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04245U - 一种天花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天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04245U
CN211204245U CN201922103787.5U CN201922103787U CN211204245U CN 211204245 U CN211204245 U CN 211204245U CN 201922103787 U CN201922103787 U CN 201922103787U CN 211204245 U CN211204245 U CN 211204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pipe
inlet
heat exchange
exchange channel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037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学良
赵希枫
安峰
李达君
王法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037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042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04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042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天花机,包括箱体;风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外侧,其包括流通制冷剂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一入口,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一端的通道口;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与第一入口位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同一端,制冷剂由所述第一入口流入,经所述第一出口流出;第二平行流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外侧,其包括流通制冷剂的第二换热通道;第二入口,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一端的通道口;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与第二入口位于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同一端部,制冷剂由所述第二入口流入,经所述第二出口流出;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通过端部相邻围设在所述风扇的外围。本实用新型具有重量轻、换热效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天花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花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器中,蒸发器对于空调系统的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用户使用效果。平行流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一种,由于其换热效率高、制冷剂使用量少、重量轻等特点,已被逐渐应用在家用空调器中。但目前平行流换热器暂无在天花机中的应用,需要克服平行流换热器在圆周较长的天花机中存在的换热周长较长,制冷剂流经路径过长导致的制冷剂沿程阻力过大,影响使用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加工工艺简单、重量轻、换热效率高的天花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天花机,包括箱体;风扇,所述风扇设在所述箱体内;第一平行流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外侧,其包括流通制冷剂的第一换热通道;第一入口,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一端的通道口;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位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同一端,制冷剂由所述第一入口流入,经所述第一出口流出;第二平行流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外侧,其包括流通制冷剂的第二换热通道;第二入口,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一端的通道口;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同一端部,制冷剂由所述第二入口流入,经所述第二出口流出;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通过端部相邻围设在所述风扇的外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包括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入口;第二集流管,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中间位置;第三集流管,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中间位置,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侧;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出口,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侧;第一扁管,固定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包括第五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二入口;第六集流管,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二入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中间位置;第七集流管,固定连接在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中间位置,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六集流管的外侧;第八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二出口,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五集流管的外侧;第二扁管,固定连通所述第六集流管和所述第七集流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上设有所述第一入口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上设有所述第二入口的端部相邻;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有总入口管,所述第二入口也相连通所述总入口管;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有总出口管,所述第二出口也相连通所述总出口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所述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五集流管、所述第六集流管、所述第七集流管和所述第八集流管均互相平行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周边均连接有翅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六集流管的一端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一端的翅片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六集流管一端的翅片通过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一端设有第一入口端板,所述第一入口端板将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四集流管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五集流管的一端设有第二入口端板,所述第二入口端板将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五集流管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八集流管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入口端板和所述第二入口端板之间设有固定端板,所述固定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入口端板和所述第二入口端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通过将天花机的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设置为合围的结构且环绕于风扇外侧,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均形成独立的制冷剂回路,有利于缩短制冷剂的流经路径,减小流动阻力,解决了平行流换热器在周期较长的天花机上的应用问题。
2、通过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设为并联设计,使得其中某一个平行流换热器出现故障后,另一个平行流换热器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同时,有利于对两个并联设计的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替换、维修,便于设备维护。
3、通过将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上设有所述第一入口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上设有所述第二入口的端部相邻,使得与所述第一入口及所述第二入口均相连通的总入口管和与所述第一出口及所述第二出口均相连通的总出口管位于同一侧,有利于总入口管和总出口管的焊接组装,进而使得平行流换热器与室外机的连接管路连接安装更加简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9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换热器的制冷剂流动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换热器的出风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换热器的制冷剂流动原理图。
以上各图中:1、箱体;2、风扇;3、第一换热通道;4、第二换热通道;5、第一集流管;6、第二集流管;7、第三集流管;8、第四集流管;9、第一扁管;10、第五集流管;11、第六集流管;12、第七集流管;13、第八集流管;14、第二扁管;15、总入口管;16、总出口管;17、翅片;18、连接板;19、第一入口端板;20、第二入口端板;21、固定端板;22、第一入口管;23、第二入口管;24、第一密封板;25、第二密封板;26、分流装置;27、安装口;28、第一出口管;29、第二出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天花机,具体参见图1、2、3,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包括上壳和底板(附图未示出),所述底板和上壳配合连接,以形成容置所述平行流换热器的容纳腔,所述上壳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为八边形,且所述顶板边沿处设有与之相垂直的侧板,所述底板在与侧板远离顶板的一端相配合;即所述上壳呈直八棱柱型,所述上壳的四个互不相邻的侧板上在靠近底板的一端均设有安装口27。
参见图1-9,所述箱体1内设有风扇2、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换热器,所述风扇2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扇2的外围,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包括流通制冷剂的第一换热通道3、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入口为第一换热通道3一端的通道口,所述第一出口为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上与第一入口相对的另一端通道口,所述第一出口与第一入口位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同一端,制冷剂从所述第一入口流入,经过所述第一出口流出。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包括第一集流管5,所述第一集流管5连接所述第一入口;第二集流管6,所述第二集流管6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的中间位置;第三集流管7,所述第三集流管7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的中间位置,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6的外侧;第四集流管8,所述第四集流管8连接所述第一出口;第一扁管9,固定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6和所述第三集流管7。制冷剂经所述第一入口进入第一集流管5,并经第一集流管5分流;经第一集流管5分流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集流管6处汇流,通过所述第一扁管9流通至所述第三集流管7,所述第三集流管7改变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并使制冷剂再次分流,直至第四集流管8处再次汇流后由第一出口排出,以完成制冷剂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的流通行程;其中在制冷剂的整个流通过程中,制冷剂经第二集流管6、第一扁管9、第三集流管7后改变流向,使得制冷剂流向第一入口的方向,使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位于第一换热通道3的同一端,便于焊接组装。
继续参见图1-9,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通过端部相邻围设在所述风扇2的外围,构成一个合围的,且在端部相邻处分离的换热器。
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包括流通制冷剂的第二换热通道4、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为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一端的通道口,所述第二出口为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上与所述第二入口相对的另一端的通道口,且所述第二出口和第二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同一端部,制冷剂由所述第二入口流入,经所述第二出口流出。
通过将天花机的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设置为合围的结构且环绕于风扇2外侧,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均形成独立的制冷剂回路,有利于缩短制冷剂的流经路径,减小流动阻力,解决了平行流换热器在周期较长的天花机上的应用问题。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包括第五集流管10,所述第五集流管10连接所述第二入口;第六集流管11,所述第六集流管11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二入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的中间位置;第七集流管12,所述第七集流管12固定连接在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的中间位置,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六集流管11的外侧;第八集流管13,所述第八集流管13连接所述第二出口;第二扁管14,所述第二扁管14固定连通所述第六集流管11和所述第七集流管12。
制冷剂经所述第二入口进入第五集流管10,并经第五集流管10分流;经第五集流管10分流的制冷剂在所述第六集流管11处汇流,通过所述第二扁管14流通至所述第七集流管12,所述第七集流管12改变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并使制冷剂再次分流,直至第八集流管13处再次汇流后由第二出口排出,以完成制冷剂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内的流通行程;其中在制冷剂的整个流通过程中,制冷剂经第六集流管11、第二扁管14、第七集流管12后改变流向,使得制冷剂流向第二入口的方向,使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位于第二换热通道4的同一端,便于焊接组装。
具体参见图4-11,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上设有所述第一入口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上设有所述第二入口的端部相邻,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有第一入口管22,所述第二入口相连通有第二入口管23,所述第一入口管22和所述第二入口管23均通过分流装置26与总入口管1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有第一出口管28,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有第二出口管29,所述第一出口管28和所述第二出口管29均固定连通总出口管16。因此,使得与所述第一入口及所述第二入口均相连通的总入口管15和与所述第一出口及所述第二出口均相连通的总出口管16位于同一侧,有利于总入口管15和总出口管16的焊接组装,进而使得平行流换热器与室外机的连接管路连接安装更加简便。另外,总入口管15注入的制冷剂可分流向第一入口、第二入口流入,经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的汇流后由总出口管16流出;使得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管22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管23在与室外机相连时,可通过总入口管15进行连接;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出口管28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管29在与室外机相连时可通过总出口管16进行连接,减少了连接管路,减少了繁杂的连接关系,减轻了天花机的重量,使得天花机内部连接更加紧凑,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参见图6-11,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为并联设计,制冷剂从总入口管15流入,通过分流装置26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一入口管22进入第一集流管5,经第一集流管5的分流进入第一换热通道3中,依次流经第二集流管6、第一扁管9、第三集流管7和第四集流管8,在所述第四集流管8处汇流,汇流后流经第一出口管28,最终在总出口管16流出。通过第二集流管6的汇流和第三集流管7改变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使得制冷剂流向第一入口管22的方向,使第一入口管22和第一出口管28位于第一换热通道3的同一端,便于焊接组装。另一路通过第二入口管23进入第五集流管10,经第五集流管10的分流进入第二换热通道4,依次流经第六集流管11、第二扁管14、第七集流管12和第八集流管13,在所述第八集流管13处汇流,汇流后经第二出口管29,最终在总出口管16处流出。其中,为了实现第一入口管22和第一出口管28在换热通道同侧的目的,可采用8个、12个等4的倍数的集流管数目的设计。
通过将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设为并联设计,使得其中某一个平行流换热器出现故障后,另一个平行流换热器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同时,有利于对两个并联设计的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替换、维修,便于设备维护。
参见图5,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和第二换热通道4的周边均连接有翅片17,有利于提高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参见图4、8,所述第一集流管5、第二集流管6、第三集流管7、第四集流管8、第五集流管10、第六集流管11、第七集流管12和第八集流管13互相平行设置,有利于最大程度减小天花机内部的空间占用,提高结构紧凑性。
为便于加工,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和第二换热通道4在未折弯前长度相同,只是采用的折弯工艺方式不同,可简化加工工艺,提高加工效率。
参见图4、5,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6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位于所述第六集流管11的一端之间设有连接板18,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6一端的翅片17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位于所述第六集流管11一端的翅片17通过所述连接板18固定连接,并进行密封。使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远离第一入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远离第二入口的一端之间的缺口实现封堵,并提高了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连接稳定性。也可通过胶粘的方式取代所述连接板18,将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6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位于所述第六集流管11的一端之间胶粘在一起,达到密封的效果。
参见图4-8,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5的一端设有第一入口端板19,所述第一入口端板19将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5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位于所述第四集流管8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提高了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位于所述第五集流管10的一端设有第二入口端板20,所述第二入口端板20将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位于所述第五集流管10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位于所述第八集流管13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提高了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第一入口端板19和所述第二入口端板20之间设有固定端板21,所述固定端板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入口端板19和所述第二入口端板20,并进行密封。使得所述固定端板21封堵住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端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端之间的缺口,并提高了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参见图1-10,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上下侧和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上下侧均与所述箱体1密封连接,通过以上所述连接板18、固定端板21、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上下侧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上下侧的密封连接,使得对流空气只能通过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3和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4和翅片17流过,而不会从两者相连的间隙和缺口流过。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3的第一入口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密封板24,所述第一密封板24设在箱体1内侧且与箱体1配合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换热通道4的第二入口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密封板25,所述第二密封板25设在箱体1内侧且与箱体1配合密封连接。有利于避免对流空气通过第一换热通道3和第二换热通道4的换热后,流经箱体1连接总入口管15和总出口管16处的间隙造成泄露。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天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
风扇,所述风扇设在所述箱体内;
第一平行流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外侧,其包括流通制冷剂的第一换热通道;
第一入口,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一端的通道口;
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位于第一平行流换热器的同一端,制冷剂由所述第一入口流入,经所述第一出口流出;
第二平行流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风扇的外侧,其包括流通制冷剂的第二换热通道;
第二入口,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一端的通道口;
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二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的同一端部,制冷剂由所述第二入口流入,经所述第二出口流出;
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通过端部相邻围设在所述风扇的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包括
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入口;
第二集流管,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中间位置;
第三集流管,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中间位置,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侧;
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出口,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侧;
第一扁管,固定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包括
第五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二入口;
第六集流管,固定连接在与所述第二入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中间位置;
第七集流管,固定连接在于所述第二出口相连通的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中间位置,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六集流管的外侧;
第八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二出口,且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五集流管的外侧;
第二扁管,固定连通所述第六集流管和所述第七集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行流换热器上设有所述第一入口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平行流换热器上设有所述第二入口的端部相邻;
所述第一入口相连通有总入口管,所述第二入口也相连通所述总入口管;
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有总出口管,所述第二出口也相连通所述总出口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所述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五集流管、所述第六集流管、所述第七集流管和所述第八集流管均互相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周边均连接有翅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六集流管的一端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一端的翅片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六集流管一端的翅片通过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一端设有第一入口端板,所述第一入口端板将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四集流管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五集流管的一端设有第二入口端板,所述第二入口端板将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五集流管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位于所述第八集流管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入口端板和所述第二入口端板之间设有固定端板,所述固定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入口端板和所述第二入口端板。
CN201922103787.5U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天花机 Active CN211204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03787.5U CN211204245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天花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03787.5U CN211204245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天花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04245U true CN211204245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56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03787.5U Active CN211204245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天花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042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95153A1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JP5338883B2 (ja) 熱源ユニット
WO2024104421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它的空调系统
CN103807936A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210861410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1204245U (zh) 一种天花机
CN107084452A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105650946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03011010U (zh) 斜插式平行流热交换器
JP2008261552A (ja) 熱源ユニット
CN208059350U (zh) 热交换器用连接装置及压缩式制冷机系统
CN104033966A (zh) 机柜空调器
CN203454474U (zh) 微通道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05939828U (zh) 家用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平行流蒸发器和空调器
CN216159690U (zh) 换热器
CN210861402U (zh) 一种天花机
WO2018152963A1 (zh) 蒸发器流路结构、蒸发器、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525308A (zh) 换热器
CN210463271U (zh) 一种环形c形口微通道平行流热交换器
WO2019178799A1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08296374U (zh) 一种空调制冷系统用风向回转式表冷器结构
CN207816045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1298952A (zh) 一种平行流式冷凝器及使用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CN201724474U (zh) 一种空调换热器
CN220061931U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