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27788U -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27788U
CN211327788U CN201922132213.0U CN201922132213U CN211327788U CN 211327788 U CN211327788 U CN 211327788U CN 201922132213 U CN201922132213 U CN 201922132213U CN 211327788 U CN211327788 U CN 2113277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eating
substrate
heating belt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322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杰
周彬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K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K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K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322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27788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1578 priority patent/WO202110356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277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277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加热带包括:基板,基板呈带状;发热层,发热层设置于基板的一侧表面;导线层,导线层设置于基板的另一侧表面,导线层包括多条导线,发热层与多条导线中的两条相连通。通过将发热层和导线层设置在基板的不同侧面,可以将发热层与导线层隔离开来,从而可以使发热层和导线层互不干涉,导线层可以通过导线控制发热层是否发热,如此设计可以将导线层、基板和发热层集成化,从而可以减少加热带的空间占比,而且还可以方便线路的布置。

Description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仪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学习与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关心身体的健康状况,于是按摩仪大量涌入市场和每个家庭中,有些按摩仪包括加热带。
现有技术中,加热带包括发热模块和控制线路,控制线路可以控制发热模块是否发热,由于控制线路与发热模块为两个分离的模块,导致控制线路与发热模块之间的线路冗长混乱,为线路的布置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控制线路与发热模块均需占用一定的空间,因此,加热带的空间占比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加热带,该加热带的线路布置和接线极为方便,而且占用的空间极小,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按摩组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颈部按摩仪。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带,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呈带状;发热层,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导线层,所述导线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另一侧表面,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条导线,所述发热层与多条所述导线中的两条相连通。
通过将发热层和导线层设置在基板的不同侧面,可以将发热层与导线层隔离开来,从而可以使发热层和导线层互不干涉,导线层可以通过导线控制发热层是否发热,如此设计可以将导线层、基板和发热层集成化,从而可以减少加热带的空间占比,而且还可以方便线路的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条所述导线包括:两条发热导线和控制导线,两条所述发热导线在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发热导线分别连接在所述发热层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导线为多条,多条所述控制导线在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板的另一侧表面形成有加热区和绝缘区,所述绝缘区分布于所述加热区的两端,至少两条所述控制导线的端部设置在两端的所述绝缘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带,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分别设置于所述发热层和所述导线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护层为抗氧化树脂保护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护层为抗氧化树脂硅胶混合保护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带,还包括: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设置于所述保护层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层为石墨烯发热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板为柔性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基板为PI、PEI和PET基板中的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按摩组件,包括:两个柔性电极;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热带,所述加热带设置于所述柔性电极,所述加热带的两端形成有微电流触点,两个所述柔性电极分别与所述微电流触点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带与两个所述柔性电极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带嵌设到两个所述柔性电极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包括:电池;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按摩组件,多条所述导线包括多条控制导线,两条所述控制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相连接;
电路板,两条所述控制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所述电路板还连接所述基板的两端,以形成微电流触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带的正反面的线路布置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按摩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按摩组件的正视图;
图5是图4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加热带;10:基板;11:加热区;12:绝缘区;20:发热层;30:导线层;31:发热导线;32:控制导线;40:保护层;50:热敏电阻;60:柔性电极;70:微电流触点;71:微电流传输点;72:第一正面微电流触点;73:第二正面微电流触点;80:电池;90:电路板;91:主体;92:夹臂;921:第一夹臂;922:第二夹臂;93:凹槽;94:连接件;200:按摩组件;300:颈部按摩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带100,加热带100可以应用于按摩组件200中,其具有加热功能及电刺激功能,加热带100可以进一步提升按摩组件200的按摩效果。按摩组件200可以应用于颈部按摩仪300中,该按摩组件200可以缓解颈部疲劳。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带100,包括:基板10、发热层20和导线层30,基板10、发热层20和导线层30层叠设置。
如图1所示,基板10呈带状,发热层20设置在基板10的一侧表面,发热层20通电后可以发热,导线层30设置在基板10的另一侧表面,换句话说,基板10设置在发热层20与导线层30之间,导线层30包括多条导线,发热层20与多条导线中的两条相连通,设置在导线层30的导线可以控制发热层20是否发热,导线层30、发热层20和基板10层叠设置,可以增强加热带100的集成化程度。
因此,通过将发热层20和导线层30设置在基板10的不同侧面,可以将发热层20与导线层30隔离开来,从而可以使发热层20和导线层30达到互不干扰的目的,导线层30可以通过导线控制发热层20是否发热,如此设计可以将导线层30、基板10和发热层20集成化,从而可以减少加热带100的空间占比,而且还可以方便线路的布置。
如图2所示,导线包括:两条发热导线31和控制导线32,两条发热导线31在基板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间隔设置的发热导线31的线路可以非常清晰,从而可以方便发热导线31的布置与连接,两条发热导线31分别连接在发热层20的两端。通电的发热导线31与发热层20连接之后,发热层20可以持续发热,从而可以达到使加热带100发热的目的。
如图2所示,控制导线32为多条,多条控制导线32在基板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间隔设置的多条控制导线32的线路可以非常清晰,从而可以方便发热导线31的布置与连接,控制导线32可以为加热带100传输电能,从而可以确保加热带100持续发热,进而可以使加热带100保持预定温度。
如图2所示,基板10形成有加热区11和绝缘区12,绝缘区12分布于加热区11的两端,至少两条控制导线32的端部设置在两端的绝缘区12。控制导线32的一端设置在基板10的一端绝缘区12,控制导线32的另一端设置在基板10的另一端绝缘区12,如此设计可以使各个控制导线32的连接端分布在绝缘区12,从而可以避免控制导线32与其它导电物件触碰,进而可以确保控制导线32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加热带100还包括:保护层40,保护层40分别设置于发热层20和导线层30远离基板10的表面。换句话说,加热带100包括两层保护层40,其中一层保护层40与基板10之间设置有发热层20,另外一层保护层40与基板10之间设置有导线层30,保护层40可以避免发热层20和导线层30与外界物体直接触碰或者碰撞,从而保护层40可以保护两层保护层40之间的发热层20、基板10和导线层30,进而可以延长加热带100的使用寿命,而且层叠设置的保护层40、发热层20、基板10和导线层30可以优化加热带100的空间结构。
具体地,保护层40为抗氧化树脂保护层40,树脂在常温下为固态,受热后一定程度后可以软化,从而可以提升保护层40的弹性以及改善保护层40的触感,抗氧化树脂制成的保护层40可以大幅度延缓保护层40因与空气等气体接触而渐渐老化的进度,从而可以延长保护层40的使用寿命,进而可以提高加热带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保护层40为抗氧化树脂硅胶混合保护层40,由硅胶制成的保护层40不会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延长保护层40的使用寿命,而且硅胶的热稳性极好,可以避免保护层40因加热而产生过度的形变,从而可以确保保护层40的保护功能的稳定发挥。
如图2所示,加热带100还包括:热敏电阻50,热敏电阻50设置于保护层40的表面。热敏电阻50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当加热带100刚开始加热时,热敏电阻50感受的温度较低,于是热敏电阻50的阻值小,线路中的电流值大,因此,加热带100的加热幅度就会有所增加,反之,加热带100的温度高时,热敏电阻50的阻值大,线路中的电流值小,加热带100的加热幅度就会有所降低,热敏电阻50设置于加热带100的正面,也就是加热带100与人体接触的那一面,因此,热敏电阻50可以保证不会出现产品过热的的情况,而且热敏电阻50的设置可以使加热带100的温度保持在一个预定温度,从而可以增加加热带100的可靠性,而且可以避免用户颈部皮肤被烫伤。
具体地,发热层20为石墨烯发热层,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这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很好,由石墨烯制成的发热层20加热速度比一般的加热带快很多,而且石墨烯发热层20具有稳定性好和加热均匀的优点,从而石墨烯发热层20不会出现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石墨烯相对其他发热材料更加节能、环保,从而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而且石墨烯发热层20在加热时会发射出被称为“生命光波”的远红外光,该远红外光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石墨烯的力学性能也非常好,可以保证发热层20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基板10为柔性基板。柔性高的材料可使用户使用时不会产生阻力感,有更好的使用体验。且柔性材料由于其韧性强,可以保证发热层20和导线层30组成的电路不容易被破坏,从而可以尽可能地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基板10为PI(聚酰亚胺)、PEI(聚乙烯亚胺)和PET(涤纶树脂)基板10中的一种。PI、PEI和PET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电绝缘性能、耐辐照性能、耐高低温及耐磨性能,因此,由PI(或者PEI和PET)制成的基板10不会因加热带100的反复加温以及受挤压而过早的损坏,从而可以延长基板1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按摩组件200,如图3和图4所示,按摩组件200包括:两个柔性电极60和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热带100,加热带100设置于柔性电极60,柔性电极60通电后可以按摩,加热带100通电后可以加热,柔性电极60和加热带100的配合可以提升按摩组件200的按摩效果,从而可以提供更好地用户体验。
具体地,如图2所示,加热带100的两端形成有微电流触点70,微电流触点70包括:微电流传输点71、第一正面微电流触点72和第二正面微电流触点73,微电流传输点71位于加热带100一端的反面,第一正面微电流触点72和第二正面微电流触点73分别位于加热带100正面的两端,微电流传输点71和第一正面微电流触点72对立的设置在基板10的正反面,两个柔性电极60分别与第一正面微电流触点72、第二正面微电流触点73相连接,如此设计可以在人体与两个柔性电极60接触时导通柔性电极60和加热带100所在的电路,从而可以使按摩组件200达到按摩和加热的效果,进而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具体地,加热带100与两个柔性电极60一体成型,加热带100与两个柔性电极60一体成型制造可以节省生产的时间和成本,而且还可以加固加热带100和柔性电极60的连接结构,从而增加按摩组件2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加热带100嵌设到两个柔性电极60内,如此设计可以加强加热带100和两个柔性电极60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可以保证微电流在加热带100和两个柔性电极60之间传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而可以确保按摩组件200的稳定运行。
具体地,柔性电极60形成为导电硅胶,加热带100的最外层为抗氧化树脂硅胶混合的保护层40,因此,由导电硅胶制作的柔性电极60和由抗氧化树脂硅胶混合制作的保护层40可以更好地粘合,而且由于加热带100与柔性电极60一体成型,加热带100和柔性电极60组成的按摩组件200可以将设备的按摩面积和加热面积扩大,从而可以与人体更好地接触,进而为用户带来更舒适的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300,如图2及图6所示,颈部按摩仪300包括:电池80、上述第二方面是实施例的按摩组件200和电路板90。电池80通过控制导线32与电路板90连接,电池80可以为按摩组件200和电路板90提供电量,从而可以保证电路板90和按摩组件200正常运行。
如图2所示,多条导线包括多条控制导线32和一条微电流导线33,两条控制导线32的一端与电池80的正负极相连接,两条控制导线32的另一端与电路板90相连接,微电流导线33连接微电流传输点71和第二正面微电流触点73,微电流传输点71和第一正面微电流触点72设置在基板10的靠近电路板90的一端,第二正面微电流触点73设置在基板10的靠近电池80的一端,电池80通过两条控制导线32向电路板90供电,电路板90还连接基板10的两端的绝缘区12,以形成微电流触点70,微电流触点70与柔性电极60接触,当人体与两个柔性电极60接触时,微电流依次导通的路线为:电池80正极、电池80正极连接的控制导线32、电路板90、微电流传输点71、微电流导线33、第二正面微电流触点73、人体、第一正面微电流触点72、电路板90、与电池80负极连接的控制导线32,电池80负极。如此形成回路,因此,人体与两个柔性电极60接触后,可以导通加热带100电路,从而加热带100可以发热,进而可以更好地缓解人体疲劳。
如图6所示,颈部按摩仪300还包括:夹臂92、连接件94和主体91,夹臂92、连接件94和主体91依次连接,夹臂92内形成有容纳空间,主体91内形成有放置空间,放置空间和容纳空间内可以放置和保护一些部件,从而可以避免部件的损坏,可以延长颈部按摩仪300的使用寿命。
如图6所示,按摩组件200设置在主体91的内侧表面,人的颈部接触按摩组件200与按摩组件200形成回路后,按摩组件200可以按摩,而且按摩组件200还可以发热,从而可以更好地缓解人体疲劳,进而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具体地,如图6所示,夹臂9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夹臂92通过连接件94与主体91的两端连接,夹臂92可以伸展,当用户需要颈部按摩仪300按摩时,夹臂92伸展夹持在人的颈部。
具体地,如图6所示,两个夹臂92分别为第一夹臂921和第二夹臂922,第一夹臂921的容纳空间可以放置电路板90,第二夹臂922的容纳空间可以放置电池80,因此,第一夹臂921和第二夹臂922的容纳空间可以保护电路板90和电池80,从而延长颈部按摩仪300的使用寿命。
如图6所示,夹臂92的内侧形成有凹槽93,凹槽93形成为条形状,由主体91延伸而来的按摩组件200的部分可以放置在凹槽93内,延伸而来的按摩组件200的部分的可以正好填满凹槽93,如此,当夹臂92夹持在颈部时,该部分的按摩组件200可以与人的颈部接触,从而可以实现最大化的按摩面积,进而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加热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呈带状;
发热层,所述发热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
导线层,所述导线层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另一侧表面,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条导线,所述发热层与多条所述导线中的两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导线包括:两条发热导线和控制导线,两条所述发热导线在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发热导线分别连接在所述发热层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导线为多条,多条所述控制导线在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形成有加热区和绝缘区,所述绝缘区分布于所述加热区的两端,至少两条所述控制导线的端部设置在两端的所述绝缘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分别设置于所述发热层和所述导线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抗氧化树脂保护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抗氧化树脂硅胶混合保护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敏电阻,所述热敏电阻设置于所述保护层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为石墨烯发热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柔性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PI、PEI和PET基板中的一种。
12.一种按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柔性电极;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带,所述加热带设置于所述柔性电极,所述加热带的两端形成有微电流触点,两个所述柔性电极分别与所述微电流触点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带与两个所述柔性电极一体成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带嵌设到两个所述柔性电极内。
15.一种颈部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
权利与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摩组件,多条所述导线包括多条控制导线,两条所述控制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池相连接;
电路板,两条所述控制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接,所述电路板还连接所述基板的两端,以形成微电流触点。
CN201922132213.0U 2019-11-29 2019-11-29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Active CN2113277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32213.0U CN211327788U (zh) 2019-11-29 2019-11-29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PCT/CN2020/101578 WO2021103568A1 (zh) 2019-11-29 2020-07-13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32213.0U CN211327788U (zh) 2019-11-29 2019-11-29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27788U true CN211327788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32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32213.0U Active CN211327788U (zh) 2019-11-29 2019-11-29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277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9537204A (ja) 炭素フェルト発熱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439942Y1 (ko) 온열조끼용 면상발열체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온열조끼
CN109041298A (zh) 一种电发热片及地暖系统
KR200453641Y1 (ko) 면상발열체를 이용한 전자파 차단이 가능한 온열매트의 발열구조
CN211327788U (zh)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CN201139397Y (zh) 一种远红外电热地毯
CN210932172U (zh) 电性亲肤片
CN111569259A (zh)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WO2021103568A1 (zh) 加热带、按摩组件和颈部按摩仪
CN213407481U (zh) 一种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CN218640718U (zh) 一种石墨烯穴位理疗模块及其汽车座椅靠背以及汽车座椅
JP3179466U (ja) Usb電源を用いた保温器
CN210576081U (zh) 一种电池包热失控防护装置及应用其的电池包
KR200278897Y1 (ko) 휴대용 보온 매트
CN214070184U (zh) 石墨烯编织发热膜片
CN212756965U (zh) 一种石墨烯加热瑜伽垫
CN216986074U (zh) 用于按摩的电极片结构以及按摩装置
CN201768073U (zh) 加热理疗带
CN204363096U (zh) 具有按压生热系统的鞋垫
CN212521288U (zh) 石墨烯发热坐垫
CN219462326U (zh) 改进型按摩带
CN217011216U (zh) 一种用于发热电极片的双温控装置
CN218685737U (zh) 热敷脉冲柔性按摩仪
US20090223946A1 (en) Comb powering conductors based flexible thermal radiator
CN217745374U (zh) 一种加热理疗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23af, building 3, zhongkefa Park, No.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23af, building 3, zhongkefa Park, No.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 (Shenzhen)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23af, building 3, zhongkefa Park, No.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a, 7th floor, Yingfeng business center, No. 8, Yixing Road, Junlan community neighborhood committee,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tion for reside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SK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Future wear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af, building 3, zhongkekefa Park, 009 Gaoxin South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before: Future wearabl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