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24273U -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24273U
CN211224273U CN201921575857.0U CN201921575857U CN211224273U CN 211224273 U CN211224273 U CN 211224273U CN 201921575857 U CN201921575857 U CN 201921575857U CN 211224273 U CN211224273 U CN 2112242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x
crease line
containing box
trans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758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莹
牛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Quan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15758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242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242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242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Cart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反相机内衬,采用全瓦楞一纸成型的内衬结构包装,纸板利用率高,节材环保,保护环境,易回收;不仅解决了泡沫塑料不易降解的问题,还可以达到分区域容纳、固定单反相机机身、镜头、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尤其是对于机身和镜头具有较好的防震效果;包括通过整片纸板折叠而成的内衬本体,内衬本体包括用于利用单反相机握柄凹槽容纳单反相机机身的机身容盒,与机身容盒的机身容盒端板折叠连接用于分别容纳单反相机的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的分格容盒,与机身容盒端板和分格容盒的分格容盒端板折叠连接用于通过卡持结构卡持单反相机镜头的镜头容盒。

Description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单反相机包装的缓冲材料大多是发泡聚苯乙烯(EPS)或发泡聚乙烯(EPE) 此类塑料的发泡缓冲包装,外部用纸板包装,这些包装空间利用率较低,运输成本较高;环保物料使用量低,缓冲垫难以回收再利用,易污染环境;而且许多产品存在过度包装现象,不符当今的绿色包装理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单反相机内衬,该单反相机内衬,采用全瓦楞一纸成型的内衬结构包装,纸板利用率高,节材环保,保护环境,易回收;不仅解决了泡沫塑料不易降解的问题,还可以达到分区域容纳、固定单反相机机身、镜头、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尤其是对于机身和镜头具有较好的防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包括通过整片纸板折叠而成的内衬本体,内衬本体包括用于利用单反相机握柄凹槽容纳单反相机机身的机身容盒,与机身容盒的机身容盒端板折叠连接用于分别容纳单反相机的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的分格容盒,与机身容盒端板和分格容盒的分格容盒端板折叠连接用于通过卡持结构卡持单反相机镜头的镜头容盒;
机身容盒包括由机身容盒端板、机身容盒左侧板、机身容盒左立板、机身容盒缓冲底板、机身容盒右立板、机身容盒右侧板依次折叠形成的机身容盒盒体;与机身容盒端板下沿折叠连接、由位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下面的机身容盒底板、机身容盒后立板、位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上面的机身容盒平板、机身容盒卡板依次折叠形成的辅助底板;
分格容盒包括由分格容盒端板、分格容盒右侧板、分格容盒底板、分格容盒左侧板、分格容盒顶板依次折叠形成的分格容盒盒体;与分格容盒端板下沿折叠连接、由分格容盒前立板、分格容盒隔板、分格容盒后立板、分格容盒搁板依次折叠形成的分隔板;
镜头容盒包括由左右两侧分别与分格容盒端板左沿、机身容盒端板右沿折叠连接的镜头容盒后侧板,与镜头容盒后侧板上沿折叠连接的镜头容盒顶板,分别与镜头容盒顶板左右沿折叠连接的左右让位板,与左让位板右沿折叠连接且与镜头容盒顶板垂直的左卡持板,与右让位板左沿折叠连接且与镜头容盒顶板垂直的右卡持板构成的上容盒;在左右卡持板的中部皆开设可变径卡持孔,在左右卡持板的下部开设卡槽;还包括与镜头容盒后侧板下沿折叠连接,由镜头容盒后底板、镜头容盒后立板、镜头容盒前立板、镜头容盒前底板、镜头容盒前侧板依次折叠连接而成的下容盒;镜头容盒后立板、镜头容盒前立板构成卡沿,卡槽卡持在卡沿上组成锁合结构。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在整片纸板的前部左右两侧沿整片纸板的横向开设共线的第一横向切割线、第二横向切割线,第一横向切割线、第二横向切割线之间以第一横向折痕线连接,在整片纸板的中部沿整片纸板的横向设置包括由左至右连续的第二横向折痕线、第三横向折痕线、第四横向折痕线、第五横向折痕线、第六横向折痕线的中部折痕线,第一横向切割线、第二横向切割线、第一横向折痕线和中部折痕线将整片纸板分为位于整片纸板前面的前体板、位于整片纸板中部的中体板和位于整片纸板后面的后体板;
在后体板上沿整片纸板的纵向开设由左至右的第一纵向切割线、第二纵向切割线、第三纵向切割线、第四纵向切割线至中部折痕线;
在中体板上沿整片纸板的纵向设置由左至右分别与第一纵向切割线、第二纵向切割线、第三纵向切割线、第四纵向切割线共线的第一纵向折痕线、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第四纵向折痕线,第一纵向折痕线、第四纵向折痕线分别至第一横向切割线、第二横向切割线,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皆延伸至前体板分别形成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
在关于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对称的前体板上沿整片纸板的纵向设置关于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对称的第七、第八纵向折痕线;
后体板上,第一纵向切割线左侧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分格容盒盒体的第一体板,第一纵向切割线、第二纵向切割线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分隔板的第二体板,第二纵向切割线、第三纵向切割线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下容盒的第三体板,第三纵向切割线、第四纵向切割线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辅助底板的第四体板,第四纵向切割线右侧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机身容盒盒体的第五体板;在第一体板上沿整片纸板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七横向折痕线、第八横向折痕线;在第二体板上沿整片纸板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九横向折痕线、第十横向折痕线、第十一横向折痕线;在第三体板上沿整片纸板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十二横向折痕线、第十三横向折痕线、第十四横向折痕线、第十五横向折痕线;在第四体板上沿整片纸板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十六横向折痕线、第十七横向折痕线、第十八横向折痕线;在第五体板上沿整片纸板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二十一横向折痕线、第十九横向折痕线、第二十横向折痕线;
分格容盒端板、机身容盒端板与镜头容盒后侧板分别通过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折叠连接;
分格容盒端板、分格容盒右侧板、分格容盒底板、分格容盒左侧板、分格容盒顶板依次通过第一纵向折痕线、第二横向折痕线、第七横向折痕线、第八横向折痕线折叠形成分格容盒盒体;
分格容盒端板与分格容盒前立板通过第三横向折痕线折叠连接,分格容盒前立板、分格容盒隔板、分格容盒后立板、分格容盒搁板依次通过第九横向折痕线、第十横向折痕线、第十一横向折痕线折叠形成分隔板;
机身容盒端板、机身容盒左侧板、机身容盒左立板、机身容盒缓冲底板、机身容盒右立板、机身容盒右侧板依次通过第四纵向折痕线、第六横向折痕线、第二十一横向折痕线、第十九横向折痕线、第二十横向折痕线折叠形成机身容盒盒体;
机身容盒端板、机身容盒底板通过第五横向折痕线折叠连接,机身容盒底板、机身容盒后立板、机身容盒平板、机身容盒卡板依次通过第十六横向折痕线、第十七横向折痕线、第十八横向折痕线折叠形成辅助底板;
镜头容盒后侧板、镜头容盒顶板通过第一横向折痕线折叠连接,镜头容盒顶板、左让位板、左卡持板依次通过第五纵向折痕线、第七纵向折痕线折叠连接;镜头容盒顶板、右让位板、右卡持板依次通过第六纵向折痕线、第八纵向折痕线折叠连接;
镜头容盒后侧板、镜头容盒后底板、镜头容盒后立板、镜头容盒前立板、镜头容盒前底板、镜头容盒前侧板依次通过第四横向折痕线、第十二横向折痕线、第十三横向折痕线、第十四横向折痕线、第十五横向折痕线折叠连接。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可变径卡持孔包括开设在左右卡持板中部的基孔,在基孔的外周均布长度相同的径向切割线,在径向切割线的外端点所在的圆上均布弧长相等的弧形切割线,弧形切割线的起点为径向切割线的外端点,弧形切割线的弧长为相邻的两径向切割线外端点间弧长的1/3~2/3。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机身容盒左侧板、机身容盒左立板相邻的面靠接,机身容盒右立板、机身容盒右侧板相邻的面靠接;机身容盒左立板、机身容盒右立板、机身容盒后立板的高度相等,机身容盒卡板与单反相机握柄凹槽的深度相同,机身容盒缓冲底板、机身容盒底板的尺寸一致;
分格容盒隔板、分格容盒底板、分格容盒顶板的尺寸一致,分格容盒前立板、分格容盒后立板的高度相等,分格容盒隔板、分格容盒搁板的纵向尺寸之和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的横向尺寸相等,
分格容盒端板、机身容盒端板的横向尺寸之和与镜头容盒后侧板的长度相等,镜头容盒后底板、镜头容盒前底板的纵向尺寸之和与镜头容盒顶板的纵向尺寸相等,左右让位板的横向尺寸之和等于镜头容盒顶板28横向尺寸的1/2~3/4;左右卡持板的高度与镜头容盒后侧板的高度相等。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内衬本体采用瓦楞纸板。
该单反相机内衬,采用全瓦楞一纸成型的内衬结构包装,节材环保,保护环境,易回收;不仅解决了泡沫塑料不易降解的问题,还可以达到分区域容纳、固定单反相机机身、镜头、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尤其是对于机身和镜头具有较好的防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单反相机内衬的平面展开图;
图2是一种单反相机内衬折叠过程之步骤(a)示意图;
图3是一种单反相机内衬折叠过程之步骤(b)示意图;
图4是一种单反相机内衬折叠过程之步骤(c)示意图;
图5是一种单反相机内衬折叠过程之步骤(d)示意图;
图6是一种单反相机内衬折叠过程之步骤(e)示意图;
图7是一种单反相机内衬折叠过程之步骤(f)示意图;
图8是一种单反相机内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8所示的一种单反相机内衬,包括通过整片纸板折叠而成的内衬本体,内衬本体包括用于利用单反相机握柄凹槽容纳单反相机机身的机身容盒h1,与机身容盒h1的机身容盒端板16折叠连接用于分别容纳单反相机的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的分格容盒h2,与机身容盒端板16和分格容盒h2的分格容盒端板5折叠连接用于通过卡持结构卡持单反相机镜头的镜头容盒h3。
机身容盒h1包括由机身容盒端板16、机身容盒左侧板21、机身容盒左立板44、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机身容盒右立板23、机身容盒右侧板24依次折叠形成的机身容盒盒体h101;与机身容盒端板16下沿折叠连接、由位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下面的机身容盒底板17、机身容盒后立板18、位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上面的机身容盒平板19、机身容盒卡板20依次折叠形成的辅助底板h102。
分格容盒h2包括由分格容盒端板5、分格容盒右侧板4、分格容盒底板3、分格容盒左侧板2、分格容盒顶板1依次折叠形成的分格容盒盒体h201;与分格容盒端板5下沿折叠连接、由分格容盒前立板6、分格容盒隔板7、分格容盒后立板8、分格容盒搁板9依次折叠形成的分隔板h202。
镜头容盒h3包括由左右两侧分别与分格容盒端板5左沿、机身容盒端板16右沿折叠连接的镜头容盒后侧板10,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上沿折叠连接的镜头容盒顶板28,分别与镜头容盒顶板28左右沿折叠连接的左右让位板27、59,与左让位板27右沿折叠连接且与镜头容盒顶板28垂直的左卡持板25,与右让位板59左沿折叠连接且与镜头容盒顶板28垂直的右卡持板60构成的上容盒h301;在左右卡持板25、60的中部皆开设可变径卡持孔26,在左右卡持板25、60的下部开设卡槽34;还包括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下沿折叠连接,由镜头容盒后底板11、镜头容盒后立板12、镜头容盒前立板13、镜头容盒前底板14、镜头容盒前侧板 15依次折叠连接而成的下容盒h302;镜头容盒后立板12、镜头容盒前立板13构成卡沿,卡槽34卡持在卡沿h303上组成锁合结构。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在整片纸板z的前部左右两侧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开设共线的第一横向切割线q1、第二横向切割线q2,第一横向切割线q1、第二横向切割线q2之间以第一横向折痕线40连接,在整片纸板z的中部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设置包括由左至右连续的第二横向折痕线31、第三横向折痕线33、第四横向折痕线55、第五横向折痕线42、第六横向折痕线43的中部折痕线61,第一横向切割线q1、第二横向切割线q2、第一横向折痕线40和中部折痕线61将整片纸板z分为位于整片纸板z前面的前体板z1、位于整片纸板z中部的中体板z2和位于整片纸板z后面的后体板z3。
在后体板z3上沿整片纸板z的纵向开设由左至右的第一纵向切割线q3、第二纵向切割线 q4、第三纵向切割线q5、第四纵向切割线q6至中部折痕线61。
在中体板z2上沿整片纸板z的纵向设置由左至右分别与第一纵向切割线q3、第二纵向切割线q4、第三纵向切割线q5、第四纵向切割线q6共线的第一纵向折痕线32、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39、62、第四纵向折痕线41,第一纵向折痕线32、第四纵向折痕线41分别至第一横向切割线q1、第二横向切割线q2,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39、62皆延伸至前体板z1分别形成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38、63。
在关于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38、63对称的前体板z1上沿整片纸板z的纵向设置关于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38、63对称的第七、第八纵向折痕线37、64。
后体板z3上,第一纵向切割线q3左侧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分格容盒盒体h201的第一体板,第一纵向切割线q3、第二纵向切割线q4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分隔板h202的第二体板,第二纵向切割线q4、第三纵向切割线q5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下容盒h302的第三体板,第三纵向切割线q5、第四纵向切割线q6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辅助底板h102 的第四体板,第四纵向切割线q6右侧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机身容盒盒体h101的第五体板;在第一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七横向折痕线30、第八横向折痕线29;在第二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九横向折痕线58、第十横向折痕线57、第十一横向折痕线56;在第三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十二横向折痕线54、第十三横向折痕线53、第十四横向折痕线52、第十五横向折痕线51;在第四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十六横向折痕线48、第十七横向折痕线49、第十八横向折痕线 50;在第五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二十一横向折痕线45、第十九横向折痕线46、第二十横向折痕线47。
分格容盒端板5、机身容盒端板16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分别通过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 39、62折叠连接。
分格容盒端板5、分格容盒右侧板4、分格容盒底板3、分格容盒左侧板2、分格容盒顶板 1依次通过第一纵向折痕线32、第二横向折痕线31、第七横向折痕线30、第八横向折痕线 29折叠形成分格容盒盒体。
分格容盒端板5与分格容盒前立板6通过第三横向折痕线33折叠连接,分格容盒前立板6、分格容盒隔板7、分格容盒后立板8、分格容盒搁板9依次通过第九横向折痕线58、第十横向折痕线57、第十一横向折痕线56折叠形成分隔板。
机身容盒端板16、机身容盒左侧板21、机身容盒左立板44、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机身容盒右立板23、机身容盒右侧板24依次通过第四纵向折痕线41、第六横向折痕线43、第二十一横向折痕线45、第十九横向折痕线46、第二十横向折痕线47折叠形成机身容盒盒体h101。
机身容盒端板16、机身容盒底板17通过第五横向折痕线42折叠连接,机身容盒底板17、机身容盒后立板18、机身容盒平板19、机身容盒卡板20依次通过第十六横向折痕线48、第十七横向折痕线49、第十八横向折痕线50折叠形成辅助底板h102。
镜头容盒后侧板10、镜头容盒顶板28通过第一横向折痕线40折叠连接,镜头容盒顶板 28、左让位板27、左卡持板25依次通过第五纵向折痕线38、第七纵向折痕线37折叠连接;镜头容盒顶板28、右让位板59、右卡持板60依次通过第六纵向折痕线63、第八纵向折痕线 64折叠连接。
镜头容盒后侧板10、镜头容盒后底板11、镜头容盒后立板12、镜头容盒前立板13、镜头容盒前底板14、镜头容盒前侧板15依次通过第四横向折痕线55、第十二横向折痕线54、第十三横向折痕线53、第十四横向折痕线52、第十五横向折痕线51折叠连接。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可变径卡持孔26包括开设在左右卡持板25、60中部的基孔65,在基孔65的外周均布长度相同的径向切割线66,在径向切割线66的外端点所在的圆上均布弧长相等的弧形切割线35,弧形切割线35的起点为径向切割线66的外端点,弧形切割线35 的弧长为相邻的两径向切割线66外端点间弧长的1/3~2/3。本案中,取弧形切割线35的弧长为相邻的两径向切割线66外端点间弧长的1/2。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机身容盒左侧板21、机身容盒左立板44相邻的面靠接,机身容盒右立板23、机身容盒右侧板24相邻的面靠接;机身容盒左立板44、机身容盒右立板23、机身容盒后立板18的高度相等,机身容盒卡板20与单反相机握柄凹槽的深度相同,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机身容盒底板17的尺寸一致。
分格容盒隔板7、分格容盒底板3、分格容盒顶板1的尺寸一致,分格容盒前立板6、分格容盒后立板8的高度相等,分格容盒隔板7、分格容盒搁板9的纵向尺寸之和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的横向尺寸相等。
分格容盒端板5、机身容盒端板16的横向尺寸之和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的长度相等,镜头容盒后底板11、镜头容盒前底板14的纵向尺寸之和与镜头容盒顶板28的纵向尺寸相等,左右让位板27、59的横向尺寸之和等于镜头容盒顶板28横向尺寸的1/2~3/4;左右卡持板 25、60的高度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的高度相等。本案中,取左右让位板27、59的横向尺寸之和等于镜头容盒顶板28横向尺寸的2/3。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内衬本体采用瓦楞纸板。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的折叠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a)、又参见图2所示,将整片纸板z反置;左右让位板27、59分别沿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38、63呈180°向内折叠;左卡持板25、右卡持板60分别沿第七、第八纵向折痕线 37、64呈90°向外折叠,形成上容盒h301;
(b)、又参见图3所示,镜头容盒后底板11沿第四横向折痕线55呈90°向外折叠;镜头容盒后立板12沿第十二横向折痕线54呈90°向外折叠;镜头容盒前立板13沿第十三横向折痕线53呈180°反向折叠形成卡沿h303;镜头容盒前底板14沿第十四横向折痕线52呈 90°反向折叠;镜头容盒前侧板15沿第十五横向折痕线51呈90°折叠,形成下容盒h302;卡槽34卡持在卡沿h303上组成锁合结构,形成镜头容盒h3;
(c)、又参见图4所示,翻转到反面,机身容盒端板16沿第三纵向折痕线62呈180°向内折叠;机身容盒左侧板21沿第四纵向折痕线41呈90°向外折叠;机身容盒左立板44沿第六横向折痕线43呈180°折叠;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沿第二十一横向折痕线45呈90°反折;机身容盒右立板23沿第十九横向折痕线46呈90°折叠;机身容盒右侧板24沿第二十横向折痕线47呈180°反折,形成机身容盒盒体h101;
(d)、又参见图5所示,机身容盒底板17沿第五横向折痕线42呈90°折叠;机身容盒后立板18沿第十六横向折痕线48呈90°折叠;机身容盒平板19沿第十七横向折痕线49呈90°折叠;机身容盒卡板20沿第十八横向折痕线50呈90°反折,形成辅助底板h102;机身容盒盒体h101和辅助底板h102构成机身容盒h1;
(e)、又参见图6所示,分格容盒端板5沿第二纵向折痕线39向镜头容盒后侧板10方向呈180°折叠;分格容盒右侧板4沿第一纵向折痕线32呈90°反折;分格容盒前立板6沿第三横向折痕线33呈180°折叠;分格容盒隔板7沿第九横向折痕线58呈90°反折;分格容盒后立板8沿第十横向折痕线57呈90°折叠;分格容盒搁板9第十一横向折痕线56呈90°反折,形成分隔板h202;
(f)、又参见图7所示,分格容盒底板3沿第二横向折痕线31呈90°向外折叠;分格容盒左侧板2沿第七横向折痕线30呈90°折叠;分格容盒顶板1沿第八横向折痕线29呈90°折叠,形成分格容盒盒体h201。
使用单反相机内衬时,将单反相机镜头穿过两个可变径卡持孔26,左右卡持板25、60上的卡槽34卡持在卡沿h303上组成锁合结构,可以适宜于不同外径的单反相机镜头,具有较好的防震、保护作用。
将单反相机机身放置在机身容盒h1,使单反相机握柄凹槽卡在机身容盒卡板20上对反相机机身定位,机身容盒底板17和辅助底板h102构成的双层底板,对单反相机机身提供有效的缓冲、防护保障。
将单反相机的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分别放置在分格容盒h2的相应空间内,条理清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的单反相机内衬,采用全瓦楞一纸成型的内衬结构包装,节材环保,保护环境,易回收;不仅解决了泡沫塑料不易降解的问题,还可以达到分区域容纳、固定单反相机机身、镜头、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尤其是对于机身和镜头具有较好的防震效果。

Claims (5)

1.一种单反相机内衬,包括通过整片纸板(z)折叠而成的内衬本体,其特征是,内衬本体包括用于利用单反相机握柄凹槽容纳单反相机机身的机身容盒(h1),与机身容盒(h1)的机身容盒端板(16)折叠连接用于分别容纳单反相机的充电器、电池和说明书的分格容盒(h2),与机身容盒端板(16)和分格容盒(h2)的分格容盒端板(5)折叠连接用于通过卡持结构卡持单反相机镜头的镜头容盒(h3);
机身容盒(h1)包括由机身容盒端板(16)、机身容盒左侧板(21)、机身容盒左立板(44)、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机身容盒右立板(23)、机身容盒右侧板(24)依次折叠形成的机身容盒盒体(h101);与机身容盒端板(16)下沿折叠连接、由位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下面的机身容盒底板(17)、机身容盒后立板(18)、位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上面的机身容盒平板(19)、机身容盒卡板(20)依次折叠形成的辅助底板(h102);
分格容盒(h2)包括由分格容盒端板(5)、分格容盒右侧板(4)、分格容盒底板(3)、分格容盒左侧板(2)、分格容盒顶板(1)依次折叠形成的分格容盒盒体(h201);与分格容盒端板(5)下沿折叠连接、由分格容盒前立板(6)、分格容盒隔板(7)、分格容盒后立板(8)、分格容盒搁板(9)依次折叠形成的分隔板(h202);
镜头容盒(h3)包括由左右两侧分别与分格容盒端板(5)左沿、机身容盒端板(16)右沿折叠连接的镜头容盒后侧板(10),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上沿折叠连接的镜头容盒顶板(28),分别与镜头容盒顶板(28)左右沿折叠连接的左右让位板(27、59),与左让位板(27)右沿折叠连接且与镜头容盒顶板(28)垂直的左卡持板(25),与右让位板(59)左沿折叠连接且与镜头容盒顶板(28)垂直的右卡持板(60)构成的上容盒(h301);在左右卡持板(25、60)的中部皆开设可变径卡持孔(26),在左右卡持板(25、60)的下部开设卡槽(34);还包括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下沿折叠连接,由镜头容盒后底板(11)、镜头容盒后立板(12)、镜头容盒前立板(13)、镜头容盒前底板(14)、镜头容盒前侧板(15)依次折叠连接而成的下容盒(h302);镜头容盒后立板(12)、镜头容盒前立板(13)构成卡沿,卡槽(34)卡持在卡沿(h303)上组成锁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其特征是,在整片纸板(z)的前部左右两侧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开设共线的第一横向切割线(q1)、第二横向切割线(q2),第一横向切割线(q1)、第二横向切割线(q2)之间以第一横向折痕线(40)连接,在整片纸板(z)的中部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设置包括由左至右连续的第二横向折痕线(31)、第三横向折痕线(33)、第四横向折痕线(55)、第五横向折痕线(42)、第六横向折痕线(43)的中部折痕线(61),第一横向切割线(q1)、第二横向切割线(q2)、第一横向折痕线(40)和中部折痕线(61)将整片纸板(z)分为位于整片纸板(z)前面的前体板(z1)、位于整片纸板(z)中部的中体板(z2)和位于整片纸板(z)后面的后体板(z3);
在后体板(z3)上沿整片纸板(z)的纵向开设由左至右的第一纵向切割线(q3)、第二纵向切割线(q4)、第三纵向切割线(q5)、第四纵向切割线(q6)至中部折痕线(61);
在中体板(z2)上沿整片纸板(z)的纵向设置由左至右分别与第一纵向切割线(q3)、第二纵向切割线(q4)、第三纵向切割线(q5)、第四纵向切割线(q6)共线的第一纵向折痕线(32)、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39、62)、第四纵向折痕线(41),第一纵向折痕线(32)、第四纵向折痕线(41)分别至第一横向切割线(q1)、第二横向切割线(q2),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39、62)皆延伸至前体板(z1)分别形成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38、63);
在关于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38、63)对称的前体板(z1)上沿整片纸板(z)的纵向设置关于第五、第六纵向折痕线(38、63)对称的第七、第八纵向折痕线(37、64);
后体板(z3)上,第一纵向切割线(q3)左侧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分格容盒盒体(h201)的第一体板,第一纵向切割线(q3)、第二纵向切割线(q4)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分隔板(h202)的第二体板,第二纵向切割线(q4)、第三纵向切割线(q5)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下容盒(h302)的第三体板,第三纵向切割线(q5)、第四纵向切割线(q6)之间的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辅助底板(h102)的第四体板,第四纵向切割线(q6)右侧部分为用于折叠形成机身容盒盒体(h101)的第五体板;在第一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七横向折痕线(30)、第八横向折痕线(29);在第二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九横向折痕线(58)、第十横向折痕线(57)、第十一横向折痕线(56);在第三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十二横向折痕线(54)、第十三横向折痕线(53)、第十四横向折痕线(52)、第十五横向折痕线(51);在第四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十六横向折痕线(48)、第十七横向折痕线(49)、第十八横向折痕线(50);在第五体板上沿整片纸板(z)的横向由前向后设置第二十一横向折痕线(45)、第十九横向折痕线(46)、第二十横向折痕线(47);
分格容盒端板(5)、机身容盒端板(16)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分别通过第二、第三纵向折痕线(39、62)折叠连接;
分格容盒端板(5)、分格容盒右侧板(4)、分格容盒底板(3)、分格容盒左侧板(2)、分格容盒顶板(1)依次通过第一纵向折痕线(32)、第二横向折痕线(31)、第七横向折痕线(30)、第八横向折痕线(29)折叠形成分格容盒盒体;
分格容盒端板(5)与分格容盒前立板(6)通过第三横向折痕线(33)折叠连接,分格容盒前立板(6)、分格容盒隔板(7)、分格容盒后立板(8)、分格容盒搁板(9)依次通过第九横向折痕线(58)、第十横向折痕线(57)、第十一横向折痕线(56)折叠形成分隔板;
机身容盒端板(16)、机身容盒左侧板(21)、机身容盒左立板(44)、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机身容盒右立板(23)、机身容盒右侧板(24)依次通过第四纵向折痕线(41)、第六横向折痕线(43)、第二十一横向折痕线(45)、第十九横向折痕线(46)、第二十横向折痕线(47)折叠形成机身容盒盒体(h101);
机身容盒端板(16)、机身容盒底板(17)通过第五横向折痕线(42)折叠连接,机身容盒底板(17)、机身容盒后立板(18)、机身容盒平板(19)、机身容盒卡板(20)依次通过第十六横向折痕线(48)、第十七横向折痕线(49)、第十八横向折痕线(50)折叠形成辅助底板(h102);
镜头容盒后侧板(10)、镜头容盒顶板(28)通过第一横向折痕线(40)折叠连接,镜头容盒顶板(28)、左让位板(27)、左卡持板(25)依次通过第五纵向折痕线(38)、第七纵向折痕线(37)折叠连接;镜头容盒顶板(28)、右让位板(59)、右卡持板(60)依次通过第六纵向折痕线(63)、第八纵向折痕线(64)折叠连接;
镜头容盒后侧板(10)、镜头容盒后底板(11)、镜头容盒后立板(12)、镜头容盒前立板(13)、镜头容盒前底板(14)、镜头容盒前侧板(15)依次通过第四横向折痕线(55)、第十二横向折痕线(54)、第十三横向折痕线(53)、第十四横向折痕线(52)、第十五横向折痕线(51)折叠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其特征是,可变径卡持孔(26)包括开设在左右卡持板(25、60)中部的基孔(65),在基孔(65)的外周均布长度相同的径向切割线(66),在径向切割线(66)的外端点所在的圆上均布弧长相等的弧形切割线(35),弧形切割线(35)的起点为径向切割线(66)的外端点,弧形切割线(35)的弧长为相邻的两径向切割线(66)外端点间弧长的1/3~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其特征是,机身容盒左侧板(21)、机身容盒左立板(44)相邻的面靠接,机身容盒右立板(23)、机身容盒右侧板(24)相邻的面靠接;机身容盒左立板(44)、机身容盒右立板(23)、机身容盒后立板(18)的高度相等,机身容盒卡板(20)与单反相机握柄凹槽的深度相同,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机身容盒底板(17)的尺寸一致;
分格容盒隔板(7)、分格容盒底板(3)、分格容盒顶板(1)的尺寸一致,分格容盒前立板(6)、分格容盒后立板(8)的高度相等,分格容盒隔板(7)、分格容盒搁板(9)的纵向尺寸之和与机身容盒缓冲底板(22)的横向尺寸相等;
分格容盒端板(5)、机身容盒端板(16)的横向尺寸之和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的长度相等,镜头容盒后底板(11)、镜头容盒前底板(14)的纵向尺寸之和与镜头容盒顶板(28)的纵向尺寸相等,左右让位板(27、59)的横向尺寸之和等于镜头容盒顶板(28)横向尺寸的1/2~3/4;左右卡持板(25、60)的高度与镜头容盒后侧板(10)的高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反相机内衬,其特征是,内衬本体采用瓦楞纸板制作。
CN201921575857.0U 2019-09-22 2019-09-22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Active CN2112242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75857.0U CN211224273U (zh) 2019-09-22 2019-09-22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75857.0U CN211224273U (zh) 2019-09-22 2019-09-22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24273U true CN211224273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28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75857.0U Active CN211224273U (zh) 2019-09-22 2019-09-22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242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28567Y (zh) 板体包装箱
CN211224273U (zh) 一种单反相机内衬
CN211033362U (zh) 一种一体化预折叠物流防护包装箱
CN102328768A (zh) 瓦楞纸组合缓冲内卡
CN109720684B (zh) 一种缓冲盒盒坯
US20210130034A1 (en) Speaker Packaging Device and Package Body
CN212172865U (zh) 一种左右通用防护缓冲及其裁片
CN104118647A (zh) 一种显示器一体式缓冲包装装置
CN109987306B (zh) 一种免胶带卡扣式保护运输包装盒
US8016109B2 (en) Package box, cushion and plate material
CN210311298U (zh) 一种浴室柜的瓦楞纸包装体
CN210734754U (zh) 一种缓冲性能好的包装支撑件
CN210311297U (zh) 一种包装的缓冲件
CN213974859U (zh) 一种铝箔卷纸盒
CN217436331U (zh) 一种带护角套的组合式包装盒
CN219565879U (zh) 一种家具的纸质包装结构
CN216035678U (zh) 一种玻璃镜的多片运输包装
CN203997469U (zh) 一种用于包装盒内的内衬
CN204726814U (zh) 便于拆装的包装箱
CN211593620U (zh) 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包装内衬
JP3229897U (ja) 保持材
CN211033743U (zh) 一种包装箱
CN218401378U (zh)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快递纸箱
CN114291384B (zh) 一纸成型空气净化器缓冲衬垫及空气净化器包装
CN210853524U (zh) 一种具有抗压性的环保纸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14

Address after: Room 813, building 1, Greenland window business square, No.2, Jinyuan Road, Dongshan street,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Patentee after: Nanjing Yix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37 Longpan Road No. 159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31

Address after: Room 503, No. 223 Zhongshan Road, Gulo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5

Patentee after: Jiangsu Quanxi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813, building 1, Greenland window business square, No.2, Jinyuan Road, Dongshan street,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Yix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