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75490U -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 Google Patents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75490U
CN211175490U CN201922340874.2U CN201922340874U CN211175490U CN 211175490 U CN211175490 U CN 211175490U CN 201922340874 U CN201922340874 U CN 201922340874U CN 211175490 U CN211175490 U CN 211175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housing
chamber
way valve
pi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408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月秋
姚旭栋
吴鹏
王旭
高凤斌
张冬明
陈�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shan Solenoid Valve Co ltd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shan Solenoid Valve Co ltd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shan Solenoid Valve Co ltd,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shan Solenoid Val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4087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75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75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754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先导式四通阀,涉及电磁阀技术领域,所述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备设定角度的夹角;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内安装有先导机构;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安装有阀杆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具备四个流道孔,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多个腔室,所述先导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阀杆组件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移动,以改变所述腔室与所述流道孔之间的通断状态。由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具备夹角,因此所述电磁先导式四通阀整体呈弯折状,长度相对较短。

Description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阀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阀包括直动式电磁阀、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和分布直动式电磁阀。电磁先导式四通阀通常包括先导阀及阀体,通过磁性机构控制先导阀的开合,从而控制阀体内的不同腔室的压强,以使得阀体内的阀芯移动,从而改变通过阀门的阀体流向。
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的结构缺陷,导致电磁阀的长度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长度相对较短。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备设定角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内安装有先导机构;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安装有阀杆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具备四个流道孔,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多个腔室,所述先导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阀杆组件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移动,以改变所述腔室与所述流道孔之间的通断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连通;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两个内腔,所述阀杆组件包括两个阀杆,两个阀杆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个内腔,所述阀杆将对应的所述内腔分隔为多个腔室,所述阀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流道孔包括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分别与两个所述阀杆的第一端所在的腔室连通,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室之间通过第一通路连通;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通过第二通路与所述阀杆的第二端所在的腔室连通,所述阀杆的第二端所在的腔室在垂直于所述阀杆的移动方向上的截面积大于所述阀杆的第一端所在的腔室在垂直于所述阀杆的移动方向上的截面积;
所述先导机构包括电磁线圈和动铁芯组件,所述电磁线圈通电驱动所述动铁芯组件相对所述电磁线圈移动,以封堵所述第一通路或所述泄压孔。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导向筒,所述动铁芯组件包括动铁芯和滑移件,所述滑移件与所述导向筒滑动装配,所述滑移件与所述动铁芯之间连接有复位弹性件。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滑移件朝向所述泄压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动铁芯具有第二密封件,所述动铁芯组件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均设置有弹性缓冲件。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封堵部的端面设置有密封垫,位于所述阀杆的第二端的封堵部套设有第一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封堵部的端面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密封垫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密封垫的部分区域伸出所述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宽度小于所述密封垫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手动机构,所述手动机构包括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轴向与所述动铁芯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所述转动部的侧面与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的边缘区域接触,所述转动部转动能够推动所述动铁芯组件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转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盖和底盖,所述端盖与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之间、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底盖之间、所述底盖与所述转接件之间、以及所述转接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端盖、所述底盖、所述转接件均设置有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密封槽内,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的部分区域伸出所述密封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底盖之间均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双头螺柱、螺母和止退结构,所述螺母和所述止退结构均套设于所述双头螺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将先导机构安装于第一壳体内,将阀杆组件安装于第二壳体内,流道孔位于第二壳体上,先导机构能够驱动阀杆组件在第二壳体内移动,以改变各流道孔之间的连通状态,从而实现电磁先导式四通阀的换向操作。由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具备设定角度的夹角,因此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延伸方向不同,即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呈弯折状形态。如此设置,使得先导式四通阀的整体长度相对更小,从而在长度方向上占用的安装空间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处于断电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先导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第二壳体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处于通电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的俯视图。
图中: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第一通路;14-泄压孔;15-端盖;16-底盖;17-第二密封圈;18-转接件;20-先导机构;21-滑移件;22-弹性缓冲件;23-动铁芯;24-导向筒;25-电磁线圈;26-第一密封件;27-第二密封件;28-连杆;31-第一封堵部;32-第二封堵部;33-第三封堵部;34-第四封堵部;35-左阀杆;36-右阀杆;37-第一密封圈;38-密封垫;41-第一腔室;42-第二腔室;43-第三腔室;44-第四腔室;45-第五腔室;46-第六腔室;47-第七腔室;48-第八腔室;50-手动机构;51-转动部;61-螺母;62-止退结构;63-双头螺柱;70-接线组件;81-锁止螺母;82-连接部;O-第一流道孔;A-第二流道孔;P-第三流道孔;B-第四流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包括:外壳,外壳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具备设定角度的夹角;第一壳体11的内腔内安装有先导机构20;第二壳体12的内腔安装有阀杆组件,第二壳体12具备四个流道孔,第二壳体12的内腔分隔为多个腔室,先导机构20用于驱动阀杆组件在第二壳体12内移动,以改变腔室与流道孔之间的通断状态。
优选地,第一壳体11的中心轴与第二壳体12的中心轴之间的夹角为90度。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壳体12的长度方向垂直,当将电磁先导式四通阀装配到系统中时,第二壳体12上的流道孔与系统中的其他设备连通,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垂直,则使得第一壳体11的位置更为靠近第二壳体12与其他设备的连接处。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阀杆组件可以仅包括一个阀杆,在阀杆上设置有多个封堵部,多个封堵部将第二壳体12的内腔分隔为多个腔室。第一壳体11的内腔与第二壳体12的内腔连通,第一壳体11内的先导机构20启动后,气体通过第一壳体11的内腔进入第二壳体12的内腔,从而带动阀杆组件移动,以改变各腔室与不同流道孔的连通状态,从而改变多个流道孔之间的连通状态,进而改变经由电磁先导式四通阀的流体的流向。
或者,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时,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12具有两个内腔,阀杆组件包括两个阀杆,阀杆包括杆部和设置于杆部上的封堵部。两个阀杆一一对应安装于第二壳体12的两个内腔,阀杆上的封堵部将对应的内腔分隔为多个腔室,阀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壳体11设置有泄压孔14,泄压孔14与第一壳体11的内腔连通;流道孔包括进气孔,进气孔分别与两个阀杆的第一端所在的腔室连通,进气孔与第一壳体11的腔室之间通过第一通路13连通;第一壳体11的内腔通过第二通路与阀杆的第二端所在的腔室连通,阀杆的第二端所在的腔室在垂直于阀杆的移动方向上的截面积大于阀杆的第一端所在的腔室在垂直于阀杆的移动方向上的截面积;先导机构20包括电磁线圈25和动铁芯组件,电磁线圈25通电驱动动铁芯组件相对电磁线圈25移动,以封堵第一通路13或泄压孔14。
具体地,请参照图1与图2所示方向,第二壳体12内具有两个内腔,分别称之为左内腔和右内腔,安装于左内腔内的阀杆称为左阀杆35,安装在右内腔之中的阀杆称为右阀杆36,左阀杆35与右阀杆36对称设置。左阀杆35的第一端位于左侧,第二端位于右侧;右阀杆36的第一端位于右侧,第二端位于左侧。左阀杆35上由左到右设置有第一封堵部31和第二封堵部32,右阀杆36上由左到右设置有第二封堵部32和第三封堵部33。
在左内腔中设置有两个隔档部,两个隔档部将左内腔分隔为三个腔室,第一封堵部31位于最左侧的腔室,且将该腔室分为两个腔室,则在左内腔中共分成了四个腔室,为便于描述,分别称为第一腔室41、第二腔室42、第三腔室43和第四腔室44,两个隔档部均设置有通孔,左阀杆35的杆部穿过通孔,且与通孔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封堵部31位于左内腔的最左侧,且用于分隔开第一腔室41和第二腔室42,两个隔档部之间的为第三腔室43,第二封堵部32位于第三腔室43,且第二封堵部32与第三腔室43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同样地,在右内腔内设置有两个隔档部,两个隔档部将右内腔分隔为三个腔室,第四封堵部34位于最右侧的腔室,且将该腔室分为两个腔室,则在由内腔中共形成了四个腔室,为便于描述,分别称为第五腔室45、第六腔室46、第七腔室47和第八腔室48,两个隔档部均设置有通孔,右阀杆36的杆部穿过通孔,且与这两个通孔之间均具有间隙。第四封堵部34位于右内腔的最右侧,则用于分隔开第七腔室47和第八腔室48,右内腔的两个隔档部之间为第六腔室46,第三封堵部33位于第五腔室45,且与第五腔室45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为便于描述,将四个流道孔由左至右分别称为第一流道孔O、第二流道孔A、第三流道孔P和第四流道孔B,其中第三流道孔P为上述进气孔。第一流道孔O与第二腔室42连通,第二流道孔A与第三腔室43连通,第四流道孔B与第六流道孔连通,第三流道孔P与第四腔室44和第五腔室45连通,第七腔室47与第一流道孔O之间通过第一工艺孔连通(由于剖面角度问题,该第一工艺孔未在图中示出)。第三流道孔P通过第二工艺孔与第一通路13连通(由于剖面角度问题,该第二工艺孔未在图中示出)。第一壳体11的内腔通过第二通路分别与第一腔室41和第八腔室48连通(由于剖面角度问题,该第二通路未在图中示出)。
如图1所示,当电磁线圈25处于断电状态时,动铁芯组件封堵于第一通路13,即使得第三流道孔P与第一壳体11的内腔断开连通。此时,介质经由第三流道孔P流入第四腔室44和第五腔室45,第四腔室44内的介质将左阀杆35向左推动,使得第二封堵部32将第二腔室42与第三腔室43之间的通孔封堵,第三腔室43与第四腔室44之间的通孔打开。第五腔室45内的介质将右阀杆36向右推动,则使得第三封堵部33将第五腔室45与第六腔室46之间的通孔封堵,第六腔室46与第七腔室47之间的通孔打开。如此一来,第三流道孔P与第二流道孔A经由第四腔室44和第三腔室43连通,第一流道孔O和第四流道孔B经由第一工艺孔以及第七腔室47和第六腔室46连通。如图1虚线箭头所示方式,经由第三流道孔P流入的介质,首先进入第四腔室44,然后经由通孔进入第五腔室45,最终由第二流道孔A流出。经由第一流道孔O进入的介质,首先经由第一工艺孔进入第七腔室47,然后经由通孔进入第六腔室46,最终经由第四流道孔B流出。或者,经由第四流道孔B流入的介质,首先进入第六腔室46,然后经由通孔进入第七腔室47,然后经由第七腔室47进入第一工艺孔,最终由第一流道孔O流出。
如图4所示,当电磁线圈25通电之后,动铁芯组件移动,封堵泄压孔14,打开第一通路13。则进入第三流道孔P的介质,一部分进入第四腔室44,一部分进入第五腔室45,还有一部分经由第二工艺孔进入第一通路13,经由第一通路13进入第一壳体11的内腔,并经由第二通路分别进入第一腔室41和第八腔室48。由于阀杆的第二端所在的腔室在垂直于阀杆的移动方向上的截面积大于阀杆的第一端所在的腔室在垂直于阀杆的移动方向上的截面积,也就是说,第一封堵部3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封堵部32的截面积,当介质相同时,接触面越大,则力越大,因此第一腔室41内的介质对于左阀杆35的作用力大于第四腔室44的力,从而使得左阀杆35向右移动,第二封堵部32打开第二腔室42与第三腔室43之间的通孔,封堵住第三腔室43与第四腔室44之间的通孔。同样地,由于第八腔室48中介质对于右阀杆36的作用力大于第五腔室45的介质的作用力,因此使得右阀杆36向左移动,第四封堵部34封堵于第六腔室46与第七腔室47之间的通孔,第三封堵部33打开第五腔室45与第六腔室46之间的通孔。
如此设置,经由第三流道孔P进入的介质首先进入第五腔室45,并经由第五腔室45进入第六腔室46,最终由第四流道孔B流出。经由第一流道孔O进入的介质首先进入第二腔室42,然后经由通孔进入第三腔室43,最终由第二流道孔A流出。
在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封堵部的端面设置有密封垫38,位于阀杆的第二端的封堵部套设有第一密封圈37。具体地,第一密封圈37为Y型圈。如此设置,使得密封效果更好。
优选地,封堵部的端面设置有容置槽,密封垫38安装于容置槽内,密封垫38的部分区域伸出容置槽,容置槽的宽度小于密封垫38的宽度。具体地,如图3所示,容置槽的截面形状与密封垫38的截面形状相同,均为T型结构,容置槽的内部空间大,开口相对较小,从而使得容置槽对于密封垫38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内设置有导向筒24,动铁芯组件包括动铁芯23和滑移件21,滑移件21与导向筒24滑动装配,滑移件21与动铁芯23之间连接有复位弹性件。当电磁线圈25通电时,动铁芯23在电磁力的作用下相对滑移件21向上移动,从而打开第一通路13,此时复位弹性件压缩蓄力。在第一通路13打开后,介质经由第一通路13进入第一壳体11的内腔,从而推动滑移件21向上移动,以封堵泄压孔14。当电磁线圈25断电时,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动铁芯23向下移动,以封堵第一通路13,介质不再经由第一通路13进入第一壳体11后,滑移件21在重力作用下移,打开泄压孔14。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滑移件21朝向泄压孔1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件26,动铁芯23具有第二密封件27,动铁芯组件还包括连杆28,连杆28与第一密封件26和第二密封件27之间均设置有弹性缓冲件22。弹性缓冲件22可为弹簧。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磁先导式四通阀还包括手动机构50,手动机构50包括转动部51,转动部51的轴向与动铁芯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转动部51的侧面与动铁芯23朝向第二壳体12的端面的边缘区域接触,转动部51转动能够推动动铁芯组件向远离第二壳体12的方向移动。具体地,转动部51的截面可以为偏心圆,或者为非圆形,例如截面为椭圆形。
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可行实施方式中,手动机构50还可包括轴承,转动部51通过轴承与第一壳体11相连。
为便于装配阀杆组件及先导机构20,优选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通过转接件18连接,第二壳体1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盖15和底盖16,端盖15与转接件18连接,第二壳体12与端盖15之间、第二壳体12与底盖16之间、底盖16与转接件18之间、以及转接件18与第一壳体11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7。
优选地,端盖15、底盖16、转接件18均设置有密封槽,第二密封圈17安装于密封槽内,且第二密封圈17的部分区域伸出密封槽。如此设置,使得密封效果更好。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二壳体12与端盖15之间,以及第二壳体12与底盖16之间均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包括双头螺柱63、螺母61和止退结构62,螺母61和止退结构62均套设于双头螺柱63。具体地,止退结构62可以为止退垫片。如此设置,使得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更强,从而使得电磁先导式四通阀的结构稳定性更强,抗震性能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37、第二密封圈17、密封垫38、第一密封件26和第二密封件27等密封结构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优选地,采用耐高温、耐辐照的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环氧树脂、氟橡胶、三元乙丙橡胶。
如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11的侧面还安装有接线组件70,接线组件70与电磁线圈25电连接,以为电磁线圈25供电。接线组件70用于与外界电网连接,具体地,接线组件70可采用快速接头,还可采用电缆压接形式,也可以为爆接头。接线组件70的防爆等级满足Ex dⅡCT5Gb标准。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先导式电磁阀满足以下条件:
核安全等级:1E,鉴定等级:K1、K2、K3;
耐辐照工况,辐照累积剂量可满足850KGy;
耐电磁兼容工况,满足RG1.180-2003、MIL-STD-461E-1999和IEC61000的使用工况;
耐地震工况,抗震等级:1A,地震加速度7.2g(6g考虑1.2倍余量),并且满足“华龙一号”抗震参数;
满足“华龙一号”设计基准事故(LOCA)参数的使用工况。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1上安装有锁止螺母81,第一壳体11内安装有连接部82,连接部82的上部伸出第一壳体11以与锁止螺母81连接。连接部82设置有台阶段,连接部82通过其台阶段与导向筒24接触,导向筒24的顶部区域搭接在连接部82的台阶段上。导向筒24的底部设施有台阶段,导向筒24通过其底部的台阶段与转接件18接触。具体地,转接件18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套设于第二段外侧,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设置有密封圈,第二段与第一壳体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17密封。第二段的顶部区域搭接于导向筒24的台阶段上。
在拧松锁止螺母81后,第一壳体11可绕其自身的中心轴转动,即第一壳体11相对于导向筒24转动,从而可改变接线组件70的位置。在拧紧锁止螺母81后,锁止螺母81在锁紧过程中使得连接部82向上移动,即使得连接部82牵动导向筒24向上移动,从而使得转接件18的第二段与第一壳体11抵接更为紧密,转接件18与锁止螺母81分别从第一壳体11的两侧夹持第一壳体11,从而可将第一壳体11固定,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壳体11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能够应用于核级气动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备设定角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内安装有先导机构;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安装有阀杆组件,所述第二壳体具备四个流道孔,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多个腔室,所述先导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阀杆组件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移动,以改变所述腔室与所述流道孔之间的通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连通;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两个内腔,所述阀杆组件包括两个阀杆,两个阀杆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个内腔,所述阀杆将对应的所述内腔分隔为多个腔室,所述阀杆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流道孔包括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分别与两个所述阀杆的第一端所在的腔室连通,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室之间通过第一通路连通;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通过第二通路与所述阀杆的第二端所在的腔室连通,所述阀杆的第二端所在的腔室在垂直于所述阀杆的移动方向上的截面积大于所述阀杆的第一端所在的腔室在垂直于所述阀杆的移动方向上的截面积;
所述先导机构包括电磁线圈和动铁芯组件,所述电磁线圈通电驱动所述动铁芯组件相对所述电磁线圈移动,以封堵所述第一通路或所述泄压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导向筒,所述动铁芯组件包括动铁芯和滑移件,所述滑移件与所述导向筒滑动装配,所述滑移件与所述动铁芯之间连接有复位弹性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件朝向所述泄压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动铁芯具有第二密封件,所述动铁芯组件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均设置有弹性缓冲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包括杆部和设置于杆部上的封堵部,所述封堵部的端面设置有密封垫,位于所述阀杆的第二端的封堵部套设有第一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部的端面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密封垫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密封垫的部分区域伸出所述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宽度小于所述密封垫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动机构,所述手动机构包括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轴向与所述动铁芯组件的移动方向垂直,所述转动部的侧面与所述动铁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的边缘区域接触,所述转动部转动能够推动所述动铁芯组件向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通过转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端盖和底盖,所述端盖与所述转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之间、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底盖之间、所述底盖与所述转接件之间、以及所述转接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所述底盖、所述转接件均设置有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密封槽内,且所述第二密封圈的部分区域伸出所述密封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先导式四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端盖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底盖之间均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双头螺柱、螺母和止退结构,所述螺母和所述止退结构均套设于所述双头螺柱。
CN201922340874.2U 2019-12-23 2019-12-23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Active CN211175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0874.2U CN211175490U (zh) 2019-12-23 2019-12-23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40874.2U CN211175490U (zh) 2019-12-23 2019-12-23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75490U true CN211175490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8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40874.2U Active CN211175490U (zh) 2019-12-23 2019-12-23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754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9267A (zh) * 2021-11-17 2021-12-21 常州恒立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阀杆组件、主阀结构及泄压式两位五通电磁换向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9267A (zh) * 2021-11-17 2021-12-21 常州恒立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阀杆组件、主阀结构及泄压式两位五通电磁换向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43335B (zh) 一种气动电磁阀与飞行器
CN211175490U (zh)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CN218468252U (zh) 电磁阀
CN109011779B (zh) 一种过滤器及其滤芯组件
KR101155700B1 (ko) 상시 개방형 솔레노이드 밸브 및 그 조립 방법
CN110925460A (zh) 电磁先导式四通阀
CN112555426B (zh) 具有高可靠性的舱间复压用双控制阀
CN217301817U (zh) 先导式电磁阀
CN216158361U (zh) 压力平衡式水基比例换向阀
CN211145441U (zh) 外置先导式电磁阀
CN215673724U (zh) 一种活塞式三通阀
CN211574324U (zh) 电磁阀
CN211145437U (zh) 直动式电磁阀及气动系统
CN112797185A (zh) 电气比例压力阀
CN205446817U (zh) 一种多路通水阀
CN212985653U (zh) 均压电磁开关阀
CN220910327U (zh) 一种控制阀及空气悬架系统
CN219866364U (zh) 一种复合密封阀
CN218719164U (zh) 一种用于电磁阀的主阀体
CN117146018A (zh) 一种高压微型方向控制电磁阀
CN219774955U (zh) 电磁阀、空气悬架和车辆
EP2937608B1 (en) Linear bidirectional electromagnetic valve
CN217463335U (zh) 一种mpv-止回阀组合结构
CN219472804U (zh) 电磁阀
CN214384245U (zh) 一种电磁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14000 Xinglong Office Industrial Park, Xiuy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Ansh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SHAN SOLENOID VALVE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114000 Xinglong Office Industrial Park, Xiuyan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Ansh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ANSHAN SOLENOID VALVE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