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02800U - 一种变矩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02800U
CN211202800U CN201922202233.0U CN201922202233U CN211202800U CN 211202800 U CN211202800 U CN 211202800U CN 201922202233 U CN201922202233 U CN 201922202233U CN 211202800 U CN211202800 U CN 211202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que converter
casing
shell
housing
convert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022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Aut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ut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ut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ut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0223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02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02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028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矩器包括变矩器本体、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分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套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后得以形成冷却腔,所述变矩器本体设有输入轴以及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以及所述输出轴安装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两侧,所述输入轴上设有第一轴颈,所述输出轴上设有第二轴颈,所述第一壳体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轴颈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壳体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轴颈的外表面,整个装置能够有效快速地对变矩器本体进行散热操作,由此得以提高变矩器本体的工作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变矩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矩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变矩器。
背景技术
变矩器一般由泵轮、涡轮和导向轮组成。泵轮通主动轴相连,能把主动轴输入的机械能依靠离心力的作用转换成液体的动能和压头,供涡轮做功之用。涡轮和从动轴相连,能拿液体的动能和压头所含的能量由从动轴输出。现有技术中的变矩器由于其内部进行能量转换,使得其中一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散失,而随着变矩器不断的工作,其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过高时,易导致变矩器功能出现故障,从而无法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矩器,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同,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变矩器内进行降温操作,由此提高了变矩器的工作效率。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变矩器包括变矩器本体、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分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套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后得以形成冷却腔,所述变矩器本体设有输入轴以及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以及所述输出轴安装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两侧,所述输入轴上设有第一轴颈,所述输出轴上设有第二轴颈,所述第一壳体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轴颈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壳体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轴颈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卡紧块,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卡紧槽,所述卡紧块对准所述卡紧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卡紧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卡紧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轴颈以及所述第二轴颈的外表面上均固接有限位环,所述第一轴颈的直径以及所述第二轴颈的直径均小于所述限位环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设有冷却液进口,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设有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连通所述冷却腔,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限位环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限位环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以及所述第三密封圈均为O型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设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冷却腔,能够实现对变矩器内进行散热操作,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变矩器内温度过高导致其易发生故障的问题,同时,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能够有效地对变矩器本体进行保护,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变矩器本体内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与变矩器之间的螺纹连接方式,能够实现快速地拆装;设置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以及第三密封圈能够有效地增强其密封效果;设置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能够实现循环散热的操作,且冷却液进口在下方,冷却液出口在上方,能够提高整个装置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分离状态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局部断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中卡紧块和卡紧槽分离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至图6所示的是一种变矩器1包括变矩器本体10、第一壳体20以及第二壳体30,所述第一壳体20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分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10的两侧,所述第一壳体20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分别套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10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壳体20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连接后得以形成冷却腔40,当所述变矩器本体10内的温度过高时,只需向所述冷却腔40内通入冷却液,通过所述冷却液在所述冷却腔40内的流动,得以将所述变矩器本体10产生的热量带出,由此得以实现快速有效地对其进行散热,此外所述第一壳体20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套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10的外表面,能够有效地对所述变矩器本体10进行保护,避免灰尘等杂质进入所述变矩器本体10内部;所述变矩器本体10设有输入轴11以及输出轴12,所述输入轴11以及所述输出轴12安装于所述变矩器本体10的两侧,所述输入轴11得以将外界的机械能传递至所述变矩器本体10,所述输出轴12得以将所述变矩器本体10内的液体动能输出至外界,所述输入轴11上设有第一轴颈111,所述输出轴12上设有第二轴颈121,所述第一壳体20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轴颈11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壳体20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轴颈111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通过内外螺纹的配合下,所述第一壳体20得以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轴颈111,所述第二壳体30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轴颈121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壳体30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轴颈121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通过内外螺纹的配合下,所述第二壳体30得以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轴颈121,由此所述第一壳体20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得以螺纹安装于所述变矩器本体10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20上设有卡紧块21,所述第二壳体30上设有卡紧槽31,所述卡紧块21对准所述卡紧槽31,当进行所述第一壳体20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的安装时,先将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二轴颈121之间进行螺纹连接,随后,通过对所述第一壳体20以及所述第一轴颈111之间进行螺纹连接的同时,所述卡紧块21得以向所述卡紧槽31方向内伸入,随着所述第一壳体20与所述第一轴颈111之间螺纹连接的进行,所述卡紧块21得以卡入所述卡紧槽31,当所述第一壳体20与所述第一轴颈111的连接处抵接于所述限位环122时,所述卡紧块21完全卡入所述卡紧槽31,由此得以实现所述第一壳体20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之间的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20与所述第二壳体30之间形成一个包覆于所述变矩器本体10外表面的封闭的所述冷却腔40,从而得以通过所述冷却腔40对所述变矩器本体10进行散热操作。
其中,所述卡紧槽31内设有第一密封圈311,所述第一密封圈311安装于所述卡紧槽31内,当所述卡紧块21卡入所述卡紧槽31时,所述卡紧块21挤压所述第一密封圈311,所述第一密封圈311发生形变,由此所述第一密封圈311得以对所述卡紧块21和所述卡紧槽31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由此所述第一密封圈311得以增强所述卡紧块21与所述卡紧槽31之间的密封效果。
其中,所述第一轴颈111以及所述第二轴颈121的外表面均固接有限位环122,所述限位环122分别固接于所述第一轴颈111以及所述第二轴颈121的外表面,所述第一轴颈111的直径以及所述第二轴颈121的直径均小于所述限位环122的直径,由此当所述第一壳体20与所述第一轴颈111进行螺纹连接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二轴颈121之间进行螺纹连接时,所述限位环122得以起到限位作用,从而使得整个安装过程更加精准。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20的上端设有冷却液进口22,所述第二壳体30的下端设有冷却液出口32,所述冷却液进口22连通所述冷却腔40,所述冷却腔40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32,当需要对所述变矩器本体10进行散热时,只需将外界冷却液通过所述冷却液进口22输送至所述冷却腔40内,随后通过所述冷却液出口32流出,通过该种循环操作,能够有效地实现通过流动的冷却液与所述变矩器本体10内的热量进行热交换,由此得以实现对所述变矩器本体10进行快速地散热操作。
其中,所述限位环122与所述第一壳体20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附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二密封圈得以对所述限位环122与所述第一壳体20之间进行密封操作,从而得以增强所述第一壳体20与所述第一轴颈111之间的密封,所述限位环122与所述第二壳体30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附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三密封圈得以增强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二轴颈121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所述第一壳体20与所述第一轴颈111连接处的密封性以及所述第二壳体30与所述第二轴颈121连接处的密封性。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311、所述第二密封圈以及所述第三密封圈均为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密封部位结构简单、有自密封作用,一般只需使用一个密封圈就能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能够起到良好的密封和减震作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7)

1.一种变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变矩器本体、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分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套设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壳体以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后得以形成冷却腔,所述变矩器本体设有输入轴以及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以及所述输出轴安装于所述变矩器本体的两侧,所述输入轴上设有第一轴颈,所述输出轴上设有第二轴颈,所述第一壳体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轴颈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壳体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轴颈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卡紧块,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卡紧槽,所述卡紧块对准所述卡紧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卡紧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颈以及所述第二轴颈的外表面均固接有限位环,所述第一轴颈的直径以及所述第二轴颈的直径均小于所述限位环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设有冷却液进口,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设有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进口连通所述冷却腔,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限位环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以及所述第三密封圈均为O型密封圈。
CN201922202233.0U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变矩器 Active CN211202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2233.0U CN211202800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变矩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2233.0U CN211202800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变矩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02800U true CN211202800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53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02233.0U Active CN211202800U (zh) 2019-12-10 2019-12-10 一种变矩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028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206342A1 (zh) 自循环液冷永磁电机
CN202659520U (zh) 一种高温高压屏蔽泵
CN107040077A (zh) 一种智能温控液冷式车用动力电机
CN110735808B (zh) 一种脉动流强化冷却轴承座装置
CN211202800U (zh) 一种变矩器
CN101834491A (zh) 一进一出双水冷密封电动机
CN209212573U (zh) 一种用于冷却水循环用磁力泵
CN206874449U (zh) 一种水冷式电机泵组
CN109546792A (zh) 一种电机
CN210246484U (zh) 一种新型带扰流结构的水冷电机壳
CN205047497U (zh) 空冷干式机械密封
CN209402312U (zh) 一种电机
CN204175411U (zh) 双冷式发动机
CN209057054U (zh) 一种电机冷却装置
CN103775386B (zh) 一种发动机用水泵
CN210087854U (zh) 一种钟形壳
CN112747120A (zh) 一种便于拆装氢气循环泵的密封结构
CN110043355B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水冷结构
CN210075002U (zh) 一种既能干式安装又能湿式安装的水冷电机
CN207229398U (zh) 泵透平结构
CN210218598U (zh) 一种变矩器连接壳
CN220067080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机
CN210509567U (zh) 一种水冷却热水泵泵盖
CN203948347U (zh) 一种水泵及发动机
CN216530870U (zh) 电机壳体、电机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