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64812U -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64812U
CN211364812U CN201921781327.1U CN201921781327U CN211364812U CN 211364812 U CN211364812 U CN 211364812U CN 201921781327 U CN201921781327 U CN 201921781327U CN 211364812 U CN211364812 U CN 211364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bearing platform
balance
electric vehic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8132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应佳伟
孙新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8132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64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64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648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及游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一种电动车车架,包括承载平台,以及转动连接在承载平台前端的操作杆,以及连接在操作杆下端部上用于固定连接双轮平衡车的连接机构;所述承载平台的后端至少安装有一个车轮,与前侧的双轮平衡车支承所述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前端部上连接有转动部件,转动部件与承载平台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在摆正状态的轴向方向;所述操作杆连接在所述转动部件上,操作杆与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该电动车车架能够与双轮平衡车组合形成电动车,通过简单的结构可以让平衡车很轻松的转弯,包括原地转弯。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及游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背景技术
平衡车又叫体感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Dynamic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市场上的平衡车主要有无杆平衡车和有杆平衡车两大类,无杆平衡车具有操控灵活、可玩性高等特点,但由于采用电动平衡的原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传统的有杆电动平衡车或滑板车一般用于代步使用,缺少娱乐性。
因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将平衡车与滑板车、或将平衡车与卡丁车通过连接结构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具新功能的电动车产品,平衡滑板车或卡丁车可自由组合、拆分,组合后具有电动滑板车(或卡丁车)的安全、舒适特性,拆分后平衡车可正常使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同类产品,无论平衡车是作为前驱或者后驱,均无法单纯通过操作杆实现电动车加速、减速和转弯,例如:
公开号为CN207565754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以电动平衡车为驱动力的分体式骑行车,包含电动平衡车,与电动平衡车相连接的车架,及连接车架的后轮;所述的车架包含一个连接电动平衡车的抱箍,一个一端连接抱箍、另一端连接车轮的底架,一个在底架前部设置的车把,及在底架后端设置的座椅;所述的底架包含一个水平“T”型架,其前上部设有连接车把的可折叠接头,后上部设有下鞍座支撑管及支撑杆,这种底架后端连接两只后轮。该方案结构中,平衡车和车架组合后,以电动平衡车为驱动轮,组成四轮车或三轮车,人们可以平稳安全地坐着通过双脚控制第一、第二脚踏板,使车辆行驶,把手不起控制作用;平衡车和车架分离后,电动平衡车可供用户站立其上单独使用。在实际使用中,站着控制两个脚踏板和坐着控制两个脚踏板,用户的用力大小、角度和习惯都是不一样的,这样会影响组合后的电动车的操作方便性和使用舒适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动作。
公开号为CN207510618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前驱漂移车架,它涉及平衡车领域,防撞调节杆固定在坐垫支撑架上,坐垫支撑架与防撞调节杆的连接处设置有前后调节螺母,坐垫支撑架上安装有坐垫,坐垫支撑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减震固定杆,减震固定杆上通过螺杆螺母固定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一端通过螺杆螺母固定在连接杆上,连接杆通过螺杆螺母固定在减震固定杆上,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螺杆螺母安装有后轮。该方案结构中,通过在车架前方安装前驱转向装置,可以实现不同角度的转向功能,但其操作扶手无法控制电动车前行和加减速,需要另外的控制机构实现,这样无疑会增加组合难度和车架成本,影响使用方便和舒适性。
公开号为CN207045577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平衡车架,包括与平衡车固装的前车架以及可折叠的后车架,前车架包括车把以及设置在车把下方的固定座,固定座与平衡车固接;后车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车座、折叠架和后轮,折叠架包括主套管、连接杆、连接桥,车座设置在主套管的上方;连接桥的两端分别与主套管、车把枢接;连接杆的一端与主套管的下端枢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后轮连接;连接杆上设置有移动套,移动套连接一减震器,减震器与主套管的中部枢接。该方案结构中,采用把手前后摆动控制电动车前行和加减速,但其操作扶手无法控制电动车转向,需要双脚控制平衡车来实现转弯,这样会影响组合后的电动车的操作方便性和使用舒适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动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车架,该电动车车架能够与双轮平衡车组合形成电动车(比如,电动滑板车\电动卡丁车),使用操作杆完成加速、减速、转弯的操作,简单方便,具有更高的可玩性和安全性。并且相比于现有与平衡车连接的电动车车架,该车架通过简单的结构可以让平衡车很轻松的转弯,包括原地转弯,即该电动车车架操作更为方便。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该电动车具备上述电动车车架。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平台,以及转动连接在承载平台前端的操作杆,以及连接在操作杆下端部上用于固定连接双轮平衡车的连接机构;所述承载平台的后端至少安装有一个车轮,与前侧的双轮平衡车支承所述承载平台;所述操作杆相对承载平台的前端部具有两个转动轴心,两个转动轴心的轴线分别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和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此处所指的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是指平衡车车轮朝向正前方的位置,即指平衡车前后运行过程中不产生转向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电动车车架,该电动车车架中的承载平台是作为载人平台使用,是供操作者站立或乘坐使用;操作杆是一方面作为操作者的手持部,用以保持平衡;另一方面操作杆的下端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双轮平衡车,操作者通过操作杆控制双轮平衡车(车的动力部分),控制车子的前行、后退、加速、减速和转向,不再是依靠人体重心的改变控制车辆,对使用者的平衡感要求很低。承载平台后侧的车轮作为从动轮与与前侧的双轮平衡车支承所述承载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方案中的操作杆相对承载平台的转动设置是具有两个转动轴心,其中一个转动轴心的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此方向上的转动可使操作杆相对承载平台略微前倾或略微后倾,所对应的操作者的动作是前推或后拉操作杆,用于控制车子的前行、后退、加速和减速。另一转动轴心的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此方向上的转动可使操作杆现象对承载平台左右摆动,所对应的操作者的动作是左右拉动操作杆,最终使双轮平衡车的左右两轮方向进行调整,控制车子的左右转向;而并非采用双轮平衡车本就具有的通过左右重力调节实现转动控制的功能。综上所述,该电动车车架能够与双轮平衡车组合形成电动车(比如,电动滑板车\电动卡丁车),使用操作杆完成加速、减速、转弯的操作,简单方便,具有更高的可玩性和安全性。并且相比于现有与平衡车连接的电动车车架,该车架中的操作杆具有两个转动方向分别控制前后和左右,从而可以让平衡很轻松的转弯,包括原地转弯,即该电动车车架操作更为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平台前端部上连接有转动部件,转动部件与承载平台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所述操作杆连接在所述转动部件上,操作杆相对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在该附加技术方案中,采用转动部件实现上述操作杆相对承载平台在两个转动方向上的活动,操作杆及转动部件可以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转动,而操作杆则可相对转动部件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部件为套管,套管铰接在承载平台前端部上,操作杆的杆体穿过所述套管。该附加技术方案中,限定了转动部件具体为套管,采用套管时,操作杆的杆体穿过所述套管,而套管对于操作杆的杆体轴向配合长度足够,可保证操作杆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杆包括操作手柄、底座,以及用于连接操作手柄、底座的连接组件;所述操作手柄的下端设有第一杆部穿设于套管内,底座的上端设有第二杆部穿设于套管内;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依次穿过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的螺杆,以及与螺杆连接固定的螺固部件。该附加技术特征中,操作杆包括操作手柄、底座和连接组件三部分,相对于套管拆装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机构是由至少两个箍段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的锁紧箍,锁紧箍用于围合锁紧双轮平衡车车架中部上。该附加技术方案中,连接机构采用至少两个箍段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的锁紧箍,锁紧箍抱紧在平衡车车架中部上实现操作杆和双轮平衡车的连接,由于两轮平衡车的中部为转轴部,一般较窄,这种连接方式拆装方便。将操作杆连接在车架中部,更便于控制平衡车的转向。
作为优选,所述锁紧箍包括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环状的第一箍段和第二箍段,第一箍段与第二箍段至少一端为可拆卸连接。该附加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箍段和第二箍段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环状的抱箍形式,拆装方便;此处所指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是通过螺栓等外部连接部件的作用下实现的连接,也可以采用现有抱箍的卡扣锁紧结构。具体可以是一端可拆卸连接,另一端采用活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两端都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案。此方案下,可以灵活实现平衡车和承载平台的组合和拆分,解除固定组件的固定作用时,本实用新型依然可以作为普通的平衡车使用,不解除固定组件的固定作用时,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安全的电动平衡滑板车或电动平衡卡丁车使用,使用方式较为多样,具有较高的可玩性。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杆的下端部与连接机构中的第一箍段或第二箍段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下端设有两块相向设置的侧壁,第一箍段的上端装入两块侧壁之间并通过至少两根插销、插杆或螺栓连接固定。如上述记载,操作杆与套管装配时,需先将操作手柄的下端的第一杆部穿设于套管内,在将底座的上端的第二杆部穿设于套管内,最后将螺杆依次穿过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后通过螺固部件固定。而此方案中,底座与第一箍段的上端采用上述可拆卸连接的方案,则不会影响螺杆的装配;进一步地采用至少两根插销、插杆或螺栓连接固定,则可避免该连接部位产生前后方向的摆动。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平台为供人站立和/或坐踏的滑板车承载平台;该技术方案所限定的电动车车架为滑板车车架,在与双轮平衡车连接后所构成的是滑板车,操作者一般是站立或坐踏在滑板车上的,通过操作杆控制车辆前行、后退和转向。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平台为具有座椅的卡丁车承载平台,承载平台后端的左右两侧均至少安装有一个平衡轮。该技术方案所限定的电动车车架为卡丁车车架,在与双轮平衡车连接后所构成的是卡丁车。使用时,操作者乘坐在卡丁车承载平台的座椅上,两脚可以架在双轮平衡车的两踏板上,通过操作杆控制车辆前行、后退和转向。进一步地,承载平台后端的左右两侧均至少安装有一个平衡轮,提供稳定的支撑,可防止甩尾侧翻。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平台的后侧还安装有后车轮,后车轮处于左右两侧的平衡轮之间,且其直径大于平衡轮。该方案中,后侧设置的大车轮可提升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平台的后侧设有轮架,轮架包括固定在承载平台上的轮架主体,以及前端部与所述轮架主体相铰接的后轮支架和平衡轮支架,后车轮和平衡轮分别通过转轴定位在后轮支架和平衡轮支架上,后轮支架和平衡轮支架上均设有弹性减震部件与轮架主体连接。该方案中,轮架主体上铰接设有后轮支架和平衡轮支架,并通过设置的弹性减震部件达到减震效果,避免乘坐时震感强烈而影响乘坐体验。
电动车,包括双轮平衡车和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车架是如上所述的电动车车架;所述电动车车架的操作杆下端部的连接机构连接双轮平衡车的车架中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电动车车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动车车架侧面结构示意图(未设置后车轮52)。
图3为电动车车架的车头部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实施例2中的电动车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包括承载平台1,以及用于转动连接在承载平台1前端的操作杆2,以及连接在操作杆2下端部上用于固定连接双轮平衡车的连接机构3。该电动车车架中的承载平台1是作为载人平台使用,是供操作者站立或乘坐使用。操作杆2是一方面作为操作者的手持部,用以保持平衡,另一方面操作杆2的下端通过连接机构3连接双轮平衡车,操作者通过操作杆2控制双轮平衡车(车的动力部分),控制车子的前行、后退、加速、减速和转向,不再是依靠人体重心的改变控制车辆,对使用者的平衡感要求很低。所述承载平台1的后端至少安装有一个车轮,该车轮作为从动轮,与前侧的双轮平衡车支承所述承载平台1。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之上,本方案中的所述操作杆2相对承载平台1的前端部具有两个转动轴心,两个转动轴心的轴线分别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和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此方案中,其中一个转动轴心的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此方向上的转动可使操作杆2相对承载平台1略微前倾或略微后倾,所对应的操作者的动作是前推或后拉操作杆2,用于控制车子的前行、后退、加速和减速。另一转动轴心的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此方向上的转动可使操作杆2现象对承载平台1左右摆动,所对应的操作者的动作是左右拉动操作杆2,最终使双轮平衡车的左右两轮方向进行调整,控制车子的左右转向,而并非采用双轮平衡车本就具有的通过左右重力调节实现转动控制的功能。
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承载平台1前端部上连接有转动部件,转动部件与承载平台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所述操作杆2连接在所述转动部件上,操作杆2相对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在该附加技术方案中,采用转动部件实现上述操作杆2相对承载平台1在两个转动方向上的活动,操作杆2及转动部件可以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转动,而操作杆2则可相对转动部件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转动。
在如图3和4所示的更进一步方案中,所述转动部件为套管41,套管41铰接在承载平台1前端部上。图中所示的铰接方案是,套管41的管壁外侧上连接有两块耳板42,承载平台1前端部伸入两块耳板42之间,然后通过转轴43将套管41上的耳板42与承载平台1相连接,该转轴43作为操作杆2的其中一个转动轴线,与平衡车车轮的摆正状态轴向方向平行。所述操作杆2的杆体穿过所述套管41。该方案限定了转动部件具体为套管41,采用套管41时,操作杆2的杆体穿过所述套管41,而套管41对于操作杆2的杆体轴向配合长度足够,可保证操作杆2在自然状态下的稳定性。该方案中,套管41和操作杆2杆体的轴线相对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设置。
在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操作杆2包括操作手柄22、底座21,以及用于连接操作手柄22、底座21的连接组件;所述操作手柄22的下端设有第一杆部22a穿设于套管41内,底座21的上端设有第二杆部21a穿设于套管41内;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依次穿过第一杆部22a和第二杆部21a的螺杆23,以及与螺杆23连接固定的螺固部件24,螺固部件24可以为螺母。该附加技术特征中,操作杆包括操作手柄22、底座21和连接组件三部分,相对于套管41拆装方便。
上述电动车车架能够与双轮平衡车组合形成电动车(比如,电动滑板车\电动卡丁车),使用操作杆2完成加速、减速、转弯的操作,简单方便,具有更高的可玩性和安全性。并且相比于现有与平衡车连接的电动车车架,该车架中的操作杆2具有两个转动方向分别控制前后和左右,从而可以让平衡很轻松的转弯,包括原地转弯,即该电动车车架操作更为方便。
上述方案所指的连接机构3,可以参考申请号为“CN201910019365.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文本中记载的体感车固定组件,可以参见该专利文本的附图4。当然也可不完全参考上述专利文本记载的技术方案,在如图4所示的技术方案只能够,所述连接机构3是由至少两个箍段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的锁紧箍,锁紧箍用于围合锁紧双轮平衡车车架中部上。该方案中,连接机构3采用至少两个箍段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的锁紧箍,锁紧箍抱紧在平衡车车架中部上实现操作杆2和双轮平衡车的连接,由于两轮平衡车的中部为转轴部,一般较窄,这种连接方式拆装方便。将操作杆2连接在车架中部,更便于控制平衡车的转向。以上方案中并不要求箍段为两个,可以是多段的。但图中所示的方案中,所述锁紧箍包括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环状的第一箍段31和第二箍段32,第一箍段31与第二箍段32至少一端为可拆卸连接。该附加技术方案中,采用第一箍段31和第二箍段32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环状的抱箍形式,拆装方便。此处所指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是通过螺栓等外部连接部件的作用下实现的连接,如“CN201910019365.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文本中记载的体感车固定组件中所体现的连接方案;也可以采用现有抱箍的卡扣锁紧结构。具体可以是一端可拆卸连接,另一端采用活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两端都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案。此方案下,可以灵活实现平衡车和承载平台1的组合和拆分,解除固定组件的固定作用时,本实用新型依然可以作为普通的平衡车使用,不解除固定组件的固定作用时,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安全的电动平衡滑板车或电动平衡卡丁车使用,使用方式较为多样,具有较高的可玩性。此方案下,所述操作杆2的下端部与连接机构3中的第一箍段31或第二箍段3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图中所示,所述底座21的下端设有两块相向设置的侧壁,第一箍段31的上端装入两块侧壁之间并通过至少两根插销、插杆或螺栓连接固定。如上述记载,操作杆2与套管41装配时,需先将操作手柄22的下端的第一杆部22a穿设于套管41内,再将底座21的上端的第二杆部21a穿设于套管41内,最后将螺杆23依次穿过第一杆部22a和第二杆部21a后通过螺固部件24固定。而此方案中,底座21与第一箍段31的上端采用上述可分离连接的方案。进一步地采用至少两根插销、插杆或螺栓连接固定,则可避免该连接部位产生前后方向的摆动。
基于上述结构,并结合目前消费者对于平衡车类产品的使用特性,上述结构涉及的电动车车架既可制作为滑板车车架,也可制作为卡丁车车架。具体的一种实施方案(图略)是,所述承载平台1为供人站立和/或坐踏的滑板车承载平台1。该技术方案所限定的电动车车架为滑板车车架,在与双轮平衡车连接后所构成的是滑板车,操作者一般是站立或坐踏在滑板车上的,通过操作杆2控制车辆前行、后退和转向。此方案下,承载平台1后端的车轮仅需一个即可。
另外一种实施方案如图1和2所示,所述承载平台1为具有座椅11的卡丁车承载平台,承载平台1后端的左右两侧均至少安装有一个平衡轮51。该技术方案所限定的电动车车架为卡丁车车架,在与双轮平衡车连接后所构成的是卡丁车。使用时,操作者乘坐在卡丁车承载平台1的座椅11上,两脚可以架在双轮平衡车的两踏板上,通过操作杆2控制车辆前行、后退和转向。进一步地,承载平台1后端的左右两侧均至少安装有一个平衡轮51,提供稳定的支撑,可防止甩尾侧翻。在进一步优选方案中,所述承载平台1的后侧还安装有后车轮52,后车轮52处于左右两侧的平衡轮51之间,且其直径大于平衡轮51。该方案中,后侧设置的大车轮可提升稳定性。
在第二种实施方案中,所述承载平台1的后侧设有轮架,轮架包括固定在承载平台1上的轮架主体53,以及前端部与所述轮架主体53相铰接的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51支架,后车轮52和平衡轮51分别通过转轴定位在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支架54上,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支架54上均设有弹性减震部件与轮架主体53之间连接。弹性减震部件的一端连接在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支架54的中部偏后位置上,另一端连接在轮架主体53上。通过弹性减震部件实现减震目的的方式较多,如可采用扭簧、压簧或减震橡胶等,扭簧一般会设置在铰接点上,如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51支架与所述轮架主体53的铰接点。而图中所示的本方案中,弹性减震部件包括活塞套轴组件,以及设置在活塞套轴组件外侧的减震弹簧58,活塞套轴组件包括轴杆56和缸体57,轴杆56穿设缸体57内并可轴向移动,减震弹簧58的两端分别与轴杆56、缸体57上相抵。当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颠簸时,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支架54相对其前端的铰接点产生小幅度摆动,此过程中轴杆56相对缸体57伸缩,减震弹簧58产生形变达到减震效果,避免乘坐时震感强烈而影响乘坐体验。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动车,包括双轮平衡车6和电动车车架。所述电动车车架是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电动车车架。所述电动车车架的操作杆2下端部的连接机构3连接在双轮平衡车6的车架中部上。
图中所示的电动车为卡丁车,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车子采用卡丁车承载平台1,即承载平台1上安装座椅11,为电动卡丁车,人员坐在座椅11上且脚放置于平衡车踏板上或者放置于操作杆2两侧时,前进、后退和转弯优选是通过操作杆2来控制的,操作简单方便,乘坐舒适;前进、后退和左右转动还可以是通过使用者的双脚踩踏在平衡车的两个脚踏来控制的。
通过平衡车与卡丁车车架组合,扩展双轮平衡车6功能,扩展了平衡车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操作杆24底部的两侧可以设置搁脚部,用于放脚。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施例1中对于滑板车车架部分的描述,也可将该电动车改制为滑板车。电动车处于展开状态,车子采用滑板车承载平台1,即承载平台1上不安装座椅或者安装较高的座椅,此时组合后的电动车为电动滑板车,人员处于站立或者坐于座椅并脚踏于承载平台1上的状态时,前进或后退是通过操作杆2控制,左右转动是通过操作杆2带动平衡车转弯。
骑行的方式,除了人站在滑板车承载平台1上面骑行,也可以在滑板车承载平台1上面增加座椅,人坐在座椅上,双脚踏于平衡车的踏板61上,通过双脚来控制平衡车前进后退和转弯,或者人坐在座椅上,双脚放在承载平台1上,通过操作杆2来控制平衡车的前后倾斜来控制前进后退,通过操作杆2的转动来转动平衡车车身,来实现转弯;通过平衡车与滑板车车架的组合,扩展了平衡车的功能,扩展平衡车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使用操作杆2控制车子的行驶,操作方便,手扶操作杆2操控速度与方向,更加简单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理念为:将平衡车与滑板车、或将平衡车与卡丁车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具新功能的产品,实现平衡车与电动车(滑板车或卡丁车)之间自由转换。通过将平衡车与对应功能电动车车架的组合、拆分来实现,组合后的电动车具有电动滑板车或卡丁车的安全、实用特性,拆分后平衡车可正常使用,并改变传统电动滑板车或卡丁车的操作方式,使用操作杆2完成加速、减速、前进、后退、转弯的操作,具有更高的可玩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平台(1),以及转动连接在承载平台(1)前端的操作杆(2),以及连接在操作杆(2)下端部上用于固定连接双轮平衡车(6)的连接机构(3);所述承载平台(1)的后端至少安装有一个车轮,与前侧的双轮平衡车(6)支承所述承载平台(1);所述承载平台(1)前端部上连接有转动部件,转动部件与承载平台(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在摆正状态的轴向方向;所述操作杆(2)连接在所述转动部件上,操作杆(2)与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平衡车车轮的径向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为套管(41),套管(41)铰接在承载平台(1)前端部上,操作杆(2)的杆体穿过所述套管(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2)包括操作手柄(22)、底座(21),以及用于连接操作手柄(22)、底座(21)的连接组件;所述操作手柄(22)的下端设有第一杆部(22a)穿设于套管(41)内,底座(21)的上端设有第二杆部(21a)穿设于套管(41)内;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依次穿过第一杆部(22a)和第二杆部(21a)的螺杆(23),以及与螺杆(23)连接固定的螺固部件(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箍段(31)和第二箍段(32),第一箍段(31)和第二箍段(32)首尾相连围合构成环状的锁紧箍,锁紧箍用于围合锁紧双轮平衡车车架中部上;第一箍段(31)与第二箍段(32)至少一端为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1)的下端设有两块相向设置的侧壁,第一箍段(31)的上端装入两块侧壁之间并通过至少两根插销、插杆或螺栓连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1)为供人站立和/或坐踏的滑板车承载平台。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1)为具有座椅(11)的卡丁车承载平台,承载平台(1)后端的左右两侧均至少安装有一个平衡轮(5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1)的后侧还安装有后车轮(52),后车轮(52)处于左右两侧的平衡轮(51)之间,且其直径大于平衡轮(5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1)的后侧设有轮架,轮架包括固定在承载平台(1)上的轮架主体(53),以及前端部与所述轮架主体(53)相铰接的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支架(54),后车轮(52)和平衡轮(51)分别通过转轴定位在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支架(54)上,后轮支架(55)和平衡轮支架(54)上均设有弹性减震部件与轮架主体(53)连接。
10.电动车,包括双轮平衡车(6)和电动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车架是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车架;所述电动车车架的操作杆(2)下端部的连接机构(3)连接双轮平衡车(6)的车架中部。
CN201921781327.1U 2019-10-22 2019-10-22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Active CN211364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81327.1U CN211364812U (zh) 2019-10-22 2019-10-22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81327.1U CN211364812U (zh) 2019-10-22 2019-10-22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64812U true CN211364812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72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81327.1U Active CN211364812U (zh) 2019-10-22 2019-10-22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648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02174B1 (en) Recumbent tricycle with controlled wheel and body lean
CA2680138C (en) Three-wheeled rear-steering scooter
US10300976B2 (en) Three-wheeled rear-steering scooter
WO2009059099A2 (en) Lockable tilt system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US8739914B2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with steer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for enhanced operation during a banking turn
WO2012037423A1 (en) Energy efficient tricycle
US20220227445A1 (en) Powered unicycle with in-line support platforms
US8827296B2 (en) Three-wheeled rear-steering scooter
CN211364812U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电动车
WO2020178842A1 (en) Folding tricycle
CN210822589U (zh) 电动车车架及电动车
CN109987184B (zh) 滑板车
CN105564560A (zh) 一种自平衡电动滑板车
CN210822580U (zh) 三轮滑板车
CN211223724U (zh) 一种电动车及其车架
CN112537389A (zh) 电动车及其车架
CN101247980A (zh) 具有可调整车轮倾度的车辆
CN103287532A (zh) 前驱中向后摆三轮自行车
WO2023007259A1 (en) Three-wheeled bicycle
RU1782856C (ru) Средство биотранспорта
CN202180896U (zh) 一种风火轮式自动滑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