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25965U -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25965U
CN211125965U CN201922376090.5U CN201922376090U CN211125965U CN 211125965 U CN211125965 U CN 211125965U CN 201922376090 U CN201922376090 U CN 201922376090U CN 211125965 U CN211125965 U CN 211125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ing
cavity
filter
branch
filter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760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屈兵
李华
温世议
王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760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25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25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25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该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两个交叉耦合零点;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n滤波腔与第n+1滤波腔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n+1滤波腔与第n+2滤波腔之间的距离,n为大于0且小于10的整数。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的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紧密排布,进而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设备中,所需的信号经过调制形成调制信号,并搭载在高频的载波信号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至空中,通过接收天线接收空中的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不光包括所需的信号,而且还包括其它频率的谐波、噪声信号。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需要用滤波器滤除不需要的谐波、噪声信号。因此,设计的滤波器必须精确地控制其带宽。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的研发工作中发现,现有技术中滤波器的滤波支路设置有多个滤波腔,滤波器的腔体空间有限,多个滤波腔设置在腔体内,而相邻的两个滤波腔的间距不相等,导致滤波器的体积增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器,所述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
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两个交叉耦合零点;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n滤波腔与第n+1滤波腔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n+1滤波腔与第n+2滤波腔之间的距离,n为大于0且小于10的整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天线和与所述天线连接的射频单元,所述射频单元包括上述的滤波器,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第一滤波支路的第n个滤波腔与第n+1个滤波腔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滤波支路的第n+1个滤波腔与第n+2个滤波腔之间的距离,即依次耦合的两个滤波腔之间的距离均相等,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紧密排布,进而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仿真结果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二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三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第四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滤波器包括壳体11和第一滤波支路12,第一滤波支路12设置在壳体11上,第一滤波支路12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第一滤波支路12的十一个滤波腔具体为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第二滤波腔A2、第三滤波腔A3、第四滤波腔A4、第五滤波腔A5、第六滤波腔A6、第七滤波腔A7、第八滤波腔A8、第九滤波腔A9、第十滤波腔A10以及第十一滤波腔A11。
如图1所示,第一滤波支路12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两个交叉耦合零点,即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以及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五滤波腔A5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分别交叉耦合,以形成第一滤波支路12的两个交叉耦合零点。因此,第一滤波支路12通过设置两个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以使第一滤波支路12达到设计要求,便于调试。
其中,交叉耦合零点也称为传输零点。传输零点是滤波器传输函数等于零,即在传输零点对应的频点上电磁能量不能通过网络,因而起到完全隔离作用,对通带外的信号起到抑制作用,能更好的实现多个通带间的高度隔离。
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n滤波腔与第n+1滤波腔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n+1滤波腔与第n+2滤波腔之间的距离,n为大于0且小于10的整数。例如,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二滤波腔A2的距离等于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二滤波腔A2与第三滤波腔A3的距离,第一滤波支路12的十一个滤波腔中依次耦合的两个滤波腔之间的距离相等,即第一滤波支路12的十一个滤波腔等距设置,第一滤波支路12的十一个滤波腔实现紧密排布,进而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壳体11具有第一方向L1和与所述第一方向L1垂直的第二方向L2,第一方向L1可以为壳体11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L2可以为壳体11的宽度方向。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至第十一滤波腔A11划分成沿第一方向L1排列的三列。如图1所示,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二滤波腔A2、第三滤波腔A3、第六滤波腔A6和第七滤波腔A7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第四滤波腔A4、第五滤波腔A5、第八滤波腔A8、第九滤波腔A9和第十一滤波腔A11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十滤波腔A10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因此第一滤波支路12的十一个滤波腔能够规则地划分为三列,便于滤波器的设计,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具体地,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九滤波腔A9至第十一滤波腔A11呈等边三角形设置;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至第四滤波腔A4呈菱形设置;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五滤波腔A5至第八滤波腔A8呈菱形设置;在第一滤波支路12的十一个滤波腔等距设置的基础上按照等边三角形和菱形等规则形状设置,能够提高滤波器的性能,便于调试。
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及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五滤波腔A5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第一滤波支路12的两个交叉耦合零点。通常容性交叉耦合元件可以为飞杆,也即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设置有飞杆。通常感性交叉耦合元件可以为金属加强筋,也即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五滤波腔A5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设置有金属加强筋。
其中,壳体11进一步设置有第一端口(图未示)和第二端口(图未示),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一端口耦合,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十一滤波腔A11与第二端口耦合。其中,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可以为滤波器的抽头。
在第一滤波支路12中,第一端口与第一滤波腔A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100-115MHz;第一滤波腔A1与第二滤波腔A2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4-54MHz;第一滤波腔A1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65-77MHz;第二滤波腔A2与第三滤波腔A3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22-29MHz;第三滤波腔A3与第四滤波腔A4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2-62MHz;第四滤波腔A4与第五滤波腔A5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五滤波腔A5与第六滤波腔A6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32-40MHz;第五滤波腔A5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4)-(-36)MHz;第六滤波腔A6与第七滤波腔A7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31-39MHz;第七滤波腔A7与第八滤波腔A8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9-60MHz;第八滤波腔A8与第九滤波腔A9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1-61MHz;第九滤波腔A9与第十滤波腔A10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5-66MHz;第十滤波腔A10与第十一滤波腔A1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80-93MHz;第十一滤波腔A11与第二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100-115MHz。
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一滤波腔A1至第十一滤波腔A11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2348-2350MHz、2398-2400MHz、2343-2345MHz、2346-2348MHz、2347-2349MHz、2306-2308MHz、2348-2350MHz、2348-2350MHz、2348-2350MHz、2348-2350MHz以及2348-2350MHz。
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12的带宽位于2296-2404MHz的范围内,能够精确地控制第一滤波支路12的带宽,满足滤波器的设计要求。
如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仿真结果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第一滤波支路12仿真带宽如图3中的频带曲线31,可得到第一滤波支路12仿真的带宽位于2296-2404MHz的范围内,符合滤波器的设计要求,能够精准控制第一滤波支路12的带宽。第一滤波支路12在频点为2290MHz时,抑制大于26dB;第一滤波支路12在频点为2410MHz时,抑制大于26dB;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滤波支路12的带外抑制等性能。
请进一步参见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滤波器在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其中,滤波器还包括第二滤波支路13,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第二滤波支路13的十一个滤波腔与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二滤波腔A2、第三滤波腔A3、第六滤波腔A6和第七滤波腔A7划分成沿第一方向L1排列的三列,因此减小第二滤波支路13和第一滤波支路12之间的距离,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第二滤波支路13的十一个滤波腔包括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一滤波腔B1、第二滤波腔B2、第三滤波腔B3、第四滤波腔B4、第五滤波腔B5、第六滤波腔B6、第七滤波腔B7、第八滤波腔B8、第九滤波腔B9、第十滤波腔B10以及第十一滤波腔B11。如图4所示,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二滤波腔A2、第三滤波腔A3、第六滤波腔A6和第七滤波腔A7以及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九滤波腔B9和第十滤波腔B9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九滤波腔B9、第八滤波腔B8、第七滤波腔B7和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七滤波腔A7、第八滤波腔A8、第九滤波腔A9围设成一六边形收容空间,用于设置滤波器的端口或者固定柱等。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一滤波腔B1、第四滤波腔B4、第六滤波腔B6、第七滤波腔B7、第八滤波腔B8和第十一滤波腔B11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第二滤波支路12的第二滤波腔B2和第三滤波腔B3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因此第一滤波支路12和第二滤波支路13划分为五列,便于滤波器的设计,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九滤波腔A9和第十一滤波腔A11与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九滤波腔B9和第十滤波腔B10呈菱形设置;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八滤波腔B8至第十一滤波腔B11呈菱形设置;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一滤波腔B1至第四滤波腔B4呈菱形设置;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三滤波腔A3和第六滤波腔A6与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四滤波腔B4和第六滤波腔B6呈菱形设置;能够提高滤波器的性能,便于调试。
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二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一滤波腔B1与第三滤波腔B3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及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九滤波腔B9与第十一滤波腔B11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第二滤波支路13的两个交叉耦合零点;进而实现零点抑制。
其中,壳体11进一步设置有第三端口(图未示)和第四端口(图未示),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一滤波腔B1与第三端口耦合,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十一滤波腔B11与第四端口耦合。其中,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均可以为滤波器的抽头。
在第二滤波支路13中,第三端口与第一滤波腔B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100-115MHz;第一滤波腔B1与第二滤波腔B2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4-54MHz;第一滤波腔B1与第三滤波腔B3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77)-(-65)MHz;第二滤波腔B2与第三滤波腔B3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22-29MHz;第三滤波腔B3与第四滤波腔B4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2-62MHz;第四滤波腔B4与第五滤波腔B5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五滤波腔B5与第六滤波腔B6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六滤波腔B6与第七滤波腔B7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七滤波腔B7与第八滤波腔B8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八滤波腔B8与第九滤波腔B9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2-62MHz;第九滤波腔B9与第十滤波腔B10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22-29MHz;第九滤波腔B9与第十一滤波腔B1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65-77MHz;第十滤波腔B10与第十一滤波腔B1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4-54MHz;第十一滤波腔B11与第四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100-115MHz。
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一滤波腔B1至第十一滤波腔B11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2348-2350MHz、2299-2301MHz、2352-2354MHz、2350-2352MHz、2349-2351MHz、2348-2350MHz、2347-2349MHz、2346-2348MHz、2343-2345MHz、2398-2400MHz以及2348-2350MHz。
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二滤波支路13的带宽位于2296-2404MHz的范围内,能够精确地控制第二滤波支路13的带宽,满足滤波器的设计要求。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滤波支路13仿真带宽如图3中的频带曲线31,可得到第二滤波支路13仿真的带宽位于2296-2404MHz的范围内,符合滤波器的设计要求,能够精准控制第二滤波支路13的带宽。第二滤波支路13在频点为2290MHz时,抑制大于26dB;第二滤波支路13在频点为2410MHz时,抑制大于26dB;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滤波支路13的带外抑制等性能。
请进一步参见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滤波器在第二实施例所揭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其中,滤波器还包括第三滤波支路14和第四滤波支路15,第三滤波支路14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第四滤波支路15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且第三滤波支路14、第四滤波支路15与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二滤波腔B2、第三滤波腔B3和第五滤波腔B5划分成沿第一方向L1排列的四列。因此减小第一滤波支路12至第四滤波支路15之间的距离,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第三滤波支路14的十一个滤波腔包括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一滤波腔C1、第二滤波腔C2、第三滤波腔C3、第四滤波腔C4、第五滤波腔C5、第六滤波腔C6、第七滤波腔C7、第八滤波腔C8、第九滤波腔C9、第十滤波腔C10以及第十一滤波腔C11;第四滤波支路15的十一个滤波腔包括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一滤波腔D1、第二滤波腔D2、第三滤波腔D3、第四滤波腔D4、第五滤波腔D5、第六滤波腔D6、第七滤波腔D7、第八滤波腔D8、第九滤波腔D9、第十滤波腔D10以及第十一滤波腔D11。
如图6所示,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二滤波腔B2、第三滤波腔B3和第五滤波腔B5以及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五滤波腔C5、第六滤波腔C6、第九滤波腔C9和第十滤波腔C10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一滤波腔C1、第二滤波腔C2、第四滤波腔C4、第七滤波腔C7、第八滤波腔C8和第十一滤波腔C11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二滤波腔D2和第三滤波腔D3、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三滤波腔C3以及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六滤波腔D6、第七滤波腔D7、第九滤波腔D9和第十滤波腔D10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一滤波腔D1、第四滤波腔D4、第五滤波腔D5、第八滤波腔D8和第十一滤波腔D11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L2排列,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五滤波腔D5和第八滤波腔D8间隔设置。因此第一滤波支路12至第四滤波支路15划分为八列,便于滤波器的设计,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一滤波腔B1、第二滤波腔B2、第四滤波腔B4和第五滤波腔B5与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一滤波腔C1和第二滤波腔C2呈正六边形设置;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七滤波腔B7和第八滤波腔B8与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五滤波腔C5、第七滤波腔C7、第八滤波腔C8和第九滤波腔C9呈正六边形设置;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八滤波腔C8和第十一滤波腔C11与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七滤波腔D7、第八滤波腔D8、第十滤波腔D10和第十一滤波腔D11呈正六边形设置;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一滤波腔C1、第二滤波腔C2和第三滤波腔C3与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一滤波腔D1、第二滤波腔D2和第四滤波腔D4呈正六边形设置。以使滤波器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滤波腔的距离均相等,能够提高滤波器的性能,便于滤波器的调试和设计。
如图7-8所示,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三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第四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五滤波腔C5与第七滤波腔C7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及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九滤波腔C9与第十一滤波腔C11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第三滤波支路14的两个交叉耦合零点;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三滤波腔D3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及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九滤波腔D9与第十一滤波腔D11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第四滤波支路15的两个交叉耦合零点;进而实现零点抑制。
其中,壳体11进一步设置有第五端口(图未示)和第六端口(图未示),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五端口耦合,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十一滤波腔D11与第六端口耦合。其中,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均可以为滤波器的抽头。
在第四滤波支路15中,第五端口与第一滤波腔D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100-115MHz;第一滤波腔D1与第二滤波腔D2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4-54MHz;第一滤波腔D1与第三滤波腔D3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77)-(-65)MHz;第二滤波腔D2与第三滤波腔D3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22-29MHz;第三滤波腔D3与第四滤波腔D4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2-62MHz;第四滤波腔D4与第五滤波腔D5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五滤波腔D5与第六滤波腔D6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六滤波腔D6与第七滤波腔D7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七滤波腔D7与第八滤波腔D8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八滤波腔D8与第九滤波腔D9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2-62MHz;第九滤波腔D9与第十滤波腔D10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22-29MHz;第九滤波腔D9与第十一滤波腔D1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65-77MHz;第十滤波腔D10与第十一滤波腔D1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4-54MHz;第十一滤波腔D11与第六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100-115MHz。
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一滤波腔D1至第十一滤波腔D11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2348-2350MHz、2299-2301MHz、2352-2354MHz、2350-2352MHz、2349-2351MHz、2348-2350MHz、2347-2349MHz、2346-2348MHz、2343-2345MHz、2398-2400MHz以及2348-2350MHz。
因此,本实施例的第四滤波支路15的带宽位于2296-2404MHz的范围内,能够精确地控制第四滤波支路15的带宽,满足滤波器的设计要求。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四滤波支路15仿真带宽如图3中的频带曲线31,可得到第四滤波支路15仿真的带宽位于2296-2404MHz的范围内,符合滤波器的设计要求,能够精准控制第四滤波支路15的带宽。第四滤波支路15在频点为2290MHz时,抑制大于26dB;第四滤波支路15在频点为2410MHz时,抑制大于26dB;因此能够提高第四滤波支路15的带外抑制等性能。
其中,壳体11进一步设置有第七端口(图未示)和第八端口(图未示),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一滤波腔C1与第七端口耦合,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十一滤波腔C11与第八端口耦合。其中,第七端口和第八端口均可以为滤波器的抽头。
在第三滤波支路14中,第七端口与第一滤波腔C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100-115MHz;第一滤波腔C1与第二滤波腔C2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80-93MHz;第二滤波腔C2与第三滤波腔C3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5-66MHz;第三滤波腔C3与第四滤波腔C4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1-61MHz;第四滤波腔C4与第五滤波腔C5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9-60MHz;第五滤波腔C5与第六滤波腔C6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31-39MHz;第五滤波腔C5与第七滤波腔C7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4)-(-36)MHz;第六滤波腔C6与第七滤波腔C7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32-40MHz;第七滤波腔C7与第八滤波腔C8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0-60MHz;第八滤波腔C8与第九滤波腔C9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52-62MHz;第九滤波腔C9与第十滤波腔C10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22-29MHz;第九滤波腔C9与第十一滤波腔C1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65-77MHz;第十滤波腔C10与第十一滤波腔C11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44-54MHz;第十一滤波腔C11与第八端口之间的耦合带宽范围为:100-115MHz。
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一滤波腔C1至第十一滤波腔C11的谐振频率依次位于以下范围内:
2348-2350MHz、2348-2350MHz、2348-2350MHz、2348-2350MHz、2348-2350MHz、2306-2308MHz、2347-2349MHz、2346-2348MHz、2343-2345MHz、2398-2400MHz以及2348-2350MHz。
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三滤波支路14的带宽位于2296-2404MHz的范围内,能够精确地控制第三滤波支路14的带宽,满足滤波器的设计要求。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滤波支路14仿真带宽如图3中的频带曲线31,可得到第三滤波支路14仿真的带宽位于2296-2404MHz的范围内,符合滤波器的设计要求,能够精准控制第三滤波支路14的带宽。第三滤波支路14在频点为2290MHz时,抑制大于26dB;第三滤波支路14在频点为2410MHz时,抑制大于26dB;因此能够提高第三滤波支路14的带外抑制等性能。
其中,第一滤波支路12至第四滤波支路15的仿真带宽均如图3中的频带曲线31,即第一滤波支路12至第四滤波支路15的指标性能一致,且设置在同一滤波器内,能够提高滤波器的空间利用率,避免第一滤波支路12至第四滤波支路15对应设置四个滤波器。
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一滤波腔D1与第三滤波腔D3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及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九滤波腔D9与第十一滤波腔D11之间感性交叉耦合,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一滤波腔B1与第三滤波腔B3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及第二滤波支路13的第九滤波腔B9与第十一滤波腔B11之间感性交叉耦合,因此第二滤波支路13和第四滤波支路15具有相同交叉耦合位置和性质,而第一滤波支路12和第三滤波支路14均与第二滤波支路13、第四滤波支路15具有不同的交叉耦合位置。
例如,第一滤波支路12的第五滤波腔A5和第七滤波腔A7容性交叉耦合,第三滤波支路14的第五滤波腔C5和第七滤波腔C7容性交叉耦合,而第二滤波支路12(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五滤波腔B5(D5)和第七滤波腔B7(D7)之间被阻隔,无法设置容性交叉耦合,通过在第二滤波支路13(第四滤波支路15)的第一滤波腔B1(D1)与第三滤波腔B3(D3)之间设置容性交叉耦合,即便滤波支路的容性交叉耦合位置不同,但也能实现相同的耦合零点,达到相同的带宽。使得第一滤波支路12至第四滤波支路15的四个滤波器能够同时安置在同一壳体11中,避免使用多个滤波器壳体,减少滤波器的占用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滤波支路12至第四滤波支路15均可以为发射滤波支路或者接收滤波支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如图9所示,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包括天线62和射频单元61。其中,天线62和射频单元61可以安装于基站上,还可以安装在路灯等物体上;天线62与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61连接。该射频单元61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滤波器,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射频单元61可以集成到天线62进而形成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 Unit,AAU)。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称本申请为滤波器,也可以称为合路器,也即双频合路器,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被称为双工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
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
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形成两个交叉耦合零点;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n滤波腔与第n+1滤波腔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n+1滤波腔与第n+2滤波腔之间的距离,n为大于0且小于10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划分成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三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和第十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至第十一滤波腔呈等边三角形设置;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至第四滤波腔呈菱形设置;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至第八滤波腔呈菱形设置;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及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两个交叉耦合零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波器包括第二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十一个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划分成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三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和第七滤波腔以及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和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和第十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和第十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呈菱形设置;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至第十一滤波腔呈菱形设置;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至第四滤波腔呈菱形设置;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和第六滤波腔呈菱形设置;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三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及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与第十一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两个交叉耦合零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波器包括第三滤波支路和第四滤波支路,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的十一个滤波腔组成,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所述第四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划分成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四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以及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九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和第十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以及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九滤波腔和第十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八滤波腔和第十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和第八滤波腔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四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二滤波腔呈正六边形设置;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和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和第九滤波腔呈正六边形设置;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和第十一滤波腔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十滤波腔和第十一滤波腔呈正六边形设置;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和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和第四滤波腔呈正六边形设置。
10.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天线和与所述天线连接的射频单元,所述射频单元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滤波。
CN201922376090.5U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Active CN211125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76090.5U CN211125965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76090.5U CN211125965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25965U true CN211125965U (zh) 2020-07-28

Family

ID=71704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76090.5U Active CN211125965U (zh) 2019-12-25 2019-12-25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259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25965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84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36352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6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131145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66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85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2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1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67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69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68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1125970U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054379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36373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36355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131132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54350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54340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54341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054346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036349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131136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131120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131113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33000 building 4, national financial incubation Industrial Park, 17 Yannan Road, high tech Zone, Bengb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afu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4 First, Second and Third Floors of A1, A2, A3 101, A4 of Shajing Street, Shaji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ATFOOK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