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42022U -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42022U
CN211142022U CN201921908923.1U CN201921908923U CN211142022U CN 211142022 U CN211142022 U CN 211142022U CN 201921908923 U CN201921908923 U CN 201921908923U CN 211142022 U CN211142022 U CN 211142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gel layer
tube body
layer
s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089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先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Xihe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Hengy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Hengy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Hengy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089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42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42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42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微生物学体外诊断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分离管包括管体和凝胶层,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体底部。凝胶层使得增菌血培养的培养物中的活性炭等密度较大的物质与细菌实现良好的分离,避免了细菌内含有活性炭,继而防止活性炭对细菌鉴定造成影响。同时,该分离管结构简单,便于制备,可以大规模生产应用。

Description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微生物学体外诊断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关于脓毒症、菌血症、骨髓炎、心包炎等血液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一般采用血培养,一般是利用血液/骨髓/心包液等标本增菌培养后,再在传代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经过传代培养1至2天后再进行细菌定向鉴定、系统鉴定以及药敏检测。现有技术中,99%以上的阳性血培养为单一细菌,次代培养是为了增加细菌数量,保证细菌的检测结果准确。同时,血液增菌培养后的培养物中存在含有残留抗生素的培养基、血细胞,特别是活性炭培养瓶中的活性炭影响细菌后续检测,而进行次代培养,通过划线逐级减少残留抗生素,减少血细胞和活性炭,形成单一菌落,保证后续试验的顺利推进。但是这种操作却需要多增加一天的时间,在重症感染中,每延迟一小时将会增加5-10%的死亡率,故而早期诊断,尽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可以极大程度的挽救生命。而现有技术中也没有装置能够更好的在不经过次代培养的前提下将细菌细胞与培养基、血细胞、活性炭等杂质分离。
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该分离管能够使得增菌血培养物中的活性炭、红细胞与细菌进行良好的分离,使得细菌中不含有活性炭,保证了检测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离管和凝胶层,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体底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体包括管本体和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管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本体底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本体的开口部具有内螺纹,所述盖体内具有外螺纹,所述管本体和所述盖体螺纹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本体的底部呈锥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本体为钢化玻璃管或者耐高温塑料材料制成的离心管。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离管还包括溶血-缓冲液层,所述溶血-缓冲液层位于所述凝胶层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凝胶层和溶血-缓冲液层的高度比为(1:5)-(5:1)。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凝胶层是利用惰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凝胶层。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凝胶层是利用有机硅、蒎烯树脂、聚丙烯酸酯或者环戊二烯低聚物中的任意一种制成的凝胶层。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离管组件,其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分离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凝胶层使得血液增菌培养的培养物中的活性炭等密度较大的物质与细菌实现良好的分离,避免了细菌悬液内含有活性炭等干扰物,继而防止干扰物对细菌检测造成影响。同时,该分离管结构简单,便于制备,可以大规模生产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分离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分离管与梅里埃血培养瓶(内含活性炭)的血培养物作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分离管与BD血培养瓶(内含吸附树脂)的血培养物作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分离管;101-管体;102-管本体;103-盖体;104-刻度线;110-凝胶层;120-溶血-缓冲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离管100,其包括管体101,管体101用于盛放或者放置能够使得血液增菌培养物中的活性炭、血细胞、抗生素等杂质与细菌进行良好的分离,使得细菌中不含有活性炭、血细胞等杂质,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具体地,管体101包括管本体102和盖体103,所述盖体103与所述管本体102可拆卸连接,在需要向管本体102加入试剂或物质时将盖体103与管本体102分离,而在混合或者离心时,则将盖体103与管本体102连接,使得盖体103对管本体102的开口部进行封闭,防止管本体102内的物质流出或者被污染,继而保证细菌的纯净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管本体102的开口部具有内螺纹,所述盖体103内具有外螺纹,所述管本体102和所述盖体103螺纹连接。管本体102和盖体103通过螺纹进行连接,更有利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有利于盖体103与管本体102的分离和连接。
进一步地,盖体103采用的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例如硅胶、橡胶、弹性塑料等制成。由于分离管100是用于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菌,便于鉴定细菌的种类、性能等,因此,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保证分离管100内无菌或者尽可能地少菌,故而,在向分离管100内添加增菌后的血培养物是,不能再部分或完全打开分离管100的盖体103,避免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分离管100,影响分离得到的细菌的纯度和生化性能等,所以,将盖体103制备为具有弹性的结构,可以通过注射针将增菌血培养物加入至分离管100内,避免了外界细菌对增菌血培养物的影响,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管本体102的底部呈锥形,便于离心时管本体102内各个物质或者血液增菌培养物能够与管本体102内的结构充分接触,保证分离效果。但是管体101的底部也不限制于锥形,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的形状,例如半球形等。
进一步地,管本体102为钢化玻璃管或者耐高温塑料材料制成的离心管。钢化玻璃管或者耐高温塑料材料制成的离心管具有耐高温、耐高速离心力、密封性良好、无菌不干扰样本的特点,能够保证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管本体102表面具有标示体积的刻度线104。设置标示体积的刻度线104有利于控制形成凝胶层110和溶血-缓冲液层120中各个原料的添加量,继而保证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分离管100还包括凝胶层110,凝胶层110设置于管体101内,且位于管体101底部,具体地,凝胶层110设置于管本体102的底部,凝胶层110能够网罗活性炭、隔离红细胞碎片以及其他密度较高的成分,但是不会网罗或者吸附细菌,继而使得细菌与活性炭等进行良好的分离,能够得到纯净的细菌,避免活性炭对细菌检测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凝胶层110是利用惰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凝胶。具体地,凝胶层110是利用有机硅、蒎烯树脂、聚丙烯酸酯或者环戊二烯低聚物等高分子有机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制成的凝胶层110。采用上述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凝胶层110能良好的网罗活性炭、沉降红细胞碎片以及其他密度较高的成分,保证分离效果。而惰性高分子材料的添加量可以为0.2克或者根据试管内径大小确定的其他质量。
具体地,从医院收集到的梅里埃活性炭的废弃血培养瓶,颠倒混匀,空针抽吸混合液体10ml注入到分离管100中,3000r/min离心5min后取出,而后观察分层,分离管内自下而上:活性炭←红细胞←凝胶复合物←白细胞层与细菌细胞层←培养基液体,也就是说分离管能够使得血培养后的培养物中的活性炭与细菌进行良好的分离。
实施例2
参见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分离管100与实施例1的分离管100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分离管100还包括溶血-缓冲液层120,当需要使用分离管100时,向分离管100内添加溶血-缓冲液,继而在凝胶层110上形成溶血-缓冲液层120,也就是说溶血-缓冲液层120位于所述凝胶层110上,即凝胶层110和所述溶血-缓冲液层120沿所述管体101的底部至所述管体101的开口部依次设置于所述管体101内。具体地,凝胶层110和所述溶血-缓冲液层120沿所述管本体102的底部至所述管本体102的开口部依次设置于所述管体101内。
其中,溶血-缓冲液层120有以下作用:(1)能够良好的溶解血液增菌培养后的培养物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减少对细菌细胞分离的干扰,同时便于凝胶层110沉降红细胞碎片,更有利于分离;(2)能够降低溶血剂的毒性损伤,同时,能够与凝胶层110形成亲水/疏水层增加细菌细胞的有效分层,有利于分离。
进一步地,溶血-缓冲液层120中使用的溶血剂可以为溶血卵磷脂酰胆碱和皂素,缓冲液为tris-HCl缓冲液,且溶血-缓冲液中还使用了消泡剂,或者溶血缓冲液层还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其他具有上述作用的物质,例如溶血磷脂酶、蛇毒溶血酶,可以具有相同的效果,且对细菌无影响;若将分离出的细菌细胞浓缩悬液用于质谱时,可无需考虑细菌活性,则可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季铵盐类、或者有机酸等,可以得到死亡的无活性的或低活性的细菌细胞。
进一步地,凝胶层110和溶血-缓冲液层120的高度比为(1:5)-(5:1)。本实施例管体101可以是不同形状或者不同体积的器皿,添加的形成凝胶层110和溶血-缓冲液层120的原料基本相同,因此,最终形成的凝胶层110和溶血-缓冲液层120的高度比可以是1:5、1:2、1:3、1:4、1:1、2:1、3:1、4:1、5:1等比例。
采用该分离管100能够有效溶解增菌血培养后的培养物中的红细胞与白细胞,溶解比例大于99%,分离后能够不损伤细菌活性,104CFU/ml浓度下,挑取1环(约10μl,100CFU左右)传代血平板及巧克力培养基后应该100%生长,与次代培养物生化反应、药敏试验符合率>90%,应用于质谱时,需用基质液调节为适当浓度或者经过专用提取液提取后点靶,准确度与菌落提取后点靶符合率高达95%以上。
具体地,以梅里埃活性炭血培养瓶为例,采用的阳性血培养瓶为梅里埃血培养瓶(内含活性炭),血培养瓶中含有对应的细菌,而后空针抽取10ml血培养物注入到本实施例的分离管中,再次混匀,静止5min后3000r/min离心5min后取出,肉眼观测分离管内自下而上:活性炭层←复合物-凝胶层←细菌细胞层←培养基液体层,参见图3。
而后无菌吸管或者移液器将培养基层弃去,再吸取细菌细胞层进行生化试验项目与药敏试验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
表1
Figure BDA0002262059180000091
Figure BDA0002262059180000101
注:CTX头孢噻肟、TIM替卡西林/克拉维酸、AMC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S氨苄西林/舒巴坦、CPS头孢哌酮/舒巴坦、MZ美洛西林、FEP头孢吡肟、MRP美罗培南、PIP/TZ哌拉西林/他唑巴坦、CTX/C头孢噻肟/克拉维酸、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A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具体地,以BD培养瓶为例,采用的阳性血培养瓶为BD血培养瓶(内含吸附树脂)血培养瓶中含有对应的细菌,而后空针抽取10ml血培养物注入到本实施例的分离管中,再次混匀,静止5min后3000r/min离心5min后取出,肉眼观测分离管内自下而上:红细胞碎片层←复合物-凝胶←细菌细胞层←培养基液体层,参见图4。
而后无菌吸管或者移液器将培养基层弃去,再抽取细菌细胞层进行生化试验项目与药敏试验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表2:
表2
Figure BDA0002262059180000102
Figure BDA0002262059180000111
Figure BDA0002262059180000121
注:TIM替卡西林/克拉维酸、CPS头孢哌酮/舒巴坦、AMC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S氨苄西林/舒巴坦、PIP/TZ哌拉西林/他唑巴坦、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A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根据上述两个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分离管能够对增菌血培养物进行良好的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菌,可以在增菌血培养后直接进行细菌的鉴定,不用再进行次代培养,节约了细菌鉴定的时间。同时,该分离管结构简单,便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分离管组件,其包括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分离管。该分离管组件可以用于梅里埃标准/活性炭血培养瓶或者BD树脂血培养瓶血培养后直接进行细菌鉴定药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分离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管体和凝胶层,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体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包括管本体和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管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凝胶层设置于所述管本体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的开口部具有内螺纹,所述盖体内具有外螺纹,所述管本体和所述盖体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的底部呈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为钢化玻璃管或者耐高温塑料材料制成的离心管。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管还包括溶血-缓冲液层,所述溶血-缓冲液层位于所述凝胶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层和溶血-缓冲液层的高度比为(1:5)-(5:1)。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层是利用惰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凝胶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层是利用有机硅、蒎烯树脂、聚丙烯酸酯或者环戊二烯低聚物中的任意一种制成的凝胶层。
10.一种分离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分离管。
CN201921908923.1U 2019-11-06 2019-11-06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Active CN211142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08923.1U CN211142022U (zh) 2019-11-06 2019-11-06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08923.1U CN211142022U (zh) 2019-11-06 2019-11-06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42022U true CN211142022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71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08923.1U Active CN211142022U (zh) 2019-11-06 2019-11-06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420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0996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 analyte of interest in a sample using microstructured surfaces
KR101289535B1 (ko) 원심분리관
US947061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 analyte of interest in a sample using filters and microstructured surfaces
US3589983A (en) Culture bottle assembly
US1131845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croorganism detection
EP0143329A2 (en) Microbial pathogen detecting system and process
CN103937662B (zh) 微生物分离培养装置及其方法
EP1516181A2 (en) Container for taking samples and in particular blood samples
US11745182B2 (en) Collapsible centrifugation vial system and method
US4164449A (en) Surface separation technique for the detection of microbial pathogens
SE531873C2 (sv) Anordning för biokemisk bearbetning och analys av provvätska
US8709796B2 (en) Device for preparing a body fluid for a bacteriological analysis
CN211142022U (zh) 分离管和分离管组件
CA1322149C (en) Cell culture vial
CA268445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ubstances in a single container
US4378438A (en) Tray for identifying microorganisms for use in a digital moving map display
EP0104001B1 (en) Triphasic mycoplasmatales culture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peting microorganism inhibiting device for use therein
US20110143390A1 (en) Method for testing drug sensitivity and device used therefor
CN209024559U (zh) 一种用于全自动化dna提取的48孔深孔板
CN2838744Y (zh) 一种用于生物实验的暴露试验管
ES2569220T3 (es) Envase de suspensión para partículas de unión para el aislamiento de material biológico
CN202246686U (zh) 离心血培养瓶
CN212539749U (zh) 一种结核杆菌核酸检测痰样本收集装置
CA1129324A (en) Device for detecting microorganisms
US20220241792A1 (en) Microplate for contain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8

Address after: Room 251-B, 2nd Floor, Building 8, No. 856 Renmin West Road,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75

Patentee after: Zhuhai Xihe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9000 Room 201, 2 / F, building 3, No. 99, Yongnan Road, Xiangzhou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uhai Hengyi Bio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