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18936U -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18936U
CN211318936U CN202020189178.6U CN202020189178U CN211318936U CN 211318936 U CN211318936 U CN 211318936U CN 202020189178 U CN202020189178 U CN 202020189178U CN 211318936 U CN211318936 U CN 211318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ouble
groove body
backlight module
adhes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8917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小君
施晓春
桑艾霞
王凯文
张强
许海峰
董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8917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18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18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18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解决了目前的车载显示用背光模组的光学膜材和导光板的固定方式所导致的侧面漏光、显示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导光板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上的光学膜片组;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方向延伸预设长度,且所述定位槽内通过设置双面胶层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入光侧表面连接,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为遮光面。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够正常显示影像,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显示装置的品质。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面板的适用场景也在逐步扩大,对于汽车车载显示领域,由于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震动,所示对背光源结构震动可靠性试验、晃动声响问题有较高的要求。
通常,液晶显示面板中设置的背光模组包括由,光学膜材可将灯板中光源出射的光线进行匀光,形成均匀的背光。其中,为满足车载显示的稳定可靠、无响动等需求,光学膜材通过胶带固定在导光板上,且通过导光板设置凸状结构来实现光学膜材的定位和固定,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导光板侧边反射膜反射到导光板凸状结构的侧面形成亮带区域,且进入背光源可视区被人眼观察到,影响人眼视角下观测的画面的匀光性,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主要目的是解决目前的车载显示用背光模组的光学膜材和导光板的固定方式所导致的侧面漏光、显示效果差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上的光学膜片组;
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方向延伸预设长度,且所述定位槽内通过设置双面胶层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入光侧表面连接,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为遮光面。
可选的,所述光学膜片组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膜片、第二膜片及第三膜片;
所述定位槽设置为阶梯槽,所述阶梯槽包括深度依次递减的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和第三槽体;
其中,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及所述第三槽体内设置的所述双面胶层分别与所述第一膜片、所述第二膜片和所述第三膜片粘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膜片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槽体对应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粘接;
所述第二膜片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二槽体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二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粘接。
可选的,所述导光板的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的所述第二端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第三膜片的第一侧边缘设置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适配的所述限位槽。
可选的,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及所述第三槽体内设置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厚度相等。
可选的,所述第一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膜片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
所述第二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二膜片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
所述第三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三膜片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
可选的,所述第三槽体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和所述第三槽体的排列方向。
可选的,所述第一膜片为增亮膜,所述第二膜片为棱镜片,所述第三膜片为扩散片。
可选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入光侧表面为反射面。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显示装置,该车载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通过在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设置定位槽,定位槽内通过设置双面胶层能够与光学膜片组的入光侧表面粘接,能够保证光学显示膜片组的可靠固定,避免在晃动条件下出现晃动和响声等问题,且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为遮光面,侧入式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过侧反射膜的反射以后,从定位槽射出的光线能够被双面胶层的出光侧遮光面吸收,从而没有斜向的光线进入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可以避免背光模组的侧边出现亮线的情况,可适用于窄边框产品,且能够保证背光模组的可视区的光线均匀性,从而提高车载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亮带区域产生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亮带区域消除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C-C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D-D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第一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第二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第三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为满足车载显示装置的稳定、无响动要求,目前,如附图1所示为目前应用于车载显示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下铁框5a、中胶框6a、TFT面板 7a、上铁框8a及由下而上层叠设置在下铁框5a内的反射片4a、导光板1a及光学膜片组2a。针对窄边框产品,上铁框8a距离背光源可视区较近,致使导光板距离背光源可视区的尺寸相对更小,通常将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组2a通过双面胶层3a固定在导光板1a上,且通过导光板1a设置凸台结构9a来实现光学膜片组2a的定位和固定,具体的,需要在定位处的导光板1a设置不同高度的凸台结构9a并通过在结构的上表面粘接双面胶层3a来调整光学膜片组2a的多层光学膜片依次固定层叠堆放。凸台结构9a虽然能够起到辅助光学膜片组2a可靠定位和固定的效果,但在使用中,面内光经过侧部的反射片4a反射以后,如附图2 所示,一部分直接反射到凸台结构9的侧面,且在凸台结构9a的侧面形成亮带区域进入背光源可视区;另一部分经侧部的反射片4a反射到凸台结构9a的上表面后,会发生全反射,再反射到凸台结构9a的侧面的亮带区域进入背光源可视区只有从凸台结构9a的上表面出光形成的亮带区域会犹豫胶框的遮挡不会被人眼观察到,故由于在凸台结构9a的侧面形成亮带区域会影响背光模组视觉观察下的画面匀光性,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变差。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侧表面上的光学膜片组2;其中,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定位槽101,所述定位槽101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方向延伸预设长度,且所述定位槽101内通过设置双面胶层3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入光侧表面连接,所述双面胶层3的出光侧表面为遮光面。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可以应用于车载显示装置,为侧入式背光源,背光模组的结构至少包括如图3所示的下铁框5、中胶框6、TFT面板7、上铁框8及由下而上层叠设置在下铁框5内的反射片4、导光板1及光学膜片组 2;其中,光源组件设置在导光板1的一侧,具体可以设置在导光板1较长边所在的一侧,导光板1的该侧面为入光面,导光板1的上端面为出光表面,而用于设置限位凸起和定位槽101的第一侧边缘可为导光板1较短边所在的侧边缘;反射片4包括设置于导光板1底部的反射片4和设置于导光板1侧部的反射片4,能够将入射至导光板1底部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内以提高光线的亮度;光学膜片组2用于使导光板1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的显示,光学膜片组2可包括多层层叠设置的光学膜片,具体数量与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参数和光学参数有关,例如:也可能为一张、两张或三张等等,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使光学膜组与导光板1稳定可靠的定位,在震动下不产生偏移和响动,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在导光板1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的第一端设置具有预设长度的定位槽101,定位槽101内通过设置双面胶层3能够与光学膜片组2的入光侧表面粘接,通过设置定位槽101及定位槽101内的双面胶层3能够实现光学膜片组2的定位和固定;且双面胶层3的出光侧表面为遮光面,双面胶层3的出光侧表面可以为黑色,能够起到遮光的效果,避免光线从双面胶层3的出光侧出射,双面胶层3的入光侧表面也可设置为黑色,或双面胶层3的入光侧表面还可以设置为白色。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槽101的设置能够取代上述的目前导光板1上凸台结构的设置,在使用时,如附图4所示,面内光线经过侧部的反射片4的反射以后,从定位槽101射出的光线能够被双面胶层3的出光侧遮光面吸收,从而没有斜向的光线进入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可以避免背光模组的侧边出现亮线,可适用于窄边框产品,且能够保证背光模组的可视区的光线均匀性,可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具体的,定位槽101 的深度可以根据双面胶层3的厚度进行设定,例如:在双面胶层3粘接在定位槽101内部后,双面胶层3的上表面可以刚好与光学膜片组2的入光侧表面粘接,故可根据双面胶层3的厚度及双面胶层3与光学膜片组2粘接的过盈重合量来设置定位槽101的深度;定位槽101在导光板1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的预设长度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增大预设长度的设置大小能够提高光学膜片组2粘接固定的可靠性,但考虑到光学膜片组2的膨胀收缩预设长度也不应过大;当光学膜片组2包括多层层叠设置的光学膜片时,为实现每层光学膜片精确的定位和可靠的固定,还可将定位槽101设置为不同高度的阶梯槽,以实现对每层光学膜片的粘接固定,具体下文进行详述。
根据上述所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设置定位槽,定位槽内通过设置双面胶层能够与光学膜片组的入光侧表面粘接,能够保证光学显示膜片组的可靠固定,避免在晃动条件下出现晃动和响声等问题,且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为遮光面,侧入式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过侧反射膜的反射以后,从定位槽射出的光线能够被双面胶层的出光侧遮光面吸收,从而没有斜向的光线进入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可以避免背光模组的侧边出现亮线的情况,可适用于窄边框产品,且能够保证背光模组的可视区的光线均匀性,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5-附图9,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学膜片组2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及第三膜片203;所述定位槽101设置为阶梯槽,所述阶梯槽包括深度依次递减的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所述第一槽体1011、所述第二槽体1012及所述第三槽体1013内设置的所述双面胶层3分别与所述第一膜片201、所述第二膜片和所述第三膜片粘接。
具体的,光学膜片组2可为多层光学膜片层叠设置的结构,例如:光学膜片组2至少可包括: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在导光板1上依次层叠堆放;其中,第一膜片201 可以为扩散片,用于将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进行匀光;第二膜片202可以为棱镜片,用于将匀光后的光线进行汇聚,保证出射光线在出射角度上具有一定的范围,避免出射光线与出光面的夹角过小;第三膜片203可以为增亮膜(DBFF),用于将液晶面板中反射回来的光线进行重新反射利用,以增加出光利用率,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但光学膜片组2的结构不限于此。为了实现光学膜片组2的多层光学膜片准确的定位和可靠的固定,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将定位槽101设置为阶梯槽,且该阶梯槽包括深度依次递减的第一槽体 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内分别设置上述的双面胶层3,且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内的双面胶层3分别用于与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固定粘接,从而可实现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的依次固定,可提高光学膜片组2固定的可靠性,且能够固定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的相对位置,可避免在震动条件下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发生相对移动,可提高光学膜片组2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在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的排列方向上,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的长度可以相等,或也可以不相等,例如:通常设置在最上层的第三膜片203最厚,故第三膜片203对应的第三槽体1013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槽体1011和第二槽体1012的长度。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0-附图11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膜片201 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槽体1011对应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011,用于与所述第一槽体1011内的所述双面胶层3粘接;所述第二膜片202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二槽体1012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021,用于与所述第二槽体1012内的所述双面胶层3粘接。
具体的,为了实现层叠设置的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 分别与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通内的双面胶层3粘接,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第一膜片201的第一侧边缘设置第一连接部2011,第一连接部2011用于与第一槽体1011内的双面胶层3粘接,且第一连接部2011与第一槽体1011对应设置,能够避免第一膜片201对第二槽体 1012和第三槽体1013的遮挡,便于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的固定,进一步的,由于定位槽101设置为阶梯槽,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的深度依次递减,为保证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 依次层叠固定,在第二槽体1012设置双面胶层3后,第二槽体1012内部的双面胶层3能够对第一膜片201的第一连接部2011起到第一方向上的限位作用,能够可靠保持第一膜片201与导光板1的相对位置,这里的第一方向为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的排列方向;第二膜片202的第一侧边缘设置第二连接部2021,第二连接部2021用于与第二槽体1012内的双面胶层3粘接,且第二连接部2021与第二槽体1012对应设置,能够避免第二膜片 202对第三槽体1013的遮挡,便于第三膜片203的固定,进一步的,由于定位槽101设置为阶梯槽,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和第三槽体1013的深度依次递减,为保证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依次层叠固定,在第三槽体1013内部设置双面胶层3后,第三槽体1013内部的双面胶层3能够对第二膜片202的第二连接部2021起到第一方向上的限位作用,能够可靠保持第二膜片202与第一膜片201的相对位置。第一连接部2011和第二连接部2021 分别与第一膜片201和第二膜片202为一体结构,第一连接部2011的形状和尺寸与第一槽体1011的截面相适配,第二连接部2021除包含与第二槽体1012对应的部分外,还可包括与第一槽体1011对应的部分,使第二连接部2021覆盖在第一连接部2011和第二槽体1012内的上面胶层的表面,保证其不影响第三膜片203的固定即可。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5、附图9及附图12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导光板1的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的所述第二端设置有限位凸起102,所述第三膜片203的第一侧边缘设置与所述限位凸起102相适配的所述限位槽2031。
具体的,如上述的定位槽101设置为阶梯槽能够起到对第一膜片201和第二膜片202的限位作用,为了实现第三膜片203的准确定位和固定,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导光板1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二端设置限位凸起102,并对应的在第三膜片203的第一侧边缘设置限位槽2031,限位槽2031的位置与限位凸起102对应,且形状与限位凸起102相适配,通过限位凸起102及限位槽2031的设置能够起到对第三膜片203的限位作用,能够提高第三膜片203定位的精确性。限位凸起102的高度可以略大于第三膜片203的厚度,为避免限位凸起102的设置造成背光源侧边亮线的问题,故可以减小限位凸起102在第一方向上的设置长度,使其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槽体1011、所述第二槽体1012及所述第三槽体1013内设置的所述双面胶层3的厚度可以相等。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6-附图8,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槽体1011内的所述双面胶层3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膜片201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所述第二槽体1012内的所述双面胶层3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二膜片202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所述第三槽体1013内的所述双面胶层3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三膜片203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及第三槽体1013的深度可以根据双面胶层3的厚度、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 及第三膜片203的厚度,以及双面胶层3与各膜层粘接时的过盈重合量来设置。为提高粘接的便捷性,可以各槽体内部的双面胶层3的厚度可以相等,且为提高各膜层层叠固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粘接固定后,在相邻膜层贴合的同时,第一膜片201、第二膜片202和第三膜片203能够分别与第一槽体1011、第二槽体1012及第三槽体1013内部的双面胶层3粘接固定。例如:在具体设置时,第一膜片201可以采用厚度h1为0.125mm的扩散片,第二膜片202可以采用厚度h2为0.205mm为棱镜片,第三膜片203可以采用厚度h3为0.39mm增亮膜 (DBFF),采用的双面胶层3的厚度H为0.4mm,且双面胶层3与各膜片粘接时的固定过盈重合量为0.05mm,则各槽体的深度为:第三槽体1013的深度D3= (H-h2-h1-0.05)=(0.4-0.205-0.125-0.05)=0.02mm,第二凹槽的深度D2= (H-h1-0.05)=(0.4-0.125-0.05)=0.225mm,第一凹槽的深度D1=(H-0.05) =(0.4-0.05)=0.35mm,此外,由于第三膜片203的厚度大于第一膜片201和第二膜片202的厚度,则第三膜片203对应的第三槽体1013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槽体1011和第二槽体1012的长度,以提高第三膜片203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4,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双面胶层3的入光侧表面为反射面。
具体的,为了提高背光模组光线的利用率,以及提高背光模组显示亮度的均一性,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双面胶层3的入光面可以为反射面,具体的可以将双面胶层3设置为上表面(出光侧表面)为黑色,下表面(入光侧表面)为白色,通过将双面胶层3的下表面(入光侧表面)设置为白色面,能够使投射至双面胶层3的下表面的光线被反射回导光板1内重新反射利用,相比于将双面胶层3的下表面也设置为黑色的情况能够提高对光线的利用率,尤其针对窄边框的产品,能够使背光源的可视区的边缘和中部的均一性提高。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车载显示装置,该车载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载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设置定位槽,定位槽内通过设置双面胶层能够与光学膜片组的入光侧表面粘接,能够保证光学显示膜片组的可靠固定,避免在晃动条件下出现晃动和响声等问题,且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为遮光面,侧入式的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经过侧反射膜的反射以后,从定位槽射出的光线能够被双面胶层的出光侧遮光面吸收,从而没有斜向的光线进入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可以避免背光模组的侧边出现亮线的情况,可适用于窄边框产品,且能够保证背光模组的可视区的光线均匀性,从而提高车载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上的光学膜片组;
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方向延伸预设长度,且所述定位槽内通过设置双面胶层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入光侧表面连接,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为遮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片组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膜片、第二膜片及第三膜片;
所述定位槽设置为阶梯槽,所述阶梯槽包括深度依次递减的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和第三槽体;
其中,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及所述第三槽体内设置的所述双面胶层分别与所述第一膜片、所述第二膜片和所述第三膜片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膜片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槽体对应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粘接;
所述第二膜片的第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二槽体对应设置有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二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表面的第一侧边缘的所述第二端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第三膜片的第一侧边缘设置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适配的限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及所述第三槽体内设置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厚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膜片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
所述第二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二膜片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
所述第三槽体内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出光侧表面与所述第三膜片的入光侧表面高度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槽体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槽体和所述第二槽体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槽体和所述第三槽体的排列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膜片为增亮膜,所述第二膜片为棱镜片,所述第三膜片为扩散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面胶层的入光侧表面为反射面。
10.一种车载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020189178.6U 2020-02-20 2020-02-20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318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9178.6U CN211318936U (zh) 2020-02-20 2020-02-20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9178.6U CN211318936U (zh) 2020-02-20 2020-02-20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18936U true CN211318936U (zh) 2020-08-21

Family

ID=72054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89178.6U Active CN211318936U (zh) 2020-02-20 2020-02-20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1893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9340A (zh) * 2021-05-28 2021-09-07 上海易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智慧黑板
CN115113437A (zh) * 2022-08-03 2022-09-2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屏及车辆
WO2022242068A1 (zh) * 2021-05-18 2022-11-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2068A1 (zh) * 2021-05-18 2022-11-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359340A (zh) * 2021-05-28 2021-09-07 上海易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智慧黑板
CN113359340B (zh) * 2021-05-28 2022-11-15 上海易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智慧黑板
CN115113437A (zh) * 2022-08-03 2022-09-2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屏及车辆
CN115113437B (zh) * 2022-08-03 2024-05-1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显示屏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18936U (zh)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US7484876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574552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360937B2 (en) White light generating unit,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719042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JP515797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0014222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TW544501B (en) Back light un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guide plate
US735566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US20080278658A1 (en) Front light unit and flat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JPWO2007148651A1 (ja)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US20190107665A1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64698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1102033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当該面光源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US20230400621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23499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US9494722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21241099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133921B (zh) 显示装置
TWI407203B (zh) 背光模組及應用此背光模組之液晶顯示裝置
CN218767391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TWI832330B (zh) 顯示裝置
KR101688991B1 (ko) 반사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CN215813428U (zh) 新型膜片固定结构
JP281576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