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36959U - 一种气动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动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36959U
CN211136959U CN201922044028.6U CN201922044028U CN211136959U CN 211136959 U CN211136959 U CN 211136959U CN 201922044028 U CN201922044028 U CN 201922044028U CN 211136959 U CN211136959 U CN 211136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neumatic
transmission
clamping
reversing valve
clamp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440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文平
张逸飞
魏晓宇
周秋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20440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36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36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3695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扳手,包括开合部、传动部、气动部和把手,开合部连接把手,气动部位于把手内,气动部通过传动部连接并驱动开合部;其中,开合部包括相铰接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通过传动部连接气动部,气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绕铰接点转动;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能够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部包括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本实用新型使用能够精确传导力矩的传动部件,使得气动扳手在能够开合的前提下依然能够传递符合需要的力矩。

Description

一种气动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气动扳手。
背景技术
气动扳手的动力源是压缩空气,其能够利用压缩空气带动夹持部运动,进而开展工作,气动扳手在优势在于,由于其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和动力传递介质,其能量损失较小,能够以较小的消耗提供高扭矩输出,气动扳手被广泛应用在许多行业,如汽车修理,重型设备维修,产品装配(通常称为“脉冲工具”和专为精确的扭矩输出),重大建设项目,安装钢丝螺套,以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高扭矩输出需要。
现有的气动扳手具有多种形式和种类,发明人认为,第一,现有的气动扳手主要用于输出扭矩,如气动内六角扳手,针对某一型号的轴或螺栓进行设计,其对于其他型号的轴或螺栓缺乏抱死能力;第二,现有的气动扳手在具体使用时,由于其设计一般是支架在轴向方向配合待扭的零部件,而现有的气动扳手在气动气路上缺乏拓展能力,不能利用其作为改造的基础。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气动扳手缺乏针对不同型号零部件的抱死能力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气动扳手,其采用可以开合的抱死部件,并使用能够精确传导力矩的传动部件,使得气动扳手在能够开合的前提下依然能够传递符合需要的力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动扳手。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扳手,包括开合部、传动部、气动部和把手,开合部连接把手,气动部位于把手内,气动部通过传动部连接并驱动开合部;
其中,开合部包括相铰接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通过传动部连接气动部,气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绕铰接点转动;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能够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呈半圆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
进一步,所述第一齿条紧贴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外侧,所述第二齿条紧贴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外侧。
进一步,所述传动部还包括齿轮,齿轮能够于第一齿条或第二齿条啮合;所述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分别为销轴和传动杆,传动杆的端部具有凹槽,销轴能够嵌合于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销轴的末端呈扁平状;所述传动杆的靠近第一端的杆段膨大形成膨大部,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端面具有于所述销轴嵌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侧面在膨大部的侧面开口;所述膨大部后侧的杆段的一部分的截面呈方形,截面呈方形的杆端设有贯穿的定位孔。
进一步,所述定位孔连通一气动部的管路。
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配合,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均呈阶梯状,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包括第一阶梯面和第二阶梯面,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包括第三阶梯面和第四阶梯面,第一阶梯面于第三阶梯面能够相抵,第二阶梯面与第四阶梯面能够相抵。
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均开设通孔;所述气动部连接销轴,销轴能够穿过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的通孔从而锁止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所述气动部包括气压马达、第一换向阀、第一溢流阀、气缸、第二换向阀、第二溢流阀和第三溢流阀,气压马达连接第一换向阀的第一连接位,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连接第一溢流阀,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还连接第二溢流阀,第二溢流阀连接第三溢流阀,第二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连接第二溢流阀于第三溢流阀之间的管路,第二换向阀的第一连接位连接气缸
进一步,所述第一换向阀为两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或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的输出端连接气压马达,气压马达连接并带动传动部的齿轮旋转,所述第一换向阀能够至少控制气压马达的启闭;
所述第二换向阀为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轴向连接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以控制传动部的轴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扳手夹紧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抱死,第一夹持件内侧或第二夹持部的内侧设有轴向销轴,轴向销轴插入工件的销孔之中,起到工件和扳手周向固定的作用。
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抱夹的动力源是通过气动部带动齿轮,齿轮带动第一抱夹部或第二抱夹部;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在抱夹后,销轴通过气动管路带动从而插入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的通孔,使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抱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气动扳手的不足,使用抱夹部提供抱夹力,能够在提供足够的扭矩的同时,满足多种型号的零件的抱夹拧紧需求。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抱夹部和第二抱夹部通过齿轮之间的啮合传动,从而实现抱夹部于气动部之间的精确传动,整个过程中,由于使用齿轮传动,相对来说传动效率较高,利于抱死。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分别为销轴和传动杆,传动杆的端部具有凹槽,销轴能够嵌合于凹槽内,也即第一传动部于第二传动部之间是可以离合的,保证了传动的安全性。
4)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溢流阀连接销轴并控制销轴的运动,起到的作用是保证只有销轴与传动轴配合,且推动销轴的传动轴处于收回状态的时候,气压马达才能工作,否则会在此处泄压。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膨大部后侧的杆段的一部分的截面呈方形,截面呈方形的杆端设有贯穿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连通一气动部的管路,管路的一端连接气源提供气压,一端连接第一溢流阀控制口k输出气压,如果小孔没有被堵死则管路中会泄压,使得控制口k泄压,进而使气压马达和第一换向阀泄压,此时气压马达无法运作;而因为传动轴的结构,只有销轴插入槽中且传动轴处于收回状态的时候定位孔才会被堵死,故只有这时扳手才能工作,起到了保障安全的作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传动杆与把手配合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动部于第二传动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中的气动部示意图。
图中,11、第一夹持件,111、第一齿条,112、第二齿条,12、第二夹持件,2、铰接点,3、插销,104、齿轮,5、把手,51、第一容纳部,52、第二容纳部,53、第三容纳部,61、气压马达,62、第一换向阀,63、第一溢流阀,64、第二溢流阀,65、第三溢流阀,66、第二换向阀,67、气缸,101、扁平部,102、凹槽,103、截面呈方形的杆段。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针对现有的气动扳手缺乏针对不同型号零部件的抱死能力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气动扳手,其采用可以开合的抱死部件,并使用能够精确传导力矩的传动部件,使得气动扳手在能够开合的前提下依然能够传递符合需要的力矩,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说明。
实施例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动扳手,包括开合部、传动部、气动部和把手5,开合部连接把手5,气动部位于把手5内,气动部通过传动部连接并驱动开合部;
其中,开合部包括相铰接的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件12,第一夹持件11或第二夹持件12通过传动部连接气动部,气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11或第二夹持件12绕铰接点2转动;第一夹持件11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能够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传动部通过其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实现了在传动部的离合功能。
所述第一夹持件11和所述第二夹持件12均呈半圆状;所述第一夹持件11和所述第二夹持件12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齿条111和第二齿条11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11为主动件,所述第二夹持件12为从动件,也即所述第二夹持件12固定连接把手5,所述第一夹持件11在铰接处铰接第二夹持件12。第二夹持件12的内侧设有插销3,用于插接工件的定位孔。
所述第一齿条111紧贴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1的外侧,所述第二齿条112紧贴于所述第二夹持件12的外侧。
所述传动部还包括齿轮104,齿轮104能够于第一齿条111或第二齿条112啮合;所述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分别为销轴和传动杆,传动杆的端部具有凹槽102,销轴能够嵌合于凹槽102内。
请参考图3,所述销轴的末端呈扁平状;所述传动杆的靠近第一端的杆段膨大形成膨大部,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端面具有于所述销轴嵌合的凹槽102,所述凹槽102的侧面在膨大部的侧面开口;所述膨大部后侧的杆段的一部分的截面呈方形,截面呈方形的杆端设有贯穿的定位孔。
所述定位孔连通一气动部的管路。
请参考图2,可以理解的是,与之对应的,所述把手5的内部设有用于容纳传动杆主体杆端的第一容纳部51,用于容纳传动杆的截面呈方向的杆端的第二容纳部52,用于容纳传动杆的膨大部的第三容纳部53,其中,第一容纳部51为呈圆柱形的仓体,第二容纳部52为呈长方体的仓体,第三容纳部53为呈长方向的仓体,第三容纳部53的竖向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容纳部52的竖向截面面积,以容纳膨大部。
所述第一夹持件11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配合,此处的自由端是相对于其各自的铰接端而言的,所述第一夹持件11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均呈阶梯状,所述第一夹持件11的自由端包括第一阶梯面和第二阶梯面,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包括第三阶梯面和第四阶梯面,第一阶梯面于第三阶梯面能够相抵,第二阶梯面与第四阶梯面能够相抵。
所述第一夹持件11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均开设通孔;所述气动部连接销轴,销轴能够穿过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部的通孔从而锁止第一夹持件11和第二夹持部的相对位置。
请参考图4,所述气动部包括气压马达61、第一换向阀62、第一溢流阀63、气缸67、第二换向阀66、第二溢流阀64和第三溢流阀65,气压马达61连接第一换向阀62的第一连接位,第一换向阀62的第二连接位连接第一溢流阀63,第一换向阀62的第二连接位还连接第二溢流阀64,第二溢流阀64连接第三溢流阀65,第二换向阀66的第二连接位连接第二溢流阀64于第三溢流阀65之间的管路,第二换向阀66的第一连接位连接气缸67。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中的气动部出现了两个动力部件,本实施例中的气动部的动力来源来自外部,可以是生产线上的气动动力源,气动动力源连接气压马达61,并通过管路和阀门连接气缸67。本实施例中的气压马达61连接齿轮104,气缸67在轴向方向连接传动杆。
所述第一换向阀62为两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或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62的输出端连接气压马达61,气压马达61连接并带动传动部的齿轮104旋转,所述第一换向阀62能够至少控制气压马达61的启闭;当第一换向阀62采用三位四通换向阀时,第一换向阀62还能够控制气压马达61的正反转。
所述第二换向阀66为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所述气缸67的活塞杆轴向连接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以控制传动部的轴向运动。
所述第一溢流阀63为先导式安全阀,所述第二溢流阀64为并联一手动开关阀门的安全阀,所述第三溢流阀65为普通溢流阀。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气压管路是通气压管道连接的。
第一溢流阀63连接销轴并控制销轴的运动,起到的作用是保证只有销轴与传动轴配合,且推动销轴的传动轴处于收回状态的时候,气压马达61才能工作,否则会在此处泄压。
更为具体的,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膨大部后侧的杆段的一部分的截面呈方形,截面呈方形的杆端设有贯穿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连通一气动部的管路,管路的一端连接气源提供气压,一端连接第一溢流阀63控制口k输出气压,如果小孔没有被堵死则管路中会泄压,使得控制口k泄压,进而使气压马达61和第一换向阀62泄压,此时气压马达61无法运作;而因为传动轴的结构,只有销轴插入槽中且传动轴处于收回状态的时候定位孔才会被堵死,故只有这时扳手才能工作,起到了保障安全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气动管路连接定位孔,是通过连接第二容置部实现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动扳手,包括开合部、传动部、气动部和把手,开合部连接把手,气动部位于把手内,气动部通过传动部连接并驱动开合部;
其中,开合部包括相铰接的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通过传动部连接气动部,气动部能够带动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绕铰接点转动;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能够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部包括能够嵌合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均呈半圆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紧贴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外侧,所述第二齿条紧贴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还包括齿轮,齿轮能够于第一齿条或第二齿条啮合;所述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分别为销轴和传动杆,传动杆的端部具有凹槽,销轴能够嵌合于凹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的末端呈扁平状;所述传动杆的靠近第一端的杆段膨大形成膨大部,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端面具有于所述销轴嵌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侧面在膨大部的侧面开口;所述膨大部后侧的杆段的一部分的截面呈方形,截面呈方形的杆端设有贯穿的定位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连通气动部的管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配合,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均呈阶梯状,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包括第一阶梯面和第二阶梯面,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包括第三阶梯面和第四阶梯面,第一阶梯面于第三阶梯面能够相抵,第二阶梯面与第四阶梯面能够相抵。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均开设通孔;所述气动部连接销轴,销轴能够穿过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的通孔从而锁止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部的相对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部包括气压马达、第一换向阀、第一溢流阀、气缸、第二换向阀、第二溢流阀和第三溢流阀,气压马达连接第一换向阀的第一连接位,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连接第一溢流阀,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还连接第二溢流阀,第二溢流阀连接第三溢流阀,第二换向阀的第二连接位连接第二溢流阀于第三溢流阀之间的管路,第二换向阀的第一连接位连接气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阀为两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或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的输出端连接气压马达,气压马达连接并带动传动部的齿轮旋转,所述第一换向阀能够至少控制气压马达的启闭;所述第二换向阀为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轴向连接传动部的第一传动部以控制传动部的轴向运动。
CN201922044028.6U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气动扳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136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44028.6U CN211136959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气动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44028.6U CN211136959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气动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36959U true CN211136959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77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4402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136959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气动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369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02806A (zh) 电动扳手万向转动工具
CN211136959U (zh) 一种气动扳手
CN110774208A (zh) 一种气动扳手
CN205218968U (zh) 一种定向软轴螺丝刀
CN110253478B (zh) 自浮式复式套筒
CN2671750Y (zh) 万向旋具
CN201493814U (zh) 折断管接头取出器
CN105196233A (zh) 一种定向软轴螺丝刀
CN212351865U (zh) 船用柴油机齿轮心轴拧紧工装
CN111895212B (zh) 一种管道堵漏机器人及工作方法
CN213451980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阀门执行器用碳刷电机
CN202029076U (zh) 一种安装封闭管路接口螺母用的半自动钳子
CN203266566U (zh) 一种管夹装配套筒
CN206123509U (zh) 扳手及气动扳手
CN103358269A (zh) 齿轮传动夹具
CN201613535U (zh) 3pc-270型柱塞泵柱塞拉出器
CN203343965U (zh) 齿轮传动夹具
CN204771391U (zh) 一种闸阀阀座的装配工装
CN217130345U (zh) 一种手动充气阀结构
CN208854525U (zh) 一种可快速装配模块式扭矩扳手
CN213970895U (zh) 一种自锁紧套筒扳手
CN215149214U (zh) 一种四爪自动找中气动串联套缸机械夹
CN200977633Y (zh) 一种用于弹簧驱动开关阀装配的组合扳手
CN215617729U (zh) 一种开口电动扳手
CN214580373U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黄油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31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