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19673U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19673U CN211119673U CN201921931550.XU CN201921931550U CN211119673U CN 211119673 U CN211119673 U CN 211119673U CN 201921931550 U CN201921931550 U CN 201921931550U CN 211119673 U CN211119673 U CN 2111196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blade
- air conditioner
- flow
- in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对旋风机,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内部风道,所述内部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所述对旋风机设置在所述内部风道内;且在所述第一风口处还设置有旋流出风组件,所述旋流出风组件能够转动以将轴向气流转换为旋转气流而被吹出。通过本实用新型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能够完成提高气流均匀性的目的,且夏季制冷实现淋浴式上出风,冬季制热实现地毯式下出风,同时实现上述功能,使得室内人体的舒适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空调器结构一般为下进风、上出风,或者上进风、下出风,或者后进风上下出风结构,在制冷、制热工况转变时往往通过导风板结构实现向上送风或者向下送风。现有技术中,空调柜机的风口都设置于侧面,风道中气流流动会发生转向,造成气流的流动损失较大,且风口大小固定,容易造成出风气流分布不均,送风距离不远等问题,在空调运行过程中易造成冷风直吹人,热风难落地等问题,造成用户体验舒适性差。已公开的部分专利中已有一些可以同时上下送风的结构,但是受限于其风机和风道结构,出口处风压较低,无法实现远距离送风。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存在无法在实现夏季制冷上出风、冬季制热下出风的同时还能提高出风气流分布均匀性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存在无法在实现夏季制冷上出风、冬季制热下出风的同时还能提高出风气流分布均匀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对旋风机,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内部风道,所述内部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所述对旋风机设置在所述内部风道内;且在所述第一风口处还设置有旋流出风组件,所述旋流出风组件能够转动以将轴向气流转换为旋转气流而被吹出。
优选地,
所述旋流出风组件包括旋流风叶和本体,所述旋流风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且所述旋流风叶为多个、多个所述旋流风叶沿所述本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优选地,
所述旋流风叶和所述本体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且在所述本体上位于轴线的一端面处设置有具有弧形面的缓流件,和/或,所述旋流风叶的叶片绕所述中心轴线呈一定扭曲角安装,且所述叶片扭曲安装角为30°-45°,所述叶片扭曲安装角为叶片弦长与所述中心轴线的夹角;和/或,所述旋流风叶的叶片个数为偶数个。
优选地,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出风壳体,所述本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出风壳体上,所述出风壳体与所述空调壳体连接。
优选地,
所述空调壳体的上部内壁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出风壳体相接以支撑所述出风壳体。
优选地,
所述出风壳体为圆筒体的结构形式;或者所述出风壳体为半球体的结构形式,所述半球体的内部为中空空腔、以容纳所述旋流风叶和本体于其中,所述出风壳体的下表面为弧面、以与所述空调壳体相接。
优选地,
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内部风道的顶端,所述第二风口位于所述内部风道的下部;在制冷时、所述第一风口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为进风口;在制热时所述第一风口为进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为出风口。
优选地,
所述第一风口的位置设置有导流顶盖,所述导流顶盖能够升起以打开所述第一风口、还能够下降以关闭所述第一风口,且所述导流顶盖升起时与所述第一风口之间形成容许气流流通的环形通道。
优选地,
所述导流顶盖为锥体结构,所述导流顶盖的下表面为锥形表面,在纵向截面内所述锥形表面的母线为弧线结构。
优选地,
所述对旋风机包括第一轴流风叶和第二轴流风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沿轴向相邻布置,且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旋向相反;在制冷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朝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轴流风叶朝第二方向旋转,使得气流从所述第二风口吹至所述第一风口;在制热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朝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轴流风叶朝第一方向旋转,使得气流从所述第一风口吹至所述第二风口,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空调室内机的内部风道中设置对旋风机的结构形式以及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设置,能够在夏季制冷时通过对旋风机实现从位于上部的风口进行上出风、在冬季制冷时通过对旋风机实现从位于下部的风口进行下出风,并且通过在第一风口处设置的旋流出风组件,能够通过旋流风叶对轴向流动的气流进行漩涡加速,同时使轴向流动的气流产生切向分量,使气流分布区域更广,出风气流更加均匀,减小气流在出风口的能量损失,送风距离更大,气流空间流动范围大,可强化冷热空气对流和热交换,实现温度分布均匀、快速温升/温降低的效果;同时通过上盖板的可运动设计,可根据工况调整风口大小,上盖板的弧形设计形成环形出风口,与旋流风叶配合实现广角出风的效果,搭载对旋轴流风机组件,可以实现同一风道下制冷工况气流下进上出、制热工况气流上进下出的可逆送风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旋流出风组件,由旋流风叶和可上下运动的环形出风盖板组成,能够根据需求控制出风口大小,旋流风叶可将轴流风机产生的轴向气流转向为周向气流,减小气流在出风口的能量损失,同时使出风均匀,提高舒适性。旋流风叶可由电机带动转动,实现对出风气流的增压加速,加大送风距离。在旋流风叶的中心轴迎风侧采用弧形结构的缓流件,能够减小出风组件的风阻。通过设置旋流风叶的叶片数为8片或10片或12片的偶数叶片数,减小叶片激励的气动噪声。设置风叶叶片进口角为30-45°,可减少叶片对气流的阻力。
3.本实用新型采用对旋轴流风叶有效增加风压,提升风量,实现远距离送风;锥形导流顶盖位于空调器顶部,由圆柱和圆锥两部分结构组成,圆柱结构与壳体形成密封,圆锥结构用于引导气流从上风口流入或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内部的旋流出风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内部的旋流出风组件中的旋流风叶和本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模式下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制热模式下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内部的旋流出风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内部的旋流出风组件的组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模式下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制热模式下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旋流出风组件出口处气流流线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空调器;2、空调壳体;3、内部风道;4、对旋风机;4a、第一轴流风叶;4b、第二轴流风叶;5、旋流出风组件;51、旋流风叶;52、本体;53、出风壳体;6、支撑部;7、电机;8、缓流件;21、第一风口;22、第二风口; 22a、第二风口一;22b、第二风口二;23、导流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空调壳体2、第一风口21、第二风口22和对旋风机4,所述空调壳体2 内部形成有内部风道3,所述内部风道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口2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风口22连通,所述对旋风机4设置在所述内部风道3内;所述第一风口21位于所述内部风道3的顶端,且在所述第一风口21处还设置有旋流出风组件5,所述旋流出风组件5能够转动以将轴向气流转换为旋转气流而被吹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空调室内机的内部风道中设置对旋风机的结构形式以及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设置,能够在夏季制冷时通过对旋风机实现从位于上部的风口进行上出风、在冬季制冷时通过对旋风机实现从位于下部的风口进行下出风,并且通过在第一风口处设置的旋流出风组件,能够通过旋流风叶对轴向流动的气流进行漩涡加速,同时使轴向流动的气流产生切向分量,使气流分布区域更广,出风气流更加均匀,减小气流在出风口的能量损失,送风距离更大,气流空间流动范围大,可强化冷热空气对流和热交换,实现温度分布均匀、快速温升/温降低的效果。
优选地,
所述旋流出风组件5包括旋流风叶51和本体52,所述旋流风叶51设置在所述本体52的外周面上,且所述旋流风叶51为多个、多个所述旋流风叶51 沿所述本体52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这是本实用新型的旋流出风组件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旋流风叶和本体的方式能够有效实现转动,通过旋流风叶将轴流风向流经的气流旋转为沿周向吹出(包括周向方向和轴向而形成倾斜向上或倾斜向下吹出),有效地增大了吹风范围,提高了气流的均匀性。
优选地,
所述旋流风叶51和所述本体52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且在所述本体52 上位于轴线的一端面处设置有具有弧形面的缓流件8,和/或,所述旋流风叶51 的叶片绕所述中心轴线呈一定扭曲角安装,且所述叶片扭曲安装角为30° -45°,所述叶片扭曲安装角为叶片弦长与所述中心轴线的夹角;和/或,所述旋流风叶51的叶片个数为偶数个。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在旋流风叶的中心轴迎风侧采用弧形结构的缓流件,能够减小出风组件的风阻,提高气流的均匀性。多个叶片沿中心轴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旋流风叶的叶片数为8片或10片或12片的偶数叶片数,优选地,叶片数为8片,叶片绕中心轴呈一定扭曲角安装,叶片角度θ为30°-45°,叶片角度为叶片余中心轴的轴线的夹角;所述中心轴的迎风侧设有弧形结构的缓流件,缓流件与中心轴相连,缓流件的锥角为45°,能够提高对气流的均流效果,该缓流件可减小气流对风叶中心轴的冲击,同时可起到对气流导入叶片中的作用;叶片角度θ为30°-45°能够可减少叶片对气流的阻力进一步提高对气流的均流效果,且提高气流的扩散效果;通过设置旋流风叶的叶片数为8片或10片或12片的偶数叶片数,减小叶片激励的气动噪声
优选地,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出风壳体53,所述本体52固定设置在所述出风壳体53上,所述出风壳体53与所述空调壳体2连接。通过出风壳体能够对旋流风叶和本体形成支撑作用。
优选地,
所述空调壳体2的上部内壁设置有支撑部6,所述支撑部6与所述出风壳体53相接以支撑所述出风壳体53。所述支撑部优选为设置在所述空调壳体2 内壁的台阶结构,所述出风壳体抵接于所述台阶结构上。通过支撑部能够形成对出风壳体的有效支撑、定位和固定作用。
优选地,
实施例1,参见图1-5所示,
所述出风壳体53为圆筒体的结构形式,所述圆筒体的内部为中空空腔、以容纳所述旋流风叶和本体于其中;
实施例2,参见图6-10所示,
或者所述出风壳体53为半球体的结构形式,所述出风壳体53的下表面为弧面,所述出风壳体的下表面为弧面、以与所述空调壳体相接。
优选地,
所述第一风口21的位置设置有导流顶盖23,所述导流顶盖23能够升起以打开所述第一风口21、还能够下降以关闭所述第一风口21,且所述导流顶盖 23升起时与所述第一风口21之间形成容许气流流通的环形通道。同时通过上盖板(即导流顶盖)的可运动设计,可根据工况调整风口大小,上盖板的弧形设计形成环形出风口,与旋流风叶配合实现广角出风的效果,搭载对旋轴流风机组件,可以实现同一风道下制冷工况气流下进上出、制热工况气流上进下出的可逆送风效果。
通过导流顶盖的设置,能够通过升起而打开第一风口,且形成环形出风口或进风口,能够有效地增大在第一风口处的气流流通的面积,从而有效地提升换热效果,提升室内制冷或制热舒适度,使得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能够完成对室内提高换热效果的目的,且夏季制冷实现淋浴式上出风,冬季制热实现地毯式下出风,同时实现上述功能,使得室内人体的舒适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优选地,
所述导流顶盖23为锥体结构,所述导流顶盖23的下表面为锥形表面,在纵向截面内所述锥形表面的母线为弧线结构;和/或所述导流顶盖23还连接设置有电机7。锥形导流顶盖位于空调器顶部,由圆柱和圆锥两部分结构组成,圆柱结构与壳体形成密封,圆锥结构用于引导气流从上风口流入或流出。能够增大出风面积的同时将气流进行朝四周有效引导的作用,促进室内气流大范围的流动,增加出风范围,提高制冷和制热效果。
导流顶盖23,其为圆弧形端面沿周向旋转而形成环形出风口,气流可沿该风口实现周向出风,同时在该顶盖下端设置直线推杆电机,可实现上顶盖的推出和收回运动,当空调器开机时,直线推杆电机将上顶盖推出,使环形风口处于打开状态,当空调器关闭时,直线推杆电机将上顶盖拉回复位,保证风口处于关闭状态,避免灰尘等其他杂物进入风道,同时,根据工况需要可实时调整上顶盖的位置,从而改变环形出风口的大小,使空调器的风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增加用户使用舒适性;52为旋流风叶。
优选地,
所述第二风口22位于所述内部风道3的下部;在制冷时、所述第一风口 21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口22为进风口;在制热时所述第一风口21为进风口,所述第二风口22为出风口。第一风口设置于内部风道顶端,能够通过第一风口在制冷时进行出风,从而形成制冷淋浴式送风,提高室内制冷送风面积,提高制冷舒适度;通过位于下部的第二风口在制热时出风,能够形成制热地毯式送风,提高室内制热送风面积,提高制热舒适度。
优选地,
所述对旋风机4包括第一轴流风叶4a和第二轴流风叶4b,所述第一轴流风叶4a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4b沿轴向相邻布置,且所述第一轴流风叶4a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4b的旋向相反;在制冷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4a朝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轴流风叶4b朝第二方向旋转,使得气流从所述第二风口22 吹至所述第一风口21;在制热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4a朝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轴流风叶4b朝第一方向旋转,使得气流从所述第一风口21吹至所述第二风口2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对旋风机的优选结构形式,能够通过两个旋向不同的风机的相反布置,且旋转方向相反,实现朝同一方向出风的效果,提高出风能力,且制冷时使得出风朝上出风,制热时出风朝下出风。
①开启制冷模式后,在风机的作用下,室内空气从下部进入,经过换热器后,从上部出风口出风,实现制冷瀑布式送风。②仅开启风机系统,关闭空调压缩机,室内空气从下部进入,经过吸湿装置后,在从上部送出,可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降温加湿,起到冷风扇的作用,达到节能的效果。③当空调在开启制热模式,风机反转,在风机作用下室内空气从上部进入,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再经过吸水装置(湿膜)完成加湿,然后从下侧出风口出风,实现空调制热时地毯式送风,同时也可以保证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了环境的舒适性。
优选地,
所述空调壳体2的上部部分为圆柱体结构,下部部分为多面体结构,所述上部部分与所述下部部分相接,所述多面体结构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且在所述多面体结构的至少两个侧面上均有设置所述第二风口22。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壳体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上部圆柱体结构的结构配合第一风口处的导流顶盖和旋流出风组件能够在其顶端形成沿四周方向出风的效果,提高气流均匀性和出风范围;通过多边形结构的至少两个侧面上设置第二风口能够提高从第二风口的进风量或出风量,提高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同时实现上进风下出风、下进风上出风的室内柜机空调器,区别于传统只有单上或者单下出风或者同时上下出风的空调器,能够同时满足制冷时由上向下吹风以及制热时由下往上吹风的要求,舒适性更高。
3为直筒型的出风壳体(实施例1)或半球状的出风壳体(实施例2),2 为空调壳体,壳体为上段为圆柱形下段为方形结构,上段圆柱形壳体与对旋轴流风机配合可一定程度减小整机尺寸,下端采用方形壳体,可增大换热器的面积,同时便于下风口的布置;22a为左侧出风口,22b为右侧出风口,4a为第一轴流风叶,4b为第二轴流风叶,上下轴流风叶形成对旋轴流风叶,可实现正反转,7为直线推杆的电机,控制上顶盖的运动,8为弧形的缓流件,安装于旋流风叶的迎风侧,起到引流和降低阻力的作用。
图2和7为旋流出风组件爆炸图,当空调器从下部进风上部出风时,对旋轴流风机会产生向上轴向速度较大的气流,气流流经旋流出风组件后会带动旋流风叶的旋转,在旋流风叶的导向作用下,会诱导高速轴向气流产生切向速度风量,在气流能量损失最少的情况下产生均匀的螺旋气流,由于螺旋气流在一个方向上的速度矢量不会过大,因而避免了气流直吹人的问题,同时旋流风叶可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可对出风口气流进行增压加速,加大出口气流的送风距离。
在图5和9中,为制冷工况下气流组织流动示意图。空调器进行制冷时,如图5和9中的箭头所示,风机驱动组件控制对旋轴流风机转动,使空气从下部风口进入到空调柜机的换热风道内,并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流经上部旋流出风组件后吹出,气流在旋流风叶的增压加速后,使空调柜机吹出的冷风能够输送至更远的距离,且气流经过旋流风叶的导向后,使各个方向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避免冷风直吹,同时,旋流出风组件使出风口大小改变,使风口送风范围更广,强化气流的对流和换热,实现快速制冷,增加舒适性。
在图6和10中,为制热工况下气流组织流动示意图。在空调器进行制热时,如图10中的箭头所示,风机驱动组件控制对旋轴流风机旋转,实现气流上进下出,此时,旋流出风组件此时可改变原旋转方向,加大风口的吸力,使空气上部风口更多空气进入到空调柜机内,并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从空调柜机的下部风口吹出,达到增大风量,提高换热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导流风叶的叶片数量可多于8片也可少于8片,叶片角度可小于30°,也可大于45°。旋流出口组件的位置可布置于上风口,也可布置于下风口,下分口可布置一组旋流出口组件也可为多组旋流出口组件。壳体结构形式可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为圆柱体和长方体或圆柱体和正方体的组合形式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壳体(2)、第一风口(21)、第二风口(22)和对旋风机(4),所述空调壳体(2)内部形成有内部风道(3),所述内部风道(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口(2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风口(22)连通,所述对旋风机(4)设置在所述内部风道(3)内;且在所述第一风口(21)处还设置有旋流出风组件(5),所述旋流出风组件(5)能够转动以将轴向气流转换为旋转气流而被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流出风组件(5)包括旋流风叶(51)和本体(52),所述旋流风叶(51)设置在所述本体(52)的外周面上,且所述旋流风叶(51)为多个、多个所述旋流风叶(51)沿所述本体(52)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流风叶(51)和所述本体(52)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且在所述本体(52)上位于轴线的一端面处设置有具有弧形面的缓流件(8),和/或,所述旋流风叶(51)的叶片绕所述中心轴线呈一定扭曲角安装,且所述叶片的扭曲安装角为30°-45°,其中所述叶片的扭曲安装角为叶片弦长与所述中心轴线的夹角;和/或,所述旋流风叶(51)的叶片个数为偶数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出风壳体(53),所述本体(52)固定设置在所述出风壳体(53)上,所述出风壳体(53)与所述空调壳体(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2)的上部内壁设置有支撑部(6),所述支撑部(6)与所述出风壳体(53)相接以支撑所述出风壳体(5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壳体(53)为圆筒体的结构形式,所述圆筒体的内部为中空空腔、以容纳所述旋流风叶和本体于其中;或者所述出风壳体(53)为半球体的结构形式,所述出风壳体(53)的下表面为弧面,所述出风壳体的下表面为弧面、以与所述空调壳体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口(21)位于所述内部风道(3)的顶端,所述第二风口(22)位于所述内部风道(3)的下部;在制冷时、所述第一风口(21)为出风口,所述第二风口(22)为进风口;在制热时所述第一风口(21)为进风口,所述第二风口(22)为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口(21)的位置设置有导流顶盖(23),所述导流顶盖(23)能够升起以打开所述第一风口(21)、还能够下降以关闭所述第一风口(21),且所述导流顶盖(23)升起时与所述第一风口(21)之间形成容许气流流通的环形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顶盖(23)为锥体结构,所述导流顶盖(23)的下表面为锥形表面,在纵向截面内所述锥形表面的母线为弧线结构;和/或所述导流顶盖(23)还连接设置有电机(7)。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旋风机(4)包括第一轴流风叶(4a)和第二轴流风叶(4b),所述第一轴流风叶(4a)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4b)沿轴向相邻布置,且所述第一轴流风叶(4a)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4b)的旋向相反;在制冷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4a)朝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轴流风叶(4b)朝第二方向旋转,使得气流从所述第二风口(22)吹至所述第一风口(21);在制热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4a)朝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轴流风叶(4b)朝第一方向旋转,使得气流从所述第一风口(21)吹至所述第二风口(2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壳体(2)的上部部分为圆柱体结构,下部部分为多面体结构,所述上部部分与所述下部部分相接,所述多面体结构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且在所述多面体结构的至少两个侧面上均有设置所述第二风口(22)。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31550.XU CN211119673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31550.XU CN211119673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19673U true CN211119673U (zh) | 2020-07-28 |
Family
ID=71693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31550.XU Active CN211119673U (zh) | 2019-11-08 | 2019-11-08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196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62618A (zh) * | 2019-11-08 | 2020-02-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2019
- 2019-11-08 CN CN201921931550.XU patent/CN2111196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62618A (zh) * | 2019-11-08 | 2020-02-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N110762618B (zh) * | 2019-11-08 | 2024-07-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62618B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3116174U (zh) | 立式空调 | |
CN110762620B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WO2021218109A1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4676747A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8011892U (zh) | 空调柜机、空调器 | |
CN110762616A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344297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0762634B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 |
CN211119673U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9370115U (zh) | 一种冷暖风两用循环扇 | |
CN211119676U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0966677B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8920516U (zh) | 双贯流空调导板及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 |
CN110762617A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119672U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9459054U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0107955A (zh) | 一种上下出风的壁挂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CN208886921U (zh) | 空调器 | |
CN110762621B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376602Y (zh) | 分体式两面送风空调机 | |
CN211119674U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177096U (zh) |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399283U (zh) | 一种节能转轮除湿机 | |
CN210345664U (zh) | 一种空调内机及其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