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1845U -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51845U CN211151845U CN201922409845.7U CN201922409845U CN211151845U CN 211151845 U CN211151845 U CN 211151845U CN 201922409845 U CN201922409845 U CN 201922409845U CN 211151845 U CN211151845 U CN 2111518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tube
- tube
- switch
- switch tube
- lo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裂相逆变电路,由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一开关管S1,第三开关管S3以及L1和R1组成一个半桥逆变电路,独立控制负载R1上的输出电压,由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一开关管S2,第四开关管S4以及L2和R2组成一个半桥逆变电路,独立控制负载R2上的输出电压,通过裂相逆变电路分压出不同电压,能够满足不同电压系统的负载供电的要求,且结构简单、损耗低、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的电网系统存在多种方式,最常见的有单相220V/230V,50HZ,以及三相380V/400V,50HZ系统。但是在日本和美国等地区存在相位相差180°的裂相系统,这种供电系统的电压范围一般为120V/240V,60HZ(美国),101/202V,60HZ(日本)。所以在日本和美国等国的电器设备也同时存在120V和240V两种电源的情况。
传统的逆变器一般会带有一个裂相变压器,通过裂相变压器的中心抽头产生一个中点,进而产生120/240V的裂相供电系统,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存在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且使用不灵活等缺点,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裂相输出的逆变拓扑,不需要加入变压器即可以实现120/240V系统电压的输出。
传统的逆变器一般会带有一个裂相变压器,通过裂相变压器的中心抽头产生一个中点,进而产生120/240V的裂相供电系统,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存在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且使用不灵活等缺点,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裂相输出的逆变拓扑,不需要加入变压器即可以实现120/240V系统电压的输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包括电源、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三者为并联关系;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之间设置第一节点,电感L1的一端与第一节点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设置第二节点,电感L2的一端与第二节点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在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之间设置第三节点,第三节点的抽头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相连,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集电极相连,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发射极相连。
参见图5,因为续流有回流到电容C1和电容C2,导致续流时电感损耗较大,影响电路效率,作为进一步地改进,裂相逆变电路还包括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第七开关管S7、第八开关管S8,第五开关管S5和第六开关管S6串联于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串联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参见图6。
所述开关管为三极管或场效应管,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集电极或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五开关管S5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六开关管S6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六开关管S6的集电极或漏极与所述第三节点相连。所述第七开关管S7的集电极或漏极与第六开关管S6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七开关管S7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八开关管S8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八开关管S8的集电极或漏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
采用SPWM调制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或关断,其中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五开关管S5的驱动互补,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的驱动互补,第二开关管S2和第七开关管S7的驱动互补,第四开关管S4和第八开关管S8的驱动互补,开关管S1-S8的驱动波形如图7-8所示。
当第一开关管S1导通时,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S1、第一电感L1、负载R1构成环路,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C1→S1→L1→R1,第二电感L2、第四开关管S4、第二电容C2、负载R2构成环路, 负载R2上的电流流向为为R2→L2→S4→C2→R2,如图9所示;当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都处于续流状态时,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为R1→S6→S5→L1→R1,R2上产生的电流流向为R2→L2→S8→S7→R2,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续流能量没有用于给电容C1和C2充电,电感下降较慢,可以提高整体的效率。
本申请提供一种裂相逆变电路,通过裂相逆变电路分压出不同电压,能够满足于不同电压系统的负载供电的要求,且结构简单,相比变压器减小了体积和重量,使产品小型化,模块化,从而节省产品成本和运输成本,且减少了损耗和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驱动波形。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三开关管S3和和第四开关管S4的驱动波形。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一开关管S1导通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处于续流状态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导通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开关管S1、第三开关管S3、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的驱动波形。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二开关管S1、第四开关管S4、第七开关管S7、第八开关管S8的驱动波形。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开关管S1导通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处于续流状态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导通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裂相逆变电路包括电源、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三者为并联关系;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之间设置第一节点,电感L1的一端与第一节点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设置第二节点,电感L2的一端与第二节点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在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之间设置第三节点,第三节点的抽头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开关管为三极管或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或漏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
采用SPWM调制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或关断,把驱动付给第一开关管S1,第三开关管S3和第一开关管S1驱动互补,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也工作在互补驱动的SPWM调制模式,只是输出电压相差180°,开关管S1-S4的驱动波形如图2-3所示。由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一开关管S1,第三开关管S3以及L1和R1组成一个半桥逆变电路,独立控制负载R1上的输出电压。由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第一开关管S2,第四开关管S4以及L2和R2组成一个半桥逆变电路,独立控制负载R2上的输出电压。负载R1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之间,负载R2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之间,第一输出端、第三输出端之间(即负载R1上)和第二输出端、第三输出端之间(即负载R2上)各输出相位差180°的60HZ弦波,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输出两倍幅值的电压。
在一个开关工作周期,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S1、第一电感L1、负载R1构成环路,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C1→S1→L1→R1,第二电感L2、第四开关管S4、第二电容C2、负载R2构成环路, 负载R2上的电流流向为R2→L2→S4→C2→R2,如图4所示;当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都处于续流状态时,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C2→S3→L1→R1,R2上产生的电流流向为R2→L2→S2→C1→R2,如图5所示。
参见图5,因为续流有回流到电容C1和电容C2,导致续流时电感损耗较大,影响电路效率,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提供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开关管S5-S8,参见图6第五开关管S5和第六开关管S6串联于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串联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
所述开关管为三极管或场效应管,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集电极或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五开关管S5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六开关管S6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六开关管S6的集电极或漏极与所述第三节点相连。所述第七开关管S7的集电极或漏极与第六开关管S6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七开关管S7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八开关管S8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八开关管S8的集电极或漏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
采用SPWM调制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或关断,其中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五开关管S5的驱动互补,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的驱动互补,第二开关管S2和第七开关管S7的驱动互补,第四开关管S4和第八开关管S8的驱动互补,开关管S1-S8的驱动波形如图7-8所示。
当第一开关管S1导通时,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S1、第一电感L1、负载R1构成环路,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C1→S1→L1→R1,第二电感L2、第四开关管S4、第二电容C2、负载R2构成环路, 负载R2上的电流流向为R2→L2→S4→C2→R2,如图9所示;当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都处于续流状态时,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S6→S5→L1→R1,R2上产生的电流流向为R2→L2→S8→S7→R2,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续流能量没有用于给电容C1和C2充电,电感下降较慢,可以提高整体的效率。
最后说明的是: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三开关管S3、第四开关管S4、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串联于电源两端;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三者为并联关系;在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之间设置第一节点,电感L1的一端与第一节点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在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之间设置第二节点,电感L2的一端与第二节点连接,电感L2的另一端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在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之间设置第三节点,第三节点的抽头构成该裂相逆变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或漏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四开关管S4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采用SPWM调制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或关断,其中第一开关管S1和第三开关管S3的驱动互补,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的驱动互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负载R1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之间,负载R2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之间,当第一开关管S1导通时,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S1、第一电感L1、负载R1构成环路,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C1→S1→L1→R1,第二电感L2、第四开关管S4、第二电容C2、负载R2构成环路, 负载R2上的电流流向为R2→L2→S4→C2→R2;当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都处于续流状态时,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C2→S3→L1→R1,R2上产生的电流流向为R2→L2→S2→C1→R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开关管S5、第六开关管S6、第七开关管S7、第八开关管S8,第五开关管S5和第六开关管S6串联于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第七开关管S7和第八开关管S8串联于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开关管S5的集电极或漏极与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五开关管S5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六开关管S6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六开关管S6的集电极或漏极与所述第三节点相连,所述第七开关管S7的集电极或漏极与第六开关管S6的集电极或漏极相连,第七开关管S7的发射极或源极与第八开关管S8的发射极或源极相连,第八开关管S8的集电极或漏极与所述第二节点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采用SPWM调制控制开关管的导通或关断,其中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五开关管S5的驱动互补,第三开关管S3和第六开关管S6的驱动互补,第二开关管S2和第七开关管S7的驱动互补,第四开关管S4和第八开关管S8的驱动互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裂相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负载R1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之间,负载R2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之间,当第一开关管S1导通时,第一电容C1、第一开关管S1、第一电感L1、负载R1构成环路,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C1→S1→L1→R1,第二电感L2、第四开关管S4、第二电容C2、负载R2构成环路, 负载R2上的电流流向为R2→L2→S4→C2→R2;当第二开关管S2和第四开关管S4都处于续流状态时,负载R1上的电流流向为R1→S6→S5→L1→R1,R2上产生的电流流向为R2→L2→S8→S7→R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09845.7U CN211151845U (zh) | 2019-12-28 | 2019-12-28 |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09845.7U CN211151845U (zh) | 2019-12-28 | 2019-12-28 |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51845U true CN211151845U (zh) | 2020-07-31 |
Family
ID=71754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409845.7U Active CN211151845U (zh) | 2019-12-28 | 2019-12-28 |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51845U (zh) |
-
2019
- 2019-12-28 CN CN201922409845.7U patent/CN2111518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48913B (zh) | 一种单级式基于交错并联无桥pfc电路和llc谐振的隔离型ac-dc变换器 | |
CN102624266B (zh) | 三电平逆变电路 | |
CN107086770B (zh) | Pfc电路及变频空调器 | |
CN111030499A (zh) | 一种裂相逆变电路 | |
CN101860192B (zh) | 一种三态三电平pfc电路及多态三电平pfc电路 | |
CN102364860B (zh) | 一种二次侧移相控制全桥变换器 | |
CN109104108B (zh) | 一种带有有源箝位的软开关型单级式高频隔离整流器 | |
CN109039121B (zh) | 一种高频隔离型交直流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061650B (zh) | 单级式隔离型三相双向ac/dc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 |
CN103457506B (zh) | 一种宽输入单级双向升降压逆变器 | |
CN110855163A (zh) | 一种单级式隔离型三相整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0438286C (zh) | 双管双正激升压式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
CN112688572B (zh) | 一种双向dc-dc变换器 | |
CN111934567B (zh) | 一种左右交替辅助换流的无桥双Boost功率因数校正整流器 | |
CN114301300A (zh) | 一种宽范围双向谐振式软开关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968621A (zh) | 一种单级复合有源箝位推挽反激式逆变器 | |
CN111953224B (zh) | 一种实现单相三线电源单相功率高效控制的逆变电路 | |
CN113078826A (zh) | 一种直流升压电路的逆变电源 | |
CN102638221A (zh) | 用于大功率高速电动机控制的前端Buck变换器无损缓冲电路 | |
CN103916036B (zh) | 一种Buck高频隔离式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4935173A (zh) | 一种带辅助换流电路的电流源型全桥pwm变换器 | |
CN214045456U (zh) | 一种高频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 | |
CN212367151U (zh) | 一种逆变电路 | |
CN101860245A (zh) | 中功率两级式的三相静止变流器 | |
CN112202351A (zh) | 一种宽范围软开关的单级式隔离型三相ac/dc整流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