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39910U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39910U CN211239910U CN202020369595.9U CN202020369595U CN211239910U CN 211239910 U CN211239910 U CN 211239910U CN 202020369595 U CN202020369595 U CN 202020369595U CN 211239910 U CN211239910 U CN 2112399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phone
- shell
- shuttle
- strip
- sh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壳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及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的连接层,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上安设面与下安设面呈水平对应布置;上安设面形成有上安设槽,下安设面形成有下安设槽,连接层的两端分别平铺且固定上安设槽和下安设槽。使用时,手机壳呈展开布置,连接层受到的拉张力较小,连接层使上壳体与下壳体呈相对固定布置,对手机起到保护;不使用时,上壳体与下壳体呈叠合布置,连接层受到拉张力呈伸长布置,便于手机的携带;在上安设槽和下安设槽,避免连接层的外露且有效降低对连接层施加的拉张力,提高连接层的使用寿命;实现折叠手机无论使用状态还是收纳状态,均起到保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手机壳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背景技术
折叠手机,是智能手机的一种造型,特点是柔性可折叠;屏幕合起来为传统手机的大小,方便携带,打开则变成一个平板电脑,兼具娱乐和办公的功能,迎合了当下消费者追求便携和功能多样统一的需求。
目前,由于折叠手机的显示屏更大,显示屏的价值更高,缺乏有效的保护,往往易造成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折叠手机缺乏保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折叠式手机壳,包括具有上安设面的上壳体、具有下安设面的下壳体以及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的连接层,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所述上安设面与所述下安设面呈水平对应布置;所述上安设面形成有朝下凹陷的上安设槽,所述下安设面形成有朝下凹陷的下安设槽,所述连接层的两端分别平铺且固定所述上安设槽和所述下安设槽。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式手机壳包括多个穿梭条,所述穿梭条呈长条状布置,沿宽度方向,各个所述穿梭条呈依序排列布置;所述穿梭条的一端对接固定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穿梭孔,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穿梭孔,当手机壳逐渐呈展开布置时,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逐渐沿背离所述上壳体方向穿梭移动,且所述连接层与各个所述穿梭条呈上下对应布置;当手机壳呈折叠布置时,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沿朝向所述上壳体方向穿梭移动且不脱离所述穿梭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进行薄化处理形成上薄化区,所述下壳体进行薄化处理形成下薄化区,所述穿梭条的一端对接固定所述下薄化区,所述上薄化区设有穿梭件,所述穿梭件形成所述穿梭孔,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穿梭件。
进一步的,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的顶表面呈圆弧过渡布置;沿背离所述穿梭条的一端方向,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的厚度逐渐缩小,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的底部贴附所述上薄化区。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式手机壳包括遮挡罩,所述遮挡罩受力拉伸布置或撤力收缩布置,所述上壳体具有上连接面,所述下壳体具有下连接面,所述遮挡罩的两端分别对接所述上连接面以及所述下连接面;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所述连接层与所述遮挡罩呈上下对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遮挡罩包括多个罩片,各个所述罩片呈首尾依次对接布置;当手机壳逐渐呈展开时,各个所述罩片逐渐呈叠合收缩布置,当手机壳逐渐呈折叠时,各个所述罩片逐渐呈波浪状展开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层具有朝向所述遮挡罩的外端面,所述连接层的外端面设有缓冲条,所述缓冲条沿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缓冲条的底部固定所述连接层的外端面;当手机壳呈折叠布置时,所述缓冲条的顶部抵触所述遮挡罩。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层的一端形成上接触面,当所述连接层的一端平铺且固定所述上安设槽时,所述上接触面与所述上安设面呈平齐布置;所述连接层的另一端形成下接触面,当所述连接层的一端平铺且固定所述下安设槽时,所述下接触面与所述下安设面呈平齐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组合形成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用于放置手机;所述上接触面形成有多个上抵触条,所述上抵触条沿长度延伸布置,各个所述上抵触条沿宽度方向呈依序间隔布置,所述上抵触条的顶部与所述上安设面呈平齐布置,所述下接触面形成有多个下抵触条,所述下抵触条沿长度延伸布置,各个所述下抵触条沿宽度方向呈依序间隔布置,所述下抵触条的顶部与所述下安设面呈平齐布置;当手机置于所述放置腔时,手机的底面抵触各个所述上抵触条的顶部以及抵触各个所述下抵触条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包括下底板,所述下底板具有所述下安设面,所述下底板形成有抬高台,所述抬高台处于所述下安设面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包括具有上安设腔的上侧边条,所述上安设腔沿所述上侧边条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通所述上侧边条的两端,所述上壳体设有上侧减震条,所述上侧减震条覆盖所述上安设腔。
进一步的,沿背离所述上侧边条方向,所述上侧减震条形成有多个减震柱,各个所述减震柱沿上侧边条的长度方向呈依序排列布置,所述减震柱处于所述上安设腔;所述减震柱的外端形成减震面,当手机放置所述折叠式手机壳内时,所述减震面抵触手机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包括具有上顶腔的上顶边条,所述下壳体包括具有下顶腔的下顶边条,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所述上顶腔与所述下顶腔呈连通布置;所述折叠式手机壳包括顶减震条,所述顶减震条呈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所述顶减震条分别覆盖所述上顶腔与所述下顶腔。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包括上弧形部,所述上弧形部朝外呈拱起弧形布置,所述上弧形部具有所述上弧形腔,所述上弧形部的两端分别对接所述上顶边条以及上侧边条,所述上弧形腔设有弧减震条,所述弧减震条形成有所述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内端固定所述弧减震条,所述减震柱的外端沿背离所述上弧形部方向呈垂直延伸布置。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安设指环件,安设在所述抬高台,所述指环件与所述连接件呈卡合或分离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形成卡合口,所述卡合口的内端延伸至所述抬高台,所述卡合口的外端贯通所述下壳体连通外部;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延伸至所述卡合口,所述指环件通过所述卡合口对接或脱离所述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塑胶材料或金属材料或磁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当所述指环件脱离所述连接件时,所述连接件直接与外部接触,实现下壳体或上壳体与外部抵触呈吸附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手机壳,使用时,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此时,上安设面与下安设面呈水平对应布置形成平面,实现手机的放置,同时,连接层受到的拉张力较小,连接层使上壳体与下壳体呈相对固定布置,在上壳体与下壳体的作用下,对手机起到保护;当不使用时,手机壳呈折叠布置,上壳体与下壳体呈叠合布置,连接层受到拉张力呈伸长布置,实现上壳体与下壳体呈相对固定,便于手机的携带;另外,在上安设槽和下安设槽,避免连接层的外露,以及在手机壳呈折叠时,有效降低对连接层施加的拉张力,提高连接层的使用寿命;这样,通过折叠式手机壳,实现折叠手机无论使用状态还是收纳状态,均起到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手机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手机壳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手机壳的穿梭条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手机壳的下壳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手机壳的减震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手机壳的减震柱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手机壳的榫卯连接的不同设置形式的平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底板与指环件的配合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折叠式手机壳,包括上壳体10、下壳体20以及连接层30,上壳体10具有上安设面,下壳体20具有下安设面,连接层30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上安设面与下安设面呈水平对应布置;上安设面形成有朝下凹陷的上安设槽,下安设面形成有朝下凹陷的下安设槽,连接层30的两端分别平铺且固定上安设槽和下安设槽。
上述的折叠式手机壳,使用时,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此时,上安设面与下安设面呈水平对应布置形成平面,实现手机的放置,同时,连接层30受到的拉张力较小,连接层30使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呈相对固定布置,在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的作用下,对手机起到保护;当不使用时,手机壳呈折叠布置,上壳体 10与下壳体20呈叠合布置,连接层30受到拉张力呈伸长布置,实现上壳体10 与下壳体20呈相对固定,便于手机的携带;另外,在上安设槽和下安设槽,避免连接层30的外露,以及在手机壳呈折叠时,有效降低对连接层30施加的拉张力,提高连接层30的使用寿命;这样,通过折叠式手机壳,实现折叠手机无论使用状态还是收纳状态,均起到保护。
折叠式手机壳包括多个穿梭条40,穿梭条40呈长条状布置,便于穿梭条40 沿长度方向穿梭移动。
沿宽度方向,各个穿梭条40呈依序排列布置;保障各个穿梭条40有效覆盖连接层30外露的区域,从而有效避免连接层30外露,对连接层30起到保护作用。
再者,相邻穿梭条40之间设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两端分别对接固定相邻的穿梭条40,这样,使各个穿梭条40呈同步穿梭移动,同时,使各个穿梭条40 形成整体,降低穿梭条40移动时的横向偏移。
穿梭条40的一端对接固定下壳体20,上壳体10具有穿梭孔,穿梭条40的另一端贯穿穿梭孔,当手机壳逐渐呈展开布置时,穿梭条40的另一端逐渐沿背离上壳体10方向穿梭移动,且连接层30与各个穿梭条40呈上下对应布置;当手机壳呈折叠布置时,穿梭条40的另一端沿朝向上壳体10方向穿梭移动且不脱离穿梭孔;这样,手机壳折叠或展开时,穿梭条40呈穿梭移动,对连接层30起到防护作用,同时,若手机壳掉落时,各个穿梭条40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增强对折叠手机的保护效果。
上壳体10进行薄化处理形成上薄化区,下壳体20进行薄化处理形成下薄化区,穿梭条40的一端对接固定下薄化区,上薄化区设有穿梭件,穿梭件形成穿梭孔,穿梭条40的另一端贯穿穿梭件;从而降低手机壳的厚度,同时,便于穿梭件的设置以及便于穿梭条40的设置。
穿梭条40的另一端的顶表面呈圆弧过渡布置;降低穿梭条40穿梭移动时,与穿梭件之间的相互磨损,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再者,沿背离穿梭条40的一端方向,穿梭条40的另一端的厚度逐渐缩小,穿梭条40的另一端的底部贴附上薄化区;便于穿梭条40的移动,同时,便于穿梭条40的另一端与上薄化区呈贴附移动,降低穿梭条40移动时的晃动,提高穿梭条40的移动稳定性。
穿梭条40设置的另一实施例:
穿梭条40的一端对接固定上壳体10,下壳体20具有穿梭孔,穿梭条40的另一端贯穿穿梭孔;当手机壳逐渐呈展开布置时,穿梭条40的另一端逐渐沿朝向上壳体10方向穿梭移动,且连接层30与各个穿梭条40呈上下对应布置;当手机壳呈折叠布置时,穿梭条40的另一端沿背离上壳体10方向穿梭移动且不脱离穿梭孔;这样,手机壳折叠或展开时,穿梭条40呈穿梭移动,对连接层30起到防护作用,同时,若手机壳掉落时,各个穿梭条40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增强对折叠手机的保护效果。
下薄化区设有穿梭件,穿梭件形成穿梭孔,穿梭条40的另一端贯穿穿梭件。
本实施例中,折叠式手机壳包括遮挡罩,遮挡罩受力拉伸布置或撤力收缩布置,上壳体10具有上连接面,下壳体20具有下连接面,遮挡罩的两端分别对接上连接面以及下连接面;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连接层30与遮挡罩呈上下对应布置;这样,通过遮挡罩,有效避免连接层30外露,对连接层30起到保护作用。
遮挡罩包括多个罩片,各个罩片呈首尾依次对接布置;当手机壳逐渐呈展开时,各个罩片逐渐呈叠合收缩布置,当手机壳逐渐呈折叠时,各个罩片逐渐呈波浪状展开布置;通过各个罩片的展开与收缩,有效对连接层30起到遮挡,同时,实现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呈相对固定布置。
连接层30具有朝向遮挡罩的外端面,连接层30的外端面设有缓冲条,缓冲条沿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缓冲条的底部固定连接层30的外端面;当手机壳呈折叠布置时,缓冲条的顶部抵触遮挡罩;在缓冲条的作用下,当手机壳掉落时,遮挡罩起到初步减震,缓冲条再次减震,从而有效增强减震效果。
连接层30的一端形成上接触面,当连接层30的一端平铺且固定上安设槽时,上接触面与上安设面呈平齐布置;连接层30的另一端形成下接触面,当连接层 30的一端平铺且固定下安设槽时,下接触面与下安设面呈平齐布置;这样,当手机置于手机壳内时,上接触面与上安设面以及下接触面与下安设面分别抵触手机的背面,形成一个平面,对手机的背面进行防护,实现同步抵触手机的背面,增强手机的放置稳定性。
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组合形成放置腔,放置腔用于放置手机;上接触面形成有多个上抵触条,上抵触条沿长度延伸布置,各个上抵触条沿宽度方向呈依序间隔布置,上抵触条的顶部与上安设面呈平齐布置,下接触面形成有多个下抵触条,下抵触条沿长度延伸布置,各个下抵触条沿宽度方向呈依序间隔布置,下抵触条的顶部与下安设面呈平齐布置;当手机置于放置腔时,手机的底面抵触各个上抵触条的顶部以及抵触各个下抵触条的顶部。
这样,在各个上抵触条以及下抵触条的作用下,实现提高手机置于放置腔的内部的空间整体高度,便于手机的散热,同时,当出现跌落时,对底部保护减震作用。
下壳体20包括下底板28,下底板28具有下安设面,下底板28形成有抬高台27,抬高台27处于下安设面的下方;实现下底板28的抬高处理,对底部起到减震作用。
实施例一,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呈左右对应布置:
上壳体10包括具有上安设腔的上侧边条11,上安设腔沿上侧边条11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通上侧边条11的两端,上壳体10设有上侧减震条,上侧减震条覆盖上安设腔;在上侧减震条的作用下,对上侧边条11起到减震作用,当上侧边条11朝下掉落时,有效起到减震作用。
沿背离上侧边条11方向,上侧减震条形成有多个减震柱70,各个减震柱70 沿上侧边条11的长度方向呈依序排列布置,减震柱70处于上安设腔;减震柱70 的外端形成减震面,当手机放置折叠式手机壳内时,减震面抵触手机的外表面;减震柱70具备足够的缓冲效果,有效增强对手机的防护,且在减震面的作用下,增大与手机的抵触面积,便于分散撞击力。
下壳体20包括具有下安设腔的下侧边条21,下安设腔沿下侧边条21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通下侧边条21的两端,下壳体20设有下侧减震条,下侧减震条覆盖下安设腔;在下侧减震条的作用下,对下侧边条21起到减震作用,当下侧边条21朝下掉落时,有效起到减震作用。
沿背离下侧边条21方向,下侧减震条形成有多个减震柱70,各个减震柱70 沿下侧边条21的长度方向呈依序排列布置,减震柱70处于下安设腔;减震柱70 的外端形成减震面,当手机放置折叠式手机壳内时,减震面抵触手机的外表面;减震柱70具备足够的缓冲效果,有效增强对手机的防护,且在减震面的作用下,增大与手机的抵触面积,便于分散撞击力。
上壳体10包括具有上顶腔的上顶边条12,下壳体20包括具有下顶腔的下顶边条22,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上顶腔与下顶腔呈连通布置;折叠式手机壳包括顶减震条,顶减震条呈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顶减震条分别覆盖上顶腔与下顶腔;这样,在顶减震条的作用下,沿长度方向,对连接层30的上端起到遮挡作用,避免连接层30外露;同时,顶减震条有效分担施加在连接层30上的拉张力,通过顶减震条与连接层30配合,便于手机壳的展开以及折叠之间的切换。
上壳体10包括具有上底腔的上底边条13,下壳体20包括具有下底腔的下底边条23,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上底腔与下底腔呈连通布置;折叠式手机壳包括底减震条,底减震条呈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底减震条分别覆盖上底腔与下底腔;这样,在底减震条的作用下,沿长度方向,对连接层30的下端起到遮挡作用,避免连接层30外露;同时,底减震条有效分担施加在连接层30上的拉张力,通过底减震条与连接层30配合,便于手机壳的展开以及折叠之间的切换。
上壳体10包括上弧形部14,上弧形部14朝外呈拱起弧形布置,上弧形部 14具有上弧形腔,上弧形部14的两端分别对接上顶边条12以及上侧边条11,上弧形腔设有弧减震条,弧减震条形成有减震柱70;减震柱70的内端固定弧减震条,减震柱70的外端沿背离上弧形部14方向呈垂直延伸布置;上弧形部14 是常见的掉落区域,在弧减震条以及减震柱70的作用下,有效对上弧形部14起到防护。
下壳体20包括下弧形部,下弧形部朝外呈拱起弧形布置,下弧形部具有下弧形腔,下弧形部的两端分别对接下顶边条22以及下侧边条21,下弧形腔设有弧减震条,弧减震条形成有减震柱70;减震柱70的内端固定弧减震条,减震柱 70的外端沿背离下弧形部方向呈垂直延伸布置;下弧形部是常见的掉落区域,在弧减震条以及减震柱70的作用下,有效对下弧形部起到防护。
实施例二,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呈上下对应布置:
上壳体10包括具有左上安设腔的左上侧边条15,左上安设腔沿左上侧边条 15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通左上侧边条15的两端,左上壳体10设有左上侧减震条,左上侧减震条覆盖左上安设腔;在左上侧减震条的作用下,对左上侧边条 15起到减震作用,当左上侧边条15朝下掉落时,有效起到减震作用。
下壳体20包括具有左下安设腔的左下侧边条25,左下安设腔沿左下侧边条 25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通左下侧边条25的两端,左下壳体20设有左下侧减震条,左下侧减震条覆盖左下安设腔;在左下侧减震条的作用左下,对左下侧边条25起到减震作用,当左下侧边条25朝左下掉落时,有效起到减震作用。
左上侧减震条与左下侧减震条呈一体成型对接布置,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左上安设腔与左安设腔呈连通布置,这样,在左上侧减震条与左下侧减震条的配合作用下,沿宽度方向,对连接层30的左上端起到遮挡作用,避免连接层 30外露;同时,左上侧减震条与左下侧减震条有效分担施加在连接层30左上的拉张力,通过左上侧减震条与左下侧减震条与连接层30配合,便于手机壳的展开以及折叠之间的切换。
上壳体10包括具有右上安设腔的右上侧边条16,右上安设腔沿右上侧边条16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通右上侧边条16的两端,右上壳体10设有右上侧减震条,右上侧减震条覆盖右上安设腔;在右上侧减震条的作用下,对右上侧边条 16起到减震作用,当右上侧边条16朝下掉落时,有效起到减震作用。
下壳体20包括具有右下安设腔的右下侧边条26,右下安设腔沿右下侧边条 26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通右下侧边条26的两端,右下壳体20设有右下侧减震条,右下侧减震条覆盖右下安设腔;在右下侧减震条的作用右下,对右下侧边条26起到减震作用,当右下侧边条26朝右下掉落时,有效起到减震作用。
右上侧减震条与右下侧减震条呈一体成型对接布置,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右上安设腔与右安设腔呈连通布置,这样,在右上侧减震条与右下侧减震条的配合作用下,沿宽度方向,对连接层30的右上端起到遮挡作用,避免连接层 30外露;同时,右上侧减震条与右下侧减震条有效分担施加在连接层30右上的拉张力,通过右上侧减震条与右下侧减震条与连接层30配合,便于手机壳的展开以及折叠之间的切换。
沿背离左上侧边条15方向,左上侧减震条形成有多个减震柱70,各个减震柱70沿左上侧边条15的长度方向呈依序排列布置,减震柱70处于左上安设腔;减震柱70的外端形成减震面,当手机放置折叠式手机壳内时,减震面抵触手机的外表面;减震柱70具备足够的缓冲效果,有效增强对手机的防护,且在减震面的作用右,增大与手机的抵触面积,便于分散撞击力。
沿背离右上侧边条16方向,右上侧减震条形成有多个减震柱70,各个减震柱70沿右上侧边条16的长度方向呈依序排列布置,减震柱70处于右上安设腔;减震柱70的外端形成减震面,当手机放置折叠式手机壳内时,减震面抵触手机的外表面;减震柱70具备足够的缓冲效果,有效增强对手机的防护,且在减震面的作用右,增大与手机的抵触面积,便于分散撞击力。
上壳体10包括具有上顶腔的上顶边条12,折叠式手机壳包括顶减震条,顶减震条呈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顶减震条分别覆盖上顶腔;这样,在顶减震条的作用下,当手机上顶边条12朝下掉落时,对上顶边条12起到缓冲减震作用。
下壳体20包括具有下顶腔的下顶边条22,折叠式手机壳包括顶减震条,顶减震条呈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顶减震条分别覆盖下顶腔;这样,在顶减震条的作用下,当手机下顶边条22朝下掉落时,对下顶边条22起到缓冲减震作用。
上壳体10包括两个上弧形部14,两个上弧形部14沿宽度方向对应布置,上弧形部14朝外呈拱起弧形布置,上弧形部14具有上弧形腔,上弧形部14的两端分别对接上顶边条12以及左上侧边条15,上弧形腔设有弧减震条,弧减震条形成有减震柱70;减震柱70的内端固定弧减震条,减震柱70的外端沿背离上弧形部14方向呈垂直延伸布置;上弧形部14是常见的掉落区域,在弧减震条以及减震柱70的作用下,有效对上弧形部14起到防护。
下壳体20包括两个下弧形部,两个下弧形部沿宽度方向对应布置,下弧形部朝外呈拱起弧形布置,下弧形部具有下弧形腔,下弧形部的两端分别对接下顶边条22以及右侧边条,下弧形腔设有弧减震条,弧减震条形成有减震柱70;减震柱70的内端固定弧减震条,减震柱70的外端沿背离下弧形部方向呈垂直延伸布置;下弧形部是常见的掉落区域,在弧减震条以及减震柱70的作用下,有效对下弧形部起到防护。
也就是说,左上侧边条15、上弧形部14、上顶边条12、上弧形部14、右上侧边条16、右下侧边条26、下弧形部、下顶边条22、下弧形部以及左下侧边条 25呈依序围合布置,形成放置腔。
实施例三,减震柱70的实施例:
相邻减震柱70通过连接条呈依序对接布置;使各个减震柱70形成整体,有效增强缓冲效果。
沿多个减震柱70的排列方向,各个连接条呈错位布置;这样,各个连接条配合,起到分散撞击力,从而增强壳体结构的减震效果,有效防止手机的摔坏。
多个减震柱70,可为并列一排、二排、三排、四排、五排等,呈多队列排序。
或者,多排布置,一排为圆柱型,第二排为竖条型,第三排为方条型等交叉混合组合布置。
或者,上侧边条11和下侧边条21分别设置的减震柱70呈一一对应布置,从而使电子产品放置更加平稳。
上侧边条11形成有凹槽17,下侧减震的内端或者减震柱70的内端形成有凸起部,凸起部嵌入凹槽17呈卡合固定布置;这样,凸起部与凹槽17呈榫卯连接;保证减震柱70的固定效果。
或者,下侧减震和上侧减震可以通过注塑、热压减震料、超声波焊接,一种或多种结合的方式进行安设在下壳体20和上壳体10上。
减震柱70呈圆柱状布置,使减震柱70均匀受力,提高减震效果。
减震柱70呈方柱状布置,使减震柱70均匀受力,提高减震效果。
减震柱70呈椭圆柱状布置,使减震柱70均匀受力,提高减震效果。
减震柱70呈针尖状布置,便于减震柱70逐渐弱化撞击力,提高减震效果。
减震柱70的切面可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等的多边形;便于减震柱70的安设,以及便于减震柱70与电子设备的配合。
实施例四,榫卯连接的实施例:
凹槽17呈上窄下宽梯形状布置,凸起部呈上宽下窄梯形状布置;有效增强固定效果。
或者,凹槽17呈大角度斜面的斜L字形状,具有斜面槽口,斜面槽口可单独左边或右边,或左右边都有;有效增强固定效果。
或者,凹槽17呈上宽下部略窄,上部横向一字型或横向箭头一字型,中部设有竖立柱,底部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或三角形状布置的空腔设计,注塑时,减震料将流入底部空腔及中部竖立柱等部位,起到进一步强加拉力定位固定作用。
实施例五,材质的实施例:
减震柱70以及减震条采用PP、PC、TPU、TPR、TPV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复合高分子材料,以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的方式,安设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上。
连接层30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形成的软质布置。
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采用非金属类材质制成,从而避免对手机造成信号干扰。
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为PP、PC、TPU、TPR、TPV、硅胶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复合高分子材料注塑成型或热压成型。
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加入玻纤或碳纤维进行增强改性成为复合材料,提高机械强度。
实施例六,连接件50与指环件60的实施例:
下底板28设有至少一个卡合口29,连接件50安设在卡合口29中,指环件60穿设卡合口29,且活动卡合在连接件50上。
指环件60,具有供手指穿过的手指孔。
或者,指环件60呈条状布置,连接件50呈条状布置,且连接件50具有移动槽,指环件60的一端呈固定布置,指环件60的另一端活动安设移动槽;这样,使用时,驱动指环件60的另一端沿移动槽进行移动,使指环件60呈拱起布置,便于手指穿过。
或者,指环件60呈脖绳状布置,两端分别对接连接件50,形成围合布置;使用时,指环件60佩戴在脖子上,便于手机的携带。
连接件,安设在抬高台上,连接件50用于安设指环件60,指环件60与连接件50呈卡合或分离布置。
上述的连接件,通过指环件60,有效增强手机的携带便利性和使用舒适性;同时,指环件60与连接件50卡合布置,保障具备足够的固定力,保证指环件60 的安设稳固性。
下壳体20形成卡合口,卡合口的内端延伸至抬高台,卡合口的外端贯通下壳体连通外部;连接件50具有连接部,连接部延伸至卡合口,指环件通过卡合口对接或脱离连接部;实现指环件60与连接件50卡合布置或分离布置,实现指环件60的安装和拆卸。
另外,由于下底板28设有抬高台27,便于连接件50的设置,提高连接件 50的设置稳固性,保证指环件60的安设稳固性。
或者,卡合口也可以形成在上壳体10上,实现连接件50安设在上壳体10 上。
连接件50为塑胶材料制成,造价低。
连接件50为金属材料制成,这样,通过外部件,外部件如支架、固定壳等,外部件设有磁性件,连接件50受磁性件的磁力影响,吸附在外部件上。
外部件呈竖立型,具有竖立面,连接件50受磁性件的磁力影响,吸附在外部件的竖立面上。
外部件呈三角状,具有三角斜面,连接件50受磁性件的磁力影响,吸附在外部件的三角斜面上。
连接件50为磁性材料制成,这样,下壳体20通过连接件50,与外部吸附呈悬空布置。
当指环件60与连接件50呈分离布置时,通过连接件50直接与外部接触,实现下壳体20或上壳体10与外部吸附呈悬空布置。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上安设面的上壳体、具有下安设面的下壳体以及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的连接层,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所述上安设面与所述下安设面呈水平对应布置;所述上安设面形成有朝下凹陷的上安设槽,所述下安设面形成有朝下凹陷的下安设槽,所述连接层的两端分别平铺且固定所述上安设槽和所述下安设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手机壳包括多个穿梭条,所述穿梭条呈长条状布置,沿宽度方向,各个所述穿梭条呈依序排列布置;所述穿梭条的一端对接固定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具有穿梭孔,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穿梭孔,当手机壳逐渐呈展开布置时,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逐渐沿背离所述上壳体方向穿梭移动,且所述连接层与各个所述穿梭条呈上下对应布置;当手机壳呈折叠布置时,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沿朝向所述上壳体方向穿梭移动且不脱离所述穿梭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进行薄化处理形成上薄化区,所述下壳体进行薄化处理形成下薄化区,所述穿梭条的一端对接固定所述下薄化区,所述上薄化区设有穿梭件,所述穿梭件形成所述穿梭孔,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穿梭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的顶表面呈圆弧过渡布置;沿背离所述穿梭条的一端方向,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的厚度逐渐缩小,所述穿梭条的另一端的底部贴附所述上薄化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手机壳包括遮挡罩,所述遮挡罩受力拉伸布置或撤力收缩布置,所述上壳体具有上连接面,所述下壳体具有下连接面,所述遮挡罩的两端分别对接所述上连接面以及所述下连接面;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所述连接层与所述遮挡罩呈上下对应布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罩包括多个罩片,各个所述罩片呈首尾依次对接布置;当手机壳逐渐呈展开时,各个所述罩片逐渐呈叠合收缩布置,当手机壳逐渐呈折叠时,各个所述罩片逐渐呈波浪状展开布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具有朝向所述遮挡罩的外端面,所述连接层的外端面设有缓冲条,所述缓冲条沿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缓冲条的底部固定所述连接层的外端面;当手机壳呈折叠布置时,所述缓冲条的顶部抵触所述遮挡罩。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的一端形成上接触面,当所述连接层的一端平铺且固定所述上安设槽时,所述上接触面与所述上安设面呈平齐布置;所述连接层的另一端形成下接触面,当所述连接层的一端平铺且固定所述下安设槽时,所述下接触面与所述下安设面呈平齐布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组合形成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用于放置手机;所述上接触面形成有多个上抵触条,所述上抵触条沿长度延伸布置,各个所述上抵触条沿宽度方向呈依序间隔布置,所述上抵触条的顶部与所述上安设面呈平齐布置,所述下接触面形成有多个下抵触条,所述下抵触条沿长度延伸布置,各个所述下抵触条沿宽度方向呈依序间隔布置,所述下抵触条的顶部与所述下安设面呈平齐布置;当手机置于所述放置腔时,手机的底面抵触各个所述上抵触条的顶部以及抵触各个所述下抵触条的顶部。
10.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包括下底板,所述下底板具有所述下安设面,所述下底板形成有抬高台,所述抬高台处于所述下安设面的下方。
11.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具有上安设腔的上侧边条,所述上安设腔沿所述上侧边条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贯通所述上侧边条的两端,所述上壳体设有上侧减震条,所述上侧减震条覆盖所述上安设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沿背离所述上侧边条方向,所述上侧减震条形成有多个减震柱,各个所述减震柱沿上侧边条的长度方向呈依序排列布置,所述减震柱处于所述上安设腔;所述减震柱的外端形成减震面,当手机放置所述折叠式手机壳内时,所述减震面抵触手机的外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具有上顶腔的上顶边条,所述下壳体包括具有下顶腔的下顶边条,当手机壳呈展开布置时,所述上顶腔与所述下顶腔呈连通布置;所述折叠式手机壳包括顶减震条,所述顶减震条呈受力呈伸长或收缩布置,所述顶减震条分别覆盖所述上顶腔与所述下顶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上弧形部,所述上弧形部朝外呈拱起弧形布置,所述上弧形部具有所述上弧形腔,所述上弧形部的两端分别对接所述上顶边条以及上侧边条,所述上弧形腔设有弧减震条,所述弧减震条形成有所述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内端固定所述弧减震条,所述减震柱的外端沿背离所述上弧形部方向呈垂直延伸布置。
15.连接件,安设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式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安设所述抬高台,所述连接件用于安设指环件,所述指环件与所述连接件呈卡合或分离布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形成卡合口,所述卡合口的内端延伸至所述抬高台,所述卡合口的外端贯通所述下壳体连通外部;所述连接件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延伸至所述卡合口,所述指环件通过所述卡合口对接或脱离所述连接部。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塑胶材料或金属材料或磁性材料制成。
18.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环件脱离所述连接件时,所述连接件直接与外部接触,实现下壳体或上壳体与外部抵触呈吸附布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69595.9U CN211239910U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69595.9U CN211239910U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39910U true CN211239910U (zh) | 2020-08-11 |
Family
ID=71939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69595.9U Active CN211239910U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3991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94445A (zh) * | 2020-03-20 | 2020-06-16 | 深圳市太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
2020
- 2020-03-20 CN CN202020369595.9U patent/CN2112399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294445A (zh) * | 2020-03-20 | 2020-06-16 | 深圳市太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WO2021185369A1 (zh) * | 2020-03-20 | 2021-09-23 | 深圳市太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CN111294445B (zh) * | 2020-03-20 | 2024-12-20 | 深圳市太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345741A1 (en) | Composite protective case for phones, othe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other apparatus | |
US8965458B2 (en) | Protective cushion cover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 |
CN203111793U (zh) | 一种显示面板包装结构 | |
CN211239910U (zh)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
KR20130047217A (ko) | 휴대용 키보드 | |
KR102195724B1 (ko) | 포장 트레이 | |
CN111294445B (zh) | 折叠式手机壳及连接件 | |
KR20180083200A (ko) | 휴대단말기용 케이스 | |
CN211830871U (zh) | 双壳体折叠式3c产品壳及3c产品支撑装置 | |
KR200476087Y1 (ko) | 휴대 전자기기용 케이스 | |
JP6878411B2 (ja) | 電子機器のガラスディスプレイを保護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KR20120121688A (ko) | 탄성밴드 고정구조를 갖는 휴대폰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211630217U (zh) | 减震式壳体结构及减震包 | |
CN214278892U (zh) | 键盘套 | |
CN213462578U (zh) | 用于固定电路板的电源壳体结构及电源设备 | |
CN212012754U (zh) | 双机式保护壳 | |
KR20230035740A (ko) | 폴더블 스마트폰 케이스 | |
CN111405101A (zh) | 双壳体折叠式3c产品壳及3c产品支撑装置 | |
CN217904466U (zh) | 磁吸式折叠保护壳 | |
CN117135241A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212211104U (zh) | 使用便捷式双机保护壳 | |
CN215673345U (zh) | 内外组合式减震壳 | |
CN218473196U (zh) | 气囊保护套 | |
KR20160145353A (ko) | 휴대폰 모서리 케이스 | |
CN209930334U (zh) | 一种可折叠式手机的保护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