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45727U - 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45727U
CN211345727U CN202020863674.5U CN202020863674U CN211345727U CN 211345727 U CN211345727 U CN 211345727U CN 202020863674 U CN202020863674 U CN 202020863674U CN 211345727 U CN211345727 U CN 2113457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iode
current
open relay
normally op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636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文珍
李�浩
赵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Rujing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Ruking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king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king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636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457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457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457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所述上电电路包括整流单元、储能单元、驱动单元及上电控制单元;上电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常开继电器、第二常开继电器及上电限流电阻;上电限流电阻一端分别与整流单元、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一端连接,上电限流电阻另一端与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一端连接;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与主控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两端均与驱动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利用继电器实现对负载的上电控制,方法简单,对原有上电回路结构改动较小,使该驱动器上电电路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保证驱动器低功耗待机的同时,实现了易燃易爆制冷剂的安全使用,增强了空调外机系统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Description

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行业的发展,目前在家用空调和热泵中广泛应用的制冷剂是R22和R410A;其中,R22属于臭氧消耗物质类的制冷剂,其臭氧消耗潜值ODP>0,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并会产生温室效应;而对于目前大量使用的R410A制冷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制冷剂,其全球变暖潜值GWP=1730,对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很大,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替代现有制冷剂的新型绿色环保型冷媒,R32和R290制冷剂就成为了未来替代趋势,对于R32制冷剂,其ODP=0,GWP=675;而对于R290制冷剂,其ODP=0,GWP=5,R290制冷剂对于全球变暖的促进作用非常小,所以未来R290制冷剂是必然的替代趋势。
天然制冷剂是家用空调器今后发展的方向,纯天然制冷剂R290是高纯度丙烷,是碳氢化合物的可燃制冷剂,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毒的气体,但同时R290是饱和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燃烧,甚至爆炸,所以其应用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使于尽最大可能地降低R290空调系统的可燃性。
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三相系统空调外机,在满足待机功耗标准的条件下,控制驱动器上电通常使用的是交流接触器方案,具体的是通过室外主板控制220v给到交流接触器线圈,铁芯磁化,吸引衔铁动作,触点闭合,但是在切断大电流或者高压时,交流接触器触点之间会产生电弧,对于传统不易燃易爆的制冷剂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R290制冷剂应用时,这种传统的驱动器上电方式就会存在潜在的应用风险,如果制冷剂泄漏达到一定浓度,容易产生燃爆现象,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巨大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驱动器上电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电弧,进而带来的燃爆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器上电电路,包括:整流单元、储能单元、驱动单元及上电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上电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常开继电器、第二常开继电器及上电限流电阻;所述上电限流电阻一端分别与所述整流单元、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电限流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用于在上电过程中起到限流作用;所述整流单元还分别用于接入交流电和与所述储能单元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储能单元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与主控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主控信号输出端发出的主控信号时,保证所述交流电依次通过所述整流单元和所述上电限流电阻,开始执行所述上电过程;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两端均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驱动单元发出的高电平控制信号时,将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短路。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单元用于接入三相交流电,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及第六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一输入信号;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二输入信号;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三输入信号;所述第一输入信号、所述第二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三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依次相差120°;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及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及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所述储能单元的一端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芯片、第一限流电阻、第二限流电阻、第三限流电阻、第一驱动三极管、第二驱动三极管和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发出所述高电平控制信号;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限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及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到电源。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芯片采用DSP芯片。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单元包括至少一极性电容;所述储能单元用于在所述上电过程中储能,以实现在所述负载的工作过程中,为所述负载供电。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极性电容的数量为一时,所述极性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整流单元连接,所述极性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极性电容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极性电容串联连接,且串联连接位于一端的极性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连接,串联连接位于另一端的极性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整流单元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电限流电阻采用PTC热敏电阻。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主控信号插座;所述主控信号插座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控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信号插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外机系统,包括上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和外机主控模块;所述外机主控模块与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室内机发送的开机控制指令后,通过所述外机主控模块的主控信号输出端向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发送主控信号,以使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开始执行上电过程。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原有上电回路中,增加继电器,并利用继电器实现对负载的上电控制,方法简单,实施成本低廉,对原有上电回路结构改动较小,使该驱动器上电电路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2)在保证驱动器低功耗待机的同时,实现了易燃易爆制冷剂的安全使用,增强了空调外机系统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3)与传统采用交流接触器方式实现驱动上电相比,避免了交流接触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解决了易燃易爆制冷剂在使用时容易发生爆炸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器上电电路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外机系统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1 整流单元
12 储能单元
13 驱动单元
14 上电控制单元
21 驱动器上电电路
22 外机主控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在原有上电回路中,增加继电器,并利用继电器实现对负载的上电控制,方法简单,实施成本低廉,对原有上电回路结构改动较小,使该驱动器上电电路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保证驱动器低功耗待机的同时,实现了易燃易爆制冷剂的安全使用,增强了空调外机系统工作的安全可靠性;与传统采用交流接触器方式实现驱动上电相比,避免了交流接触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解决了易燃易爆制冷剂在使用时容易发生爆炸的问题。
如图1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包括整流单元11、储能单元12、驱动单元13及上电控制单元14。
其中,所述上电控制单元14包括第一常开继电器RY1、第二常开继电器RY2及上电限流电阻。
优选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和第二常开继电器RY2均采用防爆继电器。
需要说明的是,防爆继电器是指可用于有易燃易爆制冷剂(诸如R290制冷剂)、可燃性气体和/或粉尘参与的应用场景下的继电器,其内部构造与常规继电器无异,只是内部与外部空气隔绝,由适当配合的叠绕组和波绕组混合而成的一种直流电枢绕组;常规继电器在通断过程中,继电器触点拉火,当遇到可燃性气体和/或粉尘会引起爆炸,防爆继电器能应用此种场合,避免易燃气体发生爆炸。
所述上电限流电阻一端分别与所述整流单元11、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电限流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用于在上电过程中起到限流作用。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电限流电阻采用PTC热敏电阻PTC1。
需要说明的是,PTC是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的缩写,意思是正的温度系数,泛指正温度系数很大的半导体材料或元器件;PTC热敏电阻是一种典型具有温度敏感性的半导体电阻,超过一定的温度(居里温度)时,它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阶跃性的增高。
进一步地,上电限流电阻不限于PTC热敏电阻的使用,凡是具有限流作用的功率电阻,均可以用来作为上电限流电阻使用。
所述整流单元11还分别用于接入交流电和与所述储能单元12的一端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整流单元11用于接入三相交流电,所述整流单元11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及第六二极管D6。
具体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一输入信号(R相输入信号);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二输入信号(S相输入信号);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三输入信号(T相输入信号);所述第一输入信号、所述第二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三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依次相差120°;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及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均与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及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均与所述储能单元12的一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三相交流电经整流单元11整流后,变成直流电,如图1中的DC+所示,以实现通过直流电为储能单元12供电。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储能单元12包括至少一极性电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储能单元12用于在所述上电过程中储能,以实现在所述负载的工作过程中,为所述负载供电;具体地,如图1所示,储能单元12的两端DCP端和DCN端均与负载(负载未在图1中画出)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极性电容的数量为一时,所述极性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整流单元11连接,所述极性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的另一端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极性电容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极性电容串联连接,且串联连接位于一端的极性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的另一端连接,串联连接位于另一端的极性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整流单元11连接。
优选地,储能单元12包括两个极性电容E1和E2;具体地,极性电容E1的正极与第一常开继电器RY1触点的另一端及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的另一端连接,极性电容E1的负极与极性电容E2的正极连接,极性电容E2的负极与整流单元11连接。
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储能单元12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线圈的一端与主控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主控信号输出端发出的主控信号时,保证所述交流电依次通过所述整流单元11和所述上电限流电阻,开始执行所述上电过程。
具体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在正常上电待机情况下,处于常开状态,等待接收主控信号输出端发出的主控信号,此时该驱动器上电电路由于回路不导通(第二常开继电器RY2常开),未形成电路闭环,不处于工作状态,即不得电,处于低功耗状态;当接收到主控信号输出端发出的主控信号时,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吸合,该驱动器上电电路形成闭环,开始为储能单元12供电,即开始执行上电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执行上电过程中,驱动器上电电路中的回路会产生冲击电流,利用上电限流电阻进行抑制冲击电流的上升。
进一步地,当对储能单元12的上电达到预设目标值后,停止上电,使得储能单元12为负载供电,保证负载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目标值是预先设定好的,其具体值不作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条件,所以,在此也不对其进行明确限制。
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线圈的两端均与所述驱动单元13连接,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驱动单元13发出的高电平控制信号时,将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短路。
具体地,在储能单元12的上电达到预设目标值后,驱动单元13发出高电平控制信号,使得第一常开继电器RY1导通吸合,从而将上电限流电阻旁路掉,此时,再运行负载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驱动单元13发出高电平控制信号之前,负载处于非工作状态;而在驱动单元13发出高电平控制信号后,会驱动第一常开继电器RY1触点吸合,以将上电限流电阻短路,避免在负载工作过程中,上电限流电阻分得较大的电压。
该驱动器上电电路的整个上电控制过程通过继电器来实现,相比较传统交流接触器方案的控制方式,可有效避免电弧的产生,从而防止在面对使用易燃易爆制冷剂的应用场景时发生燃爆。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单元13包括驱动芯片、第一限流电阻R1、第二限流电阻R2、第三限流电阻R3、第一驱动三极管Q1、第二驱动三极管Q2和第七二极管D7。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单元13用来实现电流放大驱动的功能。
具体地,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3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及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线圈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RY1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到12V的电源。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发出所述高电平控制信号PTC_CON。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芯片采用DSP芯片。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芯片除采用DSP芯片外,还可采用其它类型的芯片结构。
于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主控信号插座CN1;所述主控信号插座CN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控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信号插座CN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RY2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均接地GND。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器上电电路。
如图1所示,于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三相交流电的R相输入信号;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三相交流电的S相输入信号;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三相交流电的T相输入信号;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及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均分别与PTC热敏电阻PTC1的一端、第一常开继电器RY1触点的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及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均与极性电容E2的负极连接;PTC热敏电阻PTC1的另一端与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的一端连接,第一常开继电器RY1触点的另一端及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的另一端均与极性电容E1的正极连接;第二常开继电器RY2线圈的一端与主控信号插座CN1的一端连接,第二常开继电器RY2线圈的另一端与主控信号插座CN1的另一端连接,且均接地,主控信号插座CN1的一端用于接入主控信号输出端发送的主控信号;第一限流电阻R1的一端与驱动芯片连接,第一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第一驱动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限流电阻R3的一端、第一驱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及第二驱动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和第二驱动三极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GND_IPM;第一驱动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常开继电器RY1线圈的一端、第二驱动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二驱动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一常开继电器RY1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到12V的电源。
需要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是将上述实施例进行组合得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工作原理与上述驱动器上电电路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的随机组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2所示,于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外机系统包括上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21和外机主控模块22。
需要说明的是,该空调外机系统对应的空调设备选用的是易燃易爆的制冷剂;优选地,采用R290制冷剂。
具体地,所述外机主控模块22与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21连接,用于在接收到室内机发送的开机控制指令后,通过所述外机主控模块22的主控信号输出端向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21发送主控信号,以使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21开始执行上电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该驱动器上电电路21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上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该空调外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正常上电待机的情况下,该空调外机系统只有外机主控模块22带电待机,等待接收室内机发出开机控制指令,此时驱动器上电电路21中的第二常开继电器RY2处于断开状态,驱动器上电电路21未形成电路闭环,不处于工作状态,此时,驱动器上电电路21不得电,处于低功耗状态,在外机主控模块22接收到室内机的开机控制指令后,室外主板会通过主控信号输出端发出12v的主控信号到主控信号插座CN1的两端,使得第二常开继电器RY2触点吸合,驱动器上电电路21形成闭环,此时驱动器上电电路21回路的母线电压开始上升,回路会产生冲击电流,利用PTC热敏电阻的特性(随温度升高电阻急剧变大)进行抑制冲击电流上升,待母线电压上升到预设目标值后,驱动器上电电路21中的驱动芯片发出PTC_CON高电平信号,驱动第一常开继电器RY1导通吸合,将回路内PTC热敏电阻旁路掉,此时,再运行压缩机等负载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在原有上电回路中,增加继电器,并利用继电器实现对负载的上电控制,方法简单,实施成本低廉,对原有上电回路结构改动较小,使该驱动器上电电路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保证驱动器低功耗待机的同时,实现了易燃易爆制冷剂的安全使用,增强了空调外机系统工作的安全可靠性;与传统采用交流接触器方式实现驱动上电相比,避免了交流接触器触点之间产生电弧,解决了易燃易爆制冷剂在使用时容易发生爆炸的问题;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单元、储能单元、驱动单元及上电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上电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常开继电器、第二常开继电器及上电限流电阻;
所述上电限流电阻一端分别与所述整流单元、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电限流电阻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一端连接,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用于在上电过程中起到限流作用;所述整流单元还分别用于接入交流电和与所述储能单元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储能单元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一端与主控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主控信号输出端发出的主控信号时,保证所述交流电依次通过所述整流单元和所述上电限流电阻,开始执行所述上电过程;
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两端均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驱动单元发出的高电平控制信号时,将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短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单元用于接入三相交流电,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及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一输入信号;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二输入信号;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且共同接入所述三相交流电的第三输入信号;所述第一输入信号、所述第二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三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依次相差120°;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及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所述上电限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及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均与所述储能单元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芯片、第一限流电阻、第二限流电阻、第三限流电阻、第一驱动三极管、第二驱动三极管和第七二极管;
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所述第一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用于发出所述高电平控制信号;所述第二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限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及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第一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共同连接到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芯片采用DSP芯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单元包括至少一极性电容;所述储能单元用于在所述上电过程中储能,以实现在所述负载的工作过程中,为所述负载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极性电容的数量为一时,所述极性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整流单元连接,所述极性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极性电容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极性电容串联连接,且串联连接位于一端的极性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触点的另一端连接,串联连接位于另一端的极性电容的负极与所述整流单元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限流电阻采用PTC热敏电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控信号插座;所述主控信号插座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控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控信号插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常开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均接地。
10.一种空调外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驱动器上电电路和外机主控模块;
所述外机主控模块与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连接,用于在接收到室内机发送的开机控制指令后,通过所述外机主控模块的主控信号输出端向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发送主控信号,以使所述驱动器上电电路开始执行上电过程。
CN202020863674.5U 2020-05-21 2020-05-21 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Active CN2113457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3674.5U CN211345727U (zh) 2020-05-21 2020-05-21 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3674.5U CN211345727U (zh) 2020-05-21 2020-05-21 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45727U true CN211345727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31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63674.5U Active CN211345727U (zh) 2020-05-21 2020-05-21 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457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5760A (zh) * 2020-10-13 2021-01-05 儒竞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继电器保护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5760A (zh) * 2020-10-13 2021-01-05 儒竞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继电器保护系统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45727U (zh) 驱动器上电电路及空调外机系统
CN104901385B (zh) 发电机能量管理装置及发电系统
WO2021054199A1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WO2019021450A1 (ja) 空気調和機、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CN105698332A (zh) 一种多级自动的风机调速装置及调速方法
US9964319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er
JP7175936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2762525A (zh) 空调室外机控制电路、电控组件及空调器
CN108253536B (zh) 交流电和光伏直流电两用手动控制的冷空调
CN103199776A (zh) 空调室外直流电机固定转速与可调转速切换电路
JP3601134B2 (ja) 冷凍装置
CN108878219B (zh) 一种基于启动继电器的控制电路
CN107086820B (zh) 单相交流电机的起动控制电路、压缩机系统以及制冷设备
CN202649723U (zh) 新型空调来电自启动控制器
CN206695503U (zh) 冰箱的压缩机过温保护电路
CN102355173A (zh) 压缩机的电机启动电路
JP2009264681A (ja) 空調装置及び発電装置
CN113114022A (zh) 一种电阻控制模块、电源输出电路以及空调
CN204574369U (zh) 交流电和光伏直流电两用手动控制的冷空调
CN215216859U (zh) 一种节能型冷柜控制电路
CN204718224U (zh) 交流电和光伏直流电两用电冰箱
CN204100703U (zh) 电冰箱来电延时无触点保护装置
CN220692814U (zh) 接地保护电路、控制器和用电设备
CN215267770U (zh) 便携空调器的驱动控制电路与便携空调器
CN213990530U (zh) 一种不易误触发的逆变器电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433 room 323, No. 1101-163, National Road,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Rujing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101-163, 323 Guoding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433

Patentee before: RUKING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