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96446U - 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96446U
CN211196446U CN201921778079.5U CN201921778079U CN211196446U CN 211196446 U CN211196446 U CN 211196446U CN 201921778079 U CN201921778079 U CN 201921778079U CN 211196446 U CN211196446 U CN 2111964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rest
protective shell
plate
snap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780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川
丁志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780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964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964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964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靠背结构用于安装在车辆的车体上,车体具有用于供靠背结构安装的连接杆,靠背结构包括:靠背主体包括支撑部和支撑架,支撑部设置在支撑架上;支撑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插接部,插接部插接在连接杆上以对第一连接部进行限位;第一连接部具有与车辆的连接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一内表面;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具有与车辆的连接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二内表面,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围成环形通道,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套设在车辆的连接杆上。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便于安装靠背结构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后靠背是一款十分实用的摩托车、电动车的配件,后靠背可提升后排乘客舒适性,保护后排乘客安全。
然而,现有技术中有很多车辆没有标配后靠背,也没有预留安装后靠背的接口。很多用户有后靠背需求,这样需要对车辆进行比较繁琐的改装,甚至根本无法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便于安装靠背结构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靠背结构,靠背结构用于安装在车辆的车体上,车体具有用于供靠背结构安装的连接杆,靠背结构包括:靠背主体,靠背主体包括支撑部和支撑架,支撑部设置在支撑架上,以通过支撑架对支撑部进行支撑,支撑部对用户背部进行支撑;支撑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插接部,插接部插接在连接杆上以对第一连接部进行限位;第一连接部具有与车辆的连接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一内表面;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具有与车辆的连接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二内表面,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围成环形通道,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套设在车辆的连接杆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一内表面为第一弧形板的内壁面,插接部位于第一内表面远离支撑部的一端;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弧形板,第二内表面为第二弧形板的内壁面。
进一步地,靠背结构还包括:锁紧件,锁紧件用于穿设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以通过锁紧件将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
进一步地,靠背结构还包括防滑结构;第一内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结构;和/或,第二内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结构。
进一步地,支撑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支撑部设置在支撑板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沿支撑板至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上,支撑板的支撑截面积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靠背主体还包括第一保护壳,第一保护壳设置在支撑架上,第一保护壳位于支撑部的下方,第一保护壳位于支撑架的外表面,以通过第一保护壳对支撑架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第一保护壳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靠背主体还包括第二保护壳,第二保护壳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结构相适配的第二卡接结构,第二保护壳位于第二连接部的外侧,第二卡接结构与第一卡接结构卡接,以使第二保护壳与第一保护壳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结构为第一卡接槽,第二卡接结构为第一卡接凸起,第一卡接凸起卡入至第一卡接槽内,以使第二保护壳与第一保护壳连接。
进一步地,靠背主体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突出于支撑板设置,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三卡接结构,第二保护壳上设置有与第三卡接结构配合的第四卡接结构,第四卡接结构与第三卡接结构卡接,以使第二保护壳与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保护壳由塑料材料制成;和/或,第二保护壳由塑料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内衬板,设置在支撑架上;弹性件,设置在内衬板上,弹性件位于内衬板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支撑部还包括:第三保护壳,设置在内衬板上,第三保护壳位于内衬板远离弹性件的一侧。
进一步地,内衬板上设置有第五卡接结构,第三保护壳上设置有与第五卡接结构配合的第六卡接结构,第六卡接结构与第五卡接结构卡接,以使第三保护壳设置在内衬板上。
进一步地,第五卡接结构为卡扣,第六卡接结构为卡座,卡座与卡扣卡接,以使第三保护壳设置在内衬板上。
进一步地,内衬板上设置有定位件,定位件上设置有与卡扣配合的卡槽,卡扣卡入至卡槽内以对卡扣进行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连接杆和靠背结构,靠背结构设置在连接杆上,靠背结构为上述提供的靠背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与车辆的连接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一内表面,并在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与车辆的连接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二内表面,且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能够围成环形通道,以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套设在车辆的连接杆上,便于安装,以通过增加靠背结构提升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安装靠背结构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靠背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不具有第二保护壳的靠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靠背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靠背结构的爆炸图;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靠背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靠背主体;11、支撑部;111、内衬板;1111、定位件;113、第三保护壳;1131、第六卡接结构;114、皮革;12、支撑架;121、第一连接部;122、支撑板;13、插接部;14、第一保护壳;15、第二保护壳;151、第二卡接结构;152、第四卡接结构;16、连接板;20、第二连接部;30、锁紧件;40、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靠背结构,该靠背结构用于安装在车辆的车体上,车体具有用于供靠背结构安装的连接杆40,具体的,该连接杆40可以为车辆的后扶手。本实施例中的靠背结构包括靠背主体10和第二连接部20,靠背主体10包括支撑部11和支撑架12,支撑部11设置在支撑架12上,以通过支撑架12对支撑部11进行支撑,支撑部11用于对用户背部进行支撑。支撑架包括第一连接部121,第一连接部121上设置有插接部13,具体的,插接部13可以焊接在第一连接部121上。具体的,通过将插接部13插接在连接杆40上以对第一连接部121进行限位。第一连接部121具有与车辆的连接杆40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一内表面。具体的,连接杆40上设置有限位孔,插接部13插接在限位孔内。第二连接部20具有与车辆的连接杆40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二内表面,第二连接部20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1上,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围成环形通道,以使第一连接部 121和第二连接部20套设在车辆的连接杆40上。
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20的拼装能够方便地将靠背结构安装在车辆的后扶手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安装靠背结构的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增加后支撑部11能够提升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具体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安装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插接部13可以为多个,限位孔可以为多个,多个插接部13与多个限位孔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插接部13用于插接在相应的限位孔内。具体的,插接部13可以为插接凸起,插接凸起突出于第一连接部121设置。为了进一步提高安装的便捷性,本实施例中可以使插接部13与第一连接部121之间设置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且插接部13向外倾斜,以便于用户在安装时将插接部13插入至限位孔内,起到限位作用。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插接部13可以为销钉。为了进一步便于用户的快速安装使用,本实施例中的靠背主体10可以为预装好的半成品。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121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一内表面为第一弧形板的内壁面,插接部13位于第一内表面远离支撑部11的一端。第二连接部20包括第二弧形板,第二内表面为第二弧形板的内壁面。采用这样的设置,用户将第二弧形板安装在第一弧形板上,以使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围成环形通道,以便于使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20套设在车辆的连接杆40上,从而提高了安装的稳定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靠背结构还包括防滑结构;第一内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结构;和/或,第二内表面上设置有防滑结构。为了更好地防止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20安装在后扶手上后相对后扶手发生摩擦磨损,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上均安装有防滑结构,具体的,该防滑结构可以为防滑胶垫。可以在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上粘接有防滑胶垫,在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20的夹紧过程中可避免金属件与金属件碰撞磨损掉漆,同时还能够增加夹紧的摩擦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装的牢靠性,本实施例中的靠背结构还包括锁紧件30,锁紧件30用于穿设在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20上,以通过锁紧件30将第二连接部20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1上。具体的,可以在第二连接部20上设置有通孔,在第一连接部121上设置有螺纹孔,锁紧件30可以为螺钉,螺钉穿过第二连接部20上的通孔与第一连接部121上的螺纹孔进行配合,从而通过螺栓使第二连接部20稳定地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1上,进一步提高了安装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121上设置有4个螺纹孔,在第二连接部20上设置有 4个通孔(上、下各2个),使用4个螺钉进行锁紧,即可保证将靠背结构进行稳固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2还包括支撑板122,支撑板122与第一连接部121连接,支撑部11设置在支撑板122远离第一连接部121的一端。沿支撑板122至第一连接部121的延伸方向上,支撑板122的支撑截面积逐渐增大,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便于进一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具体的,沿垂直于支撑板122至第一连接部121的延伸方向上,支撑板122的截面积即为支撑板122的支撑截面积。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架12可以为T形结构,支撑架12可以为第一钢板,第二连接部20也可以为第二钢板,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抱紧在扶手上以安装靠背结构。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靠背主体10还包括第一保护壳14,第一保护壳14设置在支撑架 12上,第一保护壳14位于支撑部11的下方,第一保护壳14位于支撑架12的外表面,以通过第一保护壳14对支撑架12进行保护。具体的,对于支撑架12而言,靠近连接杆40的一侧为内表面,远离连接杆40的一侧为外表面。具体的,可以在支撑架12上设置有螺钉孔,通过自攻螺钉从螺钉孔中穿入并进入第一保护壳14内,以使第一保护壳14和支撑架12进行连接,这样,也不会使螺钉外露,提高了靠背结构的外观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保护壳14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靠背主体10还包括第二保护壳15,第二保护壳15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结构相适配的第二卡接结构151,第二保护壳15 位于第二连接部20的外侧,第二卡接结构151与第一卡接结构卡接,以使第二保护壳15与第一保护壳14连接。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第二连接部20处的螺钉外露,进一步提高了靠背结构的外管美观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接结构为第一卡接槽,第二卡接结构151为第一卡接凸起,第一卡接凸起卡入至第一卡接槽内,以使第二保护壳15与第一保护壳14连接。采用这样的设置,第一卡接结构和第二卡接结构151的结构简单,且第一卡接槽和第一卡接凸起的卡接牢靠,能够使得提高第一保护壳14和第二保护壳15的连接稳定性。第一保护壳14上设置有 6个第一卡接槽,6个第一卡接槽分布在第一保护壳14的两侧,第二保护壳15上设置有6个第一卡接凸起(可以为卡爪)。
在本实施例中,靠背主体10还包括连接板16,连接板16突出于支撑板122设置,连接板16上设置有第三卡接结构,第二保护壳15上设置有与第三卡接结构配合的第四卡接结构 152,第四卡接结构152与第三卡接结构卡接,以使第二保护壳15与连接板16连接。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以提高第二保护壳15的设置稳定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卡接结构为第二卡接槽,第四卡接结构152为第二卡接凸起,第二卡接凸起位于第二保护壳15的顶部,第二卡接凸起卡入第二卡接凹槽内,以更好地对第二保护壳15进行保护,更好地避免第二保护壳15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动脱落的情况。具体的,第二卡接凸起可以为多个,第二卡接槽相应的也为多个,各个第二卡接凸起卡入至相应的第二卡接凹槽内,以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具体的,第二卡接凸起为斜卡爪,第二卡接槽为扁口卡槽。
具体的,第一保护壳14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或者,第二保护壳15由塑料材料制成;或者,第一保护壳14和第二保护壳15均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壳 14和第二保护壳15均由塑料材料制成,便于生产制造,避免了金属硬材料外露,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提升了外观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1包括内衬板111和弹性件,内衬板111设置在支撑架12上,具体的,内衬板111设置在支撑板122远离第一连接部121的一端,弹性件设置在内衬板111上,弹性件位于内衬板111的外表面。具体的,内衬板111的内表面和内衬板111的外表面相对设置,将支撑部11安装在车架的连接杆40上后,内衬板111的外表面是指朝向用户侧的表面,内衬板111的内表面是指远离用户侧的表面,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功能,在内衬板11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弹性件。具体的,内衬板111可以为塑料材料制成,第一连接部 121和支撑板122均为金属材料制成,第一连接部121和支撑板12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板122和内衬板111采用3组螺栓螺母进行固定,3组螺栓螺母呈三角结构设置,3组螺栓螺母均位于支撑板122的顶部,采用这样的连接设置能够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可以将弹性件包裹设置在内衬板111的外表面上,具体的,弹性件可以为发泡海绵,在发泡海绵的外侧还设置有包裹料,该包裹料可以为皮革 114等布料材质。具体的,发泡海绵和皮革114可以用码钉钉在内衬板111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支撑部11还包括第三保护壳113,第三保护壳113设置在内衬板 111上,第三保护壳113位于内衬板111远离弹性件的一侧。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第三保护壳113一方面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避免支撑架12和内衬板111连接位置处的螺钉外露的情况,进一步增加靠背结构的外观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衬板111上设置有第五卡接结构,第三保护壳113上设置有与第五卡接结构配合的第六卡接结构1131,第六卡接结构1131与第五卡接结构卡接,以使第三保护壳 113设置在内衬板111上。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便于安装和使用,同时便于提高设置的稳定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五卡接结构为卡扣,第六卡接结构1131为卡座,卡座与卡扣卡接,以使第三保护壳113设置在内衬板111上。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设置的稳定性。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卡扣可以为双向卡扣,双向卡扣为多个。本实施例中的双向卡扣可以为4个。
在本实施例中,内衬板111上设置有定位件1111,定位件1111上设置有与卡扣配合的卡槽,卡扣卡入至卡槽内以对卡扣进行定位。具体的,定位件1111具有长方形卡槽,将双向卡扣塞入至内衬板111的长方形卡槽内,再将卡座按压在双向卡扣内,即可完成后盖的组装。
在安装时,先将靠背主体10贴靠在后扶手前,将两个销钉插入后扶手底部的2个小孔中,然后使用4颗螺钉将锁板(第二连接部20)与支撑架12进行锁紧固定,最后扣上第二保护壳 15即可完成安装。整个安装过程十分简易,外表面看不到任何一颗螺钉,安全可靠又美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连接杆40和靠背结构,靠背结构设置在连接杆40上,靠背结构为实施例一种提供的靠背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支撑架底部的销钉的限位、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抱紧在扶手上,能够便于将靠背安装在后扶手上,便于用户的操作和使用;利用不同的卡接结构及塑料外壳将钢板件、螺钉等进行包裹,解决了螺钉外露的问题,提高了靠背结构的外观美观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结构用于安装在车辆的车体上,所述车体具有用于供所述靠背结构安装的连接杆,所述靠背结构包括:
靠背主体(10),所述靠背主体(10)包括支撑部(11)和支撑架(12),所述支撑部(11)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2)上,以通过所述支撑架(12)对所述支撑部(11)进行支撑,所述支撑部(11)对用户背部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架(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上设置有插接部(13),所述插接部(13)插接在所述连接杆上以对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进行限位;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具有与所述车辆的连接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一内表面;
第二连接部(20),所述第二连接部(20)具有与所述车辆的连接杆的外表面相适配的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2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上,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围成环形通道,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0)套设在所述车辆的连接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包括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内表面为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内壁面,所述插接部(13)位于所述第一内表面远离所述支撑部(11)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20)包括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内表面为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内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结构还包括:
锁紧件(30),所述锁紧件(30)用于穿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0)上,以通过所述锁紧件(30)将所述第二连接部(20)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结构还包括防滑结构;
所述第一内表面上设置有所述防滑结构;和/或,
所述第二内表面上设置有所述防滑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2)还包括:
支撑板(122),所述支撑板(1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连接,所述支撑部(11)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2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一端;沿所述支撑板(122)至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支撑板(122)的支撑截面积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主体(10)还包括第一保护壳(14),所述第一保护壳(14)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2)上,所述第一保护壳(14)位于所述支撑部(11)的下方,所述第一保护壳(14)位于所述支撑架(12)的外表面,以通过所述第一保护壳(14)对所述支撑架(12)进行保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壳(14)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所述靠背主体(10)还包括第二保护壳(15),所述第二保护壳(1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相适配的第二卡接结构(151),所述第二保护壳(15)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0)的外侧,所述第二卡接结构(151)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卡接,以使所述第二保护壳(15)与所述第一保护壳(1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为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结构(151)为第一卡接凸起,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卡入至所述第一卡接槽内,以使所述第二保护壳(15)与所述第一保护壳(14)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主体(10)还包括:
连接板(16),所述连接板(16)突出于所述支撑板(122)设置,所述连接板(16)上设置有第三卡接结构,所述第二保护壳(1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卡接结构配合的第四卡接结构(152),所述第四卡接结构(152)与所述第三卡接结构卡接,以使所述第二保护壳(15)与所述连接板(16)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护壳(14)由塑料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第二保护壳(15)由塑料材料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1)包括:
内衬板(111),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2)上;
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内衬板(111)上,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内衬板(111)的外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1)还包括:
第三保护壳(113),设置在所述内衬板(111)上,所述第三保护壳(113)位于所述内衬板(111)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板(111)上设置有第五卡接结构,所述第三保护壳(11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五卡接结构配合的第六卡接结构(1131),所述第六卡接结构(1131)与所述第五卡接结构卡接,以使所述第三保护壳(113)设置在所述内衬板(111)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卡接结构为卡扣,所述第六卡接结构(1131)为卡座,所述卡座与所述卡扣卡接,以使所述第三保护壳(113)设置在所述内衬板(111)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板(111)上设置有定位件(1111),所述定位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配合的卡槽,所述卡扣卡入至所述卡槽内以对所述卡扣进行定位。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连接杆和靠背结构,所述靠背结构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靠背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靠背结构。
CN201921778079.5U 2019-10-22 2019-10-22 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11964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78079.5U CN211196446U (zh) 2019-10-22 2019-10-22 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78079.5U CN211196446U (zh) 2019-10-22 2019-10-22 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96446U true CN211196446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83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78079.5U Active CN211196446U (zh) 2019-10-22 2019-10-22 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964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1763B1 (en) Automotive seat for mounting child seat thereon
EP3371007B1 (en) Vehicle entertainment center assembly with hanger
US7207469B2 (en) Mounting system for audio visual equipment
CN211196446U (zh) 靠背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US9937875B2 (en) Vehicle entertainment center assembly with hanger
CN109969053B (zh) 交通工具肩带出口装饰组件
US9045059B1 (en) Driver's plastic footrest assembly
CN109720253B (zh) 汽车座椅以及汽车侧靠枕
US9399432B2 (en) Stable mounting system for seatback shelving
US6402240B1 (en) Seat having passenger's sitting posture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harness wiring structure in seat
US20210245695A1 (en) Steering wheel assembly having pivotable airbag module
CN113419345B (zh) 头戴组件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2545196A (zh) 一种收纳装置的稳定装配结构
EP1697168B1 (en) Vehicle seat mounting for an object, eg computer
US20160368428A1 (en) Bag holding bracket
US5934756A (en) Pivotable arm rest with retaining spring
CN214432770U (zh) 一种收纳装置的稳定装配结构
JP2009137321A (ja) インナーベルト及びそのインナーベルトを有する自動車
CN220374371U (zh) 一种汽车前扶手及汽车
CN215604354U (zh) 一种防夹手折叠座椅
CN111609002B (zh) 地毯固定卡扣
CN210162029U (zh) 线束固定件和车辆
CN210112072U (zh) 一种车载指环支架
CN210822078U (zh) 一种车载支架的横向固定座及车载支架
CA3043379A1 (en) Car seat accesso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