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32830U - 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32830U
CN211132830U CN201921549315.6U CN201921549315U CN211132830U CN 211132830 U CN211132830 U CN 211132830U CN 201921549315 U CN201921549315 U CN 201921549315U CN 211132830 U CN211132830 U CN 211132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mpoline
pipe
piece
plug connector
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493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振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5493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32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32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32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包括:管件,用于相互插接连接形成跳床框架的主体,所述的管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通用型连接件,用于实现管件对接后紧固定位的部件;所述的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径向对接孔;所述的连接件设置在径向对接孔内部。该跳床连接结构,实现了管件的通用性,可以根据跳床的规格任意组合插接。通过设置连接件和径向对接孔,进一步保证插接后的跳床使用的安全牢固性,有效延长了跳床的使用寿命,同时,该跳床连接结构,由于采用了通用型连接件和通用型管件,制作更加方便,实现了各种规格跳床零部件之间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器材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跳床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跳床连接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焊接技术,还有通过接头取代焊接进行连接,焊接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长期使用,焊接处易老化,使用寿命短,而且存在安全性问题,而采用接头连接方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告日:2012年8月22日,公告号:CN 202391888 U)公开了无焊接跳床连接装置,包括 T 形接头,T 形接头包括接头横向段和接头竖向段,接头竖向段连体设置在接头横向段的中部外侧,所述 T 形接头的接头横向段上连体设置两个定位凸起。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设计,安装时,T 形接头的左右两端内分别插接跳床框架(支撑脚管),两个定位凸起分别卡在跳床框架(面管)的定位孔内,在组装连接状态下无需螺钉或者销钉。尽管采用T形接头可以实现柔性接触法,从而避免了采用螺钉或销钉带来的弊端。但是T形接头仅适用于呈T形结构连接的部位,而且这种T形接头仅仅两个定位凸起进行定位,在安全性能上存在一定的隐患,因为跳床其承受的是不断变化的弹跳力,所以长期使用,这种定位凸起会松动,导致使用安全性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焊接与接头连接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既能够实现无焊接连接,同时又能够达到焊接的强度要求,而且在安装上更加方便快捷,既能够实现圈管与圈管的快速牢固连接,又能够实现圈管与脚管之间的快速连接,安全牢固、通用性强的跳床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包括:
管件,用于相互插接连接形成跳床框架的主体,所述的管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
通用型连接件,用于实现管件对接后紧固定位的部件;
所述的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径向对接孔;所述的连接件设置在径向对接孔内部。
该跳床连接结构,通过对现在跳床主体连接管件的全新设计,在管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在使用时,只需要将其中一件管件的子插接头插入到母插接头内部就能够实现管件相互之间的插接式连接,而且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管件能够批量化生产,实现了管件的通用性,可以根据跳床的规格任意组合插接。为了保证插接后的跳床使用的安全牢固性,在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使用的径向对接孔,再通过设置在径向对接孔内部的连接件就能够实现管件相互之间的固定连接,而且这种连接方式快捷牢固,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连接处由于是相互对插结构,而且不需要焊接,不存在长时间使用会脱焊老化的问题,有效延长了跳床的使用寿命,即便是在露天使用也不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同时,该跳床连接结构,由于采用了通用型连接件和通用型管件,制作更加方便,实现了各种规格跳床零部件之间的通用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用型连接件包括穿接件和固定件,所述的穿接件穿设在径向对接孔内部并通过固定件与管件固定连接。通用型连接件设置有穿接件是为了方便与径向对接孔穿接并可以通过固定件进行固定,穿接件可以是螺栓组件、也可以是丝杆组件,还可以是铆钉组件等等。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用型连接件还包括用于实现管件连接加固定位的套接件,所述的套接件上对应于径向对接孔设置有套接过孔。为了进一步增加管件对接处的强度,通用型连接件还可以设置套接件,同时在套接件上设置套接过孔,在具体使用时将套接件套接在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对接处的外部,然后通过连接件一次性将套接件与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一体固定,使得对接处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牢固,安全性能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套接件包括圈管套管。套接件可以是仅包括一段圈管套管,用于强化圈管与圈管之间的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套接件包括圈管套管和脚管套管,所述的圈管套管和脚管套管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的套接过孔分别设置在圈管套管和脚管套管上。连接件也可以是包括一段圈管套和一脚管套管的组合件,这样的结构是为了方便圈管与脚管连接处的连接以及增加连接强度,由于圈管与脚管处于不同的空间连接方向,因此为了实现脚管与圈管的快速连接可以将套接件设置为带有圈管套管和脚管套管的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的母插接头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大于子插接头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为了实现连接件的有效定位,将母插接头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设置呈大于子插接头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也就是说外部管件上的孔径大于内部管件上的孔径,从而形成阶梯式连接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管件包括圈管和脚管。该跳床连接结构采用圈管和脚管即可实现跳床主体结构的快速插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跳床连接结构,实现了管件的通用性,可以根据跳床的规格任意组合插接。通过设置连接件和径向对接孔,进一步保证插接后的跳床使用的安全牢固性,有效延长了跳床的使用寿命,同时,该跳床连接结构,由于采用了通用型连接件和通用型管件,制作更加方便,实现了各种规格跳床零部件之间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跳床连接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跳床连接结构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跳床连接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跳床连接结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图4中跳床连接结构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是跳床连接结构的一种连接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件,2、母插接头,3、子插接头,4、通用型连接件,5、径向对接孔,6、穿接件,7、固定件, 8、套接过孔,9、圈管套管,10、脚管套管,11、圈管,12、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在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包括:
管件1,用于相互插接连接形成跳床框架的主体,管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母插接头2和子插接头3;通用型连接件4,用于实现管件对接后紧固定位的部件;母插接头2和子插接头3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径向对接孔5;通用型连接件4设置在径向对接孔5内部。
管件1包括圈管11和脚管12;圈管11可以根据跳床的规格大小设置不同的规格,但是每一种规格均为通用性,工厂化加工,可批量化生产件,在同一圈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母插接头2和用于实现于母插接头对插配合的子插接对3,在使用时时,只需要将其中一件圈管上的子插接头插入到另外一件圈管上母插接头内部即可实现相互连接,而同样的在脚管的两端也分别设置有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在使用过程中脚管相互之间同样可以实现快速插接连接。
通用型连接件4包括穿接件6和固定件7,穿接件6穿设在径向对接孔5内部并通过固定件7与管件1固定连接。通用型连接件4中的穿接件可以是螺栓,也可以是丝杆,而固定件可以是垫片和螺母,通用型连接件4也可以是铆钉组合件。本实施例中,穿接件6为螺栓,而固定件7为垫片和螺母。
母插接头2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大于子插接头3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为了实现通用型连接件的有效定位,将母插接头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设置呈大于子插接头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也就是说外部管件上的孔径大于内部管件上的孔径,从而形成阶梯式连接孔。同理套接件上的套接孔的孔径可以与母插接头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相同,也可以大于径向对接孔的孔径。
径向对接孔5可以是只开设到管件内部的单侧孔,也可以是沿同一直径分开设到管件对侧壁上的通孔。
实施例2: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中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通用型连接件4还包括用于实现管件连接加固定位的套接件,套接件上对应于径向对接孔5设置有套接过孔8。为了增加管件对接处的强度,通用型连接件还可以设置一套接件,套接在管件连接处并通套接孔8与径向对接孔5配合实现穿接件的穿设连接。本实施例中套接件仅包括圈管套管9。本实施例中,穿接件6为丝杆,而固定件7为垫片和螺母。
实施例3:
在图4、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技术方案与实施例2中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具体应用在脚管与圈管连接处,管件包括圈管11和脚管12,套接件包括圈管套管8和脚管套管9,圈管套管8和脚管套管9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套接过孔8分别设置在圈管套管8和脚管套管9上。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跳床连接结构,通过对现在跳床主体连接管件,圈管和脚管的全新设计,在圈管、脚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如图6所示的一种连接方向,在使用时,只需要将其中一件管件(圈管)的子插接头插入到另一件管件(圈管)的母插接头内部,能够实现管件相互之间的插接式连接,同时将套接管套接在两圈管连接处;将其中一件管件(脚管)的子插接头插入到套接件内部,都可以实现相互插接连接,然后再通过通用型连接件将套接过孔、径向对接孔相互连接固定则完成组装固定。
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管件能够批量化生产,实现了管件的通用性,可以根据跳床的规格任意组合插接。插接后的母插接头和子插接头上相互配合使用的径向对接孔处于同一轴线上,然后将穿接件穿入到径向对接孔内部,并通过固定件进行紧固定,即可实现管件之间的相互连接,从而避免了管件之间的焊接工艺,不存在长时间使用会脱焊老化的问题,有效延长了跳床的使用寿命,即便是在露天使用也不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增强了其使用安全性能。而为了进一步增加连接处的强度以及外形有美观度,还设置有套接件,套接件可以根据安装位置来设置是采用仅包括圈管套接件,还是设计呈包括圈管套接件和脚管套接件。
该跳床连接结构,由于采用了通用型连接件和通用型管件,制作更加方便,实现了各种规格跳床零部件之间的通用性,而且连接快捷方便,安全可靠。

Claims (7)

1.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件(1),用于相互插接连接形成跳床框架的主体,所述的管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母插接头(2)和子插接头(3);
通用型连接件(4),用于实现管件对接后紧固定位的部件;
所述的母插接头(2)和子插接头(3)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径向对接孔(5);所述的通用型连接件(4)设置在径向对接孔(5)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用型连接件(4)包括穿接件(6)和固定件(7),所述的穿接件(6)穿设在径向对接孔(5)内部并通过固定件(7)与管件(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用型连接件(4)还包括用于实现管件连接加固定位的套接件,所述的套接件上对应于径向对接孔设置有套接过孔(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接件包括圈管套管(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接件包括圈管套管(9)和脚管套管(10),所述的圈管套管(9)和脚管套管(10)的轴线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的套接过孔(8)分别设置在圈管套管(9)和脚管套管(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母插接头(2)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大于子插接头(3)上的径向对接孔的孔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跳床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件(1)包括圈管(11)和脚管(12)。
CN201921549315.6U 2019-09-17 2019-09-17 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Active CN211132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49315.6U CN211132830U (zh) 2019-09-17 2019-09-17 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49315.6U CN211132830U (zh) 2019-09-17 2019-09-17 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32830U true CN211132830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70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49315.6U Active CN211132830U (zh) 2019-09-17 2019-09-17 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328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32830U (zh) 一种跳床连接结构
US9413116B1 (en) Slotted, clamped termination ring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0067905B (zh) 三通卡箍及具有该卡箍的接头连接预制件
US6726255B1 (en) Tube-in-tube joint
CN109083139B (zh) 抗拔桩连接结构
US20110009009A1 (en) Plug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tructure
CN213655966U (zh) 一种薄壁管连接结构
GB2278171A (en) Supply cable connector
CN217421761U (zh) 用于游乐设备的管件连接装置
CN216055453U (zh) 一种可快速组装的三芯电源连接器
JP2003176895A (ja) ヘッダー及びその固定構造
CN210074228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dr公母连接器
GB2352490A (en) An end-to-end connector for scaffolding poles
CN212775088U (zh) 一种多功能管件连接装置
CN110690614B (zh) 一种一体式的rs-232连接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18919495U (zh) 一种三段式同轴射频连接器结构
CN218914134U (zh) 一种多拼连接头固定组件
CN218803904U (zh) 一种螺杆连接组件及其螺杆
CN212783961U (zh) 一种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
CN210179106U (zh) 集成式接头连接卡箍
CN217545207U (zh) 一种t-box双线插头快速插接专用夹具
US1164108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214465365U (zh) 一种花架开口三通连接件
CN213337304U (zh) 一种比色管卡套装置
CN220628353U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快捷安装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