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44137U -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44137U
CN211244137U CN201921560974.XU CN201921560974U CN211244137U CN 211244137 U CN211244137 U CN 211244137U CN 201921560974 U CN201921560974 U CN 201921560974U CN 211244137 U CN211244137 U CN 211244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patient
platform
transfer platform
conveyo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609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爱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5609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44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44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44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包括转移单元和升降单元:转移单元包括转移平台和转移床垫,转移平台表面铺设有传送带,传送带绕过转移平台长向两侧边缘并与设于转移平台内的转移驱动机构传动连接,升降单元包括设于转移平台下方的升降架,升降架能够驱动转移平台沿竖向升降,所述升降架下方连接有移动车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推床用于转移患者,整个转移过程舒适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在转运病患时无需对病患身体进行干预,转移过程中病患体位无明显变化,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可简单快速的完成病患的转移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技术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背景技术
在医护领域,经常会遇到病患的搬运问题,如将卧床病患从病房转移至手术室、检查室、诊疗室等场所,再从手术室、检查室、诊疗室等场所转移至病房,尤其是对于刚做完心脏、脑部、骨科等手术的患者,以及昏迷、重伤、瘫痪或患有脊椎、颈椎、胸椎等疾病的病患,搬运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转移病患现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人工搬抬至转运车,采用人工搬抬的方式转移病患时,需要三名以上的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将病患搬抬至病床或转移车上,遇到体重较重的病患时,不仅负责搬抬的人数直线上升,同时还存在因为协调不当导致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风险。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吊起支架转移至转运车,起吊支架转移患者虽然具有较高的自动化且无需多人操作,但具有较高的风险,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此种方式很少使用。
第三种方式是采用铲入式设备转移患者,其原理是采用电动伸缩板实现接送病患的动作,输送布的同步运动是采用摩擦辊子卷动输送布来实现的。这种电动转移床的输送布同步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因为是采用摩擦辊子同步机构,摩擦辊子是不可缺少的,摩擦辊子要占用较多宽度方向的空间。摩擦辊子较长,传动机构和刚性支承机构复杂,且因伸缩板为光板,当伸缩板停运时,输送布与光板间会产生一定的位移差,使得输送布与光板的同步性变差,不能很好地执行接送病患的任务。同时,电动伸缩板较厚,在插入病患身体与床体间隙的过程中,病患体位产生明显变化,存在二次伤害的巨大风险,所以该设备并未广泛使用。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较低的医用转移推床,以便提高电动转移推床的应用范围,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病患被搬运的二次伤害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提供的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在转移过程中患者体位无明显变化,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简单快速的完成病患的转移工作;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包括转移单元和升降单元;转移单元包括转移平台和转移床垫,所述转移平台表面铺设有传送带,传送带绕过转移平台长向两侧边缘并与设于转移平台内的转移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使传送带能够沿转移平台的宽向转动,当转移床垫铺设在传送带上后,所述转移床垫能够沿转移平台的宽向移动;升降单元包括设于转移平台下方的升降架,所述升降架下方连接有移动车架;所述升降架包括沿竖向左右对称布置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上端呈滑块结构并与设于转移平台上的上升降滑轨滑动适配、升降杆下端与移动车架铰接相连,所述上升降滑轨沿转动平台长向布置,所述转移平台上设有驱动升降杆上端沿上升降滑轨滑动的升降驱动机构。
本技术方案中:推床上的转移单元用于转移患者,即将目标病床上的患者转移至本推床上,或将处于本推床上的患者转移至目标病床上;实现对患者的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患者体位无变化,避免医护人员转移患者过程中对患者身体造成二次伤害。
具体的,患者在转移前后需要配合转移床垫使用,转移床垫用于承载患者,在移动转移床垫时即可实现对患者的移动。转移床垫位于转移平台上时,调整转移平台高度,使本推床的转移平台高度与目标病床高度一致,传送带的转动驱动转移床垫横移,使承载有患者的转移床垫移动至目标病床上,整个转移床垫输送至目标病床后,转移平台下降可使传送带上的转移块退出卡孔,医护人员转移推床,即完成将患者转移至目标病床的操作。
同理,需要将目标病床上的患者转移至本推床上时,转移平台移动至目标病床边缘,传送带转动使整个转移床垫移动至传动带上方,即完成将患者从目标病床转移至推床上的操作。
本技术方案中,转移平台的升降调节由升降单元实现,当升降杆沿上升降滑轨移动时,可改变升降杆的倾斜角度,进而改变竖向高度,实现对转移平台高度的调整。整个推床的移动通过移动车架移动实现,本方案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转移摩擦阻力小;整个转移过程舒适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在转运病患时无需对病患身体进行干预,转移过程中病患体位无明显变化,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同时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单快速的完成病患的转移工作。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床垫包括自上而下层合布置的防水透气垫层、缓冲垫层和平板底层,所述防水透气垫层上设有抗菌层。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平台表面对应各个转移块下方设有沿转移平台宽向延伸布置滑槽,所述转移块下端与相应一个滑槽滑动适配,所述滑槽两端还设有行程限位开关,当所述转移块移动至滑槽端部时,传送带停止转动。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平台长向边缘设有托板,所述托板固定在转移平台下表面,所述托板下表面设有压力传感器。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转移驱动机构包括设于转移平台下方的一对传动轴,两传动轴沿转移平台长向布置,所述传送带两端绕制在相应一个传动轴上,两传动轴连接有设与转移平台下方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能够驱动两传动轴同向转动。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两端设有与传动轴转动配合的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固定在转移平台下方。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架包括沿竖向左右对称布置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上端呈滑块结构并与设于转移平台上的上升降滑轨滑动适配、升降杆下端与移动车架铰接相连,所述上升降滑轨沿转动平台长向布置,所述转移平台上设有驱动升降杆上端沿上升降滑轨滑动的升降驱动机构。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平台下方还设有辅助支撑机构,辅助支撑机构包括长支撑杆和短支撑杆,长支撑杆中部与其中一个升降杆中部铰接相连,且升降杆和长支撑杆在竖直方向上呈叉剪形结构,长支撑杆上端与转移平台铰接相连、长支撑杆下端呈滑块结构与水平设于移动车架上的下升降滑轨滑动配合;短支撑杆下端与另一升降杆中部铰接相连,短支撑杆上端与转移平台铰接相连。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移动车架包括车体框架,所述车体框架下方固定有若干静音万向轮,所述车体框架端部还设有控制各个静音万向轮制动的制动踏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用于转移患者,整个转移过程舒适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在转运病患时无需对病患身体进行干预,转移过程中病患体位无明显变化,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单快速的完成病患的转移工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的转移单元爆炸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的压边单元立体图1。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的压边单元立体图2。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的送料组件侧视图。
各个附图标记表示的含义如下;转移平台100、滑槽110、转移床垫200、卡孔210、传送带300、转移块400、传动轴500、行程限位开关600、轴承座700、托板800、压力传感器900、升降杆1000、上升降滑轨1100、电动推杆1200、长支撑杆1300、短支撑杆1400、移动车架1500、下升降滑轨1510、静音万向轮1600、制动踏板1700、输液支架1800、遥控器1900、安全带2000、控制面板2100、推动把手2200。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功能、方法等仅仅是现有技术的常规适应性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实质在于硬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非针对功能、方法本身,也即本实用新型虽然涉及一点功能、方法,但并不包含对功能、方法本身提出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对于功能、方法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包括转移单元;推床上的转移单元用于转移患者,即将目标病床上的患者转移至本推床上,或将处于本推床上的患者转移至目标病床上;实现对患者的转移。转移单元具体包括转移平台100和转移床垫200,转移平台100表面铺设有传送带300,传送带300绕过转移平台100长向两侧边缘并与设于转移平台100内的转移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使传送带300能够沿转移平台100宽向转动,当转移床垫200铺设在传送带300上后,所述转移床垫200能够沿转移平台100宽向移动;所述传送带300表面设有若干沿转移平台100长向间隔布置的转移块400,所述转移床垫200长向的两边缘设有若干卡孔210,传送带300上的各个转移块400能够卡入转移床垫200的卡孔210内。
如图1至图4所示,患者在转移前后需要配合转移床垫200使用,转移床垫200用于承载患者,患者在转移床垫200的承载下无需与其它病床的其它部位接触,需要转移患者时移动转移床垫200即可。转移床垫200位于转移平台100上时,转移床垫200远离目标病床一侧边缘的各个卡孔210能够与各个转移块400卡合适配。调整转移平台100高度,使本推床的转移平台100高度与目标病床高度一致,传送带300的转动驱动转移床垫200横移,使承载有患者的转移床垫200移动至目标病床上,整个转移床垫200输送至目标病床后,转移平台100下降高度可使传送带300上的转移块400退出卡孔210,医护人员转移推床,即完成将患者转移至目标病床的操作。
需要将目标病床上的患者转移至本推床上时,转移平台100移动至目标病床边缘,调节转移平台100高度,使传送带300上的转移块400卡入转移床垫200靠近推床体一侧的卡孔210内,传送带300转动使整个转移床垫200移动至传动带上方,即完成将患者从目标病床转移至推床上的操作。在转移患者时,转移床垫200上的卡孔210与传送带300上的转移块400卡合适配。防止转移床垫200在移动时发生偏移,达到提高转移床垫200移动的稳定性的目的。
进一步,传送带300在驱动转移床垫200移动时,应当避免转移床垫200与传送带300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传送带300优先选用摩擦力较大的橡胶材质。此外,可起到传输作用的履带或同步带等也可作为替代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选用相应规格和型号即可。
采用传送带300驱动转移床垫200的方式操作简便,整个转移过程舒适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在转运病患时无需对病患身体进行干预,转移过程中病患体位无明显变化,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同时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单快速的完成病患的转移工作。
如图1至图4所示,如前所述,在转移患者时,需要配合转移床垫200使用,转移床垫200作为患者的承载体,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并且需要具有较高的抗菌效果;本实施例中的转移床垫包括自上而下层合布置的防水透气垫层、缓冲垫层和平板底层,所述防水透气垫层上还设有抗菌层。防水透气层可选用防水透气垫、无纺布等;防水透气垫层与患者接触的透气效果更好。抗菌层优先选用纳米银涂层的抗菌布料,缓冲垫层可选用乳胶垫,以提高使用的舒适度。转移床垫200底面需要与传送带300直接接触,应当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可优先选用塑料材质的平板底层,具有较高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方案的患者转移原理,转移床垫200完全从转移平台100上移出后即完成转运,完成转移后传送带300应当自动停止,本实施例在转移平台100表面对应各个转移块400下方设有沿转移平台100宽向延伸布置的转移滑槽110,所述转移块400下端与相应一个转移滑槽110滑动适配,所述转移滑槽110两端还设有行程限位开关600,行程限位开关600能够限制转移块400的移动距离,当转移块400由转移滑槽110一端移动至转移滑槽110的端另一时即达到极限位置,进而触发行程限位开关600,控制传送带300自动停止移动,完成对转移床垫200的转移。本实施例中,转移滑槽110宽度大于等于转移床垫200的宽度,确保转移床垫200完成输出。
如前所述,将患者从推床转移至目标病床或将患者从目标病床转移至推床上时,需要调整转移平台100的高度,确保在转移患者时,转移平台100与目标病床的高度一致。本实施例中,转移平台100长向边缘设有托板800,所述托板800固定在转移平台100下表面,所述托板800下表面设有压力传感器900。这样,更方便调整转移平台100的高度,当托板800下表面与目标病床表面相接触,托板800与目标病床表面贴合,压力传感器900检测到压力后即表示转移平台100处于最佳转移高度,使得转移床床垫能够平稳转移过渡。进一步,在转移患者时,为了避免患者在转移平台100上移动,在转移平台100上可设置安全带2000,可形成对患者的防护,为了方便对患者转运中的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在转移平台100的端部可安装可拆装的点滴支架,方便在点滴支架上防止输液用品,提高医疗救助的效率,点滴支架采用可拆装的方式,在不需要时拆下即可。
在移动转移床垫200时,传送带300需要能够正向或反向转动,使转移床垫200能够从目标病床移动至转移平台100上或从转移平台100移动至目标病床上,本实施例通过转移驱动机构驱动传送带300转动,具体包括设于转移平台100下方的一对传动轴500,两传动轴500沿转移平台100长向布置,所述传送带300两端绕制在相应一个传动轴500上,两传动轴500连接有设与转移平台100下方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能够驱动两传动轴500同向转动。驱动电机可通过传动箱与两传动轴500传动连接,以驱动两传动轴500同向转动,实现对传送带300的驱动。进一步,在传动轴500两端设有与传动轴500转动配合的轴承座700,所述轴承座700固定在转移平台100下方。轴承座700能够与传动轴500转动配合,减小传动轴500转动的摩擦力。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4所示,转移单元在转移患者过程中,需要调整转移平台100的高度,本实施例提供控制转移单元高度的升降单元实现,以方便调整转移的单元的使用高度。升降单元包括设于转移平台100下方的升降架,所述升降架能够驱动转移平台100沿竖向升降,升降架下方连接有移动车架1500,完成转移后可通过移动车架1500将患者移动至相应位置。
升降架包括沿竖向左右对称布置的升降杆1000,所述升降杆1000上端呈滑块结构并与设于转移平台100上的上升降滑轨1100滑动适配、升降杆1000下端与移动车架1500铰接相连,所述上升降滑轨1100沿转动平台长向布置,所述转移平台100上设有驱动升降杆1000上端沿上升降滑轨1100滑动的升降驱动机构。升降板下端与移动车架1500铰接、上端与转移平台100滑动配合,当升降杆1000沿上升降滑轨1100移动时,可改变升降杆1000的倾斜角度,进而改变竖向高度,实现对转移平台100高度的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升降驱动机构优先选用电动推杆1200,通过电动推杆1200推动升降杆1000沿上升降滑轨1100滑动,即可自动调整转移平台100的高度,电动推杆1200是本领域中常用的技术设备,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选用相应规格即可。
进一步,转移平台100在转移患者时,承载较大的重量,为了提高推床的稳定性,本实施例还在转移平台100下方设有辅助支撑机构,用于提高转移平台100的稳定性,辅助支撑机构包括长支撑杆1300和短支撑杆1400,长支撑杆1300中部与其中一个升降杆1000中部铰接相连,且升降杆1000和长支撑杆1300在竖直方向上呈叉剪形结构,长支撑杆1300上端与转移平台100铰接相连、长支撑杆1300下端呈滑块结构与水平设于移动车架1500上的下升降滑轨1510滑动配合;短支撑杆1400下端与另一升降杆1000中部铰接相连,短支撑杆1400上端与转移平台100铰接相连。这样,长支撑杆1300上端与转移平台100铰接、中部与升降杆1000铰接、下端与移动车架1500滑动配合;长支撑杆1300可起到稳定性支撑的效果;同理,短支撑杆1400可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升降杆1000上端的滑块结构与长支撑杆1300下端的滑块优先采用滑轮结构,采用滑轮结果能够减小升降杆1000与上升降滑轨1100、长支撑杆1300与下升降滑轨1510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的移动车架1500包括车体框架,车体框架下方固定有若干静音万向轮1600。通过移动车架1500可根据需要将患者转移至相应区域。根据操作人员使用习惯,在车体框架上可设置锁定或刹车的制动踏板1700,制动踏板1700位于车体框架的一端,更方便医护人员对推床进行制动,整个移动车架1500属于本领域常用技术设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用相应规格大小。
实施例三:
如图2至图4所示,如前所述,医护人员在控制推床转运患者时,需要控制转移平台100升降、传送带300转动以及其它部件的自动运行,本实施例提供对推床部件运行的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转移平台100一端的控制面板2100,控制面板2100包括显示屏、控制开关、控制按键;控制面板2100与设于转移平台100内的控制箱相连接,控制箱固定在转移平台100下方一端。控制按键可相应控制转移平台100升降以及传送带300的启停等,除了通过控制面板2100控制推床各个部件运行,还可利用手持遥控器1900进行控制,提高操作的便捷性,上述控制方案是电路控制领域的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选用相应规格的控制部件即可,这里不再赘述。在转移平台100设置有控制面板2100的一端可设置推动推床的推动把手2200,并且推动把手2200应当与制动踏板1700同侧,方便医护人员控制。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转移平台100高度调整以及传动带移动均需要通过电力驱动,本实施例中,优先为整个推床提供不间断供电系统:利用蓄电池与UPS主机相连接,通过UPS主机的逆变器等模块电路将直流电转换城市电的系统设备。为推床提供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当市电输入正常时,UPS主机将市电稳压后供应给负载使用;当市电中断时,UPS主机立即将电池的直流电能,通过逆变器切换转换的方法向负载继续供应220V交流电,使负载维持正常工作并保护推床的负载软、硬件不受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系统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能够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移单元:转移单元包括转移平台(100)和转移床垫(200),所述转移平台(100)表面铺设有传送带(300),传送带(300)绕过转移平台(100)长向两侧边缘并与设于转移平台(100)内的转移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使传送带(300)能够沿转移平台(100)的宽向转动,当转移床垫(200)铺设在传送带(300)上后,所述转移床垫(200)能够沿转移平台(100)的宽向移动;
升降单元:升降单元包括设于转移平台(100)下方的升降架,所述升降架下方连接有移动车架(1500);所述升降架包括沿竖向左右对称布置的升降杆(1000),所述升降杆(1000)上端呈滑块结构并与设于转移平台(100)上的上升降滑轨(1100)滑动适配、升降杆(1000)下端与移动车架(1500)铰接相连,所述上升降滑轨(1100)沿转动平台长向布置,所述转移平台(100)上设有驱动升降杆(1000)上端沿上升降滑轨(1100)滑动的升降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300)表面设有若干沿转移平台(100)长向间隔布置的转移块(400),所述转移床垫(200)长向的两边缘设有若干卡孔(210),传送带(300)上的各个转移块(400)能够卡入转移床垫(200)的卡孔(210)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床垫(200)包括自上而下层合布置的防水透气垫层、缓冲垫层和平板底层,所述防水透气垫层上还设有抗菌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平台(100)表面对应各个转移块(400)下方设有沿转移平台(100)宽向延伸布置滑槽(110),所述转移块(400)下端与相应一个滑槽(110)滑动适配,所述滑槽(110)两端还设有行程限位开关(600),当所述转移块(400)移动至滑槽(110)端部时,传送带(300)停止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平台(100)长向边缘设有托板(800),所述托板(800)固定在转移平台(100)下表面,所述托板(800)下表面设有压力传感器(9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转移驱动机构包括设于转移平台(100)下方的一对传动轴(500),两传动轴(500)沿转移平台(100)的长向布置,所述传送带(300)两端绕制在相应一个传动轴(500)上,两传动轴(500)连接有设与转移平台(100)下方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能够驱动两传动轴(500)同向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500)两端设有与传动轴(500)转动配合的轴承座(700),所述轴承座(700)固定在转移平台(100)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平台(100)下方还设有辅助支撑机构,辅助支撑机构包括长支撑杆(1300)和短支撑杆(1400),长支撑杆(1300)中部与其中一升降杆(1000)中部铰接相连,且升降杆(1000)和长支撑杆(1300)在竖直方向上呈叉剪形结构,长支撑杆(1300)上端与转移平台(100)铰接相连、长支撑杆(1300)下端呈滑块结构与水平设于移动车架(1500)上的下升降滑轨(1510)滑动配合;短支撑杆(1400)下端与另一升降杆(1000)中部铰接相连,短支撑杆(1400)上端与转移平台(100)铰接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患转移医护推床,其特征在于:移动车架(1500)包括车体框架,所述车体框架下方固定有若干静音万向轮(1600),所述车体框架端部还设有控制各个静音万向轮(1600)制动的制动踏板(1700)。
CN201921560974.XU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Active CN211244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60974.XU CN211244137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60974.XU CN211244137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44137U true CN211244137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62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60974.XU Active CN211244137U (zh) 2019-09-19 2019-09-19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441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8141A (zh) * 2019-09-19 2019-11-22 吴爱芹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8141A (zh) * 2019-09-19 2019-11-22 吴爱芹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74333B (zh) 一种新型的医用电动移位车
CN209734353U (zh) 一种复合型轨道的病员搬运转运担架车
CN102871815A (zh) 一种医用手术移送床
CN204016670U (zh) 医学护理用转运病床
CN109259944B (zh) 一种医疗用病患搬运床
CN105943282A (zh) 一种危重病患转运平台及其实现自动更换床单的方法
CN111920591B (zh) 一种医疗用术后病人转移装置
CN211244137U (zh)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CN107157673B (zh) 移动式病床
CN104207897B (zh) 具有气囊推动结构的手术移送床
CN203060210U (zh) 一种医用手术移送床
CN209951639U (zh) 一种用于卧床病人的转运与床单更换装置
CN106667702A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升降手术转移医疗床
CN213373094U (zh) 一种病人转运装置
CN209808776U (zh) 医护病患自动转移床
CN109259945B (zh) 一种双向移出多功能手术搬运床
CN104257464B (zh) 具有升降头枕的手术移送床
CN217339194U (zh) 一种核磁共振室用转运车
CN213406605U (zh) 一种患者转移床
CN102793613B (zh) 基于摩擦力实现人体翻身、移离床面的多功能医疗护理床
CN214858359U (zh) 一种重症患者转运床
CN110478141A (zh) 一种病患转移医护推床
CN114469590A (zh) 一种核磁共振室用转运车
CN104257465B (zh) 手术移送床
CN210582930U (zh) 一种智能型医疗康复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