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04986U - 壳管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壳管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04986U
CN211204986U CN201921414594.5U CN201921414594U CN211204986U CN 211204986 U CN211204986 U CN 211204986U CN 201921414594 U CN201921414594 U CN 201921414594U CN 211204986 U CN211204986 U CN 211204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tube
hole
flow equaliz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145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仕相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engtai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engtai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engtai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engtai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145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04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04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04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管换热器,其包括换热部和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管板、端盖、密封垫和分液板,密封垫包括下流通孔,分液板设置在端盖的下均流腔内且轮廓边缘与下流通孔的轮廓边缘叠置在一起且紧密配合,可有效避免制冷剂绕过分液板直接进入换热管,从而保证分液板的分配效果。

Description

壳管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干式壳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空调产品中的各类冷水、热泵机组中,是一种制冷剂和载冷剂(一般为水,也可见乙二醇溶液、油类等液态物质) 进行热量交换的设备,其传热效率对整机制冷循环系统的制冷量、制热量、能效比等性能指标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在干式壳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气液两相(液相居多)的制冷剂从干式壳管换热器的下部管口进入,然后分流至各个换热管内,在换热管内吸收换热管外部载冷剂的热量而发生蒸发,液态制冷剂逐步变为气态制冷剂,然后从干式壳管换热器的上部管口流出。在此过程中,干式壳管换热器的进液口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分流到各个换热管内的质量流量的分配均匀程度,对换热器整体的传热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管换热器,其分液板使得从下均流腔进入的制冷剂被均匀的分配至各换热管中,提高了换热管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壳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壳管换热器,其包括换热部2和连接部1;所述换热部2包括壳体 20、设置在壳体20上的进液口23和出液口24,以及设置在壳体20内的多根换热管26;所述连接部1包括管板1a、端盖1b、设置在管板1a和端盖 1b之间的密封垫1f,以及分液板1d;所述壳体20一端设有开口且该端与管板1a相连并紧密配合;所述端盖1b包括彼此分隔的下均流腔100b和上均流腔110b,以及分别与下均流腔100b、上均流腔110b对应配合的下流通孔10b和上流通孔11b;所述密封垫1f包括彼此分隔的下开口10f和上开口11f;每根所述换热管26两端均插置在管板1a上,一端通过下开口 10f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另一端通过上开口11f与上均流腔110b相通;所述分液板1d设置在下均流腔100b内且分液板1d的轮廓边缘与下开口10f 的轮廓边缘叠置在一起且紧密配合;所述分液板1d包括多个分液孔10d,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的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的一端一一对应,且分液孔10d的内径小于换热管26的内径。
优选的,每个所述下均流腔100b与两个下流通孔10b对应配合;或者,所述下均流腔100b与下流通孔10b一一对应配合。
优选的,所述下流通孔10b包括下直通孔部10b0和下过渡孔部10b1,下直通孔部10b0一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铜,另一端与下过渡孔部10b1相连通且通过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均流腔100b相连通,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直通孔部10b0相连通的一端内径与下直通孔部10b0的内径相同,下过渡孔部10b1从其与下直通孔部10b0相连通的一端到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均流腔100b相连通的一端,内径逐渐变大;
所述上流通孔11b包括上直通孔部11b0和上过渡孔部11b1,上直通孔部11b0一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通,另一端与上过渡孔部11b1相连通且通过上过渡孔部11b1与上均流腔110b相连通,上过渡孔部11b1与上直通孔部 11b0相连通的一端内径与上直通孔部11b0的内径相同,上过渡孔部11b1 从其与上直通孔部11b0相连通的一端到上过渡孔11b1与上均流腔110b相连通的一端,内径逐渐变大。
优选的,所述分液孔10d为直通孔,其两端均设有圆弧倒角结构,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小于分液孔10d 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或者所述分液孔10d 为锥形孔,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内径,小于分液孔10d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内径,锥形孔的两端均设有圆弧倒角结构,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小于分液孔10d 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
优选的,所述端盖1b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下均流腔100b和两个并排设置的上均流腔110b,两个下均流腔100b和两个上均流腔110b整体成田字形分布,两个下均流腔100b位于两个上均流腔110b下方;所述密封垫1f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下开口10f和两个并排设置的上开口11f,两个下开口10f和两个上开口11f整体成田字形分布,两个下开口10f位于两个上开口11f下方;所述下开口10f与下均流腔100b一一对应配合,上开口 11f与上均流腔110b一一对应配合。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1还包括套设在壳体20一端外部且与其固定相连的法兰1c,法兰1c与管板1a之间设有垫片1g,法兰1c和端盖1b分别位于管板1a两侧。
优选的,所述换热部2还包括多块上折流板21和多块下折流板22,上折流板21和下折流板22依次交替设置且彼此平行,上折流板21一端与壳体20相连,另一端与壳体20之间留有第一间隙,下折流板22一端与壳体 20相连,另一端与壳体20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每块上折流板21与壳体20 相连的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间隙,每块下折流板22与壳体20相连的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间隙。
优选的,所述壳体20还包括排液口25,进液口23和出液口24均位于壳体20的同一侧,且进液口23设置在壳体20靠近连接部1的一端,出液口24设置在壳体20远离连接部1的一端,排液口25位于壳体20的另一侧与出液口24相对设置。
优选的,每根所述换热管26均为U字形结构;所述分液板1d整体成梯形结构,其四个内角处通过连接螺钉与管板1a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法兰1c、垫片1g、管板1a、密封垫1f和端盖1b均为圆盘结构且同轴设置;所述管板1a、密封垫1f和端盖1b中部各至少设有两个定位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壳管换热器,其下均流腔内设有分液板,分液板的分液孔的内径小于换热管的内径,在壳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从下均流腔流入换热管,然后从上均流腔流出换热管,分液板起到限制流量、增大阻力、平均分配的作用,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平均分配到每一根换热管内,有利于提高换热管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而且所述分液板的轮廓边缘与下开口的轮廓边缘叠置在一起,分液板与管板固定连接,使分液板与密封垫紧密配合,避免制冷剂绕过分液板直接进入换热管,从而保证了分液板的分配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从下流通孔流入时,由于下过渡孔部的内径逐渐加大,有利于逐渐降低制冷剂的流速,从而有利于提高分液板的分配效果。
此外,每个所述下均流腔与两个下流通孔对应配合,有利于降低制冷剂流入下均流腔和流向分液板时制冷剂的流速,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液板的分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连接部的结构;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管板的结构;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管板与密封垫的装配结构;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管板、分液板、端盖的装配结构;
图7是本实用新型分液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7的d-d剖面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分液孔的一种结构;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7的d-d剖面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分液孔的另一种结构;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端盖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图11的e-e剖面结构示意图,示出了下流通孔和上流通孔的一种结构;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图11的e-e剖面结构示意图,示出了下流通孔和上流通孔的另一种结构;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端盖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4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壳管换热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壳管换热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壳管换热器,其包括换热部2和连接部1;所述换热部2 包括壳体20、设置在壳体20上的进液口23和出液口24,以及设置在壳体 20内的多根换热管26;所述连接部1包括管板1a、端盖1b、设置在管板 1a和端盖1b之间的密封垫1f,以及分液板1d;所述壳体20一端设有开口且该端与管板1a相连并紧密配合;所述端盖1b包括彼此分隔的下均流腔100b和上均流腔110b,以及分别与下均流腔100b、上均流腔110b对应配合的下流通孔10b和上流通孔11b;所述密封垫1f包括彼此分隔的下开口 10f和上开口11f;每个所述换热管26两端均插置在管板1a上,一端通过下开口10f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另一端通过上开口11f与上均流腔110b 相通;所述分液板1d设置在下均流腔100b内且分液板1d的轮廓边缘与下开口10f的轮廓边缘叠置在一起且紧密配合;所述分液板1d包括多个分液孔10d,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的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的一端一一对应,且分液孔10d的内径小于换热管26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的壳管换热器,其下均流腔100b内设有分液板1d,分液板 1d的分液孔10d的内径小于换热管26的内径,在壳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从下均流腔100b流入换热管26,然后从上均流腔110b流出换热管 26,分液板1d起到节流的作用,由于分液板1d的分液孔10d的孔径减小,对进入下均流腔100b的制冷剂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使进入下均流腔100b 的气态和液态制冷剂具有混合均匀的时间,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平均分配到每一根换热管内,有利于提高换热管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而且所述分液板1d的轮廓边缘与下开口10f的轮廓边缘叠置在一起且紧密配合,避免制冷剂绕过分液板1d直接进入换热管26,从而保证了分液板1d的分配效果。
优选的,所述分液板1d由薄板制成,厚度较小。进一步的,所述分液板1d的厚度为d,5mm≤d≤15mm。本实用新型的壳管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气相制冷剂从上均流腔110b流入换热管26,从下均流腔100b流出换热管26,液化后的制冷剂流过分液板1d时,由于分液板1d的厚度有限,因此可将分液孔视为长度很短的管路,且分液孔10d的孔径设计在一定范围内以合理控制液化后的制冷剂的流速,使得制冷剂流过分液板1d时,不会产生明显的阻力压降,从而不会产生节流闪蒸现象,因此也不会影响制冷循环系统的性能。
优选的,如图14所示,每个所述下均流腔100b与两个下流通孔10b 对应配合。上述结构有利于提高制冷剂流入下均流腔100b和流向分液板1d 时制冷剂的均匀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液板1d的分配效果。
当然,所述下均流腔100b也可以与下流通孔10b一一对应配合,即一个下均流腔100b与一个下流通孔1b相连通。
优选的,如图12和13所示,所述下流通孔10b包括下直通孔部10b0 和下过渡孔部10b1,下直通孔部10b0一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通,另一端与下过渡孔部10b1相连通且通过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均流腔100b相连通,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直通孔部10b0相连通的一端内径与下直通孔部10b0的内径相同,下过渡孔部10b1从其与下直通孔部10b0相连通的一端到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均流腔100b相连通的一端,内径逐渐变大。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从下流通孔10b流入时,由于下过渡孔部的内径逐渐加大,有利于逐渐降低制冷剂的流速,从而有利于提高分液板1d的分配效果。
优选的,如图1-3、11-13所示,所述下流通孔10b的内径小于上流通孔11b的内径。
如图1和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包括连接部1和换热部2。所述换热部2包括壳体20、设置在壳体20上的进液口23和出液口24,以及设置在壳体20 内的多根换热管26;所述连接部1包括管板1a、端盖1b、设置在管板1a 和端盖1b之间的密封垫1f,以及分液板1d;所述壳体20一端设有开口且该端与管板1a相连并紧密配合;所述端盖1b包括彼此分隔的下均流腔100b和上均流腔110b,以及分别与下均流腔100b、上均流腔110b对应配合的下流通孔10b和上流通孔11b;所述密封垫1f包括彼此分隔的下开口10f 和上开口11f;每根所述换热管26两端均插置在管板1a上,一端通过下开口10f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另一端通过上开口11f与上均流腔110b相通;所述分液板1d设置在下均流腔100b且分液板1d的轮廓边缘与下开口 10f的轮廓边缘叠置在一起且紧密配合;所述分液板1d包括多个分液孔10d,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的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的一端一一对应,且分液孔10d的内径小于换热管26的内径。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通过下均流腔100b、分液板1d,被平均分配至各换热管26,并从上均流腔110b流出;作为冷凝器时,气相的制冷剂从上均流腔110b进入换热管26内,并通过分液板1d、下均流腔100b流出换热管26。
优选的,所述分液板1d与管板1a固定连接,以使分液板1d与密封垫 1f紧密配合。或者,所述端盖1b上设有将分液板1d抵压在密封垫1f上的结构,例如下均流腔100b内设有凸起结构,将端盖1b与管板1a固定连接时,凸起结构会抵压分液板1d,从使分液板1d与密封垫1f紧密配合。
优选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连接部1还包括套设在壳体20一端外部且与其固定相连的法兰1c,法兰1c与管板1a之间设有垫片1g,法兰1c 和端盖1b分别位于管板1a两侧。所述法兰1c有利于简化壳体20与连接部1的装配操作,提高装配效率;且所述垫片1g保证了法兰1c与管板1a 连接的密封性,避免壳体20内的制冷剂泄露。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管26为U字形结构。
优选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端盖1b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下均流腔 100b和两个并排设置的上均流腔110b,两个下均流腔100b和两个上均流腔110b整体成田字形分布,两个下均流腔100b位于两个上均流腔110b下方。进一步的,如图1、2和10所示,所述密封垫1f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下开口10f和两个并排设置的上开口11f,两个下开口10f和两个上开口11f整体成田字形分布,两个下开口10f位于两个上开口11f下方;所述下开口10f与下均流腔100b一一对应配合,上开口11f与上均流腔110b一一对应配合。
具体的,如图1-3所示方向,所述壳体20、法兰1c、垫片1g、管板 1a、密封垫1f、分液板1d和端盖1b从左到右依次相连,壳体20右端开口,法兰1c套设在壳体20右端外部,与管板1a固定连接,使壳管2与管板1a 紧密配合;所述换热管26左端插置在管板1a上,一端通过下开口10f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另一端通过上开口11f与上均流腔110b相通;所述下均流腔100b和上均流腔110b均设置在端盖1b左部,下流通孔10b和上流通孔11b均设置在端盖1b的右部,每个下流通孔10b左端与下均流腔100b 相连通,右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通,每个上流通孔11b左端与上均流腔110b 相连通,右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法兰1c、垫片1g、管板1a和端盖1b同轴设置,均为圆盘形结构,且通过紧固螺钉相连。具体的,所述法兰1c包括均布在一个与法兰1c同圆心圆的周上的法兰连接孔,垫片1g包括均布在一个与垫片1g 同圆心的圆周上的垫片连接孔,管板1a包括均布在一个与管板1a同圆心的圆周上的管板连接孔13a,端盖1b包括均布在一个与端盖1b同圆心的圆周上的端盖连接孔12b,紧固螺钉依次穿过端盖连接孔、管板连接孔、垫片连接孔和法兰连接孔,将四者固定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密封垫1f的外径小于管板1a和端盖1b的外径。进一步的,如图1、 4-6所示,所述管板1a、密封垫1f和端盖1b中部各至少设有两个定位连接孔,定位螺钉通过定位连接孔将管板1a、密封垫1f和端盖1b固定连接,一则进一步提高了三者的连接强度,二来能快速实现管板1a、密封垫1f和端盖1b的精准定位。具体的,如图1、4-6所示,所述管板1a、密封垫1f 和端盖1b中部各设有三个并排设置的定位连接孔。
优选的,如图11-13所示,所述下流通孔10b包括下直通孔部10b0和下过渡孔部10b1,下直通孔部10b0一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通,另一端与下过渡孔部10b1相连通且通过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均流腔100b相连通,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直通孔部10b0相连通的一端内径与下直通孔部10b0的内径相同,下过渡孔部10b1从其与下直通孔部10b0相连通的一端到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均流腔100b相连通的一端,内径逐渐变大。进一步的,如图11-13所示,所述上流通孔11b包括上直通孔部11b0和上过渡孔部11b1,上直通孔部11b0一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通,另一端与上过渡孔部11b1相连且通过上过渡孔部11b1与上均流腔110b相连通,上过渡孔部11b1与上直通孔部11b0的相连通一端内径与上直通孔部11b0的内径相同,上过渡孔部11b1从其与上直通孔部11b0相连通的一端到上过渡孔部11b1与上均流腔110b相连通的一端,内径逐渐加大。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下过渡孔部10b1和上过渡孔部11b1均为锥形孔。
优选的,如图13所示,所述下过渡孔部10b1和上过渡孔部11b1均为喇叭形孔。具体的,如图13所示方向,所述下过渡孔部10b1和上过渡孔部11b1的轴向截面的上、下侧边为弧形结构。
所述下流通孔10b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通过下流通孔10b时,流速会逐渐减慢,有利于提高分液板1d的分配效果。所述上流通孔11b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气相制冷剂通过上流通孔11b时,流速会逐渐减慢,有利于气相制冷剂均匀的进入各换热管26内。
如图7-10,为所述分液板1d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分液板1d整体成梯形结构,分液板1d上均布由多行分液孔10d,相邻两行分液孔10d错位设置,使相邻两行分液孔10d中,其中一行的任意一个分液孔10d与另一行的位于该分液孔10d两侧的两个分液孔,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优选为等边三角形。进一步的,所述分液板1d的梯形结构的四个内角处通过连接螺钉与管板1a固定连接。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分液板1d的梯形结构的四个内角处各设有1个分液板连接孔11d,所述管板1a上设有对应的分液板-管板连接孔12a,连接螺钉依次穿过分液板连接孔11d、分液板-管板连接孔12a,将分液板1d和管板1a固定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如图7和8所示,所述分液孔10d为直通孔(即分液孔10d 具有恒定内径),其两端均设有圆弧倒角结构,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小于分液孔10d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具体的,如图8所示,所述分液孔10d左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小于分液孔10d右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
优选的,如图7和9所示,所述分液孔10d为锥形孔,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内径,小于分液孔10d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内径,锥形孔的两端均设有圆弧倒角结构,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小于分液孔10d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具体的,如图9所示,所述分液孔10d左端的内径小于右端的内径,分液孔10d左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小于分液孔10d右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
上述两种分液孔10d的结构(即分液孔10d为直通孔且其两端设有圆弧倒角结构,或分液孔10d为锥形孔且其两端设有圆弧倒角结构),能有效减小制冷剂通过分液孔10d的阻力,显著减少或避免制冷剂发生闪蒸的现象,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提升壳管换热器的性能。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分液孔10d也可以仅是直通孔或锥形孔,而分液孔10d的两端不设置圆弧倒角结构,但是会导致本实用新型管壳换热器性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孔10d优选采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
优选的,如图1和2所示,所述换热部2还包括多块上折流板21和多块下折流板22,上折流板21和下折流板22依次交替设置且彼此平行,上折流板21一端与壳体20相连,另一端与壳体20之间留有第一间隙,下折流板22一端与壳体20相连,另一端与壳体20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每块上折流板21与壳体20相连的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间隙,每块下折流板22与壳体20相连的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间隙。所述上折流板21和下折流板22将壳体2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连续折弯的空间,使在壳体20内流动的液体的流动路径更长,与换热管26的接触更加充分,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壳管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具体的,如图2所示方向,所述上折流板21上端与壳体20上部固定连接,下端与壳体20下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下折流板22下端与壳体20 下部固定连接,下端与壳体20之间设有第二间隙,上折流板21上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间隙,下折流板22下端两侧各设有两个第一间隙。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20还包括排液口25,进液口23和出液口24均位于壳体20的同一侧,且进液口23设置在壳体20靠近连接部1 的一端,出液口24设置在壳体20远离连接部1的一端,排液口25位于壳体20的另一侧与出液口24相对设置。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进液口 23和出液口24均位于壳体20的上侧,进液口23设置在壳体20的右端,出液口24设置在壳体20的左端,排液口25位于壳体20的左端下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换热部(2)和连接部(1);所述换热部(2)包括壳体(20)、设置在壳体(20)上的进液口(23)和出液口(24),以及设置在壳体(20)内的多根换热管(26);所述连接部(1)包括管板(1a)、端盖(1b)、设置在管板(1a)和端盖(1b)之间的密封垫(1f),以及分液板(1d);所述壳体(20)一端设有开口且该端与管板(1a)相连并紧密配合;所述端盖(1b)包括彼此分隔的下均流腔(100b)和上均流腔(110b),以及分别与下均流腔(100b)、上均流腔(110b)对应配合的下流通孔(10b)和上流通孔(11b);所述密封垫(1f)包括彼此分隔的下开口(10f)和上开口(11f);每根所述换热管(26)两端均插置在管板(1a)上,一端通过下开口(10f)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另一端通过上开口(11f)与上均流腔(110b)相通;所述分液板(1d)设置在下均流腔(100b)内且分液板(1d)的轮廓边缘与下开口(10f)的轮廓边缘叠置在一起且紧密配合;所述分液板(1d)包括多个分液孔(10d),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的与下均流腔(100b)相通的一端一一对应,且分液孔(10d)的内径小于换热管(26)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下均流腔(100b)与两个下流通孔(10b)对应配合;或者,所述下均流腔(100b)与下流通孔(10b)一一对应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流通孔(10b)包括下直通孔部(10b0)和下过渡孔部(10b1),下直通孔部(10b0)一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铜,另一端与下过渡孔部(10b1)相连通且通过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均流腔(100b)相连通,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直通孔部(10b0)相连通的一端内径与下直通孔部(10b0)的内径相同,下过渡孔部(10b1)从其与下直通孔部(10b0)相连通的一端到下过渡孔部(10b1)与下均流腔(100b)相连通的一端,内径逐渐变大;
所述上流通孔(11b)包括上直通孔部(11b0)和上过渡孔部(11b1),上直通孔部(11b0)一端与外部管路相连通,另一端与上过渡孔部(11b1)相连通且通过上过渡孔部(11b1)与上均流腔(110b)相连通,上过渡孔部(11b1)与上直通孔部(11b0)相连通的一端内径与上直通孔部(11b0) 的内径相同,上过渡孔部(11b1)从其与上直通孔部(11b0)相连通的一端到上过渡孔(11b1)与上均流腔(110b)相连通的一端,内径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孔(10d)为直通孔,其两端均设有圆弧倒角结构,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小于分液孔(10d)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或者所述分液孔(10d)为锥形孔,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内径,小于分液孔(10d)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内径,锥形孔的两端均设有圆弧倒角结构,分液孔(10d)与换热管(26)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小于分液孔(10d)与下均流腔(100b)相对的一端的圆弧倒角结构的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1b)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下均流腔(100b)和两个并排设置的上均流腔(110b),两个下均流腔(100b)和两个上均流腔(110b)整体成田字形分布,两个下均流腔(100b)位于两个上均流腔(110b)下方;所述密封垫(1f)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下开口(10f)和两个并排设置的上开口(11f),两个下开口(10f)和两个上开口(11f)整体成田字形分布,两个下开口(10f)位于两个上开口(11f)下方;所述下开口(10f)与下均流腔(100b)一一对应配合,上开口(11f)与上均流腔(110b)一一对应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还包括套设在壳体(20)一端外部且与其固定相连的法兰(1c),法兰(1c)与管板(1a)之间设有垫片(1g),法兰(1c)和端盖(1b)分别位于管板(1a)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2)还包括多块上折流板(21)和多块下折流板(22),上折流板(21)和下折流板(22)依次交替设置且彼此平行,上折流板(21)一端与壳体(20)相连,另一端与壳体(20)之间留有第一间隙,下折流板(22)一端与壳体(20)相连,另一端与壳体(20)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每块上折流板(21)与壳体(20)相连的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间隙,每块下折流板(22)与壳体(20)相连的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 还包括排液口(25),进液口(23)和出液口(24)均位于壳体(20)的同一侧,且进液口(23)设置在壳体(20)靠近连接部(1)的一端,出液口(24)设置在壳体(20)远离连接部(1)的一端,排液口(25)位于壳体(20)的另一侧与出液口(24)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换热管(26)均为U字形结构;所述分液板(1d)整体成梯形结构,其四个内角处通过连接螺钉与管板(1a)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1c)、垫片(1g)、管板(1a)、密封垫(1f)和端盖(1b)均为圆盘结构且同轴设置;所述管板(1a)、密封垫(1f)和端盖(1b)中部各至少设有两个定位连接孔。
CN201921414594.5U 2019-08-28 2019-08-28 壳管换热器 Active CN211204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4594.5U CN211204986U (zh) 2019-08-28 2019-08-28 壳管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4594.5U CN211204986U (zh) 2019-08-28 2019-08-28 壳管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04986U true CN211204986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56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14594.5U Active CN211204986U (zh) 2019-08-28 2019-08-28 壳管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049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63471B1 (en) Evaporator
US6176101B1 (en) Flat-plate absorbers and evaporators for absorption coolers
US5479985A (en) Heat exchanger
US5099913A (en) Tubular plate pass for heat exchanger with high volume gas expansion side
EP2977706B1 (en) Manifold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same
GB2250336A (en) Heat exchanger
GB2390148A (en) A variable volume condenser assembly
US7073571B2 (en) Integrated condenser oil cooler with a receiver/dryer
CN211204986U (zh) 壳管换热器
US4805694A (en) Heat exchanger
US7284394B2 (en) Inner heat exchanger for high-pressure refrigerant with accumulator
CN214701357U (zh) 一种集液组件、双排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105423649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5574489A (zh) 罐式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CN2115518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463271U (zh) 一种环形c形口微通道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19264620U (zh) 一种双排换热装置
CN217058021U (zh) 一种制冷干式蒸发器用管箱结构
WO2014094304A1 (en) Shell and tube evaporator
CN218723478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上的分配结构
CN219368047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5447502U (zh) 一种具有同通道变通径微管结构的风冷型换热器
CN114322372B (zh) 电动汽车双流体热交换器
CN215063907U (zh) 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CN212299563U (zh) 冷凝器和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