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14844U -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14844U
CN211014844U CN201922281962.XU CN201922281962U CN211014844U CN 211014844 U CN211014844 U CN 211014844U CN 201922281962 U CN201922281962 U CN 201922281962U CN 211014844 U CN211014844 U CN 211014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represent
abs
displa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196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8196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14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14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148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菲涅尔结构;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分光器、第一相位延迟器以及反射式偏振片;所述分光器设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显示单元之间;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第二透镜背离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所述反射式偏振片设于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背离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光学系统体积较大,导致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用户佩戴的舒适度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设备的形态与种类也日益繁多,并且应用领域也愈加广泛,目前的虚拟现实设备,通常将设备中的显示屏通过光学系统的传递和放大后,将输出的图像传递至人眼,因此人眼接收到的是显示屏经过放大后的虚像,从而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实现大屏观看的目的,而为了实现图像的放大,光学系统通常需要多个透镜组合的方式实现,由于多个透镜组合使用时体积较大,进而导致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较大,不仅降低了虚拟现实设备的携带便利,还降低了用户佩戴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光学系统体积较大,导致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用户佩戴的舒适度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凸向所述显示单元的第一表面以及朝向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透镜包括凹向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三表面以及背离所述第一透镜的第四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为菲涅尔结构;
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分光器、第一相位延迟器以及反射式偏振片;
所述分光器设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显示单元之间;
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第二透镜背离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
所述反射式偏振片设于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背离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表面为非球面结构。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350mm<abs(R3)<400mm;
其中,所述R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3)用于表示所述R3的绝对值。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200mm<abs(R2)<250mm;abs(Conic2)<10;
其中,所述R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Conic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的圆锥系数,所述abs(R2)用于表示所述R2的绝对值,所述abs(Conic2)用于表示所述Conic2的绝对值。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60mm<abs(R1)<80mm;abs(Conic1)<1;
其中,所述R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Conic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表面的圆锥系数,所述abs(R1)用于表示所述R1的绝对值,所述abs(Conic1)用于表示所述Conic1的绝对值。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5mm<T1≤6mm;4mm<T2<4.5mm;
其中,所述T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方向的厚度,所述T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透镜沿光轴方向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2.5mm<L1<3mm;3mm<L2<4mm;
其中,所述L1用于表示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第一表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所述L1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4*f<f1<5*f;28*f<abs(f2)<32*f;
其中,所述f用于表示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所述f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所述f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所述abs(f2)用于表示所述f2的绝对值。
可选的,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分光器之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一种虚拟现实设备,所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与如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分光器、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相位延迟器以及反射式偏振片,所述第一透镜包括靠近所述显示单元的第一表面以及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透镜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三表面以及远离所述第一透镜的第四表面,所述显示单元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分光面,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后,在所述反射式偏振片发生反射,经过反射的光线再依次经过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一表面后,在所述分光器再次发生反射,再次反射的光线再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以及所述反射式偏振片后射出所述光学系统,由于所述第二表面为菲涅尔结构,相比与普通球面透镜结构,菲涅尔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小所述透镜的体积与重量,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光学系统体积较大,导致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用户佩戴的舒适度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的光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点列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场曲与畸变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光学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垂轴色差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显示单元 31 第三表面
20 第一透镜 32 第四表面
21 第一表面 40 第一相位延迟器
22 第二表面 50 反射式偏振片
30 第二透镜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请参照图1与图2,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10、第一透镜20以及第二透镜30,
所述第一透镜20包括凸向所述显示单元10的第一表面21以及朝向所述第二透镜30的第二表面22;
所述第二透镜30包括凹向所述第一透镜20的第三表面31以及背离所述第一透镜20的第四表面32;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30为平凹透镜,所述第三表面31为凹面结构,所述第四表面32为平面结构,所述第二透镜30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二表面22为菲涅尔结构;
其中,所述菲涅尔结构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锯齿形同心环,相比于具有连续自由曲面的透镜,所述菲涅尔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小所述镜头模组的尺寸,使所述光学系统的透镜分布更紧凑,并减小所述光学系统的重量。
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分光器、第一相位延迟器40以及反射式偏振片50;
所述分光器设于所述第一透镜20与所述显示单元10之间;
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40设于所述第二透镜30背离所述第一透镜20的一侧;
所述反射式偏振片50设于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40背离所述第一透镜20的一侧。
优选实施方式中,分光器可以为分光膜或分光装置,当所述分光器为分光膜时,所述分光膜可以通过镀膜或贴附的方式设于所述第一表面21,同理,所述偏振反射膜可以通过镀膜或贴附的方式设于所第一表面21,进一步的,所述分光膜为半反半透膜,所述半反半透膜的透射率与反射率的比例为1: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分光膜分光比例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光膜的透射率与反射率的比例还可以为4:6或3:7。
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40为1/4波片,所述1/4波片的中心波长与所述显示单元10发出的光线的波长相同。
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偏振反射器为偏振反射片,所述偏振反射片贴附于所述第四表面32。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10、分光器、第一透镜20、第二透镜30、第一相位延迟器40以及反射式偏振片50,所述第一透镜20包括靠近所述显示单元10的第一表面21以及远离所述显示单元10的第二表面22,所述第二透镜30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透镜20的第三表面31以及远离所述第一透镜20的第四表面32。
所述显示单元10发出的光线经过依次经过所述分光面,所述第一透镜20、第二透镜30以及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40后,转变为第一线偏振光,所述第一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反射式偏振片50的反射方向相同,因此所述第一线偏振光在所述反射式偏振片50发生反射,经过反射后的所述第一线偏振光在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40转变为第一圆偏振光,所述第一圆偏振光依次经过所述第四表面32、所述第三表面31、所述第二表面22以及所述第一表面21后,在所述分光器发生反射,并且所述第一圆偏振光变为第二圆偏振光,所述第二圆偏振光的旋性与所述第一圆偏振光的旋性相反,所述第二圆偏振光再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表面22,所述第三表面31、所述第四表面32后,所述第二圆偏振光在经过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40后变为第二线偏振光,所述第二线偏振光与所述第一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第二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反射式偏振片50的透射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线偏振光透过所述反射式偏振片50后射出所述光学系统。在所述光学系统中,所述第二表面22为菲涅尔结构,相比与普通球面透镜结构,菲涅尔结构能够有效的减小所述透镜的体积与重量,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光学系统体积较大,导致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用户佩戴的舒适度低的问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21为非球面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中,非球面结构相比于球面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小所述光学系统的球差与畸变,从而减少所述光学系统中透镜的个数以及减小透镜的尺寸。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350mm<abs(R3)<400mm;
其中,所述R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表面31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3)用于表示所述R3的绝对值。具体的,所述曲率半径用于表示曲面弯曲的程度,所述圆锥系数用于表示非球面结构的曲面函数中的非球面二次曲面系数,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曲率半径与所述圆锥系数表示所述非球面结构的形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200mm<abs(R2)<250mm;abs(Conic2)<10;
其中,所述R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22的曲率半径,所述Conic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22的圆锥系数,所述abs(R2)用于表示所述R2的绝对值,所述abs(Conic2)用于表示所述Conic2的绝对值。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60mm<abs(R1)<80mm;abs(Conic1)<1;
其中,所述R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表面21的曲率半径,所述Conic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表面21的圆锥系数,所述abs(R1)用于表示所述R1的绝对值,所述abs(Conic1)用于表示所述Conic1的绝对值。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5mm<T1≤6mm;4mm<T2<4.5mm;
其中,所述T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透镜20沿光轴方向的厚度,所述T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透镜30沿光轴方向的厚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2.5mm<L1<3mm;3mm<L2<4mm;
其中,所述L1用于表示所述显示单元10与所述第一表面21沿光轴方向的距离,所述L1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22与所述第三表面31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4*f<f1<5*f;28*f<abs(f2)<32*f;
其中,所述f用于表示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所述f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透镜20的焦距,所述f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透镜30的焦距,所述abs(f2)用于表示所述f2的绝对值。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10与所述分光器之间,具体的,当所述显示单元10发出的光线为线偏振光时,为了保证光线能够在所述光学系统中发生反射,在所述显示单元10与所述第一透镜20之间设置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从而使所述显示单元10发出的线偏振光经过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后变为圆偏振光,从而能够使光线在经过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40后变为所述第一线偏振光,并被所述反射式偏振片50反射。
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的设计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322388370000081
Figure BDA0002322388370000091
其中,A2用于表示非球面的偶次非球面系数。
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各参数如下所述:
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f为23.09mm;
所述第一透镜20的焦距f1为-694.06mm;
所述第二透镜30的焦距f2为105.5mm;
所述第三表面31的曲率半径R3为379.955mm;
所述第二表面22的曲率半径R2为220.170mm;
所述第二表面22的圆锥系数Conic2为0;
所述第一表面21的曲率半径R1为-77.594mm;
所述第一表面21的圆锥系数Conic1为-1.16E-08;
所述第一透镜20沿光轴方向的厚度T1为5.6mm;
所述第二透镜30沿光轴方向的厚度T2为4.092mm;
所述显示单元10与所述第一表面21沿光轴方向的距离L1为2.8mm;
所述L1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22与所述第三表面31沿光轴方向的距离L2为3.663mm;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21可以为偶次非球面结构,其中,所述偶次非球面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2322388370000092
其中,Y为镜面中心高度,Z为非球面结构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Y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距光轴的位移值,C为非球面的顶点曲率半径,K为圆锥系数;αi表示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
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21也可以为奇次非球面结构,其中,所述奇次非球面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2322388370000093
其中,Y为镜面中心高度,Z为非球面结构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Y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距光轴的位移值,C为非球面的顶点曲率半径,K为圆锥系数;βi表示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
请参照图3,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点列图,其中点列图是指由一点发出的许多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因像差使其与像面的交点不再集中于同一点,而形成了一个散布在一定范围的弥散图形,用于评价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点列图中像点的最大值与最大视场相对应,所述点列图中像点的最大值为小于82μm。
请参照图4,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场曲与光学畸变图,其中,场曲用于表示不同视场点的光束像点离开像面的位置变化,光学畸变是指某一视场主波长时的主光线与像面交点离开理想像点的垂轴距离;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在切线面以及弧矢面的场曲均小于±1.6mm,且切线面与弧矢面的最大场曲差异小于0.8mm,其中最大畸变为最大视场处,最大畸变<27.3%。
请参照图5,图5为第一实施例的垂轴色差图,其中,垂轴色差又称为倍率色差,主要是指物方的一根复色主光线,因折射系统存在色散,在像方出射时变成多根光线,氢蓝光与氢红光在像面上的焦点位置的差值;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色散为所述光学系统的视场最大位置,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色差值小于180μm,最大视场为90deg,配合后期的软件校正,可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虚拟现实设备,所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光学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沿光线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显示单元、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凸向所述显示单元的第一表面以及朝向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透镜包括凹向所述第一透镜的第三表面以及背离所述第一透镜的第四表面;
所述第二表面为菲涅尔结构;
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分光器、第一相位延迟器以及反射式偏振片;
所述分光器设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显示单元之间;
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第二透镜背离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
所述反射式偏振片设于所述第一相位延迟器背离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为非球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350mm<abs(R3)<400mm;
其中,所述R3用于表示所述第三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abs(R3)用于表示所述R3的绝对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200mm<abs(R2)<25mm;abs(Conic2)<10;
其中,所述R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Conic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的圆锥系数,所述abs(R2)用于表示所述R2的绝对值,所述abs(Conic2)用于表示所述Conic2的绝对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60mm<abs(R1)<80mm;abs(Conic1)<1;
其中,所述R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表面的曲率半径,所述Conic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表面的圆锥系数,所述abs(R1)用于表示所述R1的绝对值,所述abs(Conic1)用于表示所述Conic1的绝对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5mm<T1≤6mm;4mm<T2<4.5mm;
其中,所述T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方向的厚度,所述T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透镜沿光轴方向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2.5mm<L1<3mm;3mm<L2<4mm;
其中,所述L1用于表示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第一表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所述L1用于表示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以下关系:
4*f<f1<5*f;28*f<abs(f2)<32*f;
其中,所述f用于表示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所述f1用于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所述f2用于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所述abs(f2)用于表示所述f2的绝对值。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还包括第二相位延迟器,所述第二相位延迟器设于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分光器之间。
10.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与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CN201922281962.XU 2019-12-17 2019-12-17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Active CN211014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1962.XU CN211014844U (zh) 2019-12-17 2019-12-17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1962.XU CN211014844U (zh) 2019-12-17 2019-12-17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14844U true CN211014844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72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1962.XU Active CN211014844U (zh) 2019-12-17 2019-12-17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148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2710A1 (zh) * 2021-11-23 2023-06-01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2710A1 (zh) * 2021-11-23 2023-06-01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64266B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212111989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209858857U (zh) 光学系统及具有其的虚拟现实设备
CN112596238B (zh) 成像光路和头戴显示设备
CN214751119U (zh) 光学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09765691B (zh) 一种光学系统及显示设备
CN113448100A (zh) 光学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2596240B (zh) 成像光路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3219665B (zh) 光学镜组、光学系统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3934007A (zh) 光学模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1413799A (zh) 光学系统、组装方法及虚拟现实设备
CN213690113U (zh) 成像结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1929907B (zh) 图像显示结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1766754B (zh) 光学系统及投影装置
CN211506040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113204119A (zh) 胶合镜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1766705A (zh) 短距离、高透镜双折射容忍度的光学成像模组
WO2020220711A1 (zh) 光学系统及具有其的虚拟现实设备
CN113219667B (zh) 光学镜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1474715A (zh) 光学系统及增强现实设备
CN211014844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113311518B (zh) 单片式超短焦距的成像透镜、制备方法和近眼穿戴式系统
CN211627942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212111977U (zh) 光学系统及虚拟现实设备
CN116338959A (zh) 光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8

Address after: 261031 north of Yuqing street, east of Dongming Road, high tech Zone,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Room 502, Geer electronic office building)

Patentee after: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4 Laoshan Qingdao District North House Street investment service center room, Room 308,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GOERTEK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