送鞘管和医疗器械
WO2022252878A1 (zh) 一种带有鱼骨刺形锚定结构的植入器械及其输送系统
CN114711871A (zh) Pet阻流膜的表面化学改性方法、表面化学改性的pet阻流膜和左心耳封堵器
CN113143348A (zh) 一种含有可控释放机构的支架系统
CN111134755B (zh) 支撑件和医疗器械
CN113827285A (zh) 组织缺损的闭合器械
CN211433046U (zh) 推送缆及封堵器输送系统
CN211583280U (zh) 包覆型封堵器
CN101966092B (zh) 医用封堵装置
CN112971872B (zh) 推送缆及推送系统
CN113827284B (zh) 一种组织缺损的闭合器械
CN215688105U (zh) 一种含有可控释放机构的支架系统
CN211583279U (zh) 封闭效果更好的封堵器
CN211355676U (zh) 一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CN110680415A (zh) 包覆型封堵器
CN215306328U (zh) 一种泡沫状基质记忆合金框架结构支气管封堵器系统
CN211934177U (zh) 输送器和介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