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84319U -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 Google Patents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84319U
CN211184319U CN201922145529.3U CN201922145529U CN211184319U CN 211184319 U CN211184319 U CN 211184319U CN 201922145529 U CN201922145529 U CN 201922145529U CN 211184319 U CN211184319 U CN 211184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plate
heat sink
body plate
magnet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455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4552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84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84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843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其中,散热件主体板,主体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主体板还设有贯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安装孔,主体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连接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连接边;和涡发生器,涡发生器设有导风通道,涡发生器设于主体板的第一侧边与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和/或,涡发生器设于主体板的第二侧边与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效率,降低磁控管的温度。

Description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控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背景技术
磁控管是一种用来产生微波能的电子器件。磁控管的阳极工作会产生较大的热量。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平板状的翅片套在阳极的外围进行散热,然而,如此存在散热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件,旨在提高散热件的散热效率,降低磁控管的温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散热件,应用于磁控管,所述散热件包括:
主体板,所述主体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主体板还设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安装孔,所述主体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连接边;和
涡发生器,所述涡发生器设有导风通道,所述涡发生器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和/或,所述涡发生器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第二侧边与所述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涡发生器包括第一风阻部和第二风阻部,所述第一风阻部连接于所述连接边,所述第二风阻部与所述第一风阻部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导风通道。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阻部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与所述主体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间呈夹角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面与所述主体板的夹角范围为10°到30°。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阻部为三角板或方形板;
和/或,所述第一风阻部为三角板或方形板。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板为方形板,所述方形板的四个边角为所述交接区,每一所述交接区均设有所述涡发生器。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侧边为迎风侧,所述第二侧边为背风侧,位于所述迎风侧的涡发生器的导风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沿其进口至出口呈逐渐增大设置;位于所述背风侧的涡发生器的导风通道沿其进口至出口呈逐渐缩小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或所述第二侧边,所述散热板沿左右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迎风端和第二迎风端,所述第一迎风端显露于所述主体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迎风端显露于所述主体板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磁控管,所述磁控管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
主体板,所述主体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主体板还设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安装孔,所述主体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连接边;和
涡发生器,所述涡发生器设有导风通道,所述涡发生器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和/或,所述涡发生器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第二侧边与所述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微波炉,所述微波炉包括磁控管,所述磁控管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
主体板,所述主体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主体板还设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安装孔,所述主体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连接边;和
涡发生器,所述涡发生器设有导风通道,所述涡发生器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和/或,所述涡发生器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第二侧边与所述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磁控管的阳极套入到安装孔内,主体板本身即可形成散热区域。在第一侧边和/或第二侧边与连接边的交接处设置涡发生器,空气在此处的导风通道时可以产生空气涡流,如此通过涡流的空气可与该交接处的散热区域持续的进行换热,进而使得交接处的散热区域的热量能够被较好的散出,从而提升散热件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磁控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301220470000031
Figure BDA000230122047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件10,应用于磁控管100。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散热件10包括:
主体板11,主体板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主体板11还设有贯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安装孔11a,主体板11包括第一侧边111、第二侧边112以及连接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12的连接边113;和
涡发生器15,涡发生器15设有导风通道15a,涡发生器15设于主体板11的第一侧边111与连接边113的至少一交接区;和/或,涡发生器15设于主体板11的第二侧边112与连接边113的至少一交接区。
散热件10可采用金属材质或陶瓷材质以及其他材质的散热件10。主体板11可采用一块平行板,板厚为等厚设置,也可以采用不等厚的楔形板或其他形状的板材。主体板11和涡发生器15可为一体结构。即为了方便加工而采用的一体冲压成型或一体铸造成型。主体板11所形成的形状可为方形板、圆形板或其他形状的板。在设置时,可定义第一侧边111为位于磁控管100的前方的迎风侧、第二侧边112为位于磁控管100的后方的背风侧。连接边113可为左侧边和右侧边。
交接区指的是主体板11的边角处,根据主体板11的形状的不同,交接区的位置也不同,可位于迎风侧的两端和背风侧的两端。不规则形状也可在迎风侧和背风侧的两端设置一个或多个。
涡发生器15,指的是空气在流动过该物体时,由于受阻而能够产生气流涡旋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磁控管100的阳极套入到安装孔11a内,主体板11本身即可形成散热区域。在第一侧边111和/或第二侧边112与连接边113的交接处设置涡发生器15,空气经过此处的导风通道15a时可以产生空气涡流,如此通过涡流的空气可与该交接区的散热区域持续的进行换热,进而使得交接处的散热区域的热量能够被较好的散出,从而提升散热件10的散热效率。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涡发生器15包括第一风阻部151和第二风阻部153,第一风阻部151连接于连接边113,第二风阻部153与第一风阻部151间隔设置形成导风通道15a。
通过设置第一风阻部151和第二风阻部153,并将第一风阻部151设置在连接边113上,如此设置的涡发生器15可最大限度的位于边角的交接区,从而产生较好的边角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风阻部153具有导风面1531,导风面1531与主体板1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间呈夹角设置。
导风面1531与主体板1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间呈夹角设置,也即导风面1531是倾斜设置的表面。该导风面1531可为平面,也可为曲面。通过倾斜设置的导风面1531,可以在导引风产生涡流的同时,降低风阻。
进一步地,导风面1531与主体板11的夹角范围为10°到30°。
导风面1531与主体板11之间的夹角不宜过大,过大超过30度增大风阻,空气会较为顺畅的通过此处。过小小于10度则无法有效产生涡旋气流。因此设置在10°至30°之间。例如设置为10°、15°、18°、20°、25°、30°。
进一步地,第二风阻部153为三角板或方形板;和/或,第一风阻部151为三角板或方形板。第一风阻部151和第二风阻部153的形状可根据具体需要产生涡旋的强度来设置。三角板或方形板均可产生风阻进而导致涡旋气流的产生。二者可搭配使用,也可为同一种类使用,在此不做限定。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主体板11为方形板,方形板的四个边角为交接区,每一交接区均设有涡发生器15。
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涡发生器15,使得四个边角处的边缘散热区域均能被较好的散热,从而提升整个散热件10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定义第一侧边111为迎风侧,第二侧边112为背风侧,位于迎风侧的涡发生器15的导风通道15a沿其进口15b至出口15c呈逐渐增大设置;位于背风侧的涡发生器15的导风通道15a沿其进口15b至出口15c呈逐渐缩小设置。
迎风侧的涡发生器15的导风通道15a的通道横截面积沿其进口15b至出口15c呈逐渐增大,可以进口处产生较强的涡旋气流,并在该气流产生后沿该导风通道15a的出口处流向内部空间,从而形成有效的换热空气流道。气流在涡发声器15处产生涡流而沿导风通道15a流动从而形成纵向涡流,朝向阳极70的背风侧移动。而在位于背风侧的涡发生器15的导风通道15a沿其进口15b至出口15c呈逐渐缩小设置,即可使得空气先有效通过进口15b后,在出口15c处产生涡旋气流,在背风侧处强化了涡旋的流动。同时,涡旋从该背风侧的导风通道15a流动,从而有效换热位于背风侧的不容易散热的区域。迎风侧的涡发生器15的导风通道15a和背风侧的涡发生器15的导风通道15a前后对应设置,由此可形成迎风侧的纵向涡旋的产生以及加速,到背风侧后能够进行进一步强化涡旋的效果,使得散热效果大大增加。
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散热件10还包括散热板13,散热板13设于第一侧边111和/或第二侧边112,散热板13沿左右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迎风端131和第二迎风端132,第一迎风端131显露于主体板11的上表面,第二迎风端132显露于主体板11的下表面。
在主体板11的第一侧边111和/或第二侧边112设置散热板13,该散热板133可以起到增大主体板11散热区域作用。同时将散热板13的第一迎风端131和第二迎风端132分别显露于主体板11的上下表面,从而可以使得外部风在经过散热板13,可实现立体式的散热效果,区别于原有的平面式的散热方式,立体式的散热方式有效的增大了散热区域,提高了散热效率。散热板13的左右方向由图1所示,其本身也指的是散热板13自身的长度方向。因散热板13的设置,也可有效降低主体板11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12之间的长度距离,进而缩小磁控管100的长度尺寸。
结合上述的涡发生器15,因为在连接边113处也能够进行有效的散热,因此,还可以有效降低两连接边113之间的宽度距离,从而缩小磁控管100的宽度尺寸。
散热板13可以设置在第一侧边11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侧边112,也可以第一侧边111和第二侧边112同时设置以增强散热效果。
参照图1,在设置散热板13的第一迎风端131的结构时,本申请的一实施例可采用如下方式,散热板13包括设于第一侧边111和/或第二侧边112的主散热段133,第一迎风端131和第二迎风端132设于主散热段133长度的方向的两端;
第一迎风端131包括第一连接板1311和第一折弯板1313,第一连接板1311的一侧边与主散热段133的一端部连接,并显露于上表面,第一折弯板1313设于第一连接板1311背离主散热段133的一侧边,第一折弯板1313形成有第一迎风通道。
通过第一连接板1311和第一折弯板1313的设置,可进一步有效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在第一折弯板1313处设置第一迎风通道,可使得散热板13的端部起到引风导风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在散热件10边角处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设置第二迎风端132时,也可采用类似于第一迎风端131的结构,例如:第二迎风端132包括第二连接板1321和第二折弯板1323,第二连接板1321的一侧边与主散热段133的一端部连接,并显露于下表面,第二折弯板1323设于第二连接板1321背离主散热段133的一侧边,第二折弯板1323形成有第二迎风通道。
当然,第二迎风端132的结构效果类似于第一迎风端131,在此不做赘述。通过第一迎风通道和第二迎风通道的上下排布设置,可进一步增强散热件10的散热效率。
第一折弯板1313和第二折弯板1323的折弯形式可为多种多样,可以类似于图中所示的折弯方式,也可以为波浪状的折弯方式,波峰之间的波谷即为迎风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侧边111设有一散热板13,且第二侧边112设有一散热板13时,位于第一侧边111的第一迎风端131与位于第二侧边112的第二迎风端132位于主体板11的同一连接边113。
也即,在前后方向上,呈现一高一低的第一迎风端131和第二迎风端132,在左右方向上,还是呈现出一高一低的第一迎风端131和第二迎风端132。如此,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立体空间,进一步增强立体式的散热效果。
结合参照图1,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主体板11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还设有安装板17,安装板17环设于安装孔11a。通过安装板17的设置,使得散热件10与阳极的安装更加稳固。同时,安装板17也可以为散热材质,如金属或陶瓷,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同时,该安装板17与主体板11也可为一体结构,从而方便加工和装配。
结合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磁控管100,该磁控管100包括散热件10,该散热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磁控管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磁控管100一实施例中,磁控管100还包括支架30,该支架30设有进风口(未标示),支架30内部安装有阳极50,阳极50的两端设有磁铁70。阳极50的外周壁套设有散热件10。散热件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外界的风经由进风口进入到支架30内,对散热件10以及阳极50进行散热。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磁控管10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的范围值为:60mm≤W≤70mm。
通过设置本申请的散热件10,可以将磁控管10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置为60mm至70mm之间,例如设置为60mm、63mm、65mm、68mm、70mm。如此设置可降低磁控管100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值,在保证散热的前提下减低其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磁控管100能够小型化。
进一步地,磁控管100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的范围值为:70mm≤L≤90mm。通过设置本申请的散热件10,可以将磁控管100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70mm至90mm之间,例如设置为70mm、75mm、80mm、83mm、90mm。如此设置可降低磁控管100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值,在保证散热的前提下减低其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得磁控管100能够小型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微波炉(未图示),该微波炉包括磁控管100,该磁控管100包括上述的散热件10,该散热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微波炉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件,应用于磁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板,所述主体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主体板还设有贯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安装孔,所述主体板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连接边;和
涡发生器,所述涡发生器设有导风通道,所述涡发生器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和/或,所述涡发生器设于所述主体板的第二侧边与所述连接边的至少一交接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涡发生器包括第一风阻部和第二风阻部,所述第一风阻部连接于所述连接边,所述第二风阻部与所述第一风阻部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导风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阻部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与所述主体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间呈夹角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与所述主体板的夹角范围为10°到30°。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阻部为三角板或方形板;
和/或,所述第一风阻部为三角板或方形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为方形板,所述方形板的四个边角为所述交接区,每一所述交接区均设有所述涡发生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侧边为迎风侧,所述第二侧边为背风侧,位于所述迎风侧的涡发生器的导风通道的通道横截面积沿其进口至出口呈逐渐增大设置;位于所述背风侧的涡发生器的导风通道沿其进口至出口呈逐渐缩小设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散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设于所述第一侧边和/或所述第二侧边,所述散热板沿左右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迎风端和第二迎风端,所述第一迎风端显露于所述主体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迎风端显露于所述主体板的下表面。
9.一种磁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散热件。
10.一种微波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控管。
CN201922145529.3U 2019-12-03 2019-12-03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Active CN211184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45529.3U CN211184319U (zh) 2019-12-03 2019-12-03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45529.3U CN211184319U (zh) 2019-12-03 2019-12-03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84319U true CN211184319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8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45529.3U Active CN211184319U (zh) 2019-12-03 2019-12-03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843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6037B2 (en) Folded fin heat sink
US10809011B2 (en) Heat sink
US20030024687A1 (en) Radiation fin set for heat sink
CN211184319U (zh)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WO2019196787A1 (zh) 一种底壳结构及包括该底壳结构的空调器
CN209267924U (zh) 集成有电磁屏蔽结构的散热器及散热器组件
CN210607173U (zh)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CN115663338B (zh) 一种储能装置和储能设备
CN210607174U (zh) 散热件、磁控管和微波炉
JP7157591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108389765A (zh) 用于磁控管的散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磁控管
CN114396662A (zh) 电控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1147625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JP2003060135A (ja) 放熱フィン
EP3240376A1 (en) Cabinet
CN219679061U (zh) 一种水冷散热板用新型高效翅片结构
CN207976824U (zh) Cpu散热装置
CN216487119U (zh) Led显示装置的后壳及led显示装置
CN214542918U (zh) 一种带散热结构的蝶形半导体激光器
CN210038702U (zh) 一种倾斜进风cpu散热器
CN211457806U (zh) 一种高性能散热片
CN214046508U (zh) 散热鳍片及散热器
CN213582049U (zh) 新型散热片及具有其的散热器
CN216650372U (zh) 一种高功率散热陶瓷
CN210247322U (zh) 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散热系统与医疗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