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0992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0992U
CN212410992U CN202021025239.1U CN202021025239U CN212410992U CN 212410992 U CN212410992 U CN 212410992U CN 202021025239 U CN202021025239 U CN 202021025239U CN 212410992 U CN212410992 U CN 212410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optical film
backlight module
film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2523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丰平
韩锐
崔栋
张志鹏
李文洋
翟跃
冷寿阳
迟卫宁
谭蕊
董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2523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0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0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09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背光模组难以为光学膜层留出足够的膨胀空间,所导致的光学膜材受热后出现褶皱或者变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设置于底板上的侧板,形成具有一侧开口的容置空间;光学膜片组,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背板的至少一个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避让区。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组件普及,背光模组行业在液晶显示产业的带动下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背光模组的主要构成组件包括:发光元件、反射层、导光板、光学膜层、中框以及背板等。
目前,背光模组的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窄边框甚至无边框设计,但对于某些特殊应用场合的液晶显示装置,如车载显示装置,还要求背光模组满足高温高湿等试验环境,背光模组的光学膜层具有热膨胀性能,而在边框窄化的设计需求下,难以为光学膜层留出足够的膨胀空间,可能会导致光学膜材受热后出现褶皱或者变形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主要目的是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难以为光学膜层留出足够的膨胀空间,所导致的光学膜材受热后出现褶皱或者变形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设置于底板上的侧板,形成具有一侧开口的容置空间;
光学膜片组,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其中,所述背板的至少一个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避让区,用于为所述光学膜片组提供向该所述侧板方向膨胀的空间。
可选的,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弯折部及分设于所述弯折部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环绕于所述背板的外围,所述第二部分对应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顶侧;
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正投影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阈值。
可选的,所述光学膜片组与所述避让区对应的边缘延伸至所述避让区,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部分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可选的,所述背板的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可选的,还包括:反射片和导光板,所述反射片和所述导光板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
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上,且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侧朝向所述导光板。
可选的,所述避让区设置于所述第三侧板和/或所述第四侧板。
可选的,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正投影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其余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正投影的宽度;
其中,所述光学膜片组与所述第一侧板对应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
可选的,所述背板的至少一个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扣,所述中框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卡扣对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卡口,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卡口卡接;
其中,所述卡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至少部分所述卡口和与其对应的所述卡口的所述第一边缘卡接,其余所述卡扣和与其对应的所述卡口的所述第二边缘卡接。
可选的,所述中框的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光学膜片组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凸起。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模组的背板的至少一个侧板上设置避让区,可以为光学膜片组提供向避让区所在侧膨胀的空间,且不会缩小纵向上光学膜片组与中框的重叠区域面积,当光学膜片组受热发生膨胀时,可向避让区方向产生变形位移,使得光学膜片组具有足够的膨胀空间,避免光学膜片组因膨胀空间不足而受到挤压发生变形或者褶皱,且能够稳定显示光效,保证显示装置显示匀光性和显示效果,且作为车载使用的显示装置可满足高温及高强度振动等试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第二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卡扣与卡口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一
参考附图1-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所述背板1包括底板101及设置于底板101上的侧板102,以形成具有一侧开口的容置空间;光学膜片组2,所述光学膜片组2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背板1的至少一个所述侧板102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光学膜片组2的避让区1021,用于为所述光学膜片组2提供向该所述侧板102方向膨胀的空间。
具体的,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的中要组成结构,用于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足够亮度且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够正常显示。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可以应用于车载显示装置,其结构至少包括如图2所示的包括背板1、中框3及在背板1的底板101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4、导光板5及光学膜片组2,还包括用于提供光源的发光元件6;其中,背光模组采用的发光组件可以为侧入式光源结构,也可以为直下式光源结构,此处不作具体限制;背板1包括底板101及设置于底板101边缘处的侧板102,以围合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反射片4、导光片及光学膜片组2;中框3与背板1的侧板102连接,能够起到防止大视角亮线及光学膜片组2跳出的作用,且用于承载液晶显示面板7;光学膜片组2用于在一定的光源输出下,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正视亮度,可以包括多层层叠设置的光学膜片,例如:光学膜片组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扩散片201、棱镜片202及增亮膜(DBFF)203,但不限于此。参考附图3,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可以不设置上框,而采用外侧的柔性电路板取代上框,形成无边框(无上框)结构,而本文所述的窄边框设计中的边框是指液晶显示面板非显示区域的宽度。
为了实现边框窄化的设计理念,应缩小中框3位于光学膜片组2上侧部分的宽度,增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占比,在此基础上,若通过增加光学膜组边缘与背板1的侧板102之间的距离来为光学膜片组2提供膨胀空间,则会导致光学膜片组2与中框3的边缘侧距离较小,即中框3纵向投影至光学膜片组2上的重叠面积较小,可能会导致显示装置的边缘处漏光,影响人眼视角下观测的画面的匀光性,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变差,且针对车载显示装置,由于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震动,可能导致光学膜片组2跳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参考附图1,可在背板1的至少一个侧板102的上部设置避让区1021,避让区1021的位置对应于光学膜片组2的位置,同时参考附图2和附图3,避让区1021可以通过将背板1的侧板102上部切除形成,切除位置所在平面可以与光学膜片组2的下表面平齐,或也可略低于光学膜片组2的下表面,旨在保证光学膜片组2向避让区1021方向产生变形位移,背板1不对其产生干涉,且不影响中框3与背板1的可靠连接即可;通过设置避让区1021,可以为光学膜片组2提供向避让区1021所在侧膨胀的空间,且不会缩小纵向上光学膜片组2与中框3的重叠区域面积,因此,当光学膜片组2受热发生膨胀时,可向避让区1021方向产生变形位移,使得光学膜片组2具有足够的膨胀空间,避免光学膜片组2因膨胀空间不足而受到挤压发生变形或者褶皱,且能够稳定显示光效,可满足高温及高强度振动的试验要求。具体的,避让区1021可以设置于背板1的一个侧板102、相对的两侧侧板102或多个侧板102上,可根据发光元件6设置位置等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根据上述所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通过在背板1的至少一个侧板102上设置避让区1021,可以为光学膜片组2提供向避让区1021所在侧膨胀的空间,且不会缩小纵向上光学膜片组2与中框3的重叠区域面积,当光学膜片组2受热发生膨胀时,可向避让区1021方向产生变形位移,使得光学膜片组2具有足够的膨胀空间,避免光学膜片组2因膨胀空间不足而受到挤压发生变形或者褶皱,且能够稳定显示光效,可满足高温及高强度振动等试验要求。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2,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3,所述中框3包括弯折部301及分设于所述弯折部301两侧的第一部分302和第二部分303,所述第一部分环绕于所述背板1的外围,所述第二部分303对应于所述背板1的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2的顶侧;其中,所述第二部分303在所述光学膜片组2上正投影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阈值。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中框3具体为围设与背板1的侧板102上端外围的框架结构,且可以采用SUS304不锈钢材料制成,厚度可以为0.3mm,取代传统的中胶框,既能够保证强度,可以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满足窄边框设计要求,还能够减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厚度。中框3包括弯折部301,并由弯折部301划分为第一部分302和第二部分303,第一部分302环绕背板1的侧板102上部,与侧板102连接;第二部分303位于背板1的开口侧,且位于光学膜片组2的顶侧,其下表面与背光膜片组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且第二部分303的上表面用于安装液晶显示面板7。为避免显示装置的边缘侧漏光出现亮线,影响显示装置显示的匀光性和显示效果,应保证所述第二部分303在所述光学膜片组2上正投影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阈值,该第一阈值为不产生边缘侧漏光的最小宽度,即应保证第二部分303在纵向上与光学膜片组2足够的重叠区域面积,避免显示装置的边缘侧漏光,以及避免光学膜片组2从中框3中跳出,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稳定性和抵抗振动冲击的能力。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光学膜片组2与所述避让区1021对应的边缘延伸至所述避让区1021,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部分302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具体的,为了适应窄边框设计需求,进一步避免显示装置侧边漏光,影响显示装置显示的匀光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使光学膜片组2的边缘向避让区1021延伸,使其搭接在背板1的上,从而增大中框3的第二部分303在纵与光学膜片组2的重叠区域面积,能够进一步的缩小边框的宽度,从而增大液晶显示面板7的显示区域的占比。在光学膜片组2向避让区1021延伸的同时,为了给光学膜片组2提供足够用的膨胀空间,应使光学膜片组2的该侧边缘与中框3该侧的第一部分302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这里的第一预设距离大于光学膜片组2该侧的膨胀空间,可以根据计算获得,例如:若背板1在X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板102分别设置避让区1021,则光学膜片组2在X方向可双向膨胀,第一预设距离则应大于光学膜片组2在X方向上单侧的膨胀空间,以背板1厚度为0.8mm、背板1与中框3的第一部分302之间的间隙为0.07mm、光学膜片组2在X方向上的宽度为300mm、并按照增亮膜(DBFF)203的膨胀系数经验值计算,光学膜片组2单侧所需的膨胀空间为300*0.4%/2=0.6mm,因此第一预设距离应大于等于0.6mm,最优的应略大于0.6mm,则光学膜片组2延伸至避让区1021的宽度应小于0.8+0.07-0.6=0.27mm,因此光学膜片组2可向避让区1021延伸0.2mm。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附图3,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背板1的所述侧板10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底板101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置在所述底板101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背板1的侧板102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一方向(可为Y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为X方向)相互垂直,其中,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可设置在底板101较长的两侧边上。背板1的材料可以选用AL5052铝板,且厚度可以为0.8mm,AL5052铝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散热性能;附图1中所示的侧板102可以为第三侧板或第四侧板,附图2中所示的侧板102可以为第一侧板,附图3所示为附图2的对侧,即附图3中所示的侧板102可以为第二侧板。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2,在具体实施中,本实施例提出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4和导光板5,所述反射片4和所述导光板5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底板101上,且所述光学膜片组2设置于所述导光板5上;发光元件6,所述发光元件6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上,且所述发光元件6的出光侧朝向所述导光板5。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采用侧入式背光源,将发光组件设置在侧部,使其发光侧朝向导光板5,与直下式背光源相比,具有轻薄化的特点,且可以节省制造成本;反射片4、导光板5及光学膜片组2在背板1的底板101上依次层叠设置,导光板5能够接收光源组件发出的光,并通过各种疏密、大小不一的导光板5,实现均匀发光,反射片4能够底面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5中,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避让区1021设置于所述第三侧板和/或所述第四侧板。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避让区1021可以设置在背板1的第三侧板或第四侧板,为光学膜片组2提供单向膨胀空间,或背板1的第三侧板或第四侧板可以分别设置避让区1021,即可为光学膜片组2提供双向膨胀的空间,更便于背光模组内部的布置,且有利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附图1中所述的侧板102为第三侧板或第四侧板。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2,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部分303对应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2上正投影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303的其余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2上正投影的宽度;其中,所述光学膜片组2与所述第一侧板对应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
具体的,现,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用于提供给光源的发光组件设置在第一侧板,附图2中所示的侧板102即为第一侧板,因此,中框3的第二部分303对应于第一侧板的部分宽度应大于其余部分的宽度,可以避免该侧漏光的情况,因此在设置时,中框3的第二部分303对应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2上正投影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303的其余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2上正投影的宽度。进一步的,由于发光组件所在侧的第二部分303的宽度较大,第一侧板可以不设置避让区1021,而使光学膜片组2对应于第一侧板的边缘延伸至距离第一侧板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这里的第二预设距离即为光学膜片组2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上单向或者双向的膨胀空间,同时保证第二部分303在该侧的正投影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阈值,若与第一侧板相对的第二侧板上设置避让区1021,则光学膜片组2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可向的双边均匀膨胀,第二预设距离的设置应满足空间光学膜片组2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的膨胀值的1/2;参考附图3,若光学膜片组2对应于第一侧板的边缘延伸至第二侧板,并与第二侧板固定,则光学膜片组2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仅能够向第一侧板方向单侧膨胀,第二预设距离的设置应满足空间光学膜片组2在第一方向(即Y方向)的膨胀值。
进一步的,参考附图4,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背板1的至少一个所述侧板102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扣1022,所述中框3的所述第一部分302与所述卡扣1022对应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卡口3021,所述卡扣1022与对应的所述卡口3021卡接;其中,所述卡口30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至少部分所述卡扣1022和与其对应的所述卡口3021的所述第一边缘卡接,其余所述卡扣1022和与其对应的所述卡口3021的所述第二边缘卡接。
具体的,可以通过在背板1的侧板102上设置若干个卡扣1022,并对应的在中框3的第一部分302设置于卡扣1022对应且适配的若干个卡扣1022,通过卡扣1022与对应的卡扣1022的卡接实现背板1与中框3的固定。若如上述的中框3可以选用厚度为0.3mm的SUS304不锈钢材料制成,由于其厚度较薄,在背板1通过卡扣1022与中框3的卡扣1022卡接时,二者的重叠部分较小,容易出现卡扣1022松动甚至从对应的卡口3021中脱落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背板1与中框3的可靠固定,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卡扣1022的卡接方向采用交替的方式进行卡接,即卡口30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至少部分卡扣1022和与其对应的卡口3021的第一边缘卡接,而其余卡扣1022和与其对应的卡口3021的第二边缘卡架,这样可以增强中框3与背板1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背光模组能够满足高强度振动的试验要求。具体的,可以在背板1的相对两个侧板102上分别均匀设置卡扣1022,并在中框3的第一部分302的相对的两侧分别均匀设置卡口3021,卡口3021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可以为卡口3021的上侧边缘和下侧边缘,同一侧板102上的多个卡扣1022中,与第一边缘卡接的卡扣1022和与第二边缘卡接的卡口3021可以一一交替设置。
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所述中框3的所述第二部分303背离所述光学膜片组2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凸起。
具体的,中框3的第二部分303上部用于安装液晶显示面板7,可以采用点胶的方式与液晶显示面板7粘接在一起,为了保证在液晶显示面板7与背光模组粘接使保持水平,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以在中框3的第二部分303背离光学膜片组2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凸起,作为液晶显示面板7与背光模组粘接时,点胶高度及液晶显示面板7定位的依据;定位凸起可以设置四个,且可以分别设置在中框3的第二部分303的四角处,定位凸起的表面可以为曲面。
实施例二
参考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可以作为车载使用的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模组的背板1的至少一个侧板102上设置避让区1021,可以为光学膜片组2提供向避让区1021所在侧膨胀的空间,且不会缩小纵向上光学膜片组2与中框3的重叠区域面积,当光学膜片组2受热发生膨胀时,可向避让区1021方向产生变形位移,使得光学膜片组2具有足够的膨胀空间,避免光学膜片组2因膨胀空间不足而受到挤压发生变形或者褶皱,且能够稳定显示光效,保证显示装置显示匀光性和显示效果,且可满足高温及高强度振动等试验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及设置于底板上的侧板,形成具有一侧开口的容置空间;
光学膜片组,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其中,所述背板的至少一个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避让区,用于为所述光学膜片组提供向该所述侧板方向膨胀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框,所述中框包括弯折部及分设于所述弯折部两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环绕于所述背板的外围,所述第二部分对应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顶侧;
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正投影的宽度不小于第一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膜片组与所述避让区对应的边缘延伸至所述避让区,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部分之间间隔第一预设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的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反射片和导光板,所述反射片和所述导光板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
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上,且所述发光元件的出光侧朝向所述导光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让区设置于所述第三侧板和/或所述第四侧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正投影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其余部分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正投影的宽度;
其中,所述光学膜片组与所述第一侧板对应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间隔第二预设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的至少一个所述侧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扣,所述中框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卡扣对应设置有若干个卡口,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卡口卡接;
其中,所述卡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至少部分所述卡口和与其对应的所述卡口的所述第一边缘卡接,其余所述卡扣和与其对应的所述卡口的所述第二边缘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框的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光学膜片组的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凸起。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021025239.1U 2020-06-05 2020-06-05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410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25239.1U CN212410992U (zh) 2020-06-05 2020-06-05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25239.1U CN212410992U (zh) 2020-06-05 2020-06-05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0992U true CN212410992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9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25239.1U Active CN212410992U (zh) 2020-06-05 2020-06-05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09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5603A1 (zh) * 2021-07-26 2023-0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5603A1 (zh) * 2021-07-26 2023-0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43016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946515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7905619B2 (en) Optical sheet, and backligh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US1037188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U-shaped coupling member
WO2011102033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当該面光源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185921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8827481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CN211318936U (zh) 背光模组及车载显示装置
CN114527599B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US868128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therewith
CN212410992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83551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1165565B (zh) 凸出机构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US20110116015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05285535A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8983501A (zh) 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066077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209928188U (zh) 显示装置
US11644615B2 (en)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a position limiting and fixing structure and display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CN212781605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243655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가지는 액정 표시 모듈
CN212723599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327997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0133921B (zh) 显示装置
CN112051689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