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34207U - 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34207U
CN211234207U CN201922337076.4U CN201922337076U CN211234207U CN 211234207 U CN211234207 U CN 211234207U CN 201922337076 U CN201922337076 U CN 201922337076U CN 211234207 U CN211234207 U CN 211234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bearing platform
cushion cap
distance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370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琥珀
曾鸣
陈玉英
刘玉斌
王楚英
张瑞诚
彭丽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Bridg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Bridg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Bridg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370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34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34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34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测量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用于固定于承台上;及测量件,测量件包括与固定支架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可伸缩地连接于连接部的测量部;其中,待测物用于放置于承台上,测量件用于测量承台与待测物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测量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如上的测量组件,在至少两个测量组件中,包括第一测量组件以及第二测量组件;至少两个承台,在至少两个承台中,包括第一承台以及第二承台,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间隔设置,第一测量组件设置于第一承台上,第二测量组件设置于第二承台上。

Description

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箱梁进行测量的方式中,大多是通过卷尺在场内对箱梁进行测量,这种测量方式一般需要多人,一人读数,两人拉拉力计,一人固定卡尺钳,需要的人数多,测量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便对梁体进行测量的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测量组件,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用于固定于承台上;及测量件,所述测量件包括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测量部;其中,待测物用于放置于所述承台上,所述测量件用于测量所述承台与所述待测物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上述的测量组件中,测量组件通过固定支架固定于承台上,只需要一人,通过拉伸测量部来测量承台与待测物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件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测量件的所述测量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能够沿第一方向伸缩,另一个所述测量件的所述测量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能够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伸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的第二侧壁,其中一个所述测量件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上,另一个所述测量件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件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测量部的伸缩端连接,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待测物限位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部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可旋转,以使所述限位部具有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所述限位部在第一位置时用于与所述待测物避让配合,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与所述待测物的端部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部的伸缩端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待测物限位配合时与所述待测物的端部对齐。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测量组件,在至少两个所述测量组件中,包括第一测量组件以及第二测量组件;
至少两个承台,在至少两个所述承台中,包括第一承台以及第二承台,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二承台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测量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台上,所述第二测量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台上;
其中,所述第一承台以及所述第二承台用于承载待测物,且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二承台沿所述待测物的长度方向相间隔,所述待测物包括沿所述待测物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一端的距离,所述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承载台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或所述第一承台以及所述第二承台用于承载待测物,且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二承台沿所述待测物的宽度方向相间隔,所述待测物包括沿所述待测物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三端的距离,所述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承载台与所述第四端的距离。
上述的测量系统中,待测物可以是梁体。在一实施例中,梁体用于放置在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上,且梁体放置在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上后,梁体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的间隔方向一致,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一承台与梁体的第一端的距离,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梁体的第二端的距离,然后,再通过测量或查找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之间的距离,即可算出梁体的长度,只需一人操作即可,简单方便。在另一实施例中,梁体用于放置在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上,且梁体放置在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上后,梁体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的间隔方向一致,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一承台与梁体的第三端的距离,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梁体的第四端的距离,然后,再通过测量或查找第一承台与第二承台之间的距离,即可算出梁体的宽度,只需一人操作即可,简单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所述测量组件中,还包括第三测量组件,在至少两个所述承台中,还包括第三承台,所述第三测量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承台上;
其中,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二承台沿所述待测物的长度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三承台沿所述待测物的宽度方向相间隔,所述待测物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沿所述待测物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沿所述待测物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一端的距离,所述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承载台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所述第一测量组件还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三端的距离,所述第三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承载台与所述第四端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测量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缓冲件,至少两个所述缓冲件一一对应地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承台上,所述待测物用于放置在所述承台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测量组件、承台、缓冲垫以及存梁台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图形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测量组件,110、固定支架,120、测量件,121、连接部,122、测量部,123、限位部,200、承台,210、第一承台,220、第二承台,230、第三承台,300、缓冲件,400、存梁台座,20、待测物,21、第一端,22、第二端,23、第三端,24、第四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3所示,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测量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测量组件100以及至少两个承台200。在至少两个测量组件100中,包括第一测量组件以及第二测量组件;在至少两个承台200中,包括第一承台210以及第二承台220,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间隔设置,第一测量组件设置于第一承台210上,第二测量组件设置于第二承台220上。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承台210以及第二承台220用于承载待测物20,且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沿待测物20的长度方向相间隔,待测物20包括沿待测物20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1以及第二端22,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一承台210与第一端21的距离,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第二端22的距离。
上述的测量系统中,待测物20可以是梁体。梁体用于放置在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上,且梁体放置在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上后,梁体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的间隔方向一致,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一承台210与梁体的第一端21的距离,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梁体的第二端22的距离,然后,再通过测量或查找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之间的距离,即可算出梁体的长度,简单方便。
结合图3及图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承台210以及第二承台220用于承载待测物20,且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沿待测物20的宽度方向相间隔,待测物20包括沿待测物20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端23以及第四端24,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一承台210与第三端23的距离,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第四端24的距离。梁体用于放置在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上,且梁体放置在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上后,梁体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的间隔方向一致,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一承台210与梁体的第三端23的距离,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梁体的第四端24的距离,然后,再通过查找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可从制造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时的图纸或文档中查询),即可算出梁体的宽度,简单方便。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测量组件100中,还包括第三测量组件100,在至少两个承台200中,还包括第三承台230,第三测量组件100设置于第三承台230上;
如图3-4所示,其中,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沿待测物20的长度方向相间隔,第一承台210与第三承台230沿待测物20的宽度方向相间隔,待测物20包括第一端21、第二端22、第三端23以及第四端24,第一端21与第二端22沿待测物20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三端23与第四端24沿待测物20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一承台210与第一端21的距离L1,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第二端22的距离L2,第一测量组件还用于测量第一承台210与第三端23的距离L4,第三测量组件100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第四端24的距离L5。
梁体用于放置在第一承台210、第二承台220以及第三承台230上,且梁体放置在第一承台210、第二承台220以及第三承台230上后,梁体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的间隔方向一致,梁体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承台210与第三承台230的间隔方向一致。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一承台210与梁体的第一端21的距离L1,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第二承载台与梁体的第二端22的距离L2,然后,再通过测量或查找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之间的距离L3,即可算出梁体的长度;第一测量组件还用于测量第一承台210与梁体的第三端23的距离L4,第三测量组件100用于测量第三承载台与梁体的第四端24的距离L5,然后,再通过测量或查找第一承台210与第三承台230之间的距离L6(该距离可从制造第一承台210与第三承台230时的图纸或文档中查询),即可算出梁体的宽度。
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量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缓冲件300,至少两个缓冲件300一一对应地设置于至少两个承台200上,待测物20用于放置在承台200上。
具体地,在至少两个缓冲件300中,包括第一缓冲件,第一缓冲件设置于第一承台210上,待测物20用于放置在第一缓冲件上。第一缓冲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待测物20直接压在第一承台210上,损坏第一承台210或待测物20。
和/或在至少两个缓冲件300中,包括第二缓冲件,第二缓冲件设置于第二承台220上,待测物20用于放置在第二缓冲件上。第二缓冲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待测物20直接压在第二承台220上,损坏第二承台220或待测物20。
和/或在至少两个缓冲件300中,包括第三缓冲件,第三缓冲件设置于第三承台230上,待测物20用于放置在第三缓冲件上。第三缓冲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待测物20直接压在第三承台230上,损坏第三承台230或待测物20。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承台200为4个,4个承台200呈矩形或长方形排布,每个承台200上都设置有测量组件100以及缓冲件300。
如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量组件100包括固定支架110以及测量件120,测量件120包括与固定支架11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121、以及可伸缩地连接于连接部121的测量部122。
在上述的测量组件100中,测量组件100通过固定支架110固定于承台200上,只需要一人,通过拉伸测量部122来测量承台200与待测物2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测量部122的工作原理与卷尺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测量件120为两个,其中一个测量件120的测量部122相对于固定支架110能够沿第一方向伸缩,另一个测量件120的测量部122相对于固定支架110能够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伸缩。当测量组件100通过固定支架110固定于承台200上后,其中一个测量件120可以沿待测物20的长度方向伸缩,另一个测量件120可以沿待测物20的宽度方向伸缩。
如图1-4所示,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测量组件通过其上的其中一个测量件120的测量部122测量第一承台210与梁体的第一端21的距离,第二测量组件通过其上的其中一个测量件120测量部122测量第二承载台与梁体的第二端22的距离,然后,再通过测量或查找第一承台210与第二承台220之间的距离,即可算出梁体的长度;第一测量组件通过其上的另一个测量件120的测量部122测量第一承台210与梁体的第三端23的距离,第三测量组件100通过其上的其中一个测量件120测量部122测量测量第三承载台与梁体的第四端24的距离,然后,再通过测量或查找第一承台210与第三承台230之间的距离,即可算出梁体的宽度。
具体地,固定支架110包括第一侧壁、以及与第一侧壁垂直的第二侧壁,其中一个测量件120固定于第一侧壁上,另一个测量件120固定于第二侧壁上。
如图2-4所示,更具体地,固定支架110为方形框架,承台200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固定支架110套设于承台200的侧部,当待测物20放置于承台200上后,固定支架110的第一侧壁与待测物20的长度方向一致,固定支架110的第二侧壁与待测物20的宽度方向一致。
如图1-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测量件120还包括限位部123,限位部123与测量部122的伸缩端连接,限位部123用于与待测物20限位配合。如此,当测量人员拉扯测量部122的伸缩端到达待测物20的端部的时候,可以通过限位部123对其自身进行限位,避免在读数的时候测量部122由于自身原因回缩,保证读数的准确性。
具体地,限位部123为靠板,用于与梁体的端壁抵接,限制测量部122回缩,方便读数。
进一步地,测量部122相对于连接部121可旋转,以使限位部123具有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限位部123在第一位置时用于与待测物20避让配合,限位部123在第二位置时用于与待测物20限位配合。
在将测量部122拉伸出的时候,限位部123处于第一位置,使得测量部122不与待测物20接触,便于测量部122伸出,当限位部123伸出待测物20的端部的时候,限位部123能够转动到第二位置,使得限位部123能够与待测物20相抵,实现其自身的限位。
具体地,连接部121为空心柱状,测量部122的测量原理与卷尺的测量原理一致,测量部122设置于连接部121内并可绕连接部121的轴线转动,使得限位部123能够朝下或朝上设置,当限位部123朝下设置时,限位部123不会与放置在承台200上的待测物20接触,便于测量部122伸出,当限位部123朝上设置时,得限位部123能够与待测物20相抵,实现其自身的限位。
更进一步地,测量部122的伸缩端在限位部123与待测物20限位配合时与待测物20的端部对齐。如此,能够进一步保证读数的准确性。
具体地,限位部123用于与待测物20抵接的一面与待测物20的端面平行,以使限位部123与待测物20能够贴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测量部122的伸缩端在限位部123与待测物20限位配合时与待测物20的端部对齐。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测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用于固定于承台上;及
测量件,所述测量件包括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测量部;
其中,待测物用于放置于所述承台上,所述测量件用于测量所述承台与所述待测物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件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测量件的所述测量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能够沿第一方向伸缩,另一个所述测量件的所述测量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支架能够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伸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垂直的第二侧壁,其中一个所述测量件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上,另一个所述测量件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件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测量部的伸缩端连接,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待测物限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部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可旋转,以使所述限位部具有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所述限位部在第一位置时用于与所述待测物避让配合,所述限位部在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与所述待测物的端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部的伸缩端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待测物限位配合时与所述待测物的端部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为框架,所述框架用于套设于所述承台外。
8.一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如上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测量组件,在至少两个所述测量组件中,包括第一测量组件以及第二测量组件;
至少两个承台,在至少两个所述承台中,包括第一承台以及第二承台,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二承台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测量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台上,所述第二测量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台上;
其中,所述第一承台以及所述第二承台用于承载待测物,且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二承台沿所述待测物的长度方向相间隔,所述待测物包括沿所述待测物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一端的距离,所述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承载台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或所述第一承台以及所述第二承台用于承载待测物,且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二承台沿所述待测物的宽度方向相间隔,所述待测物包括沿所述待测物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三端的距离,所述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承载台与所述第四端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所述测量组件中,还包括第三测量组件,在至少两个所述承台中,还包括第三承台,所述第三测量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承台上;
其中,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二承台沿所述待测物的长度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三承台沿所述待测物的宽度方向相间隔,所述待测物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以及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沿所述待测物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沿所述待测物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一端的距离,所述第二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承载台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所述第一测量组件还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承台与所述第三端的距离,所述第三测量组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承载台与所述第四端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缓冲件,至少两个所述缓冲件一一对应地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承台上,所述待测物用于放置在所述承台上。
CN201922337076.4U 2019-12-23 2019-12-23 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Active CN211234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37076.4U CN211234207U (zh) 2019-12-23 2019-12-23 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37076.4U CN211234207U (zh) 2019-12-23 2019-12-23 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34207U true CN211234207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1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37076.4U Active CN211234207U (zh) 2019-12-23 2019-12-23 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342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9716A (zh) * 2022-04-11 2022-07-08 深圳市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测量工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9716A (zh) * 2022-04-11 2022-07-08 深圳市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测量工具
CN114719716B (zh) * 2022-04-11 2023-07-04 深圳市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测量工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34207U (zh) 测量组件及测量系统
CN110274585A (zh) 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
CN210802462U (zh) 一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用检测装置
CN214537902U (zh) 一种方便携带的勘探测量工具
CN211178294U (zh) 柱体平整度检测装置
CN210512886U (zh) 一种工程检测用塞尺结构
CN212565177U (zh) 一种便携式地理测绘用检测装置
CN209197712U (zh) 一种检测地坪平整度的测试仪
CN208952871U (zh) 测试铅酸蓄电池极柱锥度的装置
CN210689723U (zh) 实验样品储存环境监测装置
CN210862683U (zh) 一种电力工程施工组合式绘图勘测装置
CN216410176U (zh) 一种梁柱垂直度检测装置
CN216694731U (zh) 一种可加长折叠三角套尺
CN220931981U (zh) 一种天轨检测工具
CN212779116U (zh) 一种非接触式的厚度测量装置
CN216309010U (zh) 工程监理测量尺
CN217358520U (zh) 一种回转支承用角度检测装置
CN215932169U (zh) 一种电缆路径检测仪
CN211346816U (zh) 新型垂直度检测工具
CN214269792U (zh) 一种地球物理物探用电缆收卷装置
CN214985380U (zh) 用于车体的测量工具
CN103615956A (zh) 一种线圈对称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10291266U (zh) 一种简易水准仪经纬仪综合检验仪
CN210867840U (zh) 一种手机检测装置与手机检测设备
CN210719503U (zh) 一种车辆工程用制动力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