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43136U -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43136U
CN211143136U CN201921046859.0U CN201921046859U CN211143136U CN 211143136 U CN211143136 U CN 211143136U CN 201921046859 U CN201921046859 U CN 201921046859U CN 211143136 U CN211143136 U CN 211143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pipe gallery
reaction frame
piping lane
upl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4685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侯
陈宇
何文兴
李祖发
谢德瑞
杨艳
辛丽萍
徐辰奎
陈孝湘
曾斌杰
魏培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Provincial Investiga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Provincial Investiga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filed Critical Fujian Provincial Investiga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iority to CN20192104685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43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43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43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工程下方构筑物变形的管廊保护方案,特别是一种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其要点在于,包括有由竖向抗拔桩、反力架横梁和纵向稳定钢梁构成的控制框架、超前支撑钢管和配重装置,控制框架架设在管廊两侧和顶部,配重装置压置在纵向稳定钢梁和反力架横梁的交叉端面上。本实用新型采用抗拔和配重压顶的“双保险”控制方式,有效实现对管廊变形的实时控制,避免了工程事故,并确保了下层管廊结构和其他地下结构安全性,且所述控制方法中的抗拔桩和反压系统均可回收,降低了施工成本,实现了绿色环保施工。

Description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工程下方构筑物变形的管廊保护方案,特别是一种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特别适用于已有管廊结构距离基坑底部小于1倍的管道外径、对开挖敏感的管廊工程的保护。
背景技术
在基坑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在垂直面上有多个构筑物或者管廊的设置,在进行实际施工时,可能是浅层(上层)的构筑物先行完工,再对深层(下层)的构筑物进行施工,而这种先上后下的施工方式需先对上层构筑物进行保护,如管线原位保护等措施;除此之外,还有先下后上的施工方式,此时需要先开挖下层构筑物上方的土体以形成上层管廊或构筑物的基坑。根据基坑工程的原理,在基坑开挖卸荷的过程中,基坑底部的地基土会因为上部土体的开挖卸荷而出现回弹,造成基坑底部产生隆起变形,而当坑底存在管廊或者其他构筑物时,会出现管廊或其他地下构筑物跟着土层一起向上隆起变形的问题,当变形量超过该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时,则会出现较大的工程事故,影响基坑下方管廊结构或其他地下结构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控制下层管廊或构筑物变形、避免工程事故、确保下层管廊结构和其他地下结构安全性的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其结构要点在于,包括有由竖向抗拔桩、反力架横梁和纵向稳定钢梁构成的控制框架、超前支撑钢管和配重装置;抗拔桩垂直插置于基坑及基坑下方的土体中,上端部外露于地面上,多个抗拔桩分两排并列分布在基坑下管廊的两侧;每根反力架横梁垂直于基坑下管廊纵轴线分布,且两端分别连接基坑下管廊两侧的抗拔桩,而纵向稳定钢梁位于反力架横梁中部分两列沿着基坑下管廊纵轴线依序连接各反力架横梁;超前支撑钢管的上端部固定连接于反力架横梁的中部,下端部则通过灌浆与基坑下管廊顶部固定连接;配重装置压置在纵向稳定钢梁和反力架横梁的交叉端面上。
所述控制框架具有抗拔和支撑的作用,其中纵向稳定钢梁除了连接反力架横梁,稳定横梁并与之共同受力,而超前支撑钢管和配置装置则提供压顶配置作用。由反力架横梁、纵向稳定钢梁以及超前支撑钢管组成反压系统,并采用反压系统结合抗拔桩的抗拔作用实现对管廊结构的限制位移和变形控制,由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抗拔桩基和压顶配重“双保险”的方法来控制管廊变形,从而有效避免基坑底部管廊的隆起变形,避免了工程事故,确保下层管廊结构和其他地下结构安全性。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装置中的抗拔桩和反压系统均可回收,不仅投资小,而且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影响也较小,从而实现了绿色环保施工。
本实用新型所述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可以进一步具体为:
所述抗拔桩为H型钢桩,其插置于预先打好的搅拌桩中。
H型钢桩除了受力优势外,还便于回收再利用。
所述纵向稳定钢梁为工字型钢梁,由多个工字型钢拼接焊接组成。
所述配置装置为一种配重砂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采用抗拔桩以提供抗拔控制方式,采用以反力架横梁、纵向稳定钢梁和超前支撑钢管为反压系统结合配重装置提供压顶配重控制方式,实现抗拔和配重压顶的“双保险”控制方式,有效实现对管廊变形的实时控制,避免了工程事故,并确保了下层管廊结构和其他地下结构安全性,且所述控制方法中的抗拔桩和反压系统均可回收,降低了施工成本,实现了绿色环保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的侧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的上平面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最佳实施例:
参照附图1、2、3,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包括有由竖向抗拔桩6、反力架横梁8和纵向稳定钢梁12构成的控制框架、超前支撑钢管9和配重装置11。抗拔桩6为一种H型钢桩,垂直插置于预先打入基坑及基坑下方的土体中的搅拌桩7中,上端部外露于地面上,多个抗拔桩6分两排并列分布在基坑下管廊2的两侧。每根反力架横梁8垂直于基坑下管廊2纵轴线分布,且两端分别连接基坑下管廊2两侧的抗拔桩6。而纵向稳定钢梁12为一种工字型钢梁,由多个工字型钢拼接焊接组成,两列纵向稳定钢梁12位于反力架横梁8中部沿着基坑下管廊2纵轴线依序连接各反力架横梁8。超前支撑钢管9的上端部通过一种封顶板14固定连接于反力架横梁8的中部,下端部则通过灌浆所形成的防护层10与基坑下管廊2顶部固定连接;配重装置11为多个配重沙袋,其压置在纵向稳定钢梁12和反力架横梁8的交叉端面上。
以下通过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装置做进一步描述。管廊变形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开挖前准备:提供如上所述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的各个部件;勘测定位现状的管廊的高程、位置,并在施工现场进行放样;根据管廊的施工工法和结构形式,结合管廊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处理方案,制定管廊结构的变形控制值,变形控制值的设定标准不超过管廊结构及其内部设施的允许值。
2)在基坑下管廊的两侧壁之外各1.0m处打入两排并列分布的搅拌桩7,在搅拌桩7内插入抗拔桩6作为受力构件;当抗拔桩6的顶部没入地面下土层时,先开挖地面浅槽直至抗拔桩6顶端部外露;较好的方式是在施工时预留抗拔桩6的顶端部外露于地面上。
3)定位超前支撑钢管9的位置,并进行钻孔,然后插入超前支撑钢管9:先轻击超前支撑钢管9至管廊2顶部高程附近,通过管底高压水冲掉管廊顶部的土层,再慢慢沉入超前支撑钢管9至接近管廊顶,最后进行中低压灌浆,在管廊顶部形成一个超前灌浆防护层10作为保护区,灌浆时将超前支撑钢管9下端部与灌浆防护层10浇筑在一起。当遇到圆形管廊结构时,可以通过管廊顶部超前施工一层水泥土加固土层来实现超前支撑钢管9定位出现偏差的风险控制问题。
4)将反力架横梁8一一垂直于基坑下管廊2纵轴线分布,每根反力架横梁8的两端分别与左右各一抗拔桩6上端部焊接连接,然后将超前支撑钢管9的上端部通过封顶板14与反力架横梁8焊接连接;在反力架横梁8的中部并排铺设两列纵向稳定钢梁12,将纵向稳定钢梁12与反力架横梁8固定连接;在纵向稳定钢梁12和反力架横梁8的交叉端面上铺设抗隆用配重装置11(配重沙袋),由反力架横梁8、纵向稳定钢梁12以及超前支撑钢管9组成反压系统。
5)基坑开挖:分浅层缓慢开挖至基坑底部4,开挖过程中实时监测基坑的隆起或者沉降,并根据反压系统的隆起或者沉降量值,调整配重装置11的重量。
6)开挖至基坑底部4设计高程后,打设垫层并对基坑内构筑物进行建设施工。
7)基坑内构筑物完工后,分层回填基坑,回填过程中实时监测基坑的隆起或者沉降,并根据反压系统的变形值,逐步移除配重装置11的重量,直至回填完毕。
8)拆除并回收反压系统,拔除抗拔桩6并回收。
抗拔桩以及反力系统中各个部件的特征值设计方法如下:
1)将管廊顶部基坑开挖卸荷的荷载大小作为反力加压的荷载;
2)以上述反力加压的反力值作为标准值,以纵向稳定钢梁和反力架横梁组成的反力架构传递至两排抗拔桩进行分析,设置抗拔桩纵向分布间距为1.2m-1.5m,从而获得单桩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并将该抗拔承载力作为抗拔桩的设计特征值;
3)根据抗拔桩的设计特征值计算获得抗拔桩的桩长;
4)以反力加压的荷载和反力值为基础,计算反力架横梁的规格和配重装置的配重荷载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要点还在于:
1、可以实现对基坑开挖下方的管廊或者其他构筑物的保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装置,结合实时监控、实时调整的施工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实现对管廊变形的实时控制;
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抗拔钢桩和反压系统等结构构件,包括配重所需的沙袋,都是可回收的,不仅投资小,而且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影响也较小,可以实现绿色环保施工。
本实用新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Claims (4)

1.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由竖向抗拔桩、纵向稳定钢梁和反力架横梁构成的控制框架、超前支撑钢管和配重装置;抗拔桩垂直插置于基坑及基坑下方的土体中,上端部外露于地面上,多个抗拔桩分两排并列分布在基坑下管廊的两侧;每根反力架横梁垂直于基坑下管廊纵轴线分布,且两端分别连接基坑下管廊两侧的抗拔桩,而纵向稳定钢梁位于反力架横梁中部分两列沿着基坑下管廊纵轴线依序连接各反力架横梁;超前支撑钢管的上端部固定连接于反力架横梁的中部,下端部则通过灌浆与基坑下管廊顶部固定连接;配重装置压置在纵向稳定钢梁和反力架横梁的交叉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拔桩为H型钢桩,其插置在预先打好的搅拌桩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稳定钢梁为工字型钢梁,由多个工字型钢拼接焊接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装置为一种配重砂袋。
CN201921046859.0U 2019-07-06 2019-07-06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Active CN211143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46859.0U CN211143136U (zh) 2019-07-06 2019-07-06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46859.0U CN211143136U (zh) 2019-07-06 2019-07-06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43136U true CN211143136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58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46859.0U Active CN211143136U (zh) 2019-07-06 2019-07-06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431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1863A (zh) * 2019-07-06 2019-09-17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1863A (zh) * 2019-07-06 2019-09-17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241863B (zh) * 2019-07-06 2024-04-16 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8996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retaining wall, and corresponding retaining wall
CN107268636A (zh) 一种密封槽及咬合结构的钢筒或钢板桩构成的连续墙基坑用围护及施工法
CN104846840B (zh) 一种浅埋软土加固综合管沟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03938634B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236241B (zh) 基于半盖挖法的软弱富水地层地铁基坑加固开挖方法
CN111705795A (zh) 一种边坡加固的预制锚墩及后浇格构梁装配整体施工方法
CN111335171A (zh) 一种钢栈桥的施工方法
CN111851523B (zh) 一种基坑施工防沉降偏离方法
CN210529712U (zh) 基坑横跨地下管线区域的施工结构
CN114017040B (zh) 一种岩溶隧道穿越高水位暗河施工方法及导水结构
CN110241863B (zh)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70996B (zh) 浅水淤泥条件下筑坝围堰方法
CN211143136U (zh) 软土基坑开挖过程管廊变形控制装置
CN109577322A (zh) 一种用于土体内部既有桩基接桩的施工装置
CN101793098B (zh) 一种协调互动组合纠倾方法
CN106498957B (zh) 钢板桩围堰施工平台及一体化施工方法
CN111335912B (zh) 湿陷性黄土地区软土地基大管径机械顶管施工工艺
CN110258600B (zh) 一种适用于深水水域的立式围堰施工工法
CN208763446U (zh) 一种既有建筑物群下增建地下空间的支护结构
CN209703493U (zh) 一种用于土体内部既有桩基接桩的施工装置
CN112323729B (zh) 桩基承台临河深基坑支护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09260748U (zh) 一种阶形塔吊基础
CN103266624B (zh) 输油气管道穿越岩溶强活动区的管道穿越支撑方法
CN108457200B (zh) 一种曲线桥段桩基托换临时支撑结构与施工方法
CN217480236U (zh) 一种适用于高边坡的桩板式挡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158, Dongda Road, Fuzhou, Fujian 350000

Patentee after: Fujian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50001 158 Dongda Road, Gulou District, Fuzhou, Fujian

Patentee before: FUJIAN PROVINCIAL INVESTIGA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