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63594U - 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63594U
CN211063594U CN201922242181.XU CN201922242181U CN211063594U CN 211063594 U CN211063594 U CN 211063594U CN 201922242181 U CN201922242181 U CN 201922242181U CN 211063594 U CN211063594 U CN 211063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circuit
load
controller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4218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etai Intelligent Home Appliance Controll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t Data Resources and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t Data Resources and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t Data Resources and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4218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63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63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63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所述可控硅驱动电路包括交流电火线、交流电零线、开关电路、负载检测电路以及控制器;所述交流电火线经负载与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交流电零线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交流电火线经所述负载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检测负载的运行状态。

Description

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可控硅驱动电路往往是将可控硅的一端连接交流电零线,可控硅的另一端经负载连接至交流电火线,并通过处理器控制可控硅导通,以使得电源为负载供电。并在负载运行后,通过限流电阻检测流经负载的电流大小,以识别负载为运行状态还是停止运行状态。
但是,若负载为小功率负载,由于小功率负载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下其电流变化小,难以通过限流电阻所检测到的电流大小来有效识别负载的运行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旨在有效检测负载的运行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控硅驱动电路,所述可控硅驱动电路包括交流电火线、交流电零线、开关电路、负载检测电路以及控制器;
所述交流电火线经负载与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交流电零线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交流电火线经所述负载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其中,
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开启信号导通;
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用于在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时,输出表征负载运行状态的电信号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表征负载运行状态的电信号确定所述负载的运行状态。
可选的,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子管、第二电子管;
所述交流电火线经所述负载与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三端与所述交流电零线连接;且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三端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子管的第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所述第二电子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管的第三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子管为可控硅。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子管为PNP型三极管或者NPN型三极管。
可选的,所述负载检测电路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交流电火线经所述负载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负载检测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可选的,所述可控硅驱动电路还包括电压处理电路,所述电压处理电路串联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与所述控制器之间。
可选的,所述电压处理电路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运算放大器;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且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电源正端与第二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电源负端接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负载检测电路以实时检测负载当前的运行状态,并根据负载不同的运行状态对应输出不同的电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负载检测电路所输出的电信号的类型确定负载当前的运行状态,如此设置,使得该可控硅驱动电路既能用于检测大功率负载的运行状态,也能用于检测小功率负载的运行状态,这相对于采用限流电阻检测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靠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控硅驱动电路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控硅驱动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控硅驱动电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控硅驱动电路另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 开关电路 20 负载检测电路
30 负载 40 控制器
50 电压处理电路 RL 负载
L 交流电火线 N 交流电零线
GND 地端 TR1 第一电子管
Q2 第二电子管 U1 运算放大器
D1 第一二极管 D2 第二二极管
R1~R13 第一电阻~第十三电阻 C1~C4 第一电容~第四电容
VDD 第一电源 VCC 第二电源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控硅驱动电路。
参照图1,该可控硅驱动电路包括交流电火线L、交流电零线N、开关电路10、负载检测电路20以及控制器40;所述交流电火线L经负载30与所述开关电路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10的输出端与所述交流电零线N连接,所述开关电路10的受控端与所述控制器4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交流电火线L经所述负载30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2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负载检测电路20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40的输入端连接。
该开关电路10,具有导通和断开两种状态,可以采用各种晶体管、继电器或者可控硅组成的电路实现。
该负载检测电路20,用于检测负载的运行状态,并将表征负载运行状态的电信号输出至控制器40。
所述控制器40可以是单片机、DSP及FPGA等微处理器;所述控制器40内可以集成有用于分析处理接收到的表征负载运行状态的电信号的软件程序。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设定控制器40的输出端为控制器40的其中一个IO口,记为第一IO口;控制器40的输入端为控制器40的另外一个IO口,记为第二IO口,设定开关电路10为高电平导通的开关电路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开关电路10也可以是低电平导通的开关电路10,此处不限。
具体的,当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高电平的开启信号至开关电路10的受控端时,开关电路10导通,交流电火线L提供的电压经负载30以及导通的开关电路10流向交流电零线N。与此同时,负载检测电路20在其内部上拉电阻的作用下,输出表征负载30正常运行的持续的高电平的电信号至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控制器40在检测到其第二IO口处于持续的高电平时,控制器40判定此时负载30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当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低电平的电信号至开关电路10的受控端时,开关电路10关闭,交流电火线L提供的电压经过负载30流向负载检测电路20。负载检测电路20对应输出电平周期性变化的电信号至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控制器40在检测到其第二IO口的电平周期性变化时,控制器40判定负载30处于停止运行状态。也就是说,若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高电平的电信号,且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接收到高电平的电信号时,控制器40判定负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若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低电平的电信号,且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接收到电平周期性变化的电信号时,控制器40判定负载处于停止运行状态。
退一步讲,若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低电平的电信号,此时开关电路10处于关闭状态,负载检测电路20应该输出电平周期性变化的电信号至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但是,若该情况下,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接收到的为持续的高电平,而不是电平周期性变化的电信号时,控制器40判定负载异常,例如,负载内部接线断开、插头松动等,控制器40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控制系统的告警装置发出告警提示。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负载检测电路20以实时检测负载30当前的运行状态,并根据负载30不同的运行状态对应输出不同的电信号至控制器40,控制器40根据负载检测电路20所输出的电信号的类型确定负载30当前的运行状态,如此设置,使得该可控硅驱动电路既能用于检测大功率负载的运行状态,也能用于检测小功率负载的运行状态,这相对于采用限流电阻检测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靠性更好。
可选的,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开关电路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第一电子管TR、第二电子管Q;
该交流电火线L经负载RL与该第一电子管TR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子管TR的第三端与交流电零线N连接;且第一电子管TR的第三端与第一电源VDD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子管Q的第一端与控制器40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子管Q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子管TR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子管Q的第三端接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子管TR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电C1容的第二端与第一电子管TR的第一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子管TR为可控硅,该第二电子管Q为NPN三极管。并以可控硅的控制极为第一电子管TR的第一端,以可控硅的阳极为第一电子管TR的第二端,以可控硅的阴极为第一电子管TR的第三端。同时,以NPN三极管的基极为第二电子管Q的第一端,以NPN三极管的集电极为第二电子管Q的第二端,以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第二电子管Q的第三端。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在控制器40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的开启信号时,NPN三极管Q导通,第一电源VDD、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以及NPN三极管Q接地形成回路,此时,可控硅TR的控制极接收到一个触发电压,可控硅TR导通,负载30开始运行。在控制器40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的电信号时,NPN三极管Q关闭,可控硅TR也关闭,负载30停止运行。
可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电子管Q还可以是PNP三极管,且PNP三极管的基极为第二电子管Q的第一端,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第二电子管Q的第二端,PNP三极管的集电极为第二电子管Q的第三端。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在控制器40的输出端输出低电平的开启信号时,PNP三极管Q导通,第一电源VDD、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以及PNP三极管Q接地形成回路,此时,可控硅TR的控制极接收到一个触发电压,可控硅TR导通,负载30开始运行。在控制器40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的电信号时,PNP三极管Q关闭,可控硅TR也关闭,负载30停止运行。
可选的,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该负载检测电路20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二电容C2;交流电火线L经负载RL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以及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源VDD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以及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均与该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控制器40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的,在开关电路10导通时,交流电火线L提供的电压经负载RL以及导通的开关电路10流向交流电零线N,负载RL开始运行。此时,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两端的电压相等,即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两端的电压均等于第一电源VDD,该第一电源VDD可选为5V、3.3V等。此时,第五电阻R5将控制器40的输入端上拉为高电平,即将控制器40第二IO口的电平上拉为高电平,以告知控制器40负载RL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在开关电路10关闭时,交流电火线L提供的电压经负载RL流向负载检测电路20。交流电信号中的正向交流电信号经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容C2以及第六电阻R6流向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交流电信号中的负向交流电信号经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和第六电阻R6流向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使得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的电平周期性变化,以告知控制器40负载RL处于停止运行状态。
然而,在开关电路10关闭时,若没有交流电信号输入至负载检测电路20,第五电阻R5将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的电平上拉为高电平。在开关电路10关闭的情况下,若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的电平为持续的高电平,而不是周期性变化的电平时,说明此时负载RL可能出现故障,例如,负载RL内部接线断开、插头松动等,控制器40据此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控制系统的告警装置发出告警提示。
可选的,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该负载检测电路20还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以及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均与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
该第二二极管D2,用于将传输至控制器40的电压嵌位在控制器40的可接收电压范围内,以避免传输至控制器40的电压中存在干扰尖峰电压时,干扰尖峰电压将控制器40击穿,损坏控制器40。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以下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电路原理进行阐述:
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第一电子管TR为可控硅,第二电子管为NPN三极管为例进行说明。且记控制器40的输出端为第一IO口,记控制器40的输入端为第二IO口。
具体的,在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高电平的开启信号时,NPN三极管Q导通,第一电源VDD、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以及NPN三极管Q接地形成回路,此时,可控硅TR的控制极接收到一个触发电压,可控硅TR导通。在可控硅TR导通时,交流电火线L提供的电压经负载RL以及可控硅TR流向交流电零线N。与此同时,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两端的电压相等,即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两端的电压均等于第一电源VDD,该第一电源VDD可选为5V、3.3V等。此时,第五电阻R5将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上拉为高电平,以告知控制器40负载RL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在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低电平的电信号时,NPN三极管Q关闭,可控硅TR也关闭。在可控硅TR关闭时,交流电信号中的正向交流电信号经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容C2以及第六电阻R6流向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交流电信号中的负向交流电信号经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和第六电阻R6流向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使得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的电平周期性变化,以告知控制器40负载RL处于停止运行状态。
然而,在可控硅TR关闭时,若没有交流电信号输入至负载检测电路20,第五电阻R5则将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的电平上拉为高电平。在可控硅TR关闭的情况下,若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的电平为持续的高电平,而不是周期性变化的电平时,控制器40判定此时负载RL出现故障,例如,负载RL内部接线断开、插头松动等,控制器40据此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控制系统的告警装置发出告警提示。
可选的,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可控硅驱动电路还包括电压处理电路50,所述电压处理电路50串联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20与所述控制器40之间。
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负载检测电路20输出的电信号超过控制器40的可接受电压范围内,例如,若可控硅驱动电路的第一电源VDD为12V、15V等电压时,负载检测电路20输出至控制器40的电压则会超过控制器40可接收的电压范围,导致控制器40被损坏。为此,本实施例设置电压处理电路50,用于将负载检测电路20输出至控制器40的电压进行降压处理,例如,将负载检测电路20输出的12V电压降低为5V或者3.3V,以保护控制器40不被损坏。
可选的,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该电压处理电路50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以及运算放大器U1;
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与所述控制器40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
且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电源正端与所述第二电源VCC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电源负端接地。
该电路中,负载检测电路20中的第六电阻R6与该电压处理电路50中的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构成分压电路,对负载检测电路20输出的电压进行降压处理;电压处理电路50中的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三电阻R13以及运算放大器U1构成差分跟随运放电路,以用作缓冲级和隔离级,提高输入阻抗,降低输出阻抗;电压处理电路50中的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四电容C4构成RC滤波电路。具体而言,负载检测电路20输出的电压经过分压后,进入差分跟随运放电路,经过差分跟随运放电路的电压再经过RC滤波电路进入控制器40。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以下结合图3和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电路原理进行阐述:
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第一电子管TR为可控硅,第二电子管为NPN三极管为例进行说明。且记控制器40的输出端为第一IO口,记控制器40的输入端为第二IO口。
具体的,在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高电平的开启信号时,NPN三极管Q导通,第一电源VDD、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以及NPN三极管Q接地形成回路,此时,可控硅TR的控制极接收到一个触发电压,可控硅TR导通。在可控硅TR导通时,交流电火线L提供的电压经负载RL以及可控硅TR流向交流电零线N。与此同时,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两端的电压相等,即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两端的电压均等于第一电源VDD,该第一电源VDD可选为12V。此时,第一电源VDD的电压经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分压处理,例如,12V的电压经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分压处理后,生成3.5V的电压或者5V的电压;该电压再经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三电阻R13以及运算放大器U1构成差分跟随运放电路进行缓冲隔离,最终经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四电容C4构成RC滤波电路滤波处理后输出至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控制器40检测到其第二IO口为持续的高电平时,判定负载RL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在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低电平的电信号时,NPN三极管Q关闭,可控硅TR也关闭。在可控硅TR关闭时,交流电信号中的正向交流电信号经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容C2、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降压后,再经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三电阻R13以及运算放大器U1构成差分跟随运放电路进行缓冲隔离,最终经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四电容C4构成RC滤波电路滤波处理后输出至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交流电信号中的负向交流电信号经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和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降压后,再经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三电阻R13以及运算放大器U1构成差分跟随运放电路进行缓冲隔离,最终经第十二电阻R12以及第四电容C4构成RC滤波电路滤波处理后输出至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使得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的电平周期性变化,控制器40在检测到其第二IO口的电平周期性变化时,判定负载RL处于停止运行状态。
然而,在控制器40的第一IO口输出低电平的电信号时,若控制器40的第二IO口的电平为持续的高电平,而不是周期性变化的电平时,控制器40判定此时负载RL出现故障,例如,负载RL内部接线断开、插头松动等,控制器40据此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控制系统的告警装置发出告警提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该可控硅驱动电路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中使用了上述可控硅驱动电路,因此本实用新型电子设备的实施例包括上述可控硅驱动电路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可控硅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驱动电路包括交流电火线、交流电零线、开关电路、负载检测电路以及控制器;
所述交流电火线经负载与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交流电零线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交流电火线经所述负载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其中,
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输出的开启信号导通;
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用于在所述开关电路导通时,输出表征负载运行状态的电信号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表征负载运行状态的电信号确定所述负载的运行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容、第一电子管、第二电子管;
所述交流电火线经所述负载与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三端与所述交流电零线连接;且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三端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子管的第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受控端,所述第二电子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子管的第三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子管的第一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管为可控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管为PNP型三极管或者NPN型三极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二极管、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交流电火线经所述负载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驱动电路还包括电压处理电路,所述电压处理电路串联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与所述控制器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处理电路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运算放大器;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负载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且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电源正端与第二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电源负端接地。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可控硅驱动电路。
CN201922242181.XU 2019-12-11 2019-12-11 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1063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2181.XU CN211063594U (zh) 2019-12-11 2019-12-11 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42181.XU CN211063594U (zh) 2019-12-11 2019-12-11 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63594U true CN211063594U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86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42181.XU Active CN211063594U (zh) 2019-12-11 2019-12-11 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635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085756A1 (en) Protection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11429601U (zh) 一种开路和短路检测电路及led开关电源控制系统
CN109342973B (zh) 直流电源输入状态监测电路及系统
CN211063594U (zh) 可控硅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4013851U (zh) 集成保护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11739458B (zh) 驱动电路和显示驱动芯片
CN218829101U (zh) 一种钳位保护电路
US5731595A (en) Diagnostic input for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CN201289502Y (zh) 一种电能计量装置零线干扰处理装置
CN107979362A (zh) 一种电路系统及功率器件驱动保护电路
CN109066627B (zh) 兼有hpd和esd的用于热插拔检测端口的保护电路
CN212410835U (zh) 交流输入线的检测电路及具有其的插座
CN214754507U (zh) 一种带有定时功能的电路和漏电保护插头
CN113422350B (zh) 过流保护电路及空调设备
CN205753352U (zh) 伺服驱动器双电源低压同步检测电路
CN212258390U (zh) 输入保护电路及装置
CN214755524U (zh) 一种mcu端口保护电路
CN111812553A (zh) 交流输入线的检测电路及具有其的插座
CN112491027A (zh) 直流电源防错控制电路、方法及家电设备
CN216560832U (zh) 接地检测电路及电器
CN214045015U (zh) 电源输入保护电路及电源输入设备
CN213779734U (zh) 压力传感器保护电路、装置及压力传感器
CN212695958U (zh) 功放保护电路及装置
WO2019011049A1 (zh) 信号检测接口电路、系统及信号检测方法
CN210183304U (zh) 一种电子式磁开关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No. 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D 10, 1004, 1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etai intelligent home appliance controlle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No. 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D 10, 1004, 1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T DATA RESOURCES AND CLOUD TECHNOLOGY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