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35776U - 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35776U
CN211335776U CN201922255020.4U CN201922255020U CN211335776U CN 211335776 U CN211335776 U CN 211335776U CN 201922255020 U CN201922255020 U CN 201922255020U CN 211335776 U CN211335776 U CN 211335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trunk
heat dissipation
heat
hea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5502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小东
杨治国
李林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ony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5502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35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35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357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用于对车辆的后备箱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备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间隔设置;后备箱的内部设有热源;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于进风口处,以通过第一风机驱动后备箱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后备箱内部;第二风机,第二风机设置于出风口处,以通过第二风机驱动后备箱内部的空气通过出风口流出至后备箱的外部;其中,第二风机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后备箱内部散热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背景技术
在智能驾驶车辆中,需要使用计算平台对传感器采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计算平台捏的处理器在完成大量的计算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
在相关技术中,计算平台由采用设置在车辆后备箱内的方案,由于车辆后备箱内部散热不佳,当计算平台长时间工作时容易出现后备箱温度过高的情况,从而影响计算平台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后备箱内部散热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用于对车辆的后备箱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备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间隔设置;后备箱的内部设有热源;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于进风口处,以通过第一风机驱动后备箱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后备箱内部;第二风机,第二风机设置于出风口处,以通过第二风机驱动后备箱内部的空气通过出风口流出至后备箱的外部;其中,第二风机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风机的吸气口的朝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至75°。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的排气口朝向水平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后备箱的两侧;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后备箱内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后备箱内部装有辅助散热风机,辅助散热风机的排气口朝向热源设置。
进一步地,辅助散热风机设置在热源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和/或,辅助散热风机的排气口朝向水平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设置在热源的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地,热源为多个,多个热源沿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连线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热源包括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其中,第二热源的最大高度大于第一热源的最大高度,第二热源设置在第一热源靠近出风口的一侧;和/或,第二热源设置在第一热源靠近出风口的一侧,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辅助散热风机,辅助散热风机的排气口朝向第二热源设置。
进一步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温度检测装置、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通讯连接;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后备箱内,以使控制装置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开闭以及转速;和/或,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为轴流风机。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为直流风机,控制装置包括PWM控制器,PWM控制器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连接,以通过PWM控制器调节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用于对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进行固定的支撑架,支撑架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包括用于处理数据的处理器,处理器设置在智能驾驶车辆的后备箱内;智能驾驶车辆包括后备箱散热结构,后备箱散热结构为上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用于对车辆的后备箱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备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间隔设置;后备箱的内部设有热源;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于进风口处,以通过第一风机驱动后备箱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后备箱内部;第二风机,第二风机设置于出风口处,以通过第二风机驱动后备箱内部的空气通过出风口流出至后备箱的外部;其中,第二风机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通过设置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可有效地驱动空气从进风口流入后备箱内部,并由出风口流出后备箱。通过使第二风机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可有效地将集中在车辆后备箱内部的上方的热空气抽出后备箱,从而及时地将车辆后备箱内部的热量带出,避免热量在后备箱内积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后备箱内部散热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的实施例在透明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后备箱;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0、热源;11、第一热源;12、第二热源;1、第一风机;2、第二风机;3、辅助散热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用于对车辆的后备箱 100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备箱10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 间隔设置;后备箱100的内部设有热源10;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机1,第一风机1设置于进风口101处,以通过第一风机1驱动后备箱100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01进入后备箱100内部;第二风机2,第二风机2设置于出风口102处,以通过第二风机2驱动后备箱100内部的空气通过出风口102流出至后备箱100的外部;其中,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用于对车辆的后备箱100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备箱100 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间隔设置;后备箱100的内部设有热源10;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机1,第一风机1设置于进风口101处,以通过第一风机1驱动后备箱100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01进入后备箱100内部;第二风机2,第二风机2设置于出风口102处,以通过第二风机2驱动后备箱100内部的空气通过出风口102流出至后备箱100的外部;其中,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通过设置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可有效地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01流入后备箱100内部,并由出风口102流出后备箱100。通过使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可有效地将集中在车辆后备箱100内部的上方的热空气抽出后备箱100,从而及时地将车辆后备箱100内部的热量带出,避免热量在后备箱100内积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后备箱内部散热不佳的问题。
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也就是说,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的朝向与水平方向呈预定夹角设置,预定夹角大于0°且小于90°。优选地,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第一风机1的一侧倾斜设置。
优选地,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的朝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至7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的朝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70°,当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的朝向与水平方向呈70°夹角时,可有效地将后备箱100上方的热空气抽出,散热效果好。具体实施时,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可根据热源10的位置进行调整,优选地,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热源10的上方。
为了保证第一风机1的抽风和送风效果,保证对车辆后备箱100内部的散热效果,第一风机1的排气口朝向水平方向设置。
在具体实施时,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后备箱100的两侧;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后备箱100内部的两侧。
为了对后备箱100内部的热源10进行针对性地散热,后备箱100内部装有辅助散热风机 3,辅助散热风机3的排气口朝向热源10设置。
具体地,辅助散热风机3设置在热源10靠近进风口101的一侧,从而更好地抽取来自进风口101一侧的空气,保证对热源10的散热效果;和/或,辅助散热风机3的排气口朝向水平方向设置,这样,可以保证辅助散热风机3产生的气流更好地流经热源10处,对热源10进行有效地散热。
具体地,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分别设置在热源10的相对的两侧。
在具体实施时,热源10为多个,为了保证对多个热源10的散热效果,多个热源10沿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的连线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
具体地,多个热源10包括第一热源11和第二热源12;其中,第二热源12的最大高度大于第一热源11的最大高度,为了保证可以对第一热源11和第二热源12均进行有效地散热,第二热源12设置在第一热源11靠近出风口102的一侧;和/或,第二热源12设置在第一热源 11靠近出风口102的一侧,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辅助散热风机3,辅助散热风机3的排气口朝向第二热源12设置。
具体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温度检测装置、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均通讯连接;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后备箱100内,以使控制装置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控制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的开闭以及转速;和/或,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均为轴流风机。第一风机1的叶轮和第二风机2的叶轮均具有预定直径,预定直径可根据散热需求以及安装口的尺寸选取,优选地,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的叶轮直径与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的直径相同。
具体地,为了方便对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的转速进行准确的控制,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均为直流风机,控制装置包括PWM控制器,PWM控制器与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 2均连接,以通过PWM控制器调节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的转速。
后备箱散热结构还包括用于对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进行固定的支撑架,为了满足支撑强度的需要,并减小车身的重量,支撑架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包括用于处理数据的处理器,处理器设置在智能驾驶车辆的后备箱内;智能驾驶车辆包括后备箱散热结构。其中,后备箱散热结构为上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用于对车辆的后备箱100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备箱100 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间隔设置;后备箱100的内部设有热源10;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风机1,第一风机1设置于进风口101处,以通过第一风机1驱动后备箱100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01进入后备箱100内部;第二风机2,第二风机2设置于出风口102处,以通过第二风机2驱动后备箱100内部的空气通过出风口102流出至后备箱100的外部;其中,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通过设置第一风机1和第二风机2,可有效地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01流入后备箱100内部,并由出风口102流出后备箱100。通过使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可有效地将集中在车辆后备箱100内部的上方的热空气抽出后备箱100,从而及时地将车辆后备箱100内部的热量带出,避免热量在后备箱100内积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后备箱内部散热不佳的问题。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用于对车辆的后备箱(100)的内部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箱(100)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间隔设置;所述后备箱(100)的内部设有热源(10);所述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
第一风机(1),所述第一风机(1)设置于所述进风口(101)处,以通过所述第一风机(1)驱动所述后备箱(100)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进风口(101)进入所述后备箱(100)内部;
第二风机(2),所述第二风机(2)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02)处,以通过所述第二风机(2)驱动所述后备箱(100)内部的空气通过所述出风口(102)流出至所述后备箱(100)的外部;
其中,所述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朝向斜上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2)的吸气口的朝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至7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1)的排气口朝向水平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102)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后备箱(100)的两侧;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后备箱(100)内部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箱(100)内部装有辅助散热风机(3),所述辅助散热风机(3)的排气口朝向所述热源(10)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风机(3)设置在所述热源(10)靠近所述进风口(101)的一侧;和/或,所述辅助散热风机(3)的排气口朝向水平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分别设置在所述热源(10)的相对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10)为多个,多个所述热源(10)沿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的连线方向相互间隔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热源(10)包括第一热源(11)和第二热源(12);
其中,所述第二热源(12)的最大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热源(11)的最大高度,所述第二热源(12)设置在所述第一热源(11)靠近所述出风口(102)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热源(12)设置在所述第一热源(11)靠近所述出风口(102)的一侧,所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辅助散热风机(3),所述辅助散热风机(3)的排气口朝向所述第二热源(12)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均通讯连接;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后备箱(100)内,以使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的开闭以及转速;和/或,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均为轴流风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均为直流风机,所述控制装置包括PWM控制器,所述PWM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均连接,以通过所述PWM控制器调节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的转速。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箱散热结构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风机(1)和所述第二风机(2)进行固定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13.一种智能驾驶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驾驶车辆包括用于处理数据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设置在所述智能驾驶车辆的后备箱内;所述智能驾驶车辆包括后备箱散热结构,所述后备箱散热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备箱散热结构。
CN201922255020.4U 2019-12-16 2019-12-16 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Active CN211335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55020.4U CN211335776U (zh) 2019-12-16 2019-12-16 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55020.4U CN211335776U (zh) 2019-12-16 2019-12-16 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35776U true CN211335776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37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55020.4U Active CN211335776U (zh) 2019-12-16 2019-12-16 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3577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4056A (zh) * 2021-08-05 2021-12-0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计算装置及车辆
WO2022099503A1 (zh) * 2020-11-11 2022-05-19 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驾驶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99503A1 (zh) * 2020-11-11 2022-05-19 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驾驶车辆
CN113734056A (zh) * 2021-08-05 2021-12-0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计算装置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35776U (zh) 车辆后备箱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智能驾驶车辆
CN206490542U (zh) 一种防尘散热式端盖以及电动车电机
CN205805683U (zh) 用于车辆的散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6787466A (zh) 一种温控式驱动电机以及电动汽车
CN104163368A (zh) 一种智能散热电梯控制柜
CN210247234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网络机柜
CN107387995A (zh) 一种带智能风扇的显示器挂架
CN207897307U (zh) 一种安防机器人的散热系统
CN107842416B (zh) 一种卡车冷却与噪音平衡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5998149U (zh) 轴流式发动机散热器冷却装置
CN215730794U (zh) 一种户外广告机
CN109085901A (zh) 一种多方位散热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架
CN207117378U (zh) 电机
TW201526774A (zh) 貨櫃資料中心
CN105979753A (zh) 一种电动汽车均衡散热装置及方法
CN209708078U (zh) 一种计算机cpu风管式散热器
CN209710580U (zh) 一种机房水冷系统
CN207162077U (zh) 一种带智能风扇的显示器挂架
CN206409412U (zh) 一种对置式离心风机机构
CN209676052U (zh) 一种车用新型智能电机
CN2779472Y (zh) 风扇模块及使用该风扇模块的散热器
CN216451652U (zh) 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的导航控制器
CN204990021U (zh) 一种智能电气控制器
CN213213998U (zh) 数字化展厅联控装置系统
CN205319841U (zh) 一种电机通风散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