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46969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46969U
CN211146969U CN201921837772.5U CN201921837772U CN211146969U CN 211146969 U CN211146969 U CN 211146969U CN 201921837772 U CN201921837772 U CN 201921837772U CN 211146969 U CN211146969 U CN 211146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adapter
plat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77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文勇
魏文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377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46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46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46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至少三个换热管组,各换热管组之间顺次连通,且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之间沿换热气流流经的方向彼此叠置,介质依次流经各换热管组并形成U型的轨迹线;中间转接部,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之间通过中间转接部彼此连通,中间转接部包括至少两个转接器及连通相邻两个转接器的转接管,其中转接器由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组成,转接管为挤压成型扁管,且转接管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换热管组的宽度方向;端部转接部,端部转接部位于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远离中间转接部的一端,并且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之间通过端部转接部连通。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A型换热器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A型换热器因具有排水、紧凑、高效等优势,在家用户式机、风管机等空调器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的A型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依旧不理想,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A型换热器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至少三个换热管组,各换热管组之间顺次连通,且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之间沿换热气流流经的方向彼此叠置,介质依次流经各换热管组并形成U型的轨迹线;中间转接部,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之间通过中间转接部彼此连通,中间转接部包括至少两个转接器及连通相邻两个转接器的转接管,其中转接器由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组成,转接管为挤压成型扁管,且转接管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换热管组的宽度方向;端部转接部,端部转接部位于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远离中间转接部的一端,并且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之间通过端部转接部连通。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转接器分别与通过中间转接部连通的两个换热管组的相互靠近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板件具有多个第一凸包,第一凸包具有过孔;第二板件具有多个第一开槽,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贴合,第一凸包与第二板件围成多个彼此分隔的转接腔,转接管通过过孔与转接腔连通,换热管组通过第一开槽与转接腔连通。
进一步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换热管,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长度沿换热管的排列方向延伸,至少部分第一开槽沿第一板件的长度方向排列,并与同一个换热管组中的换热管连通,转接腔与沿第一板件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各第一开槽中的至少一个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靠近中间转接部的一端与同一个转接器连接,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宽度沿换热管组的叠置方向延伸,至少部分第一开槽沿第一板件的宽度方向排列,且沿第一板件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各第一开槽分别与一个转接腔对应。
进一步地,转接管为宽扁管且为多个,转接管与转接腔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转接管具有多个通道,同一个转接管的通道与同一个转接腔连通。
进一步地,端部转接部包括:第三板件,第三板件具有多个第二凸包;第四板件,第四板件具有多个第二开槽,第三板件与第四板件贴合,第二凸包与第四板件围成多个连通腔,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均通过第二开槽与连通腔连通,第三板件和第四板件的宽度沿换热管组的叠置方向延伸,第二开槽沿第三板件的宽度方向排列,且沿第三板件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各第二开槽与同一个连通腔对应。
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多个边板,边板、端部转接部和中间转接部共同围成容纳换热管组的容纳区域。
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多个集流管;入口管;出口管,入口管和出口管通过集流管分别与一个换热管组连通。
进一步地,集流管、入口管和出口管位于换热器的同侧,且位于换热器远离端部转接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有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第四换热管组,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和第四换热管组顺次连通,且第一换热管组和第四换热管组之间以及第二换热管组与第三换热管组之间沿气流流经的方向彼此叠置,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之间以及第三换热管组和第四换热管组之间分别通过中间转接部连通。
进一步地,沿换热管组长度方向上,用于连通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的中间转接部的长度大于用于连通第三换热管组和第四换热管组的中间转接部的长度。
进一步地,转接管折弯,且通过中间转接部连通的两个换热管组呈A型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管组叠置,使得冷风气流能够更加充分地与换热管组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并且通过设置有中间转接部和端部转接部将换热管组之间相互连通,并且中间转接部可以折弯成A型结构,从而使得换热器具有A型结构的排水、紧凑、高效等优势,使得换热器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中间转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4中B-B向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4中的中间转接部的爆炸图;
图8示出了图1中的端部转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C-C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D-D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8中的端部转接部的爆炸图;
图12示出了图1中的转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换热管组;11、第一换热管组;12、第二换热管组;13、第三换热管组;14、第四换热管组;20、中间转接部;21、转接器;211、第一板件;2111、第一凸包;212、第二板件;2121、第一开槽;22、转接管;30、端部转接部;31、第三板件;311、第二凸包;32、第四板件;321、第二开槽;40、边板;50、集流管;60、入口管;70、出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A型换热器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
如图1至图12所示的一种换热器,包括至少三个换热管组10、中间转接部20和端部转接部30,各换热管组10之间顺次连通,且至少两个换热管组10之间沿换热气流流经的方向彼此叠置,介质依次流经各换热管组10并形成U型的轨迹线;至少两个换热管组10之间通过中间转接部20彼此连通,中间转接部20包括至少两个转接器21及连通相邻两个转接器21的转接管22,其中转接器21由第一板件211和第二板件212组成,转接管22为挤压成型扁管,且转接管22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换热管组10的宽度方向;端部转接部30位于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10远离中间转接部20的一端,并且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10之间通过端部转接部30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将换热管组10叠置,使得冷风气流能够更加充分地与换热管组10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并且通过设置有中间转接部20和端部转接部30将换热管组10之间相互连通,并且中间转接部20可以折弯成A型结构,从而使得换热器具有A型结构的排水、紧凑、高效等优势,使得换热器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本实施例以换热管组10设置有四个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四个换热管组10分别为第一换热管组11、第二换热管组12、第三换热管组13和第四换热管组14,并且第一换热管组11和第四换热管组14之间以及第二换热管组12与第三换热管组13之间沿气流流经的方向彼此叠置,第一换热管组11和第二换热管组12之间以及第三换热管组13和第四换热管组14之间通过中间转接部20连通,介质依次经过第一换热管组11、第二换热管组12、第三换热管组13和第四换热管组14后完成换热排出。当然,换热管组1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其连接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改变。
如图1至图3所示,至少两个转接器21分别与通过中间转接部20连通的两个换热管组10的相互靠近的一端连接;转接管22呈折弯状,转接管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转接器21连接,并导通转接器21,从而使得通过中间转接部20连通的两个换热管组10呈A型结构。
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有两个转接器21,其中一个转接器21与第一换热管组11和第四换热管组14连接,另一个转接器21与第二换热管组12和第三换热管组13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换热管组11和第四换热管组14之间以及第二换热管组12与第三换热管组13之间而言,转接器21仅仅是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其不会将两部分进行导通。两个转接器21之间通过转接管22进行连通,转接管22自身折弯有一定的角度,具体大小根据需要进行确定即可,转接管22的折弯角度基本也就确定了A型结构的具体形状。当然,转接器21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个,将第一换热管组11、第二换热管组12、第三换热管组13和第四换热管组14分别与一个转接器21对应连接。此外,转接管22也可以不折弯而设置成直管。
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转接器21的第一板件211具有多个第一凸包2111,第一凸包2111具有过孔;第二板件212具有多个第一开槽2121,当第一板件211和第二板件212贴合在一起时,第一凸包2111与第二板件212围成多个彼此分隔的转接腔,第一开槽2121即为转接腔与换热管组10连通的通道,转接管22通过过孔与转接腔连通,换热管组10通过第一开槽2121与转接腔连通。这样,第一换热管组11中的介质经过一个转接器21的转接腔、转接管22、另一个转接器21的转接腔后即可进入到第二换热管组12中,第三换热管组13中的介质进入第四换热管组14的过程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转接器21上的转接腔仅可以同时覆盖同一个换热管组10中的多个换热管,而不可以覆盖不同换热管组10中的换热管,也就是说,第一换热管组11中的部分换热管之间可以与同一个转接腔连通,从而通过转接器21上的转接腔实现相互连通,而叠置的两个换热管组10之间,即第一换热管组11中的换热管与第四换热管组14中的换热管不能够与同一个转接腔连通,这样,介质才会流经第二换热管组12和第三换热管组13,而不会从第一换热管组11直接流入到第四换热管组14,以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具体而言,换热管组10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换热管,本实施例以换热管纵向排列为例,第一板件211和第二板件212的长度沿换热管的排列方向延伸、第一板件211和第二板件212的宽度沿换热管组10的叠置方向延伸,即长度方向为纵向、宽度方向为横向,至少部分第一开槽2121沿第一板件211的长度方向排列、至少部分第一开槽2121沿第一板件211的宽度方向排列,即第一开槽2121设置有多行多列,本实施例设置有两列第一开槽2121,每一列的第一开槽2121与同一个换热管组10中的换热管连通,两列第一开槽2121分别与两个换热管组10中的换热管连通,转接腔与沿第一板件211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各第一开槽2121中的至少一个对应设置,即同一列的开槽可以与转接腔一一对应,也可以多一对应,其只需要实现连通作用即可,而沿第一板件211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各第一开槽2121分别与一个转接腔对应,即两列第一开槽2121分别与各自的转接腔对应,其不能够与同一个转接腔对应,这样才能够避免转接器21将第一换热管组11与第四换热管组14之间直接连通。本实施例在每个转接器21上设置有六个转接腔,六个转接腔分成两列,每列三个转接腔纵向排列,当然具体设置数量可以根据换热管组10相应改变。
如图12所示,转接管22为宽扁管且为多个,转接管22与转接腔一一对应设置。由于本实施例在每个转接器21上设置有六个转接腔,因而转接管22也设置有六个,每个转接管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转接器21上的一个转接腔连通,从而将两个转接器21上的转接腔一一对应连通起来。
由于本实施例的转接腔对应多个第一开槽2121,为了保证顺畅流通,每个转接管22均具有多个通道,同一个转接管22的通道与同一个转接腔连通,这样增加转接管22的流通面积,保证介质的顺利流通。
如图8至图11所示,与中间转接部20的转接器21的部分结构相似,端部转接部30包括第三板件31和第四板件32,第三板件31具有多个第二凸包311;第四板件32具有多个第二开槽321,当第三板件31与第四板件32贴合时,第二凸包311与第四板件32围成多个连通腔,与转接器21的不同之处在于,端部转接部30的作用是将叠置的两个换热管组10之间连通起来,因此,彼此叠置的换热管组10,即第二换热管组12和第三换热管组13均通过第二开槽321与连通腔连通,第三板件31和第四板件32的宽度沿换热管组10的叠置方向延伸,即宽度沿方向为横向,第二开槽321沿第三板件31的宽度方向排列,即第二开槽321也设置有多行多列,本实施例的第二开槽321也设置有两列,沿第三板件31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各第二开槽321与同一个连通腔对应,即同一行的第二开槽321与同一个连通腔连通,这样,第二换热管组12中的介质经过一个第二开槽321、连通腔、同行的另一个第二开槽321流入到第三换热管组13中,实现流向在叠置方向上的改变。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连通第一换热管组11和第二换热管组12的中间转接部20位于换热器的外侧,而连通第三换热管组13和第四换热管组14的中间转接部20位于换热器的内侧,因而沿换热管组10长度方向上,用于连通第一换热管组11和第二换热管组12的中间转接部20的长度大于用于连通第三换热管组13和第四换热管组14的中间转接部20的长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还包括多个边板40,每个换热管组10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一个边板40,这样两个边板40、端部转接部30和中间转接部20共同围成容纳换热管组10的容纳区域,对换热管组10进行保护隔离。
如图1至图3所示,换热器还包括多个集流管50、入口管60、出口管70,入口管60和出口管70通过集流管50分别与一个换热管组10连通。
具体地,集流管50、入口管60和出口管70位于换热器的同侧,且位于换热器远离端部转接部30的一侧。本实施例设置有两个圆形的集流管50,两个集流管50分别与第一换热管组11和第四换热管组14远离中间转接部20的一端连接,两个集流管50分别与入口管60和出口管70连接,这样通过入口管60向换热器内通入介质,介质依次经过第一换热管组11、中间转接部20、第二换热管组12、端部转接部30、第三换热管组13、中间转接部20、第四换热管组14,从出口管70流出,形成U型的冷媒流路,在经过第一换热管组11、第二换热管组12、第三换热管组13和第四换热管组14时,通过与冷风气流进行热交换进行换热。上述流向反向亦可。
可选地,换热管组10包括换热管以及与换热管连接的换热翅片,换热管优选为换热扁管,换热翅片加速介质与冷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量,提高换热效果。叠置的两个换热管组10上的换热扁管的规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同可不同,以适应不同的换热工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A型换热器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2、换热管组叠置,使得冷风气流能够更加充分地与换热管组中的介质进行热交换,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3、中间转接部将换热管组之间折弯成成A型结构,使得换热器具有排水、紧凑、高效等优势,使得换热器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4、换热管的规格可调整,可同可不同,以适应不同换热工况。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三个换热管组(10),各所述换热管组(10)之间顺次连通,且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组(10)之间沿换热气流流经的方向彼此叠置,介质依次流经各所述换热管组(10)并形成U型的轨迹线;
中间转接部(20),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组(10)之间通过所述中间转接部(20)彼此连通,所述中间转接部(20)包括至少两个转接器(21)及连通相邻两个所述转接器(21)的转接管(22),其中所述转接器(21)由第一板件(211)和第二板件(212)组成,所述转接管(22)为挤压成型扁管,且所述转接管(22)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组(10)的宽度方向;
端部转接部(30),所述端部转接部(30)位于彼此叠置的所述换热管组(10)远离所述中间转接部(20)的一端,并且彼此叠置的所述换热管组(10)之间通过所述端部转接部(3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转接器(21)分别与通过所述中间转接部(20)连通的两个所述换热管组(10)的相互靠近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211)具有多个第一凸包(2111),所述第一凸包(2111)具有过孔;所述第二板件(212)具有多个第一开槽(2121),所述第一板件(211)和所述第二板件(212)贴合,所述第一凸包(2111)与所述第二板件(212)围成多个彼此分隔的转接腔,所述转接管(22)通过所述过孔与所述转接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组(10)通过所述第一开槽(2121)与所述转接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10)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换热管,所述第一板件(211)和所述第二板件(212)的长度沿所述换热管的排列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槽(2121)沿所述第一板件(211)的长度方向排列,并与同一个所述换热管组(10)中的换热管连通,所述转接腔与沿所述第一板件(211)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各所述第一开槽(2121)中的至少一个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彼此叠置的所述换热管组(10)靠近所述中间转接部(20)的一端与同一个所述转接器(21)连接,所述第一板件(211)和所述第二板件(212)的宽度沿所述换热管组(10)的叠置方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开槽(2121)沿所述第一板件(211)的宽度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一板件(211)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各所述第一开槽(2121)分别与一个所述转接腔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22)为宽扁管且为多个,所述转接管(22)与所述转接腔一一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22)具有多个通道,同一个所述转接管(22)的通道与同一个所述转接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转接部(30)包括:
第三板件(31),所述第三板件(31)具有多个第二凸包(311);
第四板件(32),所述第四板件(32)具有多个第二开槽(321),所述第三板件(31)与所述第四板件(32)贴合,所述第二凸包(311)与所述第四板件(32)围成多个连通腔,彼此叠置的所述换热管组(10)均通过所述第二开槽(321)与所述连通腔连通,所述第三板件(31)和所述第四板件(32)的宽度沿所述换热管组(10)的叠置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开槽(321)沿所述第三板件(31)的宽度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三板件(31)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各所述第二开槽(321)与同一个所述连通腔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多个边板(40),所述边板(40)、所述端部转接部(30)和所述中间转接部(20)共同围成容纳所述换热管组(10)的容纳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多个集流管(50);
入口管(60);
出口管(70),所述入口管(60)和所述出口管(70)通过所述集流管(50)分别与一个所述换热管组(10)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50)、所述入口管(60)和所述出口管(70)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同侧,且位于所述换热器远离所述端部转接部(30)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换热管组(10)包括:
第一换热管组(11);
第二换热管组(12);
第三换热管组(13);
第四换热管组(14),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1)、所述第二换热管组(12)、所述第三换热管组(13)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14)顺次连通,且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1)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14)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12)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13)之间沿气流流经的方向彼此叠置,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12)之间以及所述第三换热管组(13)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14)之间分别通过所述中间转接部(20)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换热管组(10)长度方向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组(12)的中间转接部(20)的长度大于用于连通所述第三换热管组(13)和所述第四换热管组(14)的中间转接部(20)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22)折弯,且通过所述中间转接部(20)连通的两个所述换热管组(10)呈A型结构。
CN201921837772.5U 2019-10-29 2019-10-29 换热器 Active CN211146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7772.5U CN211146969U (zh) 2019-10-29 2019-10-29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7772.5U CN211146969U (zh) 2019-10-29 2019-10-29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46969U true CN211146969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71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7772.5U Active CN211146969U (zh) 2019-10-29 2019-10-29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469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618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82618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27396A (en) Multi-fluid heat transfer device having a plate stack construction
US6155340A (en) Heat exchanger
EP2948724B1 (en) Multiple tube bank heat exchange unit with manifold assembly
US20130264031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heade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HK1106285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multiple stage fluid expansion in header
KR102592704B1 (ko) 전기소자 냉각용 열교환기
EP1239252B1 (en) Stacked-Type, Multi-Flow Heat Exchangers
US7044209B2 (en) High pressure manifold
CN211146969U (zh) 换热器
CN112747502A (zh) 换热器
CN111256389B (zh) 一种换热器
EP3653950A1 (en) Heat exchanger
WO2023208129A1 (zh) 微通道换热器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211147379U (zh) 换热管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10922277U (zh) 扁管及换热器
CN111256392B (zh) 一种换热器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EP3467422B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211084908U (zh) 换热层、芯子及换热器
CN111520934A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543557B (zh) 流路连接模块、换热器和制冷设备
CN111854478A (zh) 一种换热器
CN212538915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11256391B (zh) 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