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22820U - 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22820U
CN211022820U CN202020831212.5U CN202020831212U CN211022820U CN 211022820 U CN211022820 U CN 211022820U CN 202020831212 U CN202020831212 U CN 202020831212U CN 211022820 U CN211022820 U CN 211022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tion
interventional
connector
shaped
pushe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3121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亮
李�瑞
闫伟
龚善石
赵丹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ush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Interventional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ush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Interventional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ush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Interventional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ush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3121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22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22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22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入推送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主体部、过渡部和连接部,主体部由方向相反的正向元件和反向元件内外复合形成,在通过旋转主体部来调整远端的植入器械时,不管是正向旋转还是反向旋转,主体部都可以良好的平衡两个方向的扭矩,使推送装置近端和远端的运动基本同步,大大提高了推送装置的调整精度;而过渡部设置有多个过渡连接件,相邻过渡连接件之间通过凸起结构和槽状结构间隙配合连接,过渡部自身可产生小角度弯曲,使得推送装置的远端更加灵活,从而确保了推送装置可以将植入器械推送至最适宜的植入位置,该推送装置结构更加简单,操作更加灵活,有效提高了介入治疗疗法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依靠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见效快、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介入治疗已成为和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介入治疗的技术很多,可分为血管内介入技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
血管内介入技术是应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先明确病变产位、性质、范围和程度之后,根据适应证,经插入血管内的导管进行栓塞、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和灌注药物等治疗。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可以放置各种各样的材料、器械和药物到人体的心脏以及动静脉血管中。比如,可以通过介入技术将房间隔穿刺针、瓣膜修复器械、心脏封堵器械、血管支架、以及血管滤器等放置到选定位置处。
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治疗中,使用介入输送装置输送相关器械到病变位置,介入输送装置中的中空鞘管建立输送通路,推送装置与植入器械连接,将植入器械推送到人体内,在人体内控制植入器械找到最适宜的位置,植入后与器械进行分离,通常施术者通过旋转推送装置的近端来完成上述过程。因此推送装置的性能对于介入手术的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推送装置,一般为细长型具有一定柔顺性的结构,经常遇到的挑战是推送装置远端的可调控性低且具有延迟现象。
推送装置进入人体后,由于人体内结构迂曲,推送装置远端常产生大角度的弯曲,产生的运动也可能不可预期,进而对植入器械产生相应的影响,比如:
(1)植入器械与推送装置分离前,植入器械可能是受到推送装置本身的刚性所产生的拉力或者推力等外力影响才保持在植入位置,由于推送装置远端的不灵活,植入器械会在推送装置的方向对被植入组织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在植入器械与推送装置的分离过程中或分离后,上述推送装置对植入器械的外力改变或者失去,植入器械会从最适宜的植入位置发生大幅度偏移甚至脱落,造成介入手术失败,而如果增加推送装置的柔顺性虽有助于缓解上述问题,却会增加推动植入器械在经血管通路中运动的难度;
(2)推送装置的近端在人体外,当连接在推送装置远端的器械通过人体或者在植入位置需要调整时,施术者会旋转推送装置的近端,然而施加在近端的扭矩常常无法同步传递到远端,导致施术者再次旋转近端,积累的扭矩传递到远端时,就会产生大的弹跳或者位移,造成人体组织损伤或者手术失败等后果。
上述问题是多种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的治疗方案需要面对的困难,不仅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该类疗法的医疗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介入推送装置,通过在主体部的远端与连接部的连接处设置过渡部,过渡部由多个环状过渡连接件间隙配合连接可产生微量的弯曲变形,大大提高了推送装置远端的灵活性,而主体部内外复合方向相反的正向元件和反向元件,在旋转时,有效提高了主体部的近端和远端的同步性。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介入推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主体部、可弯曲的管状过渡部以及连接一植入器械的连接部;
所述主体部为杆状结构,由方向相反的一正向元件和一反向元件内外复合而成,所述正向元件与所述反向元件紧密接触,其中所述正向元件由多根均匀旋转的第一金属丝组成,所述反向元件由多根均匀旋转的第二金属丝组成;
所述过渡部由连接所述主体部的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连接上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过渡部分组成,所述过渡部分由多个环状过渡连接件组成,所述过渡连接件的两侧均匀设有多个凸起结构,其中,相邻两凸起结构之间形成槽状结构,多个过渡连接件之间通过上述凸起结构和槽状结构间隙配合连接,通过多个过渡连接件的连接形成的间隙,使过渡部整体弯曲可达10°~30°,从而在主体部的远端和连接部之间形成小角度的弧形区,将连接部所连接的植入器械调整至最适宜的植入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具有一轴向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贯穿设有一杆状第一中心元件,所述第一中心元件与所述主体部紧密接触,用于提高主体部的整体韧性,便于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丝与所述主体部的一虚拟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的范围是30°~8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丝与所述虚拟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β的范围是30°~8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正对所述过渡部分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正对所述过渡部分的一侧均设有上述多个凸起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与所述过渡部分间隙配合连接,用于在有限长度范围内尽可能提高过渡部的可弯曲形变量。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结构呈T型,结构连接稳固,可以承受较大的拉力,结实耐用。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结构呈T状半圆型,由与所述过渡连接件一体成型的连接杆和半圆形板组成,或呈T状圆型,由与所述过渡连接件一体成型的连接杆和圆形板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依次连接的锥台状连接头、第三连接件和器械连接件,所述连接头具有一大端和一小端,所述大端连接所述过渡部,所述小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由多根螺旋分布的第三金属丝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具有一轴向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一杆状第二中心元件,用于提高所述连接部的韧性,提高其工作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器械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所述植入器械的外螺纹,方便安装,便于将推送装置与植入器械脱离。
有益效果: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介入推送装置,包括主体部、过渡部和连接部,主体部由方向相反的正向元件和反向元件内外复合形成,且紧密接触,在通过旋转主体部来调整远端的植入器械时,不管是正向旋转还是反向旋转,主体部都可以良好的平衡两个方向的扭矩,使推送装置近端和远端的运动基本同步,大大提高了推送装置的调整精度;而过渡部设置有多个过渡连接件,相邻过渡连接件之间通过凸起结构和槽状结构间隙配合连接,使得过渡部自身可产生10~30度的小角度弯曲,使得推送装置的远端更加灵活,从而确保了推送装置可以将植入器械推送至最适宜的植入位置,该推送装置结构更加简单,操作更加灵活,有效提高了介入治疗技术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的介入推送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的介入推送装置弯曲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的介入推送装置的局部主视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中正向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主体部的截面图。
图6为本申请中T状圆型过渡部的局部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中T状半圆型过渡部的局部视图。
图8为现有技术中推送装置配合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介入推送装置配合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现有技术中推送装置配合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介入推送装置配合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1-主体部,11-正向元件,111-第一金属丝,12-反向元件,13-第一空腔,14-虚拟中心线,2-过渡部,21-第一连接件,22-第二连接件,23-过渡连接件,231-凸起结构,232-槽状结构,233-连接杆,234-半圆形板,235-圆形板,3-连接部,31-连接头,32-第三连接件,33-器械连接件,34-第二空腔,4-封堵器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介入推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主体部1、可弯曲的管状过渡部2以及连接部3,连接部3连接植入器械;
所述主体部1为杆状结构,由方向相反的正向元件11和反向元件12内外复合而成,外层可以是逆时针旋转的正向元件11,也可以是顺时针旋转的反向元件12,在此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正向元件11为外层,逆时针旋转,反向元件12为内层,顺时针旋转,正向元件11的内表面和反向元件12的外表面紧密接触,其中所述正向元件11由10~18根均匀旋转的第一金属丝111组成,所述反向元件12由5~12根均匀旋转的第二金属丝组成,而主体部1的复合加工方式不限,可一体成型加工,也可由正向元件11和反向元件12分别成型加工,然后再进行复合;因此,通过正向元件11和反向元件12复合形成的主体部,使得推送装置既可以顺时针旋转操作,也可以逆时针旋转操作,主体部1都可以平衡其旋转扭矩,从而使推送装置的近端和远端基本同步旋转,有效提高了推送装置的控制精度,提升了介入治疗技术的成功率;
所述过渡部2由连接所述主体部1的第一连接件21、连接所述连接部3的第二连接件22以及连接上述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的过渡部分组成,所述过渡部分由三个环状过渡连接件23组成,过渡连接件23壁厚0.05mm~0.2mm,显然,根据推送装置的总长度,过渡连接件23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五个或者六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均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所述过渡连接件23的两侧均匀设有多个凸起结构231,其中,相邻两凸起结构231之间形成槽状结构232,多个过渡连接件23之间通过上述凸起结构231和槽状结构232间隙配合连接,通过多个过渡连接件23的连接形成的间隙,使过渡部2整体弯曲可达10°~30°,其弯曲角度由过渡连接件23的数量以及凸起结构231和槽状结构232之间的间隙来确定,相较于传统技术中仅使用一根主体部1直接控制连接部3推送植入器械,该介入推送装置中,在主体部1的远端和连接部3之间设置小角度弯曲的弧形过渡部,可以更加有效的将连接部3所连接的植入器械调整至最适宜的植入位置。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1沿轴向设有第一空腔13,所述第一空腔13是内层反向元件12的轴向内腔,由一端贯穿至另一端,所述第一空腔13内贯穿设有杆状的第一中心元件,所述第一中心元件填充于所述第一空腔13,并与所述主体部1紧密接触,用于提高主体部1的整体韧性,便于操作。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丝111与所述主体部1内的虚拟中心线14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的范围是30°~80°,而所述第二金属丝与所述虚拟中心线14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β的范围是30°~80°,第一金属丝111和第二金属丝之间以不同的旋转角度内外复合成型,最好是与虚拟中心线14的夹角相等,即对称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21正对所述过渡部分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22正对所述过渡部分的一侧同样设有多个凸起结构231,使第一连接件21和过渡部之间以及第二连接件22和过渡部分之间均为配合连接,形成间隙,在有限长度范围内尽可能提高过渡部2的可弯曲形变量。
优选地,所述凸起结构231呈T型,便于凸起结构231和槽状结构232之间具有更多的可移动间隙,同时可承受更大的拉伸力,使过渡部2整体结构更加稳固,结实耐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参阅图6以及图7所示,所述凸起结构231呈T状半圆型或T状圆型,由与所述过渡连接件23一体成型的连接杆233和半圆形板234或圆形板235组成,同样可以达到微量弯曲形变的效果,显然,在该实用新型创造中,凸起结构23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制,在此只是列举了三种形状,基于此原理,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非常容易的想到各种不规则形状,包括各种多边形,只要是由过渡连接件23的数量以及过渡连接件23之间的连接间隙而形成微量弯曲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3包括依次连接的锥台状连接头31、第三连接件32和器械连接件33,所述连接头31的左端为大端,连接过渡部2,连接头31的右端为小端,连接第三连接件32,所述第三连接件32由多根第三金属丝顺次螺旋缠绕形成。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3在轴向设有第二空腔34,所述第二空腔34由所述连接头31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32贯穿至器械连接件33,所述第二空腔34内设有杆状的第二中心元件,所述第二中心元件填充于所述第二空腔34,用于提高所述连接部3的韧性,提高其工作寿命。
优选地,所述器械连接件33远离所述第三连接件3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所述植入器械的外螺纹,方便推送装置与植入器械之间的安装以及脱离。
在推送装置推送植入器械的配合过程中,首先从股静脉穿刺点经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针对部分病变需要,行心房间隔穿刺进入左心房,或者经过房室瓣膜进入心室,使用输送装置建立器械输送通路,然后将推送装置与植入器械连接,经过输送通路将植入器械推送至预定位置,然后通过推送装置将植入器械调整至最佳位置,然后通过旋转推送装置,使推送装置与植入器械脱离,最后,包括推送装置与输送装置在内的输送系统,全部撤出体外,植入器械留在人体内。
在常规现有技术中,比如推送装置配合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械4使用时,在缺损位置,推送装置的远端弯曲不灵活,使得推送装置远端对封堵器械4形成较大作用力,在推送装置经旋转脱离封堵器械4的过程中,该作用力更为明显,而封堵器械4的封堵部通常是由具有柔顺性的弹性金属细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因此封堵部的网状结构在推送装置远端作用力的影响下,产生较大形变,如图8和图9所示,该形变使得直接与推送装置相连接的封堵部上边缘远离心房间隔,造成器械植入不成功。
使用本实用新型植入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械4时,可弯曲的过渡部2跟随器械植入位置产生10°~ 30°小角度弯曲,如图10和图11所示,对封堵器械4封堵部的网状结构不再产生不利影响,通过过渡部2的微量弯曲可使植入器械植入至最适宜的位置,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再比如配合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械使用时,特别是干下型膜部缺损,参见图12和图13所示,缺损位置位于主动脉瓣下紧邻主动脉瓣的位置,为避免对缺损位置的治疗影响主动脉瓣,必须使封堵器械4的上缘与主动脉瓣保持适当距离。在植入位置,推送装置的主体部1远端已经经过较大角度的弯曲,现有技术中,施术者对推送装置近端的旋转,较难同步传递到推送装置远端,施术者对于近端的过渡旋转容易产生较大的扭矩,在传导到远端时,远端就会大幅度弹跳,导致封堵器械4翻转,本应该远离主动脉瓣的封堵器械4的下缘,反而直接延伸至主动脉瓣上,造成主动脉瓣反流、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必须通过心脏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械4,才能够矫正,对患者产生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而该实用新型创造中的主体部,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通过正反方向内外复合的主体部1可以有效平衡来自于两个方向的扭矩,使得推送装置的近端运动与远端运动基本同步,封堵器械4就不会产生如上的翻转,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用语“远”和“近”仅用语描述目的,其中“近”指代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指代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远端位于人体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用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不表示任何顺序,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可将这些用语解释为名称。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主体部、可弯曲的管状过渡部以及连接一植入器械的连接部;
所述主体部为杆状结构,由方向相反的一正向元件和一反向元件内外复合而成,所述正向元件与所述反向元件紧密接触,其中所述正向元件由多根均匀旋转的第一金属丝组成,所述反向元件由多根均匀旋转的第二金属丝组成;
所述过渡部由连接所述主体部的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连接上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过渡部分组成,所述过渡部分由多个环状过渡连接件组成,所述过渡连接件的两侧均匀设有多个凸起结构,其中,相邻两凸起结构之间形成槽状结构,多个过渡连接件之间通过上述凸起结构和槽状结构间隙配合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一轴向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贯穿设有一杆状第一中心元件,所述第一中心元件与所述主体部紧密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丝与所述主体部的一虚拟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的范围是30°~8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丝与所述虚拟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β,所述β的范围是30°~8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正对所述过渡部分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正对所述过渡部分的一侧均设有上述多个凸起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与所述过渡部分间隙配合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呈T型。
7.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呈T状半圆型,由与所述过渡连接件一体成型的连接杆和半圆形板组成,或呈T状圆型,由与所述过渡连接件一体成型的连接杆和圆形板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依次连接的锥台状连接头、第三连接件和器械连接件,所述连接头具有一大端和一小端,所述大端连接所述过渡部,所述小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由多根螺旋分布的第三金属丝组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一轴向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一杆状第二中心元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入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器械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所述植入器械的外螺纹。
CN202020831212.5U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Active CN211022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31212.5U CN211022820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31212.5U CN211022820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22820U true CN211022820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61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31212.5U Active CN211022820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22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2745B2 (en) Assembly for replacing a heart valve or a coronary angioplasty assembly
US20140066895A1 (en) Anatomic device delivery and pos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EP3777741B1 (en) Medical device
EP2691139B1 (en) Guiding catheter
US5957966A (en) Implantable cardiac lead with multiple shape memory polymer structures
EP3338856B1 (en) Delivery devices for leadless cardiac devices
EP3766431A1 (en) Medical device and treatment method
EP0908194A2 (en) Drug delivery catheter with tip alignment
WO2012121817A1 (en) Implant catheters for physiological pacing
US20210244371A1 (en) Coronary vein guiding system and accompanying vein guiding method and system
JP2023182801A (ja) 展開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シース
JP2022553602A (ja) 操縦可能なカテーテル用のカテーテルチューブ、及び操縦可能なカテーテルによって埋め込み型医療装置を埋め込む方法
CN114096301A (zh) 用于结构性心脏手术的压力感测导丝、系统和方法
CN108031006A (zh) 一种用记忆合金丝控制转向的无线起搏器输送导管装置及制作方法
WO2015002625A1 (en) The occluder device for cardiovascular system
CN211022820U (zh) 一种介入推送装置
US10010344B2 (en) Self-dilating catheter introducer with obturator and method of use
CN113545889B (zh) 一种植入物的位置控制装置
CN210354817U (zh) 一种介入输送装置及介入输送系统
JP2022515832A (ja) 人工弁のための送達カテーテル及び送達デバイス
CN117339108B (zh) 一种可降低起搏阈值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系统
CN217138241U (zh) 化学消融球囊导管及化学消融组合产品
CN112040891B (zh) 通过外周静脉或动脉导管在刺激辅助下放置心脏、主动脉或动脉植入物的组件
WO2023099278A1 (en) Sheath for implanting an electrode in the septum of a human heart and method for implanting an electrode in the septum of a human heart
CN114209416A (zh) 化学消融球囊导管、化学消融组合产品及消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