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22213U - 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 Google Patents

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22213U
CN211422213U CN201921600045.7U CN201921600045U CN211422213U CN 211422213 U CN211422213 U CN 211422213U CN 201921600045 U CN201921600045 U CN 201921600045U CN 211422213 U CN211422213 U CN 211422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utting portion
support arm
positioning mechanism
arm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000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宝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Kinlo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Kinlo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Kinlo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Kinlo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000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222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22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22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位机构以及撑档。上述定位机构安装于型材时,用户捏住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以按压第一弹性件,此时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相互靠近,便于用户将卡持组件从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之间装入安装槽,当用户松开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后,第一弹性件释放弹力,驱使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相互远离,进而抵持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同时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也可以将卡持组件限位于安装槽内。上述定位机构通过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一弹性件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快速安装于型材,不仅结构简单,还提高了用户的安装效率。

Description

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五金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背景技术
一般的门或窗会常常运用撑档,撑档中定位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用户对定位机构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结构复杂,并且不便于安装的问题,提供一种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一种定位机构,用于安装于型材,所述型材包括底壁和由所述底壁相对两侧的边缘延伸而出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安装槽;所述第一侧壁朝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凸筋,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二凸筋;所述定位机构包括:
限位板;
卡持组件,设于所述限位板的一侧,所述卡持组件包括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之间;及
连接件,连接所述限位板且分别穿设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以使所述第一支臂、所述第二支臂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所述限位板转动;
所述第一支臂的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臂的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能够相互靠近以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以将所述卡持组件从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之间装入所述安装槽,并使所述限位板被限位于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的背离所述安装槽的一侧;所述卡持组件装入所述安装槽后,所述第一弹性件驱使所述第一支臂的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臂的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相互远离,并分别抵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将所述卡持组件限位于所述安装槽。
上述定位机构安装于型材时,用户捏住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以按压第一弹性件,此时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相互靠近,便于用户将卡持组件从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之间装入安装槽,当用户松开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后,第一弹性件释放弹力,驱使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相互远离,进而抵持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同时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也可以将卡持组件限位于安装槽内。上述定位机构通过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一弹性件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快速安装于型材,不仅结构简单,还提高了用户的安装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臂包括第一本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二支臂包括第二本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抵持部,所述连接件穿设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背离所述限位板的一侧,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本体螺纹连接,所述连接件转动时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支臂、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限位板之间的间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本体的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本体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本体的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朝向所述第二抵持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抵持部朝向所述第一抵持部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凸起,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开设有第一凹陷区域,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所述第二抵持部开设有第二凹陷区域,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陷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臂还包括第三抵持部,所述第三抵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三抵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支臂还包括第四抵持部,所述第四抵持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抵持部和所述第四抵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本体抵接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三抵持部相向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持部、所述第四抵持部相向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另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抵持部和所述第四抵持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三抵持部和所述第四抵持部朝向所述限位板的一侧平齐。
一种撑档,包括固定机构、滑杆和上述所述的定位机构,所述滑杆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机构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机构转动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撑档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撑档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撑档的A处的放大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撑档安装于型材的剖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撑档的B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撑档的第一支臂或第二支臂的立体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撑档安装于型材的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撑档安装于型材的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撑档10,一般装设在门或窗上,当门或窗开启时,撑档10用于支撑或者拉住门扇或窗扇。其中,该撑档10包括固定机构300、滑杆200和定位机构100。结合图7和图8,以将撑档10安装在窗上为例,固定机构300可以安装于窗框,定位机构100可以安装于窗扇,滑杆200的一端与定位机构10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固定机构300转动连接,定位机构100在窗扇上的滑动能带动滑杆200的转动,从而实现窗扇的开启或者关闭。
参考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定位机构100用于安装于型材20,即门或窗的型材20,型材20包括底壁21和由底壁21相对两侧的边缘延伸而出的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底壁21、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形成安装槽24,该安装槽24可以为U型槽。第一侧壁22朝向安装槽24的一侧设有第一凸筋221,第二侧壁23朝向安装槽24的一侧设有第二凸筋231。具体地,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可以平齐。
参考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定位机构100包括限位板120和设于限位板120一侧的卡持组件110,卡持组件110包括第一支臂140、第二支臂150和第一弹性件160,第一弹性件160设于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之间,同时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能够压缩第一弹性件160。在一实施例中,定位机构100还包括连接件130,连接件130连接限位板120且分别穿设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以使第一支臂140、第二支臂150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限位板120转动。结合图5,具体地,用户可以捏住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给与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作用力,以使第一支臂140的远离连接件130的一端、第二支臂150的远离连接件130的一端能够相互靠近,即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之间的第一弹性件160压缩,以使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远离连接件130一端的间距缩短,便于用户将卡持组件110从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之间装入安装槽24,并使限位板120被限位于第一凸筋221、第二凸筋231的背离安装槽24的一侧。当卡持组件110装入安装槽24后,用户松开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第一弹性件160驱使第一支臂140的远离连接件130的一端、第二支臂150的远离连接件130的一端相互远离,即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之间的间距拉宽,以抵持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同时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也可以将卡持组件110限位于安装槽24内,防止卡持组件110的脱落。用户通过对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的压紧或放松,较为快捷的将卡持组件110安装于安装槽24内,提高了用户对定位机构100的安装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捏住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时,可以使得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中的一个转动,以第一支臂140转动为例,第一支臂140的转动促使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相互靠近或远离。
上述定位机构100安装于型材20时,用户捏住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以按压第一弹性件160,此时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相互靠近,便于用户将卡持组件110从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之间装入安装槽24,当用户松开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后,第一弹性件160释放弹力,驱使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相互远离,进而抵持于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同时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也可以将卡持组件110限位于安装槽24内。上述定位机构100通过第一支臂140、第二支臂150和第一弹性件160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快速安装于型材20,不仅结构简单,还提高了用户的安装效率。
参考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臂140包括第一本体141和连接于第一本体141的第一抵持部143,第二支臂150包括第二本体151和连接于第二本体151的第二抵持部153。结合图3和图5,具体地,第一本体141设于第二本体151的背离限位板120的一侧,即第一本体141位于靠近型材20底壁21的一侧,第二本体151位于远离型材20底壁21的一侧,连接件130穿设第一本体141和第二本体151,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相对设置,第一弹性件160设于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之间。进一步地,第一本体141开设有螺纹孔,第二本体151开设有光孔,当连接件130穿设于第一本体141和第二本体151时,连接件130与第一本体141连接的一端设有螺纹,以便于第一本体141螺纹连接,此时由于第二本体151为光孔,以使第二本体151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41转动,即第二本体151可以带动第二抵持部153转动,实现第二抵持部153与第一抵持部143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例如,用户可以捏住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第二本体151带动第二抵持部153转动,以使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压缩第一弹性件160,进而缩短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的间距,方便将卡持组件110放置于安装槽24内。用户松开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一抵持部143,第一弹性件160释放弹力,以使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张开,从而抵持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
参考图5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130转动时能够调整第一支臂140、第二支臂150与限位板120之间的间隔131。具体地,由于连接件130与第一本体141可以螺纹连接,当连接件130转动时,连接件130带动第一本体141转动,以使第一本体141可以抵持第二本体151且朝着限位板120的一侧移动,进而使得第一抵持部143、第一抵持部143与限位板120之间的间隔131缩短,即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一抵持部143同时朝向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的一侧压紧,限位件120也朝向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的一侧压紧。此时第一抵持部143、第一抵持部143与限位板120分别对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产生挤压力,从而使得定位机构100在型材20上固定,防止其滑动。
参考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41开设有第一缺口1411,第二本体151的部分结构容置于第一缺口1411,第二本体151开设有第二缺口1511,第一本体141的部分结构容置于第二缺口1511,且第一本体141与第二本体151转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缺口1411与第二本体151的部分结构相互适配,第二缺口1511与第一本体141的部分结构相互适配,以使第一本体141和第二本体151的抵接更加稳定。其中,第一缺口1411的尺寸还可以略大于第二本体151容置于第一缺口1411的部分结构的尺寸,第二缺口1511的尺寸还可以略大于第一本体141容置于第二缺口1511的部分结构的尺寸,以使第一本体141的部分机构容置于第二缺口1511时,还可以在第二缺口1511上转动,第二本体151的转动同理。
参考图3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43朝向第二抵持部153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1431,第二抵持部153朝向第一抵持部143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1531。第一凸起1431与第二凸起1531的尺寸大致相同,第一弹性件160可以为弹簧,弹簧的两端可以恰好套设于第一凸起1431和第二凸起1531,以防第一弹性件160从第一抵持件和第二抵持件之间脱落。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43开设有第一凹陷区域1433,第一凸起1431位于第一凹陷区域1433,第二抵持部153开设有第二凹陷区域1533,第二凸起1531位于第二凹陷区域1533。具体地,由于具有弹性的元件一般具有弹性极限,为了防止第一弹性件160被压缩后过早达到弹性极限,设置第一凹陷区域1433和第二凹陷区域1533,给与第一弹性件160预留充足的弹性变化区域。
参考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臂140还包括第三抵持部145,第三抵持部145连接于第一本体141,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三抵持部145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41的相对的两侧。第二支臂150还包括第四抵持部155,第四抵持部155连接于第二本体151,第二抵持部153和第四抵持部155分别位于第二本体151的相对的两侧。具体地,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三抵持部145凸出于第一本体141朝向第二本体151的一侧,第二抵持部153和第四抵持部155凸出于第二本体151朝向第一本体141的一侧,当第一本体141和第二本体151相互转动时,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三抵持部145可以限制第二本体151的转动范围,第二抵持部153和第四抵持部155可以限制第一本体141的转动范围。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抵持部145、第四抵持部155的设置分别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43、第二抵持部153的设置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3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41抵接第二本体151,第一抵持部143、第三抵持部145相向设置且位于第一本体141的一侧,第二抵持部153、第四抵持部155相向设置且位于第一本体141的另一侧。进一步地,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可以呈X型,并且以连接件130为中心支点。例如,当第一本体141相对第二本体151转动时,若第一抵持部143转动至与第二抵持部153靠近,此时第三抵持部145则转动至与第四抵持部155远离。在一实施例中,卡持组件11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70,第二弹性件170设于第三抵持部145和第四抵持部155之间,其第二弹性件170与第三抵持部145、第四抵持部155的配合关系可以参考第一弹性件160与第一抵持部143、第二抵持部153的配合关系。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靠近以压缩第一弹性件160时,第三抵持部145和第四抵持部155远离以释放第二弹性件170的弹性势能。结合图4和图5,当用户需要将卡持组件110安装于型材20时,先捏住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以缩短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之间的间距,便于将其安装于安装槽24,此时在释放第一抵持部143和第二抵持部153,并且捏住第三抵持部145和第四抵持部155,便能够将第三抵持部145和第四抵持板安放至安装槽24内,此时便实现了卡持组件110的安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143、第二抵持部153、第三抵持部145和第四抵持部155朝向限位板120的一侧平齐。具体地,当卡持组件110安装至安装槽24内时,若用户需要将卡持组件110固定在型材20上,转动连接件130,以使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朝向限位板120的一侧靠近,若此时,第一抵持部143、第二抵持部153、第三抵持部145和第四抵持部155朝向限位板120的一侧平齐,以使第一支臂140和第二支臂150抵持第一凸筋221和第二凸筋231受到的作用力均匀,从而使得卡持组件110在型材20上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定位机构,用于安装于型材,所述型材包括底壁和由所述底壁相对两侧的边缘延伸而出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形成安装槽;所述第一侧壁朝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凸筋,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设有第二凸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
限位板;
卡持组件,设于所述限位板的一侧,所述卡持组件包括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之间;及
连接件,连接所述限位板且分别穿设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以使所述第一支臂、所述第二支臂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所述限位板转动;
所述第一支臂的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臂的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能够相互靠近以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以将所述卡持组件从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之间装入所述安装槽,并使所述限位板被限位于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的背离所述安装槽的一侧;所述卡持组件装入所述安装槽后,所述第一弹性件驱使所述第一支臂的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臂的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相互远离,并分别抵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凸筋、所述第二凸筋将所述卡持组件限位于所述安装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包括第一本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二支臂包括第二本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抵持部,所述连接件穿设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抵持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设于所述第二本体的背离所述限位板的一侧,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本体螺纹连接,所述连接件转动时能够调整所述第一支臂、所述第二支臂与所述限位板之间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本体的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本体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本体的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部朝向所述第二抵持部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抵持部朝向所述第一抵持部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凸起,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部开设有第一凹陷区域,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陷区域,所述第二抵持部开设有第二凹陷区域,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陷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还包括第三抵持部,所述第三抵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三抵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支臂还包括第四抵持部,所述第四抵持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抵持部和所述第四抵持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本体抵接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三抵持部相向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抵持部、所述第四抵持部相向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抵持部和所述第四抵持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二抵持部、所述第三抵持部和所述第四抵持部朝向所述限位板的一侧平齐。
10.一种撑档,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滑杆和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定位机构,所述滑杆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机构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机构转动连接。
CN201921600045.7U 2019-09-24 2019-09-24 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Active CN2114222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00045.7U CN211422213U (zh) 2019-09-24 2019-09-24 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00045.7U CN211422213U (zh) 2019-09-24 2019-09-24 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22213U true CN211422213U (zh) 2020-09-04

Family

ID=72275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00045.7U Active CN211422213U (zh) 2019-09-24 2019-09-24 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222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31273B1 (ko) 전자 담배 케이스
US8307506B2 (en) Anti-pinching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frame
KR101402822B1 (ko) 손가락 끼임을 방지하고, 설치편의성이 향상된 경첩 및 이를 이용한 도어시스템
EP1793568A1 (en) Sliding mechanism of portab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KR20030022569A (ko) 힌지장치
KR101043377B1 (ko) 회동식 창호용 스테이바
CN211422213U (zh) 定位机构以及撑档
US7159909B1 (en) Cabinet enclosure handle
KR19990015197U (ko) 냉장고의 하부힌지어셈블리
JP3175933B2 (ja) 筆記具のクリップ取付装置
CN211258187U (zh) 一种门窗及窗用摩擦铰链
US10676973B2 (en) Latch hook-type positioning device
US7100335B2 (en) Attachment system for a decorative member
CN215056378U (zh) 一种简单结构的自限位合页
CN209924685U (zh) 滑撑
TW201242477A (en) Bezel
CN110602284B (zh) 手持式大数据电子产品及其显示方法
KR100821533B1 (ko) 이중 창문 잠금장치
CN210049695U (zh) 执手装置及门窗系统
CN112925388B (zh) 固定装置、功能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887827U (zh) 一种铰链及其窗户
CN216476846U (zh) 一种滑撑铰链结构
CN218581404U (zh) 一种铰接结构和转动门
KR0115327Y1 (ko) 원통형레버도어록
CN220434511U (zh) 防尘铰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