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60708U -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60708U
CN211060708U CN201921537178.4U CN201921537178U CN211060708U CN 211060708 U CN211060708 U CN 211060708U CN 201921537178 U CN201921537178 U CN 201921537178U CN 211060708 U CN211060708 U CN 211060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hell
air pipe
heat transf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717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今
尤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lan Technics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lan Technics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lan Technics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lan Technics Environment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3717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60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60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60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通过将用于热量回收的气体从通风管道内部通过,而第二风道内部则通过需要的降温的烟气,实现热量交换并回收,使得热量的充分利用,节省能耗,降低成本。换热装置的换热结构设置为抽屉型,并且两侧设为斜面配合,并在换热结构下方的外壳上固定有滑轨,使得方便拆装检修和清洗,并且在拆装时减少摩擦力,同时避免了换热结构与第一风口连接面上的密封圈损坏,提高实用寿命;而换热结构通过折弯形成矩形的通风管道间隔设置且两端与连接板连接形成,而间隔设置的通风管道之间形成第二风道,实现两种气体交叉通过又不混合,且方便换热的交叉式换热结构,其结构简单,生产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烟气处理中,由于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和较高浓度的灰尘,因此容易产生起火,导致烟气净化设备被烧坏,并且在较高温度的烟气中,油污高温汽化,会导致烟气净化设备的净化效率降低。
在烟气排放时,部分高温烟气会把热能也同时排到大气中,浪费能源,而往往同时又要对另一部分空气进行加热,这就需要一种既不混淆两种气体,又能够把排放烟气的能量传导给待加热空气的装置,以节省能耗,降低成本。另外在烟气净化时,有时候需要把待净化的烟气进行降温,把挥发性的烟气中的水或油污凝结为液滴,以便静电除尘器进行除尘。现在有的烟气降温装置利用内部通冷水的翅片管热交换器进行降温,需要在系统中通水并加装冷却塔,冷却塔利用空气对水进行降温,工作时会挥发掉大量的水,不经济。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烟气处理时热量排到大气中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包括由一块钣金折弯形成矩形且首尾两端焊接固定的通风管道,通风管道为多个且平行设置,两个相邻的通风管道之间留有空隙,通风管道两端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上冲压有与通风管道连接的通孔,且通孔与通风管道的端部焊接,使相邻两个通风管道之间的空隙形成与通风管道交叉的第二风道。
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中,连接板四边设有折边,并且通过焊接形成直角梯形状。
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中,在通风管道前方固定有第一连接杆,且在第一连接杆的中部设有把手。
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中,第一连接杆与通风管道之间设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两端连接在连接板上,且第一连接杆固定在第一挡板上,在通风管道后方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两端连接在连接板上。
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中,换热结构下端面设有前后方向放置的滑轨,且该滑轨固定在通风管道与连接板的连接处。
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还包括外壳,外壳左右两侧设有与通风管道连通的第一风口,第一风口固定在外壳上,且第一风口在外壳内部的一侧侧面与连接板的直角梯形斜面配合设置;外壳上下侧设有与换热结构的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风口,且在外壳正面设有安装口,安装口左右两侧设有第一锁紧结构,第一连接杆的两端设有与第一锁紧结构配合的第一U型槽,安装口前方设有门板。
所述的换热装置中,安装口边沿固定有凸环,门板扣接在该凸环上。
所述的换热装置中,门板上横向设置有第二连接杆,且第二连接杆两端设有第二U型槽,外壳左右两侧面设有与第二U型槽扣合的第二锁紧结构。
所述的换热装置中,外壳内部设为两层,每层中部连通且对应设置有一个换热结构,且每个换热结构两端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风口。
所述的换热装置中,外壳左侧设有C型接头,且C型接头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壳左侧的两个第一风口上,外壳右侧的第一风口上固定有管道接头,且在管道接头内部设有风机。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通过将用于热量回收的气体从通风管道内部通过,而第二风道内部则通过需要降温的气体(即烟气),实现热量交换,并且在下方的第二风口连接连通热回收设备的管道,实现热量的充分利用,以节省能耗,降低成本。换热装置的换热结构设置为抽屉型,并且两侧设为斜面配合,并在换热结构下方的外壳上固定有滑轨,使得方便拆装检修和清洗,并且在拆装时减少摩擦力,同时避免了换热结构与第一风口连接面上的密封圈损坏,提高实用寿命;而换热结构通过折弯形成矩形的通风管道间隔设置且两端与连接板连接形成,而间隔设置的通风管道之间形成第二风道,实现两种气体交叉通过又不混合,且方便换热的交叉式换热结构,其结构简单,生产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换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换热装置在实施例一在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拆去了门板。
图3为换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结构爆炸图。
图4为换热装置在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换热装置在实施例二在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拆去了门板。
图6为换热装置在实施例二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换热结构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3,其中,该换热装置包括的交叉式换热结构2,还包括外壳1,外壳1左右两侧设有与换热结构2的通风管道21连通的第一风口13,第一风口13固定在外壳1上,且第一风口13在外壳1内部的一侧侧面与连接板24的直角梯形斜面配合设置;其中,第一风口13可以由外壳1直接形成或者与外壳1为一体结构,即在外壳1左右两侧设有开口形成,在开口上设置与换热结构2的连接板24结构配合的挡板,使得换热结构2在安装后,连接板24结构的斜面刚好与挡板抵接形成密封通道,并且挡板上设有与连接板24结构的斜面配合的密封圈。
在外壳1上下侧设有与换热结构2的第二风道23连通的第二风口11,该第二风口11可以为直接在外壳1上下端面上开设的与外壳1内部连通的开口。为了方便与管道的或管道接头的连接,可在第一风口13和第二风口11上设置连接法兰。
在实际应用中,当换热结构2安装在外壳1内部后,外壳1与换热结构2形成横向和纵向两条交叉不连通的通道,即通风管道21与第一风口13所在风道和第二风道23与第二风口11所在风道。在使用中,在两条交叉不连通的通道中分别通入温度不同的气体,实现两种气体的热量交换。
在实际应用中,连通气体的管道分别连接在第一风口13和第二风口11上,即本装置同时串接在两条连通不同温度的气体的管道上。换而言之,第一风口13连通用于热量回收的气体通过的管道,第二风口11连通用于烟气通过的管道。
在外壳1正面设有安装口17,安装口17左右两侧设有与第一U型槽251配合的第一锁紧结构15,该第一锁紧结构15为现有结构,且与第一连接杆25的两端的第一U型槽251组成现有的开式箱门手轮锁紧结构。即本换热装置形成抽屉式结构,换热结构2通过安装口17安装,并且在检修或清洗时,可以从安装口17像抽屉一样抽出。方便拆装,因此使得检修和清洗方便。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锁紧方式,比如:通过螺钉直接穿过第一U型槽251与外壳1连接。
在安装口17前方设有门板12,安装口17边沿固定有凸环14,门板12扣接在该凸环14上,当然,门板12还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凸环14上。具体的,通过凸环14的设置,使得门板12与换热结构2之间有一定距离,即使得有位置安装换热结构2的把手27和第一锁紧结构15。
优选的,门板12上横向设置有第二连接杆121,且第二连接杆121两端设有第二U型槽1211,外壳1左右两侧面设有与第二U型槽1211扣合的第二锁紧结构16。其中,第二连接杆121固定在门板12的正面,而两端伸出门板12的两侧群且在伸出部分设置第二U型槽1211,外壳1两侧设置第二锁紧结构16与第二U型槽1211扣合锁紧。优选的,第二锁紧结构16与第二U型槽1211组成现有的开式箱门手轮锁紧结构,即与锁紧结构相同。
较优的,为方便换热结构2的安装,即减少换热结构2在安装时与外壳1之间的摩擦力,在换热结构2下端面设有滑轨26,滑轨26呈前后方向固定在换热结构2的下端面,且该滑轨26固定在通风管道21与连接板24的连接处。当然,滑轨26也可以固定在外壳1内部且前后方向放置。
实施例二,参阅图4-6,进一步的,外壳1内部设为两层,此处的两层为优选的两层,当然也可为一层或者三层及以上。每层中部连通且对应设置有一个换热结构2,且每个换热结构2两端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风口13,外壳1右侧的第一风口13上固定有管道接头3,且在管道接头3内部设有风机4。其中,管道通过管道接头3与第一风口13连接,且通过风机4给用于换热的气体增压,促进其流动。
较优的,在管道接头3顶面设有检修口,检修口上设置检修门(图中未画出),方便风机的安装和检修。检修门一侧与管道接头3的检修口通过合页转动连接,另一侧通过单舌锁锁紧。
进一步的,在外壳1左侧设有C型接头5,且C型接头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壳1左侧的两个第一风口13上。通过C型接头5的连接,使得外壳1内部并联设置的两层通道形成串联的一条通道,使得外壳1右侧的两个管道接头3一个连接进气管道,另一个连接出气管道。换而言之,用于换热的气体通过该换热装置时,经过两个换热结构2的通风管道21处换热,增加换热次数,使得与烟气的热量交换效果更好,即提高热交换率、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在该实施例的实际使用中,从第二风道23通过的气体(即烟气)先与连接出气管道的换热结构2接触,再与连接进气管道的换热结构2接触,使得两种气体在换热时始终保持一定的温差,使得换热效果更优。例如:第二风道23通过的气体自下往上流过,而从通风管道21经过的气体从上方的换热结构2的通风管道21进入,经C型接头5从下方的换热结构2通风管道21排出,此时,第二风道23的气体在两个换热结构2的通风管道21换热时的温度差较优,换热效果更好。
参阅图7和图8,上述的换热结构2为交叉式换热结构2,其包括由一块钣金折弯形成矩形且首尾两端焊接固定的通风管道21,通风管道21为多个且平行设置,两个相邻的通风管道21之间留有空隙,通风管道21两端连接有连接板24,连接板24上冲压有与通风管道21连接的通孔242,且通孔242与通风管道21的端部焊接,使相邻两个通风管道21之间的空隙形成与通风管道21交叉的第二风道23。在使用中,在两条交叉不连通的通道中分别通入温度不同的气体,实现两种气体的热量交换。
优选的,为了方便换热结构2从外壳1中抽出和安装,将连接板24四边设有折边241,并且通过焊接形成直角梯形状。即使得通风管道21与连接板24焊接成一体结构后,与第一风口13连接的两侧面为斜面,因此,换热结构2推入到配合位置后,该斜面才与第一风口13抵接,减少了在移动换热结构2时产生的摩擦了。并且,通常为了密封连接,会在连接面设有密封圈,因此,也可以避免密封圈在拆装过程中被损坏。当然,将该换热结构2应用在不需要拆卸或不需要经常拆卸清理的设备时,两侧的连接板24可以不用设置成直角梯形状。
具体的,在通风管道21前方固定有第一连接杆25,且在第一连接杆25的中部设有把手27,该第一连接杆25的两端设有第一U型槽251。其中,该第一U型槽251用于与第一锁紧结构15配合,实现换热结构2安装后的固定。而且,将第一U型槽251和把手27设在该第一连接杆25上,避免直接对通风管道21的钣金受力,增加其强度。
第一连接杆25与通风管道21之间设有第一挡板28,第一挡板28两端连接在连接板24上,且第一连接杆25固定在第一挡板28上,在通风管道21后方设有第二挡板22,第二挡板22两端连接在连接板24上,其中第一挡板28和第二挡板22用于加强换热结构2的强度,同时形成方便换热结构2与外壳1的抵接,避免从第二风口11经过的烟气从换热结构2的前后两侧经过而不进入第二风管。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用于热量回收的气体从通风管道21内部通过,而第二风道23内部则通过需要降温的气体(即烟气),实现热量交换,并且在下方的第二风口连接连通热回收设备的管道,实现热量的充分利用,以节省能耗,降低成本。换热装置的换热结构2设置为抽屉型,并且两侧设为斜面配合,并在换热结构2下方的外壳1上固定有滑轨26,使得方便拆装检修和清洗,并且在拆装时减少摩擦力,同时避免了换热结构2与第一风口13连接面上的密封圈损坏,提高实用寿命;而换热结构2通过折弯形成矩形的通风管道21间隔设置且两端与连接板24连接形成,而间隔设置的通风管道21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3,实现两种气体交叉通过又不混合,且方便换热的交叉式换热结构2,其结构简单,生产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一块钣金折弯形成矩形且首尾两端焊接固定的通风管道,通风管道为多个且平行设置,两个相邻的通风管道之间留有空隙,通风管道两端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上冲压有与通风管道连接的通孔,且通孔与通风管道的端部焊接,使相邻两个通风管道之间的空隙形成与通风管道交叉的第二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板四边设有折边,并且通过焊接形成直角梯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通风管道前方固定有第一连接杆,且在第一连接杆的中部设有把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杆与通风管道之间设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两端连接在连接板上,且第一连接杆固定在第一挡板上,在通风管道后方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两端连接在连接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换热结构下端面设有前后方向放置的滑轨,且该滑轨固定在通风管道与连接板的连接处。
6.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交叉式换热结构,还包括外壳,外壳左右两侧设有与通风管道连通的第一风口,第一风口固定在外壳上,且第一风口在外壳内部的一侧侧面与连接板的直角梯形斜面配合设置;外壳上下侧设有与换热结构的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风口,且在外壳正面设有安装口,安装口左右两侧设有第一锁紧结构,第一连接杆的两端设有与第一锁紧结构配合的第一U型槽,安装口前方设有门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口边沿固定有凸环,门板扣接在该凸环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门板上横向设置有第二连接杆,且第二连接杆两端设有第二U型槽,外壳左右两侧面设有与第二U型槽扣合的第二锁紧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内部设为两层,每层中部连通且对应设置有一个换热结构,且每个换热结构两端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外壳左侧设有C型接头,且C型接头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外壳左侧的两个第一风口上,外壳右侧的第一风口上固定有管道接头,且在管道接头内部设有风机。
CN201921537178.4U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Active CN211060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7178.4U CN211060708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7178.4U CN211060708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60708U true CN211060708U (zh) 2020-07-21

Family

ID=71597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7178.4U Active CN211060708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607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9121A (zh) * 2019-09-16 2019-12-17 佛山市科蓝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9121A (zh) * 2019-09-16 2019-12-17 佛山市科蓝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52534B2 (ja) 製鋼用熱交換器システム
CN211060708U (zh)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KR101204758B1 (ko) 연속 다중관형 열교환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연저감 또는 물 회수용 응축기
CN203963991U (zh) 组合型空气预热器
CN110579121A (zh) 一种交叉式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CN101769696B (zh) 一种换热芯体及具有该换热芯体的全热换热器
CN109974488B (zh) 换热结构及带有该换热结构的换热装置
CN110030658B (zh) 一种单侧或双侧出风超薄立式风幕机
CN202485501U (zh) 换热器
CN210035807U (zh) 一种单侧或双侧出风超薄立式风幕机
CN210786812U (zh) 一种空气预热的烟气混风消白系统
CN110118362B (zh) 一种可防止硫酸氢铵堵塞的管式空预器
CN113801974A (zh) 一种转炉煤气冷却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冷却系统
CN210051058U (zh) 具有清渣功能的热风干燥器及带钢生产线
CN221036918U (zh)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的高效换热装置
CN219412653U (zh) 应用于长隧道施工区域的降温除尘系统
CN111059930A (zh) 用于不锈钢带光亮炉的换热器及节能燃烧系统
CN220728995U (zh) 一种列管式换热器防结焦保护装置
CN116182179A (zh) 一种烟气冷却器
CN215723309U (zh) 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及湿法脱硫烟气处理系统
CN212482204U (zh) 一种换热器芯体结构
CN220750849U (zh) 炭黑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CN215984154U (zh) 一种环保强力冷却器
CN217685728U (zh) 一种布液器及应用有该布液器的空调式吸油烟机
CN209540935U (zh) 可以高温自吹扫且防堵防腐的空气预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